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七章 看誰的碗裏沒有剩飯

  作為常青藤盟校之一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同樣曆史悠久並聞名於世。賓夕法尼亞大學是一所私立大學,是在美國開國元勳本傑明富蘭克林的倡導下於1740年建立起來的,坐落於合眾國的搖籃--費城。

  翠西就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在畢業之後她曾多次去非洲生活,在非洲的經曆讓她致力於“愛惜糧食”的宣傳與教育。

  傑克的“乞丐教育”

  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的賓夕法尼亞大學是常青藤盟校八所院校之一,以人文與社會科學學科著稱。

  翠西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畢業之後從事社會科學研究工作。翠西有多年的非洲生活經驗,因此她經常提醒周圍的人,特別是小朋友們要愛惜糧食。

  這周末,一家幼兒教育機構請來了翠西,希望她能對孩子們做一場“愛惜糧食”的演講。翠西欣然應允。

  這次活動,翠西準備的很充分,不但帶來相關的圖片,還準備了一些好聽的有關“節約糧食”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這是一位非常細心和認真的演講者!

  翠西在上課之前先告訴孩子們:今天我要講三個問題:認識一些常見的農作物?我們為什麽要節約糧食?怎樣節約糧食?

  在認識一些常見的農作物環節時,翠西發現玉米、小麥、稻子,很多孩子都不認識,這說明孩子們平時很少去過農田,接觸這些農作物很少所以不認識。

  翠西告訴孩子們:穀物,小麥,米這三類總稱叫糧食,但是薯類,如地瓜,土豆,營養很高,也可以當糧食吃,所以薯類也是糧食,糧食是我們維持正常生活的最直接的來源,沒有糧食,我們就要挨餓,我們喝的牛奶,吃的肉和蛋,都是奶牛、雞、鴨、鵝給生產的,而這些動物生長,則百分之八十吃的都是糧食,所以糧食對我們來說,是直接維持生命的直接來源,我們要珍惜糧食,因為糧食來者不易!

  全世界每年會浪費糧食13億噸,一個中型城市的飯館一年浪費的糧食就足夠三億人吃一年!這真是一些驚人的數字,如果把這些糧食節省下來,很多人就不會挨餓了!

  翠西告訴小朋友:這些食物的浪費一共有三個途徑:消費浪費、運輸浪費、儲存浪費。

  農民辛苦的勞動,付出汗水,我們要尊重他們的勞動不浪費糧食,那怎樣才能做到不浪費糧食呢?翠西為孩子們總結了一下幾點:

  1.不攀比,要有節約的好習慣;

  2.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剩下,不造成浪費;

  3.不挑食,不偏食,營養要均衡;

  4.上飯店吃飯,吃多少,點多少,剩下的打包回家;

  5.保護環境,垃圾分類放,如果汙染了土地就等於汙染了糧食;

  6.我們要節約糧食,還要節約用水,節約一切資源。

  翠西又一口氣給孩子們講了兩個民間故事,都是關於浪費不好的故事,孩子們聽得很認真。翠西覺得需要更多的人來知道和關注,於是就給孩子們一個任務,讓孩子們告訴家人和夥伴們,節約糧食要送從現在做起。

  在跟孩子的接觸過程中,翠西發現很多孩子把吃了一半的飯菜扔在桌子上,有的甚至隻吃過一點。然後服務員把它們收拾了,扔進桶裏,最後這些收拾起來的剩飯菜連同一些其它亂七八糟的東西就被扔掉了,農民辛辛苦苦用汗水換來的東西落得如此,實在是很大的浪費。於是翠西建議老師開展一項相互比拚的活動--看誰的盤子裏沒有剩飯。

  這項活動後來在許多學校開展,不僅是幼兒機構,甚至在中學、大學裏。它利用孩子們的榮譽心,通過孩子之間的相互監督與相互“攀比”,逐漸形成一個人人自律的風尚,很好地實現了“愛惜糧食”的主題。

  其實翠西這一想法完全來自於自己的朋友傑克,傑克居住在馬裏蘭州,是個高級白領。一次翠西去他家做客,遇見了傑克的兒子,一個麵黃肌瘦的小男孩。翠西感覺很奇怪,按照傑克的收入,他的兒子不應該出現這種狀況啊?翠西表達了自己的疑問,而傑克卻笑而不語。

  “乞丐課”扮乞丐

  “我在幼兒園裏做‘乞丐’,”孩子神氣地說,“因為我足夠幸運。”“是啊,他正在做‘乞丐’”傑克笑著說,“這可是抽簽抽出來的。”

  “做乞丐?”翠西懷疑自己聽錯了,“孩子上的這是什麽幼兒園啊?”

  傑克開著車,笑著向翠西講述了事情的原委。原來,幼兒園裏正在搞一個為期3天的“要飯”課,旨在讓孩子們學會珍惜糧食,同情窮人。整個幼兒園裏,隻有少數幾個孩子擔任慈善機構的工作人員,其他的孩子都要去扮演窮人、乞丐和流浪漢,他們在這3天裏得到的食物非常少,而且都很粗糙,這些孩子第一次嚐到了挨餓的滋味,老師還在旁邊進行解說:直到現在,美國還有100萬無家可歸者,而在全世界,還有2億人靠乞討為生。

  “那些人很可憐,”傑克的兒子說,“我能夠體會到他們的感受。”

  “好兒子”,傑克輕輕地拍了拍兒子的頭,“這次‘憶苦飯’看來沒白吃。”

  雖然翠西當時覺得這種憶苦思甜對孩子來說是必要的,但還是感到殘酷了些:要知道,他們畢竟還是孩子,正是需要營養、長身體的時候,憶苦思甜,什麽時候都可以進行,耽誤了孩子長身體,卻是一輩子的大事。

  奇怪的饑餓療法

  然而,傑克卻認為,3天的饑餓,不會給孩子帶來什麽損害,而一次這樣的憶苦教育,卻會讓孩子得益一生,同時也會對世界的整體形式,完成自己的理解。

  例如,傑克的兒子還曾經參加過一個“體驗饑餓”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大家首先進行抽簽,抽到的簽上麵寫著“15”這個數字,那麽就意味著,他可以成為占世界15%的富人,吃的飯菜非常豐盛,還有專人服務。如果上麵寫著“25”,則意味著他是世界總人口中25%的“溫飽型”,即可以吃到分量尚足的米飯、少量魚和豆子。要是抽到“60”,那麽他就代表占世界人口60%的“窮人”,隻能吃少許沒有放油的土豆,而且還得耐心排隊等候領取屬於自家的那一份。參加完這個活動,傑克的兒子再也不在餐桌上挑三撿四了。而且,對自己的零食,也分外愛惜起來,能節省下來的就盡量節省下來,說是要留給那些還在挨餓的窮人。原先他可不是這樣的,無論什麽樣的零食,幾乎都是吃一半扔一半。

  “這是與眾不同的饑餓療法,”傑克轉著方向盤,把車倒進車庫,“要讓孩子明白,生活不像他想象的那樣簡單。”

  “小孩子的世界,本來就是簡單的。”翠西對傑克的說法慢慢開始讚同,“人為地複雜化,會不會帶來難以解決的問題?”

  過爺爺那個年代的生日

  “當然不會。”傑克下了車,邀請翠西到家裏做客,“今天是我兒子的生日。”

  美國人對孩子的生日是非常重視的,通常會請孩子的小朋友和親朋好友在一起聚聚,準備美味可口的蛋糕和各種餐點,可是,我今天看到的情形卻完全不同。餐台上擺著一個大紙板,紙板上寫著“過爺爺那個年代的生日”。餐台上的食物,顯得簡單而粗糙,飲料竟然也是最便宜的。

  傑克的爸爸坐在餐台旁,滿臉笑容地看著自己的孫子。

  他很開心,孫子竟然接受他的建議,按他那個年代的做法,過一個簡單而熱鬧的生日。節省下來的錢,自然納入了孫子的“小金庫”,不過,與他那個年代不同的是,他的孫子把“小金庫”裏的錢,全部都捐給了海嘯中的災民們。

  在我國,《鋤禾》這首詩,每一個上過學的人都讀過它。然而,每次,當你把那些所謂的殘羹剩飯倒進潲桶的那一刻,你是否有過那麽一絲的猶豫?你是否聯想過,那是勞動,是心血和汗水?也許,我講得不夠深刻,但我希望,它是一個警示:當你去打飯時,你能量“力”而行;當你準備把飯菜倒掉時,你能想起有“粒粒皆辛苦”這麽一句詩!

  教會孩子珍惜糧食

  賓西法尼亞大學的翠西教授提倡孩子們節約糧食,並鼓勵“饑餓教育”,許多家長十分認同這個觀念,但真正做起來,卻也瞻前顧後,不能堅持。

  網友“怡吉”最近很是糾結,因為幼兒園老師要求孩子吃飯時掉桌上的要撿起來吃掉,她感覺太不衛生。在網上吐槽後,沒想到引來網友反吐槽,覺得家長太夾生。營養科專家表示,家長不必擔心,掉在桌上的少量飯菜,小朋友吃掉沒問題。

  媽媽吐槽:幼兒園要求掉桌上的飯菜要吃掉

  網友“怡吉”是80後媽媽,由於寶寶吃飯習慣不是很好,在家時掉桌上的都要求不能再吃。自從寶寶上了幼兒園,寶寶就經常把飯桌上的飯菜撿起來吃,多次“教育”後孩子還是記不住,一問原因,原來是幼兒園老師要求的,掉桌上的必須吃掉。

  “我覺得老師教育小孩節約沒什麽不好,關鍵是不衛生啊!”這位媽媽忍不住在網上發帖吐槽:幼兒園開放日的時候,看到生活老師在吃飯前把桌子擦下而已,這樣就能完全擦幹淨嗎另外,幼兒園有時候還用消毒水擦,食物沾上消毒水不是更危險嗎?

  該網友的帖子引來眾多網友回帖,多數網友表示大多數幼兒園都有這個要求,老師會要求孩子把掉在桌上的飯菜撿起來吃掉。如一位網友就說,“我家娃幼兒園好像也是這樣要求的”。還有的說,“我家娃現在也是把掉桌上的飯全部撿起來吃了。問他也是說老師讓這樣的。無奈!隻能讓他盡量不要把飯吃到外麵。”

  不過也有的家長表示,幼兒園要求孩子把掉在外麵的飯菜放到盤子裏,而不是吃掉。老師說掉在幼兒園桌上的,她們都是不給孩子吃的,因為桌子是用消毒水消毒過的,雖然消毒後也用清水擦過,但也不能給孩子吃,掉到桌子上的都放進桌子上小盤子裏。

  網友反駁:粒粒皆辛苦,這位媽媽太“夾生”!

  沒想到,網友“怡吉”的吐槽引來眾多網友的反吐槽,絕大多數網友覺得這位媽媽太“夾生”,太矯情,掉在桌上的吃掉是應該的,難不成把孩子放在無菌環境中長大麽?

  網友一:我小時候爸媽也是這麽要求我的,所以也沒感覺有什麽了,習慣了吧,隻能說總得讓娃融入當前社會。

  網友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應該從小培養小孩愛惜糧食、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網友三:我小時候,吃飯掉地下,被老爹罰撿起來吃掉,我磨磨嘰嘰最後還是吃了,很委屈,很不情願,但是從此以後,不再掉飯了。

  網友四:放到無菌環境中養吧,最後就是沒有免疫力,免疫是在抵抗中產生的,當同樣的條件麵對病菌時,平時太過保護的娃一定是最容易生病的,所以粗著點養吧。

  一位幼兒園老師也給大家吃放心丸,她說自己原先就是幼兒園老師,做了20年了。幼兒園的桌子是先清水,後巴斯進行消毒的,都有嚴格的規定。不過她表示,掉桌上的飯粒是要求放在桌子中間的殘渣盤裏,不會讓孩子吃掉的,這個兒保所是有規定的!

  專家說法:掉桌上的吃掉沒多大問題

  小朋友的腸胃比較虛弱,掉在餐桌上的飯菜吃掉的話會不會不衛生呢?營養學家李群首先表示“這要看桌子擦得幹不幹淨,如果幹淨的話,孩子吃了沒問題。”她說,其實人的消化道並不是無菌的,少量的細菌到了胃裏,胃酸也可以將之殺死。

  不過前提還是要幹淨的桌子。她認為家裏的飯桌、幼兒園的飯桌應該都是很幹淨的,就算是掉在桌上的,小朋友吃了也無妨。但是如果是在外麵餐館吃飯,尤其是衛生狀況不太樂觀的小飯館,掉在桌上的飯菜最好不要吃。“就算是桌子擦過了,也要看擦桌子的抹布幹不幹淨。”她表示,自己在家吃飯掉桌上的會撿起來吃,但是在餐館則不會。

  “其實老師教育孩子吃掉桌上的飯,最主要的是培養孩子節約糧食的習慣。”李群表示,如果孩子連碗裏的飯菜都吃不完,還要去吃掉桌上的飯菜就失去了意義,家長們與其糾結衛生不衛生,不如去煩神孩子怎樣才能不浪費更好。

  其實關於這個話題的爭論,網友們反駁的意見大都集中在“培養孩子愛惜糧食”的問題上,無論吃掉在桌子上的飯科不科學,有沒有什麽問題這些都見仁見智,但唯一要堅持的就是,要讓孩子養成珍惜糧食的習慣,浪費糧食。

  1.讓孩子懂得糧食來之不易。浪費糧食的孩子,往往不知道食物是怎樣產生出來的,他們隻知道有錢就可以買到很多食物。建議父母有機會帶孩子去農村看一下農民是怎樣播種、鋤草、施肥、澆水的,讓孩子體驗“粒粒皆辛苦”。

  2.不給孩子浪費糧食的機會。浪費的習慣是慢慢養成的,雖然孩子沒有把碗裏的食物吃淨,父母也把碗洗淨了;當桌子上剩的菜孩子不愛吃的時候父母就會倒掉。這樣就給孩子留下了浪費的機會。建議父母給孩子定量的食物,吃不完不可輕易倒掉。

  3.父母不要吃孩子剩下的飯菜。有的父母見孩子吃不完的飯菜,要麽倒掉,要麽自己拿起來吃掉。這樣做會使孩子產生依賴心理,認為剩飯也很正常。如果孩子剩了飯菜,父母可視情況或督促他們盡量吃掉,或讓他們把剩飯留下來下頓再吃。這樣,孩子慢慢就會養成吃多少盛多少的好習慣。

  4.帶孩子去吃自助餐的時候,要給孩子講明禮儀,要求孩子吃多少取多少,或者每次少取,不夠再去取,而不要讓孩子養成不是自己的東西就可以隨便浪費的習慣。

  饑餓教育勢在必行

  美國的天堂動物園裏,新來了一個喂河馬的飼養員。老飼養員給他上的第一堂課,讓他有點接受不了。聽起來也確實有點離奇。老飼養員告訴他,不要喂河馬過多的食物,不要怕它餓著,以免它長不大。新去的飼養員聽了這話,十分納悶。心想,世上怎麽會有這種道理,為了讓動物長大,而不要喂過多的食物。他沒有聽老飼養員的話,拚命地喂他的那隻河馬。在他喂養的河馬前,到處都是食物。人們無不感到他的仁慈和善意。但兩個月後,他終於發現,他養的這隻河馬,真的沒有長多大。而老飼養員不怎麽喂的那一隻,卻長得飛快。他以為是兩隻河馬自身的素質有差別。老飼養員不說什麽,跟他換著喂。不久,老飼養員的那隻河馬,又超過了他喂的河馬。他大惑不解。老飼養員這時才一語道破天機:你喂的那隻河馬,是太不缺食物,反而拿食物不當回事,根本不好好吃食,自然長不大。我的這一隻,總是在食物缺乏中過生活,因此,它十分懂得珍惜,是珍惜使它有所獲得,有了健壯。珍惜是一種正常的生命反應,甚至是一種促進,是生活中的需要,而不是離奇的假說。

  養河馬的人,從日常生活中都發現了一個真理,不能“好好”喂養他們的動物。或說不管怎樣,得讓他們有點費勁,學會去爭取,隻有努力去爭取而得到東西,其實才是好東西。

  生活中有許多我們並不需要的東西,但就是因為我們得到它很困難,又十分費勁,還不一定能夠得著,我們才去珍惜,才覺得它貴重。天下有許多事,一旦容易了,就等於過剩,人們就會拋棄它。不管它是多,還是少,它的原有價值都會被降低。

  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他們沒有體會過饑餓的滋味,在生活中他們養成了偏食、挑食、倒飯等壞習慣。如果人為的,故意讓他們餓幾頓,這種不好的習慣慢慢就改過來了。

  中國句古語叫“若要小兒安,忍得三分饑,耐得三分寒”。這句話原先是針對肉體而言,其實於精神上亦是這樣。

  無獨有偶,蘋果前CE0喬布斯,在史丹福大學2005年的畢業禮上向學生說:“Stay hungry,stay foolish。”意思是人應該經常保持在一種處於饑餓的狀態,並帶有一種願意做傻事的心境。這句話很有教育意義的,可作為人生的座右銘。

  饑餓是什麽感覺呢?

  20世紀30-40年代出生的國人都知道,在1958年前後那幾年,流行的民諺是:“隻要喝頓飽稀飯,能上山掏老虎娃”,說這句話的這位老人,看到現在的孩子到處亂丟饅頭時痛心疾首地說:“你看,現在的孩子,都是吃飽了撐的,1958年的時候,誰要是能讓我喝頓飽稀飯,我就能上山給他去掏老虎娃子。”

  20世紀60-70年代出生的青年人都知道,那時的他們是邊放牛邊學習,邊勞動邊學習。

  20世紀80年代以後出生的青年人,恐怕沒有人能夠真正的體會對於饑餓的記憶,感覺那離我們有點遠,但可以從文學作品中找到,作家蕭春雷曾說過:“饑腸轆轆才是人類的真正主人,推動我們在風霜雪雨中四處覓食,推動我們創造了今天的生活方式。狼因此出林,鷹因此離窩,農人因此耕作不息。”英國諷刺小說家斯威夫特說道:“為我計時的是胃,而不是鍾。”餓著肚皮數著星星等待黎明和秋收的到來,這種饑的感覺,這種餓的記憶,才是人類丈量時間和生命的最初標尺。

  饑餓中走過的人,對饑餓的感覺那是記憶猶新的。

  可是,今天我們的孩子並沒有感受到饑餓。怎樣才能讓現在的孩子們感受到饑餓呢?那就是吃“苦”。

  中國人說,難得少年窮。人需要窮過,才知道饑餓的滋味,嚐過這種滋味,才會明白為甚麽喬布斯會主張要“補”饑餓之“苦”教育。

  饑餓會使人心如明鏡,才思敏捷,富於遠見。飽食會使人的思維麻木,智力減退,懶於功修。(魯格曼,《古蘭經》中記載的古代賢哲。)

  我要餓一天飽一天,當我感到饑餓的時候,我要忍耐;當饑餓解除的時候,我要感恩。(艾哈邁德,阿富汗的創建者和第一個統治者艾哈邁德)

  捕魚用的魚鷹,隻要吃飽,它就不去捕魚了。所以我們的民俗說一個人懶就會說,你看他像個滑鷹樣,隻吃不幹。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它吃飽了。所以說玩鷹人在魚鷹下河捕魚之前,一定要用一條小繩拴著鷹的脖子,但又不能勒死它,中間有一出氣孔,捕到的小魚能自己吃了,捕到大魚就是玩鷹人的了。

  再看一看,馬戲團裏的小狗,小熊,為什麽能表演1+1=2,2+3=5,3-1=2,它們怎麽會演算呢?這是劇團工作人員有訓練“絕招”,有“秘方”。訓練的“絕招”和“秘方”是什麽?一個字--“餓”。

  試想:如果工作人員不能把握適度的喂養方法,總是讓小狗小熊吃的飽飽的,它們能乖乖聽話嗎?它們還會如此表演嗎?

  我們的孩子如何才能變的更聰明,善於思考,簡單說就是兩個字,有意的“凍”他,有意的“餓”他;孩子一凍他就會去運動,運動促進新陳代謝,加快血液循環,增強了體質,孩子適當的饑餓,他吃飯也香,胃口也大開,不再挑食,不再罵人,也就自然變得聰明了。

  凡是一個孩子,他不知道什麽是饑,什麽是餓,隻知道飽食終日,他怎麽會聰明呢?“三分饑寒”不但激發孩子的智力,還能增強孩子的抵抗力。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有一種聰明叫“饑餓”,其實,“饑餓”療法在醫學上,有時還能幫助人治病。

  現如今,在很多家長的頭腦中,有這樣的錯覺,認為隻要孩子吃得好,吃得飽,身體才能健康。基於此,作為家長心疼孩子,總是強迫孩子吃飯,連哄帶嚇,各盡所能地讓孩子多吃,君不見一日三餐,雞、鴨、魚肉傾情投入;君不見各種零食琳琅滿目,果凍、餅幹、巧克力、杏仁露、娃哈哈、營養快線、太子奶等等。可以說五花八門,應有盡有。目前,我國城市兒童,青少年已經全麵進入肥胖流行期,而北京等大城市則是兒童肥胖的“重災區”。

  與此相反的是美國在這方麵的教育開設了一門課,叫做“要飯課”,是小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這種“要飯課”規定:“要飯課”為期三天,其中由少數學生擔任慈善機構工作人員,負責發飯,其他學生則分別扮演流浪漢,乞丐或窮人。學校想用這種饑餓滋味教育學生,同時也提醒孩子,現在全世界仍有10多億人每天都在饑餓的貧困線上掙紮。

  關鍵在於節約意識

  翠西教授在總結了一係列關於愛惜糧食的教育經驗之後,認為孩子是否能夠做到愛惜糧食,關鍵在於節約意識的培養。這種節約意識不僅表現在愛惜糧食上,也體現在其他方麵。

  翠西在好朋友傑克家做客時,結識了傑克的兒子,一個喜歡當“乞丐”的小家夥。翠西通過觀察發現,這個小家夥不僅不會浪費糧食,而且對於其他東西也十分注重節約,儼然一個“節約達人”。

  比如,小家夥會用過期的台曆來做便條,將用過的作業本翻過來當做草紙……用小家夥自己的話說“反正還能用,扔了太浪費,何況還有那麽多孩子用不到”。

  這樣的孩子無疑使受歡迎的,哪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如此懂事。

  建議一:父母要做到勤儉節約

  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習慣要先從父母做起,生活在什麽樣的家庭孩子就會養成什麽樣的生活習慣,如果父母知道節儉,不浪費,孩子自然就能學會勤儉節約。如果父母根本不注意日常生活,總是在吃穿等方麵與他人攀比,孩子自然也會學會攀比。

  建議二:讓孩子不浪費食物和學習用品

  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習慣就要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從孩子小的時候就教起,不能等到孩子浪費的習慣已經養成再讓他改,也不要認為小事情無所謂,隻要不浪費大的東西就可以。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人儉難”一旦養成奢侈的習慣就很難變得節儉了。

  因此,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嚴格要求孩子不要浪費食物,吃不完的東西留著下次吃,在外麵吃飯點食物的時候要按自己的飯量來確定,不能什麽都要,到後來剩下。不能浪費紙張和鉛筆等學習用品。衣服,鞋子能穿就行,不要總是和別人攀比。讓孩子懂得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來之不易,都是人們辛勤勞動換來的。曆史上的陶侃(東晉時大官)由於受他母親良好的教導,一生勤勉儉樸,連造木船剩下的碎塊木屑都收藏好,備以後用,這一美談流傳至今。

  建議三:讓孩子用掙錢來懂得勤儉節約

  讓孩子學會節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讓孩子直接參與到財富創造的過程,讓孩子學會自己去掙錢,知道掙錢的辛苦和不易,孩子在生活中就不會大手大腳花錢了。比如讓孩子做家務賺零花錢。

  讓孩子自己掙錢不是目的,而是通過這樣的手段讓孩子明白錢是怎麽來的,並不是一張口就有的。體味到掙錢的辛苦,當然就不會隨便浪費了。同時也會想到父母掙錢不容易,知道感恩父母,節約開支。

  建議四:讓孩子看到祖輩是怎樣生活的

  父母的行為可能給孩子的感觸還不深,爸爸可以讓孩子和祖父母,外祖父母多接觸一下,讓孩子從他們身上看老一輩人是怎麽樣生活的。

  祖輩們很多都經曆過窮苦年代,他們更能做到勤儉節約,爸爸讓孩子和他們接觸,讓他們給孩子講一些早年間他們是如何生活的故事等,使孩子對鋪張浪費現象有所反省,進而做到節約。

  建議五:指導孩子如何使用零花錢

  首先家長給孩子零花錢要有計劃,要限止數額,不要有求必應。應根據孩子年齡大小、實際用途和支配能力,定時定量給予。讀一二年級的孩子,每次可少給些,時間間隔可短些,隨著年齡增大,一次可給得稍多些,時間間隔也可長些,如每星期或每十天給一次。其次,家長要過問孩子把錢花在了什麽地方,每次給錢時,可讓孩子說說上次的零花錢用在哪裏。用得不當,應予批評,甚至暫停“援助”。有些家長要孩子記賬,過幾天查一次賬,這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另外,家長要鼓勵孩子該用的地方要大大方方地用,能少用的就不要多用,能不用的盡可能不用。總之,要教育孩子既不亂花錢,也不要養成吝嗇的“守財奴”性格。

  建議六:給孩子準備一個舊物收藏箱

  父親可以給孩子準備個舊物收藏箱,讓孩子把暫時不用的東西都放進去,這樣不僅能給孩子以後帶來美好回憶,還能讓孩子養成節約的習慣。

  因為有了這樣一個箱子,孩子可以盛放自己當前不想用的衣服,鞋帽,玩具、別人送的有紀念意義的東西等。當孩子需要買什麽東西的時候,可以到箱子裏找找或許能讓這些東西再發揮作用。這樣就會節約一筆買新東西的錢。

  建議七:最後,要培養孩子理財投資意識

  “節儉和儲蓄是美德”這種傳統的價值觀在人們生活中始終牢固不變。由於社會、學校合力引導孩子學會花錢、學會節儉,美國許多學校的學生都很會存錢。教育部和郵政儲蓄銀行每年都開展全國性儲蓄運動,每年的運動都有不同的主題。

  而我們很多父母鼓勵孩子把錢放進儲蓄罐,等到一定時候,打破罐子得到一筆不少的錢財,卻少了利息。我們不妨給孩子辦個零存整取,或搞個貼花儲蓄,這些不但有儲蓄效果,還能得到一筆利息。有沒有投資意識,具不具備理財本領,對跨入新世紀的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既能培養孩子合理分配財物的能力,又能鍛煉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能夠做到勤儉節約的孩子,將來一定取得更大的成功。

  感恩意識要先行

  翠西曾帶領社區的孩子與家長們開展了一項名為“一片麵包的旅行”的活動,讓孩子了解農民是如何通過艱辛的勞動,把一粒粒種子變為糧食,而工人們有事如何把糧食加工成麵粉最後成為麵包的。孩子們認識到麵包背後的勞動過程,自然會心存感恩,從而節儉。

  感恩,要走在節儉教育的前麵。

  現如今的孩子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的地位可謂是“位高權重”。全家一切以孩子為中心,而孩子們從小到大都是扮演被愛的角色,久而久之,很多孩子認為從家長那裏得到東西是理所當然的,生活中隻知道索取,不知道回報,自然不會想著去關心別人和感激他人。所以教育孩子“學會感恩”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感恩是一種美德,一種情感,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它來自於對生活的愛與希望。讓孩子學會感恩,就是讓他們懂得尊重別人,對別人的給予心存感激。因此,父母應該讓孩子從知恩、懂恩開始,學會感恩、報恩。

  一個窮苦學生為了付學費,挨家挨戶地推銷貨品。到了晚上,發現自己的肚子很餓,而口袋裏隻剩下一個硬幣。然而當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孩子打開門時,他卻失去了勇氣。他沒敢討飯,卻隻要求一杯水喝。女孩看出來他饑餓的樣子,於是給他端出一大杯鮮奶來。

  他不慌不忙地將它喝下。並且問:“應付多少錢?”

  而她的答複卻是:“你不欠我一分錢。母親告訴我們,不要為善事要求回報。”

  於是他說:“那麽我隻有由衷地謝謝了!”

  當他離開時,不但覺得自己的身體強壯了不少,而且信心也增強了起來,他原來已經陷入絕境,準備放棄一切的。

  數年後,那個年輕女孩病情危急。當地醫生都已束手無策。家人終於將她送進大都市,以便請專家來檢查她罕見的病情。

  他們請到了郝武德凱禮醫生來診斷。當他聽說,病人是某某城的人時,他的眼中充滿了奇特的光輝。他立刻穿上醫生服裝,走向醫院大廳,進了她的病房。

  醫生一眼就認出了她。他立刻回到診斷室,並且下定決心要盡最大的努力來挽救她的性命。從那天起,他特殊觀察她的病情,經過漫長的奮鬥之後,終於讓她起死回生,戰勝了病魔。

  最後,計價室將出院的賬單送到醫生手中,請他簽字。醫生看了賬單一眼,然後在賬單邊緣上寫了幾個字,就將賬單轉送到她的病房裏。

  她不敢打開賬單,因為她確定,需要她一輩子才能還清這筆醫藥費。

  但最後她還是打開看了,而且賬單邊緣上的一些東西,特別引起她的注意。

  她看到了這麽一句話:“一杯鮮奶足以付清全部的醫藥費!”簽署人:郝武德凱禮醫生。

  她眼中泛著淚水,心中對郝武德凱禮醫生充滿了感激。“感恩”是一種對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縈繞心間的情感。學會感恩,是為了擦亮蒙塵的心靈而不致麻木,學會感恩,是為了將無以為報的點滴付出永銘於心。在生活中,如果我們每個人都不忘感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變得更加和諧、更加親切。我們自身也會因為這種感恩心理的存在變得更加愉快和健康。感恩一切,內心才會時刻充滿溫暖,活在感恩中,人才會幸福快樂。

  人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時時接受著各種“恩賜”: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愛人的關愛、朋友的友善、大自然的慷慨賜予……然而,對於這些恩惠,有很多人似乎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沒有絲毫的感恩意識。這種現象在孩子身上尤為突出。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歸國的老華僑想資助一些貧困地區的學生,於是,在有關部門的幫助下,給多個有受捐助需要的學生每人寄去一本書,隨書將自己的電話號碼、聯係地址以及郵箱等一同寄出。老華僑的家人很不理解老人的做法:為什麽送一本書還要留下聯係方式?在家人的不解中,老人一直焦急地等待著什麽,或是守在電話旁、或是每天幾次去看門口的信報箱、或是上網打開自己的郵箱。在期盼之中老人不知等候多少個日日夜夜,直到有一天,一位收到書的學生給老人寄來祝賀節日的卡片(也是唯一與老人聯係的學生),老人高興極了,於當日給這位同學匯出了第一筆可觀的助學資金,同時毅然放棄了對那些沒有反饋消息的學生的資助。這時家人才明白,老人是在用他特有的方式詮釋“不懂得感恩的人不值得資助”的道理。

  可見,現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這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為人父母要特別注意,除了教孩子勤讀書、有禮貌、守秩序外,也要培養孩子感恩的心。因為懂得感恩的人,才懂得愛,而在愛中成長的孩子一定健康快樂。所以要讓孩子學會“感恩”,對幫助過自己的人都應該懷有感激之心。

  樹立孩子的感恩意識

  隻有學會感恩,我們才能明確責任;隻有學會感恩,我們才能體味真情;隻有學會感恩,我們才能感受幸福,享受生活。現在許多孩子缺乏感恩意識,所以我們必須進行感恩教育,喚醒感恩情懷,讓孩子學會感恩。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認為,接受父母給他們準備的一切是理所當然的。而不少父母也不遺餘力地愛自己的孩子,甚至超出了他們的能力,但他們的付出不僅沒有換來孩子的滿心感激,孩子還總覺得自己不幸福。稍有不如意,就怨天尤人。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是家長們忽視樹立孩子的感恩意識。

  有句名言:“人如果沒有感恩的意識,那與禽獸有什麽兩樣呢?”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種處世哲學,是一個人對自己和他人以及社會關係的正確認識;感恩也是一種責任,知恩圖報,有恩必報,它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人生境界的體現。

  培養孩子學會感恩,不僅僅是一種美德的要求,更是生命的一個基本要素。隻有讓孩子知道了感恩,他們的內心才會充實,頭腦才會理智,人生才會有更多的幸福,常懷感恩之心,這個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麗。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缺乏感恩意識的孩子,無論他的能力多麽出色,是難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強者的,因為社會難以接受和認可不知道感恩的人。因此,父母要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個強者,必須培養他們的感恩意識。

  學會感恩從感謝父母開始

  在人的一生中,對自己恩情最深的莫過於父母,是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是父母辛勤地養育著我們,我們的成長凝結著父母的心血,所以我們要牢記父母的恩情,感恩父母。

  那天,她跟媽媽又吵架了,一氣之下,她轉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長時間,看到前麵有個麵攤,香噴噴熱騰騰,她這才感覺到肚子餓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連一個硬幣也沒有。

  麵攤的主人是一個看上去很和藹的老婆婆,看到她站在那邊,就問:“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麵?”

  “可是,可是我忘了帶錢。”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沒關係,我請你吃。”

  很快,老婆婆端來一碗餛飩和一碟小菜。她滿懷感激,剛吃了幾口,眼淚忽然就掉下來,紛紛落在碗裏。

  “你怎麽了?”老婆婆關切地問。

  “我沒事,我隻是很感激!”她忙擦著淚水,對麵攤主人說,“我們又不認識,而你就對我這麽好,願意煮餛飩給我吃。可是我自己的媽媽,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趕出來,還叫我不要回去!”

  老婆婆聽了,平靜地說道:“孩子,你怎麽會這麽想呢?你想想看,我隻不過煮一碗餛飩給你吃,你就這麽感激我,那你自己的媽媽煮了十多年的飯給你吃,你怎麽不會感激她呢?你怎麽還要跟她吵架?”

  女孩愣住了。

  女孩匆匆吃完餛飩,開始往家裏走去。當她走到家附近時,一下就看到疲憊不堪的母親,正在路口四處張望。這時,她的眼淚又開始掉了下來。

  的確,我們常常會為一個陌生人的幫助而感激涕零,卻忽略了父母給予我們細小瑣碎而又無微不至的關懷。

  教孩子學會感恩,首先讓孩子從感謝父母開始,要讓孩子知道,即使是來自父母那最簡單的衣食,最質樸的關懷,也無不傾注了父母對他們的辛勞和熱愛。這種愛是獨一無二的。這樣孩子才能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理解並愛著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時刻創造條件啟發孩子學會用感激、感恩的心態去麵對自己的付出,讓孩子先從感恩父母開始,比如讓孩子知道父母為自己做事後要說謝謝等,通過這種小的事情、小的情緒讓孩子熟悉這種感恩的狀態,並最終知道如何表示自己的感恩。

  
更多

編輯推薦

1好父母勝過好老師
2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
3影響孩子一生的44個...
4影響孩子一生的58個...
5影響孩子一生的56個...
6影響孩子一生的42個...
7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老故事
8教出最棒的兒子
9學前兒童遊戲
10教子從此不累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不要讓孩子輸在心態上

    作者:龍柒編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本書為家庭教育類讀物。全書共分九章,第一章至第八章,分別從培養孩子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獨立自主、寬容、勇敢、知足、感恩等八大心態,詳細、全麵講述了孩子的良好心態是如何被培養起來的。第九章“幫助...

  • 平凡的家庭 傑出的孩子

    作者:石岩編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教育孩子是件苦惱的事,許多中國家長為此費盡心力,本書結集古今中外各種名人的故事啟發家長換種方法教育孩子,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 教子聖經

    作者:西西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從生活習慣、溝通協調能力、學習及交往能力,甚至是孩子的快樂天性,父母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本書分為“寶貝的生活習慣”、“寶貝的溝通能力”、“寶貝的學習能力”、“寶貝的協調能...

  • 原諒這世上沒童話

    作者:安小漠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這是一本關於一個女孩在艱辛的家庭中獨立自強的青春傷感小說。無法忍受賭徒父親的欺侮,林向南逃離南方小鎮,投靠多年前離家的母親,並多了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哥哥景昔。因為景昔對林向南的關心和照顧引起了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