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高山上的馬丘·比丘

  在沒有鐵製工具、沒有牛馬、沒有車船知識的時代,馬丘·比丘在南美大陸的出現讓人匪夷所思,關於創造這一建築奇跡的種種猜測,至今仍未得到考古學家的證實。

  探查這些廢墟的樂趣,確是難以形容,沒有一篇文章和旅行指南提及這片處女地。發現的經過偶然而又神奇,有時就在我們清理路上的枝丫和蔓藤時,遺跡便出現在這些綠色植物的背後。

  --夏爾奈《美洲的城市和廢墟》

  馬丘·比丘被浪漫地稱為“消逝在雲霧之中的城市”,賓格哈姆也因發現了這個城市而聞名於世,然而正如很多古代遺址曾被稱之為消逝了的城市那樣,馬丘·比丘實際上並沒有真正消逝,盡管它已被一些植物大麵積地掩蓋著,但畢竟還能窺見它,它並未像特洛伊或克羅索斯那樣被泥土掩沒而成為一些土堆,居住在這山區周圍的人們都知道有這麽一個遺址存在,一些當地農民甚至從古印加人殘留的梯田上清除掉灌木和荒草,用以種植如玉米、土豆和胡椒等類農作物。馬丘·比丘也曾來過一些遠道客人,其中不乏有人在那白色殘壁上信手胡寫亂畫。但是卻隻有賓格哈姆第一個告訴世人有關這個遺址的大量事實,同時組織了對遺址的科學考察:1918年他從積極的考古工作上退休下來,但他仍繼續堅持作對馬丘·比丘的考古工作,撰寫出了有關自己旅行方麵的幾本書並繼續為美國參議院工作。他於1956年去世。

  一些被發現的古城遺址,重現了古時全部曆史文化,這些事實從未曾被懷疑過。就好比亨瑞琪·斯裏曼發掘了特洛伊和邁塞勒遺址,這一工作給曾對愛琴海文化屬支配地位的邁塞勒文化帶來了新的見解。在查可坎曲對印第安人材莊的發掘成果,產生了把美洲西南部的阿納薩斯收集於曆史文獻之中的成果。

  然而馬丘·比丘和維爾卡巴姆巴卻有與眾不同的地方。當歐洲人征服了印加帝國並將其變成他們的一個殖民地時,與賓格哈姆同年代的曆史學家們已從西班牙人入侵及其隨後的數10年的西班牙編年史中了解到了許多有關印加帝國的事。而更多的近代研究更讓我們對這個山區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數百年前,印加帝國屈辱地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生活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居民也因為對西班牙人帶來的傳染病沒有抵抗能力,人口在短期內銳減90%。在這樣一個沒有文字,僅靠口傳來記載曆史的民族,人的消亡意味著曆史的終結。好在精於石器建築藝術的印加人留下了雖不能開口,但卻能夠永恒的馬丘·比丘古城遺跡,即便這世上再沒有印加人,印加文明在地球上的痕跡也將無法磨滅。

  也許是對侵入者的一種懲罰,馬丘·比丘以沉默來麵對世界。人們經曆了發現馬丘·比丘的興奮之後,想要找到了解這座神秘古城的鑰匙,卻陷入一片迷惘。

  馬丘·比丘位於雲霧繚繞的安第斯山脈海拔2458米的山頂上,地勢居高臨下,十分險要。城牆用巨大的花崗岩建成,迤邐壯觀,氣勢磅礴,有“秘魯長城”之稱。在克丘亞語中,馬丘·比丘意為“古老的山頂”。城內所有建築都用巨大的石塊堆壘而成,窗戶都成三角形,頂端僅置一石塊。

  1它是何時建造的?2它為什麽目的而建造?3它是印加文明的發祥地嗎?4他們在什麽情況下放棄這座城市?由於馬丘·比丘沒有任何文字記載,這座充滿神秘色彩的城市成了謎中之謎。

  第一個發現者賓漢姆說,古城的神廟都是配備三扇窗,它同其他印加遺址不同,因而可能是印加帝國締造者、第一代國王曼科·卡帕克的出生地。有的學者曾發現,居住這裏的婦女人數大大超過男子,所以推斷馬丘·比丘是一座“太陽聖女之城”。但現在已發現男女人數比例相當。

  馬丘·比丘坐落在老年峰和青年峰中間陡峭狹窄的山脊上,四周被崇山峻嶺重重包裹。在這沒有人煙的地方,印加人卻建起了他們的城市。從遠處看起來,馬丘·比丘似乎隨時都可能從狹窄的山脊上滑下萬丈深淵。古代印加人怎麽能在絕頂上建造城市著實令人費解。這與世隔絕的地方幾百年都沒有被西班牙殖民者發現,因此也免遭劫掠。當初美國人賓漢姆Bingham偶然發現馬丘·比丘的時候,它已經被幾個世紀以來的樹林灌木、苔蘚藤蔓遮蓋,隻能隱約看到些斷壁殘垣。今天,雜草藤蔓雖然被清除了,但是想要瞻仰古城,仍然得耐心等待籠罩古城的山中雲霧散盡。這也就是為什麽馬丘·比丘被叫做“雲霧中的城市”的原因。等待是漫長的,可是也正因為這樣,當那層神秘的白色麵紗最終消失,馬丘·比丘更像是上天額外賞賜給人類的禮物。

  通過對這裏發現的木乃伊做年代測定,人們發現馬丘·比丘大致在15世紀中後期由印加王帕查庫蒂Pachacuti所建。城中宮殿、神廟、祭壇、廣場、街道、水道、監獄、倉庫等一應俱全。因為被人遺忘在高山之巔數百年,所以一切都還保留著當初的模樣。以15世紀印加人的生產力和技術,他們如何將巨大的石塊運上絕頂山梁已經讓人驚訝,他們又如何把這些巨大的石塊壘成城堡就更讓人無法想像,更何況石塊之間結合嚴絲合縫,有時連一根針都插不進去。如此精密的建築,細致的規劃,卻沒有任何可以查證的曆史記錄,也確實匪夷所思。

  現代的考古學者推斷,馬丘·比丘並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市,而是一個舉行各種宗教祭祀典禮的活動中心。平時有一些人居住在這裏照料寺廟和祭壇,大部分人要到宗教節日才到這裏來。考古學家在城中發現的頭骨中,絕大多數是女人的頭骨。他們推斷這些都是敬獻給太陽神的“太陽神的處女”。城中最著名的是“拴日石”Intihuatana,它是一塊精心雕刻過的怪異巨石,據說是印加人每年冬至的太陽節時為祈禱太陽重新回來,會象征性地把太陽拴在巨石上。印加人崇拜太陽,太陽神ApuInti是他們最重要的神靈。印加王都自稱為“太陽之子”。但是這些太陽的子民為什麽竟遺棄了他們的拴日石?這也不得而知。

  但是一切都隻不過是現代人的推斷,究竟這座古城為什麽不為人知,為什麽被遺忘了300年?這些都是印加人留給世界的神秘問卷。我們為什麽不能不去理會這些現代人窮追不舍的問題?我們可以隻把馬丘·比丘當作高山之巔、雲霧之中的一個神話故事,它時隱時現,隻為誠心傾聽的耳朵講述。

  馬丘·比丘位於一座非常美麗的高山上,海拔2430米,為熱帶叢林所包圍。是印加帝國全盛時期最輝煌的城市建築,那巨大的城牆、台階、扶手都好像是在懸崖絕壁上自然形成的一樣。矗立在安第斯山脈東邊的斜坡上,環繞著亞馬遜河上遊的盆地,那裏物產豐富。

  馬丘比丘城占地約5平方公裏長1000米,寬550米,分為梯田和城區兩大部分。城區又以中央廣場為界,分為上城和下城,上城地勢略高於下城。

  主要看點:太陽廟、印加之家、大廟、拴日石Intihuatana、三重門、穀倉、大磨盤、神鷹廟、中央廣場。

  出現於15世紀的馬丘·比丘原為一個崇拜太陽並有著神秘宗教儀式的民族的居住地,在那裏,女人大大多於男人。馬丘·比丘意為“古老的山巔”,位於烏魯班巴河上方457米的秘魯境內的安第斯山上,它像個巨人,棲息在兩座山巒間的馬鞍形的山脊上,那裏曾是個宗教活動之地,又因世人無法得知其原始的名字,故借其附近一座山脈之稱而得此名。

  耶魯大學的考古學家海拉姆·賓漢姆於1911年發現了這一遙遠的占地2公頃的古跡時,他確信自己已成功地找到了盛傳的印加人最後的避難所。自從西班牙征服者從其首都庫斯科趕走了他們的印加帝王之後,他們在這裏幸存了36年。賓漢姆當時被他們眼前見到的一切驚呆了,他立即把自己的最初感覺記錄下來,他寫道:“我這才開始認識到,這裏的城牆和它周圍合成半圓形的廟宇,是世界上最最完美的石方工程。它們簡直令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些工程很壯觀,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是賓漢姆當時確認的關於這裏的考證,如今被認為是錯的。馬丘比丘的真實名稱以及關於該地其他種種說法,如今看來,純屬推測而已。

  這裏與其說是個城市,不如說是個宗教活動的聚集地。它建成的年代尚是個未知數,不過很可能是建於15世紀末,印加帝國向外擴張勢力的鼎盛時期。有人估計說這裏至少居住了1500人。從挖掘出的頭骨,能推斷其女性人數與男性人數的比例為10∶1,這一點支持了下述的推測:這裏曾是個宗教祭奠活動的場所,這裏的人們崇拜太陽,因為女人被視為太陽的貞女。

  對於馬丘·比丘的人們崇敬太陽的推測,還出自另一個跡象,就是“拴住太陽的地方”的一座建築。這是個奇妙的石頭結構,似乎是個複雜的天文裝置,當其他東西都殘跡全無時,唯獨它卻能幸存至今。據猜測這是用來計算一些重要的日期的,如夏至,冬至等。它的名字好像與一種慶典有關,因為據稱在冬至那一天太陽被拴在這裏。而且,在太陽塔上,似曾有過對太陽係的觀察與研究。那個塔是個馬蹄形的建築,朝東的一扇窗子很特殊,它在冬至那一天可以抓住太陽的光線。再者,在三窗寺,三扇排成一直線的窗戶,以及屋子中央那一塊筆直的長方形的石塊,這些顯然都有著特殊意義的,每當夏至或冬至日,印加人便在此舉行太陽節的慶典活動。

  一座城市必須有一個物資供應區,作為它賴以存在的基礎,而這個地區將能夠提供充足的農業剩餘產品;對印加文明來說,這基礎就是那層層梯田上生長著的糧食作物。當然,這些梯田如今已是荒草叢生,一片蕭瑟景象,而當時上麵曾生長著馬鈴薯它至今仍是秘魯的特產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當地特產的玉米。玉米最初是由北方傳來的。這座城市又是一個舉行各種慶典的場所,當印加人到來時,這裏無疑生長著熱帶地區的奢侈品--古柯,印加貴族咀嚼著古柯葉,使慶典的狂歡達到高潮,而人們今天則從古柯葉中提取可卡因。

  這種梯田文化的核心是水利灌溉體係。這一體係先後由前印加帝國和印加帝國修建;它聯結起所有的梯田,並通過水渠和水管,流經山間深深的溝壑,一直通向延伸至太平洋海岸的遼闊荒原,使這片荒原變得繁榮富饒起來。在中東的“肥沃新月”地帶,文明是對用水量的控製,而在秘魯,印加文明則建立在對灌溉係統的控製基礎之上。遍及整個帝國的龐大水利工程體係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來管理。在美索不達米亞是這樣,在埃及是這樣,在印加帝國也是這樣。也就是說,這座城市和其他所有的城市由一個無形的網絡聯結起來,通過這個網絡,當局的權威無處不至,人們能聽到統治者的聲音,收到他從中央發布的命令和信息。有3項發明支撐著當局的統治體係,它們是:道路、橋梁尤其在像這樣的一片荒原上和通訊。它們從四麵八方匯合到印加王所在的中心,又從這個中心散布開去。它們是一個城市與其他城市緊密聯係的三大媒介。

  隨著西班牙殖民的入侵,印加帝國一蹶不振,而那些城市,那些美麗的城市,則被貪得無厭的西班牙強盜洗劫一空。然而,一座城市畢竟不隻僅育一個中央政權。何為城市?城市即人民。城市是有生命的。它是以比村落富饒得多的農業區域為生存基礎的社會,足以負擔每一種手藝人的生計,使他得以終身專操其業。

  這些手藝人早已謝世。他們的作品也已湮沒無聞。那些締造了馬丘·比丘文化的人們--金匠、銅匠、織工、陶工的作品被搶劫殆盡。編織物腐朽了,銅器鏽蝕了。留下來的隻有石匠的作品,這是那些創造了這座城市的人們絕妙而高超的技藝的見證。--創造城市的不是印加王,而是那些手工匠人。自然,如果你為印加王工作或為任何一個人工作,他的鑒賞趣味就會支配你,你自己也就不能有什麽獨創和發明。直至印加帝國末日來臨,主匠們使用的仍然是橫梁;他們從未發明拱形結構。這就是新大陸與舊大陸之間文化時滯的差距,因為橫梁的發明恰好是2000年前希臘人達到的最高成就,也是他們止步不前的所在。

  海拉姆·賓漢姆評論說馬丘·比丘的磚石建築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奇觀。當地人把巨大的花山岡岩石塊砌在一起,卻又不使用砂漿,這簡直是個奇跡。各種不同形狀的石塊,被如此巧妙而又精確地相互拚合起來,成為一體,所築成的石牆,使人難以覺察到石塊間的接縫,看上去,它好像本身隻是一大塊石頭,這遠古時期如此超凡的技巧,真是太不可思議了!當賓漢姆來到這裏時,這座被遺棄了數百年之久,又被森林蠶食了的古城,已是滿目瘡痍,唯獨其石磚建築結構遭到毀壞程度之少的確令人意外。

  有人斷言印加人不可能在沒有鐵製工具,沒有馬等牲畜,沒有車輪知識的年代裏,建造出如此絕妙的磚石建築。他們確是極具智能的民族,即使如此,若沒有用來進行切割與運輸整塊巨石的實用工具,絕不可能建造出馬丘·比丘來。鑒於這一點,便開始傳出了外星人光臨,上天之靈的創造等說法。另一個更簡潔的說法則把這一切歸功於印加帝國的祖先的成果。雖然人們迄今無法斷定,馬丘比丘是如何建造而成的,但是它的存在,總使人們饒有興味地想探知更多一些,關於創造了這一偉跡的那些神秘而又充滿了智能的先祖的一切。

  在一個大帝國裏,道路、橋梁、通訊總是先進的發明,因為如果它們一旦中斷,帝國的統治也就隨之而終止,甚至導致統治階層的垮台--在近代的革命中,它們是典型的首當其衝的攻擊目標。我們知道,印加王一直在精心保護這些設施。但是,在這些道路上沒有車輛往來,在橋梁的建築上也沒有采用圓拱,信函也不是用文字寫成。印加人的文化在1500年時還沒有作出上述發明。這是因為美洲文明的開端延緩了幾千年之久的緣故,而在它未來得及作出舊大陸已有的全部發明之前,就被外族征服了。

  這看起來似乎很奇怪:已經知道如何利用滾木運送大塊石料的建築學竟沒有發展到應用車輪;我們忘記了關於車輪的應用,關鍵是固定的車軸。這一點也頗為奇怪:人們修建了懸索吊橋,卻沒有想到建造拱橋。而奇中稱奇的是,一種能夠精心保存數字資料的文明形態,卻沒有將這些資料以書麵形式記錄下來。這是否因為印加王也像他那些卑賤的臣民一樣冥頑不化,抑或像推翻他的西班牙海盜一樣粗野無知呢?

  印加王用一節一節剪斷的繩子,以數字形式記錄信息,這種記事的繩結被稱為“基普Quipus。“基普”隻記錄數字其結頭的安排恰如十進製,作為一位數學家,我對此倍感親切,可以說,這些數字是一種像言語那樣信息豐富、富於人性的標記;但它們畢竟不是語言。要而言之,描述一個秘魯印加人生平的數字,就像電腦打孔卡片背麵的數字一樣,而卡片上凹凸不平的紋路,也就好比這些打結的繩索。當這個人結婚時,有關他的一段繩結就與另一家族的繩結聯在一起。印加王軍隊的每一件裝備,每一座穀倉和貨棧,都如數在“奎普斯”上記錄下來。事實上,秘魯已經成為未來那種令人生畏的大都會,成為一座記憶庫,帝國冷漠無情地用數字形式記載每一位臣民的行為,安排他的勞作,確認他的地位。

  這是一種相當嚴密的社會組織結構。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位置;每一個人都供給衣食;每一個人--農民、工匠、士兵--都為同一個人工作。這就是至高無上的印加王。他既是國家的主宰,又是神明的化身。那些為印加王效勞的匠人,懷著敬畏的心情刻石作畫,以象征太陽、太陽神與印加王的關係。

  然而,這又必然地是一個非常脆弱、外強中幹的帝國。從1438年起,在不到100年的時間內,印加王征服了3000英裏的海岸線,從安第斯山脈以至太平洋海岸,莫非王土。但是,到了1532年,幾乎是目不識丁的西班牙冒險家弗朗西斯科·皮薩羅FranciscoPizarro,僅率62匹令當地土著不勝恐懼的戰馬和106個步兵,進入秘魯,轉瞬之間,就征服了整個印加帝國。他是怎麽做到這一點的呢?砍去金字塔的頂端--俘獲印加王。

  1911年海勒姆·安格哈姆發現了馬丘·比丘遺址。

  現在這兒已被廣泛的發掘和研究。現代專家們認為馬丘·比丘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城市,而是一個宗教活動遺址的中心。它是由佩查叩提,即“地球震撼者”國王建造的。在馬丘·比丘的200個建築物中包括了許多寺廟和地下糧倉。當時約有1200人居住在那裏,由他們耕種那些梯田和照料寺廟和祭壇,但有更為眾多的人要在宗教節日才間或來此聚會。

  在馬丘·比丘的中心有一片長形開闊地,考古學者們稱其為神聖廣場。專家們相信各種典禮儀式應是在這裏舉行的,也許這兒就是他們祭祀太陽神的地方,從神聖廣場有一條階梯道路向上直通陡然裸露著岩石的地麵,它是一個平台。站在上麵可鳥瞰整個廣場。這塊神聖的岩石名為英提露埃塔那,其含義為“太陽的驛站”,在古印加帝國各地都沒有這種“太陽的驛站”,而在馬丘·比丘的這個卻是迄今已知最大的一個了。它與遺址的建築物和寺廟不盡相同,這一岩石地麵不是用石塊和磚頭鋪砌的,而是由這座山的基岩上立體雕琢而成的。據考古者們推測:印加的祭司們就是利用這一巨石作為當時的現象台,從對石頭陰影的觀測來標明季節和假日。英提露埃塔那即“太陽驛站”,也曾被用來作為6月夏至和12月冬至時舉行特殊典禮式的地方。

  印加帝國境內散布著數百個堡壘、城市和要塞,馬丘·比丘僅是這些城堡中的一個。然而馬丘·比丘對世人總有著一種特殊魅力。盡管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馬丘·比丘就處於一個恐怖組織煩擾的地區,但它仍不失為秘魯的旅遊勝地之一。

  馬丘·比丘的巨大魅力部分來自於一位發現它的曆史學家的精彩故事,就像斯蒂文·斯皮爾伯格製作的影片中精神抖擻的印第安瓊斯那樣,這位曆史學家也是一位戴著寬邊帽、帽簷下垂,穿著卡其布夾克衫的冒險者;而另一部分的魅力,則來自於馬丘·比丘的環境,它頗具特色地處於兩座綠色險峰之間的一處高地上。在西班牙人入侵時期前後或更早一些時期,馬丘·比丘似科潘城一樣就被它的建設者們拋棄了。西班牙人沒有在馬丘·比丘進行劫掠,甚至他們根本就沒有發現過它。在西班牙的編年史上也沒有提到過這個神聖的隱秘的場所以及它在印加人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一切都隱藏在神秘的雲霧之中。當今,馬丘·比丘以其獨特的山頂建築和世界上已知的最龐大帝國之一的遺跡而屹立於世上。

  納斯卡的神秘線條

  納斯卡和朱馬納大草原在利馬以南約400公裏,位於秘魯海岸的幹旱的草原上,占地約450平方公裏。這些線條圖大約刻於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之間,就其數量、自然狀態、大小以及連續性來說,它們是考古學中最難解開的謎團之一。有些線條圖描述了活著的動物、植物,想像的形象,還有數公裏長的幾何圖形。這些物品被認為是用於與天文學有關的宗教儀式。

  納斯卡線條圖約出現於公元1世紀。在遼闊的荒漠上,有人用網狀線條,蝕刻出巨形飛禽走獸的圖案。

  納斯卡線條圖是一種巨形的,鏤刻在納斯卡山穀的潘帕·因哈尼奧荒漠中的一些奇怪的超大圖形。有直線形、幾何圖形,還有飛禽走獸等各種各樣的圖形。在地麵上,它們似乎像在暗紅色的沙礫上一條條彎彎曲曲的小徑。隻有從高空往下觀望時,這些線條才能呈現各種獸類的巨大圖形。

  例如:一隻50米的大蜘蛛;一隻巨大的禿鷹,其翼展開竟達120米;一條蜥蜴有180米那麽長;而一隻猴子則有100米高。

  這些迷宮般的圖案占地500平方公裏,它們是靠移開堅硬的表層石塊,讓下層黃白色的泥土露出地麵而創造出來的。

  自1926年人們發現了這些圖案後,眾說紛紜,然而對這些圖案想表示的意圖,至今仍是一個不解之謎。艾爾弗雷德·克魯伯和米吉亞·艾克斯比,這兩個最早注意到這些圖案的人以為,這些是灌溉用的水渠。後來,艾克斯比認為這些小徑與印加帝國的“神聖之路”相似,那些圓錐形石堆是“聚焦”即這些線條的聚合相交點,也可能是舉行禮儀活動的場所。

  保爾·考蘇克在1941年到達該地時,在夏至那一天,他碰巧觀察到太陽恰好就是從這些紅條中某一條的末端的上空落下去的。這一奇妙的現象他認為,這裏是世界最大的天文書。

  德國學者瑪麗亞·萊因切在經過30餘年潛心研究之後,提出相同的理論。她解釋道,這些直線與螺線代表星球的運動,而那些動物圖形則代表星座。

  在所有的理論中,最出名卻又最牽強附會的要數埃裏克·馮丹尼肯在他那本《上帝的戰車》一書中所作的解釋:這些是為外星人來參觀而留下的入口處標記。另一種同樣異想天開的妙說是,古代時,這裏的人乘坐在熱氣球上留下這樣的殘跡。這一猜度的依據是,這些圖案在空中才看得清楚,還稱圖案中有許多看上去很可能是當時為使氣球飛離地麵時那些燃燒物留下的痕跡。不過,喬奇艾·馮布魯寧又聲稱這是賽跑比賽時留下的軌跡。

  考古學家喬斯依·蘭其奧則更直接而簡單地把這一切解釋為地圖,標出的是一些進入重要場所的信道,比如地下水渠等等。對於這些圖案形成的時間的爭論則少多了。

  考古學家們最新的估計是出現在公元1世紀前後,這估計比原先的推算更早些。然而,不管是行家還是非專業的分析家都無可置疑地對其魅力感到難以抗拒。為了讓它們能一直保存下去,當今已采取了一些保護措施。例如,參觀者不準步行或驅車前往。在納斯卡北部20公裏處,建了一座蠥望塔,專為不宜乘飛機的遊客們,提供斜向觀望其中3個圖案的機會。倘若站在平地上去觀看,那麽這些奇妙的圖案將即刻失去其所有的魅力,因為它們規模之大,式樣之繁多,是難以被覺察的。

  納斯卡山穀這塊遼闊的考古沃土,還孕育了一座座卡瓦奇錐形塔。那裏眾多的土磚建築和昆切用木條、藤、竹等捆綁在一起,外麵塗蓋泥土的建築雖然平淡無奇,但是有幾幢建築物卻不一般,它們也許是公眾聚會進行祭奠活動的場所。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大寺廟。

  這是一座有石階的塔狀寺廟,建造在一個斜坡上,隨坡度逐漸增高到20米。廟前及最高處,都有長方形土磚砌成的牆。寺廟底基周圍有用土磚砌的房間,還有一些廣場,其中最大的有45×75米。在納斯卡文化早期從公元100~800年間,教士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那裏的宗教活動卻鮮為人知。不過,後人能從那裏的陶器以及紡織品上的動物圖案推斷出幾種當時被視為神聖的動物,如:貓科動物。另外,那裏還埋著不同時期的一些墓穴,從有些墓穴中,人們還挖掘出一些當時的納斯上學人所使用過的陶器和吃過的食物。

  在秘魯許多博物館裏存放著許多展現納斯卡各個時期的文化的陶製品,其中最出名的是存放在利馬的一件精品。早期的陶壺以其現實主義手法的描繪為特點,壺上用多種色彩畫出各種飛禽走獸禿鷹、美洲駝、蜂鳥等動物以及莊稼玉米、辣椒、利馬豆等。後期的圖案就更抽象了,而陶壺本身則更笨大了。

  文明點滴亞馬遜雨林

  亞馬遜雨林出現在熱帶,靠赤道很近。豐富的雨量使森林生長得特別茂盛。亞馬遜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雨林,其麵積比歐洲還要大,有700萬平方公裏。它從安第斯山脈低坡延伸到巴西的大西洋海岸。

  亞馬遜雨林對於全世界以及生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生物的健康都是至關重要的。樹林能夠吸收二氧化碳,這種氣體的大量存在使地球變暖,危害氣候,以至極地冰蓋融化,引起洪水泛濫。樹木也產生氧氣,它是人類及所有動物的生命所必需的。

  有些雨林的樹木長得極高,達60米以上。它們的葉子形成“篷”,像一把雨傘,將光線擋住。因此樹下幾乎不生長什麽低矮的植物。

  亞馬遜平原的野生動物種類非常繁多,而且數量豐富。19世紀末,根據一位英國自然學者的統計,共有14712種動物,其中8000多種尚未為人所知,現在已知的動物和鳥類超出了10萬種,還有至少27種甲蟲,可能另外還有幾百萬種正等待著人們去發現。

  文明點滴兩萬噸重巨石之謎

  最近,考古學家對遺留在湖附近的前印加遺跡的建造年代提出了新的看法,即由原來假定的公元500年左右改為約12000年前建造的。據此,的的喀喀湖畔的古城蒂亞瓦納科或其北方的薩克賽瓦曼城堡遺址是遠比埃及文明或古代蘇美爾文明發祥得還要早的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薩克賽瓦曼是在庫斯科以北1。5公裏處。盡管今天這裏已是滿目荒涼,但隻要看到由巨石壘起的3層總高約18米、綿延400米長的宏偉石頭城牆,就不由得使人想起當年它是何等堅不可摧的防禦工程。這裏所用的巨石大多高5米、重兩三百噸。令人吃驚的是,印加人開采的巨石不是四角形的,而是特意切割成複雜的多麵體,並將其表麵打磨成平麵。連鐵器工具都沒有的印加人是用什麽方法開采這樣堅固的花崗岩的呢?再者,砌牆不用灰漿,而是靠石與石之間巧妙地咬合,使縫隙間連一枚刮胡子刀片都塞不進去。正是這種驚人的建築方法,連現代的建築家都歎為觀止。為此,印加人被譽為“石頭的魔術師”。

  傳說古代印加的建築技師擁有使岩石變得像橡膠那麽柔軟的不可思議的液體,用這種液體可以隨心所欲地製造出各種形狀的巨石。但是,薩克賽瓦曼大城堡據說是15世紀印加帝國第十代皇帝多帕克·尤班克每天動員30000人,經過80年的建設完成的。這個結論是真實的嗎?當我們麵對一塊估計重達2萬噸的巨石時,剛才這種說法受到了嚴重的衝擊。

  在距薩克賽瓦曼防禦工程幾百米外山坡上的一個火山口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塊有四層樓房大小的巨石。這塊巨石經過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具有台階、斜坡和寬大的房間,還在房間的地麵上直接雕出椅子。顯然,加工這種空前巨大的石塊不能隻是印加人的一點閑情逸致吧?是否可以肯定,這是為了某種我們可能還無法解釋的目的呢?更令人吃驚的是,整塊巨石是倒過來放的。因此台階是從頂部朝下延伸,椅子也倒掛在空中。

  關於這個奇怪的、不可思議的建築物,宇宙考古學家推斷是古代印加人在外星人卓越的知識指導下建造起來的。但是到底因為什麽目的要把它顛倒過來,至今還是一個不解之謎。但是,也有人推斷是因為地球大異變或大地震從山頂上滾落下來成現在的模樣的。

  文明點滴太陽門是太古的天文曆

  距的的喀喀湖20公裏處的蒂亞瓦納科遺址是前印加時代最大的城市,建在海拔約4000米的高原地區。這個遺址是由殺牲台、太陽神廟和大型公眾建築三個主要建築群為中心構成的。殺牲台高50米,底座的各邊與東南西北的方向準確一致,它明顯是作為南美式的金字塔被建起來的。太陽神廟是邊長為150米的正方形巨大建築,在其前方建起了“太陽門”,這個太陽門高約3米、寬約5米、厚約60厘米,由整塊巨石雕琢而成,估計重量在10噸以下。這個門的兩側雕刻著48幅圖案,共分成三排,簇擁著一個“飛神”的像,其外貌像是穿著潛水服的奇怪的鳥人或宇航員的模樣。而門上部中央的“淚神”雕像帶著像是輻射狀的天線似的東西。傳說這個“淚神”是因過去地球發生大異變,使眾多古代城市沉入海底而過分悲傷流淚的神。

  實際上,根據前蘇聯考古學家亞曆山大·康德拉托夫的研究,這個“太陽門”上的48幅畫表現的是12000年前的天文曆,所以推定那時地球的1年是260天。實際上,由於地球自轉軸的變化,12000年前在地球上引起大異變,結果1年由260天變為365天,這在地球物理學上是最有說服力的。

  如果那樣的話,距今12000年前的太古時代,來自其他行星的外星人造訪了南美大陸,建設了巨大的蒂亞瓦納科城市文明。或者說,太古時代地球上已經有高度的超人類建立了卓越的文明,他們以南美大陸為中心向古埃及、古代蘇美爾等世界各地傳播文明。

  再者,距這個太陽門不遠有一個長24米的石牆上,雕刻著黑人的臉或白人的像,以及黃種人等所有人種的臉形雕像,分上下兩排共180個。各自的眼形和鼻形也不同,並有四方臉、圓臉或菱形臉等,宛如地球人類的陳列館,集中了所有的人種。據此來看,蒂亞瓦納科在太古時代居住著世界上所有的人種。

  要說在1萬年以前,亞洲人、黑人、埃及人來到過南美大陸,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事。那麽牆上為什麽會有世界各地的人種的雕像呢?這一切至今還是一個謎。

  此外,大型公眾建築群至今還殘存著宮殿、公眾集會禮堂、法院等遺跡,還有供應冷熱水的兩排自來水管道和用於汙水處理的淨化槽等設施,其先進程度可與後來意大利的龐貝古城或克萊特島的克諾索斯王宮的供水設備相媲美。

  據最近玻利維亞政府考古隊的報告,發現從遙遠的地方起就有城牆把蒂亞瓦納科城圍在其內。事實上,早在20世紀50年代,海洋學家科斯特博士在的的喀喀湖潛水時就發現在湖底有巨石壘起的城牆。據此可以推斷,從蒂亞瓦納科起到印加首府庫斯科有一道宏偉的城牆,猶如中國的萬裏長城一樣用做防禦外敵入侵。

  文明點滴世界最古老的文明發祥地

  據最近考古學家的研究,在西班牙人皮薩羅入侵時,蒂亞瓦納科和薩克賽瓦曼遺址自不待言,就連馬丘·比丘遺址也完全沒有印加人居住,都是化為廢墟的城市。

  特別是蒂亞瓦納科位於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遠離任何地方。從其滿目荒涼的景象上看,像是在一顆陌生的行星上。嚴酷的地理條件對於任何一個非本地人來說都是難以忍受的。氣壓很低,大約隻有海平麵的一半,空氣中氧的含量相應也很少。這裏無法種農作物。一般的白人女性因高山病連生孩子都不可能。

  雖說古代印加人是高原民族,能夠經受氧氣稀薄的惡劣環境。但是建設用的巨石卻要從遠在10千米外的采石場運來,其間要越過河流和一個陡峭的斷崖,其艱辛是無法形容的。那麽他們為什麽特意要在此建設城市,並在山腰上開墾大片梯田呢?

  最近考古學家根據從蒂亞瓦納科遺址挖掘出的陶器上的繪畫對這個問題做出了解答。原來其上畫著的史前時代滅絕的動物箭齒獸和現在尚存的美洲駝的爪子皆是四趾的,而現在的美洲駝的爪是雙趾,這說明是在相當遙遠的過去,他們還發現了古代停泊船的巨大碼頭的遺址,並在遺址周圍的山嶽地帶的地層中發現有覆蓋鹽分的痕跡。再者,理應是淡水湖的的的喀喀湖,發現許多海洋動物的化石。

  綜上所述,學者推斷現在的的的喀喀湖和蒂亞瓦納科城可能在遙遠的太古時代是與海平麵等高的低窪地。由於後來地球的大異變等引起地殼變動,才隆起為現在的安第斯山脈。即經過1萬多年的漫長歲月,的的喀喀湖和蒂亞瓦納科城被抬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

  若是那樣的話,古印加人隨著巨石城市一點一點地升起,開辟了一片一片的梯田。至於倒置的2萬噸巨石則是因為大地震翻過來的。而且古印加人等到蒂亞瓦納科隆起到如空中城市馬丘·比丘的高度時決定不住了,毅然地離開了那裏,不是嗎?

  如果上述假說正確的話,那麽豈止蒂亞瓦納科諸謎得以闡明,而且可以推斷古印加的超文明或許是通過各種人種的智能發展起來的科學文明。他們可能是地球大異變後幸存下來的超人類的子孫,製造了納斯卡和皮斯科地上的巨畫、三角翼飛機,並且為了防備未來的大異變,在厄瓜多爾修建了巨大的地下王國。

  若是那樣的話,以的的喀喀湖為中心的蒂亞瓦納科城顯然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文明發祥地了。但是,按最近秘魯聖馬爾科大學的費爾南多·卡爾薩斯博士的報告,在安第斯山中發現的古代印加王族的木乃伊中,有三具是未知的血型,即不屬於現知的血型中的任何一種,並將它命名為X型血。難道他們就是曾經造訪過地球的外星人嗎?

  再者,據說目前在蒂亞瓦納科博物館展出了從該遺址附近挖掘出來的奇怪頭蓋骨,從它的前頂骨中央到鼻骨進行了縫合。若是那樣的話,這些X血型或施行不可思議的外科手術的人不正是1萬年前造訪南美大陸的外星人嗎?

  總之,現在的南美大陸依舊隱沒在當今世界最大的考古學的謎之中。

  文明點滴保護馬丘·比丘

  科學家們在秘魯著名的印加古城遺址馬丘·比丘及其周圍發現7大地質構造缺陷,受此影響,馬丘·比丘正麵臨緩慢移動、下陷和坍塌的危險。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秘魯全國文化委員會的協助下,來自日本、意大利、捷克、加拿大和秘魯的地質科學家對馬丘比丘進行了細致的實地考察,發現在不同地點存在地層鬆動和斷裂等地質構造缺陷,這將嚴重威脅馬丘·比丘風貌的完整保存。

  這7大地質缺陷分別存在於通往馬丘·比丘的公路、山頂旅店、三窗神廟遺址、日晷石、印加橋以及馬丘·比丘遺址周圍的一些地區。科學家稱,即使這些地質缺陷不會馬上對馬丘·比丘造成坍塌危險,但是隨著馬丘·比丘所在地基和石層的逐漸磨損,將來也會產生嚴重後果。為此,科學家建議有關當局及時采取保護措施,對馬丘·比丘繼續進行跟蹤測試,保證山下河流不再繼續侵蝕馬丘·比丘地基,實施地麵和地下水引流工作,維護遺址坡麵。

  §§第四章輝煌的阿茲特克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