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曆史記憶

  當我們遊覽在瞿塘峽棧道上,自然就會想起“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曆史故事。那是在兩千多年前,楚漢相爭劉邦做漢王時,為了麻痹項羽,在嘉陵河穀的褒斜棧道上導演的一出軍事傑作!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七雄爭霸的局麵,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在經過了多年戰亂之後,人民熱切企盼有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發展生產,休養生息。而秦始皇卻繼續施行戰時暴力政策,年年有大規模的征發;同時為了滿足一己私欲,他在鹹陽大肆修建宮室,藏美女一萬人以上,又建阿房宮。後項羽入關燒秦宮,大火竟三月不熄。秦始皇在驪山為自己營造陵墓,墓高五十丈,方圓五百裏,掘地灌入銅汁。墓中有宮殿和不計其數的珠玉珍寶,用水銀造江河大海。秦始皇死後,沒有生子的宮女要全部殉葬,墓內工匠也全部被活埋在裏麵。僅驪山墓和阿房宮兩項工程,就征發70萬餘人,造成了“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餉,女子紡績不足於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道路死者相望”的悲慘景象。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百姓苦不堪言,田租口賦、鹽鐵之稅較前代激增了20倍,造成百姓本來就很少的收入被搜刮殆盡。秦二世胡亥時,政治更加黑暗,“繁刑嚴誅,吏治深刻,賞罰不當,賦斂無度”。

  大規模的征發、繁重的徭役賦斂和殘酷的刑罰,使當時的中國哀鴻遍野,百姓不堪其苦,以至於“人人思亂,四海鼎沸,草澤競奮”。戍卒陳勝振臂一呼,天下民眾揭竿而起。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朝廷發“閭左之戍”,有九百多名貧苦百姓要到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屯戍,陳勝、吳廣也在被征之列,還做了屯長。這一行人來到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劉村集),被淮北的連綿大雨阻住了路途。時間一天天過去,他們計算行程,發現已無法在規定的期限內趕到屯戍地漁陽了。屯戍誤期是要殺頭的,也就是說這九百多名戍卒若不奮起反抗,就再也沒有出路了。

  死亡的威脅向戍卒們逼近,這時,陳勝、吳廣私下密謀起義。他們分析了形勢和自己的處境,認為“天下苦秦久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史記陳涉世家》)。於是,陳勝、吳廣決定冒用扶蘇、項燕的名義,號召天下反秦。

  吳廣利用自己在戍卒中的威望,故意惹惱押送的尉官,使尉官當眾鞭笞自己,以激怒四周的戍卒。在陳勝帶領下,他們殺了兩名押送的尉官。陳勝、吳廣動員戍卒們說:“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籍弟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已經走投無路的戍卒們,很願意有陳勝、吳廣這樣的人帶領他們在絕境中拚出一條生路。於是,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戍卒們群情振奮,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於公元前209年7月在大澤鄉爆發了。

  陳勝、吳廣起義的爆發,揭開了全國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奮起反秦的序幕,一時間“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人以應陳涉”。各方反秦勢力風起雲湧,項羽和劉邦都是反秦勢力的一支。

  公元前209年(一說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劉邦以亭長的身份,奉縣令之命押送一批刑徒到驪山去服苦役。路上不少人尋機逃跑,劉邦計算了一下,若照此下去,等到達驪山時,恐怕刑徒們都逃光了。按照秦法,服役者不能按期到達就要被砍頭,劉邦很明白這個罪錯會給自己帶來什麽後果,經過考慮,他果斷地作出了決定。

  一行人來到豐邑西麵的大澤中時,劉邦吩咐停下喝酒。到了夜晚,他解下刑徒們身上的繩索,對他們說:“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刑徒們當然喜出望外,對劉邦十分感激,當即便有幾十人願意跟隨他。

  劉邦放走刑徒,無疑是他一生中的一個轉折點,此舉標誌著他結束了為秦朝鄉村小吏的曆史,從此以後,他便與秦王朝決裂,走上了逃亡、反抗的道路。

  逃跑後的劉邦帶著跟從的人隱藏在芒碭山間(今安徽碭山東南),積蓄力量,等待時機。不久後,陳勝、吳廣起義爆發,給劉邦送來了天賜良機。隱藏在芒碭山的劉邦這時已經有一支幾百人的隊伍,在蕭何、曹參等人的協助下,衝出芒碭山宣布起義,首先奪取了沛縣,被立為“沛公”。劉邦與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等人分頭召集沛縣子弟三千人,正式建立一支反秦武裝力量。

  劉邦在這場鬥爭中,保持了清醒的頭腦,他九月起兵,十月攻占胡陵(今山東金鄉)、方與兩縣,然後撤軍回家鄉豐邑固守。幾經轉戰,力量得到發展。在向楚王景駒借兵的路上,遇到了張良。張良是一位奇才,他的祖先是韓國貴族,他家曆代都官至侯相,秦滅韓時,張良尚幼小,沒有做官。由於韓國被滅,他一下子由貴公子成為平民,所以,對秦恨之入骨。

  通過與張良一番交談,劉邦覺得張良很合心意,認為自己遇上了一位奇才,馬上任用他做廄將。張良也感到劉邦對自己誠心相待,而且覺得他是個大有前途的人物,便帶著自己的人投奔了劉邦。這年六月,劉邦率部來至薛縣。當時項梁軍力最強,又連克秦兵,所以,項梁就自然成了各路反秦力量的領袖。項梁聽信謀士範增的勸說:“楚國當年為秦所滅,楚人至今還懷念楚懷王,今陳勝首事,不為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您起兵江東,有許多人跟隨,是因為世世楚將,為能複立楚之後也。”於是項梁派人從民間找來一位牧羊的前楚懷王的孫子,立為楚王,仍稱楚懷王,項梁為武信侯,讓陳嬰做上柱國。此時的劉邦,便成了楚懷王屬下的一支隊伍。

  幾個月來連續數次戰勝秦軍,使項梁驕傲輕敵起來。九月,秦將章邯在經過了充分準備之後,集中兵力,乘夜在定陽襲破楚軍,項梁被殺。從此,項羽就統領了他叔父原來的部下。

  項羽名籍,字羽,出身名將之門。早年好學兵法,力能扛鼎,性情勇猛暴烈,曾有取代秦始皇的誌向。項梁死後,楚懷王退守彭城(今江蘇徐州)。原陳勝的部將呂臣帶著他的蒼頭軍駐城東,項羽軍駐城西,劉邦軍駐碭郡,形成掎角之勢,準備遏製秦軍南下。此時的章邯也驕傲起來,不以楚地軍隊為憂,不再向南追趕,而是北渡黃河,進攻趙王歇,大破趙軍。趙王歇與張耳被章邯部將王離等重兵圍困在邯鄲,幾次派人到彭城向楚懷王求救。

  當時,秦軍主力在趙地,而空虛的關中暴露了出來,如果楚懷王派兵救趙,則有可能把秦軍主力牽製甚至消滅在黃河以北,義軍就可以再出奇兵乘虛入關,直指鹹陽。

  閏九月,楚懷王把呂臣、項羽的軍隊合並起來歸自己統領,任命劉邦為碭郡長,封武安侯,仍統帥駐碭郡的軍隊;任命項羽為魯公,封長安侯;封呂臣為司徒,呂臣的父親呂青做令尹,然後商量救趙和入關兩路人馬的派遣問題。

  楚懷王與諸將約定:誰先進關中入鹹陽,誰就做關中王。不過秦軍勢力很強,諸將望而生畏,不敢下進攻關中的決心,隻有項羽痛恨秦軍擊殺項梁,情緒激憤,自告奮勇地請求與劉邦一起帶兵西進入關。而懷王部下一些老將認為項羽殘暴,不是合適人選,隻有沛公劉邦可以派遣。最後楚懷王采納了老將們的意見,派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率主力北上救趙;派劉邦率本部人馬,並收集陳勝、項梁的一部分殘部,向西挺進關中,攻占秦都鹹陽。

  宋義率項羽、範增行兵至安陽,不顧項羽迅速引兵渡河的建議,耽誤了軍機,項羽一怒之下殺了宋義,自封為“假上將軍”。懷王聞報,也無可奈何,隻好正式任命項羽為上將軍。項羽軍權在握,便先派兩萬人馬渡過漳水,首戰告捷,然後“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楚軍在項羽的帶領下直撲王離,切斷了他運給養、軍需的通道,大戰九次,將士個個拚死向前,以一當十,殺聲震天動地,大破秦軍,生擒王離。章邯帶殘部潰逃。秦軍敗後,諸侯將領去見項羽,“入轅門皆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西進以來,劉邦采取了積極而又冒險的戰略戰術,利用項羽在黃河以北激戰之機,一步步向武關逼近,八月,攻破了武關。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在各路反秦武裝中,領先率十萬人馬來到秦都鹹陽東郊灞上。秦王子嬰乘素車白馬,頸上縛了係帶,手捧皇帝印璽、符節在枳(今陝西鹹陽東北)道旁向劉邦投降。至此,轟轟烈烈而又曆時短暫的秦王朝正式滅亡。

  灞上受降之時,劉邦這支從農民起義中發展起來的武裝力量已經發展壯大成為擁有十萬人馬的精銳之師。雖然與項羽之軍相比,其力量尚弱,但已是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並有率先攻入鹹陽的戰績,這使各路反秦力量包括項羽對他也不能再小看了。

  章邯在邯鄲失敗以後,受到秦二世的斥責,他很慌張,派長史司馬欣回鹹陽說明情況。掌握大權的奸臣趙高卻讓他等三天,不予接見。司馬欣感到不妙,忙回軍中報告。章邯意識到,戰勝受到趙高的妒忌,戰敗不免一死。在這樣的情況下,章邯隻有舉全軍向項羽投降。項羽受降後,立即引兵向西,要搶先入關,奪關中王。

  項羽進關後,曾派人向楚懷王請示對地盤和權力的分配意見,懷王回答:“如約。”即依照原先的約定,也就是說,劉邦既然先入關破秦就當封關中王。懷王當初派項羽去救趙,而不是向西入關,致使劉邦搶先入鹹陽,項羽對此大為惱火,現在懷王又要“如約”,更不順項羽的心境。而且當初項梁立懷王就是把他當作偶像,如今這個偶像已無存在的意義了,項羽便以尊懷王為“義帝”作借口,把懷王撇在一邊,“實不用其命”。

  公元前206年,項羽在戲亭(今陝臨潼東北戲水西岸)召開分封大會。項羽欲自立為王,先分封諸將相,把全國分為十八個割據王國。

  因為項羽自己想占有今河南開封一帶的魏地,所以封原魏王豹為西魏王,占有河東(今山西西南)。如何分封劉邦,使項羽頗感躊躇。因為他極不情願讓劉邦做關中王,卻又不想擔負違背前約的罪名,引起諸侯的反叛,於是他便與範增密謀,說巴蜀、漢中等地也稱關中的一部分,並以此為理由封劉邦為漢中王,占據巴郡(今四川東部)、蜀郡(今四川西部)、漢中郡(漢水上遊,今陝西秦嶺以南及湖北西部一帶),建都南鄭(今屬陝西)。

  巴蜀之地山高道險,漢中與關中又有秦嶺隔阻,劉邦被分封到那裏,項羽認為他就不太可能出來和自己爭奪天下了。但是為了以防萬一,項羽又把關中之地一分為三,分封給了秦朝的三個降將:雍王章邯占據鹹陽以西(今陝西西南部、甘肅東部,建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占據鹹陽以東至黃河),建都櫟陽。董翳曾勸章邯投降項羽,封翟王,占據上郡(今陝西北部),建都高奴(今陝西延安東)。

  這三王占據了關中,堵死了劉邦複出的路,項羽覺得萬無一失了。於是,他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項羽的封地大致包括現今安徽、江蘇、浙江的大部分以及山東、河南的一部分,是諸侯中封地最廣的。

  分封完畢,項羽以為從此天下太平,他可以長久地做霸主了,便徙義帝於長沙彬縣,後又命令九江王英布等將義帝截殺於江中。然後命新諸侯就國,他自己帶著從鹹陽宮中擄掠來的財寶、宮女回彭城,做他的西楚霸王去了。

  劉邦被封漢王,領地在偏遠的巴、蜀、漢中,地理上有山川阻隔,複出之路又被關中三王把守。在他離關赴國時,項王命他隻帶三萬人相從。也就是說,劉邦原來的十萬軍隊一下子被削減了三分之二還多。麵對這種情況,劉邦曾一度失去冷靜,怒不可遏,要以項羽決一死戰。當時,項羽正處鼎盛時期,如果劉邦在這時輕舉妄動,顯然不是明智之舉。蕭何、周勃、灌嬰、樊噲等幾個老部下極力勸阻劉邦不能貿然行動。蕭何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輕舉妄動,時機不成熟,隻有死路一條,不如暫進漢中安撫百姓,招攬人才,治理好巴蜀並把它作為根據地,等時機一旦成熟,即可重出爭奪天下。”劉邦采納了這個意見,帶領三萬士卒和願意跟隨劉邦的將士,向漢中進發。張良送到褒中(今陝西褒城),劉邦派他回韓國故地。臨別時,張良對劉邦說:“這些天未能啟程,並非猶豫,我考慮了幾件事:今日一別,不至於相見無期,這是第一件。昨晚我算了卦,此番出行或能為沛公覓一帥。沛公手下不乏勇將,但皆將才,而調度三軍,有奇謀,知兵善戰者,得另有人選。我覓得此人,不管其在哪路諸侯帳下,一定叫他投奔漢王。此係第二件事。最後一件也最為傷腦筋,我想了幾天,方下定決心,隻恐沛公不能答應。”

  劉邦抬起頭來:“先生請講。”

  “我欲火燒棧道。”

  劉邦一驚:“燒棧道,豈不是絕了我們的後路?”

  “正是要斷絕後路,令項羽放心。項羽所深忌者,沛公一人而已。燒了棧道,表示你一心做漢王,無意與他爭天下。沛公贏得時間,於漢中培植勢力,日後方能殺回關中,平定三秦。”

  劉邦說:“棧道已毀,我如何殺得出去?”

  張良笑道:“我已為沛公定下一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日前我走訪幾位山中老人,探知山後尚有一條通往陳倉的小路。時機成熟時沛公以奇兵襲取陳倉,定能打破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的聯手布防。”

  劉邦大喜,趨前握著張良的手說:“先生臨走還殫精竭慮,為我定下妙計。大恩不言謝,請受我一拜。”

  張良到彭城盤桓以後,通過與項莊的接觸,了解了韓信。韓信是秦代東海郡(今山東郯城北)淮陰縣(今江蘇淮陰)人,出生於一個普通貧苦農民家庭。出生大致在公元前230年。他自幼喪父,由母親撫養成人,孤兒寡母相依為命,過著艱難窮困的日子。但韓信母親是個很剛強的人,含辛茹苦,讓韓信讀了一些書。韓信大約在15歲時,母親就去世了。母親去世以後,他立誌成名的決心愈來愈堅定。他不屑務農、做工、經商,而醉心於學武習兵,苦讀兵書戰策,認真鑽研各種用兵的謀略。

  秦末農民起義爆發,韓信參加了項梁的隊伍,做一個執戟郎中。項梁死後,他多次向項羽提出正確建議,都未被采納,很不滿意。張良私下找他做工作,叫他投奔漢王劉邦,並向漢王寫了一封介紹韓信的書信。漢元年(前206),韓信投奔了劉邦。韓信並沒有向漢王拿出張良的書信,劉邦對他不了解,隻讓他做了一個一般的軍官。

  蕭何在與韓信交談中,認識到韓信是個軍事奇才,可擔當三軍統帥。一次韓信犯法當斬,他對一旁的夏侯嬰叫道:“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夏侯嬰感到此人不一般,便沒有殺他。韓信認為劉邦不識他,於是,決定投奔別處,在一個晚上出走了。

  韓信走後,士卒報告了蕭何。蕭何來不及報告漢王,火速追趕,一直追到寒溪才把他追回來。後經蕭何的極力推薦,劉邦終於拜韓信為大將軍。

  劉邦答應讓韓信擔任大將以後,想馬上找他來談談,讓他拿出爭奪天下的錦囊妙計。蕭何建議說:“這樣不利,對待大將,不能像招呼一個小孩子那樣隨便,您一向不拘禮節,傲慢待人,這是韓信要逃走的重要原因。現在既然要重用他,就應禮義周全,鄭重其事,搭起壇場,選擇良辰吉日,更衣齋戒,召集群臣參加,由您親自授印。這樣才能表現出您的誠意,樹立起韓信的威望。”劉邦答應照辦,立即著手籌備拜將的各項事宜。

  拜將的日子終於到了,隆重的儀式上,劉邦親手給韓信掛上大將之印。韓信身穿帥服,榮耀極了。在場的官兵一下子被驚呆了,誰也沒有想到沛公會拜韓信為大將軍。他年紀很輕,又初來乍到,既無資曆又無戰功,憑什麽要他來統率全軍呢?特別是那些一起義就跟隨劉邦出生入死的將領心中更加不服。

  拜將儀式一完,劉邦馬上把韓信請到上座,問:“蕭丞相多次向寡人保薦您,不知您究竟用什麽良謀妙策開導寡人?”

  周圍的氣氛立刻緊張起來,很多人心裏也想,你韓信平白無故地當了大將,看你如何回答。

  韓信早就胸有成竹,他不慌不忙地反問劉邦:“大王,您的誌向,無非是要東征奪取天下,那麽最主要的敵人和對手,難道不是西楚霸王項羽嗎?”

  劉邦點頭讚同,連說:“正是,正是。”韓信接下去又問,請大王您自己想想,個人的英勇善戰、對部下的恩德仁義、兵力的眾寡強弱,這三個方麵,您同項羽比較,到底誰優誰劣呢?

  劉邦思考良久,最後隻好老老實實地承認:“我不如項羽。”

  韓信一聽很高興,知道劉邦頗有自知之明,能夠納言從諫,於是離席下座,向劉邦跪拜祝賀,說:“確實如此,我曾在項羽身邊待了很久,完全了解他的為人,他是可以戰勝的。”接著,韓信講出了自己的全部觀點,分析了項羽的特點和天下的形勢,提出了東征方針和計劃。

  劉邦自從來到漢中,懾於項羽的威望,一籌莫展,眼看著時間一天天過去,部隊不斷逃散,上下哀愁苦悶,無計可施。今日聽了韓信的一番說法,劉邦茅塞頓開,看到了希望,堅定了信心,深恨自己與韓信相識過晚。

  劉邦按照韓信的建議和計劃,於漢高帝元年八月開始東征,發起了“還定三秦”之役,揭開了楚漢戰爭的序幕。其部署是:蕭何留守南鄭,收取巴蜀租費,負責軍糧供應;劉邦和韓信統率數萬大軍,以曹參、樊噲為前鋒,揮師北上。

  秦嶺

  從漢中進軍關中,有一道高大而險峻的秦嶺(古稱南山)山脈阻隔,隻有幾條山間孔道相通,每條孔道都長達百十裏,十分險狹,行軍非常不便,運輸更為困難。因此,漢軍還定三秦的成敗,關鍵就是能否順利地越過秦嶺。

  四個月前劉邦由關中去漢中的時候,走的是秦嶺最東邊的孔道子午穀。當時張良送別劉邦,建議劉邦邊走邊燒毀所過的棧道,這樣既可以防止其他諸侯(主要是章邯等三秦王)進襲漢中,又可以麻痹項羽,使其相信劉邦沒有北上奪取關中、進而東下爭奪天下的企圖,從而讓他放心地離開關中回彭城,解除對劉邦的懷疑和威脅。這個建議為劉邦所采納,起了重要的戰略欺騙作用,不論章邯、司馬欣、董翳或項羽,都沒有料到漢軍會很快地回師關中,因而並沒做必要的戒備。但是,自從劉邦公然拜將,秣馬厲兵,準備東征以來,消息自然傳出,三秦王已經有所覺察和警惕。因此,韓信不能不采取新的謀略和辦法,達成還定三秦王的突然性。

  針對上述情況,韓信提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劃,也就是聲東擊西。所謂明修棧道,即派人公開修複子午穀棧道,把三秦王的注意力引向秦嶺東段。子午穀長達660公裏,直通關中腹地,修起來絕非一日之功,因而進一步麻痹了三秦王,使他們覺得漢軍的企圖必然是直搗鹹陽,但行動的時間尚遙遙無期。所謂暗度陳倉,即遠遠地繞開已經被燒毀的子午穀棧道,“以迂為直”,偷偷地越過秦嶺,突襲陳倉(今陝西寶雞東),然後再由西而東席卷關中。

  這一部署完全在三秦王的意料之外,章邯在陳倉一帶毫無防備。漢軍於漢高帝元年八月順利地越過秦嶺,渡過渭水,攻占陳倉,實現了戰略進攻的突然性。

  這就是韓信生平所指揮的第一個戰役,初出茅廬,一鳴驚人,成功地製造了我國戰爭史上由漢中進奪關中的戰例。後世許多軍事家效法韓信的做法,都未能成功。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