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音樂

  音樂藝術是一種人與人之間進行社會交往的手段,它是用“以美誘人、以情動人”的方法來爭取聽者的內心共鳴的。

  淺談音樂欣賞

  欣賞音樂是一種審美活動。可以說男女老幼每天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欣賞著音樂。

  音樂藝術是一種人與人之間進行社會交往的手段,它是用“以美誘人、以情動人”的方法來爭取聽者的內心共鳴的。當作曲家創作出來的音樂作品,通過演唱或演奏把它變成了實際的音樂音響,欣賞者再通過傾聽音樂音響並與作曲家的思想感情產生了共鳴,這時就欣賞到了音樂。所以欣賞音樂本身就是一種獲取音樂作品中感情信息的過程。

  欣賞音樂的過程是不斷聆聽音樂音響的過程。人們每天都在電視、廣播中聽音樂。無論是車站、碼頭,還是劇院、商嚐醫院,到處都會有音樂音響伴隨著你。然而,聆聽音樂也是一種才能,它同其他任何才能或天賦一樣,人們可以在不同的程度上去獲得它。

  音樂是抽象的藝術,是以表現內心感情為主的藝術,它以音響為材料,來描寫景物,抒發感情的。音樂中的藝術形象、圖景是通過欣賞者的想象和生活聯想,在音樂音響的啟示下“聞樂而思”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由於人們的欣賞水平不同,自然會各有所見、各有所聞、各有所得、各有所感。正如馬克思所說:“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還說:“對於不辨音律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因此,要想提高自己的音樂欣賞水平,理解具有深刻內容的經典名曲,則需要具備一些必要的條件。就像隻有識字的人才可能閱讀文學作品一樣,文學是通過文字的描繪來表達主題思想的。音樂和文學的表現形式不一樣。音樂是以萬物為主題的旋律,它那奇妙的音調將會把我們喚醒,去向往更加高尚、更加熱情的生活。因此,欣賞音樂,除了識譜外,還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和生活經曆。因為理解力本身是與知識和閱曆密切相關的,如同金字塔的底盤,基礎越寬廣,尖端才會越高。如果欣賞者的知識修養水平較高,生活體驗較豐富,視野就會比較開闊,理解音樂也會更深刻。

  每首音樂作品表現的思想內容各不相同,社會價值也不同。有的富於哲理性,有的突出抒情,有的側重於大自然的描繪,有的還充滿搖滾樂的激情……每部音樂作品都各有不同的形象和特色。因此,無論表現哪些方麵的內容,如果欣賞者能夠通過音樂作品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能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景,所要闡明的道理、觀念,並能引起欣賞者內心深處的共鳴,就會達到豐富精神生活、陶冶高尚情操的目的,也就會得到真正的藝術享受。

  所以說“思想和情感”也是欣賞音樂的條件。

  音樂是音響的藝術。欣賞音樂則必須細心傾聽音樂的音響效果。多聽是音樂欣賞入門的先導,隻有仔細地傾聽,去體會音樂所表現的情感內涵,去感受樂曲的整體結構,才會理解它,隻有理解了它的思想情感,才可能去更好地欣賞音樂。

  音樂欣賞為人們提供了美的享受。但要提高自己的音樂欣賞能力,就要有係統、有目的的由淺入深地去選擇欣賞曲目。可先選聲樂作品進行欣賞。

  因為在聲樂作品中,音樂是由旋律與歌詞結合在一起來共同塑造藝術形象的。歌詞能比較明確、具體地表現出作品的內容,便於人們去理解。而器樂作品,特別是無標題的器樂作品沒有文字。因此,欣賞者若不具備一定的音樂知識和欣賞水平,要理解音樂作品的思想內涵就比較困難。這時,欣賞者一方麵可通過反複聆聽樂曲,加深對樂曲的體會,同時,在可能的條件下先了解樂曲產生的時代背景及曲作者的創作意圖。這樣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樂曲的內容。特別在聆聽音樂時,應想得多一些,想得廣一些,想得深一些,想得遠一些。使自己置身於某一特定的環境中,有此人、此時、此地、此情、此景、此意的種種聯想,才能從音樂中品嚐其中的奧妙,使你宛臨其境,似見其人,感知其情。

  對於青少年來說,隨著年齡、知識的增長,對欣賞音樂的方式、方法、內容應有所不同。小學生處於初級教育階段,知識比較淺保他們的思維比較單純、幼稚、簡單,但他們充滿著好奇心。因此,小學生欣賞音樂應注重選擇娛樂性、趣味性的樂曲。如生動有趣的交響童話《彼得與狼》,管弦樂曲《動物狂歡節》、《龜兔賽跑》以及《在鍾表店裏》等等,都會引起小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通過不斷欣賞聆聽,啟發小學生感受音樂的能力,豐富他們的想像力,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及創造力。隨著欣賞能力的提高,他們對音樂欣賞也會逐漸有所要求。當他們掌握了一定的音樂知識,具備了一定的音樂修養,並懂得欣賞音樂是通過聽覺來感受音樂的時候,他們就會靜心去聽,認真去想,便會利用掌握的音樂知識和技能主動去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和表現音樂。他們會越來越認識到,音樂欣賞是通過音樂認識世界的最有力的手段。隨之,他們對音樂作品的形式、內容到藝術表現便會有所分析、評價和追求,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望。於是,在欣賞音樂過程中,他們不僅去聽、去想、去感受、去理解、去學習、去追求、去表現音樂,他們還可以在美好的音樂天地中盡情遨遊。

  音樂記譜法

  記譜法就是以書麵形式用文字和符號將音樂音響的高低、長短、強弱及聲部的組織記錄下來的方法。掌握記譜法是十分必要的。

  人們根據不同的目的和需要,在音樂實踐中創造了各種各樣的記譜法。

  有演奏古琴用的古琴譜,演奏琵琶用的琵琶譜,演奏揚琴用的揚琴譜,管弦樂隊用的總譜及在我們曾廣泛流行過的用“工、尺”等字樣標記唱名的工尺譜,中古時期的紐姆譜和普遍使用的簡譜、五線譜等等。記譜法多種多樣。

  記譜的道理是一樣的,隻不過有的用文字,有的用符號把音的高低長短強弱記錄下來,變成了可演唱、演奏用的樂譜。由此看記譜法有文字譜和符號譜。

  同學們熟知的簡譜和工尺譜屬於文字譜。目前世界各國所采用的五線譜及西歐9世紀發明的紐姆譜屬於符號譜。

  在曆史的發展過程中,各種記譜法也伴隨著音樂的發展而發展。1991年秋天,中國自費訪問學者吳道恭,在意大利歐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專著《論六線譜》,使記譜法領域又增添新的成員。《論六線譜》被專家認為是“中西方文化的完善結合”,是“當代音樂記譜體係的革命性突破”。這就意味著六線譜將比其他記譜法更為完美。意大利國家專利局批準了這項“重要發明”的專利。巴黎和紐約正在分別籌備出版這本專著的法文版和英文版。我們期待著這一新的記譜法。

  學習和掌握記譜法非常重要。因為樂譜是作曲家創作意圖的具體體現,是演唱、演奏者領會作曲家的創作意圖,進行二度創作的途徑和依據。因此,無論是作曲家,還是表演藝術家,都需要正確掌握記譜法。

  五線譜

  五線譜是用來記寫音符與休止符等各種音響符號的五條平行橫線。這五條線上線與線之間所形成的四個間上都分別代表一定高度的音。線與間的位置高,記的音就高;位置低,記的音就低。這5條線和間的名稱自下而上為第1,2,3,4,5線和第1,2,3,4間。

  若要記錄更高或更低的音,就需要在五條線的上或下加記臨時短橫線。

  五線譜的上、下加線一般不超過五條,且上、下所加的線要各自斷開,不可連接成長線。

  各線、間的音隻是相對高度,若要確定音在線或間上的準確高度,就必須在五條線的左端記寫譜號。譜號有三種:高音譜號、低音譜號、中音譜號。記寫高音部音樂時用高音譜號,記寫時從第二線開始並四次通過第二線,表示小字一組的g音在第二線上,確立第二線為音名G的位置(所以高音譜號又稱G譜號),從而確定其他各線、間的高度和音級名稱。

  記寫低音部音樂時,用低音譜號。低音譜號表示小字組的f音記在五線譜的第四線上。記寫時從第四線開始並兩次通過第四線,且在第四線的上、下方各記一個小圓點,確定第四線為音名下的位置(所以又稱下譜號),從而也確定了其他各線、間的高度和音級名稱。

  中音譜號是為記寫中音部音樂用的。這是一個可移動的譜號,譜號的中心永遠是中央C的音高位置(又稱其為C譜號),可以記寫在五線譜的任何一線上。當C譜號的中心在第三線上時,叫中音譜號(又稱C三線譜號);當譜號的中心記在第四線上時,叫次中音譜號(又稱C四線譜號)。

  譜線添加譜號後稱為譜表。記有譜號的譜表,其線與間上的各個音不僅有了高低上的比較關係,同時還具有固定的、絕對的高度。

  用固定的字母表示七個基本音級的名稱叫作音名,即“C、D、E、F、G、A、B”,這七個音分別叫作“Do、Re、Mi、Fa、Sol、La、Si”,稱為唱名。

  音名在鍵盤上的位置是固定的,因為在鋼琴上52個白鍵循環重複地使用七個基本音級的名稱,這樣,為了區分音名相同而音高不同的各音,就將CDEFGAB分成了幾個音組,用不同的字母寫法加以標記。

  交響詩

  在音樂中,交響詩是一種具有敘事性、抒情性及戲劇性的單樂章的管弦樂曲。它在創作構思上是和體現某一哲學思想或詩意,以及一定的文學內容相聯係的。也稱為“音詩”,屬於標題音樂範疇。

  交響詩這一體裁是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首創的。他認為“標題能夠賦予器樂以各種各樣性格上的細微色彩,這種種色彩幾乎就和各種不同的詩歌形式所表現的一樣”(《柏遼茲和他的哈羅爾德交響曲》)。交響詩形式上不拘一格,可根據奏鳴曲式的原則自由發揮。交響詩常以詩歌、戲劇、繪畫及曆史事跡等為題材,廣泛運用單一主題貫穿、變形的發展手法和以靈活的奏鳴曲式的單樂章來代替傳統交響樂中性格不同、主題各異的四個樂章,塑造出表現特定標題內容的藝術形象。這種標題交響音樂和詩歌聯係起來便稱交響詩。另有交響音畫、交響童話、交響敘事曲、交響幻想曲及交響傳奇曲等體裁也都屬於交響詩的範疇。

  李斯特共寫有13首交響詩,最著名的是《前奏曲》、《塔索》、《英雄的葬禮》、《匈奴之戰》、《哈姆雷特》等。他的交響詩對後世的作曲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捷克作曲家斯美塔納就是在李斯特交響詩的啟發和影響下,首創了由多首交響詩構成的大型套曲的新體裁,並使這種新的形式、結構同豐富的標題內容完美地統一在一起。他創作的《我的祖國》就是由六首交響詩組成的大型交響套曲。套曲中的每一首交響詩都能獨立成章,聯係起來又是一個完美的整體,它成為展示捷克民族曆史和風土人情的畫卷。德沃夏克根據捷克詩人愛爾本的民間敘事詩《花束集》創作了一組民族交響敘曲,即《水妖》、《午時女巫》、《金紡車》和《野鴿》。芬蘭作曲家西貝柳斯的《庫萊爾沃》和《勒明基寧》四部曲則是取材於芬蘭民族史詩《英雄國》寫成的交響詩。

  我國作曲家創作的交響詩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作曲家杜鳴心創作的《祖國南海》,著重描繪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施泳康在上海音樂學院作曲係畢業時寫的交響詩《黃鶴的故事》及女作曲家章滬光的《嘎達梅林》都是取材於中國的民族民間故事;還有歌頌革命英雄人物的交響詩《劉胡蘭》(田豐創作)及呂其明創作的《白求恩》,還有作曲家瞿維寫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劉福安寫的《八一》也都是中國現代交響詩的重要主題。

  清唱劇

  “清唱劇”(Oratorio)是一種多樂章的大型聲樂套曲。包括獨唱(詠歎調、喧敘調)、重唱及合唱,由管弦樂隊伴奏。“Oratorio”一詞,原指教堂中進行祈禱和討論宗教事務的個人祈禱室,後來又指在祈禱室中演出的音樂。中國過去曾譯之為“神劇”、“聖劇”或“聖壇劇”等等。

  16世紀末期,“清唱劇”起源於意大利的羅馬,最初以《聖經》故事為題材,演員都是粉墨登場演出。1600年在羅馬上演的埃米利奧·卡瓦列裏的《靈魂和肉體的表白》是曆史上第一部清唱劇。到了17世紀中葉,清唱劇逐漸擺脫了舞台的束縛,開始發揮其自身的特點,改變成由一位喧敘調演唱者解釋劇情,並取消了布景、服裝和表演,成為不化妝的音樂會作品,主要在教堂或音樂廳裏演出。同時,17世紀清唱劇還開始有了兩大類別:宗教清唱劇和世俗清唱劇。宗教清唱劇以作曲家卡裏西米為代表,其名作《所羅門的審判》和《耶弗他》具有18世紀前清唱劇的典型特點:即以《聖經》故事為題材,使用拉丁文。世俗清唱劇也是在意大利發展起來的,使用意大利文,取材及形式則比較自由。此外,清唱劇還有一種特殊的形式那就是受難曲。

  受難曲是按新約四部聖史關於耶穌受難的記載而譜成的音樂作品。

  在德國,許茨用新的風格創作了第一部真正的德國清唱劇《耶穌降生的故事》(1623年)。其後,又有兩位清唱劇大師崛起,他們是巴赫和亨德爾。

  巴赫最著名的作品是《聖誕清唱劇》、《馬太受難曲》;亨德爾最著名的作品是《彌賽亞》、《以色列人在埃及》等。之後海頓的《創世紀》、《四季》,門德爾鬆的《以利亞》、《聖保羅》等都是優秀的清唱劇作品。現代作曲家也常用清唱劇這一體裁用以表現重大曆史事件或現實題材。

  清唱劇與歌劇的區別在於:清唱劇雖然有角色的分配,但演員不化妝、不表演、隻歌唱,舞台上沒有布景、燈光和道具,演唱者一直在台上,沒有出入場,沒有幕間隻有章節之分,長短也不規定,可以有十幾章,也可以有幾十章。而且用解說來敘述故事情節。這些都是歌劇中所沒有的。此外,清唱劇還大量運用合唱形式。

  在我國,第一部清唱劇是黃自創作的《長恨歌》。黃自(1904~1938)是中國近代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24年,黃自從清華學校畢業後即公費留學美國,曾先後在歐柏林音樂學院和耶魯大學音樂學院學習音樂,1929年以管弦樂曲《懷舊》獲音樂學士學位。同年回國,先在滬江大學任教,第二年開始在上海國立音專任教達八年,他的音樂作品在20世紀30年代大多屬高水平的層次。清唱劇《長恨歌》是黃自在1932~1933年間創作的,內容取材於白居易的同名長詩,由詩人韋瀚章整理成10段歌詞。這部清唱劇的意圖,一方麵是對統治階級腐敗政治的諷刺,指出政治不清明就會引起民族災難;另一方麵則把唐明皇李隆基與楊玉環的宮闈豔史美化為人間的愛情悲劇。至於這部作品的寫作動機是為當時的國立音專做合唱教材用,因此音樂著重於發揮合唱技巧,有較高的藝術性。黃自原計劃寫10個樂章,但由於種種原因後來隻完成了7個樂章。其中最著名的是一首沉鬱激憤的男聲合唱曲《漁陽鼙鼓動地來》和一首精致優美的女聲三部合唱曲《山在虛無縹緲間》。這部清唱劇於1933年11月在國立音專的學生音樂會上作為一部完整的作品首次演出並獲得成功。

  從此,中國樂壇上也出現了清唱劇這一體裁。

  交響曲

  “交響曲”是一種大型樂曲體裁,是音樂中最大的管弦樂套曲,能夠充分發揮各種樂器的功能和表現力來塑造音樂形象。在古典派音樂中,交響曲是最精美的表現形式,在整個音樂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曲家們爭相寫作此體裁以體現他們高超的作曲技巧。

  “交響曲”構成的基本規律是這樣的:第一樂章,快板,采用奏鳴曲式;第二樂章,稍慢或慢板,具有抒情風格特點,采用簡略的奏鳴曲式、三部曲式、複三部曲式或變奏曲式,調性上通常是主調的對比調,在下屬調式或關係調上;第三樂章,快板或稍快,用帶有三聲中部的小步舞曲形式或詼諧曲(貝多芬的大部分作品是用此名稱),複三段式,調性為主調;第四樂章,又稱“終曲”,采用快板或急板,在主調上用奏鳴曲式、回旋曲式、回旋奏鳴曲式或變奏曲式。有時曲前冠以慢板的引子,曲後接尾聲。

  “交響曲”(Symphong)一詞源自希臘文,表示同時發響的聲音;中世紀時,這個名詞曾指任何兩個音諧和的結合,稍後,它泛指聲樂與器樂和演的樂曲。1619年,有人曾提出交響曲應當是不含有聲樂聲部的純器樂合奏的作品,從此,交響曲開始擺脫聲樂而專指器樂作品。後來,巴赫曾用這個詞代表他的三聲部創意曲,海頓也曾稱他的某部弦樂四重奏為“交響曲”。

  17世紀後期,巴洛克歌劇的意大利式序曲開始成為交響曲的母體。它的形式便成了交響曲的基本形式——“快板——慢板——快板”。這種歌劇序曲在音樂會上被單獨演奏,逐漸吸收了協奏曲、組曲、三聲部奏鳴曲等形式的技法,至18世紀中葉,成為獨立的器樂形式並與歌劇正式脫離關係。以後海頓在第二樂章與末樂章之間加入一小步舞曲構成第三樂章,於是四個樂章的交響曲在18世紀後期成為交響曲標準的形式(也就是前麵所述的樂章的基本規律)。此外,海頓還確立了和聲結構,運用調性變化構成戲劇效果,使樂器組合趨於規範化。他一生共作有交響曲一百多部,被後人尊為“交響曲之父”。古典時期,莫紮特也是重要的交響曲作曲家之一,為交響曲的確立和發展曾做出過重要貢獻,比如他使樂曲主題對比變得強烈,擴大了展開部規模,盡力保持不同樂章的平衡。他的50餘部交響曲成為交響曲的經典之作。貝多芬則深化了交響曲這一體裁,他大大充實了樂曲的展開部與尾聲,擴大了樂隊的編製,在他的《第九交響曲》中加入了人聲,獲得成功,他以詼諧曲代替小步舞曲等等,所有這些創作手法,使交響曲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同時,他的《第三交響曲》(“英雄”)又開創了浪漫主義交響曲的新紀元。

  19世紀以後,浪漫派作曲家吸收了前人的經驗,並在內容、形式、技巧等許多方麵都有了改革和創新。浪漫派交響曲較重視內容的表現而不把結構要求放在首位,進一步加強了配器的規模與色彩,特別在樂章的數目與安排上及樂隊編製上表現突出。音樂的文學性與標題性也日益深化。主要作曲家有:F·舒伯特、F·門德爾鬆、R·舒曼、H·柏遼茲、F·李斯特、G·馬勒、J·勃拉姆斯,及俄國的柴科夫斯基、捷克的A·德沃夏克、芬蘭的J·西貝柳斯等人。

  20世紀以來,交響曲依然是音樂中的重要體裁,不少傑出的作曲家都在交響曲創作領域又有了各種探索及創新。

  吉他

  你喜歡演奏吉他嗎?吉他是流行於世界的通俗樂器,你知道吉他的來曆嗎?吉他是17世紀在歐洲興起的流行樂器,現在已遍及世界,深受青少年朋友的喜愛。吉他的名稱來自古希臘時代的一種弦樂器——“吉他拉”琴,是由於常被演奏者抱在胸前彈奏而得名。它起源於古代的東方,1200年前後由摩爾人傳到西班牙,後經改進,成為西班牙民族樂器。

  吉他的樣式眾多。早期的吉他隻有四弦和五弦,至1790年才出現六弦吉他。六弦吉他用金屬弦六根,定弦為E、A、d、g、b、e’,中國稱六弦琴。

  19世紀上半葉,是古典吉他音樂的全盛時期,西班牙出現了不少吉他演奏家,盲人羅德裏戈(1901年~?)就是西班牙著名吉他演奏家。一些作曲家蘇爾、鮑凱裏尼及德國作曲家韋伯和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都寫了大量著名的吉他曲。特別是小提琴魔術師——帕格尼尼使小提琴和吉他這兩件本是同根生的樂器互教互學,從而大大擴展了吉他的表現力。吉他可用來自彈自唱,也可做音樂會的獨奏樂器,一般則用於歌舞伴奏的樂器,特別是流行於西班牙南部地區的“弗拉曼可吉他”,是弗拉曼可舞不可缺少的伴奏樂器。在伴舞時,吉他琴手常常按照各人的風格即興做各種豐富華麗的變奏,從而形成了西班牙吉他特有的熱情洋溢而又抒情、柔美絢麗的演奏風格。

  20世紀後半葉,法國巴黎和意大利亞曆山德裏亞都舉辦過國際吉他比賽。近年來,我國各地也相繼成立了“吉他音樂協會”,舉辦過數期不同程度的吉他音樂比賽,出現了許多優秀的吉他樂手。特別在一些大、中等學校的校園裏,同學們在緊張的學習之餘,也在尋找自己的樂趣,學習吉他的興趣越來越高,業餘吉他演奏幾乎遍及校園。

  目前,吉他的形製也越來越精細,風格越來越多樣化。有形體較小的夏威夷吉他,有10弦吉他、低音吉他、古典吉他,有爵士樂隊吉他,還有電吉他等。不知你喜歡用哪種吉他演奏?

  數學與音樂

  你還記得“平麵幾何”課中學過的“a2+b2=c2”的公式嗎?這個公式也叫勾股定理或畢氏定理,它的創始人就是古希臘的著名數學家——畢達哥拉斯。

  公元前580年畢達哥拉斯出生於薩摩斯島,公元前約500年卒於梅塔蓬圖姆。他曾創立了宗教、哲學、政治的組織,當時有不少數學家、天文學家、物理學家,經常與他一起研究數學、天文、音樂等,被後世稱為畢達哥拉斯學派。

  畢達哥拉斯不僅是古希臘的哲學家、數學家,也是最早在人類文化史上將哲學、數學與音樂結合起來研究問題的古代思想先驅者之一。在研究中,他認為宇宙天體和萬物的運動是和諧的,同時存在著秩序與數的關係。在音樂中也存在著同樣的數的關係。

  畢達哥拉斯認真地思考、研究著這一問題。有一天,當他散步,路過一家鐵匠鋪時,竟被那諧和而富有節奏的打鐵聲響所吸引。為此,他十分好奇地走進鐵匠鋪。征得主人的同意後,他測量了鐵錘和鐵砧的大小尺寸。回來經過試驗,他發現音響的和諧與發音體之間有一定的數量比例關係,他和他的弟子們又進一步在琴弦上做試驗,通過測弦器上的測量來研究弦長與音高的關係,終於找出了琴弦長短與確定音高的數比例關係。如同度音的弦長比例是11,八度是12,五度是23,四度是34,它們的音響都是完全協和音程;而三度的比是45,六度是35,它們的音響是不完全協和音程;而音響不協和的音程其弦長與音高的比例:二度為89,七度為815等等。

  於是畢達哥拉斯發現弦長的比數愈簡單發出來的音響就愈和諧。他發現了音樂與數學的聯係。後來,他根據五度相生律,引出了音階中的各音。

  音樂與數學的聯係在我國古代也早有記載。這便是《管子·地員篇》中的《三分損益法》,它是我國古代最早記載的、采用數學運算求律的方法。

  《管子》這部書,據傳是春秋時期齊桓公的著名宰相——管仲(生卒年約為公元前725年至公元前645年)所著。管仲是一位大政治家,曾輔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且精通音樂。

  因此,我國確定樂音體係中各音的絕對準確高度及其相互關係的方法,當屬距今兩幹六百餘年的春秋時期的《三分損益法》,它較之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的《五度相生律》約早一百四十多年。我們應該充分弘揚祖國的優秀音樂文化。

  音樂與數學的關係經曆了漫長的探索。特別在西方,研究音樂與數學的關係一直是個熱門的話題。從事這一研究的著名數學家和物理學家有歐幾米德、伽利略、裏昂哈德·尤勒、約翰尼斯·凱普勒、簡·帕波蒂斯特、富利葉·哈代等。在現代音樂家中研究音樂與數學關係的有巴托克、勳伯格、凱奇等人。而將音樂與數學完美結合的典型則屬20世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覺察到音樂裏麵的數學結構,他曾神秘地說:“這個世界可以由音樂的音符來組成,也可以由數學公式來組成。”在他一生中,多次出席國際學術會議,除了討論物理學外,就是演奏鋼琴、小提琴。

  他無論走到哪裏,總是帶著他那數學公式和他那心愛的小提琴。愛因斯坦曾說過:“偉大的科學家和偉大的音樂家兩者在這一點上是相同的——他們都是偉大的詩人。”這就是音樂與數學的關係。

  “音樂神童”莫紮特

  被稱為“音樂神童”的奧地利作曲家莫紮特1756年1月27日誕生於奧地利薩爾斯堡,這是一個背山麵水、風光綺麗的古老小鎮,當時是大主教的都城,教會、修道院與王宮構成小城的主要部分。

  莫紮特的父親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作曲家兼小提琴手,尤以卓越的音樂教師聞名。他慧眼先識,預見了他的小兒子將是樂壇的明星,便用他全部的心血與汗水精心澆灌這棵天才的幼苗。在父親的辛勤教育下,莫紮特過早地顯露了他超人的奇跡。3歲時,他便在音樂之家的熏陶下接受音樂教育,對音樂十分喜愛。聽了姐姐練琴的曲子,他馬上就能在鋼琴上同樣彈奏出來。四歲他就能彈小步舞曲和其他簡單的樂曲。莫紮特開始譜曲那年還是個五齡童。六歲時他已能獨立作曲,其中有幾首至今保存著。六歲時,他和姐姐一起被父親帶到各地旅行演出,幾乎走遍了歐洲,受到各地的歡迎,特別是在音樂名城維也納的演出更為轟動。他那美妙的樂曲就像春雨在花朵上舞動一樣,蕩漾在維也納的音樂大廳。7歲,他就在德國的法蘭克福舉行公開音樂會。據當時音樂會的海報上報道:“……他將在蓋上布的琴鍵上自如地演奏,好像未蓋上琴鍵一樣;他能辨別出任何樂器上發出的單音或和弦,以至其他物體(如小鈴、玻璃杯)發出的聲音,他都能準確地說出它的音響的音名;他將不僅用鋼琴,而且還用管風琴隨聽眾的要求做各種即興演奏;他將演奏小提琴協奏曲……”他的確是神童莫紮特。8歲,他創作的交響曲正式出版。

  當他9歲離開英國時,已不僅是個演奏家,而且被認為是一個作曲家了。10歲,他開始寫清唱劇,並用世界上最大、最複雜的風琴作了出色的表演。11歲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劇作品。13歲時寫出了協奏曲、交響樂及一些宗教音樂作品。

  莫紮特不愧是真正的天才。他創作的速度和完美程度竟像神話一般,沒有任何其他作曲家能與之相比。德國有位音樂評論家說:“莫紮特是魔鬼差遣到人間來的兒子。”莫紮特有著過人的記憶力,又擅長即興作曲,因此他的有些作品起稿時根本用不著全寫下來,反正都像電腦似的“儲存”在他的腦海中,等到需要自己彈奏時,添上去便是。在莫紮特看來,音樂的表現猶如日常會話、諳認、背誦一樣,容易的很。他還憑記憶寫出了阿萊格裏《求主憐憫歌》的每個音符,表現了他淵博的對位知識和才能。為此也轟動了當時的羅馬。14歲他在米蘭親自指揮歐洲最大的交響樂隊,演奏他的正歌劇——《米特裏達特》,一鳴驚人!榮獲羅馬教皇的勳章。15歲時,他已創作了20個交響樂和6部歌劇……美妙的樂曲就像泉水一樣不斷地從莫紮特筆下湧瀉而出。

  莫紮特不僅是一位“行雲流水”的鋼琴家,也是一位造詣高深的提琴演奏家、作曲家,他的才華就像飛向地球的新星一樣越來越明亮。他被譽為“音樂神童”,蜚聲國內外。

  莫紮特那獨特的藝術創作近600首之多,其中交響曲有49首,鋼琴協奏曲25首,小提琴協奏曲有6首,室內樂的創作也非常多,從三重奏到八重奏、九重奏等等,光是弦樂四重奏就有28首。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唐璜》、《魔笛》是他的代表作,是她們使德國的歌劇達到了頂峰!莫紮特精通音樂藝術的所有形式,是最有才能的音樂家,被當時歐洲的人們稱為“18世紀的奇跡”。但在那個時代,音樂家僅是貴族的音樂奴仆。

  正當他在創作成熟的頂峰時,卻因貧病交加,帶著他那未完成的《震魂曲》孤獨地走向他生命的終點。

  1791年12月5日,這位被奉若神明的音樂家在維也納去世。沒有人為莫紮特送葬,唯有紛紛揚揚的大雪被寒冷的北風呼號著伴他葬在窮人的公墓裏。當莫紮特的妻子病有好轉,兩個星期後可以下床了,來到墓地竟沒有找到親人的遺體。

  莫紮特短短的一生,是天才加勤奮的一生。正如他所說:“人們認為:我的藝術創作是輕而易舉得來的。這是錯誤的。沒有人像我那樣在作曲上花費了如此大量的時間和心血。沒有一位著名大師的作品我沒有再三地研究過。”這就是不朽的天才——莫紮特。

  “音樂之父”巴赫

  巴赫是德國作曲家、管風琴家。

  在17世紀和18世紀的近200年中,巴赫家族中曾誕生了許多傑出的音樂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被世人稱為“音樂之父”的巴赫。

  1685年3月21日巴赫誕生於德國愛森納赫市的一個音樂世家。從小隨父親學習音樂和小提琴,獲得良好的音樂教育。九歲時母親不幸去世,第二年父親也相繼去世。這時,在奧德爾夫擔任風琴手的大哥把他帶去撫養,並指導他學習古鋼琴。不久,巴赫就表現出極熱烈追求學習音樂的欲望,他大哥教他彈古鋼琴仍不能使他滿足。他曾把大哥心愛的樂譜偷出來,在深夜就著微弱的月光抄寫,足用了半年時間才把譜子抄完。巴赫在奧德爾夫中學學習了拉丁語、希臘語及神學。由於他嗓音條件好,十五歲時,在龍尼堡的教堂唱詩班當了一名歌手。十八歲,他擔任了宮廷樂手。後來教會發現了他那非凡的音樂才能,破格以高薪聘他為管風琴師。從此,他更加日以繼夜地練琴、作曲。

  巴赫勤奮好學。假日,他常常步行到漢堡去聽著名的管風琴家的演奏,到塞雷去觀看法國音樂家的演出。對音樂是那樣的執著。他總是認真學習、精心研究前輩和同行們的音樂作品。1714年他成了小提琴的主奏者,不久又升為樂團的首席演奏者。為了更好地掌握樂器的性能、理論及研究意大利音樂,他還經常到各地去演出。他寫出了著名的《d小調管風琴托卡塔曲與賦格曲》、《A小調前奏曲與賦格曲》、《c小調前奏曲與賦格曲》以及宏偉的《帕蕯卡裏亞舞曲》等。

  巴赫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他一直在努力征服音樂藝術的各個領域。他不僅以技藝精湛的管風琴師而聞名,他精通作曲技術理論。他的音樂作品浩如煙海。除歌劇外,有管弦樂作品、室內樂作品、鍵盤音樂作品、管風琴作品以及清唱劇、彌撒曲等,包括了當時所有的形式和體裁。約有五百首音樂傑作,屬於鋼琴音樂範疇的有二百多首。

  巴赫在音樂上的最大貢獻之一是他實踐並確立了平均律的理論。他寫的兩冊《平均律鋼琴曲集》包括代表24個大小調的前奏曲和賦格,不僅體現了複調藝術的最高境界,對音樂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後人評論說:“此平均律不隻是巴赫藝術的金字塔,而且也是全音樂史上不朽的傑作。”還說:“平均律鋼琴曲的價值不是在數千人的大音樂廳演奏所能表現出來的,而是一個淳樸的音樂家默默一人朝夕研究而精選的音樂。”是音樂世界的珍品。

  巴赫是一位出色的演奏大師,他對探索鍵盤上的所有技巧很有興趣。所以巴赫的另一大貢獻是完善了鋼琴演奏中指法的運用,豐富了鋼琴藝術的表現力。他能通過運用音栓和踏板展示樂器的不同音色;通過連接裝置,能在演奏單音的快速樂句時發出八度的音響,從而使樂句更加輝煌。此外,是巴赫創立了複調音樂的最高形式——賦格曲。這是以模仿對位為基礎的一種相當自由的形式,它將作曲家的熟練技巧與其想像力、情感和豐富的裝飾法結合起來,形成了音樂藝術中的一種類型。為新的宗教音樂創作開辟了新路。

  巴赫的音樂創作構思宏偉,寓意深刻,技藝超群,具有豐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膽的革新精神。貝多芬曾驚呼:“他不是小溪,而是大海。”1748年起,巴赫的視力減退,手術後雙目失明。於1750年6月28日在萊比錫逝世,他被安葬在聖·約翰教堂的墓地。

  巴赫生前作為演奏家曾得到普遍讚賞,而他的音樂創作,直到他死後將近八十年,即1829年門德爾鬆首次演出了他的《馬太受難曲》後,才引起社會上音樂家的關注:肖邦在舉行音樂會之前,必練巴赫的作品;李斯特將巴赫的一些管風琴曲改編為鋼琴曲;舒曼是巴赫協會的創始人之一。公認巴赫為古典音樂的創始人,從而在歐洲獲得“音樂之父”的稱號。

  “歌曲之王”舒伯特

  在19世紀初葉的音樂名城維也納,繼海頓、莫紮特、貝多芬等偉大音樂家之後,又出現了一顆燦爛的音樂新星——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

  1797年1月31日,舒伯特誕生於維也納近郊赫田塔爾的一個平民家庭裏。母親是一位女仆,父親是位愛好音樂的小學校長,家裏常常聚集一些音樂愛好者演奏音樂,使舒伯特從小受到音樂的熏陶。8歲時,他隨父親學習小提琴,跟哥哥學習鋼琴。9歲那年,舒伯特加入了宮廷合唱團,又跟合唱指揮霍爾策學習音樂理論和風琴演奏。舒伯特11歲時,就以出色的童聲擔任了教會合唱隊的歌手兼小提琴演奏。以後,他又考進了教堂的合唱團寄宿學校,在那裏得以免費住宿、學習。在學校樂隊中,他擔任首席小提琴手,並常被邀請擔任指揮,對音樂創作他也有著濃厚的興趣。十四歲時,他創作了第一首歌曲——《哈加的悲歌》。但由於生活貧困,連作曲用的譜紙也買不起。他常常苦於沒有錢買譜紙而自歎:“如果有錢買譜紙我就可以天天作曲了。”少年時代舒伯特所顯露出的音樂才能及他那漂亮的童高音,曾使他的老師們大為驚訝。有一位老師說舒伯特好像是“直接從上帝那裏學習的”。

  1813年,16歲的舒伯特為了減輕父親的經濟負擔,便離開了學校生活,到他父親所在的學校當助理教師,教授私人學生彈鋼琴,業餘時間作曲。他喜歡歌德的抒情詩,17歲時,就為歌德的詩句譜寫了動人心弦的《紡車旁的瑪格麗特》,而且隻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在1815年,他竟寫出了144首歌曲。依據歌德的詩所寫的曲子就有30首,其中《魔王》是他最出色的具有戲劇性的歌曲之一,而且也是隻用了幾個小時寫成的。這位18歲的奇才創作的這首《魔王》竟成了浪漫主義曆史上的一個裏程碑。

  舒伯特不停地創作了大量的歌曲。他幾乎是以自我摧殘的緊張強度源源不斷地傾注出了一條條動人的旋律。有時一個早晨就能寫出五六首歌曲。據記載,在1815年10月13日的一天內,他竟寫了8首歌曲。他的朋友說:“舒伯特碰到的每一件事情都變成了歌曲。”他所創作的歌曲有一些像民歌一樣廣泛傳唱,還有一些則是最為精致的作品,像《野玫瑰》、《鱒魚》、《菩提樹》、《小夜曲》等歌曲都是沁人肺腑的旋律,至今在世界上廣為流傳。

  正如貝多芬所說:“舒伯特身上閃耀著神奇的火花1舒伯特生活在18世紀後期的古典主義和19世紀的浪漫主義的過渡時期。他的作品中,交響風格繼承的是古典傳統,而創作的歌曲和鋼琴曲都完全是浪漫主義的。他尤其擅長室內樂,他創作的《弦樂四重奏》、《鱒魚五重奏》和兩首為鋼琴、小提琴、大提琴作的《三重奏》,以及他那卓越的《C大調五重奏》都帶有真正的舒伯特的印記。他在日記中說過:“我的音樂作品是從我對音樂的理解和對痛苦的理解中產生的,而那些從痛苦中產生的作品,將為世人帶來歡樂。”(1824年3月27日記)《C大調交響曲》是舒伯特創作的高峰,代表作還有《春之信念》、《b小調交響曲》(即《未完成交響曲》)等。最能代表舒伯特的乃是他那洋溢著青春才華和清新詩意的抒情的歌唱性旋律,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冬之旅》都是浪漫主義題材,是聲樂套曲的典範。他那絕妙的抒情性使得李斯特稱他為“前所未有的最富詩意的音樂家”。

  舒伯特是貝多芬的崇拜者和知己,貝多芬的葬儀舉行時,他曾親自持火炬送殯,並從此悶悶不樂。貝多芬去世18個月後,1828年11月19日,年僅31歲的舒伯特,終因生活貧窮、患病得不到充分治療,追隨貝多芬而去。

  舒伯特的一生,是倍受剝削和折磨的一生,是坎坷潦倒的一生。他的兄弟及朋友們依照他的最後願望,把他安葬在他最崇敬的大師貝多芬的墓旁。

  現在,這兩位音樂偉人的銅像並立在音樂名城維也納的廣場,流芳百世!舒伯特是18、19世紀以來第一個以優秀歌曲創作聞名於世的音樂家,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創作了600多首歌曲,均為永恒的旋律。人們稱舒伯特為“歌曲之王”。

  “鋼琴詩人”肖邦

  被世人稱為“鋼琴詩人”的波蘭作曲家肖邦,1810年3月1日誕生於波蘭華沙附近的熱裏亞佐瓦·沃利亞。

  肖邦自幼喜愛家鄉的民間音樂。小小年紀就能彈琴、寫詩並作曲。天資超人。7歲時發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調波蘭舞曲。8歲開始登台公演,被稱為“小鋼琴手”。14歲,獲得亞曆山大大帝頒賜的鑽石戒指,並出版了他的作品——《c小調輪旋曲》。16歲時,肖邦考入華沙音樂學院學習作曲。

  19歲時,肖邦的父親讓他第一次出國,在柏林舉行了演奏會,這時,不滿20歲的肖邦已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年輕的藝術家肖邦聽從音樂學院院長的建議,動身去闖天下。

  臨行前,他的同伴們為他唱了一首告別大合唱,贈送給他的禮物是盛滿了波蘭泥土的銀杯……望著這一切,肖邦掉淚了……從此,他再也沒回到那淪於異族手中的祖國。

  1831年9月,肖邦來到巴黎。這裏是19世紀30年代新浪漫主義的中心。

  肖邦結識了音樂家李斯特、柏遼茲、羅西尼和梅耶貝爾;文學家有雨果、巴爾紮克、拉馬盯喬治·桑、繆塞和大仲馬,以及畫家德拉克洛瓦等。他與這些知識分子交往中不但成了朋友,而且也深受他們的影響,使他的音樂創作也不斷升華!肖邦是位多愁善感的人。在異國他鄉,常常思念自己的祖國,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也常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中流露出來。他用波蘭特有的瑪祖卡舞的節奏寫出了50多首樂曲,其中大部分作品反映了他對被侵占的故國家園的懷念,對民族獨立的期望。他創作的四首鋼琴敘事曲:《G小調敘事曲》(1835年)、《F大調敘事曲》(1839年)、《bA大調敘事曲》(1842年)和《f小調敘事曲》(1842年),既是具有宏大結構的史詩,又像是遊吟詩人講述的傳奇,有力地表明了他那大膽的革新精神。肖邦的圓舞曲,既反映了沙龍裏的鮮豔色彩和嬌姿媚態,更是名副其實的心靈舞曲。在瑪祖卡舞曲中,充分顯現了他青少年時代在家鄉所見到的理想的景色。他寫的夜曲,帶有各種不同的憂鬱色彩,他寫的前奏曲有長有短,幾乎都是幻想的片斷。他的練習曲成為教學用的最好文獻。他那迷人的旋律告訴學生:“必須讓每個音符都歌唱起來。”他創作的即興曲又是那樣的奇異而又變化莫測……他的每一首作品都賦有濃厚的詩情畫意,圓滿無缺。肖邦不愧是浪漫主義時代最有創造性的藝術家之一。著名的德國作曲家舒曼稱讚肖邦的音樂像“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大聲讚美肖邦:“真是天才1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創作生涯集中於鋼琴上的大師。他的音樂作品有鋼琴協奏曲兩部,鋼琴奏鳴曲三部,以及瑪祖卡、波洛涅茲、圓舞曲、練習曲、前奏曲、夜曲、即興曲、詼諧曲和敘事曲等大量鋼琴獨奏曲。每一部作品都注入了豐富而強烈的詩意!鋼琴表現了他的喜悅與悲傷,他也讓鋼琴這個既笨重又機械的樂器唱起來,跳起來了!對於現代鋼琴風格的形成,肖邦的功績是不亞於任何其他音樂家的。

  肖邦患有嚴重的結核玻他在臨終前曾囑咐大姐,一定把出國前師生贈送他的銀杯中盛著的波蘭泥土灑在他的墳上,把心髒帶回祖國去。1849年10月17日,肖邦在巴黎,在他的弟子古德羅的懷中去世。

  遵照肖邦的囑咐,他的親人將他出國前師生贈他的銀杯中盛著的波蘭泥土灑在了他的墳上,把他的心髒送回了祖國。

  “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施特勞斯

  圓舞曲來源於德國、奧地利高原地區的民間舞蹈及其音樂——“連德勒”。“連德勒”是四三拍子或八三拍子的徐緩的民間舞曲,由兩個八小節的段落組成,這兩個段落各自要反複一遍或幾遍。17、18世紀,連德勒舞曲傳入維也納的宮廷。由老約翰·施特勞斯及蘭納創立,並由小約翰·施特勞斯將其發展至高峰的維也納圓舞曲,就是從連德勒舞曲演變而來的。與連德勒相比,維也納圓舞曲較為華麗、活潑優雅,快速的三拍子節奏富有彈性,使人感到輕柔、愉快。

  約翰·施特勞斯的祖父曾在維也納經營舞廳。他的父親老約翰·施特勞斯寫有150首以上的圓舞曲,並與作曲家蘭納一起奠定了維也納圓舞曲的基矗他的3個兒子也都是樂壇上創作圓舞曲的知名人士。因此,老約翰·施特勞斯被人們譽為“圓舞曲之父”。而被人們稱為“圓舞曲之王”的則是在圓舞曲創作方麵的成就大於父親的小約翰·施特勞斯。

  小約翰·施特勞斯1825年10月25日出生於音樂之城維也納。從他呱呱墜地的那天起,就受到音樂的熏陶。7歲時他已能按著成人的舞步寫出了第一首圓舞曲。父親特別喜歡他,又怕他將來會跟自己一樣,一輩子為應付演出而疲於奔命。因此,父親曾極力反對兒子學習音樂,他想讓小約翰去工藝學校學習,然後去做一名銀行職員。母親卻支持兒子的誌趣,為小約翰·施特勞斯請了音樂教師,教他小提琴演奏及學習音樂理論,使小約翰的音樂修養得到全麵提高。1844年,19歲的小約翰·施特勞斯組織了自己的樂隊——一支僅有十五名演奏員的樂隊,開始獨立從事音樂活動。先後在法國、意大利、俄國、美國等地公開演出。後來又與父親的樂隊合並,巡回演出於奧地利、波蘭、德國各地,並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從而也確立了他那具有世界聲譽的輕音樂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演奏家的地位。其中,他以輕音樂作曲的成績最為突出,尤以維也納圓舞曲的比重為大,藝術上最為成功。

  作為維也納圓舞曲的代表人物——小約翰·施特勞斯的音樂創作曲目達498首,深受人們的喜愛。在他的家鄉,無論是從行人的口哨聲中,還是舞會的演奏中,都能聽到他那熟悉的樂曲。正像法國著名作曲家德彪西所說:“施特勞斯從不會去寫一個維也納人聽不懂的音符,他永遠是合時宜的,永遠使人感到有趣。”在他的作品中,《藍色的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皇帝圓舞曲》等都是人人能哼上一兩段的曲子。小約翰·施特勞斯還寫有十七部輕歌劇,其中《蝙蝠》、《吉卜賽男爵》、《阿裏巴巴和四十大盜》等為代表作。

  由於小約翰·施特勞斯對圓舞曲的傳播和發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人們把他譽為“圓舞曲之王”。

  1899年6月3日,74歲的圓舞曲之王在維也納去世。

  “樂聖”貝多芬

  德國作曲家貝多芬是維也納古典樂派向浪漫主義樂派過渡時期的代表。

  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生於波恩,1827年3月26日在維也納逝世。他的一生是光輝奮鬥的一生。

  貝多芬從小就表現出非凡的音樂才能。他的父親也曾想把他培養成莫紮特式的神童。4齡童的貝多芬便開始隨父親學習鋼琴和提琴。他不停地彈啊,練埃人們都已入睡,唯有那日夜永不歇息的萊茵河伴隨著他的琴聲。在父親的打罵聲中,小貝多芬彈練了4個春夏秋冬,終於在艱苦頑強的苦練中獲得了成功。8歲時,貝多芬開始登台演出,就轟動了整個音樂城。隻是家庭生活所迫,他那幼小的心靈已浸泡在貧困、憂愁和辛酸的苦水之中。11歲輟學,開始工作賺錢養家。他仍不忘練琴、作曲。12歲時出版了他創作的一套變奏曲。13歲擔任宮廷樂隊羽管鍵琴手,14歲便任宮廷第二管風琴師。少年的貝多芬在不停地奮鬥、拚搏!1787年春天,年輕的貝多芬第一次來到歐洲的音樂名城維也納,拜見了他所敬仰的莫紮特。莫紮特正在寫歌劇,雖然忙碌不堪,還是很高興地接見了貝多芬。莫紮特給了他一個主題音樂,貝多芬便麵向鋼琴,來了一場即興的演奏。當莫紮特聽了貝多芬那輝煌的即興演奏後,大為讚賞並感歎地說:“留心這個貝多芬,他將會轟動全世界的。”莫紮特與貝多芬雖隻是見過一麵,卻使貝多芬成為他終生一貫的尊敬。

  貝多芬曾說:“我自認是莫紮特的最大的崇拜者之一,而我的崇拜將終生不渝。”1792年奧地利音樂大師海頓路過波恩,接見了貝多芬。看了他的作品後建議貝多芬去維也納深造,並表示願意收他為學生。於是,22歲的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師從海頓學習作曲。後來他又轉入著名的音樂理論家阿爾布雷希茨貝格爾學習對位法,跟意大利歌劇作家薩列裏學習歌曲寫作,受到嚴格訓練。在以後的日子裏,貝多芬完成了數量驚人的佳作。

  1795年,25歲的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一號作品——三首為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三重奏。後來又出版了《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還有輝煌燦爛的被羅曼·羅蘭稱為“白色奏鳴曲”的《黎明》奏鳴曲,還有熱情洋溢,如浪濤洶湧、一瀉千裏的《熱情》奏鳴曲,列寧曾稱之為“絕妙的、人間所沒有的音樂”。這些作品都成為鋼琴音樂的不朽之作。

  貝多芬認為交響樂是向人類致詞的理想手段,他便用交響曲來表現生活。他寫了九部交響曲,每一部都是具有普遍感染力的精神戲劇。它們以席卷一切和激動的氣勢肯定了生活,成為正在上升的民主藝術的巔峰。貝多芬成為音樂最高級的建築師。他那具有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給人類音樂文化寶庫留下了許多閃閃發光的珍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田園》、《愛特蒙特序曲》及《第九交響曲》等等,至今仍給予我們莫大的感奮,使我們在人生的坎坷道路上獲得無比的力量。

  貝多芬的一生是光輝奮鬥的一生。當他17歲時,母親就去世了。他邊求學邊工作。通過朋友的推薦,他曾進入波恩有名望的布羅伊寧夫人家庭任音樂教師。他在此接觸到許多思想進步、學識淵博的教授、學者及政府中的一些較開明的人物。他們常在那裏談論政治、哲學、藝術,使貝多芬受到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啟蒙思想教育,使他樹立了藝術要服務於善良、正義和人道主義的藝術觀。

  貝多芬受法國大革命的強烈影響,表現在他的不少作品都反映了資產階級的革命熱情。他的第三交響曲《英雄》,就是從法國大革命得到鼓舞而作,本來是獻給拿破侖的,但由於拿破侖稱帝,使貝多芬憤怒地改變了主意,題詞為“獻給理想中的英雄”。那就是全人類中堅強、正義的人們。他曾說:“我的藝術應當隻為貧苦的人造福。”“我是為人類釀造美酒的巴克斯(即希臘神話中酒神的別名)。不管是誰,真正理解了我的音樂就能從別人帶給他們的悲慘中解脫出來。”貝多芬還說過:“一定要真正了解人民的痛苦,才能了解我的音樂。”貝多芬愛憎分明,剛直不阿。他是所有音樂家中最遵守原始性的孤立以及最具頑傲不屈個性的一位作曲家。他對作品的每一個動機、主題都反複琢磨,千錘百煉才最後成章。是他創造了一個英雄時代的音樂,用人們難以忘懷的音調全力頌揚他那“人有權決定自身命運”的時代脈搏。他通過言論和音樂作品來為共和理想奮臂呐喊,從不屈服,從不低頭。貝多芬一生中最悲慘的遭遇是耳聾,就在他耳朵全聾以後,仍以驚人的意誌和毅力堅持創作和工作,畢生不懈。他終於又寫出了最偉大的《第九交響曲》,他又一次為人類找到了光明,找到了歡樂,為歐洲音樂史增添了最光輝的篇章。

  貝多芬是法國大革命的擁護者和崇拜者,也是海頓和莫紮特的後繼者。

  他不僅寫出了最美的音樂,在音樂史上起了繼往開來的巨大作用,而且,他集古典樂派之大成,開浪漫樂派的先河,對近現代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貝多芬獲得了“樂聖”的尊號。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