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章 千古一夢(節選)--中國人第一次離開地球的故事

  李鳴生

  真人航天員

  載人航天的核心是人。

  這人,便是航天員。

  1961年,加加林從太空返回地麵時,飛船總師科羅廖夫在第一時間向赫魯曉夫報告:飛船降落傘已經打開,飛船正在著陸,工作正常……急不可待的赫魯曉夫未等科羅廖夫說完,便打斷他的話,大聲問道:快告訴我,人還活著嗎?

  由此可見,航天員是何等重要!

  航天員並非一般人,一般人當不了航天員。真正優秀的航天員都是天之驕子,尤其是第一次上天的航天員。蘇聯的加加林是,美國的斯特朗是,中國的楊利偉也是。

  中國航天員從最初選拔到後來上天,曆經四十二個春秋。1961年和1970年,中國曾兩次秘密選拔航天員,但皆因曆史的原因,這兩次選拔出的預備航天員最終從青年變為老年,由青絲變成白發,不僅沒有上天,而且連飛船的影子也沒見著,隻能在一聲聲歎息中度過餘生。

  中國第三次秘密選拔航天員,始於1995年冬。這個冬季,北京有點冷。在這個寒冷的冬季裏,由空軍和國防科工委聯合組織的選拔航天員的專家組頂著寒風開始了秘密選拔活動。此次選拔的對象仍是空軍飛行員。這是從蘇聯和美國學來的經驗。1957年,蘇聯第一次選拔航天員時,從三千名殲擊機飛行員中選出二十名預備航天員,最終隻有六名成為航天員。1959年,美國從噴氣式飛機駕駛員、熱氣球駕駛員、潛艇駕駛員、登山運動員、賽車手中選出五百名預備航天員,最終隻有七人成為航天員。中國的這次選拔,是先從空軍一千五百零六名飛行員中選出八百八十六人參加初選,再從這些人中選出六十名參加角逐,最後經過層層篩選,挑選出了十二名預備航天員。也就是說,最後這十二名預備航天員是從一千五百零六名飛行員中選拔出來的。

  中國航天員的選拔采用的基本是俄羅斯的標準,同時參考了美國的標準,但又有別於俄羅斯和美國的標準。美國航天員的身高標準可達1.93米,因美國是航天飛機,空間大。俄羅斯航天員的身高標準是1.70米,因俄羅斯是飛船,空間小。至於年齡標準,根據蘇、美以往幾十年的經驗總結,男人四十歲為最佳。因為男人隻有到了四十歲,生理機製才會處於最佳狀態,返回地麵後後遺症最輕。相反,年齡越小,後遺症越重。像美國哥倫比亞航天飛機上的航天員,年齡都在四十歲以上。因此,中國航天員的選拔標準中除了增加一條政治標準外,主要有如下幾個硬性條件:身高1.60~1.72米;體重55~70公斤;年齡25~35歲;駕機飛行時間不得少於八百小時。

  此外,航天員選拔出來後,還要把航天員的家屬和孩子接到北京,逐一進行嚴格的體檢。家屬們來到北京後,既高興又很擔心,他們擔心的不是自己的身體有病,而是擔心自己的身體有病而耽誤了丈夫的前程,耽誤了國家的大事。比如後來乘“神舟七號”上天漫步太空的翟誌剛,他的妻子當時就明確表態說,萬一自己的身體查出來有問題,就和丈夫離婚!

  對於這次航天員的選拔,新老飛行員們都表現出強烈的參選願望和濃厚的興趣。空軍一位副司令員曾親自找到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所長沈力平說,我除了年紀不合格,其他條件都行,我願意代表空軍的飛行員第一個報名,而且不計任何代價!北京軍區一個飛行員參加選拔最終落選後,還找到航天員大隊負責人吳川生,要求給他發個證書,在證書上寫上“某某同誌某年某月曾參加過中國首批航天員的選拔並入圍”。吳川生問他要這個證書幹什麽,他說將來有一天他當爺爺了,可以拿著這個證書告訴孫子說,爺爺當年曾經參加過中國首批航天員的選拔!甚至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的夫人何澤慧已年過八旬,有一次開會見到沈力平時還開玩笑說,中國人要上天了,把我這個老太婆也算一個吧,我的身體還不錯喲!

  在選拔航天員的同時,對航天員教練也進行了選拔。盡管事先官方有過聲明,航天員教練的待遇條件絕不低於航天員,但飛行員們對當航天員教練的興趣還是不大,甚至有的明確表示不願當航天員教練。比如某軍區有一位飛行團團長,各方麵條件都不錯,卻明確表態說,當航天員就來,做航天員教練就算了。其主要原因,是航天員能上天,可以成為舉世矚目的英雄,而航天員教練卻隻能在地上,上不了天,永遠默默無聞!不過,最後還是從空軍二十名雙學位殲擊機飛行員中挑選出了兩名非常優秀的航天員教練,一個是指令長教練員吳傑,一個是隨船工程師教練員李慶龍。

  然而,中國當時還不具備訓練航天員的能力和條件,或者說還不完全具備。全世界具備訓練航天員能力與條件的國家隻有兩個,一個是美國,一個是蘇聯。開始時,中方打算讓十四名航天員都去俄羅斯培訓。可一打聽價格,太貴!貴到什麽程度?最初在北京談判時,一個航天員一年的學費,俄方要兩千萬美元。後來中方砍價,砍到一千四百萬美元!即便這樣,加加林中心在對所有國家的收費中,對中國還是最低的。對美國最高,比中國高出十倍!算算吧,一個航天員一千四百萬美元,如果十四個航天員都去,該是多少?

  後來中方決定,隻派吳傑和李慶龍兩人去俄羅斯加加林宇航中心受訓。同時,每季度再輪流派出一個專家小組,也去加加林宇航中心學習。

  俄羅斯加加林宇航中心位於莫斯科的北郊,是世界最著名的宇航員培訓中心,不僅有國際一流的器材設施,還有世界頂級的訓練教官。加加林宇航中心地處一大片茂盛的森林之中,四周是一個很大的湖,名為天鵝湖,生活區就建在湖邊上;湖的另一側是航天員訓練中心大廈。航天員宿舍是賓館式住宅,推開窗戶便能見到大片的白樺林。整個加加林中心無論地形還是建築,都顯得非常漂亮。加加林的遺孀就住在天鵝湖旁邊一棟白色的別墅裏。遺憾的是,據親眼見到這位老人的中國專家說,這位當年享譽全球的人類飛天第一人的妻子,如今已是一位目光呆滯、表情木訥、憂鬱寡言的普普通通的俄羅斯老太太。加加林中心的主任克裏木克是一位上將,正春風得意,躊躇滿誌。加加林中心常年都是封閉式管理,任何人未經許可不得走出中心的大門。加加林中心已有四十多年的培訓曆史,四十多年來已為世界各國培養了不少優秀的航天員,其中包括美國的一些航天員。美國雖然有自己的宇航中心,但為了吸收他國經驗,同時為了避免“近親繁殖”,也將航天員送到加加林中心培訓。凡到這個中心受訓的航天員,受訓時間一般三到四年,最多六年,至少兩年。中國因時間緊迫,經費有限,要求把時間縮短為一年。盡管加加林中心對此感到不可思議,還是認真負責地為兩名中國航天員專門製訂了一個為期一年的教學訓練計劃。

  1996年金秋十月,中國航天員教練員吳傑、李慶龍懷揣飛天的夢想,第一次走進俄羅斯加加林宇航中心。加加林中心主任克裏木克將軍本來就對中國航天員心中沒底,加上吳傑、李慶龍的身高隻有1.70米,與人高馬大的歐美航天員相比,既矮又瘦,因此,他安排加加林中心按照俄羅斯選拔宇航員的標準,對他倆的身體素質和航天特殊生理功能又做了一次測驗。測驗結果是:完全合格!

  但接下來要過的每一道關口,都非常不容易。

  比如,語言關。吳傑說,我們過去從來沒有接觸過俄語,雖然來俄羅斯之前曾到北京外語學院找了三個老師,專門進行了八個月的俄語強化訓練,但到了加加林宇航中心,俄方教員都用俄語講課,而且講的全是專業術語,我們學的那點俄語根本不夠使,剛開始幾乎一句都聽不懂。我們隻好加班加點,惡補俄語,每天訓練結束回到房間,不管有多苦多累,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視,收看俄語新聞。甚至上廁所都在強背單詞。

  又比如,冬季野外耐寒生存訓練關。李慶龍說,冬季野外訓練開始後,俄方用飛機把我們拉到北極圈。那裏的積雪非常厚,大概有一米多,溫度接近零下五十度,人站在雪地上如果不動,幾分鍾就能把你凍僵!但俄方要求我們三人一組,獨自生存四十八小時以上,一切困難自己想辦法克服。而且,每人隻發給幾塊壓縮餅幹、幾塊拇指大的巧克力和一瓶礦泉水。沒有房子,我們就自己搭建一個幾平米的“雪屋”。冷了,自己生火。渴了,就把冰塊裝在鐵盒裏,再放在篝火上加熱,然後當水喝。困了,卻不敢睡覺,因為人一旦睡著了,身體溫度低於三十五度,就會患低溫症,搞不好還有生命危險。所以在這四十八小時裏,我們幾乎沒睡,實在扛不住了,打一個盹,猛一醒來,還以為自己已經到另一個世界了。等到早上的時候,我們嘴唇凍得發紫,臉上、頭發上、眼睫毛上全都結上了冰淩子,隻有眼珠還在轉動。有個美國的航天員就因為鼻子凍傷,被淘汰了。但我和吳傑都挺過來了!這四十八小時讓我永生難忘,因為完全是一種死裏逃生的感覺!

  再比如,隔離艙訓練關。所謂隔離艙訓練,就是把一個航天員單獨關在一間隻有七八平方米的小屋裏,身上捆綁著各種測試導線和儀器,晝夜不停地按規定的程序操作各項科目,七十二小時後再放出來。在這三天三夜裏,隻有你自己陪伴著自己,不能睡覺,不能說話--包括自言自語。吃飯時由外麵的人從窗戶洞裏送飯進來,每天隻能吃一塊餅幹,喝一小杯水。除了工作就是工作,不能有絲毫的鬆懈和怠慢,否則就完不成規定的科目。完不成規定的科目就被淘汰。所以再累再困,也不能閉一下眼睛,隻要一打盹,警燈立即把你驚醒。更不能出錯,一出錯就前功盡棄。特別是到了第三天,度時如年,孤寂難熬,你必須用毅力控製自己的情緒,不能有半點急躁,因為外麵有監視器一直監視著你的一舉一動,包括你的眼神和麵部表情。

  為什麽要做這種訓練呢?因為太空是一個完全不同於地球的地方,航天員在太空飛行中始終處於低壓、缺氧、宇宙輻射、高溫、低溫、超重、失重、噪聲以及與世隔絕等極為惡劣的環境裏,很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美國有一個航天員,由於在太空待的時間太長,情緒出現煩躁,便和同事吵架,甚至打了起來,差點導致航天飛機出事。蘇聯也有一個航天員,上天後由於心理不穩定,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便亂扳開關,差點造成飛船出軌。因此,要讓航天員做到意誌堅定,臨危不懼,頭腦清醒,遇事不驚,耐住寂寞,情緒穩定,就必須要加強心理訓練。李慶龍說,因為航天員在太空有時要連續幾天幾夜單獨執行飛行操作任務,在這幾天幾夜的太空生活裏,是非常孤獨寂寞的。做這個項目,就是要訓練你承受孤獨寂寞的心理能力。這種孤獨與寂寞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了的,它需要超常的控製自我的毅力與堅韌的耐心。等三天三夜放出來後,我都快憋瘋了,恨不得抓起一把凳子把隔離艙砸了!

  與吳傑、李慶龍同時在加加林宇航中心參加訓練的,還有美國、法國、英國、德國、以色列等國家的共三十多名航天員。歐美的航天員與中國航天員相比,訓練水平總體上差不多,隻是在一些具體科目上會體現出各自的長短。但在金錢物資上,歐美航天員絕對占優勢。比如,美國的航天員在加加林宇航中心的附近建有專門的小別墅,他們每天開著高級小轎車參加訓練,還可以帶著夫人或者情人住在這裏,自己做飯,像度假一樣。每當訓練滿一個月後,他們便回國休假一個月,再回來接著參加訓練。法國等歐洲國家的航天員則每周五乘坐飛機回國度周末,周一再來參加訓練。由於歐美航天員財大氣粗,參加培訓的時間一般又是四年,他們無論在訓練上還是生活上都顯得十分從容。而中國航天員不光經費有限,而且培訓時間隻有一年,所以生活上既顯得十分寒磣,訓練中又顯得相當緊迫--因為中國急需航天員教練!盡管加加林中心有雙休日,其他人都玩去了,唯有他倆在爭分奪秒,惜時如金,刻苦學習,拚命訓練,不僅周末不出門,甚至兩個月也不上一次街,把自己關在屋子裏,不是啃《航天員手冊》,就是吃方便麵。

  整整一年時間裏,吳傑和李慶龍沒有回過一次國,他們的妻子也沒去過一次。他倆就像被關進了不能出門的隔離房一樣,與外界斷絕了聯係,忍受著長時間的孤獨與寂寞。他倆唯一去過的加加林宇航中心之外的地方,就是加加林博物館。俄羅斯民族是一個崇尚英雄的民族,航天員是他們崇尚的英雄之一。俄羅斯的航天員都有小汽車,國家專門為航天員定製了特殊的車牌,航天員開車上街,大人小孩見了都會敬禮歡呼,其他的車都會自動讓路,警察也會為他們開綠燈。俄羅斯已有一百多名航天員上了天,每次航天員從天上返回時,都要從加加林中心的“英雄大道”上走過,不僅兩邊有無數的人夾道歡迎,國家要員也會出麵迎接。而且,當晚加加林中心與皇家歌舞團還要舉行一個徹夜不眠的隆重的歡迎晚會。每年的加加林逝世紀念日這天,凡是在加加林中心受訓的航天員,無論你來自哪個國家,也不管你去沒去過加加林的故鄉,加加林中心都會把你拉到加加林的故鄉,參觀加加林博物館。該博物館裏除了赫然醒目的加加林塑像,還陳列著加加林生前穿過的服裝、使用過的辦公室以及第一次上天的返回艙。那天,吳傑和李慶龍站在加加林的塑像前,想起加加林三十六年前就已上天,而自己雖然來自嫦娥的故鄉,卻還在俄羅斯人的幫助下每天氣喘籲籲地進行著上天的基礎訓練,心裏湧出的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滋味。

  當然,訓練之餘,他倆也有自己的精神寄托方式--給遠方的妻子寫信。本來他倆也想打電話,可沒條件把電話打回國內,便隻有等妻子的電話。按照國內相關規定,家屬一個月隻能打一次電話。而且,電話費太貴,每次說不上幾句話,兩百元的通話費就沒有了。隻有長話短說,可說可不說的話不說。至於夫妻間想念的話,想說也不能說,因為妻子的身邊全是排隊打電話的人,當著那麽多人的麵,怎麽好意思說啊!許多外國航天員很不理解他倆的生活方式,問,你們怎麽受得了啊?他倆淡淡地回答說,習慣了。

  吳傑、李慶龍用一年時間,學完了外國航天員需要四年學完的課程。但要想拿到加加林中心的《宇航員資格證書》,還必須闖過最後一道難關--考試!加加林中心的考試極為嚴格,沒有任何特殊照顧,更沒有“後門”可開。親眼目睹了此次考試過程的航天員大隊負責人吳川生說,兩位中國航天員的考試,由加加林宇航中心的七名專家組成考試小組,考官是加加林中心的副主任。隻要有一個專家不投票,考試就算不及格。考試時,兩位航天員與教練員不能相見,全部隔離開。航天員是坐在飛船的模擬艙裏進行考試,外麵是監控室。航天員先穿上航天服,走到考官處,從題庫裏自己抽取考題,然後進入模擬艙。考題分A卷和B卷,包含四個步驟:模飛四個小時,上升四個小時,運行四個小時,返回四個小時。中間設計了五個故障:兩個嚴重故障,三個一般故障。隻要有一個嚴重故障航天員沒發現或者是發現了沒排除,就別想及格。航天員的俄方導師和教練事先都不知道考題內容,考試時又不讓進去,所以非常緊張,急得在外麵走來走去,因為航天員的考試成績直接關係到他們的職務和軍銜的晉升。特別是當第一個嚴重故障出現時,他們為兩位中國航天員捏著一把汗,直到看見兩個中國航天員發現並圓滿排除了故障,才鬆了一口氣,趕緊跑到外麵抽了一支煙。在“交會對接”技術的考試中,幾個美國航天員過去第一次都沒過關,但我們的航天員上去後對接得非常準,一次過關,考了個4.5分,相當於百分製的九十分。畢業時,加加林中心專門舉行了一個儀式,由加加林宇航中心主任克裏木克將軍為兩名中國航天員正式頒發了《宇航員資格證書》。克裏木克將軍還伸出大拇指說,沒想到,中國航天員真棒!

  兩位航天員回國後,帶回不少寶貴經驗,還翻譯了幾冊加加林宇航中心的訓練文件和資料,為中國航天員的訓練提供了難得的幫助。李慶龍說,在俄羅斯學習的一年,我認識上有了很大提高。國外航天員的敬業精神和獻身精神,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美國的航天員在訓練當中的吃苦精神很令人敬佩,對工作也兢兢業業。比如我們在黑海訓練時,外邊溫度是四十度,人扔到海裏就有五六十度,他們和我們一樣訓練,做得一絲不苟。有一次,一位俄羅斯老航天員問我,你們中國的火箭老出問題,你怕不怕?我說,現在還沒想到那一步,你怎麽看?他告訴我說,作為一名航天員,你不要想這些東西,你要相信你的上司,相信工程技術人員,這個東西是個大的係統,不該你管的事老去想它,你的活就幹不好,你隻管好自己的事就行了。還有一位教我自動控製係統的俄羅斯教員也問我,你們載人航天工程搞到什麽程度了?我說你們的報紙上已經登了。他說如果情況真是那樣的話,沒有七八年時間你們是上不去的,因為不掌握核心技術就別想上天。我說,不一定吧。他說,如果你們國家對航天員不負責任的話,可能會提前。回國以後,經過多年的訓練,我更加堅定了對中國載人航天這個事業的信心,因為你人沒上天,就不是國際空間俱樂部的成員,人家根本瞧不起你。

  1998年1月5日,中國第一支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空軍司令員親手將十四名預備航天員(包括兩名航天員教練員)的檔案移交給了國防科工委。十四名預備航天員於當日進駐航天城。接著,3月9日,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十四名預備航天員正式開始了長達五年的“魔鬼”般的訓練。

  於是,從這時起,十四名航天員已不再是駕駛飛機的飛行員,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批航天員!航天員是軍人中的軍人,是勇士中的勇士,是人傑中的人傑,是驕子中的驕子!雖然當時的中國還算不上很富裕,可國家在他們身上卻投入了相當大的財力。

  十四名航天員的職級都是副團級或正團級,軍銜是中校或上校,航天等級是三級或四級(航天等級最高為特級)。航天員的家屬由部隊統一特招入伍,再分配到各個科室。航天員訓練時有訓練津貼,每月大約八百元。夥食標準每人每天九十元,食品由專門的生產基地供應,還有五名廚師專門燒菜做飯。人人都有人身保險,保費每人三百萬元。一個航天員一年的生活費至少一百萬元。十四個航天員的培訓費用更為昂貴,其中一個項目的培訓費就達兩千多萬元!為了培養航天員,國家專門建了一個體訓館和模擬器大樓,有幾十人甚至上百人專門為他們服務。如果把訓練設備器材、醫監醫保、訓練教員、後勤保障、體育場所、基本建設等費用都算在一起,國家每年投在一個航天員身上的各種費用至少上千萬!

  難怪有人說,如果說飛行員是國家用黃金堆起來的,航天員就是國家用鉑金堆起來的!

  國家為什麽要投入如此大的巨資?十四位航天員心裏都清楚,就是希望他們盡快百煉成鋼,早日上天,實現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夢想!

  然而,從一名預備航天員到一名正式航天員並非易事,其間還隔著一段相當艱難的路程!

  首先,從訓練者的角度來說,承擔航天員訓練任務的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當時在客觀上存在著不少問題和困難。從上世紀50年代起,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以陳信為首的一批老專家就開始了載人航天的研究,幾十年來一路風風雨雨,坎坷不斷,1985年大裁軍時還差一點給裁掉。直到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啟動後,這個所才正式納入國防科工委編製,開始逐步恢複元氣。

  但載人航天工程啟動後,一些很現實的問題一直衝擊和困擾著研究所。

  一是部隊的待遇當時還沒提高,科研人員每月的崗位津貼隻有一二百元,成天加班也沒加班費。與地方相比,同一檔次的專家和技術幹部月收入還不及人家的一半。新來的本科生、研究生到部隊三年了,月收入才一千多元,主任設計師也隻有兩千多元。而地方則至少是五六千元,一些熱門的專業如計算機、生物醫藥、電子技術等的同級專業人員甚至可以拿到一萬元。因此,新來的本科生、研究生第三年就開始不穩定,第五年、第六年就轉業走人。

  二是晉級晉職問題。研究所是軍隊編製,而科研人員晉級晉職和地方一樣,也要看你發了幾篇論文,有什麽成果,得了幾個科技進步獎。但訓練航天員,多數人隻能當無名英雄,每個人的工作就管那麽一小塊,你說它不重要,離了還不行,成果卻看不見。加上載人航天工程是保密的,你的研究水平再高也不能發表論文,無法從紙麵上體現出來,成果也很難申報。即使成果能申報,載人航天是係統工程,一件事情幾個部門、幾十人甚至幾百人同時都在幹,成果再大,也是大家的功勞,個人成就顯現不出來,評職稱時自然就會受到影響。

  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期帶來的一些矛盾與困惑。航天員大隊訓練處處長白延強說,不少航天產品都要通過外麵的工廠協助才能完成,而我們的經費是上麵分階段撥下來的,合同隻能分階段簽,一艘飛船一艘飛船地簽,兩三年簽一次,不能一下子就簽八年十年。第一年簽合同時價錢還可以,但第二年、第三年再簽合同時對方就開始加價了,而且越往後,要價越高,你不加還不行。他說設備需要更新了,沒法幹了,你就得給他更換設備。你讓他盡快把產品趕出來,他說趕出來可以,但得加班,你就得再給他付加班費。因為航天產品不能半路再找別人幹,它已經控製你了,套住你了。當然這些廠都是國營的,有它的難處,本身就不景氣,加上物價和材料不斷上漲,多要點錢可以理解。但如果是計劃經濟,他就不敢打馬虎眼,也不敢要錢,上級部門可以用職權監督、製約他。再比如說,按航天員訓練大綱的要求,航天員每年都該進行一次飛行訓練。但我們四年才搞了一次。為什麽呢?與管理體製有關,與市場經濟有關。搞這樣的飛行訓練,必須要和空軍協調,一協調就涉及錢的問題。過去搞這些項目是不用花一分錢的,但空軍說我們沒有合適的飛機,沒有相關設施,現有的飛機又都老了,很多東西需要更換,航天員規格很高,我們馬虎不得,萬一出了問題,誰負責啊?這就涉及錢的問題,沒錢不好辦。這就是市場經濟初期帶來的矛盾與困惑。結果協調了三年,2001年才搞了一次飛行訓練。如果每年搞一次的話,對航天員的心理素質、操作技能的提高會更好一些。“兩彈一星”為什麽能在那麽短的時間搞出來?說明計劃經濟有它的優點,大家都不計報酬,可以集中人力物力把工作完成。而現在,下達任務是按計劃經濟,實施中又是市場經濟,所以不好幹。

  再一方麵,訓練航天員的條件、能力和經驗有限。訓練航天員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中國過去沒幹過,缺乏基礎,既沒硬件設備,又沒訓練經驗,許多事情隻能摸著石頭過河。航天員負責人吳川生說,開始什麽都沒有,許多設備連見都沒見過。但國家經費有限,不少訓練所需的大型設備器材隻能白手起家,自己研製生產。比如模擬器,就是我們自行研製的。還有離心機,上世紀70年代曾經搞過一個液壓式的,耗能特別高,每次一發動,半個海澱區都得停電,號稱“電老虎”!後來改為電機型,設備小,但啟動速度快。

  航天員的女教官黃偉芬說,我是1985年到研究所的第一批研究生,去的時候幾乎什麽都沒有,不光硬件的東西沒有,軟件的東西也沒有。1997年5月我去了俄羅斯加加林中心,當時正好是他們專業訓練最多的時候,我們就參與了他們每天的訓練。回國後,我們在原來方案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分析,開始寫航天員的訓練大綱。現在裝在飛船上的四本手冊都是我們自己編寫的,這是國內第一部航天員訓練大綱。在編寫大綱的過程中,我們首先分析俄羅斯和美國的一些資料,看他們做的是什麽,而不是看他們為什麽這樣做。一些好的經驗我們直接拿過來就用。當然,我們也不是全部照搬,我們自己也作分析,比如對航天員的飛行有什麽樣的要求,天上對人有什麽要求。同時還征求航天員和其他係統專家的意見,與他們反複商量,看這樣做合適不合適,然後再確定我們訓練什麽,怎麽訓練。由於我們沒有訓練經驗,對航天員所有的訓練項目,我們的教員都要敢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自己先試一次,有的要試八次、九次,通過反複體驗摸索經驗。比如像離心機、轉椅、秋千這些滋味難受的科目,甚至像跳傘這樣的危險科目,我們都要最先親自體驗,然後再把我們體驗到的東西寫進大綱。所以我們教練員被碰傷、扭腰、崴腳,是常有的事。如果中國要選女航天員的話,我肯定是第一人選,因為航天員訓練的項目我全都親自經曆過,連訓練費都給國家省了!按當時的規定,航天員訓練有補助,我們教練員卻連一分錢的補助都沒有。但做這件事的時候我們就想好了,誰都知道加加林,但誰都不知道加加林的老師是誰。

  而最大的問題,還是航天員的訓練與訓練設備研製工程是同步進行的。按理說,應該工程竣工、設備到位之後,才能開始訓練航天員。而實際情況是,由於時間緊迫,工程還沒完成,設備還沒到位,航天員的訓練就已經開始了。與此相關的研製工作也在加緊進行之中。這好像幾輛急於趕路的車,都同時擁擠在了一條道上。吳川生說,當時一邊要研製航天員的大型訓練設備,一邊要開展航天員的訓練,一邊還要抓飛船上的環控生命保障係統,這個係統有二百多個產品,十幾個分係統,一百多個子係統。由於許多工作同步進行,所以非常艱難。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飛船還沒造出來,就要搞模擬器,怎麽搞?每個程序都不知道是什麽樣子,怎麽編到模擬器上?飛船還沒有,怎麽搞操作訓練?一段時間強調這個,一段時間又強調那個,訓練大綱不斷修改,而且訓練設備又不能靠引進,首先美國就不可能賣給我們。即便把航天員全部送到俄羅斯去培訓,俄羅斯的飛船與我們的飛船結構上有差異,不按我們自己的國情來培訓,就算培訓回來了也不會飛。本來原計劃航天員在模擬器這個科目上訓練一年或一年半的,可等模擬器搞出來後,隻剩半年時間了,這就影響了航天員的訓練計劃。於是隻有加大訓練強度,航天員雙休日也不休息了。

  再從航天員的角度來說,要具備飛天的能力,最終成為一名合格的航天員,自身必須經過煉獄般的訓練。就像《西遊記》中描寫的孫悟空一樣,隻有經過太上老君的八卦爐,才能煉出“火眼金睛”。航天員的訓練內容主要有八大方麵:基礎理論訓練、體質訓練、心理訓練、著陸衝擊訓練、專業技術訓練、飛行程序與任務模擬訓練、救生與生存訓練、大型聯合演練。其中僅基礎理論這一項,就有載人航天工程基礎、航天醫學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自動控製基礎、導航基礎、電工電子學基礎、力學基礎、解剖生理學、地理氣象、政治理論、高等數學、文學藝術、英語十三門課程。很顯然,上述八個方麵的訓練都極其枯燥、艱難,極其痛苦,要想通過其中任何一項,都極不容易。

  比如說,十四個航天員都是優秀的飛行員,但優秀的飛行員不等於合格的航天員。飛行員下了飛機,可以不在公眾場合拋頭露麵,可以不參與社交活動,可以選擇自行回家,休息日愛幹啥幹啥。但航天員不同,下了飛船,得與世人見麵,不光要會微笑,要會致意,要會招手,還要會講話。一旦參與國際空間合作,還要會講外語--至少要會講一門英語。這就要求航天員的修養、氣質、外表、風度、言談舉止等都要與眾不同,達到更高水準,具備所謂的“國家形象”。

  但實事求是地說,十四位航天員的基礎知識都不是太好,加上他們絕大多數出生於農村,在修養、氣質、風度方麵與要求的標準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隻有通過各種嚴格的訓練,才能加以彌補、提高。可航天員個個都是三十多歲的人了,再學“英格裏氏”,再學文學藝術,再學高等數學和航天醫學,該是多麽枯燥、多麽艱難、多麽痛苦啊!據說有的航天員晚上死啃書本時,為了扛住這枯燥難熬的日子,不讓自己打瞌睡,常常一手拿著課本,一手拿著牙簽不停地紮著自己的臉!有一次英語考試,有個航天員隻考了幾分,回家後,媳婦第一句話就問,今天考得怎麽樣啊?他滿臉通紅,低著頭不敢回答。因為不光無顏麵對媳婦,還有兒子也在旁邊豎著耳朵呢!於是他當晚一夜不睡,躲在被窩裏狂背單詞。翌日早上起床,還靠牆倒立,反複背誦。兒子見了問,這是幹什麽呀?他說這叫“倒背如流”。還有一次,為了培養、提高航天員的藝術氣質,航天員大隊把十四名航天員專門拉到北京音樂廳去聽交響樂。可聽著聽著,有幾位航天員居然在音樂廳裏打起了呼嚕!幸虧那時候的航天員還默默無聞,加上出門絕對保密,旁邊的聽眾誰也不知道打呼嚕的小夥子竟是後來中國的“航天英雄”!

  比如說,航天員抗超重的耐力要達到八個G。一個G即地球表麵的標準重力。即是說,我們在地麵上是一個G,航天員在升空和著陸時就要高於我們的八倍。人幾十萬年都是生活在地球上,即幾十萬年都是在一個G的重力環境下生活,如果從地上飛到天上,一下子就要在八個G的環境裏生存。那麽怎麽才能讓航天員適應天上這個新的惡劣環境呢?這就要在離心機上進行適應訓練。我曾親眼見過這種訓練。當離心機飛速旋轉起來後,隨著離心機的不斷加速,航天員的臉漸漸漲紅,逐漸變形,肌肉下陷,前額凸起,眼球鼓出,全身像壓著一塊上千斤重的石板,從而導致心跳加快,呼吸困難,其難受的樣子無法描述。當然,在航天員的身邊也設置了一個紅色的按鈕,若實在受不了時,也可以伸手按下這個紅色按鈕,請求停止。但在五年上千次的訓練中,卻沒有一個航天員按過一次這個紅色按鈕!

  再比如說,為了體驗在太空環境中工作的狀態,航天員就要進行失重狀態的訓練,體驗失重的感覺。因為飛船一進入軌道,就會進入微重力狀態,即通常所說的失重狀態。如果航天員能提前體會一下這種感覺的話,以後乘坐飛船上天就會更適應一些。而要進行這項訓練,就必須有大型的噴氣式飛機,這種飛機可以飛拋物線,飛出25秒的失重狀態。但中國沒有這種大型噴氣式飛機。這種飛機造價昂貴,中國不能為了訓練一下航天員就自己專門去造一架,或者掏錢從國外買一架。最好的辦法是租用外國的這種飛機。就像一個人想體驗一下在空中飛行的感覺,用不著自己花錢去造一架飛機,或者到國外去進口一架飛機,而隻需買一張機票,到天上飛上一圈。何況今日之世界早已變成了一個地球村,而地球村一體化經濟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因此,中國決定租用俄羅斯的大型噴氣式飛機,讓十四名航天員到俄羅斯進行失重體驗。

  失重體驗飛行是在一萬多米的高空進行,飛機要在一小時內連續飛出十二個拋物線,一會兒頭朝上,一會頭朝下。朝上是超重,朝下是失重,超重、失重,失重、超重,輪番進行,交替出現。雖然失重時間隻有短短二十五秒,卻要來回折騰十二次!大腦前庭功能和體質不過關的航天員當即便會頭昏腦漲,狂吐不止,根本受不了。

  因此,當1999年中國航天員來到俄羅斯加加林宇航中心時,俄方教官一看他們個個身材瘦小,其貌不揚,估計小夥子們的身子骨根本經受不住折騰,便對中方負責人說,可能用不了半小時,這些中國小夥子們就會被折騰得死去活來。中方負責人說,不會的,你放心,這些小夥子的身體棒著呢!俄方教官說,為了對你們航天員的安全負責,飛行中要是他們嘔吐了,我們就立即停止。中方負責人一聽就急了,心想,這怎麽行呢?來俄羅斯進行失重體驗,飛一次就是十幾萬美元!一停飛,十幾萬美元豈不就打了水漂?於是堅決不同意,並半開玩笑地說,要是有人吐了,你們就把他從機艙裏扔出去!不過,希望你們飛拋物線的時候,動作不要太大,我們的小夥子都是第一次體驗。俄方答應試一試。

  第二天,十四名航天員臨上飛機前,中方負責人對他們說,別忘了,這是我們用美金換來的機會,這個機會對你們來說既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所以希望你們無論如何也要堅持住,就是吐到了嘴裏,也要給我咽回去!

  據現場的翻譯後來說,這天俄方不但沒有減小反而暗中加大了飛機飛拋物線的幅度,說是要考驗一下中國航天員的前庭功能和身體素質到底如何。結果沒想到,失重飛行剛進行到一半,俄方一個助理教練就吐得一塌糊塗。而中國十四位航天員不但一個沒吐,反而全部完成了俄方規定的科目,最終贏得了俄方教練們的一片掌聲。

  當然,航天員也是人,也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

  十四名航天員中,除楊利偉出生於遼寧綏中縣西關街外,其餘十三人無一例外全是貧寒的農家子弟。純樸善良、吃苦耐勞、勤奮好學、追求上進,是中國航天員最可貴的品質。而作為從農村走進軍營、從茅房住進高樓的中國航天員,除了身負民族的飛天使命之外,自當兵那天起,就發誓一定要通過自己的艱苦奮鬥去改變自身的社會地位,擺脫家庭的貧窮困境,這也是他們有別於世界上其他國家航天員的一個顯著特征。正因為他們絕大多數出生於農村,生長在農村,小時候吃過很多苦,上學時家裏連學費都交不起,隻能借錢讀書,所以他們能有今天這樣一種生活待遇,已經感到很滿足了,從不計較待遇和報酬。有一次,廣東省的一位副省長問有關負責人,航天員一月能拿多少錢?有關負責人告訴他說,三四千吧。這位副省長很吃驚,說,三四千還算錢?我看三四萬也不多!航天員們聽說這事後,很不好意思,說,我們什麽都不怕,就怕說錢。

  航天員大隊訓練科科長張平說,十四名航天員都很樸實。性格有的比較外向,有的比較內向,外向的大約占三分之一。但多數航天員都能敞開談,隨便聊,在跟他們的交往中能做到無話不談。航天員都很聰明,個個都是人精,他們之間的差距不是很大,每個人本身的智力、理解力和記憶力都非常好。最大的特點是個個爭強好勝,上進心強,訓練科目再苦再累也要完成,訓練指標無論如何也要達到,計算機都達到了二級水平。打籃球時,從不服輸,對方隻要贏了一分,馬上就拚命搶回來。他們年輕氣盛,大的矛盾沒有,小的磕磕碰碰是難免的,但都不在乎,彼此都非常謙讓。另外,每個人在平常生活中自我和相互的保護意識都非常強,比如打籃球不小心碰著誰了,立即就問,怎麽樣,沒事吧?

  不過,常人與生俱來的弱點在航天員身上同樣存在,比如擔心、害怕。一位航天員說,我們剛當飛行員的時候,第一次開飛機,心裏就有些怕。選上航天員後,剛到航天城參加訓練時,心裏也有點怕,隻是嘴上誰都不說而已。為什麽呢?因為駕駛飛機和駕駛飛船畢竟是兩碼事情,你麵對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物體。加上對飛船、火箭的性能特點不了解不清楚,就會產生種種擔心與顧慮。飛機上天可以飛很多次,這次不行有下次,下次不行還可以再飛一次。但飛船不行,飛船上天隻有一次機會,不可能給你第二次機會,也不允許你有第二次機會,行不行就一錘子買賣。萬一上去了下不來怎麽辦?心裏難免就會犯嘀咕。後來,逐漸知道載人航天是怎麽回事了,逐漸熟悉飛船、火箭的特性了,摸到規律了,心裏也就不怕了。因為我們畢竟飛了那麽多年的飛機,又有這麽多年的航天員知識與技能的訓練,還有那麽多優秀的航天專家!

  航天員們興趣比較廣泛,常人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生活需求他們同樣也有。他們喜歡收集一些紀念品,比如扇子、刀具什麽的;他們喜歡文學作品,看一些傳記、小說、科幻讀物等;他們喜歡辯論,也善於辯論,比如看“新聞聯播”,看著看著就辯起來了;他們愛好運動,喜歡籃球、乒乓球、羽毛球和足球,有的圍棋也下得不錯;他們個個都能喝酒,一般都能喝半斤八兩,最多者能喝一斤半左右,而且喝了還不醉!

  吳川生說,大部分航天員以前做飛行員時都有抽煙的曆史,到了航天城後,開始時也抽煙。後來我們從醫學的角度考慮,建議他們不要抽煙,他們便通通戒了,而且說戒就戒了。這也是航天員毅力的一種體現。因此,除了過節聚會,航天員一般不抽煙,不喝酒。但一旦喝起來,就不得了,他們身體素質好,個個都是海量,酒桌上很少找到對手。

  此外,航天員們還喜歡跳舞。為了增強航天員的文化氣質和藝術修養,教學中給他們設置了文化藝術欣賞課,並安排他們觀摩一些大型的文藝演出,如交響樂、輕音樂、歌劇等,國內國外演出的都有。開始時他們聽不懂,後來搞了個管弦樂隊,讓他們學五線譜,吹管樂,部隊的一些文藝演出都要求他們上台表演。此外,一些書法、美術、演講、卡拉OK以及體育等方麵的活動也讓他們參加。他們通過親身體驗,漸漸培養了興趣,到後來有了一定的欣賞水平。部隊還專門組織了一些女同誌教他們跳舞。剛開始,十四個航天員沒有一個會跳的,到後來沒有一個不會跳的,而且興趣頗大。航天員每年都有療養的機會,但按規定,航天員療養時不能帶妻子。為什麽?因為是健康療養。健康療養是調理航天員的身體,不是夫妻共度蜜月,隻有康複療養即受傷後的恢複療養才允許帶妻子。航天員在家訓練時,每個周五可以回家,周六、周日自己安排,周一早上按時歸隊,夫妻生活與飛行員近似。雖說多了些約束,少了些自由,可每周能與家人團聚,日子並不寂寞。但到了療養院,難免就顯得孤單,因為療養院對航天員的活動範圍有限製,一般不準步出療養院大門。航天員在家被“關”,出來還要受管,便與站崗的戰士磨蹭,變著法子也要出去溜達一圈。後來療養院組織舞會,給了航天員一個放鬆的機會。於是,跳舞成了航天員最喜歡的消遣方式,而療養院的姑娘們也喜歡和又帥又酷的航天員跳舞。這一來,有的航天員的妻子便有點緊張。別看航天員個個在外八麵威風,在家卻幾乎都是“妻管嚴”!據航天員大隊一位負責人說,十四位航天員至少有一半怕老婆!因此,他們不光在家要受妻子的“領導”,出門也得服從妻子的“遙控”。好在航天員不僅飛行技術出色,對付老婆也有一套。比如,有一天晚上,舞會即將開始,一位航天員的妻子突然打來電話“查崗”,問,你在幹什麽呢?航天員說,我準備出去。你出去幹什麽啊?我出去開會。開什麽會呀?你就別問了,反正是很重要的會,領導還在那邊等著呢!妻子一聽老公說“開會”,而且還有“領導”在“等著呢”,便放心地掛了電話。於是航天員關掉手機,從容步入舞場,摟著一位姑娘便“蹦喳、蹦喳”地跳了起來……

  那麽,航天員在妻子的眼中又是個什麽樣子呢?

  我曾對十四名航天員的妻子做過采訪,我們不妨來聽聽其中幾位的原始錄音:

  楊利偉的妻子張玉梅說,楊利偉無論做什麽都很認真,腦子比較好使,反應比較快。十四人裏麵他的基礎不是很好,但有一次我去食堂吃飯,碰到他的教員,教員對我說,祝賀你,你們家楊利偉英語考了一百分!以前他對家務事基本不怎麽做,家裏的事沒怎麽讓他操過心。但2001年7月,我查出來得了腎炎,住院了,楊利偉從這個時候開始做家務了,對我也很體貼,很照顧。他覺得很內疚,因為他以前不管家。醫院那種地方,各種病菌比較多,我不想讓他去,但最初做腎活檢的時候,他陪了我一個半天、一個晚上。我做完之後他就參加飛行訓練去了,我出院的時候他還沒回來。楊利偉平常工作非常忙,但他還要輔導孩子學習。孩子八歲了,上小學三年級。每次送孩子去學英語,隻要能去,都是他帶著孩子去。近期他們做強化訓練,每個周末回來都拎著一個包,包裏全是模擬器訓練的教材,每做一次都是新內容。他跟我說,每次他都是第一個做。他們的訓練量很大。他說一次訓練下來,他的體重能減兩公斤左右。他的老部隊的領導對他都很關心,有個副團長打電話對他說,利偉,你要是第一個上天,我組織一個戰友團給你助威!我就試探著對他說,別太拚命了,差不多就行了吧。他卻很認真,說那不行,我來這兒是幹什麽的?不上天,我當航天員幹嗎?在平時的閑談中,我感覺他有想第一個上天的願望。

  翟誌剛的妻子張淑靜說,在我的眼中,翟誌剛主要有三點。第一點,他是一個很負責、很溫情的丈夫。比如說,他每天無論工作多麽疲勞、多麽忙、多麽晚,他都要給我打個電話,讓我放心。第二點,他是一個很可愛的父親。每個周末兒子見他回來,特別親,好像好久沒見到爸爸似的。他放下東西就陪兒子一起玩玩具,一起學習。我跟他開玩笑說,給兒子買的玩具,每次都是你先玩。有一次兒子住院了,一個病房住了六個人,別的孩子下午都是父親來看,晚上是奶奶、外婆來看。我們家就我自己。兒子就問,媽媽,我的爸爸怎麽跟別人的爸爸不一樣啊?我說怎麽啦?兒子說,爸爸怎麽不來看我呢?說得我挺心酸的。後來他給兒子道了歉。其實他對兒子很關心,就是太忙了。第三點,他是一個很孝順的兒子。他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他一直對母親非常孝順,對家裏的哥哥姐姐也很好。直到現在他都有個信念,他說他的工作不是為了他自己,老父親和老母親都在老家看著呢!總之,他這人做什麽事都要做好,動手能力比較強,做起事來特別細,細的時候我覺得我一個女人也不如他!他心理素質特別好,坐班車的時候有個老師跟我說,他做離心機訓練的時候,有的人很緊張,他還麵帶微笑呢!他這人心態挺好,對航天員這份職業信心挺足,聊天的時候他跟我說,如果他被選為首飛第一人,他會毫不猶豫,盡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完成任務。如果選不上,也一定盡力配合好!

  聶海勝的妻子聶捷林說,聶海勝對航天事業、對自己的理想有一股執著的追求精神,有堅忍不拔的品質。比如說,他當了航天員後,體重偏高,就得減肥。航天員的夥食非常好,但大蝦之類的好東西他都不吃,而且我們全家也得跟著他減肥。他隻要一回家,家裏就不做葷菜了。但孩子一天不吃肉就不行,所以在他回家之前,我就讓孩子先好好吃頓肉。減肥除了控製夥食,還有運動,他的運動量比別人要大兩三倍,上完體育課,他自己還要練。甚至星期天一大早,也拖著老婆孩子去大操場上跑,誰也別想睡懶覺。他很快就減了十斤。因為長期運動量很大,後來他的關節有點積液了,他就很著急,找醫生理療。可理療還沒結束,他又開始鍛煉了。還有就是學外語,他是農村小學畢業的,那時的農村學校沒開外語課,到高三才開外語課,畢業時他隻考了幾分,隻認識二十六個字母。所以他學外語非常吃力,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查它的讀音。語法也不懂,費很長時間把基本語法看一遍,完了再一個一個對號入座,然後把這一句話翻譯出來寫在下麵。不懂的地方,有時候問我,有時候問孩子,有時候幹脆全家一起坐下來討論,誰說得對就聽誰的。有的項目他比別人差一些,他很著急。我就說算了吧。可他不放棄,他說,隻要還沒有人踏進飛船之前,我就有希望。他這個人的思想比較傳統。他的一個觀點就是,我盡我最大的努力,我要能上,那就最好。有一次他和我說到首飛的問題,他說,假如我是三個人中上不了天的那一個怎麽辦?我說別人半夜三更就得起來做準備,你可以睡個安穩覺啊!他說那我也睡不著。我說你不睡幹什麽?他說我就陪著這個要上天的航天員,幫他做準備,給他講點笑話呀、弄點好吃的呀什麽的,讓他放鬆放鬆。

  費俊龍的妻子王潔說,費俊龍這個人特別細,我跟別人開玩笑說,在家裏我幹粗活,他幹細活。家裏什麽細活、小活他都能幹,雨傘壞了他修雨傘,鬧鍾不走了他修鬧鍾,搭毛巾的架子鬆了他修架子,馬桶壞了他修馬桶,安裝空調他自己抹泥子,甚至細到一支自動鉛筆壞了他都能修好。我說一支鉛筆還修它幹嗎,扔掉算了。他說為什麽要扔,我馬上就能修好。說著說著他真的就給修好了,然後還很得意地說,看看你老公怎麽樣?結婚前他問我,你對我當飛行員有什麽看法?我說,我舉雙手讚成。他說那我就放心了。後來我也問他,你心胸有多寬?他說,你看藍天有多寬,我心胸就有多寬。當了航天員後,他沒有說過豪言壯語,工作上的事也很少跟我說。但有一點給我印象很深。當飛行員時不讓吸煙,他戒了三次都沒戒掉。當了航天員後,有一天晚上他給我說,他抽完這一包就不抽了。以後五年多,我真的再沒見他抽過一支煙!

  李慶龍的妻子蔣紅說,當初李慶龍告訴我他選上航天員後,我也很自豪。但我覺得航天員比飛行員風險大,就很擔心,我說你能不能不去啊?他說不行了,選拔的人告訴我說,你已經是國家的人了!我剛來北京,他就去俄羅斯參加訓練了。孩子要學英語,還得學琴,家裏所有的事隻有我一人幹。我家裏條件很好,有人開公司,搞得挺不錯,我原來搞了多年的財會,他們很需要我。2002年的時候,我說要不我就轉業吧,你自己在這裏幹。他說我幹這個工作,你哪能說走就走,走了孩子怎麽辦?開公司的人多得是,幹我們這個的有幾個?記住了,要奮鬥就有犧牲!我覺得他這人幹什麽事都很執著,包括談戀愛也一樣。我第一次見他的時候,覺得他很普通的,個子不高,光頭。那時候我還不到十八歲,他十九歲。放假時他妹妹晚上去我家,約我出去吃冰激淩,然後去了他們家。他伸出手跟我握手,我感覺很不好意思,伸了一下手就縮回來了。後來他說在這之前他見過我。我們家住的是四合院,院子裏種了好多花,他一個高中同學家的窗子正好對著我們家,說我們家有五朵金花,他就從那個同學家的窗子裏看見了我。後來他妹妹就讓他給我寫信。有一天我收到他的信,感到很奇怪,他寫了兩張紙,說對我感覺很好,如果願意交朋友就給他回信。我沒給他回,給他妹妹回了信。後來他妹妹跟我說,她哥哥挺傷感的,說他爭強好勝的沒看上過別人,看上了我又不搭理他。他妹妹就讓我給他寫信。後來我們就通信了。他給我寫了很多信,每次給我寫信都說,我一心一意想跟你交朋友。他一直很真誠,說我們家就這樣,沒錢,也沒權,我本人個子又不高,是個“二等殘廢”,你可別後悔。他把給我寫的信件全編了號,說看看到底能寫多少。他航校畢業後,就和他妹妹一起跑到單位去看我,我一見他臉就紅了。我們已經好幾年沒見過麵了。他第一次去我們家是空著手去的,什麽都沒買,他自己不懂這些事,我們家也不在乎。他這人就這樣,現在都不知道自己的工資是幾級,一月拿多少錢。他們政委說他是小事很糊塗,大事不糊塗。不過有時候他也很浪漫的,比如結婚紀念日,他給我買了一束花。去俄羅斯訓練回來時,他給我買了好幾條項鏈,好幾個耳環,還有幾百塊錢的香水。別人都把錢留著,他說老婆隻有一個,留錢幹嗎?他這人個性很強,性格很倔,隻要自己認準的,從不在乎別人說什麽。比如請他去參加聯歡會,也就是應酬的會,別人都去了,他卻不去。我說你怎麽不去?他說我是來當航天員的,拿個話筒擺來擺去的,幹嗎?他就這麽個性格,我愛上他可能也是因為這個性格。他一點兒也不喜歡應酬,心無雜念,總想一心一意地幹點兒事。他這人還愛憎分明,從不給人留麵子。即使他母親做錯了,他也會馬上指出來,說媽媽你錯了,必須改。他經常說,我當老師的話,肯定是全國最優秀的老師。原來他在飛行大隊當教官,學員飛得好的就上飛機,飛得不好的就下來,有時候還當著眾人的麵批評學員,弄得人家很沒麵子。我就說他。他說,批評他怎麽了?這是人命關天的事,他上去出了事怎麽辦?我跟他父母怎麽交代?他當航天員教練後,工作上的事我從來不問。他是為了追求他的事業來的,我是為了支持他的工作來的。對他能不能上天,我無所謂。他剛從俄羅斯回來時,領導說讓他和吳傑也當航天員,一樣參加選拔,能選上就上天。但他在十四個航天員中年齡最大,自己擔任的又是航天員教練,可能覺得自己沒機會上天了,就跟我說,我能上就上,上不了就好好培養航天員,一定要把中國的航天員好好培養出來!

  有人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上天的航天員呢?可以肯定地說,十四個航天員沒有一個不想上天的。但也可以同樣肯定地說,十四個航天員不是人人都能上天的。因此,這十四個航天員自從成為預備航天員那一刻起,爭取上天,便成為他們拚命追求的夢想!

  但十四個航天員心裏都明白,爭取上天的前提是:必須從一個預備航天員成為一個合格的航天員。即是說,你得首先摘掉“預備航天員”這頂帽子,拿到正式航天員的合格證書。就像一個司機,隻有先拿到了駕照,才有可能上路開車。

  而要想拿到航天員的“駕照”並不容易。從蘇聯、美國的經驗來看,他們訓練航天員的淘汰率是百分之四十到五十。也就是說,在從預備航天員到正式航天員的訓練過程中,有近一半的人被淘汰!從中國自身實際情況來看,訓練航天員是白手起家,從零做起,訓練成效到底如何,最後還須經過層層嚴格的考試才能知道。倘若十四人中任何一人有一關過不去,都會被淘汰出局!因此,十四個航天員盡管進了航天城,盡管脫掉飛行服、換上了航天服,盡管在訓練中萬分刻苦、拚盡全力,但能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航天員,最終拿到駕駛飛船的“駕照”,誰的心裏都沒底,因而難免忐忑不安。

  可喜的是,十四個航天員通過四年的拚搏努力,全部通過了幾近殘酷的考試,終於摘掉了“預備”這頂帽子,拿到了航天員資格證書,從而成為中國第一批正式的航天員!

  但就在這時,情況突然有變。

  在原定計劃中,乘坐“神舟五號”上天的是兩個航天員,而且在天上飛行的時間是七天七夜。兩個航天員一起上天的好處是工作上彼此互補,生活上彼此照應,精神上相互支撐,心理上相互依靠,萬一遇到什麽問題兩人可以相互商量--畢竟是第一次嘛!如果是這樣,十四個航天員每人入選的概率就是七分之一。但為了把風險降到最小,上級最後決定:改變原定方案,由兩個人上天變成一個人上天,由在天上飛行七天變成隻飛行一天!這一變,使得本來就激烈的競爭一下子變得更加激烈了。即是說,十四個航天員中隻能有一個人上天!

  那麽,這個人會是誰呢?

  像個謎,而謎底誰都不知道。十四個航天員自己也都不知道。他們隻知道,這一變,原來由兩個人完成的工作現在就壓在了一個人身上;上天後一旦出現問題,原來兩個人可以商量,現在隻有一個人自己扛。這意味著對航天員的身體條件、心理素質和技術水平等都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更高的要求,也意味著訓練難度會比原來更大!於是,對於爭當中華飛天第一人,十四個航天員個個都暗中鉚著勁,開始了更加激烈的競爭、更加刻苦的訓練!

  應該說,十四位航天員無論哪一位都很優秀,都很出眾,要不怎麽是千裏挑一呢?但相比而言,最為突出者,或者說最有特點的人,還是楊利偉和翟誌剛。

  先說楊利偉。

  在我采訪十四位航天員之前,我並不知道第一個上天的航天員是誰。但當我采訪完十四位航天員之後,我感到第一個上天的航天員就是楊利偉!這個判斷在當時沒有任何根據,僅憑我的直覺和經驗。就像有十四個漂亮的女孩,當她們分別出現在你麵前的時候,你會覺得每一位都很漂亮。而當十四個女孩同時出現在你麵前的時候,你一眼便能看出其中最漂亮的一位。楊利偉當時給我的就是這種感覺。

  楊利偉最大的一個特點,或者說他的與眾不同之處,就是他比別人多了一份淡定與沉穩。他的這份淡定與沉穩,僅僅在電視畫麵上或者聽人講述,你是很難體會到的。隻有當你麵對麵地和他坐在一起傾心交談,並注意他那一雙始終靜如止水的眼睛,你才有可能直接、真切地感覺得到。我在與楊利偉第一次麵對麵的交談中,便明顯地感覺到了這一點。尤其是當他和其他十三位航天員坐在一起的時候,這一點尤為突出。

  楊利偉的這份淡定與沉穩,在我看來是天生的,或者說是他的基因決定的。這樣的天分再加上後天的勤奮,便造就了楊利偉日後的從容不迫與堅毅自信。據說加加林第一次上天之前,本來排名是在第三位,但就在上天的前夕,因為他比另外兩個航天員在心理上更淡定、更沉穩(傳說其中一個航天員還尿了褲子),於是他便從第三名跳升到第一名,成了人類飛天第一人。但加加林在“東方號”飛船起飛那一刻,心率是一百次,而楊利偉後來在“神舟五號”飛船起飛那一刻心率卻隻有七十六次!由此可見,楊利偉的這份淡定與沉穩,絕非凡人所能。而這一點,對於要在茫茫宇宙中穿行而非在地上散步的航天員來說,至關重要。這是楊利偉有別於其他十三位航天員的最厲害之處。

  為了對楊利偉有一個立體的認識,我曾采訪過主管航天員訓練工作的女教練王偉芬。王偉芬說,楊利偉是個非常全麵的航天員,技術全麵,成績很好,口才也很好。他愛人的腎有問題,他的訓練卻一直不受影響,做到這一點不容易。他的心理素質很好,遇事沉著冷靜。原來在當飛行員的時候,曾經遇到過事故,是飛機的發動機壞了。飛機的發動機出問題是很嚴重的,但他很冷靜,處理得很好,讓飛機安全著陸,還立了功。心理素質好也體現在成績上,成績好能體現一個人的全麵素質。他的基礎不是特別好,剛開始訓練的時候,他的成績也不是最好的,後來他成績就慢慢上去了,差不多都是優秀。他對教員很尊敬,對身邊的工作人員也很尊敬,為人比較謙和,能做到一切行動聽指揮。比如教員提什麽要求,他肯定會按要求去做。他的突出點就是各方麵比較全麵,比較穩定,不是某一方麵很突出。他的歌唱得不錯,演講口才也不錯,參加體育比賽,五百米跑了第一名。

  再說翟誌剛。

  什麽是帥什麽是酷?什麽是英俊瀟灑?什麽是藝高膽大?什麽是揮灑自如?如果你見了翟誌剛,相信你會從他身上直接得到一些答案。在我看來,在十四個航天員中,翟誌剛的情商最高。什麽是情商?這是1995年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首次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它包含五個方麵的內容:情緒控製力;自我感知力;自我激勵、自我發展能力;認知他人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丹尼爾戈爾曼教授認為,“情商”是一個人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種發掘情感潛能、運用情感能力影響生活各個層麵和人生未來的關鍵的品質因素。真正決定一個人是否成功的關鍵,是情商而不是智商。智商即智慧、智能,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它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分析判斷能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等。於是有人創造了一個公式:成功等於百分之八十的情商加百分之二十的智商。這個公式可以理解為,智商再高而情商不高,未必成功,即便成功了也不一定能持續成功;而智商不高但情商較高,則易於成功。1960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瓦特米歇爾還做了一個所謂的“軟糖實驗”,即把一幫幼兒園的孩子關在一間屋子裏,每人麵前放上一塊軟糖,告訴孩子不能吃,誰吃了就不獎勵,誰沒吃就可以再獎勵一塊軟糖。結果,老師走後,有的孩子把手背在身後,閉上眼睛,一動不動;有的孩子剛把手伸出去,又縮了回來;有的小孩開始還能忍住,後來就把軟糖塞進嘴裏了。後來繼續追蹤研究,發現未吃軟糖的孩子上初中後大多數成績很好,有毅力,有合作精神。反之,吃了軟糖的孩子則各方麵表現平平。心理學家認為這些不吃軟糖的孩子是情商較高的人。

  兒時的翟誌剛就是一個“不吃軟糖”的孩子。在我看來,他的情商與母親有很大關係。翟誌剛出生於黑龍江省龍江縣一個貧窮的農民之家,父親因腦血栓後遺症而常年臥床不起,在翟誌剛很小的時候就病故了。他兄弟姐妹六人,隻有靠母親一人撫養。母親為了供他兄弟姐妹們上學,隻好做點小本生意--把生瓜子買回來,用鐵鍋炒一炒,再一小包一小包地賣出去,從中賺回幾毛錢的差價。母親把賣瓜子的地點選在電影院門口和火車站。每場電影放映一個多小時。電影開場前,母親在電影院門口賣瓜子。電影開始後,母親就匆匆跑到火車站去賣,等電影快要結束時再匆匆趕回電影院門口賣。每晚兩場電影,於是母親每晚都要在電影院和火車站之間來回奔波四次。冬天天氣冷,看電影的人很少,買瓜子的人更少。但挎著小籃子的母親依然裹著頭巾每晚堅持站在寒風瑟瑟的電影院門口,小心翼翼地迎候著一個個進場和散場的觀眾。於是翟誌剛的童年,是每天晚上看著母親在煤油燈下數著一分、兩分的硬幣和一角、兩角的紙幣度過的。看見母親如此辛苦,翟誌剛決定不再上學,要幫母親賣瓜子。沒想到母親生氣了,把他叫到身邊,流著眼淚告訴他,爹媽闖關東到了東北,一輩子就是因為沒文化,不會寫一個字,才受了這麽多的苦!你一定要好好念書,不好好念書,怎麽對得起你死去的爹!於是翟誌剛又回到了學校,從此發憤讀書。學校的補課班要交五塊錢,翟誌剛交不起,就把補課班的同學的筆記拿回去抄上一遍。家裏隻有一個電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