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成都有“十多”

  從都江堰下來,我們來到成都。

  成都,位於四川中部,成都平原中部,這裏遠古時代屬“巴蜀湖”的一部分。由於受兩側山地河流衝積帶物質的填充和地殼提高,逐漸形成現在重疊連綴的複合衝積平原。西北兩麵高峰與低山相連,東南部是一馬平川。境內山、丘、壩皆備,河渠稠密,水域麵積廣闊,氣候宜人,竹木蔥蘢,兼有北國的雄渾壯麗和江南的明媚旖旎,為著名的旅遊勝地。李白有一首詩是這樣讚揚成都的:

  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山入畫圖。

  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

  成都寬巷子

  導遊說成都是祖國西南地區曆史最為悠久的重鎮,是蜀文化的中心。這裏文化底蘊豐厚,要對成都有個深入的了解,必須深究細讀,我可以說出成都有“十多”:即建都年頭多;成都一名沿用時間多;偏隅政權多;古今文化名人多;手工行業多;古色工藝多;民間風俗盛會多;戲曲種類多;喝茶花樣多;名勝古跡多。

  說建都年頭多,這要從古蜀國講起。商末,原生息於川、甘、青邊高原的眾多部落,沿岷江進入成都平原,形成名為“蜀”的部落聯盟。西周中期以後,首領蠶叢始稱蜀王。蠶叢傳柏灌,柏灌傳魚鳧。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蜀道難》記載了這段曆史:“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史籍對這段曆史記載得很少。古代蜀王中,最著名的是杜氏和開明氏。杜宇教民務農,功績卓著,直到民國川地還有土主廟,供奉杜宇。

  杜宇還有一個流傳千載、哀婉動人的化鵑故事。杜宇時有水災,其間開明治水有功,杜宇便仿效堯舜禪讓之舉,禪位於開明,自隱於川西山中,死後化為杜鵑,所以子鵑又稱杜鵑,每到春天,杜鵑就不停地“布穀--布穀”地啼叫到滿口鮮血而不止。百姓遙思帝魂,所以號杜鵑為望帝。杜鵑的鮮血灑在山間,化成叢叢紅色的杜鵑花。

  開明氏是從長江中遊地區沿江西上,以後定居川西平原,取代杜宇氏。開明王朝相當於中原地區的春秋戰國時期(前600--前221),前後共傳12世,曆時近四百年,是古代巴蜀曆史上的重要時期,經濟發展,國力強盛。開明王朝曾以今天的樂山、郫縣、雙流等地為都城,最後於公元前4世紀由開明五世建都。

  成都名稱的由來:傳說周太王從梁山遷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為都”。“成”是建成。一說“成”與“蜀”古音相近可通,成在古語中即為“蜀人居住的地方”,“成都”二字是漢字記下的蜀古語。2400多年,“成都”這個名稱一直沒有改動過,隻是出現過一些別稱。公元前311年,蜀王張若仿鹹陽建都城,由於地濕土軟,築城不易,隻能按照地勢方能修築城牆,故城不是方正,略顯“龜形”。據《元和郡縣圖誌》載:築成時屢頹不立,忽有大龜周行旋走,巫言依龜行處追逐之,遂得堅立,因有“龜城”之稱。

  公元935年,後蜀孟昶當政後,下令在城牆上遍植芙蓉,並派專人護理。後人繼承此俗,遍地栽植芙蓉樹,深秋花開,有如錦繡,從此,成都又稱“芙蓉城”。

  曆史上,成都織錦業很發達,所以成都還有一個“錦城”的名稱。盡管在某個曆史階段出現過幾次不同的名稱,但都是短期的,隻是別稱。正規使用“成都”,一直未改變過,這在我國的大城市中是絕無僅有的。

  古代,巴蜀地區建立過多個政權。

  一是蜀部落首領蠶叢,他於西周中期,也就是2400多年以前(當時已有成都城),在成都稱王。蠶叢傳柏灌,柏灌傳魚鳧,及至杜宇氏,近三百年的時間。

  二是處在長江中遊的開明氏發展起來了,他的部落沿長江西上,進入成都平原並定居川西平原上,很快進入成都取代杜宇氏。開明氏王朝從春秋中期開始至戰國後期,曆十二世王,共三百多年。開明氏王朝是古代蜀國曆史上的重要時期,經濟發展,國力強盛,成都城名也就是該王朝的奠基人開明時出現的。

  三是王莽時蜀郡改稱導江,當時導江卒正(即郡守)公孫述,趁北方戰亂、漢王朝無力顧及之際,於公元25年稱帝,建都成都,國號“成家”。東漢建武十二年(36),被朝廷吳漢等滅,公孫述死。

  四是劉備的“蜀漢”。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宣布建立政權,國號“蜀”,也稱“蜀漢”。從劉備稱帝到263年初被曹魏滅,共存在42年。劉備政權在四川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加強了漢與西南各少數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聯係,為統一中國西南作出了重要貢獻。

  五是十六國時期李雄建“成漢”。西晉末年,“八王之亂”,人民遭受無窮的災難。益州流民推李特為起義領袖,戰死後,其四子李流接任首領,也戰死。李雄接掌其部,304年攻入成都建立政權。前後經曆六世43年,東晉永和三年(347)被桓溫滅。

  六是東晉永和三年(347),晉大將桓溫伐蜀,滅李氏。348年範長業之子範賁稱帝於成都一年有餘。

  七是406年,譙縱據蜀稱王。

  八是南北朝梁武王蕭征也曾在成都稱帝。

  九是唐末,王建稱帝建立政權,史稱前蜀。王建是個燒餅師的兒子,少年精習拳術,以屠牛販私鹽為生。鄉人稱他“賊王巴”。後投蔡州忠武軍,由士兵逐步升遷,後調到西川(今四川西部),他趁機擴充軍隊,公元891年攻占西川,進而占有四川全境。903年唐朝封他為蜀王。907年稱帝。王建非常注意下屬的紀律,攻進成都不準殺戮,秩序良好。王建不識字,他重視唐朝名臣,並優待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王建曾口述一篇告誡太子的文章,列舉一些注意的事項,諸如不可驕傲自滿,不要相信小人的話,要安撫百姓厚待士族等。他囑咐太子不能遺忘,要保住江山。但王建晚年自己貪圖享受,愛好女色,不理朝政,信任宦官。王建死後第十一子王衍繼位,此人頗有才思,擅長浮豔文學,但荒淫無度。公元925年,後唐李存勖派李繼岌、郭崇韜率軍攻蜀,王衍投降,前蜀亡,前後共存在十九年。

  十是明末張獻忠起義軍,主要活動在湖北、四川一帶,公元1644年攻占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在成都兩年,後清軍進入,退走雲貴。

  十一是公元934年孟知祥稱帝,史稱後蜀。孟知祥的叔父孟遷在唐末據有邢、名、磁三州,後被後晉打敗,受後晉之命守澤潞。梁兵攻晉時,孟遷又降梁。孟知祥的父親事晉。孟知祥長大後,李克用把弟弟李克讓的女兒嫁給了他,並任他為左教練使。後唐李存勖稱帝,任他為太原尹。同光三年(925)後唐滅前蜀,派他去鎮守蜀地,為成都尹,任西川節度使。他先與東川節度使董璋聯合,抗拒後唐,又於長興三年(932)攻殺董璋,兼並東川,次年任東西川節度使,又被封為蜀王。

  孟知祥是個幹練的統治者,他初到成都時,蜀中農民還苦於前蜀的暴虐統治,群起反抗。他一麵鎮壓,一麵又選任廉明的地方官,整頓吏治,減少苛稅,召集流散人口,使境內逐漸安定下來。應順元年(934)正月,他在成都稱帝,國號蜀。當年四月死,其第三子孟昶即位。孟昶先懲治了想要奪軍權的大將李仁罕,又殺了為非作歹勒索百姓和下級官員的張業,樹立了自己的權威。他鼓勵臣下對國政提意見,即使說得不對,他也不為難提意見的人。他曾經親自撰寫誡,發給地方官,曉諭他們把前蜀驕淫失國的事作為教訓。他的疆土也與前蜀相同。後來,孟昶漸漸地染上了奢侈的惡習。公元965年,宋兵攻入成都,孟昶投降,後蜀亡。

  十二是北宋末年,王小波、李順起義,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權,持續兩年多,995年失敗。

  十三是“安史之亂”,唐玄宗南逃四川,肅宗至德二年(757)升成都城為“南京”,四年後廢。天寶十四年(755)冬,受玄宗嬌寵信任而兼任洛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以討楊國忠為名,率眾15萬從範陽起兵,長驅直下,渡過黃河,次年正月占領洛陽,稱大燕皇帝,繼而用半年時間占領長安。

  天寶十五年(756)夏,玄宗見長安難保,率皇親貴族倉皇逃往四川。行到馬嵬驛(今陝西興平縣西),將士嘩變,殺楊國忠,又逼玄宗縊殺楊貴妃。太子李亨從馬嵬回軍北上,在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稱帝,尊玄宗為太上皇。

  以上列舉的這些都是正式宣布建立了政權的。還有,公元882年黃巢起義,僖宗避亂入蜀,在成都居住三年;西晉建國奠基人司馬炎之子司馬穎,封成都王;朱元璋的兒子朱椿封蜀王,王府都曾建在成都。

  成都先後建有這麽多政權,這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是絕無僅有的,也說明了成都的特別和特殊。

  手工商業“多”。導遊說,成都不僅是西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且是商業十分繁榮的一方都會。這裏曆史悠久的傳統工業和手工業有冶鐵、織錦、刺繡、釀酒、造紙和印刷。

  成都自古經濟繁榮,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成都的蜀錦生產即已初具規模。《尚書》記載:當時人們把成都生產的絲織品叫作“蜀錦”,秦統一蜀後,李冰任蜀守,與其子帶領民眾興建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先進的水利設施,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這裏的人們不知饑饉。這裏沃野千裏,有“陸海”“天府”稱號。

  開采鐵礦、冶煉鋼鐵有兩千多年的曆史。早在秦始皇時期,遷卓氏和程氏在成都煉鐵。卓氏即卓文君先輩,本是趙國人,以煉鐵致富。他們將先進的冶鐵技術帶到出產鐵礦石的臨邛,以臨邛為基地,促進了冶煉業的發展,使蜀郡成為著名的開采鐵礦、冶煉鋼鐵地區。

  四川自古盛產蠶桑,成都早在漢代就是全國的織錦中心。諸葛亮治理四川時大力發展經濟,把蠶桑生產放在重要位置,設有專門部門管理錦。蜀錦在當時不僅是對外貿易的商品,而且是軍費的重要來源。到了唐朝,蜀錦工藝進一步提高,產品遠銷日本、波斯。宋、明以來種類更多,成都的錦緞馳名天下。“錦官城”“錦城”也成了成都的代稱。蜀錦織造工藝名列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蜀錦與蘇繡、湘繡、粵繡並列為中國四大名繡,已有1600多年的曆史。晉代常璩《華陽國誌》中把蜀繡稱為“蜀中之寶”。

  成都釀酒可追溯到兩千四百多年前的開明王朝。成都是所謂“酒多,酒家多,酒客多”的“三多”古城。早在唐朝時,成都的酒業就極其繁榮。唐代詩人張籍《城都曲》雲:“萬裏橋邊多酒家,遊人愛向誰家宿。”成都“生春酒”在唐代為貢品。

  清朝初期,隨著經濟的複蘇,成都的酒業又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眾家酒坊中,有一位姓王的釀酒技師,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在東郊大佛寺旁開辦了“福升全”(諧音“佛身全”)酒坊,取清澈甘洌的“薛濤”井水釀酒,釀出的酒質量上乘,號“薛濤酒”。道光四年(1824),開始在城內建新廠,以“福升全”末字為首字,生產“全興酒”。1951年,在老字號福升全舊址成立福全升酒廠,生產新一代“全興大曲”。

  成都自唐代起就是造紙中心。益州黃麻紙是官方用紙。唐玄宗時曾規定,宮廷藏書皆以益州麻紙書寫。

  名紙有“薛濤紙”“鬆花箋”“十色箋”等。五代詞人韋莊在《乞彩箋歌》雲:“魚得溪頭瑟瑟波,潑成紙上猩猩色。手把金刀擘彩雲,有時剪破秋天碧。”“十色箋”又名“謝鬆箋”,俗有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黃、淺青、深綠、淺綠、銅綠、淺雲等十色,故稱“十色箋”。

  1944年,在四川大學出土了一部《陀羅經咒》,為唐中後期遺物,是國內現存最早的印刷品實物。這些印刷品也驗證了成都印刷業很早就發展起來了。唐末,成都出售占夢、相宅之書;五代馮道主持印《九經》,是儒家經典第一次開雕;官府大規模刻書始於宋初刻印《開寶藏》,又稱《蜀藏》,刻於宋太祖開寶年間,曆時十三年,共刻成5048卷,1067部經書,刻板13萬塊,是我國乃至世界曆史上第一部刻印的大藏典。這完全可以說明成都印刷業和紙業的發達。

  手工業的發展帶動了商業的繁榮。漢代成都就是中國西南最大的商業城市,住戶達七萬六千多戶,僅次於當時的長安,與洛陽、邯鄲、臨淄、宛城(今河南南陽)合稱為五都,與天竺、大秦等通商。唐代,成都的繁榮程度僅次於揚州,號為“揚一益二”,蜀中人士認為“以揚為首,益聲勢也”。益州“江山之秀,羅錦之麗,管弦之多,技巧百工之家,揚不足以侔其半”。我國最早的紙幣交子出於成都,既是印刷術發達的表現,也是商業繁榮的見證。交子是商人之間貨款的支付憑證,最早出現於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初在成都民間發行流通。天聖元年(1023),宋王朝在成都設置益州交子務,統一管理交子的發行與流通。

  文化名人“多”。蜀中自古多名士,說的是文化教育事業的繁榮與發達,造就了一大批人才。成都曆史上人才輩出,群星璀璨。兩漢時期,成都的“文章冠天下”,文學家司馬相如和揚雄不僅是我國漢賦創作的代表,而且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幾位有專集傳世的作家。晉代成都史學家常璩編纂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地方誌《華陽國誌》。後蜀的成都詞人趙崇祚編輯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詞集《花間集》。後蜀主孟昶親筆寫了中國第一副對聯:“豐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成都這個地方長期以來,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成都成了文人的向往之地,我國文學史上很多著名詩人都曾來到成都,把成都作為自己創作的基地乃至第二故鄉。這其中包括漢代文學家司馬相如、揚雄、嚴君平;唐代音樂家段安節、雷威;五代詞人孫光憲、歐陽炯和畫家黃筌、黃居窶父子;宋代醫學家唐慎微、史菘,史學家範祖禹、範鎮等。他們都是出生或長期生活在成都,在文學、史學、醫學、音樂、繪畫等領域都有卓越不凡的成就。此外,蜀漢的政治家諸葛亮,晉代文學家左思,唐代詩人李白、杜甫、岑參、高知、劉禹錫、元稹、白居易、女詩人薛濤、高僧玄奘,五代詞人韋莊,宋代文學家蘇軾、詩人陸遊、範成大等都曾先後活動或流寓在成都,留下過諸多的業績及不朽詩篇。現代文學家郭沫若、巴金,音樂家王光祈,科學家周太玄,辛亥革命先烈彭家珍等人或出生或就學或從教於成都。他們都是成都文化史乃至中國文化史上值得驕傲的人物。與他們有關的遺跡還成為今天的旅遊勝地。

  導遊說,在眾多名人中,要突出介紹一下北宋的“三範”和明朝的楊慎。北宋學者範慎、範祖禹、範衝均為成都華陽(今雙流)人。範慎參加纂修《仁宗實錄》《起居注》《新唐書》《類編》等書。範祖禹是範慎侄孫,纂修了《神宗實錄》《唐鑒》,並擔任司馬光修撰《資治通鑒》的主要助手。範衝是範祖禹長子,曾主持重修宋神宗、宋哲宗兩朝實錄。三範在中國史學、文學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範祖禹所撰的《唐鑒》12卷,被譽為“深明唐三百年治亂”的史學名著。

  楊慎(1488-1559),明代著名學者。成都市新都人。正德間狀元,嘉慶三年(1524)因議“大禮”被貶雲南。楊慎著述頗豐,有《升庵集》《全蜀藝文誌》《陶情樂府》等,還有許多詩作流傳於世。

  古代手工藝“多”。成都得都江堰之利,開發早,漢代的成都就可與洛陽、邯鄲、臨淄、宛城齊名,是當時五大都會之一。城內設有鹽、鐵、工官及市官,盛產蜀錦、蜀布、蜀刀、蜀器、金銀器等。這其中最著名的要算蜀錦,錦官城就是當時為管理蜀錦而設,當時蜀錦有“成都獨妙”的讚語,其織錦產品在國內享有盛譽。

  晉代詩人左思曾在其《蜀都賦》中,用華麗的辭藻描寫了成都蜀錦品種花色如滿天星鬥的盛況。這一時期,城中的織錦業更為發達,出現了“百室離戶,機杼相和”的景象,城中萬機同鳴,此起彼伏,簡直是一座織錦的城市。唐代的成都成為“雉堞崇宏,觀瞻頗壯,人煙稠密,街衢修廣,市廛櫛比,百貨雲集,富庶繁華,儼偌帝京”的大都市。

  北宋神宗時(1068-1085),成都設立了織錦作坊錦院,院內廠房林立,紡機眾多,有數百名工人,分工周密、細微,儼然是較完備的手工業作坊,年產蜀錦2000匹,品種30多個。南宋著名詩人陸遊在《晚登子城》寫道:“城中繁雄千萬戶,朱門甲第何崢嶸。錦機玉功不知數,深夜窮巷聞吹笙。”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稱成都為“全中國之冠”。

  民間風俗盛會“多”。有春節燈會(青羊宮)、二月花會、端午龍舟會、八月桂花會等。陸遊有詩讚:“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裏路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豐富的戲曲藝術形式,如川劇、評書、竹琴、四川清音等,極大地豐富了節日的文化內涵。

  戲曲種類“多”。成都是我國古代戲曲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有“蜀戲冠天下”之譽。成都出土的漢代說唱俑趣味十足,是當時藝人的再現。我國第一出有詳細記載的戲劇,在三國時期的漢蜀宮廷裏演出,我國第一次有明確記載的“雜劇”也出現在唐代的成都。成都是川劇的發源地之一。川劇以表演細膩、基本功紮實、唱詞優美著稱,有不少絕活。川劇在省內有四大流派,稱為四條河道,成都是川西河道的中心,產生過不少名家。

  成都的音樂、舞蹈在唐宋時期就呈繁榮景象,杜甫有一首詩是這樣描寫的:“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陸遊《成都書子》詩雲“靜夜常聞絲竹聲”,寫出了成都舞蹈的盛況。前蜀王建墓中出土的石棺床,東西南三麵刻有使樂24人,其中舞者2人,奏樂者22人,共有琵琶、箏、鼓、笙、笛、鈸等樂器20種23件,是一支完整的宮廷樂隊,是目前已出土文物中反映唐五代音樂舞蹈最完整、最全麵的資料。

  成都的繪畫名噪一時,唐代中期及至宋代,全城壁畫數量和質量稱為“天下第一”。五代時期的畫家黃筌、黃居寶父子等開創了中國工筆花鳥畫派,當時的“翰林圖畫院”是中國最早的皇家畫院。北宋時的黃筌及其畫友入汴京成為北京畫院的主流派。近代,畫壇大師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傅抱石、徐悲鴻等曾寓居成都,與成都畫家、書法家、金石家共同創立“蜀藝社”,互相切磋技藝,使成都繪畫水平和成就達到新的高峰。

  喝茶花樣“多”。成都的茶館文化別具一格。四川人飲茶的曆史,文獻記載有兩千多年。成都的茶館多舉世聞名,街頭巷尾、公園名勝、鄉間小鎮皆有茶座茶館。成都人喝茶很有講究,要有味,舒適。座位是靠背竹椅,要平穩、貼身,或靠或坐不覺得累,閉目養神不怕摔。茶具用三件頭:瓷碗、瓷蓋、金托盤(又稱茶船子),用長嘴銅壺衝開水,衝茶從頭到尾點滴不漏,賞心悅目。茶館供應糕點糖果,還有各種娛樂活動,如棋類、說唱、相聲等。人們在茶館談國事、數家常、做生意、敘友情、聽曲藝、論學術,茶館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場所。

  成都為天府之國的中心,物產豐富,風景優美,生活安閑舒適。這裏的人不僅喝茶花樣多,而且吃的方麵也很講究。川菜是我國四大菜係之一,講究色、香、味、形,豐儉皆宜。成都的小吃更是品種繁多,製作精巧,風味獨特。

  名勝古跡“多”。成都曆史悠久,地處西南內地,山川秀麗,人傑地靈,是我國有名的旅遊勝地。這裏名勝古跡遍布:十二橋遺址,金沙遺址,武侯祠,杜甫草堂,王建墓,成都蜀王陵,大慈寺,寶光寺,文殊院,大邑劉氏莊園,等等。

  十二橋遺址,是商代早期建築遺址,在這裏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銅器、骨器、卜骨等,是我國發現的柱礎以上結構最完整、構件最齊全、年代最久遠的古代遺址。這些實物的出土和展出,讓我們看到了三千五百多年前商代社會的建築水平和燦爛的古代文化。

  金沙遺址位在市區金沙村,整個遺址的總體布局以祭祀為中心,呈塊狀分布,是一座開放形製的古蜀國都城,由祭祀區、宮殿區、墓地、族邑聚落等眾多遺址組成,出土各類珍貴文物三千多件。考古專家考證,該遺址是商周時期大型古蜀文化中心遺址,是古蜀國的都邑。金沙遺址的發現,是我國新世紀第一個最為重要的考古發現,其重要性完全可與三星堆並駕齊驅。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圖,被確定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

  王建墓,墓主為五代時期前蜀帝王王建。該墓的特點是墓地下無洞穴,建築全在平地上。墓中室有須彌座石棺床,上置官槨。棺床東、南、西三麵浮雕24人,各執琵琶、箏、笙、柏、板、正鼓和鼓、毛員鼓、齊鼓、答臘鼓、羯鼓、吹葉、虎、橫笛、百簫、篳籮、貝、銅龍等古代樂器,具有極高的藝術和研究價值。

  武侯祠,是紀念蜀相諸葛亮的祠堂,始建於公元六世紀,距現一千四五百年,明朝初期並入明列廟,形成現在的劉備、諸葛亮君臣合廟。

  杜甫草堂,是杜甫流落成都時的居所。始建於唐肅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在友人的幫助下,於浣花溪畔蓋起簡陋的茅屋。杜甫在這裏住了三年九個月,這期間詩歌創作豐富,留下來的有247首,約占他全部詩篇的六分之一。草堂舊址以後幾經變化,到宋代正式建立祠宇,經元、明、清各代布置修葺,形成現在規模。景區內有浣花夫人祠。唐代宗大曆三年(768),瀘州兵馬使楊子琳任成都尹,趁劍南西川節度使崔寧奉召入朝之機,乘虛突襲成都。崔寧之妾任氏(人稱浣花夫人)捐家財募得數千人,擊退楊子琳。任氏護衛成都有功,朝廷封她為冀國夫人。成都人奉她為守護女神,並在浣花溪畔興建“浣花夫人祠”。

  大慈寺,是唐宋名流學人飯宴遊賞、吟詩唱和之地和佛教宗師傳戒叢林。大慈寺創建於唐至德年間(756-757),唐宋時期規模宏大,每年上元、寒食、端午、七夕、中秋、冬至等節日,上香和遊覽之人絡繹不絕。寺內壁畫頗多,有唐吳道子、前蜀李升、後蜀黃筌等的畫作。內藏碑石書法十分豐富。

  文殊院,位於成都北校場東側,為四川四大佛教叢林之一。始建於南唐,原稱信相寺,明代毀於兵火。清康熙三十年(1691)重建,改名文殊院。院內有一百餘尊銅像等文物。

  寶光寺,位於新都縣,是四川佛學院所在地,川西地區禪宗主要傳戒叢林。寺內羅漢堂塑像5577尊,為國內外極有名的佛教曆史文物。唐代舍利塔雄踞寺中心。寺內藏蜀漢以來器物碑刻墨跡千餘件。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