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節 喀什見聞

  新疆境內有兩大古城:一是現在的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二是南疆邊陲的喀什。

  喀什是喀什噶爾的簡稱。喀什噶爾古稱疏勒。疏勒國是公元前3世紀時已經存在的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漢書》記載: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曾到過疏勒國,絲綢之路開通後,疏勒城成為絲綢之路北道的最後一個城邑。疏勒城是古代中國通向印度、波斯、費爾幹納、裏海沿岸和歐洲的咽喉之地,也是歐洲、中亞、西亞、印度次大陸北部等各地人民來中國的必經之路。疏勒城是絲綢之路上極為重要的商旅驛站,自西東來的駱駝商隊在翻過帕米爾高原之後,來到中國的第一站就是疏勒城,這些商隊都要在此休息,分發食物。而長安西去的商旅,在飽嚐了玉門關風沙之苦後,需要在此休整,並做好翻越帕米爾高原的準備工作。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疏勒城十分繁榮,“街衢交互,廛肆紛紛”,“樓房層列,馬龍車水”,是蔥嶺之東的一大都會,也是中國最早的國際性商業城市之一。這一時期,疏勒城的“巴紮”(集市)的珍奇異寶、牲畜果品,不可枚舉。疏勒素有“絲路明珠”“歌舞之鄉”“瓜果之鄉”等美稱。

  自西漢至唐末,疏勒均為疏勒國都,公元五世紀前後,疏勒人修建了疏勒城,名之為“比拉地吾考”;公元七世紀初,更名為“喀夏泥河艾”,意為“高原最美麗的古城”;公元675年,唐王朝在疏勒設置疏勒都督府,是唐王朝管理西域的“安西四鎮”之一。唐代疏勒國有佉沙國國名,《西域記》一書中有“佉沙國,舊謂疏勒者”的記載。大約在公元九世紀,維吾爾族人在疏勒一帶正式定居下來。

  宋代,疏勒城是喀喇汗王朝的京都之一,這裏首先有了伊斯蘭教。這一時期,因河西諸邑及西北大部為西夏國控製,絲綢古道的控製權已不在宋朝。以後,隨著宋室南渡,經濟貿易的重心移至沿海一帶以及沿海港口興起,逐步形成了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取代了繁榮近千年的陸上絲路,疏勒城作為絲綢之路商旅驛站,就失去了往日的繁華。盡管這一時期仍同西域保持著貿易往來,但與那昔日“商旅不絕,貨物齊備”的繁榮景觀相比,已相差甚遠。

  元代,疏勒之名漸漸地為維吾爾喀什噶爾所代替。喀什意為各種顏色,噶爾意為磚瓦房,合起來有“綠色的琉璃瓦屋”或“玉市”之意。元朝人把它譯為“可失可耳”“可失哈裏”。

  到了清代,清初統一用“喀什噶爾”譯寫喀什地名,與此同時仍然保留了“疏勒”這一古名。當時,官私兩種文書上,都將“喀什噶爾”和“疏勒”並提。清朝統一新疆後,在喀什噶爾設置參讚協辦大臣,並置徠寧城(後疏勒縣址)。此後,這裏一直是清朝中央政府統轄南疆各地的軍事、政治中心。

  公元1860年,中俄雙方約定辟喀什噶爾為商埠,喀什噶爾再度繁榮。這一時期的市場上,絲綢、刺繡、花帽、銅壺、樂器、首飾等琳琅滿目,應有盡有。清朝詩人肖雄的詩是這樣形容的:“迢遙疏勒峙邊雄,據水憑山物產豐,天使墓門千載在,海幫商旅一途通。”

  喀什是南疆的一座古老城市,又是我國伊斯蘭教發祥地之一,曆史悠久,人文薈萃,有眾多的伊斯蘭教和佛教古建築、古墓葬,顯示了厚重的曆史文化內涵。這裏集中原建築、伊斯蘭教建築、歐洲建築風格於一體的維吾爾建築,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關於這裏的名勝古跡,有“四城、兩片、九點”之說。

  四城--疏勒城、疏附城、盤橐城、徠寧城。疏勒城、疏附城現僅存遺跡。盤橐城位於喀什市東南部,維吾爾族稱“艾斯克薩”,意為舊城,現有7.8米長、3米左右高的殘垣。該城一世紀為疏勒國王兜題駐蹕之地,東漢班超出征西域,永平十六年(73)擒拿兜題,擊敗匈奴,平定西域,故此城又稱“班超城”。公元1759年,乾隆平定大小霍加之亂,該城毀於戰火,現修建了班超紀念園。

  “兩片”是恰薩片和烏斯塘博依片,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和藝術價值的傳統居民、鄉土市場和清真寺。導遊引領我們去參觀了傳統民居。他們的房子沒有統一的坐向,一片房子裏麵分成一小片一小片,有巷路通向每一個小片直到各戶人家,那種巷路縱橫交錯,挺長,第一次走都好像沒有盡頭,一不注意走進去了還出不來。房子平頂,多數戶是兩層,中間有個天井。平時沒有什麽人在家,除開店鋪做生意的在家外,都到外麵做生意去了,在家的大多數都是老人和小孩,有少數的家庭婦女。這裏的人生活不錯,生意做得很好,還能享受國家對少數民族的補貼和政策性的優惠。這裏的人對遊客和外來人很客氣,我們在好幾家都吃到了奶茶和他們自己做的具有維吾爾族特色的點心。

  “九點”就是艾提尕爾清真寺、阿帕克霍加墓、三仙洞、莫爾佛塔、玉素甫喀什噶裏墓、石頭城、公主堡和九龍泉等著名景點。

  我們參觀了“艾提尕爾清真寺”和“阿帕克霍加墓”。

  艾提尕爾清真寺最初為喀什噶爾汗國王蘇丹阿巴拜黨日生父桑尼斯米爾紮所建的一座小清真寺,後來逐步擴建增大,尤其在公元1798年,一名叫古麗拉米娜的外地婦女前往巴基斯坦途中病故,臨終前將所帶財物捐出。人們用她捐獻的財物,拓展舊寺與門前廣場,正式定名為“艾尕清真寺”。

  艾尕清真寺以悠久的曆史、宏偉的規模和絢麗的民族特色而聞名中外,是新疆最大的清真寺,是全國最大的清真寺之一。

  阿帕克霍加墓位於東北郊5000米處的艾孜熱特村,是新疆規模和影響最大的伊斯蘭教“霍加”陵墓。墓中葬有乾隆皇帝的香妃,當地漢族群眾又稱其為“香妃墓”。導遊說:香妃即容妃,阿帕克霍加的重孫女。1695年,阿帕克霍加死後安葬於此,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此墓不僅因被冠以阿帕克霍加的名字而被後人記住,而且引起清朝統治者的高度重視。

  陵墓中還埋葬著明清時期伊斯蘭教著名傳教士買買提玉素甫霍加、喀什噶爾霍加國王和白山派首領阿帕克霍加及其家族5代72人。陵墓占地兩公頃,由門樓、小禮拜、主墓室、教經堂、大禮拜寺等組成,是一座具有濃鬱維吾爾民族特色的古建築群。

  §§第六章 行走在戈壁灘上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