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多姿多彩的印加古城

  建在低地上的南美大陸古城可稱得上是地球上秘藏古代文明最大的寶庫,特別是位於秘魯與玻利維亞交界處的的的喀喀湖成為謎的中心。該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可以通航的淡水湖,海拔約3800米,麵積約6900平方千米,最大寬度有46千米。

  根據秘魯的古代傳說,一個名叫孟科沃·卡帕科的人和他的妻子在太古時代從空中飛來降落在的的喀喀湖的兩個小島上,在島上建造了金、銀的宮殿和神廟。特別是供奉太陽神的神廟現已沉入湖底,傳說完全是用黃金建造的,宛如太陽從神廟升起一般金光燦爛。但是從天而降的孟科沃·卡帕科到底是什麽樣的人物呢?或者說真是這個謎一般的人物建造了前印加古代文明古城嗎?

  有關的的喀喀湖的另一個驚人事實是阿波羅宇宙飛船上的宇航員從地球上空270公裏高處俯瞰時,看到了雄踞在南美大陸上的“美洲虎”,敢情那是安第斯山以及的的喀喀湖的外貌。更令人不解的是它與迄今為止在秘魯各地遺址上發現的前印加人作為具有超自然智能象征來崇拜的美洲虎神的石像一模一樣。這是偶然的巧合還是內中另有隱情。按照原來的印加曆史學家的定論:公元500~600年左右,前印加人建造了以的的喀喀湖為中心的蒂亞瓦納科等大城市。公元1200年建立了以庫斯科為首都的印加帝國,特別是在公元1438年第九代皇帝帕查庫蒂登基後的百年間建立了北自哥倫比亞南到智利的強大帝國。1533年西班牙人皮薩羅率領百餘名士兵攻下庫斯科,生擒了印加皇帝阿塔瓦爾帕,帝國轉瞬間就被消滅了。自那以後的400年間人們幾乎遺忘了印加帝國的存在。直到1911年7月,美國考古學家海拉姆·賓厄姆在庫斯科市的北邊發現了巨大的山頂城市馬丘比丘的遺跡,又重新喚起了人們對印加文明的關心。

  馬丘比丘遺址是特意在海拔3800米的山頂上開辟出來的,建造了約400間石造的房子和漂亮的宮殿與神廟。當時這裏居住了2萬印加人,從山頂到山腳開墾了無數的梯田。神廟祭壇的巨石有大約100噸重,還在山頂壘起了總重幾百噸的巨石用做太陽的日晷。

  據此,印加學者認為印加人是不喜歡低地潮濕的高原民族,所以特意在海拔3400米以上的高原地帶建設巨大的城市。但是1977年在南美玻利維亞的安第斯深山中發現的印加帝國最大城市伊斯坎瓦亞遺址,卻是特意在的的喀喀湖北部險峻的山嶽地帶,在海拔6000米的伊延普山和雷阿爾山脈之間深不可測的“V”字形峽穀的穀底一帶海拔1600~1800米建造的,完全打破了以往常規的看法。

  在穀底一帶總共有95棟巨大的石造建築物,它們錯落有致地分布在穀底和從峽穀伸出的許多人為建造的石頭平台上,最大的平台深400米,寬300米。它們像是聳立在陡峭的懸崖上似的,十分雄偉、險峻。在石造的建築內還發現了貯存食物或珍寶的地下室。整個遺跡的麵積約13公頃,其規模比著名的山頂城市馬丘比丘遺址還要大。從已發現的很多家具和梯田來看,這個伊斯坎瓦亞遺址曾經是擁有幾萬居民和2000常駐士兵的城堡城市。據日本學者寺田推斷,這個遺址位於印加帝國的最前方,是防備亞馬孫地帶的原住民攻擊的城堡城市。他說:“由於伊斯坎瓦亞遺址在地形上有其獨特性,因此可考慮是為了軍事目的而設立的。但是也不排斥還有其他低地印加古城遺址的存在,如果這樣的話,將對印加人從太古時代起就是高原民族的看法提出新的質疑。

  庫斯科古城

  庫斯科古城位於秘魯的安第斯山脈,在印加統治者帕查庫蒂之下發展成為一個複雜的城市的中心,具有獨特的宗教和行政的職能。古城的四周是清晰可見的農業、手工業和工業區。當16世紀西班牙人占領這塊土地時,入侵者保留了原有的建築,但同時又在這衰落的印第安城內建造了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和宮殿。

  庫斯科古城位於海拔3400米之上的東安第斯山脈豐饒的山穀中。城市建於公元1100年,當時主要用於防禦、行政和貿易。

  經過一係列的戰爭和征服之後,遼闊的印加帝國達到它的頂峰。庫斯科被重新建造起來,作為帝國的神聖的首都。帝國的社會組織是等級森嚴,這種觀念影響了城市的設計布局。

  1536年,西班牙征服者接管了庫斯科城。經過內戰歲月之後,城市在同一時期與波托西並入秘魯總督管轄區,利馬城成為首都。城市化發展時期,庫斯科的城市布局得到保護。

  17世紀,庫斯科的經濟依賴於波托西的礦山而繁榮,然而1650年的地震使城市遭到破壞而荒蕪。1670年城市按照巴洛克風格重建,並使它成為藝術中心。今天科斯科的主要建築物屬於這一時期建造的。

  1790年,整座城市被占領。此後與波托西的礦山息息相關的利馬,享受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繁榮,庫斯科則隨著利馬的興起而衰落。

  盡管庫斯科的地形高低起伏,印加首都依據直線方式設計。直線的布局和中央廣場為庫斯科提供了四條道路連接帝國的行省,而且反映出文藝複興的都市規劃原則適用於新世界的城市規劃。16世紀,新的城市規劃者在印加廣場上增加了德阿馬斯廣場。他們的工作也保護了其他的城市廣場和印加棋盤式街道布局。

  在印加帝國統治下,庫斯科是一座用巨大石頭裝飾外部與廣場接壤的城鎮。殖民者保持著泥瓦建築的基礎,並在此基礎上采用了新的建築結構。數量眾多的狹窄的石板街道在印加泥瓦建築的兩個城牆間蜿蜒,就像石頭走廊。巴洛克和混血人種的教堂的圓屋頂與城市廣場毗鄰。離市中心稍遠的地方,分布著白色外牆的低矮民居。

  距庫斯科城1。5公裏處,有舉世聞名的舉行“太陽祭”的薩克薩曼圓形古堡。古堡是古代印第安人最偉大的工程之一。它建築在一個小山坡上,是俯瞰全城的巨大防禦係統。據說其主堡是由印加王帕查庫蒂於15世紀70年代動工修建的,持續了50多年,直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還沒完全竣工。這個巨大的建築群,從上至下共有3層圍牆。每一層牆高達18米,長達540米,均用巨石壘砌而成。古堡下層台階用石板鋪成,長達800米。古堡最高處是由3座塔樓圍起來的一個非常整齊的三角形。圓柱體主塔基層呈放射狀,塔樓內有一個溫泉。這裏也是印加王的行宮。其他兩個正方形塔樓為駐軍之處。古堡底下有用石頭砌成的網狀地道,它和3座塔樓相通。這一宏偉壯觀的建築群顯示了印加帝國的強大,從建築藝術上,其結構新穎而複雜,建築龐大而堅固,是美洲印第安人最偉大的古建築之一。

  昌昌古城

  昌昌城是奇穆王國的首都,15世紀是該國的鼎盛時期,不久即被印加帝國吞沒。這個哥倫布前拉丁美洲最大的城市的規劃,反映了其嚴格的政治和社會策略,城市劃分為9個“城堡”或者“宮殿”,都是獨立的單位。

  昌昌城建立於公元12世紀,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土磚城,那裏的人們在遠古時代就用黃金裝飾建築物,那裏還盛傳有些用貴金屬製作的植物。

  秘魯位於安第斯山麓與太平洋之間,在其狹窄的沿海地區並沒有石頭這一自然資源,所以土磚便是人們造房的材料,所謂土磚就是把泥土在太陽下烤幹後製成的磚。而昌昌便是用這種土磚建造起來的一個巨大古城的遺跡所在。

  這座古城曾是人口眾多,強盛而富有的奇穆帝國之都。奇穆帝國的疆土就是從占地約16平方公裏的昌昌開始的,隨後向沿海地區伸展966公裏。

  據考證,這個民族是從12世紀,強大的蒂亞瓦納科衰落之後,才開始興起。這個民族有很出色的建造者和工程師,他們還是金屬製品的能工巧匠若沒有當地人民的聰明才幹,昌昌一個如此嚴重缺水之城,難以幸存。

  城裏一些主要的建築群,都用是各種不同的土磚所造,看上去簡單樸實。但在另一些重要的建築物上,有飾有金箔嵌在泥土牆麵上的裝飾圖案。可惜的是那些最珍貴的東西已流失多年今天還在傳說,昌昌城的有些花園裏,曾有過一些植物是用黃金製作出來的。

  關於昌昌城的建立,傳說有個名叫內依姆拉普的人,從海上來到此地,建立起一座城市,此後他又往西去了。又傳說這城與一條龍有關,而這條龍則創造了太陽與月亮。這種種傳說與神話未能提供有價值的線索。但明顯的是奇穆帝國具有發展社會團體的強烈意識。在昌昌城裏許多不同地區都出現排列成矩形的各種建築物,這無疑是邏輯與秩序的象征。

  昌昌城的中心是廟宇般的查珠第城堡,有一個至今保存特別完好的議事廳。24個坐席圍著矩形庭院的土牆,看上去很像是個進行辯論會議廳。此廳內部傳聲效果不同尋常,坐在不同座位上的人哪怕用低聲輕輕說話,都能被聽得很清楚這種傳聲效果,至今仍能得以體現。一些建築,其中也包括這個議事廳,周圍都修築了防禦性的土圍牆。除此之外,周圍還有巴拉科斯水庫,一些居住區和舉行宗教儀式的平台等。查珠第堡似乎是昌昌城內10來個分散的建築群中的一個。它們中有些建築外麵的圍牆高達9。1米。

  在其他一些有趣的建築物中,更突出的是:赫瓦卡·艾斯米拉達綠寶石廟和赫瓦卡·阿克歐愛麗斯彩虹廟。前者是1923年才被發現的。此後兩年曾遭暴雨的摧殘。該廟宇是金字塔形狀的,有兩個寺院平台,周圍有珍貴的浮雕,雕的是海底生物與魚類。另一座塔形寺廟是彩虹廟,周圍高牆環抱,牆上精心雕刻著各種各樣的生物這廟宇的名字同樣使人聯想起龍或者蛇一般的生物。

  在離特魯希略不遠處,在莫切河附近,人們傳說那兒的神先創造了太陽與月亮,然後又創建了昌昌與這些金字塔形狀的寺廟。太陽寺似乎更早於奇穆帝國,它屬於莫奇卡人所有。據說是公元6世紀的產物。但也有些權威人士稱,它建於此後200~300年間。結構是龐大的磚坯建築,占地140平方米,在23米高處為一平台,平台高18米。月亮寺較近,也建於同時代。建築學家認為兩個寺廟是一個整體,很可能與葬祭有關。此外,還發現一個很大的墓地,那裏曾有一些舉行宗教儀式的建築物。月亮寺以其壁畫著稱。有些畫的是兵器,如盔甲,武器等一些無生命的東西。這些東西在莫奇卡陶器上也能見到,這一點更證實了這些寺廟是屬於公元6世紀的建築物。

  薩邁帕塔考古遺址

  薩邁帕塔考古學遺址由兩部分組成:山上有很多雕刻,相信是古代城鎮公元14~16世紀舉行儀式的中心,南部山區的山脈構成行政區域和居住區域。城鎮居高臨下,眾多雕刻的岩石是獨特的,它見證了史前的傳統和信仰,在美洲的其他地方還沒有類似的東西。

  “愛爾福厄特”遺址位於玻利維亞境內安第斯山脈的東側,海拔高度大約在1900米左右;而小城薩邁帕塔遺址則位於科恰班巴市和聖克魯斯廠中間,這兩處遺址大約相距6公裏。整個建築群方圓大約40公頃,1998年12月2日,在日本東京召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上,委員們將其列為“世界遺產”。

  在最早的記載中,薩邁帕塔就以其廣泛分布的紅砂岩而揚名。岩石上雕刻著許多別具特色的圖畫,有運河、盆地,也有樓梯和座椅。這些雕刻畫中,兩條並列分布的小運河最引人注目:它們沿著一條由東至西的直線相互交錯,分布於三條呈菱形的雕刻線之內。在岩石的最東麵部分,人們還可以辨認出兩個貓科類動物的畫像,它們可能是美洲獅,或美洲虎。此外,順著岩石的南北側方向,還分布著許多壁龕,而且每一個壁龕的空間都很大,足以容得下一個成年男人。在印加時代,人們猜想這些壁龕能組成一座廟宇。1992與1994~1995年間,受玻利維亞國家考古協會INAR的邀請,波恩大學人類學學院的一組科研人員在艾伯特的帶領下,在這處遺址上展開了考古挖掘工作。他們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是精確地測繪了這裏的岩石及其周圍的環境和構造,並在這塊上麵生長著濃密的半熱帶植物的岩石下方,發現了一個考古建築群。

  薩邁帕塔考古遺址中,清晰的揭示了印加人舉行儀式的中心所在地以及從高原上和東部低地地區遷徙過來的早期居民的住宅遺址。印加人的廟宇遭受摧毀後,西班牙人在岩石的南麵建立了一個庭院,作為他們抵禦來自蘇格蘭低地的要塞。“愛爾福厄特”這個詞很可能就是來源於這個時期。印加帝國還進一步向東擴展,例如,在薩邁帕塔東南大約60公裏處,人們發現了一個印加據點,被稱之為“福塔雷薩”“LaFortaleza”。它坐落於一個高原上,是迄今為止所知的印加帝國最東麵的占據點。

  蒂瓦納科考古遺址

  玻利維亞蒂瓦納科遺址:蒂瓦納科文化的宗教、政治中心,玻利維亞印第安古文化遺址位於的的喀喀湖以南約20公裏處。海拔3500米。蒂瓦納科在古印第安語中是“創世中心”之意,大批宗教建築、繪畫、雕刻以及高度發展的古印第安文化都集中在此。5世紀到9世紀它達到了鼎盛時期。遺址主要由四部分組成:一是阿卡帕納金字塔,這是遺址中最長的建築。二是大卡拉薩薩亞神廟,它是蒂瓦納科人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太陽門”是該遺址中最著名的古跡。

  門是用一整塊巨大的安山岩雕琢而成,門框的上下左右均布滿了輪廓清晰、刀法雄健的石雕神像和各種花紋圖案。太陽門上端正中部分有一個維拉科查太陽神像的浮雕。太陽門上的雕飾最集中地反映了蒂瓦納科文化的藝術特色。第四部分是位於一座巨大的庭院中央的石墓宮地墓。

  特奧蒂瓦坎古城

  墨西哥中央高原古典文化的第一抹曙光出現在公元前200年。一場火山爆發燒毀了大多的集落。而坐落在火山穀地中的特奧蒂瓦坎幸免於難,被稱為“諸神之座”。災後人們紛紛移居這裏並在此建造新的城市。公元350~650年間城市迎來全盛時期,人口達20萬人,規模居當時美洲大陸之最。現今開掘的古跡麵積2。5平方公裏,據說這僅是本來規模的1/10,是印第安古代文明的重要遺跡。城中地下密如蛛網的排水係統至今尚存。這座曾一度繁榮的古城在8世紀神秘地湮滅,其原因眾說紛紜。撲朔迷離的遺跡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觀光遊覽,也使研究印第安文明的考古學家們流連忘返。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