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錦繡三峽

  長江,同黃河並行在中華大地上,是中國的第一大河流,全長6300公裏,僅次於尼羅河和亞馬遜河。有資料記載,長江年入海水量一萬億立方米,僅次於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和非洲的剛果河,位居世界第三位。

  我三次遊長江三峽,最早是上個世紀,三峽大壩興建之前,那是一次工作之餘看三峽,以後兩次重遊。從三峽到白帝城,從三峽到成都。沿途坐火車、汽車、輪船,一路上看三峽的山陡水激,聽導遊講長江的故事……

  長江發源於青海南部的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冬冰峰西南側的薑古迪如冰川,在唐古拉山和昆侖山之間。這裏有大大小小十幾條河流,其中較大的有三條,根據“河源唯遠”的原則,確定最長的沱沱河為長江正源。

  “格拉丹冬”藏語意為“高高尖尖的山峰”,海拔6621米,南北綿延50多公裏。“薑古迪如”藏語意為“人越不過去”,海拔6548米,有南北兩條大冰川,呈半弧形,南支冰川長12.5公裏,寬1.6公裏;北支冰川長10公裏,寬1.3公裏。它的主峰因受冰川影響,形成角狀的山峰,像一把利劍刺向藍天。主峰側是十幾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組成了巍峨雄偉的雪山群峰,像巨大的屏幕,遮住了半邊天空。這南北兩條大冰川的融水即為萬裏長江的源頭之水。

  沱沱河

  江源上的天氣是娃娃臉,現在是晴空萬裏,等一下就有可能雷電交加;一時間風和日麗,等一下就有可能是狂風驟起、風雪交加。江源地區冬長夏短,降雨期長達350天,從每年9月左右到來年的4、5月是冬季,這期間河水冰封,平均溫度隻有0度左右。隻有在白天強烈的太陽輻射下,氣溫才能達到0度以上,到了晚上又是千裏冰封的景象。每年夏季,由於高原地麵上氣溫高,周圍大氣溫度低,氣體對流使得這裏常常出現雷暴和冰雹。

  這裏是一個純淨的世界,雪山巍峨,冰川高聳,融化的冰雪輕盈地流淌,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這裏是一個神秘的寶庫,資源豐富,地貌奇絕,野生動植物在高原避難所中繁衍生息。這裏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家園,有著返璞歸真的民族風情,有著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記載著滄桑文明的曆史遺存,更為江源世界增添了一抹人文光芒。

  長江的正源叫沱沱河,從源江至當曲口稱沱沱河,為長江正源;當曲口至青海省玉樹縣巴塘河口稱通天河;巴塘河口至四川宜賓市岷江口稱金沙江;岷江口至長江入海口通稱長江。其中宜賓至湖北省宜昌市俗稱川江,湖北省枝城至湖南定陽市城陵礬俗稱荊江,江蘇揚州、鎮江以下,古有揚子津渡口,通稱揚子江。

  長江從青海省南部的唐古拉山格拉丹冬冰峰兩側的薑古迪如冰川發源,自西向東往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在上海市注入東海,共流經十一省市自治區。逶迤東流的長江,匯聚了27條幹流,63條支流,包含了兩個世界聞名的淡水湖,塑造了無數風景,灌溉了遼闊的土地,哺育了無數兒女。

  長江地處溫帶,氣候溫和,水量充沛,支流眾多,流域廣闊,物產豐富,中下遊地勢平坦,河道穩定,集中了大河的諸多優勢。

  長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考古已經發現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地區一樣,孕育了足以與黃河流域並駕齊驅的燦爛的早期文明,是中國最早的人類發祥地之一。

  在重慶的巫山縣,發現了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人類化石--“巫山猿人”化石,距今約204萬年。在湖北鄖縣發現的猿人化石和藍田人的年代相同或更早,距今約75萬--65萬年。在河南南召雲陽鎮發現的南召猿人化石,與北京猿人大致相同。在南京湯山發現的猿人頭蓋骨距今約30萬年,比北京猿人稍晚。在安徽和縣龍潭洞發現的猿人化石距今40萬--30萬年。安徽巢縣銀山的古人類化石,距今約20萬年。還有在湖北長陽趙家堰發現的長陽人屬“括人”,年代約在10萬年以前。這些足以說明長江流域是最適合古人類生存和繁衍的地區。

  文化方麵,20世紀90年代初,在江西萬年縣仙人洞發現了距今2萬至1.5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末期及距今1.4萬--9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提供了中國目前從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的最清晰的地層關係證據。

  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分布更加廣泛。長江下遊,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村發現的河姆文化距今7000-6000年。發現的大量遺物證明,當時已進入農業定居生活,有了家畜飼養、漁豬捕撈,並有了原始的樂器和藝術品。以餘杭良渚鎮為代表的良渚文化,距今約5500-4300年,在長江三角洲分布很廣。20世紀90年代發現的比較完整的祭壇和一些大墓使我們有理由相信,當時已具有國家和城市形態,而這一帶正是一個政權中心。類似的證據還有江蘇昆山趙陵山的良渚文化遺址,那裏也發現了大型的土築高台、大墓和大量人殉現象。約5500-4800年前的大溪文化和約4700-4600年前的屈家嶺文化廣泛分布於長江中遊,前者得名於重慶市巫山的大溪鎮,後者得名於湖北京山屈家嶺。以湖北石門皂市為代表的皂市下層文化已有七八千年的文化遺址,還有很大的發掘前景。湖南澧縣城頭山發現的古城遺址據說是中國已知時代最早的城址。在上遊的成都平原,廣漢三星堆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金器和青銅器,不僅數量多,而且水平高,藝術形象豐富,顯示了四千多年前中國青銅器和金器製作的水平。近年又陸續找到了一批距今四五千年的古城遺址。金沙遺址的發現,說明了廣漢三星堆金器和青銅器製作藝術之高,不是偶然和個別現象。

  長江

  如此眾多的文化遺址、遺存足以構成與黃河文明並存的長江文明,它的發達程度和重要性,決不亞於黃河文明,也是中國早期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長江早期文明發展輝煌,但後來很長一段時間發展非常緩慢。這裏主要有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溫熱的氣候,低窪的地勢,過於茂密的植被,導致傳染病流行,使人的壽命降低,造成長江流域人口稀少,在一段時間內,經濟基礎相當薄弱、落後。在人為方麵,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北方的農業生產還沒有出現危機之前,中央政府不可能重視南方的開發,更不可能投入額外的人力和物力。一段時間之內,長江流域是流放地,遷入的人口大多是“罪犯”、無地農民、貧民或低級官員,數量和質量遠遠不能滿足大規模開發的需要。

  到春秋戰國時期,長江流域雖然先後出現了巴、蜀、楚、吳、越等諸侯政權,盡管它們都曾有過富有地方特色的、瑰麗多彩的文化,但在總體上難以與中原文化相提並論。到秦漢時期,長江流域無論是經濟、文化還是政治、軍事都明顯落後於以黃河流域為主的中原地區。東漢末年三國的分裂局麵,曾有過一次空前的人口南遷,但短期的分裂結束後,吳、蜀兩國的上層人士,包括土著在內,都遷往了北方,南方剛剛起步的開發中止了。

  到公元4世紀初以後五十多年,出現“八王之亂”,少數民族入主中原,驅使大批上層人士和漢族民眾南遷,遷入地遍及長江上中下遊,並在南方建立了東晉政權和南朝政權,出現南北分裂三百多年的現象。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權,統治者致力於南方的開發。到589年分裂結束時,南方的經濟文化與北方旗鼓相當,甚至在某些方麵超過中原。

  明朝初年,長江下遊史無前例地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該地區在全國的重要地位。盡管以後首都仍在北方,但南方的經濟文化優勢已經完全確立,從未逆轉。明清兩代,南方負擔了中央財政的絕大部分,有重大影響的文化、政治人物大量湧現。到了近代,長江沿線是中國對外開放較早的地區,西方文明以長江及其支流為渠道,傳入沿江大中城市和中小集鎮。

  新中國建立以後,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以後,工業、交通、商業、金融、郵政、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使長江流域在經濟、文化等方麵一直處在全國的領先地位。

  長江流域的文明之所以發展越來越快,除與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趨勢有關外,起著更重要作用的是長江流域本身的自然條件和曆史各方麵的因素,長江流域完全處於中國的中緯度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氣候的變遷,不管其變暖還是變冷,中緯度地區受影響一般是很小的,這是長江流域自身特有的自然優勢。再說,氣候的變化也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對一些不利因素,如部分地區氣溫過高或偏低,是可以預防或采取必要的補救措施的。這類情況在曆史上有過,但在當時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我們的先人都把這樣的困難化解了,在今天有發達的科學技術的條件下,又有已經建成和將要建成的一係列水利工程的作用,我們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一定強得多。

  長江的水量非常充足,盡管現代航空、鐵路、公路特別是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在交通運輸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但水運的優勢依然存在,特別是在能源日趨緊張、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水運仍將是遠程大宗貨物的主要運輸手段。環太平洋地區是未來發展的中心,所以長江及其支流的航空和與之連接的海運,在中國和世界經濟中仍有重要地位。以水運和沿江鐵路、公路係統構成的運輸網絡,有利於流域內部經濟整合,能使其整體實力得到進一步加強。

  長江,是全世界對人類貢獻最大的河流。隨著對長江不斷地治理,對長流域進一步地開發,長江對中華民族、對全人類的貢獻將會更大!

  我三遊三峽,跨越了修大壩前後兩個時間段。修壩前,長江的水是那樣的洶湧奔騰,堵壩蓄水,壩上比壩下的水位高出100多米。“高峽出平湖”,三峽中那些急流險灘平緩了,往日如野馬奔騰的江水被馴服,那些巨大的旋渦不見了,江水自西向東逐漸平緩,江麵浩瀚,宛如明鏡。我想起了“精衛填海”的故事,那是神話,是人們的一種憧憬,可眼前浩瀚的長江被攔截,咆哮的三峽攔腰出現了一條巨龍,這是神話般的現實。這是中國人民的力量,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的力量。隻要依靠人民,什麽人間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

  我不時攀到輪船高處仰望,懸崖峭壁、重疊的山巒、突兀的奇峰倒映在江水中,就像一幅巨大的水墨山水畫。極目遠眺,江河湧向天邊,江水共長天一色,客輪似在直奔上天,把船上的遊客送上蓬萊仙閣。隨著水位的升高,視野更寬,看得更遠,那長達8公裏的兩岸絕壁如削、三峽中最短最窄最為險峻壯觀的瞿塘峽又名“夔峽”的英雄氣勢,那全長45公裏長的幽深秀麗、奇峰綿延、高峽接天、雲雨如夢如幻的巫峽的秀麗;那西陵峽灘多水急、泡漩翻滾的奇險,盡顯風采。十二峰的“神女峰”高立雲端,“旦為朝雲,暮為行雨”,仿佛踏雲而來,又隨霧而去,雲雨中的青峰絕壁,宛如一幅淡墨相宜的油墨畫,使人產生無限的遐想。

  據說,盤古開天辟地之後,三峽地區是個非常美麗的地方,山川、奇景絢麗多姿,流青滴翠,禾香千裏。有一天,從那遙遠的東海竄來了12條混江蛟龍,看上了這風光旖旎的山川,它們在翠屏峰一帶找到了一個仙境般的“水簾洞”,從此便盤踞在三峽。可是,這些混江蛟龍並不安分守己,它們隨意追逐嬉戲,奔騰飛躍,張牙舞爪,暴躁凶悍地踐踏著秀麗的山山水水,搞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引來狂風暴雨,激起巨浪萬卷,造成洪水泛濫,山崩地裂,大地變得荒涼寂寥,百姓遭受慘不忍睹的浩劫!

  有一天,當女神瑤姬和她的眾姐妹騰雲駕霧路過三峽的時候,明媚的天空突然烏雲翻滾,大地立刻布滿了鉛灰色的陰影。原來這是十二條惡龍在為非作歹,群魔亂舞,陰風怒號,眾生逃命。瑤姬見此情形,怒不可遏,便引來天雷,擊斃了幾條孽龍。這些惡龍死後卻又化成重重高山峻嶺,堵塞了長江的流水,引起江水倒流,肆虐神州大地,淹沒無數的田園和村莊。

  古代有位叫禹的英雄,為了拯救百姓來到三峽,帶領百姓開山排水,築壩截流,日日夜夜與頑石和惡浪搏鬥。曆時八載,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的精神感動了瑤姬,瑤姬授大禹天書一卷,幫助大禹鑿開雄偉壯麗的三峽,使滔滔的江水一瀉千裏,流入東海,從此百姓重返家園,安居樂業。

  三峽

  今天瞿塘峽下遊的南岸,有幾座高聳入雲的山峰相互對峙著,人們稱之為“對蠟山”,山峰有一峽口名叫“蠟開峽”,據說就是大禹治水時鑿開了河道留下來的。“蠟開峽”對麵山上至今還聳立著當年鎖龍的石柱--“鎖龍柱”。峽口有個平坦的高地,就是當時天雷劈斃孽龍的“斬龍台”。巫山十二峰夾峙的江北,群山簇擁著一座美麗的神女峰,就在那雲霧繚繞、白雲彌漫的峰上,有一猶如窈窕少女的石柱,亭亭玉立在崇山峻嶺中,據說就是瑤姬的化身。瑤姬幫助大禹治理了洪水之後,深深地愛上了巫山這個人間天堂而定居在三峽,化成了俊俏的神女,為過往的船隻導航,為勤勞的樵夫驅虎豹,為病人種靈芝,為百姓保豐收。隨同瑤姬下凡的姐妹也化成了巫山的群峰。

  客輪在江麵上平穩地航行,飛快地穿過了三峽。船客們都在談論著修壩前船隻通過三峽時的情景:客船還沒有進入三峽,廣播就開始介紹沿江景致,向船客打招呼。聽了以後,大家心裏既激動又緊張,胸前怦怦亂跳。當客輪進入瞿塘峽時,江麵驟然變窄,最狹窄處不足百米,兩岸絕壁如削,石崖壁立,山巒重疊,十分險峻,號稱“天下雄”。上遊來的滾滾江水經此突然進入峽穀,浪濤翻卷,奔騰咆哮,極目望去,到處是巨大的旋渦,如同無數巨大的鐵鍋,讓人驚心動魄!郭沫若先生曾驚歎:“若雲風景異,三峽此為魁。”

  巫峽的特點是朦朧秀麗。客船行在巫江時,遊客看到的是沸騰的水,飄綢一般不安地湍動著,然後在船頭撞如牆裂,江水就是這樣湍急地翻滾流淌,從不停歇。從世界屋脊和天府之國的涓涓細流,匯成波瀾壯闊的蒼龍,平素柔弱無骨的水,竟能無情地闖開萬裏雲山,使頑強的峻峰不得不裂開流血的口子。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東去的江水用飄綢般的湍動是不足形容的,那隻是表麵而已。大江從峽中擠出,絕不是溪水嘩嘩流淌的聲音,這聲音是一種潛在深沉而凝重的駭濤之聲,令你更真切地體會蒼古、浩瀚、競爭、奔流、橫掃一切等詞語深刻的內涵。

  巫江的水聲很奇特,似有沉雷從遠處滾滾而來,細聽忽而如風,是那種高風摧萬木的聲音,穀回峰應,滯重而有力量;又似雨聲,是黑雲堆集,驟雨將至,狂風陡起,經天續地的雨聲,充滿摧枯拉朽的韻味;又若濤聲,不是洪湖的濤聲,也不是三疊泉的瀑布聲,是億萬個從江底翻越的旋渦如原子彈爆發一樣衝躥到江麵的暗流聲;又好像是鼾聲,是宇宙的鼾聲,自然的鼾聲,曆史的鼾聲,在萬籟俱寂的世界裏,一陣緊似一陣地飄散去又匯集來;那風聲、雨聲、濤聲、鼾聲,隱隱約約透過寒唳的猿聲和已被聲音淹沒了的輪船的馬達聲,匯為一章渾然天成的仙樂。

  巫江兩岸的山巒更加高聳,整個峽區奇峰突兀、綿延不斷,是三峽最引人注目的一段,可以說處處有景,景景相連。特別是巫山十二峰,雲霧繚繞,煙雨空蒙,群峰競秀,千姿百態,盡可以充分發揮你的想象力去欣賞、去命名。尤其是神女峰,宛如一位少女,亭亭玉立於群峰之中,時隱時現,令人產生無限的遐想。

  告別神女峰,很快就進入西陵峽。西陵峽是長江山峽中最長的一個,以險峻聞名天下。整個峽區由高山峽穀和險灘礁石組成,兩岸怪石橫陳,峽穀險灘綿延。唐朝大詩人白居易說:“白狗吹黃牛,灘如竹節稠。”峽區水流如沸,泡漩翻滾,洶湧激蕩,驚險萬狀。特別值得提起的是,從前在三峽逆水行舟,非機動船必須要人力拉纖;如果沒有纖夫拉纖,船會順水而退,甚至一瀉千裏!

  這真是一座永恒的群雕。纖夫們光著身子,銅鑄般的軀體,在陽光下泛著光亮。他們口裏念著:“腳踩卵石嘛,嗨喲;手刨沙呀嘛,嗨喲;爬灘過崖嘛,嗨喲……”有節奏的號子,驚天動地。那一行纖夫在岸邊嶙峋的石灘上,手腳並用,傾盡全力,幾乎是趴在地上,拖著深重的木船緩慢地逆水挪動,有時他們必須下水去推船……千百艘木船就是這樣艱難地在三峽行走著。現在,三峽變了,而且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它的變化是隨著祖國變化的腳步而變化的,變得更加的雄偉、錦繡、寬大和浩瀚!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