s 閱讀頁

第四節 百家各姓曆史及起名參考(一)

  不同的姓氏有不同的淵源,這是區分族別、維係血緣以及子孫後代敬宗收族、尋根謁祖的主要憑籍。中國的姓氏來源相當複雜,其產生大體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最早產生的姓,即真正意義上的姓,如姚、薑;二是以國邑為姓,如魯、宋;三是以官職為姓,如史、司馬;四是以先輩的名或字為姓,如牛、關;五是以排行為姓,如孟、季;此外,還有以爵位、諡號、居地、職業、事物、避諱和少數民族的稱呼轉化而來的姓,如此等等。

  據統計,我國有文獻記載的姓氏有5660個,其中單姓3484個,複姓2030個,三字姓146個。這五千多個姓氏中,由於曆史變遷的多種因素,有相當多的姓氏已經消失,當代人正在使用的漢族姓大約是3500個左右。中國姓氏雖多,但占當代人口最多的姓也就100個左右,它們占了全國人口的80%以上。本書所講的“百家姓”基本上就是這100個姓氏的組合。

  姓和名雖然是兩部分,但它們往往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從姓氏出發,通常能衍生出很好的名字。如聞捷、黎明、白如冰、葉知秋這些名字,是從姓氏的字義衍生出來的;李木子、張長弓、賀加貝、許言午,這些名字是從姓氏字的形體結構分開起出來的;於得水、趙有亮、梁實秋、葉明珠這些名字是用姓氏字的諧音“魚”、“照”、“粱”、“夜”起出來的。如此等等,還可從姓氏字的其他方麵去起名。當然,有相當一些姓,如母、也、殳、巫等,無論從字義還是字形結構,都很難衍生出好的名字,對此也不必勉強。

  李

  1.起源

  李姓起源於嬴姓。據《元和姓纂》記載:李姓本是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高陽生大業,大業生女華,而女華之子皋陶為堯帝的理官,被賜羸姓。後來,族人以官名為姓。其後裔理征因直諫得罪紂王被殺。理征的妻兒在逃難時,饑餓難忍,靠吃木子得以活命。因古音“李”和“理”互通,於是,改姓為“李”,報答其救命之恩。

  2.遷徙與分布

  (1)秦漢時,有李姓人遷居到山西、四川等地。其中,今成都一帶的李姓在三國時期繁衍旺盛。

  (2)自三國始,李姓向四麵延伸,至於今遼寧、江蘇、江西、湖北、雲南等省。

  (3)魏晉以後,李姓成為中原五大姓氏之一。

  (4)隴西李姓自唐代起有三次南遷,主要分布在河南、福建、廣東等地。明初,閩地李姓一支向琉球遷移。

  (5)明末清初,福建、廣東的李姓陸續遷入台灣。

  3.李姓名流

  李氏為我國第一大姓,其名人璀璨耀眼、出類拔萃。如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名李耳,令匈奴聞風喪膽的漢代“飛將軍”李廣,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李斯,西漢音樂家李延年等等。尤其是唐代,李姓子孫更是聲威遠播,“貞觀之治”的李世民,“開元盛世”的李隆基;瀟灑浪漫的李白,傷時感懷的李商隱。唐之後的李氏仍然代不乏人:五代詞人李煜、南宋才女李清照、明代藥王李時珍、清代戲劇家李漁等。近現代李氏名人最著名的要數中國共產黨早期創始人李大釗,著名科學家李四光;體操王子李寧,著名的物理學家李政道等,他們以各自的人生魅力點綴了泱泱中華。

  4.起名參考

  古往今來,“李”姓人才輩出,其中許多名人的名字都是很好的。春秋時期思想家李耳,以聽覺器官“耳”為名,表明耳聰目明,善聽各種聲音,這個“耳”字用得很好,很獨特;秦代政治家李斯,以“斯”為名,表明主人就是這樣,如此而已,耐人尋味;唐太宗李世民,意即“濟世安民”,胸懷大誌,極有氣勢;唐代大詩人李白,其母臨產前夢見太白星,故起名“白”,字太白,表示晨見東方啟明星,黎明景象極美;南宋女詞人李清照,以“清”為“照”,這正是名主潔身自好、追求純正無邪的寫照;明代醫學家李時珍,視“時”為“珍”,表示名主對時間的珍惜,含有與時共進、多出成果、奉獻於世的精神;中國共產黨創始人李大釗,“釗”為勉勵之意,也有遠的意思,“大釗”即大勉大勵,朝向遠方,名字表明了名主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積極向上的精神和氣概,“大釗”二字選得好,聲音也好;無產階級革命家李井泉,喻己如“井泉”,源流不斷,滋潤人間,此名也好;民主愛國人士李燭塵,秉“燭”照“塵”,表明名主對微細事物、塵世百姓極為關愛,這也正是名主的心境和人生理念;法學家李木庵,將己喻為“木庵”,住宅簡陋,但可安居,寓意很深。還有如李無言,借“桃李無言,下自成蹊”之意喻自己用心耕耘和創造,必會引人關注和重視;李帶雨,取“梨花一枝春帶雨”之意,含蓄而又形象地表示名主的鮮豔和嬌媚;文學評論家李希凡,希望平凡,表現了名主做人的準則和追求;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化學獎獲得者李遠哲,香港富豪李嘉誠,台灣作家李敖,這些名字也各具特色,值得起名者借鑒。

  “李”由“木”“子”兩部分組成,拆姓字起名,可叫李木、李木子或李子木。和“李”字形體相近的如季、孛、考、孚等字,也可用作名字,著名詩人李季就是一例。“李”為喬木,同類樹木很多,如楊、榆、鬆、柏、杉、楓、樺、楠等,選其中一樹種為人名,如李楊、李鬆、李杉、李楓、李樺、李楠等,也很好。“李”的同音字有禮、裏、理等,這些字組成的詞都可諧音入李姓人名,如禮賓、禮成、禮金、禮讓、禮儀、禮讚,諧音名可叫李賓、李成、李金、李讓、李儀、李讚,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李賓彬、李成尚、李儀周、李讚彬等;同音字“裏”組成的詞如裏程、裏弦,諧音名可叫李程、李弦,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叫李程達、李弦張等;“理”組成的詞如理念、理科、理路、理學、理由、理喻、理智,諧音名可叫李念、李科、李路、李學、李由、李喻、李智,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李念一、李科玉、李路明、李學通、李由範、李喻通、李智尚等。以上幾個字組成的成語也可壓縮改成“李”姓人名,如“禮尚往來”可叫李尚來,“禮賢下士”可叫李賢士,“禮義廉恥”可叫李義廉,“裏應外合”可叫李亦合,如此等等。

  “李”是果木樹,花白色,果實圓形,果皮紫紅或青綠、黃綠,果味甘甜,果仁既可食用又可藥用。據此也可起人名如李果、李圓、李亦紅、李甘民、李仁美,等等。有些“李”姓人名,就借用了李樹這些特征,起出了很好的名字。如李雪峰,意即白色李花滿山遍野,如雪峰一樣傲立人間;李競芳,李花盛開,爭妍鬥奇,生機勃勃,鮮美氣盛;李滿天,田間山野,李花盛開,滿天銀輝,極其壯觀;李如雪,李花盛開,潔白如雪,甚是喜人。

  1.起源

  王姓是一個源頭眾多、說法多樣的姓氏。關於王姓,其主要有三種來源:

  (1)來源於姬姓,為周文王之後。後來衍化為三支王姓族派:一支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的後裔,因本來是王族,故他們以“王”為姓。另一支是東周靈王太子晉的後裔,因自諫被貶為庶人,世人稱為“王家”,於是以王為姓。還有一支出自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魏國被秦國滅掉後,無忌之孫卑子逃往泰山,後被漢高祖劉邦封為蘭陵侯,當時人們因其出身王族,被稱為“王家”,後來卑子的後代也以“王”為姓。

  (2)來源於田姓,為齊王田和的後代。舜的後裔媯滿被周武王封於陳,避難逃到齊國,傳至公子完,改姓田。其裔孫田和取代薑姓的統治地位成為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齊被秦滅後,田氏子孫被貶為庶民,但齊人仍稱其為“王家”,後人遂以“王”為姓。

  (3)來源於子姓,比幹是商王太丁的次子,為子姓,因苦心勸諫商紂王而被剖心致死。因比幹本為王族,其子孫改姓為王。

  2.遷徙與分布

  (1)王姓最早主要在北方發展繁衍。戰國時周靈王後裔為了躲避秦亂,遷於琅砑(今山東省膠南市琅砑鎮境內)。河內王氏最初為太原人,世居祁縣,後遷至平州(今河北省盧龍縣),又遷至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市)。

  (2)西漢時期,河內王氏徙居霸陵(今陝西省西安市東),遂為京兆(今陝西省西安市)人。

  (3)西晉末,王氏開始遷往江南;唐僖宗時,河南固始人王審知入閩,被封為閩王,同時還有王氏遷居今四川、安徽、江西等地。

  (4)北宋末年,有大量王姓族人遷入今浙江、江蘇一帶;宋末元初,居住在今福建的一支王氏遷入台灣。

  (5)明清時期,王氏開始移居海外,主要分布在歐美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3.王姓名流

  王姓源係多,世族繁雜。曆史上的王姓名人可謂不勝枚舉,代代人才俊傑。中國的曆朝曆代,王姓多為名門望族。在中國曆史上王姓稱帝的大約有14人,先後建立了新、漢、鄭、燕等政權。漢代的思想家王充,晉代的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北宋的政治改革家和文學家王安石,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等等。王氏子孫聲震華夏,名揚四海。

  4.起名參考

  “王”姓名人中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名字如戰國末年秦將王賁,“賁”即虎賁,古代指勇士、武士,起名賁,表達了名主的追求和心願,而名主也確實成了有名的武士;漢末文學家王粲,“粲”,鮮明、美好,以“粲”為名,表明名主追求星粲、潔身自好,“粲”字用得好;唐代詩人王維,字摩詰,名與監察院合起來是“維摩詰”,略稱“維摩”,是佛教菩薩名,此名受佛教思想影響,表明名主欲求身心潔淨;宋代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安石”二字簡單、明了,組配在一起含義豐富,聲音也很好;金代文學家王若虛,以“若虛”為名,看起來是說名主之虛無,空空如也,實際是虛懷若穀,能容納百川,“若虛”二字選得好;南宋龍圖閣學士王十朋,明代文學家王九思,以“十朋”“九思”為名,前者表明名主以廣交朋友為心願,後者表明名主以多思為理念,“九”“十”兩個數字用在名中都很好、很獨特;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夫之”二字不僅筆畫簡單,意思也好,說明自己是個很平常的男子,名字反映了名主的純樸;現代新聞工作者王芸生,芸芸眾生,普通一民,“芸生”一名起得好;語言學家王力,字了一,名和字都極簡單、普通,合起來九畫,而且“了一”拚音正是“力”,“力”字內含也極豐富,這個名起得極好,;四角號碼檢字法發明者王雲五,民間文學家王尊三,“五”和“三”用在人名中都突出和加強了名中“雲”和“尊”二字的含義;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其名意即“盡善盡美唯解放”;現代文史學家王利器,“利器”語出《論語·衛靈公》,孔子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隻有利器,方可有大的作為,富有哲理性,“利器”一名起得好;原全國政協副主席王昆侖,以“昆侖”為名,顯示名主胸懷博大,極有氣勢。此外像王天一、王安憶、王耕硯、王鶴然、王眾音、王牧天、王馥荔,這些名字也很好,值得“王”姓人起名時借鑒。

  “王”姓拆字起名可叫王一幹或王幹一。與“王”字形體相近的字有玉、正、工、亞、丕等,這些字都可起“王”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合為雙字名,如叫王玉亞、王正工、王亞正、王丕玉,等等。

  “王”字的含義非常特殊,它常用於表示至尊至高至強者,如一國的君主稱為國王,封建社會最高爵位稱為侯王、藩王、郡王、親王,輩分尊大稱為王父、王母,同類中特大的稱為如花王、獸王,等等。正由於“王”字含有至尊至高至強之意,所以“王”姓人起出的名字要盡量謙虛,避免有稱王稱霸、唯我獨尊的含義,要多起一些像王一民、王凡夫、王本丁、王為民、王澤國、王治清、王孝先、王守範、王楷第等這樣的一些名字。

  “王”字通“旺”,也通“往”,據此也可起名如王興旺、王再旺、王多旺、王正旺、王易來、王通運等名。

  “王”和“亡”同音,“亡”有逃跑、死亡、失散、滅絕等含義,這些都是貶義,所以“王”姓起名要格外注意選字,避免因選字不當而產生諧音偏差。比如若用固(包括顧、雇、估)字作名,王姓人姓名連起來諧音就變成了“亡故”;用“國”(包括幗、虢)字作名,諧音就變成了“亡國”;用“渾”字作名,諧音就變成了“亡魂”;用“翎”(包括伶、玲、齡、陵、苓等)字作名,諧音就變成了“亡靈”,這些名字聽起來不好,“王”姓人起名時要特別注意,盡量避開。

  1.起源

  張姓相傳源自黃帝之孫揮。揮發明了弓箭,因此而被黃帝任命為弓正(官名)。弓正,也叫弓長,兩個字合在一起,就是“張”字,這就是張姓的最早由來;春秋時期,晉國貴族“解張”的後代,用他的名作為姓,從此也姓張,這是張姓的另一個起源。

  2.遷徙與分布

  (1)曆史上,張姓人最早活動於河南濮陽和河北清河一帶,到西周、春秋戰國時,張姓人已散布於今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區。

  (2)秦漢時期是張姓向四周發展和繁衍的重要時期,張姓在秦初就進入了“天府之國”四川。

  (3)魏晉南北朝之後,張姓隨原華北居民一起向南和東南方向遷移,同時繼續向西北發展。

  (4)唐宋時張姓開始向湖廣和雲貴地區移民,明朝永樂年間由廣東始入台灣地區。

  (5)宋、元、明期間,全國形成了贛浙蘇、晉魯冀豫陝兩大塊張姓人口聚集地。從明代至今,張姓人口已遍布全國。

  3.張姓名流

  自古以來,張姓宗室就英才輩出:戰國外交家張儀;漢代名臣張良、出使西域的張騫、天文學家張衡、“醫聖”張仲景;唐代名相張九齡、詩人張若虛;明代政治家張居正、農民軍起義首領張獻忠;清代洋務派首領張之洞等等。近現代,張姓名人幾乎遍及各個領域,無產階級革命家張太雷、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張聞天、民主人士張瀾、國民黨愛國將領張治中等等。僑居海外的張姓華人以及同胞也是人才濟濟,如“哥倫比亞號”太空船宇航員張福林、林肯大學校長張道行、劍橋大學著名教授張心滄、擁有20億資產的“世界華人超級富豪”張榮發等等。

  4.起名參考

  “張”姓在曆史上名人很多,有的名字很好,如東晉學者張湛,“湛”,精湛、清澈,其名含義很深、很美;唐代詩人張九齡,名中用“九”這個極數,表示長壽,此名含蓄、有韻味,聲音也好;明代道士張三豐,“豐”有豐富、豐盛的意思,已足,但還要“三豐”,也就是“豐”上加“豐”,真是豐滿無比,用字普通,而含義豐富;清初醫學家張石頑,冥頑不靈,又很固執,如此一石而已,表明名主很普通,不值一提,其實此名又含堅固、頑強之意,《紅樓夢》裏說的“頑石”,就是做反麵文章,此名調侃,很有味道;現代民主革命家張瀾,“瀾”指大波浪,力挽狂瀾,表現了名主博大的誌向和恢宏的氣勢;現代作家張天翼,名字起自《莊子·逍遙遊》:“偉哉橫海鱗,壯矣垂天翼”,“翼”,鳥類的翼翅,“天翼”,振翅翱翔天空,加上姓氏字“張”開的意思,給人以遼闊天空、翱翔勁飛、雄健有力的氣勢,表達了名主的遠大追求和寬闊胸襟,此名形象,有想象力;無產階級革命家張太雷,“雷”本身就驚天震地,太雷,即最響的雷,可見聲音之響,震動之大,此名實際是寓喚起民眾,進行改天換地的大革命,名字極有氣勢,“太雷”二字選得好,組合得也好;現代女教育家張匯蘭,“蘭”是一種很美的花卉,女士用“蘭”入名的很多,但這裏是匯合集聚很多蘭花,這“蘭”就更繁茂,更豔麗了,“匯蘭”二字組合得好;現代華僑教育家張國基,人名中用“國”字的很多,但叫“國基”的很少見,“基”,基礎、根本,大多埋在底層,自稱是國之“基”,雖不露麵,但要靠它支撐,既表現了名主的謙虛,也表達了其愛國深情;無產階級革命家張聞天,此名如同張太雷名一樣,要驚天動地,來一次天翻地覆的徹底革命,名字表明了名主的遠大抱負和恢宏氣勢,但這一切不是直接表現的,而是含蓄地蘊含在“聞天”二字之中,此名極好。此外像張開祥、張世範、張居正、張德馨、張嘯林、張闌珊、張長天、張資平等,這些名字也很好,值得“張”姓人起名時借鑒、參考。

  “張”字由“弓”“長”兩部分組成,拆姓起名可叫張長、張弓或張長弓、張弓長。和“張”同部首的字有弘、彌、弦、強等,用這些字可起單字名為張弘、張彌、張弦、張強,起雙字名如張弘強、張弦弘等等。

  “張”的諧音字有章、彰、樟、璋等,用這些諧音字都可起“張”姓人名。“章”,含規章、章法等意,據此可起諧音名如張程、張法、張規、張印等;“彰”,含有昭著、顯揚等意,據此可起諧音名如張明、張顯、張揚、張著、張光、張善等;“漳”如漳河水,源於山西榆社、左權,流入河北、河南,據此可諧音起名如張河清、張水田、張河潤等;“璋”是古代一種玉器,據此可諧音起名如張玉古、張玉佩、張玉美、張玉碧等;“樟”,樟樹,全株有香氣,可防蟲蛀,此木很珍貴,據此諧音可起名如張樹、張木、張株馨、張木珍等。

  “張”,本義為弓上弦,與“弛”相對,所以含有張開的意思,也有擴大、伸展、陳設、張望的意思。據此,可用由“張”組成的詞為人名,如張弛、張本、張力、張目、張望、張榜、張大、張擴等,也可加字組成雙字名。

  劉

  1.起源

  劉姓有多種起源:其一出自炎帝之後。其後裔祁氏被封於劉國(今河北省唐縣)。其子孫以國為姓,為劉氏正宗。另一支出自周王室的後裔。相傳周成王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今河南省偃師市),其後裔以封地為姓,即姬姓劉氏。還有一支據說是出自改姓或賜姓。漢高祖劉邦的女兒嫁給匈奴,按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於是其子孫便為劉姓;劉邦為了感謝項伯,賜他劉姓,並對項伯的遺族多人封侯,皆賜姓劉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的複姓獨孤氏改為漢字劉姓,成為當時的大姓之一。

  2.遷徙與分布

  (1)劉姓發源於河北唐縣,早在先秦時就開始向河南及江蘇一帶傳播。

  (2)戰國時期,晉大夫土會有子留居秦國,稱劉氏,其後代劉清輾轉到今江蘇等地。

  (3)兩漢以後,劉姓得到很大發展,其子孫分布於甘肅、河北、河南、江蘇等地。

  (4)漢末,劉氏為避“董卓之亂”不斷向四方遷徙,主要是向東南投奔東吳和向西南進入蜀地投奔蜀漢。

  (5)魏晉南北朝時期,劉氏大舉南遷,在江南影響很大。唐宋時,劉姓已遍及大江南北。

  3.劉姓名流

  劉姓為我國第四大姓,其政治名人燦若繁星,在曆史上稱帝稱王者達60多位,為中國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光武帝劉秀都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劉姓曆史悠久,其學者名人也不少。西漢劉安編《淮南子》,劉向撰《別錄》;南朝梁代文學批評家劉勰的《文心雕龍》為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巨著;唐代劉知幾的《史通》是我國第一部史學批評專著。此外,還有南北朝時的劉義慶、唐代詩人劉禹錫、清末小說家劉鶚、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劉半農、劉大白等都是劉氏家族中的佼佼者。

  4.起名參考

  “劉”姓名人很多,名字較好或較有特色者如唐代散文家劉蛻,“蛻”,脫皮蛻變,以“蛻”為名,表示名主想徹底改變自己,要以全新的麵貌出現,具有革故鼎新的精神和銳氣,“蛻”字用得好;史學家劉知幾,以“知幾”提問,自知很少,但內蘊要奮發多學、懂得更多,表示名主對明理知事的追求,此名可能出自《周易·係辭》:子曰:知幾其神乎,表示預知事情的變化與細節,不論何種解釋,此名用字都很好;北宋小說家劉斧,“斧”,極其鋒利的工具,也是古代一種兵器,這裏以“斧”為名,表示要斧正一切,名字給人以鋒利、力量之感,人名中用“斧”字的很少,這裏用得好;北齊文學家劉晝,以“晝”喻己,表明名主喜歡白日,追求光明,故取字“孔昭”,“晝”字用得好;南宋文學家劉辰翁,辰光中一老翁,名字獨特,很有品味;清代書法家劉墉,“墉”,指城牆、高牆,名字表示名主願如高牆圍城,以保城安,甘願為其守衛、效力,“墉”字用得好;清代散文家劉大槐,“槐”即北鬥星,將己喻為北鬥,要給人間指明方向,用字含蓄,又很有氣勢,此名聲音也好;清代詩人劉體仁,以“仁”為本,身體力行,“體仁”二字組合得好;清代文論家劉熙載,將光明快樂與興盛載滿人間,表達了名主崇高的理想和精神境界,“熙”“載”二字組合得好;清代京劇演員劉趕三,名字直白如話,趕三,既可指立德、立功、立言三立,也可泛指,即多趕,“趕”有迎之意,也可和諧音“敢”相連,總之此名表達了名主積極向上、力爭趕前的精神,此名很獨特;現代作家劉半農,詩人劉大白、雕塑家劉開渠、畫家劉海粟、革命家劉誌丹,這些名字都很通俗直白,但含義深到,少有重名,名字也有個性,值得“劉”姓人起名時參考。

  “劉”姓拆字組名可叫劉文。與“劉”同部首的字有剛、利、劍、釗等,這些字都可為“劉”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成雙字名,如叫劉利釗、劉剛劍等。

  “劉”的同音字有留、流,這兩個字組成的詞可直接諧音入“劉”姓人名,如留學、留步、留路、留影、流播、流暢、流芳、流風、流光、流火、流麗、流年、流盼、流沙、流蘇、流速、流向、流星、流行、流溢、流螢,可諧音改為“劉”姓人名叫劉學、劉步、劉路、劉影、劉播、劉暢、劉芳、劉風、劉光、劉火、劉麗、劉年、劉盼、劉沙、劉蘇、劉速、劉向、劉星、劉行、劉溢、劉螢,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劉步迅、劉連宇、劉學民、劉影昔、劉用珍、劉播新、劉暢怡、劉芳沁、劉風尚、劉光秀、劉火月、劉麗君、劉年存、劉盼安、劉沙青、劉蘇倩、劉速達、劉向 前、劉星雨、劉行遠、劉溢田、劉螢燭等等。但有些字不宜入“劉”姓人名,如焯(包括產、闡)、篤、獨(包括讀、犢)、放、蔻、芒(包括邙)、汪,若用,諧音則成了流產、流竄、流毒、流放、流寇、流氓、流亡,這就不好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