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八章 嗬護孩子的“第一次”

  史蒂芬教授任教於耶魯大學,講授教育專業。他不僅是一位淵博的學者,也是一位善於為大家排憂解難的智者。

  史蒂芬提倡父母應多關愛孩子,特別是要精心嗬護孩子的“第一次”:第一次進步、第一次嚐試、第一次發現、第一次提問以及第一次成功與失敗等等。走好第一步,才能更好、更堅實地走下去。

  鼓勵孩子的第一次嚐試

  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是一所坐落於美國康涅狄格州紐黑文的私立大學,創於1701年,是美國曆史上建立的第三所大學。

  耶魯大學教育專業的史蒂芬教授聞名業內,不僅因為他的專業知識,還因為他的一個特質:家長之友。史蒂芬經常幫助那些苦惱的家長們來管教他們的孩子,他分析孩子的性格,為家長們提出可行的參考意見。

  有一次,史蒂芬去看望一位朋友。剛一進門,就聽到朋友驚恐地對兒子麥克大叫:“麥克!小心點!不要弄傷了手!”

  原來,四歲的麥克正打算幫媽媽收拾桌子,他剛拿起桌子上的一隻玻璃杯,就遭到了媽媽“善意”的提醒。

  “寶貝,你會把杯子摔破的,要是割到你的手指,會很疼的。”朋友一邊說,一邊奪下麥克手中的杯子。麥克悻悻地走出了房間。

  “你這樣可不好,這會傷孩子自尊心的!”史蒂芬提醒朋友。

  “什麽?自尊心?小孩子有什麽自尊心?”朋友疑惑地問道。

  “你的做法明顯是不相信麥克的能力,他一定會認為你是在小看他,覺得他沒有能力做好這件事情。”史蒂芬繼續說道。

  “哦,你也太多心了。我不是小看他,而是想要保護他,不希望他受到不必要的傷害。”朋友解釋道。

  “但是,麥克肯定會覺得沮喪。”

  “這怎麽可能呢?”朋友根本不相信史蒂芬說的話。

  史蒂芬看了朋友一眼,輕輕地敲開麥克的房門。麥克正低頭坐在床上,神情沮喪。

  “麥克,你這是怎麽了?”朋友問道。

  “媽媽,我是不是很沒用,一點小事都做不好。”麥克抬起頭,小聲說道。

  朋友愣住了,她很驚奇地看了史蒂芬一眼,好像很奇怪他為什麽會知道小麥克的感受。史蒂芬輕輕地拍了拍朋友的肩膀,示意她好好與孩子談一下。

  事實上,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必然要嚐試許多事情。在不斷的嚐試中,他才會獲得成功的歡樂與生活的體驗。如果父母出於保護孩子的目的,而剝奪了孩子嚐試的權利,那麽,孩子就永遠無法獲得成功、取得進步,他就會越來越沒有自信。

  在孩子嚐試做某件事情的時候,父母首先要用賞識的眼光欣賞孩子,然後不斷鼓勵孩子勇敢地邁出嚐試的第一步,去獲取成功的經驗。

  有時候,父母甚至需要引導孩子嚐試新鮮事物。

  一對夫妻帶著兒子去遊樂場玩。當男孩對秋千產生好奇,爸爸就把他抱到了秋千上。男孩剛剛坐上秋千,秋千就搖晃起來。男孩嚇得大叫:“爸爸,我害怕,我會摔下去的!”

  男孩的媽媽一陣緊張,趕緊上前說:“多危險呀,你趕緊抱他下來吧!”

  但是,這位爸爸卻沒有這樣做,他對男孩說:“你抓住兩邊的繩子,就不會掉下來的。”

  “不,我害怕!”男孩縮起身子,一動也不敢動。

  “那好吧,我抱你下來。但是,我可要先玩一會了!”說著,爸爸把男孩抱了下來,自己卻坐上去。隻見他抓住繩子,來回晃動幾下,秋千就開始搖蕩起來,不一會兒,就蕩得很高很高。

  “爸爸,你真厲害!”男孩看到爸爸蕩得這麽高,高興地歡呼起來,並露出了羨慕的神情。

  爸爸見兒子心動了,於是說:“要不,你再來試試?”

  男孩高興地同意了。

  這一次,男孩盡管有點害怕,但是,仍然坐在坐板上不住地扭著身體,希望把秋千蕩起來。他的動作十分難看,秋千也沒有蕩起來。

  一旁的媽媽看著男孩滑稽的動作,哈哈大笑起來:“寶貝,你這是在蕩秋千嗎?簡直是身上長虱子了!”

  男孩一聽這話,似乎有點泄氣。

  這時,爸爸連忙說道:“不是的,剛開始要想秋千蕩起來,都要這樣做的。我們的兒子做得很好,一會兒就會蕩起來的。”

  媽媽聽出了爸爸的意思,連忙說道:“哦,我想起來了,第一次蕩秋千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的。”

  “是嗎?”男孩聽到媽媽這麽說,一下子就來勁了,“那我再用力蕩幾下!”

  “是這樣的,”爸爸及時鼓勵道,“每個人第一次蕩秋千的時候都很害怕,總是害怕會摔下來。實際上,隻要你緊緊抓住繩子,是不會摔下來的。”

  男孩的秋千開始蕩起來了,爸爸微笑地看著他說:“爸爸第一次蕩秋千的時候,也是害怕得要命,一動也不敢動。你比爸爸強多了,我相信你一定能蕩得很好的。”

  “真的嗎?我現在蕩得好不好?”男孩明顯很高興,秋千已經隨著他的動作搖蕩了起來。小男孩的歡笑聲回蕩在天空中。

  每個孩子在嚐試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會有恐懼的心理,害怕自己做不好。這時,如果父母出於保護孩子的目的,說:“算了,多危險,不要做了。”“小心點,你會傷到自己的!”“你不能做這個,太危險了!”這樣,孩子想要嚐試一下的微弱的願望一下子就會被父母的嗬斥趕跑。

  如果父母對孩子說:“沒事,來試試吧,但是要注意……”鼓勵孩子嚐試,同時教給孩子必要的防護方法和知識,就可以防止孩子出現一些不必要的傷害。

  孩子在嚐試的過程中,如果表現出缺乏自信,父母可以拿自己與孩子相比,盡管父母會比孩子強,但是,善意地對孩子說:“孩子,你比我強多了!”這又會對父母有什麽傷害呢?而實際上,對孩子來說,這會給他極大的信心。他會認為自己並不比別人差,隻要再努力一些,甚至會做得更好。

  當孩子表現出想嚐試某件事情的時候,你應該說:“真棒!許多孩子都不會做這件事呢!”

  你還可以說:“做得不錯,爸爸第一次做的時候可沒你做得好,你比爸爸強多了!”相信孩子這時能夠極大地鼓起信心和勇氣。

  盡管孩子做得並不好,作為父母,你應該對孩子說:“真行,第一次就可以做得這麽好!下次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心理學研究證明:每個人內心深處最本質的需求就是“顯示自己的重要性”。一旦自己的重要性得到別人的肯定,就有了積極向上的動力,就能發揮出自己的潛力。對孩子來說,尤其如此。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要探索陌生的世界,要學會很多原本不會的東西,需要戰勝無數的困難;而能夠支持他們不斷前進的,隻有家長的肯定和鼓勵。鼓勵能增強孩子的自信,激勵孩子不斷嚐試,勇敢麵對困難和挫折,從而開創自己成功的人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不段的探索學習周圍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教導,總是充滿了不滿和指責。一些家長在孩子學習新事物時,看不到孩子所付出的努力,總是心急火燎地希望孩子一學就會,還要求做得完美無缺。

  六歲的女孩兒芳芳正在學習洗自己的襪子。

  “天呐!你哪裏是在洗襪子,根本就是在玩水嘛!”媽媽心急地把水龍頭擰緊,“你知道嗎?水費又漲了,還這麽浪費水。”

  芳芳噘起了嘴,本來以為幫媽媽洗襪子會得到表揚,現在沒戲了。

  “你看看你,洗什麽嘛!洗了老半天,襪子還這麽髒。多用一點肥皂粉,全部重新洗過。”芳芳不情願地擠了一堆肥皂粉,弄得臉盆裏都是泡沫。

  “你在搞什麽鬼呀!弄得全是泡泡,這樣很難洗幹淨的。”

  “我不洗了啦!”芳芳生氣地大哭著,狠狠地把襪子摔回臉盆裏。

  六歲的芳芳第一次開始學做家務,她的本意是想幫媽媽的忙,顯示自己的能力,當然也想得到媽媽的表揚。而媽媽的苛求與指責,卻挫敗了孩子學習做家務的積極性;同時也在傳遞著讓孩子沮喪、受挫的信息。如此做的結果,可能使芳芳以後再也沒興趣去嚐試做家務,再也不積極主動地去嚐試新的事物,長此以往,甚至可能造就孩子自卑的人格。

  反之,如果媽媽先肯定她主動幫媽媽做家務的良好動機,再耐心細致地教她洗襪子的方法,即使她一時做不好也積極鼓勵;她從中就不僅學到了做家務的本領,也在家中得到了歸屬感,培養了她對家庭的責任心。以後她就會更積極主動地為家庭出力,鍛煉出許多的能力,也培養了主動、積極、樂觀、自信、負責、堅定等優秀的個人品質。

  讚美孩子的每一次進步

  蒂娜是一名鋼琴老師,這段時間,她正在教一批新學生學鋼琴。在這批孩子中,有一個叫魯恩的小男孩,他學鋼琴非常刻苦,雖然剛開始的時候入門比較慢,但後來慢慢地進入了狀態,彈得越來越好,她覺得這個孩子很有潛力。

  可是,蒂娜發現魯恩已經兩個周末沒有來學琴了。她感到非常奇怪,於是她撥通了魯明家的電話,接電話的正是魯恩。

  “魯恩,這兩個周末怎麽沒有來學琴呢?”

  “媽媽不讓我去了。”魯恩小聲地說。

  “為什麽不讓你來了呢?家裏有什麽事嗎?”

  “沒什麽事,因為媽媽認為我學不好,再學下去也是耽誤時間。”

  “怎麽會呢,你學得很努力,進步也很快,媽媽為什麽會這麽說?”

  “我每次學完琴回家,媽媽總讓我彈給她聽。每次彈完,她都說彈得不好,一點進步都沒有,就不讓我學了。”

  掛上電話,蒂娜為魯恩的媽媽感到悲哀。

  無視孩子的進步,僅僅因為孩子沒有達到“最佳”或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標準,就全盤抹煞孩子的成績,這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也許在無意中,會因為父母過高的期望而葬送掉一個科學家或藝術家。

  孩子在學習或者生活中總會有一些讓父母不滿意的地方,譬如成績沒有別人好,做事沒有別人快,腦筋沒有別人聰明,但是,孩子一直都在進步,這才是最重要的。

  史蒂芬教授認為,父母應該珍視孩子的進步。在孩子看來,隻要自己取得一點點進步,父母就應該是高興的,就應該表揚自己。可是有的父母不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總是用大人的標準要求孩子,因而孩子很多時候很難達到父母的要求。這樣一來,孩子就很難看見自己的進步,就會產生自己沒有用的想法,從而喪失了前進的動力。

  因此,隨時都要看到孩子的進步,尤其是在孩子表現不好或者成效不明顯的時候,不要打擊孩子的信心和積極性,而是應該善於發現孩子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對孩子的表現給予寬容,對孩子的進步給予賞識,這將會讓孩子建立或者重新建立做好事情的勇氣和信心。

  期末考試的成績下來了,達達隻考了第二十名,而他的同桌考了第一名。

  回到家,他問媽媽:“我是不是比別人笨?我覺得我和同桌一樣聽老師的話,一樣認真地做作業,可是,為什麽我考第二十名,而她考第一名?”

  媽媽撫摸著達達的頭,溫柔地說:“你已經比以前進步了,以後會越來越好的。”

  第二學期的期末考試,達達考了第十五名,而他的同桌還是第一名。達達還是想不通,又向媽媽問了同樣的問題。媽媽還是說:“你比上學期又進步了,以後會越來越好的!”

  達達小學畢業了,雖然他還是沒有趕上他的同桌,但他的成績一直在提高,已經進入前十名了。

  暑假裏,媽媽帶達達去看大海。母子倆坐在海灘上,看那些在海邊爭食的海鳥。他們發現,越是體型比較小的鳥越能迅速地起飛;而那些體型比較大的鳥,如海鷗卻顯得非常笨拙,起飛很慢。這時,媽媽對達達說:“兒子,海鷗雖然起飛慢,但是真正能飛越大海、橫穿大洋的還是它們。”

  初中的時候,達達的成績已經名列前茅了。到了高中,他成了全校著名的尖子生,最後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名牌大學。

  這個故事是耐人尋味的。

  發現並賞識孩子的進步,不僅影響到孩子學習和做事的效果,而且還會影響到孩子對學習和做事的態度。我們發現,孩子喜歡某一門課程,很多時候是因為放學回家後有人願意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並肯定他們的進步。有的孩子說:“我喜歡音樂課,因為回家後可以唱歌給爸爸媽媽聽,他們可喜歡聽了。”也有的說:“我喜歡數學課,因為回家後算數經常得到媽媽的讚揚。”如果我們對孩子的進步不聽、不看、不肯定、不讚揚,孩子的學習態度肯定會受到打擊。

  有這樣一段很精彩的話: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長為參天大樹,那就讓他做一棵默默無聞的小草吧,他一樣可以給你帶來春天的美麗;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為一片汪洋,那就讓他做一朵最小的浪花吧,他同樣可以帶給你跳動的喜悅;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為一位名人,那就讓他做一個平凡的人,無論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或是普普通通的工人,也無論是一名軍人還是一位商人,隻要他誠實、正直、善良、上進,為父母者都應感到驕傲,因為他們培養出來的孩子是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就足夠了。

  當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取得進步,哪怕是很小的進步,作為父母,你都應該說:“孩子,你比以前進步多了,繼續努力,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當孩子做事的成效不明顯時,不要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要對他說:“你每天都在進步,別著急,會好起來的!”

  許多父母對孩子期望很高,卻又很吝嗇讚美自己的孩子。他們常常擺出一副長者的麵孔責備孩子,以為這樣才是教育,其實卻忽視了讚美所帶來的奇妙的教育效果。適宜的讚美能產生多方麵的教育效果。有利於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兒童道德品質形成的最初階段,是非觀念模糊、自製力差。因此成人的引導、獎勵與讚美至關重要。讚美兒童,能激發他正確的外在動機,產生好的行為,並能強化兒童所完成的這一行為,以後當他碰到類似事情時,便知道該怎麽去做,並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定勢。

  史蒂芬在觀察過許多家庭對孩子的教育之後發現,那些對孩子的“第一次成長”表現出高興、讚美、鼓勵的家長往往更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細心發現孩子的成長,嗬護他的第一次發現,讚美他的進步與成就,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意義重大。那麽究竟該如何讚美你的孩子呢?

  小孩的成長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成功要一點一點地實現,而不是一蹴而就。因此,對於孩子在跋涉的過程中出現的每一點進步,家長都應格外敏感並及時地給予讚美。

  戴爾?卡耐基曾說過:“當我們想改變別人的時候,為什麽不用讚美代替責備呢?縱使隻有一點點進步,我們也應該讚美他,隻有這樣才能激勵他,不斷地改進他。”

  一、鼓勵孩子點滴的進步

  有一部電影開頭,男孩的旁白是這樣的:我叫傑瑞,今年8歲,我一點也不笨,我每科成績都拿甲等,但是我的媽媽卻很少稱讚我,還常常罵我為什麽不再拿更高一點的分數。

  很多孩子都是處在這種尷尬中,無論他們做得多好,在家長那裏都得不到認可,家長總是告訴他們“不斷進步,不斷進步,不斷進步”,可是每一次孩子取得進步他們卻沒有給予讚美。

  每一個孩子都具有天生向上的本能和把事情做好的自信。讚美孩子的每一點進步,會讓孩子更充滿前進的信心和勇氣。

  小軍是班級裏有名的小書法家。小時候,媽媽給小軍買來字帖,但從來不強迫小軍練習,小軍高興了就拿出來寫兩頁。但隻要小軍一寫,媽媽就會立即走過來,顯示出欣賞的表情:“這字是怎麽寫的?很好啊!你什麽時候學的呀?怎麽比上次提高得這麽快?”不管寫得好不好,小軍總能得到媽媽這樣的讚美。

  寫完後,媽媽還總要在小軍寫的字上畫圓圈,幫助小軍修改指正。她常對兒子說:“隻要今天比昨天強就好。”在小軍感覺到每一次的進步時,就有了更加努力練習書法的勁頭。

  媽媽還喜歡收藏小軍的作品。從小軍剛開始學用毛筆寫字的時候,媽媽就開始“收藏”,無論是那些寫在廢包裝紙上,或是寫在廢信封上的歪歪扭扭的字,還是現在很規整的書法作品,媽媽都像“寶貝”一樣收藏起來。

  這更讓小軍有了被珍視和關注的感覺,後來慢慢地真的愛上了書法。就這樣媽媽把小軍拉到了書法這個門裏。

  讚美也是從一點一滴開始,今天孩子的考試成績從40分提高到了50分,學會了自己縫補衣服,自己找到了一個錯別字……這些看起來芝麻綠豆的小事,如果家長能夠重視起來,並及時地給孩子讚美,那麽明天孩子的成績可能就是從50分提高到了60分,學會了做更多家務,錯別字慢慢就消失了。“你今天把脫下的襪子自己洗幹淨了。”就這一句讚美,會提醒孩子記住自己洗好襪子。

  其實讚美能給孩子以他所需要的價值感、信任感和自信心。成人對兒童小小的成功表示讚美,可以強化兒童獲得成功的情緒體驗,滿足其成就欲,並能使孩子自我感覺良好,激發他繼續嚐試的興趣和探索的熱情,努力維持這種讚美或希望再度獲此“殊榮”。

  另外,讚美可以增強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

  經常奚落或責備孩子的父母很難贏得孩子的信任。父母對孩子的言行作出正確的評價,並經常予以讚美,家庭裏會產生一種新的氣氛,有助於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積極的關係,使彼此之間更接近,並產生信任感。孩子的積極性也會提高。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讚美說明了孩子生活中重要人物對他的尊重與愛護。

  堅持原則。由於溺愛,有些父母無原則地對孩子的種種行為加以讚美,造成孩子是非不清、驕橫跋扈的壞習慣。孩子按大人的要求去做了,並做得很好,就應該及時讚美,做了不對的事情,即使孩子哭鬧,耍賴皮也千萬不要遷就他、說好話。否則,讚美就會失去原有的積極意義。

  及時讚美。孩子做完某件事或正在進行中,就給以適當的讚美和鼓勵,效果很好。如果一時忘記了,應該設法補上去。如:孩子在老師的說服下,吃飯時終於肯吃蔬菜了,父母應立即予以讚美。

  就事論事。不要直接讚美孩子整個人,而應該讚美孩子的具體行為。也不要誇大其詞,這樣會使孩子沾沾自喜,自以為了不起。如:孩子對七巧板十分感興趣,常常拚出一些新穎的圖案,“這孩子真聰明。”這種讚美就顯然不恰當,而應當就事論事,可以這樣說:“這個圖案真不錯。”否則,言過其實的讚美會給孩子播下虛榮的種子。

  當眾讚美。孩子應當得到讚美時,應當著別人的麵前得到。孩子的成績當眾傳播了,這就是雙重的獎勵。如,孩子的媽媽說:“孩子很懂禮貌。”以後孩子總是十分小心地維持這種讚美,並且養成懂禮貌的好習慣,每次將客人送到門外,都會說:“再見,請以後再來玩。”

  掌握分寸。孩子經過努力做出了成績,或者他做完了他理所應當做的事情,他都應該得到讚美。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不要重複讚某件事情,當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後,就可以適當減少對孩子這一方麵的讚美。讚美孩子並給予適當的獎勵或是親吻或是摟抱,都會給孩子以奇妙的力量。

  “數子十過,不如讚子一長。”年輕的父母們,學會讚美你的孩子吧!

  包容孩子的第一次失敗

  嗬護孩子的第一次,不僅僅是讚美他的進步,鼓勵他的嚐試,也包括容忍、寬容他的第一次失敗。史蒂芬認為孩子的第一次失敗可能成為是一種寶貴的財富,這種失敗的經曆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而這種財富的獲得關鍵在於父母的態度。

  在與眾多的家長交談中,史蒂芬發現大多數家長談得最多的是孩子的不足之處:學習成績如何的不長進,做事情如何的毛手毛腳等。

  有一個孩子曾經說,她想幫媽媽做點事,於是主動去洗碗,可不小心把碗摔到了地上,結果遭媽媽一頓痛罵,還說以後家裏的事不準她插手。她說自己很傷心,摔破碗自己也不是故意的啊!自己洗了襪子,媽媽也總是嫌她洗不幹淨,每次都重新拿去洗一次。另一個孩子說:“我媽媽每次都叮囑我:‘這次考試一定要考好,再考砸了,你就別回家吃飯!’我聽後心裏一直忐忑不安,誰不想考好啊?可誰又能保證每次都考好呢?她越這樣說,我的壓力就越重,壓力越重,我越緊張,緊張了就很難正常發揮,結果還是考砸了……唉!”還有一個孩子也說:“我媽媽天天在我耳邊念叨:‘你一定要好好學習,成績一定要考好,不能掉隊啊!’我每次參加任何比賽,她總是要求我獲獎,一定要給他們爭氣……弄得我每次都很緊張,老怕令他們失望。”

  家長們如此要求孩子,一味地要求孩子成功,而不允許失敗,這是很不現實也很不理智的做法。不是有“失敗是成功之母”之說嗎?犯過錯或經曆過失敗之後的心情一般都很難受,也特別懼怕父母的責備和批評。破罐子破摔、不求上進、不想獲取好成績、不想得到榮譽的人是極少數的。孩子年少,做事情很難專一,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又缺乏耐心和吃苦精神,學習不用功,考試成績不理想,做事患得患失等都是很正常的,關鍵是做大人的怎樣去引導、幫助、指點、教育。父母們要鼓勵孩子不斷地去嚐試,使他們在一次次的失敗中吸取教訓,積累經驗,多給他們鍛煉意誌力和增加閱曆的機會,使他們慢慢走向成功,才是上策。

  當然,做父母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可以理解。但過分的對孩子求全責備,反而會加重孩子的負擔,影響了他們的正常發揮,有害無益。所以我還是真誠地奉勸父母們:孩子有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失去自信心。

  孩子好奇心強,常常看見大人們做什麽,就吵著要做什麽。男孩子看見哥哥或父親騎自行車,就會哭著要騎自行車。雖然他的腳還踢不著踏板,卻總是躍躍欲試。女孩子看見母親洗衣,有時也哭著要洗衣。這既是孩子的一種好奇心,但同時也是孩子獨立意識的表現,表現他們和大人一樣也能夠做。因此,在他們要求這樣做時,不要隨便對他們潑冷水:“你人才比車子高一點,就想騎車子,別把車子摔壞了。”或者:“人小小的,就想洗衣,反而把衣服洗髒了!”

  這樣潑冷水很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妨礙他們的成長。雖然孩子確實是大小了,還不可能做這些事,但孩子有了這種獨立意識,有自己嚐試的意願,作父母的就應該盡力從旁協助,給予孩子自由發揮的機會。這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而且當他們嚐試時,沒有做好,也不應苛責。因為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學習和熟悉的過程。因此,對孩子給予協助和適當的鼓勵是最可取的方法。這樣,孩子的上進心才會愈來愈強,進一步向自己的能力挑戰。

  那天,學校組織一場學生才藝表演比賽。有一個小女孩,看得出表演很用心,但還是不幸被淘汰出局了。小女孩在台上哭得很傷心,盡管主持人想盡了一切鼓勵的話語來安慰她,小女孩還是不停地哽咽著,然後非常不情願地轉身下台了。

  在後台那個小女孩的母親情緒很激動,一把抓住小女孩瘦弱的肩,大聲地斥責,責怪女兒表演不成功,沒有發揮水平,而且當著那麽多人痛哭流淚,太丟人。小女孩耷拉著腦袋,眼裏閃著淚花。

  做父母的,往往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處處對孩子嚴要求,事事要孩子成功,不許失敗。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孩子畢竟隻是孩子,他沒有生活的閱曆和經驗,還處在最初的摸索階段,不可能做什麽事都有一帆風順。試問,哪個做父母的不是在磕磕絆絆中走過來的。可以說,失敗是每個孩子必須麵臨的人生課題。

  當孩子失敗的時候,自己會感到沮喪、自責和後悔,如果家長再一味批評,不僅會傷害孩子的心,而且有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產生反抗的情緒,甚至會自暴自棄。

  父母不允許孩子失敗,是因為我們隻看到了失敗帶來痛苦的一麵,卻忽略了失敗的價值和意義。當我們因為孩子沒有達到要求而生氣指責的時候,別忘了孩子還在成長,他有權失敗。尊重孩子失敗的權利,就是對孩子終將成功的信任,而這種信任,將是孩子戰勝失敗的勇氣和動力。

  當孩子為“失敗”而難過時,父母不應以憐憫的態度對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麵前唉聲歎氣,更甚至劈頭蓋臉地責罵孩子,正確的方法是讓孩子明白,失敗、錯誤沒什麽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聰明的人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繼續努力。

  1.告訴孩子,失敗了沒關係

  學習、活動總有勝敗、輸贏,怎麽給予孩子評定是一門藝術。因為孩子本身不具備自我評價能力,大多數是靠他人對自己的態度來進行自我認識。

  當孩子為“失敗”而難過時,父母不應以憐憫的態度對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麵前唉聲歎氣,更甚至劈頭蓋臉地責罵孩子,正確的方法是讓孩子明白,失敗、錯誤沒什麽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聰明的人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繼續努力。

  允許孩子失敗,也是對孩子能夠成功的一種信任。

  2.讓他體驗成功的喜悅

  當孩子獲得成功,體驗到快樂時,大腦裏會釋放出“腦內嗎啡”,這種化學物質會驅使孩子想重複這一經驗。所以,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說“成功是成功之母”。

  在做遊戲、玩玩具、做手工、參加競賽及做家務等等活動中,鼓勵孩子大膽嚐試,適當引導,讓孩子可以通過一定努力品嚐到勝利的喜悅。比如,當孩子躍躍欲試想幫媽媽洗碗時,不要嫌麻煩,或是怕他打碎碗而拒絕他,不妨為他搬個高度適中的凳子,為他戴上圍裙、套袖,告訴他怎樣輕拿輕放,怎樣衝洗幹淨。當孩子洗好一隻碗時,大聲誇讚他幹得真棒,孩子會很快樂,對自己的能力充滿自信!

  對小孩子來說,各種探索都是學習的機會,那麽,就讓我們“為孩子找一棵矮點的蘋果樹,讓孩子踮起腳,伸手就可以摘到蘋果”。一次次成功的體驗會讓孩子信心百倍,動力十足地向下一個更高的目標邁進。

  3.興趣永遠第一

  淩誌軍在暢銷書《微軟小子》裏講了個故事,朱麗葉的兒子沃倫秉性聰慧,才14歲就已完成高中學業,可以上大學了。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中國父母都會很自豪地敘述孩子的成功,朱麗葉卻並不想讓兒子現在就上大學,原因是想讓他更多地享受童年時光,讓他做他喜歡的事情。她與作者有如下的問答:

  “作為老師,你覺得‘成績、興趣、快樂童年、道德’中什麽對學生最重要?”

  “興趣永遠是第一。沒有興趣就沒有一切。有了興趣,偉大的成績便隨之而來。”

  “那麽,作為母親,你覺得什麽對孩子最重要?”

  “興趣,還是興趣。我希望他有一個很快樂的童年。不過,興趣還是第一位。有興趣才有快樂。”

  這位母親的信念與一位前蘇聯的教育家異曲同工。一次,這位教育家給學前班的孩子們上課。他準備了一個“發言球”,一邊從講台扔出去,一邊說“2+3=”,哪個孩子接到球,哪個孩子就說出答案,孩子們學得很高興。聽課老師有的就不理解,說你這不是多此一舉嗎?直接提問不就可以了嗎?要什麽“發言球”?他回答說,沒有“發言球”,當然也可以提問,但是孩子們卻沒有了發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已成老生常談,卻仍被很多父母熟視無睹。如果你希望孩子越來越聰明、越學越愛學,那就把激發、嗬護、提高孩子對學習活動的興趣放到每日日程上吧。

  史蒂芬告誡家長們,永遠不要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嚐試包容孩子的第一次失敗,並鼓勵他繼續前進。

  1.不要做孩子生命中的“巫婆”

  有一個充滿寓意的童話故事:有一位美麗的公主,從小就被一位巫婆關在一座高塔上麵,每天隻能見到巫婆。巫婆每天都對她說:“你的樣子醜極了,見到你的人都會感到害怕。”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話,怕被別人嘲笑,不敢逃走。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經過塔下,看到了公主那如仙的美貌,驚為天人,救出了她。這位公主才對著鏡子意識到自己原來如此的美麗。

  事實上,很多父母都可能在無意間充當了“巫婆”的角色。

  說孩子“真笨”是一些父母的口頭禪,說起時甚至帶著愛意。可是,孩子接受到的就是“笨”的信息。有時,望子成龍的父母有意無意地拿孩子與別人相比,“你看人家丁丁多聰明!”“李阿姨的女兒都能用英語和老外對話了,她比你還小呢。”……有時,父母在朋友、外人麵前表現謙虛,“我兒子不行,很笨的。”“這孩子很沒腦子的。”

  整日被淹沒在如此大量的負麵暗示裏,孩子怎麽能不真心實意地相信自己真的很笨?

  當孩子因為上述種種原因,深信自己的腦子很笨、學習能力很差的時候,他就會產生嚴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懷疑,他的潛意識就會產生“保護作用”,拒絕新的資訊進入記憶庫,來保護主人的信念是對的。結果就真的成了“學什麽都學不會”的笨孩子。

  2.永遠也贏不了的遊戲

  如果我們讓孩子玩一個遊戲,這個遊戲的難度超出孩子現有的理解能力,但我們又不向他做任何講解,結果孩子總是不知道該怎麽玩,每次嚐試都失敗,那麽孩子的感覺會越來越糟糕,不用別人說,他也會覺得自己很笨。

  若是在孩子的生活裏,他很少得到“贏”的感覺,最終,他可能就會變成一個看起來笨頭笨腦又畏手畏腳的孩子。

  3.不要過早的知識傳授

  一些熱衷於所謂“智力開發”的父母,積極地對幼小的孩子進行讀寫算訓練。那些學業知識不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孩子雖然也能靠鸚鵡學舌的方式死記硬背下來,但並不理解,所以往往並未能促進他們的智力發展,反而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學習壓力,降低了對學習的興趣,挫傷了自信。

  最後,讓我們思考國際21世紀委員會對“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的判斷標準:看它是否“提供了有助於終身繼續學習的動力和基礎”。如果是,這種教育可以說是成功的;否則就是失敗的。

  欣賞孩子的第一次發現

  耶魯大學的史蒂芬教授認為,及時地對孩子的新奇發現做出積極反應能夠增加孩子的興趣,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對孩子是一種刺激進步的動力。反之則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十分不可取。

  一天,瑞恩從一本雜誌上看到了德國數學家高斯的故事。當他看到8歲的高斯竟然發現了著名的數學定理時,不禁有些吃驚。這時,恰巧自己剛上二年級的兒子走過來。他喊住兒子,說:“爸爸考你一個問題好不好?”“什麽問題?”兒子歪著腦袋問。“1到100這100個數相加等於多少?你算算看。”

  兒子拿起紙和筆,算了起來,一邊算還一邊說:“這個算起來太麻煩了。”

  過了很長時間,兒子終於大功告成:“我算出來了,結果是5050!”

  “嗯,不錯,你算得對,不過時間太長了一點。你想不想學習一個更快的算法?”瑞恩問兒子。

  “想!什麽辦法啊?”兒子好奇地問。

  “你來看看,這樣有沒有什麽特別?”瑞恩一邊說,一邊在紙上寫“l+100,2+99,3+98……”

  兒子拿過紙,聚精會神地看了起來。一會,他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然後驚喜地喊道:“我知道了,從1加到100有50個101!”

  “對,你看這樣是不是簡單多了!”瑞恩對兒子說。

  “是啊!這真是個好方法。”兒子說。

  “其實這是德國一個8歲的孩子發現的,他的名字叫高斯。不過現在你也發現了,爸爸相信你以後會有更多更好的發現!”瑞恩繼續說道。

  “嗯,我要向他學習!”兒子堅定地對爸爸說。

  當孩子主動向你展示他的新發現時,不要因為發現的幼稚而嘲笑他們,應該對孩子說:“你發現了一個大秘密!真棒!”

  “小鳥用草和泥做窩!”

  “小貓、小狗都喜歡曬太陽!”

  “小鵝和小鴨都穿著同樣的'黃衣服',而長大了就不是了!”。

  生活中,孩子們經常會興奮地向父母報告他們的新發現。這些發現是如此珍貴,它不僅表明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而且表示他們在觀察和思考。但是,孩子的發現對於成年人來說,並不新奇,因此,我們往往會以自己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發現,認為孩子就是孩子,玩性十足,更令人痛心的是,父母往往把孩子的發現當做幼稚可笑的遊戲而忽略了。其實,孩子的新奇發現是他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而且,其中不乏很有價值的發現。

  賞識孩子的發現,就要善於觀察孩子,及時看到孩子的新發現。當孩子向父母報告新發現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像對待重大的發現一樣滿懷熱情,分享孩子的快樂,同時給予積極的賞識,激勵孩子發現更多的新事物、探究世界的奧秘。

  “是嗎?讓我來看看,哇,真的是這樣啊!”

  “你真是細心,居然能夠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東西!”

  每個孩子都有一雙慧眼,隻要父母去賞識孩子、引導孩子、激勵孩子,他們總會給我們一些令人驚喜的發現。

  兒子上幼兒園了,媽媽每天都要去接他放學。回家的路上,媽媽經常會問:“兒子,今天幼兒園有沒有什麽有趣的事情?”

  這時,兒子就把今天在幼兒園發生的事情講給媽媽聽。

  講完了,媽媽會再問他:“對這件事情你有什麽看法呢?還有沒有什麽其他發現?”

  於是,兒子又把對事情的意見和想法說給媽媽聽,還經常會有一些新的發現。

  聽完孩子的話,媽媽總會誇獎孩子:“真不錯,觀察得很仔細!”“嗯,這個發現很好!”在媽媽不斷地引導和賞識下,兒子逐漸養成了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好習慣。

  孩子經常會在不經意間有一些發現,而如果不加以提醒,就會很快拋諸腦後而忘記。尤其是上幼兒園或者小學的孩子,他們與社會的接觸逐漸增多,可能會碰到越來越多新奇的事物和問題。所以父母應該時常提醒和詢問孩子,讓孩子竭力回憶並把自己的發現說出來,從而培養他們的觀察和思考意識。

  很多情況下,父母要善於給孩子提問題,然後通過適當指導,鼓勵孩子得到最後的結論。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學到許多新知識,而且可以開拓他們的思維方式,培養他們的思考意識和能力。

  在生活中,經常問問孩子遇到的事情和新的發現。比如“孩子,今天又有什麽新發現?”阿要注意引導和激勵孩子去發現,經常問孩子:“這裏麵有個秘密,你能看出來嗎?”

  “媽媽,我發現牽牛花晚上都合攏了花朵,第二天再打開哦。”樂樂高興地對媽媽說。

  “這是真的嗎?”媽媽淡淡地問了一句。

  “今天早上我發現牽牛花開得特別漂亮,可傍晚的時候就收攏了呢。”樂樂的臉上帶著得意的笑容。

  “哦,知道了。今天有作業嗎?快去做作業吧!”媽媽好像沒有聽到樂樂說的話。

  聽到媽媽這麽說,樂樂非常失望,悶悶不樂地躲進了自己的房間。他不明白為什麽自己有了這麽“重大”的發現,媽媽卻一點都不高興,更沒有誇獎他。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們常常在孩子不需要關心的時候,給了孩子過分的嗬護,而當孩子需要父母讚揚和鼓勵的時候,卻因為怕孩子驕傲而故作冷淡。

  每個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認同,孩子更是如此,尤其是來自父母的肯定。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學習或者比賽中取得好成績,這是多麽值得父母賞識的事情!這時候,父母應該為孩子感到高興,應該及時給予熱情的賞識和讚揚。

  事實證明,及時賞識和讚揚孩子,比事後再給予讚揚所起到的作用要大得多。

  某小學的校長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期末考試之後,他分別在不同時間內對兩個班級考試成績差不多的兩組孩子做出評價。

  對第一組孩子,校長在考試成績出來的當天就表揚了他們:“成績真不錯,你們都是聰明的孩子,繼續努力吧。”

  對第二組孩子,校長一直等到下一個學期開始之後,才對他們說:“你們上學期考試成績不錯!”

  一個學期以後,第一組孩子因為受到了校長及時的讚揚和鼓勵,學習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他們一致認為是校長的讚揚讓自己對學習充滿了信心,學習勁頭也更足了。而第二組孩子的學習成績卻沒有明顯進步。雖然校長讚揚了他們,但時間已經相隔太久,所以他們根本沒有察覺到這種表揚,所以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也沒有太大的變化。

  這個實驗證明,孩子是需要賞識和讚揚的,並且家長要正確把握讚揚的時機。一般來說,在孩子取得成就以後,及時給予賞識和讚揚的效果最好,這時候,最能激發出孩子的潛能,孩子最容易從父母的讚揚和鼓勵中獲得繼續努力的動力。如果不是及時讚揚,而是在一段時間以後再讚揚,效果則會相差很多。那時候,孩子已經因為沒有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讚揚而失望,即使後來再補也無濟於事了。

  盡管案例中的媽媽沒有意識到應該及時讚揚孩子取得的成績,但是,孩子的爸爸意識到了。

  正當樂樂不理解媽媽的行為時,爸爸回來了。爸爸發現樂樂很不高興,就問他:“怎麽了孩子,有什麽不開心的事情嗎?”

  “爸爸,我發現牽牛花早上開花,下午合攏,這是多麽有趣啊,我都觀察了一天了才發現,但是媽媽好像不在乎,一點都不鼓勵我。”樂樂很委屈地對爸爸說。

  “是嗎?樂樂自己發現的啊,真厲害!和爸爸說說,你是怎麽發現的呢?”爸爸很高興地問。

  “家裏的牽牛花早上開了,很漂亮啊!我就好奇它什麽時候會凋謝,就觀察了一天,結果發現它沒有凋謝,而是收攏了花瓣。”

  “真是好樣的,等會兒吃飯的時候一定要多吃點,這樣才能讓身體更強壯,以後繼續觀察,好嗎?”

  “嗯,我以後還要當植物學家。”樂樂高興地跑到飯桌旁邊,等待吃飯了。

  作為父母,適時對孩子的成績給予積極評價,告訴孩子你因他的成績而自豪,這將是對孩子極大的鼓舞,促使孩子乘勢而上,取得更優異的成績。

  因此,當孩子第一次有了發現時,父母一定要把握機會,及時由衷地讚揚孩子;同時表現出你的喜悅心情,讓孩子感受到是他的良好行為表現使父母感到高興。這是簡單而又能產生顯著效果的一招,隻要堅持去做,必有喜人的收獲。

  有時候,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父母一句讚揚的話,他們也需要得到父母的重視和關心。如果父母沒有對孩子的成績表示出及時的關注,會讓孩子感到失望,而這種失望很可能會讓他們失去繼續努力的動力。

  及時讚賞孩子的成績,表現出家長對孩子的真心賞識和熱切期望,這能傳遞給孩子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不僅可以讓孩子更加努力和自信,而且會促進孩子智能發展和身心健康,大大增強孩子對學習和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從而激勵孩子奮發向上,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賞識孩子,不僅僅表現在毫不吝惜地把自己的讚揚送給孩子,更要在第一時間把這種讚揚和肯定傳遞給孩子,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發自內心的賞識和期望,從而滿懷自信地麵對學習和生活。

  當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取得哪怕一點微小的成績時,都不要置之不理,也不要等事後再讚揚孩子,而應該及時讚揚孩子所取得的進步。你可以說:“這次幹得真不錯,我真為你高興,下次繼續努力!”

  當孩子主動向父母展示自己取得的成績時,父母一定要及時給予孩子關注,停下手中的工作,真誠地給孩子一些讚美和鼓勵:“讓我來看看,嗯,了不起的發現呢!”

  重視孩子的第一次提問

  史蒂夫喜歡研究孩子,也喜歡跟孩子在一起。孩子是天生的學習者,他們有一種自然的力量,促使他們不斷向未知領域進行探索。從身邊的花花草草,到遙遠的太陽和月亮,都會激發他們的疑問和想象。

  “媽媽,為什麽會下雪呀?”

  “爸爸,你為什麽會長胡子呀?”

  “為什麽人每天要吃飯呢?”

  ……

  生活中,孩子總會提出千奇百怪的問題。大人們看起來很平常的事,孩子也會問個不停。這時,父母千萬不要感到厭煩,孩子好問是好事,說明他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思考意識。

  尊重孩子的問題,給孩子一個認真的答複,不僅可以讓孩子學到知識,而且可以密切親子關係,讓孩子更加信賴父母。

  如果不能馬上回答孩子的問題,應該把問題記下來,並盡快把答案告訴孩子,以此鼓勵孩子的好問。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的問題太過幼稚而嘲笑或者敷衍孩子,這樣會使孩子漸漸失去提問的興趣。

  史蒂芬發現,現實生活中,孩子的問題經常被家長忽視。可能是由於家長工作繁忙,也可能是認為孩子的問題太過幼稚,但不論如何,忽視孩子的提問,對孩子的興趣培養已經特長發展是十分不利的。

  兩個做客的小朋友搶著看一個節目,而小主人卻想看另外的節目,搶不過來就去找爸爸:“他們兩個不讓我看電視。”爸爸說:“他們是兩個,少數要服從多數。”孩子委屈地問:“為什麽?難道兩個人自私就比一個人自私好嗎?”爸爸忙工作,不再理會孩子。

  彤彤看到一輛冒著煙的摩托車,好奇地問媽媽:“媽媽,媽媽,那輛摩托車是鍋做的嗎?它和鍋一樣冒煙呢。”她又捧著一捧草問爸爸:“爸爸,什麽是草?”父親說:“草,就是草嘛。”

  默默有問不完的問題:“草為什麽是綠色的,它怎麽不長成花的顏色?”他會問:“為什麽我是從媽媽的肚子裏出來的?”早上起床,他會問:“月亮姐姐為什麽不見了呢?太陽為什麽那麽熱?太陽要是掉下來了怎麽辦?”父母一開始還會耐心回答,後來就讓他自己去想了。

  昊昊拿著一本書跑到爸爸身邊問:“爸爸,這個狐狸老跟在雞後麵幹啥?”“問你媽去。”……過了一會,昊昊又拿著書跑過來問:“母雞為什麽沒發現狐狸?”爸爸:“一邊去,沒看我在忙嗎?”

  孩子的問題中蘊含著智慧和探索

  孩子們看似司空見慣或者毫無意義的問題,卻容不得家長小看。這些問題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有些甚至切中人類發展中最本初的、重大的問題。

  孩子的問題即是智慧

  雅斯貝爾斯說:“我們常能從孩子的言談中,聽到觸及哲學奧秘的話來。”老子也認為,最具智慧的聖人恰恰就是複歸於嬰孩。也有人認為孩子的問題甚至比那些哲學博士更深刻。如上文提到的,兩個做客的小朋友與小主人搶看節目,孩子反問爸爸:“難道兩個人自私就比一個人自私好嗎?”再如,捧著一捧草的彤彤問:“爸爸,什麽是草?”孩子的這些發問是否更具哲學的意味?是否比大多數家長的認識還要深刻呢?可以說,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本身就是智慧。這些智慧需要我們家長向孩子們不斷地學習,甚至不斷地反問我們自己。

  孩子的問題顯現著積極的思維

  孩子有問題恰恰說明了孩子的思維在積極地運轉,他所提出的問題往往是他的發現,以及他是怎樣用他的思維加工他的發現的。如上文中彤彤看到一輛冒著煙的摩托車,她就問:“摩托車是不是鍋做的?”在她的經驗中鍋會冒煙,看到摩托車冒煙,她就將自己的經驗聯係起來。

  摩托車是鍋做的嗎?從孩子的問題裏可以發現她敏銳的觀察、活躍的思維。孩子的問題說明了他正在通過這樣的方式將自己生活中的發現建立起聯係。杜威說教育即經驗的不斷重組,而這個孩子不正是在完成自己生活經驗的不斷重組嗎?同時,通過孩子的問題,家長還可以發現,孩子的思維水平正處在複合思維的階段。他通過聯想將各個具體成分和複合物連接起來的特征擴散了,形成了直觀到具體的形象或者物品連接的複合體,它們所連接的聯係的廣泛多樣是驚人的。這也是為什麽這一時期孩子的問題特別多,同時又充滿了發散性、創造性。

  孩子的問題顯示著孩子向未知領域的努力

  幼兒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還未成熟,其操控外界的能力相對較弱。對於他來說,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未知的、神奇的,而孩子天生有一種力量,他是天生的學習者。孩子試圖控製他周圍的環境,他以無窮盡的問題,向未知領域做出不斷的努力,以求得安全的欲念。

  這樣一種向未知領域的努力,轉換到現實生活中即孩子可以從身邊的花花草草、貓狗蟲魚開始,一直問到遙遠的太空。正如上文默默的那些問題,正是他向未知領域的努力。他不知道自己從哪裏來,就問:“為什麽我是從媽媽的肚子裏出來的?”早上起床,他看不到月亮就問:“月亮姐姐為什麽不見了呢?”這些都表明他不斷向未知領域進行探索。而孩子們向未知領域的努力也正是人類能夠不斷獲取知識,不斷向新的知識領域前進的重要力量。

  如何對待孩子的問題

  孩子的問題本身就是智慧,它也蘊藏著孩子向未知領域的努力,所以家長不能小瞧了孩子的問題。家長需要,孩子們也需要家長耐心地、認真地對待他們的提問,並給予積極的回應。

  正視孩子的提問

  理解了孩子為什麽有那麽多問題、孩子問題的重要性,以及滿意的回答對於孩子成長的長遠影響,就需要我們家長謹慎地、正確地麵對“十萬個為什麽”。孩子有時可能會提出一些十分滑稽、甚至無法回答的問題,這時候一笑了之、敷衍或者粗暴製止,都會影響孩子,甚至導致其智慧停滯不前。而當家長正視孩子的問題,對他的問題給予適當的回應時,不僅能促進其認知的發展,而且能激發他對外界探索的興趣,繼而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給予孩子積極回應

  對於能直接回應孩子的問題,如“這個狐狸老跟在雞後麵幹啥?”家長可以直接回答孩子“狐狸喜歡吃雞,跟在雞後麵是為了捉住它”。有些問題則可以引導孩子通過進一步觀察,全麵了解,如“母雞為什麽沒發現狐狸”,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觀察狐狸走路的姿勢等,讓孩子較全麵地認識和理解事物。相反,如果家長敷衍,甚至嘲笑他的話,則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孩子甚至沒有問題了。

  提高孩子的提問水平

  孩子提問的水平與其自身經驗,認識的廣度、深度,思維的靈活性以及學習的興趣呈正相關。家長要利用日常生活資源,讓孩子發現問題。對於有一定生活經驗的孩子,可以適當地提供反問的機會,激發孩子的思考。如彤彤捧著一捧草問爸爸什麽是草,家長可以回答:“我覺得綠色的,矮矮的就是草,你覺得呢?”這樣使孩子不僅僅停留在某一個問題上,還可以引發對事物的整體思考和認識。甚至可以結合孩子思維發展的水平,有意創設適合其思維水平的環境,給予其機會發現問題,通過進一步引導,提高孩子的提問水平。如默默問:“太陽為什麽那麽熱?太陽要是掉下來了怎麽辦?”這說明默默將生活中某些經驗遷移到太陽身上,但他不像“摩托車是鍋做的嗎”問題一樣,可以清晰地看出彤彤的經驗的重組。這時家長可以通過進一步引導,或者反問:“你為什麽擔心太陽會掉下來?”聚焦到默默最初的經驗上,這樣既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又能根據孩子最初的經驗,提供合適的幫助與支持。

  孩子的問題是不可小覷的,家長不但不能忽視孩子提出的問題,還應該鼓勵孩子提問,並在回答問題上下功夫。

  4歲的果果坐在客廳地板上在玩布娃娃。忽然,她抬頭對媽媽說:“媽媽,我是怎麽來的?”

  “小孩子問這種問題做什麽?”媽媽嗬斥道。

  果果看著生氣的媽媽,不敢再問了。但是,她確實很想知道自己是從哪裏來的。於是,接下來的日子裏,果果遇到每一位大人,都會問同樣的問題:“你知道我是怎麽來的嗎?”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也許會問一些父母都不好回答的問題,這時候,不要回避更不要責怪孩子,而應該通過查閱資料或者谘詢專家,盡量給孩子一個合理的回答。

  回避問題或責怪孩子,隻會讓孩子更加疑惑,從而產生一些不必要的擔心,甚至產生錯誤的聯想。因此,麵對孩子的新問題,父母應該通過科學渠道,認真給予回答,從而化解孩子的擔心和疑惑,為孩子的心理健康創造條件。

  果果的媽媽如果能夠這樣回答孩子,孩子肯定會感到父母的尊重與關愛。

  “媽媽真高興,我的寶貝長大了。現在讓媽媽來告訴你,你是怎麽來的。4年前,爸爸和媽媽非常相愛,生活得很幸福,我們希望有一個可愛的小寶貝來分享我們的快樂。於是,爸爸把他的精子跟媽媽的卵子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胚胎,並在媽媽的肚子裏孕育。”

  “這就是我嗎?”

  “對極了,這個胚胎就是後來的你。你在媽媽肚子裏住了十個月,十個月後,你長得很大了,在媽媽的肚子裏住不下了,於是,在醫生的幫助下,你就從媽媽的產道裏出來了。”

  “哦,原來我以前是住在媽媽的肚子裏的。”

  回答孩子的問題時,父母一定要耐心,隻有耐心回答才可以解除困擾他們的疑惑,從而使孩子快樂的成長。

  前一天晚上下了一夜的雪。早上起床,莎莎望著窗外白茫茫的一片,興奮地大叫:“媽媽,下雪了,你看多漂亮啊!”

  媽媽說:“嗯,很漂亮,下雪了,明年咱們的麥子又要豐收了!”

  “下雪和麥子豐收有什麽關係啊?”莎莎不解地問。

  “你的問題真好。媽媽來告訴你:厚厚的雪就好像給小麥鋪上的棉被,小麥躺在裏麵,又溫暖又舒服,可以很安全地度過冬天。雪化了以後,還能給小麥提供充足的水分,讓小麥喝得飽飽的,等春天來了,就能旺盛地生長了。”

  吃完早飯,媽媽給莎莎穿上厚厚的棉服,準備去幼兒園。“為什麽下雪了要穿棉衣?”莎莎邊穿衣服邊問媽媽。媽媽笑了:“因為雪花落到地上,還要化成水,這個過程需要吸收地麵的熱氣。這樣,我們就會感到很冷,所以隻有多穿衣服,防止身上的熱氣散發出去,我們才會感到暖和。不信,你伸手到窗外試試冷不冷。”

  媽媽打開窗戶,讓莎莎把小手伸到窗外,莎莎凍得一哆嗦,趕緊把手縮回來。

  你也許認為孩子的問題非常簡單,但是對孩子來說,卻是很大的困惑。尊重孩子的問題,認真對待並解釋清楚,從而消除孩子的困惑,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利的。

  當孩子問你問題時,不要因為問題幼稚、簡單而不屑回答,應該給予尊重,你可以說:“你的問題真好,問到點子上了。”

  當孩子問你有關成長中需要麵對、但是父母又不太好回答的問題時,不要回避和責怪孩子,而應該說:“給媽媽一點時間,我會盡快告訴你答案。”

  表揚孩子也有奧秘

  提到表揚孩子,大家都很熟悉,有的人可能會說,表揚有什麽好講的,不就是誇獎孩子、鼓勵、肯定,讚美孩子、賞識孩子嗎?表揚難道還分著正確表揚和不正確的表揚?誇獎孩子幾句,就是誇錯了,也不大緊,難道誇錯了,還回長孩子身上嗎?下麵我舉兩個案例,大家就會明白了。

  有一位媽媽說,我家女兒8歲了。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就接觸了賞識教育,所以經常表揚她。比如,把桌子擦幹淨,我會誇她“你好棒”;作文寫得好,我會誇她“你太了不起了”。總之,隻要是值得表揚的我都表揚了,經常也可以看到女兒得意的神情。可是我現在漸漸發現她接受不了批評。她的字寫歪了,我幫她指正,她馬上不高興了,說我不寫了;她和一個同學吵架,我批評她不該脾氣這麽暴烈,她馬上向我發脾氣;她同學在我們家做作業,我誇她的同學作業寫得好,她把眼睛一斜,輕蔑地說:“哼,哪有我寫得好!有什麽了不起的。”說著在同學的作業本上用筆狠狠地戳了一下,戳了個洞。現在我好困惑,為什麽給她指出錯誤,批評了一下,就承受不了?難道我從小一直表揚錯了嗎?

  還有一個媽媽說:自己的女兒溪溪,5歲了,也被誇獎包圍了整整五年。可最近發現,女兒對表揚特別在意,誰要是說一句哪個小朋友真聽話或對人有禮貌一類的話,溪溪就迫不及待地大聲嚷嚷:我比他好!如果溪溪做了什麽事,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取得了芝麻大點的成績,我們沒有及時表揚,或表揚得不到位,她就非常不高興,情緒一下子從山峰跌落到穀底,以後再做類似的事情絕對提不起精神來。

  通過這兩個案例,我們知道了用不正確的表揚對待孩子,對孩子的負麵影響也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們要學會用正確的表揚,避免用錯誤的表揚。

  1.表揚孩子不要太多,注意要掌握適度的量。

  注意要表揚還要有適當的批評,不能隻表揚不批評。教育專家孫雲曉說,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教育不但需要表揚、賞識,同樣少不了批評、懲罰。它們是教育的兩翼,少了一方都不能托起孩子的成長。

  2.表揚孩子要表揚孩子的行為,而不是表揚孩子本人。

  一位中國人去拜訪外國學者,帶了點禮物送給他的小女兒。見了麵,小女孩主動問好,並對友人贈送禮物表示感謝。友人見她滿頭金發,極其美麗可愛,隨口誇道:“你真漂亮!”等小女孩走後,學者嚴肅地對他說:“你傷害了我的女兒,請你向她道歉。”友人大驚。學者說:“因為你的讚美是不恰當的。你可以誇她懂禮貌,那是她通過努力應得到的表揚。而容貌的美是先天的,不需要通過努力就能獲得。你誇她漂亮,這就會使她錯誤地認為:要得到別人的讚賞,並不需要努力,而是先天決定的。這對她今後的發展是不利的。”最後學者向小女孩真誠地道了歉,並誇獎了她的禮貌。

  其實,很多父母也常常會犯這位學者所犯的這種錯誤。如當你下班回來感覺很累,女兒過來給你捶背,這時,你誇女兒“你真是個好孩子”,就不如這樣表揚孩子:“女兒捶得輕重正好,媽媽現在舒服多了,有你這麽孝順的孩子,媽媽覺得很幸福。”這會讓女孩明白,孝敬父母是一個人的美德,她也會為自己擁有這樣的美德而自豪。

  3.表揚孩子要具體。

  很多父母在表揚女兒的過程中,往往會用“你真棒”一句帶過,並不對孩子的具體行為做出表揚。其實,這是不正確而且是沒有效的表揚方式。特別對於一些年齡尚小的孩子來說,父母更應特別強調孩子令人滿意的具體行為,表揚的越具體,孩子對哪些是好行為就越清楚。

  比如,兩個小孩在一起玩,一個不小心摔倒了,另一個趕緊跑過去把她扶起來,幫她打淨身上的土。這時,父母就應表揚得具體一些:“你今天把小朋友扶起來,你做得真好,媽媽很高興。以後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就要像這樣互相關心、互相幫助。”

  這種更具體的表揚方法,既讚賞了孩子,又培養了孩子關心別人、助人為樂的良好行為。孩子以後再遇到相同的情況,也就更容易做出正確的選擇。

  4.表揚孩子要實事求是,不誇大,不吝嗇。

  小東所在的學校開運動會,小東100米短跑得了個冠軍,他媽媽看著兒子拿回去的獎品小本子,高興得合不攏嘴說,兒子你太厲害了,現在你都跑這麽快,將來你一定會成為世界冠軍的。這個媽媽的表揚顯然是過分了,不實際,沒有指引孩子繼續努力的方向。有的媽媽卻很吝嗇自己的表揚,新新跟同伴們出去吃飯回來,買了兩杯奶茶,非常好喝的奶茶,她想給媽媽一杯,自己喝一杯。到家後,媽媽說自己不吃冰箱裏的,太涼不敢吃,還有埋怨孩子亂花錢的意思。其實,以前孩子並不常給媽媽買東西,這一次好的表現,應該得到媽媽的表揚的,媽媽卻吝嗇了自己的表揚,浪費了一次培養孩子愛心、孝心的機會。

  5.表揚孩子要真誠,要發自內心。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信服賞識教育,並經常用表揚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但他們試過幾次後都搖著頭說:“我家的孩子特殊,這種方法在她身上不管用。”真的是這樣嗎?這些家長都是怎樣表揚自己孩的呢?

  一位媽媽聽說“賞識教育”後,便決定改變以前的教育方式。回家後,女兒每做一件事,無論做得怎麽樣,她都說:“女兒,太好了,你太棒了!”

  整整一個晚上下來,女兒被他誇得莫名其妙。最後,這個小女孩摸摸媽媽的額頭說:“媽媽,你沒事吧?”

  表揚是講究技巧的,如果媽媽不分場合、不分事情地一味表揚孩子,孩子往往就會被誇得莫明其妙。有時,甚至還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她們會認為父母太“虛偽”。

  此外,有些父母認為鼓勵就是說好聽的,或者是簡單地戴高帽。而這樣做,也往往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爸媽不在家的時候,喬喬一個人把家裏收拾得幹幹淨淨、把家具擺得整整齊齊的,她想給媽媽一個驚喜。媽媽一回來,高聲說:“我太愛你了,你很自覺嘛!”

  一聽這話,喬喬覺得掃興極了,馬上說了一句:“真沒勁!”

  孩子為什麽覺得掃興呢?因為她得到的隻是諸如“自覺”這樣幹巴
更多

編輯推薦

1好父母勝過好老師
2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
3影響孩子一生的44個...
4影響孩子一生的58個...
5影響孩子一生的56個...
6影響孩子一生的42個...
7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老故事
8教出最棒的兒子
9學前兒童遊戲
10教子從此不累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不要讓孩子輸在心態上

    作者:龍柒編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本書為家庭教育類讀物。全書共分九章,第一章至第八章,分別從培養孩子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獨立自主、寬容、勇敢、知足、感恩等八大心態,詳細、全麵講述了孩子的良好心態是如何被培養起來的。第九章“幫助...

  • 平凡的家庭 傑出的孩子

    作者:石岩編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教育孩子是件苦惱的事,許多中國家長為此費盡心力,本書結集古今中外各種名人的故事啟發家長換種方法教育孩子,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 教子聖經

    作者:西西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從生活習慣、溝通協調能力、學習及交往能力,甚至是孩子的快樂天性,父母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本書分為“寶貝的生活習慣”、“寶貝的溝通能力”、“寶貝的學習能力”、“寶貝的協調能...

  • 原諒這世上沒童話

    作者:安小漠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這是一本關於一個女孩在艱辛的家庭中獨立自強的青春傷感小說。無法忍受賭徒父親的欺侮,林向南逃離南方小鎮,投靠多年前離家的母親,並多了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哥哥景昔。因為景昔對林向南的關心和照顧引起了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