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祭拜黃帝五千年

  在原始社會,先民對大自然及人類本身缺乏認識,相信“萬物有靈”。出於依賴和畏懼的心理,他們用各種手段溝通自己與萬物之靈,其中一種最重要的辦法就是祭祀。

  起初先民對於祭祀的對象沒有什麽統一的規定,祭祀的方法也不固定。到了黃帝時代,祭祀開始趨於規範。傳說黃帝時曾行封禪禮典,又建明堂,朝拜萬靈。到了虞舜時期,自然神祇被歸納為“六宗”,即天宗三、地宗三,就是說,日、月、星、河、海、岱。夏代的祖先崇拜較之前又有發展,神域有了一定的領導關係。商人的祭祀名目繁多,非常複雜,但也非常嚴密。他們對自己祖先的祭拜按照一個既定祀譜,幾乎是每天都祭,每旬必祭,每年必祭。對先王先妣的祭祀秩序,無論直係、旁係,甚至雖立為太子但未即位者,全都予以祭祀;先妣就有選擇地加以祭祀,隻有直係先王的配偶,並曾立於正後者才入祀。

  在商代中晚期,祭祀已經具有貴賤嫡庶的宗法意義,開始以男性為中心,規範原有祭祀傳統。除此之外,商人還祭祀山、川、風、雨、雲等自然神以及“上帝”這個至上神。商朝統治者極端迷信,他們“尊神,率民以祀神”,試圖借助這些以加強和維護自己的統治。

  周代把祭祀作為國家大政,其特點是國家通過宗法手段來實現自己的職能。祭祀在當時從三個方麵起到了積極作用:一是鞏固宗族內部團結;二是明確政治級別和隸屬關係;三是利用祭祀發布政令。周代祭祀對象仍然是天神、地祇、人鬼三大係列,但最主要的內容是祭祀先祖。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孔子首先提出祀製,隻有儀式方麵的變化;孟子指出應注意以地域關係製約血緣關係,將社會正義規範放在與宗法倫理同等重要的位置;荀子提出“法後王”的主張。儒家學者對原有的祭祀內容進行了進一步的歸納,使之具有更加明確的統屬,以自然神祇而言,主要是上帝和日、月、星、辰等構成的“天象”,和土地、山川、江河、湖泊等構成的“地象”;以人類社會的祖先神祇而言,主要是等級化的廟祭,曆代先王之祭以及曆代先賢之祭。

  祭祀曆代帝王和先聖先師,秦漢時期已開始形成定製,而漢代開始為先王先帝維修和營建陵園,分別立祠祭祀。直到隋代,始以祭祀先代帝王為常祀。自東漢末到清代滅亡,封國祭典的主要格局是祭天、祀地和祭祖。

  在黃帝時代,祭祀不僅很普遍,而且已經具有比較統一的祭祀製度。黃帝崩,當時人們自然要根據傳統習慣祭祀黃帝。不過在古代,各部族祭祀的對象和內容都是互不統屬的。《左傳》有這樣的說法:“神不歆訓分類,民不祀非族。”這是說祖先神靈不願享用異族人所供奉的犧牲,民也不該去祭祀與本族異宗的神靈。對黃帝的祭典,在當時也可能在本族內部流行了很長的時期。這是黃帝祭祀的第一個階段。

  黃帝死後的上千年間,華夏族的地位日益上升,對黃帝的祭祀出現了新的現象:黃帝不但作為華夏族的始祖受到尊崇,還得到了其他部族的崇敬,在當時祭祀始祖的禘禮中,黃帝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據《國語魯語》記載說,禘禮在古代祭禮中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

  “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後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商人禘嚳而祖契,郊冥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就禘的對象來看,有虞氏和夏氏都將黃帝視作自己的始祖。這表明黃帝在堯、舜、禹三代具有政治上的意義,而商人取得了政治霸權之後,改變了傳統視黃帝為始祖的做法,立嚳作為統治範圍之內各諸侯的始祖,其他各族也都祭祀族中有巨大功績的氏族英雄。

  東夷族的商民興起之前,華夏族的主體炎黃部族始終是當時文化的主角,它具有政治上的霸主作用,而這一時期的祭祀,自然是以黃帝為主要對象,這是黃帝祭祀的第二個階段。

  黃帝祭祀的第三個階段是商周時期,由於東夷文化的長期影響,這一時期嚳被提升為各族共祭的始祖,而黃帝降為炎黃部族後裔的祭祀對象。

  黃帝祭祀的第四個階段是春秋戰國和秦漢之際。隨著諸侯爭霸局麵的出現,各諸侯都試圖追溯各自的族源或所在地域的曆史英雄,打破了以往單一的祭祀製度。到了戰國中、晚期,隨著儒、道、墨、法諸子百家對以往曆史研究的深入,人們認識到黃帝的曆史地位,回到了對黃帝始祖的祭祀,但增加了對於曆代帝王定期、平等祭祀的內容。秦漢之際,五德以天人感應形態出現,不但人世間是五德輪流轉換,天文現象也是黃、青、白、赤、黑五帝迭易其位。而黃帝被當作天帝之一在郊祀天地的國家大典中得到重視,被納入祭祀天地的大典中,再次證明,雖然秦漢王朝各以創業之君作始祖,可黃帝和其他四帝在中華民族的始祖地位得到確認。

  黃帝祭祀的第五個階段是兩漢至清朝末期,對黃帝的祭祀已成定製,隻有少數個別細節,在不同的朝代有所變化。

  一是作為天帝之一在郊祭天地的大典中得到附祭;

  二是作為曆代帝王之一在曆代帝王廟中被祭祀。黃帝被封建國家當作三皇之一納入中央的曆代帝王廟中受祭祀,始於隋代,在唐朝得到進一步加強。明太祖將三皇廟擴大為帝王廟,並規定春秋二時祭祀,提高了祭祀的規格。

  三是作為帝王陵寢之一的黃帝陵受到祭祀。比如秦始皇巡遊天下時,經過名山大川時,都要祭祀有關帝王。漢武帝既滅南越,乃北巡朔方,勒兵十萬餘騎,還歸時,祭黃塚橋山。

  以上是古代到整個封建社會祭拜黃帝的概況,到了近現代,對黃帝的祭拜無論是認識內容、形式、規模都有了新的變化。

  中國社會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便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發展階段。在列強的侵略麵前,為了救亡圖存,有識之士大聲疾呼,改革中國社會。首先是洋務派主張從武器裝備上趕超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師夷長技以製夷;其次是維新派認識到在隻有武器上的改進還不足以挽救挨打的命運,主張效法西方政治製度,用君主憲政拯救衰亡。隨著各種變法運動的失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中國隻有推翻君主專製,充分吸納近代民主與科學,才有出路。

  他們把民族主義與禦侮圖強和社會革命結合起來,特別是與近代國民意識的引進與宣傳結合起來。通過革命建立新的民族國家,新的民族國家對內爭取國民應有的權利,有獨立的人格與主人翁意識,打破一人一家的國家觀念,在自由、平等人權的基礎上,建立新式的民族國家,才是真正的國家。從新式的民族觀念來看,國家的象征決非一姓一人之私,它應該是全體國民共同認可的精神領袖,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當時的知識分子開始尋求這種象征。他們認為黃帝就是中華民族的“始祖”。1903年夏天,劉師培發表《黃帝紀元說》,毫不諱言這是仿效日本立國以神武天皇紀年,用以喚起國人的民族自覺。他說:“凡一民族,不得不溯其起源為吾四百兆漢族之鼻祖者誰呼?是黃帝軒轅氏,是則黃帝者,乃製造文明之第一人始。”稍後,又有《黃帝魂》一書的輯印和《黃帝傳》,大力宣傳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並且還刊登黃帝像。宋教仁為黃帝像題詞:

  “起昆侖之頂兮,繁殖於黃河之滸。借大刀與闊斧兮,以奠定乎九有。使吾世世子孫有啖飯之所兮,皆賴帝之櫛風而沐雨。嗟吾四萬萬之同胞兮,尚無數典而忘其祖!”

  這段話闡發了當時人們所共有的民族情感。辛亥革命前後,學者們眼裏的黃帝實質上已經成為中華民族騰飛的精神力量;黃帝的精神吸引著人們為民族獨立和政治民主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為結束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辛亥革命以後,黃帝精神召喚中華民族的優秀子孫致力於民主與科學的建設。在中華民國時期,黃帝實際上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早在1908年農曆九月,陝西同盟會決定重陽節祭掃中華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陵,在先祖陵前宣誓,表達要複興中華民族的決心。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就任中華民國臨時總統。同年3月,孫中山派代表團赴陝西橋山祭祀軒轅黃帝陵。

  1918年,愛國誌士於右任先生於清明節拜謁黃帝陵,並寫有謁陵詩一首:

  皇祖威靈我欲攀,西征問道禮橋山。

  彌天風雨傷今日,垂老倉皇過此間。

  獨創文明開草昧,高懸日月識天顏。

  幹霄古柏摩挲遍,掛甲河人亦等閑。

  於右任收集先秦以來史籍中關於黃帝的事跡和傳說,輯成《黃帝功德紀》一書。

  1935年4月4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國民政府、陝西省黨務指導委員會、陝西省政府、西安綏靖公署等組成祭拜團,祭奠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並確定清明為“民族掃墓節”,歲歲舉行儀式。

  1936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推動了國共再次合作,一致抗日。1937年2月10日,中國共產黨致電國民黨三中全會,提出五項要求和四項保證。從2月到9月中旬,國共兩黨就合作抗日問題進行了多次談判。1937年4月5日清明節,國共兩黨在軒轅黃帝陵前舉行共祭儀式。上午十時,中國國民黨政府主席特派陝西省政府主席孫蔚如,中國共產黨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朱德派代表林伯渠,各自攜帶祭文來到橋山,列隊致祭,並各宣讀祭文。國共兩黨共祭黃帝陵,對於推動抗日統一戰線的建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938年4月5日,國共兩黨又一次共祭黃帝陵。蔣鼎文以國民政府西北行營主任身份,孫蔚如以陝西省主席身份,張國燾以陝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身份,到黃帝陵參加祭祀,嗣後,程潛題寫了“人文初祖”匾額,蔣鼎文題寫了“軒轅廟”匾額,分別掛在大殿與廟門之上。

  1939年--1943年的清明節,中國國民黨、國民政府、陝西省政府均派官員到黃帝陵祭祀。1942年冬,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和胡宗南一起前往中部縣(黃陵)橋山祭祀軒轅黃帝,親筆題寫了“黃帝陵”三個大字,今還保存在刻碑石上。

  1948年3月10日,黃陵縣和平解放。1949年4月5日,中國共產黨即派陝甘寧邊區教育廳長和黃龍專區專員前來黃陵縣橋山敬祭黃帝陵。

  1955年至1961年,先後有陝西省政府副省長成柏仁、韓兆鶚、楊玉亭、孫蔚如、任兼、李戾明等代表全省人民公祭祖先軒轅黃帝,並擔任祭祖人。

  1962年至1978年,祭陵活動間斷。

  1979年的清明祭祀活動,由黃陵縣組織。

  1980年4月5日,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為主祭人,參祭的有省政協、延安行政公署的代表。

  1981年4月5日,陝西省人大常委會、省人民政府、省政協,延安地區行署,黃陵縣人大常委會、人民政府暨各界群眾代表兩千多人,祭拜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

  陵園兩邊柱子上懸掛著一副長聯:

  十萬萬黃帝子孫齊心共奔四化;

  五千年文明古國環宇同讚中華。

  省、地、縣分別向黃帝陵敬獻花籃和花圈。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孫作賓主祭,知名人士、台胞、歸國華僑以及黃陵縣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機關幹部、學生等各界群眾代表參加祭掃活動。延安地區行署專員李森杜在祭掃儀式上恭讀祭文。

  從1981年起,至21世紀的現在,祭祀軒轅黃帝陵就一直沒中斷過,一年有兩次,一次清明節,一次重陽節。人員越來越廣泛,人數越來越多,多的時候達兩千多人。黃帝祭典越來越受到海內外炎黃子孫的關注,海外華人不遠萬裏從世界各地來到陝西省黃陵橋山謁陵祭祖,人文初祖軒轅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意義顯得愈來愈突出。今天,黃帝陵已成為人們反思曆史與現實關係的一個重要場所。自1985年以來,不斷有海外僑胞特別是台灣同胞參加祭祀,他們在黃陵前發出期盼祖國統一的深深呼喚。香港詩人雁翼在《黃帝陵》詩中寫道:

  我雙腿跪下,雙手按地。

  並不是致哀,

  僅僅為著接通五千年血脈,

  讓祖先的血和我的血共流灌溉。

  炎黃子孫對黃帝陵的祭拜曆史悠久,意義深遠。

  首先,祭祀對弘揚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激發愛國熱情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自古以來,每當中國曆史發展出現重大轉折的時候,人們就要在古今之間尋找變化的規律,但是無論什麽時候,都不可能徹底否認傳統。隻有立足社會實踐,繼承發展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才有可能創造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新文化形式。當炎黃子孫聚集在人文初祖黃帝陵前,油然而生對以黃帝為代表的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崇敬和追思,同時自然感覺到自己所擔負的曆史責任。

  其次,對黃帝的祭祀,寄托著炎黃子孫對實現祖國統一的決心。實現祖國統一,是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共同心願。在中華民族還沒有實現統一的時候,這種願望越來越迫切。鄧小平一國兩製的科學構想,有力地推動了祖國和平統一的進程。海外僑胞特別是台灣同胞不斷參加對黃帝陵的祭拜,他們在黃帝陵麵前,表達了對一國兩製構想的衷心擁護。

  1988年1月,當台灣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第一個“返鄉探親團”踏上離別幾十年的故土時,團員們悲喜交加,淚水盈眶,他們都穿著特製的套服,胸前一律寫著“想家”兩個醒目大字,後背根據各人不同的經曆印著“西望鄉關何處是,夢裏家園路迢迢”,“四十多年了,放我回家吧。孤苦無依漢,夜夜夢神州”等不同內容的詞句。他們回來的第一件事,不是看望親人,而是先拜謁黃帝陵。

  其三,對黃帝陵的祭拜,對振奮民族精神、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有極大的推動作用。要清楚地認識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一方麵需要最大限度地把包括海內外同胞在內的中華兒女團結起來,把我們民族的巨大潛力挖掘出來,把人們的聰明才智發揮出來;另一方麵,需要炎黃子孫具有黃帝“敢為人先”的實踐精神,百折不撓的創造精神,造福於民的務實精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多少代以來,各種祭文的字裏行間洋溢著對以黃帝為代表的中華民族精神的謳歌和讚揚。它表明了炎黃子孫要從以黃帝為代表的中華文明中吸取營養,團結一致,奮力拚搏,使文明古國煥發新的生機的強烈願望,表明了炎黃子孫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使中國民富國強、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強信念。

  附:1937年毛澤東為祭黃帝陵而寫的祭文:

  維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鮮花時果之儀祭於我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而致詞曰: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嶽峨河浩。聰明睿智,先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世變滄桑,中更蹉跌,越數千年,強領茂德。琉台不守,三韓為墟,遼海燕冀,漢奸何多!以地事敵,敵欲豈足,人執笞繩,我為奴辱。懿維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奮戰,區宇以寧。豈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國,讓其淪胥。東等不才,劍屨俱奮,萬裏崎嶇,為國效命。頻年苦鬥,奮力險夷,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內政,億兆一心,戰則必勝。還我河山,衛我國權,此物此誌,永矢勿諼。經武整軍,昭告列祖,實鑒臨之,皇天後土。尚饗!

  1908年10月,同盟會陝西分會祭文:

  維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五年九月重陽日,玄曾孫某某等謹以香花清酒牲肴之儀,敬獻於我皇祖軒轅黃帝之墓前,而泣告曰:惟我皇祖,承天禦世,鍾奇孕靈,乃聖乃靈,允文允武,舉修六府,彰明百物,翦蚩尤於涿鹿,戰炎帝於阪泉,揮斥入埏,疆理萬國,用是奠基中夏,綏服九州,聲教覃敷,訖於四海,凡有血氣,莫不尊親。是自以後,聖子神孫,曆世相承,堯舜以禪讓緝熙,湯武以征誅定亂,泊乎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皆能仰承遺緒,奮厥聲威,鎮撫百蠻,光宅九土。其間偶逢衰替,暫墮綱維,穢醜跳梁,蠻夷猾夏,然皆曆時未幾,族伏厥辜,棄彼氈裘,襲我冠服。我民族屢厥屢振,既仆複興,率能重振金甌,澄清王宇者,莫非我皇祖在天之靈,有以默相而佑啟之也。迨至前明甲申之歲,國立淩遲,建州虜夷,乘我喪亂,驅其胡騎,入我燕京,盜踞我神器,變亂我衣冠,侵占我版圖,奴役我民眾。神州到處,遍染腥膻,文化同胞,備受壓迫。剃發令下,雖聖裔猶莫逃,旗兵駐防,遍禹跡而皆滿。又無論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二百年之慘痛猶存,十八省奇恥未湔已也。且近年以來,歐美民族,對我環伺,各欲腐割大好河山,而滿清政府恣其荒淫,不恤國恥。殷憂之士,義憤填膺,近有執義幟而起者,粵東如陸皓東、鄭士良、孫逸仙,湘南如馬益福、黃克強、唐才常,均矢誌盟天,力圖恢複。某等生逢艱巨,何敢後人,乃集合同誌,密籌方略,誓共驅除韃虜,光複故物,掃除專製政權,建立共和體製,共赴國難,艱巨不辭。決不自私利祿,決不陷害同仁,本眾誌成城之古訓,建九州複分之義師。伏望我皇祖在天之靈,鑒此愚衷,威神挾佑,以紆民生之苦,以複漢族立業。某等不自量力,竭誠奉告,不勝惶愧煎灼鬱結悲禱之至。尚饗。

  §§第二章 三峽遊江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