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軒轅黃帝

  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這是幾千年以來中華民族的自覺認同。

  在祭拜黃帝陵、參觀黃帝廟的過程中,我們要求導遊詳細地講解黃帝。

  導遊說,黃帝的偉大和功德一時說不完,我隻能向你們介紹一些主要的,讓大家對黃帝有個基本的了解。為了敘述得方便和清楚,著重從三個方麵介紹:第一,關於黃帝與炎黃的相互關係;第二,黃帝實現了華夏民族的統一;第三,黃帝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

  中國是個極其古老的文明古國。距今大約170萬年以前就有人類活動;50萬年以前就出現了原始人群;1萬年以前,中國曆史已經從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距今5000年左右,中國境內的眾多氏族已經形成部落和部落聯盟。在黃河中遊地區,有炎、黃兩大部落。據文獻記載,少典族是一個十分古老的氏族,活動和居住於今河南新鄭一帶,炎、黃兩大部落發源於少典族與有蟜氏。

  有蟜氏分布於洛陽至華山一帶,後又向南、向西、向北發展。少典族有一支曾到甘肅天水一帶,與有蟜氏締結婚姻關係。炎帝族就是少典族與有蟜氏的裔族,活動於今陝西寶雞渭北支流清薑河一帶。

  黃帝姓公孫,號軒轅氏。據南宋人寫的《軒轅黃帝傳》的記載計算,皇帝居位元年距秦滅東周有2731年。秦滅東周是公元前256年,黃帝居位距今是整整5000年。

  黃帝的降生,民間和古書上有許許多多的神話傳說,《帝王世紀》中說:

  “母曰附寶……見大電繞北鬥樞星,照郊野,感附寶,孕二十五月,生黃帝於壽丘。長於姬水。龍顏,有聖德,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

  有個故事說,神農的舅舅有個兒子叫少典,他是有熊國的國君。當時少典已與有蟜氏世代互通婚姻,於是少典便娶有蟜氏的女兒附寶為妻。有一天,少典和附寶扛著耜去田間種地,正走著,天突然暗淡下來,頓時星光滿天,和晚上一模一樣。這時附寶抬頭仰視,隻見天空有一道閃閃發亮的電光像蛇一樣不時繞著北鬥樞星旋轉,刹那間,罩上了一層濃鬱的青光。附寶突然覺得腹部有什麽東西猛地一動,懷孕了。經過25個月,附寶生下了一個男孩,由於出生於軒轅,所以便給這孩子起名為軒轅。軒轅生的時候一片紫氣彌漫於周圍,他剛生下來就會說話,非常有靈氣。還在很小的時候,他看見人們在樹上構築房子,就說:“把房子建在大樹上,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如果蓋在地上不是更好嗎?”神農氏聞知黃帝這種見解不以為然。於是黃帝便在地上蓋起了一間房讓他看,神農氏這才信服了。

  另有一種傳說,附寶與少典成親後不久,便遷到壽丘。在一個初冬的夜晚,附寶獨自一個人來到郊外散步。她仰望天空,思念故土之情油然而生。忽然天空間出現一道銀白色的閃電,圍著北鬥中樞星轉了幾圏,然後迅速地墜向大地。附寶突然有了一種奇異的感覺,她意識到自己受雷電感應懷孕了。此後,經過24個月,在壽丘生下了黃帝。黃帝額骨隆起,形狀像太陽,麵部似龍,剛生下就會說話,不久就會走路。

  關於黃帝的出生地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有的書上說黃帝出生在山東壽丘,《史記集解》說黃帝生於河南新鄭。這些說法都無根據,不符合實際。北魏酈道元說:“黃帝生於天水,在上圭城東七十裏軒轅穀。”今天也有人主張,遷徙進入上圭的少典與華陽有蟜氏通婚生黃帝,初居於天水附近的壽丘,後向東發展,居於姬水。姬水即漆水,發源於今陝西麟遊西部偏北之杜林(今武邰),入渭水。黃帝極可能誕生於有熊氏之少典族與有蟜氏西遷的過程中,生於今西北黃土高原。《史記》《呂氏春秋》等史籍記載“黃帝有土德之瑞”,土色呈黃,故稱“黃帝”,這樣的說法完全符合《帝王世紀》等古書中說黃帝生於壽丘的記載。後人多理解“壽丘”為山東壽丘,不是天水的壽丘,這實際上是一種誤會。史學專家穆長青在《“且水”、“橋山”、“壽丘”新考》一文中說:“壽丘”即陝西省黃陵縣。

  少典並不是像傳說中的那樣,是黃帝的父親,而是有熊國的國號,《史記索隱》有“少典者,諸侯國號,非人名……”的記載,而《國語》記載少典所聚“有蟜氏女當為附寶”。這就是說,黃帝的母親是附寶,父親來自少典國,但名無考。

  《國語晉語》說:“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薑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薑。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正如神農即神農氏一樣,這裏的少典即少典氏生黃帝、炎帝,並不是說黃帝和炎帝是同父母的兄弟,而是說黃帝和炎帝是少典部落與有蟜氏部落通婚的裔支。

  《帝五世紀》雲:“神農氏,薑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少典妃,遊華陽,有神首感之,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薑水,有聖德,以火為德王,故號炎帝。”古書上說,華陽即今華山之陽,華山是秦嶺的山脈,是關中地區最著名的山峰,古人因之作為秦嶺的代稱。《禹貢》曰:“華陽應該指秦嶺以南。古代最早設華陽縣(郡)的,是南朝劉宋初置於今四川黃元西北,繼而改置於劍閣縣南,後又改今陝西勉縣,唐開元時改置於洋縣北。此亦可證明華陽是秦嶺之南。任姒在這裏生炎帝神農氏,說明炎帝的發祥地就在秦嶺一帶。”

  炎帝部落在薑水流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關於薑水,有兩種說法,一謂岐水之東,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岐水又東經南城南為薑水。”一謂岐水是流經岐山之水,岐山縣有一條注入渭水的支流,謂清薑河。兩處說法都承認薑水是陝西寶雞域內的一條支流。

  炎帝神農氏有偉大的功績:

  一是製耒耜種嘉穀,教民耕稼,推動了原始農業的發展。耒耜是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史上最早的生產工具。耒耜的發明創造和在農業上的推廣使用,對炎帝部落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和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炎帝神農氏發明和培育了穀物--粟。粟本是一種野生狗尾巴草,經過長期培育,才成為穗大顆飽的優質糧食品種。

  三是炎帝神農氏作陶器、織麻布,促進了原始手工業的發展。神農氏“埏埴以為器”,對製陶技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炎帝神農氏“耕而作陶”,使得糧食作物蒸煮和保存更為方便,促進了飲食結構和飲食方式的變化。炎帝發明了植麻織布。炎帝還是“日市”的首創者,使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四是炎帝神農氏嚐草製藥,對原始醫藥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我國古代中藥藥物學著作,也以《神農本草》冠名,表明炎帝在醫藥學方麵確實有很大的貢獻。

  五是神農氏始作臘祭、儺舞、五弦琴,在中國原始音樂舞蹈中有較高的地位。炎帝製造五弦琴,表明炎帝部落當時的藝術已發展到一定的水平。

  炎帝的主要功績還在於推廣了使用火的技術。炎帝不但將火使用於山耕,而且還擴大了火的用途,把火運用於飲食和器物的製造,所以後世稱神農為“炎帝”。

  炎帝使山耕農業發展到了新的時期。由於炎帝部落有較高的山耕水平,所以炎帝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成為黃河中遊地區的部落首領。

  黃帝和炎帝都是從少典部族中分離出來的兩個氏族。《國語晉語》上說:“黃帝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陽與夷鼓皆為己姓。青陽,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魚氏之甥也。其同生而異姓者,四母之子別為十二姓。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姞、僖、儇、依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於黃帝,故皆為姬姓。”許多古代民族和方國都係黃帝後裔,例如北狄、犬、氐、蜀、苗、越等。

  據傳說,炎帝神農有四大分支,一是烈山氏,二是共工氏,三是四嶽薑姓,四是汾水流域的沈、姒、蓐、黃四個部落。當黃帝興起時,神農氏發展到第8世。他“成而異德”,在發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點。有專家分析,炎帝部落由渭水流域向中原發展,在黃河以南逐漸發展為強大的部落。黃帝部落最初活動在陝北,後從陝西渡河,沿中條山、太行山發展,主要活動在黃河以北,向東行至河北。打敗蚩尤後,黃帝部落又從河北大平原擴展到中原地區。黃帝部落的興盛晚於炎帝部落,是在炎帝部落勢力衰落不能履行部落聯盟首領職責的時期,黃帝部落起而代之成為部落聯盟首領的。

  在黃帝誕生的時候,中國境內並存著許許多多具有不同經濟特點和宗教意識的氏族群體:黃河中遊地區有炎黃兩大部落,山東和江蘇北部地區有九黎部落,內蒙古、甘肅有部落集團,浙江有百越集團,四川有巴蜀集團,長江流域除炎、黃部落外,還有苗蠻集團,這一集團最有名的氏族是“三苗氏”等等……

  曆史給當時中國境內的各部族提供了這樣的一個機遇:誰能鑄造華夏文化的共同體,誰就有資格成為天下霸主。吸取不同部族文化的長處和成果,縮小部族之間的發展不平衡,組織較大規模的部族聯盟,共同抵禦自然災害,建構趨同的文化精神,就成為當時的時代課題。而要完成華夏民族共同體的鑄造工程,第一步就是要將黃河流域的不同部族統一起來,縮小部族之間的發展差異,將黃河流域建設成為華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然後再融匯、吸納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北方蒙古草原、青海西藏地區的文化。黃帝部落正是在華夏大地所出現的這一寶貴機遇麵前崛起,黃帝首先統一黃河流域,奠定了華夏文化的基本格局。

  統一各部族的方式,在遠古主要的還是戰爭。戰爭首先在炎帝與黃帝部落之間展開。《史記五帝本紀》記載: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幹戈,以征不享,諸侯鹹來賓從。”所謂神農即炎帝。戰爭的大致背景是:以神農為代表的山耕農業文化已經發展到它的衰落時期,原先居主導地位的炎帝部落仍按傳統方式處理部族內部與部族之間的關係,已經無力製約各部落之間的相互侵淩。而富有開拓精神的黃帝部落因為發展了一種新的生產方式,逐漸取代炎帝部族的地位,在諸部落之間享有越來越高的威望。戰爭的直接原因是炎帝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試圖通過暴力維持自己的霸主地位,在“並兼無親,高無所立,智士寒心”“諸侯釁之”的情形下,炎帝族訴諸武力,挑起戰爭。

  黃帝族在與炎帝族的戰爭中,團結了很多部族,並與炎帝族展開多次大戰。最重要的決戰是涿鹿之戰。戰鬥打得激烈,“血流漂杵”。炎帝抵擋不住黃帝的聯合進攻,敗退到涿鹿城東一裏處的陂泉。經過多次戰鬥,黃帝打敗炎帝而兼有其地,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在黃帝取代炎帝的地位之後,一場更大規模的戰爭在黃帝部族與九黎部族之間展開。這就是傳說中著名的黃帝與蚩尤的戰爭。

  蚩尤是九黎部落的首領,九黎部落是一個很強大的部落。5000年前,最有資格統一黃河中遊地區進而統一華夏部族的,隻有以炎帝為首的炎帝部落、以黃帝為首的黃帝部落和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這三大部落。黃帝打敗了炎帝,統一了炎帝部落,下一步就是攻打九黎部落了。

  戰爭的起因是蚩尤驅逐榆網。

  涿鹿之戰後,炎帝部族的一支被迫繼續東遷,與蚩尤部落發生嚴重衝突。蚩尤氏強,與榆罔爭王,榆罔被逐。榆罔是炎帝部落的首領,在受到蚩尤進犯而無力抵擋的時候,向黃帝求救,黃帝答應了榆罔的請求,與榆罔聯合起來對付蚩尤。黃帝與炎帝部落的重新結盟,表明黃帝與炎帝經過相爭而相親了,又納入一個聯盟。

  黃帝非常重視這場戰爭的準備工作。他製弧矢,製甲胄,采首陽之金,鑄為鳴鴻刀,並設八陣地形。盡管這樣,黃帝並沒有一下取得軍事上的主動權。蚩尤部落的戰鬥力十分強大,黃帝“九戰不勝”。黃帝率領以熊、墨、貔、貅、虎等為圖騰的部落進攻蚩尤時,蚩尤部落驍勇善戰,使黃帝部落傷亡慘重。麵對戰爭失利,黃帝一方麵鞏固了原有的軍事聯盟,另一方麵對九黎族進行分化,使信仰鳥圖騰的玄女、女魃、風後部落加入他的軍事集團。

  《黃帝玄女戰法》載:“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有婦人人首鳥形,是謂玄女,授黃帝戰法。”

  《龍魚河圖》說:“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符,伏蚩尤。”

  《山海經大荒北經》說:“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就是說,是黃帝通過聯合東夷的某些部落共同對抗蚩尤,才最後將蚩尤打敗。

  這些對黃帝與蚩尤之戰的種種神話式的描繪,說明黃帝部落在統一部落的過程中,是經過了極其艱苦的鏖戰並取得徹底的勝利之後才實現的,是何等不容易,又證明黃帝是何等的偉大啊!

  黃帝與蚩尤的戰爭,使黃帝不但成為炎帝部族的共主,而且成為炎黃部落與九黎部族的共主,擴大了部落聯盟的範圍,有利於黃河流域各部落經濟文化的交流,為華夏文化共同體的鑄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華夏族是漢民族的前身。華和夏是地域上的概念:“華”是指陝西關中的華嶽,“夏”即中國之人。所謂華夏族是指在文化上形成共同傳統,在血緣上融成一體的,居住在黃河中下遊流域的中國古代各民族的統稱,它是上古中原各族共同形成的。

  通過戰爭,炎黃統一了,與九黎部族統一了,中原統一了,黃河中下遊流域統一了,華夏統一了。在這個基礎上,促使各部族融為一體,是這時麵臨的一個重大問題,不然,統而複散。

  黃帝取代炎帝的地位以後,麵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如何處理好部族與部族之間的相互關係。黃帝站得高,看得遠,對這個問題采取了很好的解決辦法。

  黃帝將炎帝部族有能力的分支領袖吸納到黃帝部族之中,充分尊重他們的自主權,也就是說黃帝不直接幹預炎帝部族各分支的內部生活,但他又承擔保護炎帝部族各分支利益的義務。黃帝接受了炎帝部中許許多多的人才,比如岐黃,他就是寶雞人,是炎帝部族的巫師。黃帝非常尊敬他,謙虛地向他討教救民的真理。通過這樣許許多多的工作,黃帝與炎帝族及其分族之間結成了親密與牢固的關係。

  在打敗蚩尤、統一九黎部族之後,黃帝麵臨更大範圍的眾多部落。黃帝依然采用原有的一些辦法,從全局出發,大處著眼,通盤考慮,平等對待每個部落,在用人方麵不分部族,任能護弱,同時擴大部落聯盟,建立炎帝、蚩尤部族保持相對獨立、依據部族分支的親疏遠近形成的有一定等級的聯盟,對蚩尤部族進行融合。

  考古發現證明,在黃帝時代稍前,中國境內有了文字的雛形,黃帝時代倉頡造字,從此中國開始有了正規的文字。文字的發展,突破了時空的局限,促進了各種思想成果的交流。在文字發明之前,人們要表達某一種物質文化或思想意識,隻有依靠語言和簡單的刻劃符號,但是每個部族語言符號各有不同,因此,文化交流與文化傳播受到阻礙,而文字的發明,就打破了這種阻礙,開啟了通過文字文化廣泛的交流和融通。在此同時,黃帝極力推崇象征華夏的龍文化。在黃帝時代,就有龍的崇拜和信仰。原始龍形象出現最早遺跡的是河南濮陽老城西南的西水坡,年代距今約6000年之久。再就是山西襄汾縣陶村基地出土了一件彩蟠龍圖形的陶盤,時間距今4000年。後來在商地遺物中,又大量出現龍的圖案,在夏、商、周三族的活動中心區域出現龍的崇拜,說明自黃帝開始,龍作為華夏族的代表已經初具規模。

  黃帝十分重視社會管理方式。由於農業的發展,較長時間的定居成為可能,這就使得社會基本單元較穩定,易於管理。黃帝將都城建於涿鹿之阿。黃帝置左右大監,監於方國。黃帝時的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黃帝非常重視軍事實力,他“以師兵為營衛”,推行以本部族子孫武力威懾被征服部族的製度。黃帝是中央天帝,他的曾孫顓頊是北方天帝,侄孫少昊是西方天帝。黃帝時期中國就有國家的雛形。

  黃帝創製了禮儀法度。《尚書》大傳說,黃帝時才開始有禮儀法度。黃帝是中國巡視製度的發明者,他足跡“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峒,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獯鬻,合符釜山。”丸山在今山東臨朐縣,崆桐在甘肅,熊、湘在湖南,釜山在河北北部。這說明黃帝時期的華夏是多麽廣大。

  黃帝把德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黃帝成為本部首領後,曾向天皇真人詢問治理天下的辦法,天皇真人告訴黃帝,治理天下,要以身作則,“同以出信,仗信以著從,用眾以行仁,安仁以輔道”。黃帝乃“終身弗違”。他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天下為公,特別注意網羅人才,聚攏了當時的許多賢士。黃帝能夠任賢用能,立“四輔三公,六卿三少,二十有四宮,凡百二十宮有秩,以之共理,而視四民”。他們“各司其序,不相亂也”,使得當時的社會生產和人們的精神生活獲得了進一步的提高和發展。

  通過戰爭以及實行部族融合的措施,“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中原各部族相互結成聯盟,相互交往就更加頻繁了,整個中原各部落的生產和生活得以共同發展,文化藝術和生活習俗方麵也逐漸有了共性。

  黃帝不但促進了黃河中遊各部族融合,他所創造的部落融合方式為華夏的發展提供了範例,成為後世多元一體的民族文化格局的淵源。

  堯、舜、禹繼承黃帝的民族融合政策,促進了更大的民族融合。堯、舜、禹時期,“三苗”部族得到了融合。

  “三苗”部族是九黎族的一部分。黃帝打敗蚩尤以後,九黎族的一部分被黃帝融合,但另一部分戰敗後,被迫渡河南進,退居南方,占據了長江中下遊的湖南、湖北、江西等廣闊的地區。至堯、舜、禹時期,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聯盟。史書中稱之為“三苗”,有時又稱為“有苗”或“苗民”,其首領為驩兜。古書一般認為三苗是九黎族的後裔,人數眾多,又有著洞庭、鄱陽諸湖和汶山、衡山等地方的優勢,勢力得到迅速的發展,成為一個實力雄厚的部落聯盟,與堯、舜、禹進行了長期的戰爭。堯在“丹水之浦”將有苗打敗。舜時,三苗仍不服。禹主張以武力征服,舜主張“安撫”,但收效不大,於是舜命禹將其征服,並強迫三苗改易習俗。為了徹底征服三苗,舜親自率眾南下,死於途中。舜的兩個妻子娥皇、女英見丈夫南征不回,絕望而哭死於洞庭,成就了“斑竹一枝千滴淚”這一著名典故。這說明堯、舜、禹為完成黃帝開創的融合各部落而為華夏族的業績,作了不屈不撓的努力。

  商周時期,三苗的主要部分仍然在長江中下遊地區與其他民族雜居,被稱為“荊楚”。商王朝不斷以武力征討荊楚。代商而起的周王朝,同樣屢屢出兵攻打。經過長期的戰爭與融合,三苗大部分形成楚族,後來成為華夏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餘部分,聚居在楚國西部邊境,最後成為楚的少數民族,到後來也融入華夏族。

  黃帝時期,北方還存在一些較鬆散的遊牧部落,這些部落後來被視為北蠻。經數千年的鬥爭融合,北蠻的大多數都融入了華夏民族。

  在今陝西涇河、渭河、洛河流域,河南的伊水、洛水、汝水流域,各有一些戎狄之人和華夏人雜居共處。一部分戎人還渡過汝、潁二水達於江淮流域,他們和華夏族互相滲透,也逐漸成為華夏族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