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章 跌倒了自己爬起來

  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NJ))位於美國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它是美國殖民時期第四所成立的高等教育學院,它是英屬北美洲部分成立的第四所大學。雖然它最初是長老製的教育機構,但是如今已經成為非宗教大學,並且成為常青藤盟校之一。

  普林斯頓的教師們繼續了學校宗教教育的一部分精髓,那就是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讓他們懂得一個道理,那就是跌倒了,就要自己爬起來。

  讓孩子自己爬起來

  有一次朋友之間家庭聚會,我無意聽到傑瑞在對一個跌倒了的小朋友說:“摔倒了,要自己爬起來,是你自己不小心嘛!對不對?”當時我聽了這些話,感覺很熟悉,恍然間,又回到了傑瑞更小的時候。實際上,這是當年我們教育傑瑞的時候,經常對他說的話。

  傑瑞的姥爺到現在還記得,他領著四歲多的傑瑞玩,傑瑞摔倒了,他趕緊去把他抱起來,給他拍拍身上的土。沒想到傑瑞自己重新又趴到地上,然後自己爬起來,對姥爺說:“媽媽說,自己摔倒了,要自己爬起來。”

  雖然是幼兒的稚氣和天真,但說明這種意識,已經像種子一樣,在孩子的心田裏生根發芽了。

  這完全歸功於常青藤盟校之一的普林斯頓大學開展的“做睿智父母”的社會公益活動,在這一活動中,我與理查學會了如何教育孩子。

  一開始我們一見自己的孩子摔倒了,就忙不迭地去抱孩子,傑瑞還沒哭呢,我們已經心疼得不行了,然後我們的情緒影響到傑瑞,本來沒事的傑瑞反而哭起來了。

  後來,通過“做睿智父母”活動,我們學會了很多知識。傑瑞摔到了,隻要我們確定他是安全的,一般我和他爸爸都會冷處理,告訴他:“是你自己不小心,下次要注意了。”能自己站起來,就不去扶他。後來,在路上,他自己摔倒了,我們就在旁邊看著,他自己站起來之後,也不哭,顯示出自己很勇敢。

  通過這些小事情,我們培養傑瑞為自己做的事情負責任的態度。人一生的路,就是在不停的麻煩和困難中前行。每個人的路都需要自己來走,沒有人可以一直陪伴著你。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經常存在著一個個溫柔的陷阱,這是那些過分庇護孩子的父母,親手挖掘的。掉進陷阱裏的孩子,由於沒有機會去經曆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從而也失去了長大的機會。

  有的孩子會利用家長的心軟來進行“要挾”,有些孩子說:我要買什麽。家長不買就躺在地上打滾;還有的孩子說:我累了,你抱我。如果家長不抱,就坐在地上哭鬧……通過這些來爭取一些不應有的機會,提出一些非分的要求,家長如果這時候心軟一讓步,就等於慫恿了他。小孩子都有這種天性,但不一定所有的天性都是正確的,有些是需要抑製的,否則,需要的時間久了,次數多了,就有可能使這個孩子養成用不良手段達到自己目的的壞習慣。

  在傑瑞八九歲的時候,有一次,他的表妹摔倒了,坐在地上自己哭,不起來,傑瑞儼然一副成人教育者的口吻,對她說:“你在這裏慢慢哭吧,隻要你哭,我就不理你。等你哭完了,我才和你一起玩。”

  小時候,我們就是這樣對待傑瑞不恰當的要挾的。這說明,我們對他的教育,已經化為他的一種思想,而被他用來說服其他人了。

  傑瑞小時候,每當他試圖要挾的時候,我們就進行冷處理,對他說:“好,傑瑞你哭吧,哭完了,我們再跟你說。”讓他明白隻有通過正常的表達手段,才能達到他想要的目的。

  每一代人都要經曆沮喪失落的洗禮,每一個孩子都要擁抱屬於自己的寒冷--他的考試會失利,他的實驗會失敗,他的要求可能會得不到滿足,他的努力可能得不到回報,他的真情可能會被無情傷害……父母多麽愛孩子,也不可能代替他去經曆失敗的痛苦。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幾乎每個人都在學習贏的學問,我們做父母的從小灌輸給孩子的教育,也是如何獲得成功的技巧和決心。但是,沒有一個人一生不會經曆失敗的痛苦,隻會贏的孩子進入社會,一旦遭受挫折,就會特別脆弱。尤其一個總在贏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在進入社會和別人衝突的過程中,他們的缺點將會暴露出來,因為他們不懂得接受別人的想法,不懂得尊重別人的意見和妥協,因而,也就不知如何在失敗和壓力麵前,重新振作起來,這時候即使他頭腦中儲存了大量的知識,對他也一無所用。

  剛學走路的孩子會時常跌倒,對待跌倒的孩子,中國和美國的家長,通常采取不同的做法:

  在中國,父母的普遍做法是“扶起來”。孩子不小心跌倒後,家長多半是趕快跑過去扶起孩子,給孩子拍掉身上的灰,安慰孩子不要哭。有的家長扶起孩子後不再讓他自己走,而是抱著孩子走路。有的家長會以向地出氣的方式安慰孩子,說“這地真壞,媽媽打它”。這樣的教育方法使得孩子脆弱、獨立性差、過分依賴父母。

  在美國,父母會說“自己站起來”。美國父母帶著孩子玩時,小孩跌倒了,父母都不去幫忙扶起來。他們通過這種方法教育孩子,讓孩子從跌倒的地方自己爬起來,從小就養成獨立生活的能力。美國父母的這種做法,讓孩子知道跌倒是因為自己不小心,因此今後要注意不再跌倒。這樣既可以鍛煉孩子的毅力,又可以培養他獨立生活的態度和能力。

  其實,小孩子剛學會走路,跌跤是很正常的事,跌倒了自己爬起來還會繼續玩。可是因為父母的過分表現,讓原本很小的一件事變得嚴重起來。結果,有些孩子跌倒後就不再爬起來,委屈萬分地等著大人來抱或是來安慰。其實,孩子在人生之初跌倒時,父母不必過於驚慌,而是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如果男孩從小沒有改變自我境遇的態度和勇氣,將來也無法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科學家做過一個跳蚤實驗:他們把一隻跳蚤放進一個玻璃杯裏,跳蚤輕易地跳了出來。再重複幾遍,結果仍然相同,原來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達它身體長度的40倍左右。接下來實驗者在杯上加一個玻璃蓋,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蓋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沒有停下來,因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經曆一次次被撞後,跳蚤變得聰明起來,它根據蓋子的高度開始調整自己跳的高度。再過一陣子後,這隻跳蚤再也沒有撞擊到這個蓋子,而是在蓋子下麵自由地跳動。

  一天後,實驗者輕輕地拿掉玻璃蓋,跳蚤仍然在原來的這個高度繼續跳。三天以後,實驗者發現這隻跳蚤還在那裏跳。一周以後,這隻跳蚤還在玻璃杯裏不停地跳著,其實它已經無法跳出這個玻璃杯了。是跳蚤真的不能跳出這個杯子嗎?絕對不是。隻是它的心裏麵已經默認了:這個杯子的高度是自己無法逾越的。

  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就馬上過去幫忙,那樣會讓孩子沒有機會樹立重新站立起來的希望,估計他們也會和跳蚤一樣逐漸對自己喪失信心,獨自縮在角落裏哀憐。人生的旅程中,絕對不會永遠是平坦大道,坎坷、荊棘、困難都會與人為伴。要生存,要發展,就要同困難交鋒,與挫折抗爭。一個從小嬌生慣養,溺愛過度的孩子,在困難麵前容易跌倒,也不會自己爬起來。敢於交鋒和抗爭者,即便跌倒也會爬起來,最終成為命運的主人和事業上的成功者。

  讓孩子自己爬起來

  讓孩子自己爬起來,是一種戰勝挫折的體驗,也是堅強品格的鍛煉。普林斯頓大學的老師們認為這一點是每個孩子都必須嚐試與學會的。

  人跌倒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了沒有勇氣爬起來,一味等待別人來扶,或是自暴自棄,一蹶不振。馬克思說:“人要學會走路,也得學會摔跤,而且隻有經過摔跤,他才能學會走路。”所以每位家長都應告訴兒子“無論何時,跌倒了要自己爬起來”。

  在成長的道路上,每一個孩子都會跌倒,隻要每一次跌倒後自己爬起來,就會站得更穩,走得更好。從小培養男孩“跌倒了,自己學會爬起來”的習慣,在以後的成長道路上,他們才能逐漸學會如何麵對困難,才能學會堅強。如果父母看到孩子遇到一丁點困難就介入其中,把孩子從困境中解救出來,充當孩子的保護神,孩子就會失去用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成長機會,也無從掌握解決問題、戰勝困難的方法。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讓男孩從小受些苦,經曆一些挫折,當孩子從挫折中爬起來後,才會更加堅定信心繼續上路。

  剛學走路的孩子會時常跌倒,對待跌倒的孩子,中國和美國的家長,通常采取不同的做法:

  在中國,父母的普遍做法是“扶起來”。孩子不小心跌倒後,家長多半是趕快跑過去扶起孩子,給孩子拍掉身上的灰,安慰孩子不要哭。有的家長扶起孩子後不再讓他自己走,而是抱著孩子走路。有的家長會以向地出氣的方式安慰孩子,說“這地真壞,媽媽打它”。這樣的教育方法使得孩子脆弱、獨立性差、過分依賴父母。

  在美國,父母會說“自己站起來”。美國父母帶著孩子玩時,小孩跌倒了,父母都不去幫忙扶起來。他們通過這種方法教育孩子,讓孩子從跌倒的地方自己爬起來,從小就養成獨立生活的能力。美國父母的這種做法,讓孩子知道跌倒是因為自己不小心,因此今後要注意不再跌倒。這樣既可以鍛煉孩子的毅力,又可以培養他獨立生活的態度和能力。

  其實,小孩子剛學會走路,跌跤是很正常的事,跌倒了自己爬起來還會繼續玩。可是因為父母的過分表現,讓原本很小的一件事變得嚴重起來。結果,有些孩子跌倒後就不再爬起來,委屈萬分地等著大人來抱或是來安慰。其實,孩子在人生之初跌倒時,父母不必過於驚慌,而是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如果男孩從小沒有改變自我境遇的態度和勇氣,將來也無法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科學家做過一個跳蚤實驗:他們把一隻跳蚤放進一個玻璃杯裏,跳蚤輕易地跳了出來。再重複幾遍,結果仍然相同,原來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達它身體長度的40倍左右。接下來實驗者在杯上加一個玻璃蓋,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蓋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沒有停下來,因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經曆一次次被撞後,跳蚤變得聰明起來,它根據蓋子的高度開始調整自己跳的高度。再過一陣子後,這隻跳蚤再也沒有撞擊到這個蓋子,而是在蓋子下麵自由地跳動。

  一天後,實驗者輕輕地拿掉玻璃蓋,跳蚤仍然在原來的這個高度繼續跳。三天以後,實驗者發現這隻跳蚤還在那裏跳。一周以後,這隻跳蚤還在玻璃杯裏不停地跳著,其實它已經無法跳出這個玻璃杯了。是跳蚤真的不能跳出這個杯子嗎?絕對不是。隻是它的心裏麵已經默認了:這個杯子的高度是自己無法逾越的。

  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就馬上過去幫忙,那樣會讓孩子沒有機會樹立重新站立起來的希望,估計他們也會和跳蚤一樣逐漸對自己喪失信心,獨自縮在角落裏哀憐。人生的旅程中,絕對不會永遠是平坦大道,坎坷、荊棘、困難都會與人為伴。要生存,要發展,就要同困難交鋒,與挫折抗爭。一個從小嬌生慣養,溺愛過度的孩子,在困難麵前容易跌倒,也不會自己爬起來。敢於交鋒和抗爭者,即便跌倒也會爬起來,最終成為命運的主人和事業上的成功者。

  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在普林斯頓大學的“做睿智父母”活動中,來自普林斯頓的教師們一直強調要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挫折教育。挫折教育是指讓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遭受挫折,從而激發孩子的潛能,以達到使孩子切實掌握知識、本領的目的。

  在教育過程中,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許多到達光輝頂點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這是因為,那些自認為自己聰明的人往往會選擇走一些所謂的“捷徑”,這些所謂的“捷徑”往往會喪失一些非常有意義的鍛煉機會;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飽經風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麽叫成功。因此,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是鍛煉提高孩子潛能的一種很好的方法。

  我們每個人都會經常遭遇失敗,如果明智的話,我們會接受這些失敗的經曆,並將此作為成功進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我們卻常常像家長和老師一樣,拒絕我們的孩子擁有同樣的權利。我們通過言傳身教告訴他們,失敗是一件可恥的事,隻有最佳的表現才會得到讚賞。

  來自普林斯頓的哈維教授認為,挫折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為了說明這一點,哈維教授向參加講座的父母們講了這述了他曾經的一段經曆。

  “我(哈維)在年輕時曾是加州一所小學的教員,唐尼是我的三年級學生中最小的一個。他是一個害羞、緊張的完美主義者,他對失敗的恐懼使他從來不參與班裏其他孩子玩得熱火朝天的遊戲。他很少回答問題--害怕會答錯,寫作業,尤其是數學作業,會讓他陷入束手無策的痛苦之中。他很少有完成功課的時候,因為他總是反複地讓我檢查,以確保沒有做錯。”

  我盡力去幫他建立自信。我曾不斷地向上天祈求指引。但卻毫無作用。直到一個叫瑪麗安妮的實習教師被分到了我們班。她非常年輕、漂亮,並且很愛孩子們。我的學生們,包括唐尼,都很喜歡他。不過。即使是如此熱情、充滿愛心的瑪麗安妮也對這個害怕犯錯的小男孩感到為難。

  一天早晨。我們在黑板上講解數學題。唐尼已經異常整潔地抄下了問題。並填上了第一行答案。他的進步讓我很高興。於是我讓瑪麗安妮照看孩子們。我準備藝術課的材料。當我回來的時候。唐尼正在哭--他沒有記下第三個問題。

  我的實習教師絕望地看看我。突然間,她麵露喜色,從我們共用的桌子上拿起了一個裝滿鉛筆的筆筒。

  ‘看,唐尼,’她一邊說,一邊跪在他的旁邊,並溫柔地將他滿麵淚痕的臉從胳膊上抬起。‘我給你看樣東西。看到這些鉛筆了嗎。唐尼,知道上麵為什麽要附著橡皮嗎?那是因為我們也會犯錯誤。而且是很多錯誤;但我們會擦掉這些錯誤。再試一次。那也是你必須要學會的。’

  她親了親他。站了起來。‘現在,我會留一支鉛筆在你的桌子上,這樣你就會記住。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即使是老師也不例外。’

  唐尼抬起頭來。眼中充滿了熱愛。並且臉上也出現了笑容一一那是我第一次在他的臉上看到這樣的神情。

  那支鉛筆成了唐尼的珍藏。瑪麗?安妮不斷地鼓勵、表揚唐尼。即使他隻取得了一點小成就;她還逐漸使他相信。犯錯誤是允許的一一隻要你能改正錯誤。並再次去嚐試。

  1.挫折教育能夠激發孩子的潛能

  在正常的現實生活中,人總有一種潛能不能被激發,這種潛能隻有在一些非常的情況下才能被激發。對於孩子而言,當其遭受挫折時,便容易激發孩子的潛能,越不容易找到答案,就越能激發孩子的潛能和探究精神,從而進行研究性學習,切實掌握知識。

  2.挫折教育能打擊孩子的驕傲情緒

  有些孩子由於受到年齡、經曆、學識等的影響,往往會產生一些不應當有的錯誤,如:粗心大意、驕傲自滿等。在這種情況下,人為地設置一些挫折讓其遭受以打擊其驕傲情緒是非常有必要的。當然,這種挫折應當有一定的限度,應當在事後給孩子說明,並且不是以真正打擊孩子為目的,而隻能是通過這種人為設置的挫折,讓孩子受到教育,使其明確挫折對自己的作用,並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排除自己的驕傲情緒,戒驕戒躁,從而取得更大的進步。

  3.挫折教育能夠使孩子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悅

  孩子如果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完一個難題時,那種喜悅是不言而喻的,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那要比從師長或書本裏學到知識更讓其感到欣喜。因為從師長或書本裏得來的知識,是別人已經整理好的,沒有什麽趣味性與探究性而言,孩子的識記是枯燥無味的,而隻有通過自己的努力與探究掌握的知識才是對自己來說更有意義的學習。“紙上得來終覺淺,要想絕知須躬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4.挫折教育能夠使孩子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

  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挑戰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如果孩子在學校中沒有遭受挫折的洗禮,沒有正確對待挫折的思想,就好像是溫室裏的“花朵”,是不可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的。而隻有孩子在學校中就遭受許多挫折(無論這種挫折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掌握了應付挫折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講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

  同樣,哈維教授也認為挫折教育應該針對不同年齡與性格的孩子有階段、有方法地去實施。

  第一階段:培養孩子的信任感。

  適用年齡:0~1歲,低幼階段。

  孩子的挫折教育在出生後就應該開始。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家長格外的照顧與養育,家長應該積極的與孩子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讓孩子對家人及環境產生美好的信任感覺,為與孩子的溝通打下基礎。

  第二階段: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適用年齡:1~3歲,幼兒階段。當孩子可以站立、行走了,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讓他自己獨立去完成,不要總是抱著或者幫他邁步等。孩子動作發展的同時也是心理的不斷發展完善。孩子稍大後,可以讓他試著料理自己的生活,在自理的過程中能夠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並遷移到以後的生活和交往中去。

  第三階段:培養孩子心理的獨立性。

  適用年齡:3~5歲,幼兒園階段。平時我們總會教育孩子要助人為樂,並且也在身體力行地幫助孩子。然而有時候需要孩子獨立完成的事情,卻給予過多幫助的話,反而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隻要是孩子有興趣的事情就鼓勵他獨立去做。

  第四階段: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適用年齡:5~6歲,學前階段。孩子步入課堂後,傳統的教育重視數理邏輯和語言表達能力,但這僅僅是學習的一個層麵,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的求知欲,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少孩子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這就是他在思考問題的表現,此時,家長應該耐心解答,即使是自己回答不出來的問題,也不要怕丟麵子,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閱書籍、進行試驗來探討。

  而具體到挫折教育的方法,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1.向學生貫徹遭受挫折的思想

  在現實生活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沒有知識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是會處處碰壁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給學生貫徹遭受挫折的思想,讓學生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不至於遭到挫折便束手無策。教師要教育學生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有敢於麵對現實的勇氣,在逆境中也能夠順利走出來,滿懷激情地擁抱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多給學生講解那些身處逆境仍然自強不息、奮力拚搏的人生經曆,如:在一個漆黑的山洞中,在沒有任何亮光可以憑借的情況下,意誌頑強的人是如何走出這個山洞的;在地震過後的廢墟中,沒有水,缺乏氧氣,無助且堅強的人是怎樣堅持直到獲救的等等,這對於培養學生頑強的意誌是有幫助的,並且讓學生終生受益。隻有這樣,才能夠培養學生百折不撓的探究精神,從而提高其適應社會的能力。

  2.人為地製造挫折

  針對有些學生比較聰明,以及家庭、經曆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生活中遭到挫折的機會可能很少。這種學生在順境中應對自如,但一旦遭到挫折,便一撅不振,對生活失去信心。對於這樣的學生應人為地設置障礙製造挫折,以訓練其對逆境的忍受能力,以求更好地適應生活。如可以在考試中出一些比較難的題目讓學生去做,學生可能費了好大的勁卻無法得出正確的答案,讓其人為地遭受挫折,學生在遭受挫折的同時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這對於培養學生忍受挫折的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為孩子創造“挫折情境”

  哈維為了鍛煉他四歲兒子的勇敢精神和自理能力,把孩子悄悄地“丟”在鬧市中,看孩子能否自己找回家。為了防止意外,他在一旁悄悄地跟著孩子,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以前他不止一次地教育孩子不可輕信陌生人,因此,不論誰去抱孩子,孩子都不肯。

  經過一番周折,孩子找到了交通警察,並被哈維“認領”了回去。哈維又這樣做了兩三次,每次孩子都安全回到了家,哈維設置的挫折情境使孩子變得更加勇敢和機靈。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挫折可分為若幹層次,從低層次挫折向高層次挫折的發展,是良好的社會狀況、良好的個性成熟的跡象。挫折在形成自我激勵、自我強化和堅強意誌等心理素質的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適度、適量的挫折,能為孩子創設提高心理自我調節能力、克服困難的情境機會。

  當然,我們並不建議各位家長也像哈維這樣,將自己的孩子“丟”在人群之中,讓他自己想辦法,但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創造一些適度的挫折情境,使孩子提高抗挫折的能力,教育孩子正確應對日常學習、生活中的挫折,培養孩子處理和應對挫折的能力。有時候,讓孩子“吃點苦”更利於他的成長。

  比爾蓋茨讀小學時,有一年夏天,學校組織為期一周的50英裏徒步行軍,很多家長怕孩子受傷,不讓參加。比爾的父親卻對孩子說:“這是你鍛煉的大好機會,這時候才看得出誰是真正的男子漢!”為了這次活動,母親還特地為比爾買了雙新靴子。在父母的支持下,比爾第一個報名參加徒步行軍。

  行軍開始後,因為新靴子不合腳,第一天走完8英裏後,比爾的腳後跟就磨破了,腳指頭上也出了不少水泡。第二天,還沒走完一半路程,他的腳已經開始紅腫,鮮血從裂口中流出來。老師勸他不要繼續行軍了,但比爾堅決不肯。老師隻好打電話給他的父親,讓他勸勸自己的兒子。父親跟比爾通話時,老師開始為比爾收拾行李,以為爸爸一定會讓孩子立刻回去。這時,隻見比爾一瘸一拐地回來了,興高采烈地對老師說:“不用收拾了,我不回去!爸爸說了,他相信我,要我堅持下去,直到我自己認為可以停下來為止。”

  就這樣,比爾又堅持了兩天,和大家一起爬山涉水,一直到他一步都邁不動了,才由母親接回家。

  無獨有偶,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夫人傑奎琳是位堅強而獨立的女性,她的兒子約翰自幼羞怯、自卑、優柔寡斷、依賴性很強。傑奎琳認為兒子之所以有這樣性格上的弱點,跟缺少鍛煉有直接關係。於是她在約翰11歲的時候,把他送到英國的德雷克島“勇敢者營地”去受訓,學習駕駛帆船、獨木舟、爬山。13歲時,她又送兒子到緬因州的一個孤島上學習獨立生活的技能。在20天的訓練中,不給食物,隻給一加侖水、兩盒火柴和一本在野外如何謀生的書。當約翰15歲時,母親又送他去肯尼亞的荒野裏自求生存。在約翰讀中學放暑假時,她還把兒子送到“國家戶外”學校,接受為期70天的訓練。為了進一步強化約翰獨當一麵的能力,她讓兒子參加和平隊赴危地馬拉從事地震救災工作。

  在一次次異乎尋常的訓練中,約翰的表現越來越出色,終於錘煉出了剛毅果斷的獨立人格,成為一個自信瀟灑、求實向上、理性節製、圓通練達的青年。

  對普通家庭來說,讓孩子吃苦,並不需要家長刻意製造“苦頭”給孩子吃,隻要讓孩子承擔他們應該承擔的責任,完成應該完成的任務就能達到鍛煉意誌、增強毅力的目的。日常生活起居、家務勞動、學校的各種活動、社會公益活動,孩子能夠參與的就讓他們參與,隻有流過汗、磕破皮、出點血,孩子的意誌才能堅韌起來。家長需要做的是:

  a。別把孩子當嬰兒。

  隻有初生的嬰兒才需要全方位、一條龍的細致關照。即便七八個月的嬰兒也可以學著自己抱奶瓶喝牛奶了。許多家長可能需要不斷提醒自己這一點,充分了解孩子目前的能力水平,確定對孩子的恰當期望。有些家長留戀嬰幼兒對自己的依賴,孩子長大越來越獨立使他們感到失落,不知不覺中就希望孩子永遠長不大,並一直把孩子當嬰兒看待。這種家長對孩子的依賴性,會阻礙孩子心理上的“斷乳”,妨礙孩子發展獨立性。

  b。從吃穿開始,讓孩子自理。

  一歲半孩子就可以自己用手抓食物喂自己,2歲學用勺。哪怕孩子吃得滿地狼藉;讓孩子自己削水果皮,哪怕他削出來的蘋果隻剩下了一半;讓孩子自己洗碗刷飯盒,哪怕他弄得廚房水滿金山;讓孩子自己鋪床疊被,哪怕他動作緩慢像蝸牛。別怕孩子沒吃飽,別嫌麻煩,別嫌孩子慢,鼓勵他,教他正確的方法,孩子的進步會讓你吃驚的。

  C。培養孩子的勞動觀念和習慣。

  不會做可以學,不肯做就可怕了。如果孩子養成了懶惰、好逸惡勞的心理,就很難擺脫對家長的依賴,獲得獨立的能力。其實,大多數三四歲的孩子對勞動是充滿興趣的,他們會爭著去倒垃圾、幫忙揀菜、掃地抹桌,但家長或怕累著他們,或嫌他們越幫越忙,總把他們打發到一邊。殊不知,這樣不僅剝奪了孩子能力的鍛煉和在勞動過程中學習的機會,剝奪了孩子享受勞動樂趣的機會,還給孩子傳達了一個錯誤的概念:勞動是一種負擔。有的家長把勞動作為懲罰孩子的手段,“你不聽話,罰你洗碗。”這樣更讓孩子覺得勞動是一種痛苦。所以家長自己得從根本上審視自己對勞動的看法,提醒自己勞動的價值。實際上許多家長自己是很吃苦耐勞的。為父母的總是希望把最好的東西傳給孩子,為什麽不把熱愛勞動的優秀品質傳給孩子呢?

  讓孩子承擔一定的家務勞動,跟孩子一起唱著歌兒幹活,把勞動的過程變成加深親子關係的最好途徑。欣賞孩子的勞動成果,讓孩子體會到勞動所帶來的成就感,讚揚孩子的幹活勁頭,讓孩子明白愛勞動是一種美德。

  d。給孩子受點“磨難”。

  如果孩子所做的事都是家長精挑細選出來的幹淨、簡單、容易的活兒,孩子遇到出其不意的困難時,就會備受打擊,束手無策。教訓和經驗一樣重要,不經曆風雨,何以見彩虹;不遭遇失敗,就難以深刻體會成功的喜悅。不時遭受小挫折的孩子,才可能不被大的打擊所嚇倒;在過去的挫折中學到克服困難的方法的孩子,才能同樣有能力擺脫困境;有過戰勝困難的經曆,孩子才能對自己更有信心。讓孩子吃苦受難不是故意找茬懲罰他們,而是希望孩子能從中獲益,使其身體、智力、意誌品質都得到鍛煉。

  所以,讓孩子多走點兒路,使他在體力上更強壯;讓孩子搬點兒重的東西,他可以動腦筋想出最省勁的方法;讓孩子參加夏令營,他能學會適應與平時完全不同的環境,應對從未遇到的問題。城市中種類繁多、形式多樣的夏令營活動愈加熱鬧,孩子們在夏令營裏要自己動手紮帳篷,學燒飯,還要翻山越嶺,涉水過河,經受著城市兒童平時難以遭遇的各種困難。這一獨特的挫折教育,對培養孩子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毅力會有很好的效果。

  古人早有“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訓誡。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者莫不是經曆了不少苦難,而後才有大作為。眾所周知,周文王被囚推演出《周易》,孔子被困於蔡作出《春秋》,屈原放逐江南寫下《離騷》,左丘明失明後完成《左傳》,孫臏膝蓋受刑後編著《兵法》。現代著名美學家朱光潛教授有句名言:“有錢難買幼時貧。”許許多多卓有建樹的偉人、名人無不是從艱難坎坷的少年時代經過自己百倍的努力而取得事業的成功。愛迪生、高爾基、華羅庚等,都擁有一個窮苦辛酸的童年。然而,正是這種不尋常的生活經曆賦予了他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著他們奮發向上,自強不息而終成大器。

  誠然,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是曆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我們的共同願望。提倡讓孩子吃苦,受挫折,決不是鼓動人們讓孩子們再去過“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生活,也不希望孩子們再蹈前輩的困難。而是要注重從小砥礪孩子堅強不屈的意誌,磨煉其不畏艱難的精神,增強其在各種挫折麵前的承受能力。因此說,讓整天生活在富裕之中的孩子去參加夏令營和軍訓活動,讓他們有機會體驗一下相對艱苦的環境,提高他們自己動手動腳的能力,感受生活艱難不易,珍惜父母勞動成果,激發吃苦進取精神,培養獨立而健全的品格,這無疑是必要的。一位送孩子參加夏令營的家長感慨地說:“孩子在家裏什麽也不缺,唯一缺少的就是鍛煉,這一課一定得補上。”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現代化建設事業需要具有綜合知識、綜合能力的全麵人才,而這樣的人才在溫室裏是培養不出來的。自古磨難出英雄,從來紈絝少偉男。讓孩子受點磨難吧!這樣,孩子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才會像雄鷹般展翅高飛。就能真正做到順境不淫其樂,逆境不移其心,挫折不屈其身,苦難不墮其誌,方能有大的作為。

  鍛煉孩子的挫折承受力

  哈維指出,有些孩子之所以能夠“跌倒了自己爬起來”,一方麵是因為家長給予了正確的指導與教育,養成了孩子這一良好習慣,另一方麵也與孩子的挫折承受能力有關。孩子的挫折承受能力越強,越有可能在“跌倒”的地方“站起來”;反之,一個沒有絲毫挫折承受力的孩子,即使他的父母不斷鼓勵與教育,他仍不能走出失敗的泥淖。

  困難和挫折,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是一所最好的大學。無論什麽人,隻要他沒有嚐過饑與渴的滋味,他就永遠也享受不到食物和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麽滋味;一個孩子,如果他沒有經曆過困難和挫折,就品味不到成功的喜悅,沒有經曆過苦難,就永遠感受不到什麽叫幸福。

  良好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受到挫折後的恢複能力和百折不撓、不向挫折屈服的精神,是成功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質。培養承受苦難和不屈服於挫折的能力,對今天的孩子尤為重要。承受挫折的良好心態,是在童年和青少年時受過挫折並不斷地解決困難中磨煉出來的。這是一個人素質高低的重要標誌。

  我們做父母的,不願讓孩子去經曆苦難,總是千方百計地為孩子設計充滿笑臉和鮮花的明天。但是,生活是無情的,也許有千百種災難在等待著一個年僅幾歲或十幾歲的孩子,畏懼這些災難的人,永遠不會有幸福。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經說過:“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上島嶼和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一帆風順長大的孩子,很難創造出生命的輝煌。

  關於挫折教育,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開始了。在一些原始部族裏,少年男子如果想擁有成年人的權利,被社會所接納,必須要通過一次優勝劣汰的近乎殘酷的考驗;大人們把這些男孩放到一個沒有人煙的、野獸經常出沒的惡劣困境中,讓他們品嚐孤獨和挫折的滋味,學會麵對和戰勝各種困難。隻有經過千辛萬苦奮力掙紮返回部族居住地的男孩,才能被證明已是個成年人,是個真正的男子漢,他才能享有成年人的一切權利。這種考驗可視為人類早期挫折教育的雛形。當然,這種以生命為代價的挫折教育,不免有些慘無人道。

  現代社會裏,尤其是一些發達國家,由於物質生活條件優越,就更加重視對下一代進行挫折教育。

  可是,在我們國家,挫折教育做得卻很不夠。由於父母的嬌寵,孩子的心理承受力相當脆弱,一點點小的挫折或失敗就有可能釀成一樁慘禍。一些生活在貧困環境中的孩子,由於生活的磨煉,比家庭條件優越的孩子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品質。

  盧梭曾經說過:“你知道用什麽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不幸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

  所以,爸爸媽媽對孩子的過分嬌縱、百依百順,隻會產生強烈的負麵效應;媽媽爸爸無微不至的關懷,隻能是讓你的孩子一次次地與能磨煉他成長的艱難困苦、失敗挫折失之交臂,使得他們缺乏麵對挫折並戰勝挫折的勇氣和經驗,一旦遭受到挫折,便會無所適從,一蹶不振。

  巴爾紮克說過:“苦難對於人生是一塊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於弱者是萬丈深淵。”一個人受不了委屈,經不起挫折,害怕困難,是不可能麵對未來競爭激烈的大千世界的。哪位父母又能夠保證,你的孩子一生不會受到挫折呢。

  愛迪生說:“挫折是人生前進的動力和重要啟示,在逆境中人才能真正展示自身的實力。”

  那什麽是挫折呢?挫折就是遭遇困難、失敗,或者隻是一種困難或失敗在心理上的感受。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既充滿了成功的愉快,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從蹣跚學步,試著用筷子吃飯開始,到自己穿衣服,再到逐漸長大自己上學等,無不是從“失敗-成功-失敗”中成長過來的。挫折與失敗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是無處不在的。

  怎樣培養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呢?

  一、正確認識挫折教育

  我們提倡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目的是讓孩子麵對挫折,並戰勝挫折,從挫折中學到更多經驗,使孩子成為生活的強者。

  一些自認為懂得挫折教育的家長認為,挫折教育就是批評、罰站、不給吃飯,與孩子對著幹,讓孩子服輸等。山東師範大學教科院教授孫汀蘭講,挫折教育實際就是“抗挫折教育”,在物質條件相對提高的今天,挫折教育可能更多體現在心理素質的培養上。因為歸根結底,挫折隻是一種心理感受。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要注意以下原則:

  1.弄清孩子的性格類型,看孩子的性格是外向型、內向型,還是抑鬱型,要因性格施教。外向型可直言不諱,內向型要旁敲側擊,抑鬱型要講求策略。

  2.多為孩子營造和諧的人際環境。如定期邀請孩子的朋友到家中聚會,多創造一些讓他們自由交流的機會,鼓勵孩子多交朋友,讓孩子遇到挫折時,有傾訴和尋找幫助的對象,還能培養孩子的友誼感、依戀感和安全感。

  3.再次,在日常生活中,多讓孩子參與一些家庭決策,父母可以適當把責任下放。如買了假冒商品可以讓孩子去退換,家裏與物業的一些小糾紛,可以讓孩子交涉等等,如果孩子成功了,要及時鼓勵,說些“比爸爸媽媽強”的話。

  從主觀上講,父母應該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要學會自己解決麵前的困難與挫折。

  二、用積極的態度麵對挫折

  “不經曆風雨,怎麽見彩虹?”挫折是每個人都會遭遇的,你不能繞它而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酸甜苦辣都會圍繞著他。陽光與烏雲,鮮花與苦果,機遇與挑戰,成功與挫折都將出現在孩子的生命中。無論他是直麵正視,還是迂回躲閃,都不能真正地擺脫它。

  人生有淚有笑,有磨難,有悲傷,也有歡唱,如果孩子能夠在失望與絕望中不斷超越自己,他的人生才是最美的。

  再高的山峰也有峰頂,再深的山穀也有穀底,孩子的一生注定既有順境也有逆境,既有峰頂也有低穀,所有的困難都有盡頭,如果孩子奮力攀登,就可以更快地到達頂峰,如果孩子主動奮鬥,就可以更快地突破逆境。

  三、挫折前,父母要做好表率

  父母的影響常常會讓孩子終生難忘。孩子是一麵鏡子,他因為你個性的優點閃光奪目,也因為你身上的瑕疵而黯然失色。九十多歲高齡的日本“育兒之神”內騰壽七郎埒博士說:“孩子是反應父母心靈的鏡子,心神安定的母親,其孩子也會從容不迫。”這就是說父母的言傳身教很重要。當孩子遇到挫折,父母不要首先打退堂鼓,為孩子撐起保護傘,而是以身作則,自己勇敢,讓孩子也勇敢,這樣孩子就會受到鼓舞,在挫折麵前充滿勇氣。

  四、創設障礙,培養孩子挫折承受力

  為了培養孩子的挫折承受力,父母經常故意設置一些障礙,增加孩子受挫的機會。例如,孩子的繪畫不錯,可是他的鋼琴彈得不太好,父母就利用假日帶孩子到一個同事家去,聽同事家的孩子彈鋼琴。同時減少對孩子的表揚次數,有時還故意找出一些問題批評孩子。

  為了孩子健康成長,有時父母需要“狠狠心”,因為一次次的小挫折也會成為孩子前進的動力;因為挫折讓他看到自己的不足,讓他自我反省,這樣他才更有進取心。

  泰戈爾說:“隻有經曆地獄般的磨煉,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隻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挫折是阻礙,也是人生必經之坎。貪圖享樂,偎依在母雞翅膀下的小雞,永遠不可能去自己覓食。追求安逸,沉醉於老鷹嗬護下的小鷹卻永遠不能夠翱翔藍天。作為父母,為了讓孩子早一天自強,早一天去擁抱世界,那麽從現在開始,就大膽地放下“保護傘”,讓孩子從小就體驗必要的挫折,經曆失敗,懂得生活的艱辛,以頑強的生存能力去迎接未來。

  提高孩子“爬起來”的能力

  提高孩子從跌倒處“爬起來”的能力,也就是提高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普林斯頓哈維教授的研究成果表明,孩子是否能成功解決問題,更多地取決於他的經曆而非聰明。

  如今的家長們或許已經認識到不能過分溺愛孩子,明白讓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來”的道理,但不少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年齡小,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際上,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會運用一些策略和辦法來解決問題。家長最好不要包辦代替,在孩子不需要的時候擅自幫助孩子或替孩子作決定,因為一旦失去鍛煉機會,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退化,遇到問題就會束手無策。應給孩子足夠的機會、適當的鼓勵和具體的指導,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好孩子成長過程中這不可或缺的一課。隻有讓孩子嚐試著自己去解決問題,他才有重新爬起來的勇氣與能力。

  讓孩子學著自己解決糾紛

  格西三四歲時,很愛告狀:誰搶了她的玩具,誰和她吵架了,有時還非拽著我們去“裁判”。起初我並沒當回事,心想孩子多半都愛告狀。可後來幼兒園老師跟我反映,說格格和小夥伴玩時,不會自己處理問題,芝麻綠豆大的小事也向老師告狀。老師說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學會與同伴溝通,不要什麽事都告狀,一味依賴大人。

  我覺得老師說得很有道理,便琢磨著怎麽糾正格西愛告狀的毛病,讓她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沒多久,正好遇到了一件事。那天我同事帶著她女兒到家裏來玩,說好了在我們家吃午飯,大人在廚房裏忙,女兒一會兒就跑來告狀:“姐姐壞,不給我遙控器。”原來,兩個孩子一個要看動畫片,一個要看文藝節目,比女兒大半歲的小姐姐握著遙控器不讓換台。我說,你去跟姐姐商量,自己解決。女兒見我“不管”,“噔噔噔”跑回客廳,不一會兒,客廳裏便傳來了女兒的哭聲。我過去一看,女兒正坐在地上大哭,小客人也氣呼呼地噘著嘴,鬧著要回自己家。

  我覺得有必要借這件事教育一下女兒。客人走後,我問格西:“姐姐不讓你看動畫片,你怎麽說的?”女兒說:“我說這是我們家的電視。”“那後來呢?”女兒說:“我要搶遙控器,她不給,還把我推倒了。”我啟發她:“你想想看,有沒有什麽好辦法處理這件事?記不記得平時爸爸媽媽想看不同的電視節目時怎麽做的?”女兒想了想說:

  “爸爸就讓給媽媽看。”我說:“對呀,那你為什麽不能讓給客人呢?還有,你不該說‘這是我們家的電視’。假如你到別人家裏去玩,小主人什麽都不讓你碰,說這是她家的,你高興嗎?”我引導她學著換位思考。見她不吱聲,我又說:“小姐姐今天生氣了,有什麽辦法能和小姐姐和好?”女兒歪著小腦袋想了想,說:“我請她看‘動漫’。”我高興地說:“好啊!媽媽給你電話號碼,你自己邀請她吧!”過了幾天,女兒果然把小姐姐邀請來了,兩個人在電腦桌前頭挨著頭看“動漫”,和好如初。

  3~6歲的孩子自我意識剛萌芽,有了初步的獨立意識,但他們的是非辨別能力和實際處事能力又偏弱,為了解決問題,最常用的辦法就是“告狀”,其目的是向成人求助,因此家長要多教給孩子一些解決矛盾與衝突的策略。

  在我的刻意引導下,格西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漸漸有了長進,告狀也越來越少。有一次,她的臉頰被小朋友弄傷了,我當時有點急,要去找對方家長,格西卻說,媽媽,他不是故意的。我覺得女兒真是長進了,遇事不但能夠自己處理,還學會了包容。

  充當孩子的“腳手架”

  父親:弗蘭克

  兒子:查爾

  我覺得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父母要適時放手,給孩子更多嚐試、體驗的機會。我就喜歡做個“懶”爸爸,隻要兒子自己能處理的事,我都是“袖手旁觀”,頂多委婉地給他出出點子。

  心理學家大衛伍德曾說,家長應當充當“腳手架”,為孩子解決問題提供一個框架讓孩子自己動腦筋、想辦法去解決。我在培養兒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麵,就注意采用“腳手架方式”,並引導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

  比如,查爾4歲多時,有一次到樓下玩,回來後告訴我,他的玩具槍不見了,小朋友告訴他是大衛拿走了,兒子想要回來,叫我往大衛家打電話。我告訴兒子,爸爸先不打這個電話,你自己想想辦法要回玩具槍。兒子馬上說:“明天上幼兒園我告訴老師。”

  我說這是個辦法,但不是最好的辦法。然後幫他分析,大衛拿走玩具槍可能不是故意的,隻是玩忘了,就帶走了,或者家裏人突然來叫他回家,他來不及還,要是告訴老師,他該多沒麵子呀!再想想看還有什麽更好的辦法。見兒子作沉思狀,我說你慢慢想,想好了自己去處理。

  過了兩天,兒子得意地告訴我,大衛把槍還給他了。原來他編了個童話故事,趁鬆鬆在場的時候講給小朋友聽,故事的大意是:小熊突然被熊媽媽叫走了,匆忙之中帶走了小兔子的玩具,小熊發現後第二天又送還給了小兔子,正為玩具沒有“回家”而焦急的小兔子歡快地蹦起來……結果,大衛第二天就把槍還給了兒子,還跟兒子道了歉。我表揚兒子:“這多好,既沒影響和小朋友的關係,還把槍要了回來,以後遇到事情,應該多想幾種辦法,然後挑選最好的去做。”

  孩子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會逐漸接觸到各種類型的人,見識更為複雜的事情,遇到不同的問題和麻煩。在這個過程中,他會積累經驗,得到鍛煉,處理問題的能力也會不斷增強,有時大人隻要稍加指點,他便能把問題處理得比較完善。兒子6歲上學前班時遇到的一件事給我的印象很深。

  有天,兒子一回來就關上門給小朋友打電話,晚飯吃了幾口就放下了,他媽媽問他怎麽了,他還來了句大人話:“今天真鬱悶!”原來,有個調皮的小朋友把兒子的筆藏起來了,上課時,兒子打手勢讓他還回來,老師看見了,誤以為他在搗亂,批評了他,他覺得很委屈。我就跟兒子一起討論說,這個問題有兩種處理方式,一種是忘掉它,因為這樣的誤解生活中有很多,你可以不去理會它。另一種是說出來,設法讓老師知道你受了委屈,該怎麽處理你自己決定。當晚,睡覺前,妻子神神秘秘地問我:“你知道兒子是怎麽處理這件事的嗎?你一定想不到,兒子給老師發了封電子郵件!”原來兒子的班上開了“寫打課”(練習用電腦打字寫日記),老師要求孩子把寫的內容用電子郵件發給她,兒子就在日記裏訴說了他的委屈。後來,老師很快給他回了一封道歉信。兒子用間接、現代的方式與老師溝通,超出了我的想像。兒子處理問題的能力見長,讓我欣喜地感到,“腳手架”可以慢慢拆除了。

  生活中總有各種各樣的苦難在等待著我們的孩子,你可以幫助他一時卻幫不了他一生,我們唯一應該做的是鼓勵而不是攙扶,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

  從下邊這些父母的心得分享中我們也許更能明白如何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心得1:讓孩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生活中,想當個有智慧的媽媽,就應當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解決遇到的問題,讓孩子做“主角”,你隻要給孩子適當的引導、適度的鼓勵、適宜的評價就可以了。總之,家長要做“配角”,這才是智慧媽媽的典型做法。

  一位爸爸下班的時候,發現已經放學的兒子在大門口使勁地開門。原來,門鎖由於使用時間較長而很難打開。

  見到爸爸回來,急得滿頭大汗的兒子趕緊把鑰匙遞給爸爸,說:“這鎖可真難開,還是您來開吧!”

  這位明智的爸爸並沒有去接兒子的鑰匙,而是對兒子說:“這麽簡單的問題都要我幫忙嗎?如果我不回來你會怎麽辦?”說著,這位爸爸做了個無能為力的表情。

  兒子起先覺得有點委屈,剛想發作,爸爸又說:“你想想看,其他人遇到這種情況會怎麽處理?”

  兒子想了想說:“滴兩滴油在上麵吧!”可是兒子馬上又說,“現在不是沒有油嗎?”

  爸爸不吭聲,又過了一會兒,隻見兒子高興地一拍腦袋。於是,他放下書包,拿出文具盒,用小刀削了一點鉛筆芯的末兒,然後把這些末兒倒進了鑰匙孔裏。門順利地打開了。

  這時,爸爸對兒子說:“我就知道你能夠依靠自己來處理問題的,這才是個男子漢!”

  在日常生活中,媽媽應該培養孩子對突如其來事件的應變能力。比如,遇到突然停電時,怎樣去點蠟燭、開手電筒;遇到陌生人問路,應該怎樣避免被騙;遇到煤氣泄漏應該怎樣去控製;著火了知道用滅火器撲滅,迅速轉移易燃品等。這樣,萬一發生了什麽意外的情況,孩子就能順利應對突發情況了。

  心得2:鼓勵孩子自己解決人際問題

  孩子是在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學會與人相處,學會解決問題的。我們做父母的要相信孩子會通過在實踐中的鍛煉,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天,媽媽讓小寶去附近書店買本書。小寶買回了書,並找回了一張10元的錢幣。回到家,他把書和錢一塊兒交給媽媽。

  媽媽拿到錢,發現錢的一角缺失了,便對小寶說:“寶兒,你把這錢拿回去,讓老板給換張好的!如果老板不給換,你要考慮好如何跟老板說,他才會換。”

  一會兒,小寶回來了,手裏依然拿著缺了角的錢。

  媽媽問小寶怎麽回事,小寶生氣地說:“我讓老板給換張好的,老板說我無理取鬧,不給我換。”

  媽媽說:“你必須再去一次,想想如何和老板交涉。”

  小寶又出去了,一會兒回來了,仍然沒有把錢換回來。

  媽媽讓小寶說一下過程。

  小寶有點氣憤地說:“我讓老板給我換錢,不然,我就不買他的書了,可老板還是不給我換,怎麽辦呢?”

  媽媽說:“再想想還有什麽辦法?”

  小寶又去了,不過這次回來時,手裏拿著一張完整的錢。

  媽媽忙問:“這次是怎麽辦到的?”

  小寶興奮地說:“我告訴老板,是他不誠信在先,如果他不給我換錢,我把這件事情告訴我的同學,讓他們不來買他的書,他就會損失一大批顧客。老板聽我說這些,就給我換錢了。”

  媽媽高興地擁抱著小寶,稱讚小寶真能幹。

  其實,在生活中看似一件小事,讓家長代勞,也許問題很快就能解決,但是,孩子以後遇到同樣的問題還是不會獨立處理。讓孩子自己學會解決問題,不僅能讓他們學會獨立思考,還能鍛煉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心得3:讓孩子學習處理複雜的社會關係

  社會是複雜的,但是,孩子必然要走上社會。因此,從小讓孩子學習處理複雜的社會關係,對於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你要做個有心的媽媽,就得明白這個道理,並盡早訓練孩子,以便在孩子長大後可以少操一些心。

  華人首富李嘉誠認為教育孩子不能溺愛,更不能嬌生慣養,而是應該讓孩子學習處理複雜的社會關係。

  當李澤钜和李澤楷長到八九歲時,李嘉誠召開董事會時,就讓兩個兒子坐在專門設置的小椅子上列席會議。開始兄弟倆覺得新奇好玩,瞪大眼睛,認真聽著父親和各位董事討論工作,有時大家爭得麵紅耳赤,吹胡子瞪眼睛,兄弟倆嚇得哇哇直哭,這時,李嘉誠就對他倆說:“孩子別怕,我們爭吵是為了工作,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有一次,李嘉誠主持董事會討論公司應拿多少股份的問題時,他說:“我們公司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我主張隻拿9%的股份。”

  董事們有的讚成,有的反對,爭論不休。這時李澤钜站在椅子上說:“爸爸,我反對您的意見,我認為應拿11%的股份,能多賺錢啊!”弟弟李澤楷也急忙說:“對!隻有傻瓜才拿9%的股份呢!”

  聽到孩子們單純的分析,李嘉誠和同事們都笑了。但是,李嘉誠認真地對他們說:“孩子,這經商之道學問深著呢,不是1+1那麽簡單,你想拿11%發大財反而發不了,你隻拿9%,財源卻能滾滾而來。”

  後來,公司雖然隻拿了9%的股份,但生意興隆,財源茂盛。

  在這樣一點一滴的熏陶中,李嘉誠的兩個兒子不但對做生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明白了怎樣去處理商場中的問題以及人際之間的關係。

  
更多

編輯推薦

1好父母勝過好老師
2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
3影響孩子一生的44個...
4影響孩子一生的58個...
5影響孩子一生的56個...
6影響孩子一生的42個...
7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老故事
8教出最棒的兒子
9學前兒童遊戲
10教子從此不累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不要讓孩子輸在心態上

    作者:龍柒編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本書為家庭教育類讀物。全書共分九章,第一章至第八章,分別從培養孩子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獨立自主、寬容、勇敢、知足、感恩等八大心態,詳細、全麵講述了孩子的良好心態是如何被培養起來的。第九章“幫助...

  • 平凡的家庭 傑出的孩子

    作者:石岩編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教育孩子是件苦惱的事,許多中國家長為此費盡心力,本書結集古今中外各種名人的故事啟發家長換種方法教育孩子,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 教子聖經

    作者:西西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從生活習慣、溝通協調能力、學習及交往能力,甚至是孩子的快樂天性,父母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本書分為“寶貝的生活習慣”、“寶貝的溝通能力”、“寶貝的學習能力”、“寶貝的協調能...

  • 原諒這世上沒童話

    作者:安小漠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這是一本關於一個女孩在艱辛的家庭中獨立自強的青春傷感小說。無法忍受賭徒父親的欺侮,林向南逃離南方小鎮,投靠多年前離家的母親,並多了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哥哥景昔。因為景昔對林向南的關心和照顧引起了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