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三章 紅色旅遊景區文化建設研究

  ⊙黃春

  旅遊景區是以滿足人們觀光、休閑、娛樂、科考、探險等多層次精神需求的自然的、人文的或人造主題性的旅遊資源整合的特定區域。按滿足需求類型的不同,旅遊景區可分為風景名勝區、旅遊度假區、主題公園等。紅色旅遊景區是近年來出現的集革命文化、曆史文化、民俗文化、自然風光於一體的旅遊地,是紅色旅遊的旅遊目的地。“隻有那些遊客心目中具有強烈和美好形象的旅遊地,才能吸引遠在千裏的旅遊者到此一遊。”有名的、形象良好的景區景點不但能讓遊客產生興趣和遊覽動機,還會利用“口碑”來傳播、推廣、美化景區的形象和品牌。因此,豐富紅色旅遊景區文化底蘊,提煉紅色旅遊文化主題,打造多元化的紅色旅遊文化品牌,擴展紅色旅遊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功能,增強紅色旅遊景區的吸引力,使紅色旅遊景區教育社會化、遊覽化、審美化,維護紅色旅遊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方向,成為紅色旅遊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

  (一)突出紅色旅遊景區文化的獨特性

  景區的獨特性,是指景區的差異性、地域性、參與性。魯迅說過:“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紅色旅遊景區文化建設的目標是打造特色鮮明的經典紅色旅遊景區和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旅遊景區,將革命特色和地方特色融合起來,重視參與性和趣味性產品即體驗型旅遊產品的開發,在紅色旅遊景區建立一個包含文化旅遊產品、參與性旅遊產品等多種產品的開發形式的產品體係,使紅色旅遊文化資源的品位在創新的景區中不斷提升。

  第一,建設差異性強的紅色景區。旅遊最大的追求是差異性或曰唯一性,越是唯一的景區越有生命力。但是,目前全國的紅色景區存在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差異性小、同質性高。

  全國的紅色旅遊文化資源豐富,各地也都紛紛辦紅色旅遊的景區景點,但多數景點雷同,陳設簡單,景點與景點間的差別是地點與名稱的不同,看了一處就可知道第二處、第三處,很難給遊客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對紅色旅遊文化資源唯一性的優勢利用開發不足導致的。紅色旅遊資源包括狹義上的景觀資源、環境資源、人文資源、曆史資源,也包括廣義上的地域資源、市場資源、社會資源和經濟資源。中國的紅色旅遊景點資源豐富,曆史文化底蘊深厚,品位高、價值大。要想把紅色景區打造成具有影響力、吸引力和震撼力的經典景區,必須整合資源,突出景點的主題。主題是景區的靈魂,隻有將主題定位好,才可圍繞主題,收集、挖掘和充實資源然後加以區分、篩選和整合,再予以開發和利用使這些資源發揮出最大的價值、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如韶山建設的毛澤東紀念園,突出“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的主題在毛澤東故居西側韶峰山麓規劃建設。紀念園選取毛澤東革命征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景觀或建築物,或按比例縮小,或按原樣仿造,利用韶峰山麓起伏的自然地貌將真山真水與人工建築串聯組合,形成一條紅色遊覽線路,走完全線,人們就能領略中國革命的全過程。紀念園仿佛像一座中國革命曆史的露天博物館,將思想性、知識性、觀賞性融為一體,增強了韶山紅色景區的吸引力,也進一步提升了紅色景區的文化內涵。偉人故居在中國紅色旅遊資源占有一定比例,如何反映偉人生平事跡,防止形成內容雷同的黨史“縮編”,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的問題。劉少奇同誌紀念館陳列修改後的劉少奇生平展覽頗具匠心,也頗有特色。展覽突出了劉少奇在革命戰爭年代領導工人運動、領導白區鬥爭的經曆,突出了劉少奇在黨的建設方麵的重大理論貢獻,突出了劉少奇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領導經濟工作以及三年困難時期深入群眾調查研究的內容。而對於“文化大革命”這一特殊時期沒有加以渲染,以“魂歸大海”結束,襯托出劉少奇的豐功偉績和人格風範,產生了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心靈震撼。展覽既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袖人物的共性,又反映了劉少奇的個性,因而形成了特色。毛澤東紀念園的建設和劉少奇生平展覽給了紅色景區文化建設深刻的啟迪。

  第二,建設地域特色濃厚的紅色景區。地域文化反映地域的生活習俗,也決定著各個紅色景區文化內涵的差異,堅持紅色旅遊文化建設的革命文化特色、地方文化特色,是紅色旅遊文化具有無限魅力之所在。但是長期以來中國許多旅遊景區往往隻把旅遊功能定位在觀光、遊覽上。始終沒能找到一種恰當的表現地方性特色的方式。故而許多景區表達形式單一、程式化,很難對遊客產生強烈吸引力。這也是紅色景區建設的主要問題。挖掘紅色旅遊景區的資源,一景一特色,一地一風格,注重保持紅色景區特有的本土文化、民族風情、地方習慣等融合表達的人文因素,及這些人文因素深刻烙上的地域特征,使紅色景區散發出獨特的魅力。近來,一些景區將紅色文化與當地曆史文化脈絡整合,展現出曆史文化發展的傳承性和地域文化的獨特性,出現一些值得關注的現象。如井岡山在弘揚革命文化、山水文化的同時,還大力挖掘豐富的地域文化——客家文化等。在紅色景點增添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項目,既凸顯了紅色旅遊文化的獨樹一幟,有效地延長紅色旅遊文化的消費周期,使產品更充實,具有獨特性和吸引力,又讓遊客在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同時,領略到紅色旅遊文化聖地美麗的自然風光,地方文化也成為紅色景區的一個“與眾不同”的亮點。

  第三,建設參與性強的紅色景區。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現代旅遊將突破傳統的“遊山玩水”範疇,更多地表現為追求一種別具特色的“體驗”,這種體驗需要通過融入式的參與而獲得。人們的旅遊方式正在從外在參觀型向融入體驗型轉化。而紅色景點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遊客難以得到一種體驗。遊客隻能聽、隻能看,無法參與其中,遊覽無法產生互動和共鳴。各紅色旅遊景區應在“體驗、感受、參與”上下功夫。努力營造紅色旅遊文化氛圍。開展參與性強的體驗式旅遊項目,或者依托紅色旅遊文化資源,挖掘其特色性審美要素,運用時空輪回的手段,將不同時空、不同跨度的東西,整合融匯於一名旅遊度假區,或者將不同場景分解到不同時空、不同跨度中去,策劃一些有參與性、體驗性、刺激性的項目,如利用戰爭遺跡配合開發射擊、攀爬,野戰探險競賽等參與性項目,進行戰爭場景再現;模擬當年革命者工作、戰鬥、生活、勞動的場景設計、組合出“原汁原味”有驚無險、苦中有樂、先苦後甜的產品等,使遊客在參與和體驗中,獲得探究神奇的喜悅和感受崇高的記憶;或者利用高科技手段,提升旅遊的展示形式,如利用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在主要景區設立虛擬旅遊體驗館,通過圖像、傳感器、計算機網絡及對話等多種技術,創建集三維視覺、聽覺和觸覺於一體的革命遺產虛擬景觀,利用提供的人機對話工具,在虛擬環境中體驗感受當年的艱苦生活和革命精神,增加紅色旅遊的吸引力、體驗性和震撼力。這是改變紅色旅遊地開發手段陳舊單調、風格過於嚴肅生硬等傳統弊端,提升紅色景區魅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紅色景區突破傳統客源市場(集體學習考察者)局限、拓展新客源市場的有效切入點。

  (二)開展紅色旅遊景區的演藝文化建設

  在中國革命的曆程中,紅色文藝形式曾大量的在灑滿革命先輩鮮血的紅土地上隨著革命和建設的步伐不斷地破土而出,它們以鮮明的革命色彩,鼓舞著人們的革命鬥誌,成為今天紅色景區文化建設極具魅力的紅色文化資源。如延安的秧歌運動,曾開啟了一代舞風。它曾被帶到重慶,帶到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監獄裏,帶到昆明……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扭秧歌、打腰鼓,又傳播到全國各地。壯觀的場景在當時的中國大地處處展現:1949年10月1日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時,在北京、南京、上海、武漢等地的群眾遊行隊伍中出現了萬人秧歌隊。

  今天,紅色景區應徹底改變“白天看景,晚上睡覺”,遊客夜生活乏味的狀況,即要大力發展旅遊遊樂項目,開展大型的節事活動和文化展演活動。在旅遊景點,文化表演是被展示的交流行為,參與其中的人們通過互動來創造和展示,使旅遊吸收物蘊含的文化勢能得到釋放。綜觀國內外文化旅遊發展情況,舉辦文化節慶是保存和展示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威尼斯在城市發展中特別注意保護城市原有的風貌,同時保留和發展一些重要的節慶活動。吸引遊人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如每年2月為期10天的嘉年華便是重要的節日之一,節慶期間舉城陷入狂歡狀態。到處都是從世界各地來參加狂歡的人們。作為一種節日文化,威尼斯嘉年華帶給旅遊者的印象是深刻和持久的,並成為再次激發旅遊的一個動機。在紅色旅遊景區也要用文藝手段強化紅色文化的感染力、震撼力,用文物、文化、文藝等載體和手段展示和突出紅色文化的內涵,提升紅色文化的表現力,塑造紅色旅遊文化景區的形象。節事活動和文化表演不僅能大大增強紅色旅遊景區的吸引力,使原來那些靜止與固定的旅遊吸引物(如紅色景區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變得生氣勃勃,營造良好而濃鬱的旅遊氛圍,而且能很好地催化、促進紅色旅遊景區將各種要素組合,促進紅色旅遊景區形象的塑造(包括建設形象、環境形象、員工形象、文化形象、美學形象、文明形象等),提升紅色旅遊景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如江西在重大紀念日期間推出的紅色文化研習遊、革命搖籃體驗遊、紅色故都尋訪遊、長征之路覓蹤遊、人民軍隊尋根遊、工人運動探源遊、秋收起義訪習遊等,都是富有創意的節事活動。不僅吸引了大批遊客,而且擴大了江西紅色旅遊景區的影響。

  紅色旅遊文化節事活動和文化表演,要以中國革命可歌可泣的不朽事跡和革命先輩的人格魅力為主題,堅持以下原則:一是紅色文化立意。紅色文化應該是紅色旅遊文化節事活動和文化表演的永恒主題。二是立足市場。隻有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才是適銷對路的產品。三是打造精品。紅色旅遊文化的節事活動和文化表演必須要從一般的產品開發向構築紅色文化精品工程的方向轉變。高水平的演出是活躍紅色景區文化建設的重要標誌。經常性的高雅文化藝術演出,對於提高遊客的欣賞水平和文化素養,有積極的意義。如2005年,江西推出的大型情景歌舞《井岡山》很好地處理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之間的關係,融會舞蹈、聲樂、戲劇、朗誦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段,全景展示井岡山鬥爭的重大曆史事件,通過優美而又熟悉的旋律把遊客帶回到了井岡山血與火的鬥爭時期,藝術地再現了井岡山鬥爭時期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經典演繹反映井岡山鬥爭廣泛流傳的紅色音樂,頌揚具有曆史意義的井岡山精神。創造了一種既適應題材表現需要又順應廣大遊客與時俱進的審美追求的嶄新的舞台表現形式,開創了用富有時代特點的藝術形式表現革命曆史題材的先河。它所采用的健康、亮麗、大氣的藝術表現手法給遊客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給遊客以心靈的震撼和美的享受。不斷生產這類的紅色旅遊文化產品,對於開發紅色旅遊文化資源,激活紅色旅遊文化市場的潛力和市場機製的活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三)加強紅色旅遊景區的服務文化建設

  服務質量是旅遊的生命線。遊客對景區服務的滿意度會影響旅遊目的的實現和旅遊活動的質量。提高景區服務“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並重非常重要,服務文化更為關鍵。加強紅色旅遊景區的服務文化建設,首先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全麵提高紅色旅遊從業人員的素質,實施導遊、景點管理人員等人才培養工程。導遊員作為旅遊文化的傳播者和旅遊審美行為的引導者、協調者,其個人的文化素養、審美水平、導遊藝術以及對景觀文化內涵的理解等,都直接地影響著遊客對景觀文化的審美和認知。特別是紅色旅遊景點不同於自然景點,導遊的講解不能像自然景觀和一般的人文景點那樣人為地盡情演繹發揮,要尊重曆史,尊重事實。一個知識豐富的導遊,能夠憑借藝術化的語言進行故事化的講解,能夠借鑒前人的審美成果,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根據遊客的審美需求,巧妙地引導遊客去欣賞美、體驗美、拉近遊客與景點的距離,使遊客得到審美上的最大滿足,情感上的充分陶冶,精神上的高度升華,從而使紅色景觀的文化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值,遊客也會因得到超值精神享受而對該景觀產生認同和讚美。反之,如果導遊員的素質不高,對景區(點)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了解,就是絕美的景致和高品位、高等級的景觀,在其導遊下也會黯然失色。中國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認為:“話說得好就會如實地達意,使聽者感到舒適,發生美感。這樣的說話就成了藝術。”因此素養高、內在氣質好、語言能力強、能演能跳、熱愛導遊工作並具備較好的導遊技能、技巧的導遊員隊伍,是紅色旅遊景區服務文化建設中的一項極其重要而迫切的工作。另外,高度重視紅色旅遊文化人才的培養和從業人員素質的提高,也是紅色旅遊文化大發展的關鍵。一要依靠旅遊院校,大專院校加快紅色旅遊文化專業人才的培養和教育。旅遊文化專業人才的培養和教育。旅遊專業學校、相關高校和職業院校的旅遊專業要大力加強教學改革,更新教育觀念,依據專業特點充實紅色旅遊文化教育的內容,加強紅色旅遊文化教學的實踐環節,拓展紅色旅遊文化學科建設和實習基地,將培養紅色旅遊文化專業人才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不斷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紅色旅遊文化專業人才。二要將紅色旅遊文化專業人才的培育和旅遊行業崗位培訓結合起來。對經紀人員、導遊人員、旅行社部門經理人員進行紅色旅遊文化相關知識的培養,使他們盡快掌握與本職工作密切相關的紅色旅遊文化專業知識,努力提高自身業務素質,改善文化知識結構,提高服務質量。三要建立紅色旅遊文化遊市場開放程度的加大,對紅色旅遊文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革命曆史文化知識、語言能力(包括古漢語水平和外語水平)、標準化服務等都要求政府和旅遊行政主管部門或旅遊企業高度重視對紅色旅遊文化專業人才的激勵機製建設。製訂符合紅色旅遊文化發展需要的人才開發計劃,明確人才隊伍建設目標和落實措施。改革收入分配製度,建立重實踐、重貢獻、向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的自主分配製度。完善競爭機製,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形成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良性循環機製,特別注意營造有利於職業經理人才隊伍成長的環境。四是積極開展國際文化旅遊專業人才的交流活動,舉辦紅色旅遊文化人才招聘會、紅色旅遊文化人才研討會等活動。同時還要借鑒國外成功的旅遊業人才選拔、考核、評價、激勵等管理經驗,探索與跨國旅遊企業和國際人力資源機構的交流與合作,推動紅色旅遊文化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

  第二,注重紅色景區的細節文化建設,提供與紅色旅遊氛圍相協調的服務。

  細節決定成敗,堅持“細節意識”,紅色景區服務要時時處處體現紅色文化的特點,應該成為紅色旅遊文化建設中的一個特點。如紅色景區內的建築布局要合理,建築物體量、高度、色彩、造型應與紅色景觀相協調;出入口主體建築格調突出,能烘托紅色景觀及環境,周邊建築物與紅色景觀格調協調,設施擺放,應與紅色旅遊景區景點相匹配,遊覽參觀的路線布局合理、順暢,與觀賞的內容聯結度高,興奮感強,景區內各類路標、物標、廣告牌、指示牌、垃圾箱、音箱等,應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科學放置,盡可能體現紅色景區的特色,景區的綠化植物也應與紅色景觀配置得當,區內主要景點要有中英文對照的說明牌或講解錄音,遊客公共休息設施布局要合理,數量充足,設計精美,特色突出,紅色文化氣息濃鬱和藝術感強。公共廁所建築造型景觀化,數量能滿足需要。標識醒目美觀,與環境相協調。購物場所布局合理,建築造型、色彩、材質要與環境協調。紅色旅遊紀念品、內容健康、藝術性強,具有地方特色。

  第三,不斷強化服務意識,樹立“麻煩留給自己,方便留給遊客”的服務意識,無論是硬件建設還是軟件服務,充分體現人性化、個性化、親情化。如在各景區間設立“卡通”或“景區暢遊卡”,景區聯網,讓遊客持卡暢遊。在主幹道上和景區的門區製作電子導遊係統,把區域內的各景點的乘車路線、地理位置、行車路線、景區的基本情況通過網絡發布在電子導遊係統上,讓遊客及時了解各紅色景點的情況,在景區與景點之間開設旅遊免費班車,把各景點串成線路,實現客源共享。在一些重要紅色景區設置殘疾人無障礙通道,並幫助弱勢遊客使用這些設施。全麵推進誠信旅遊建設,樹立誠信旅遊形象。提高現代旅遊服務水平,營造潔化、綠化、亮化、美化的紅色旅遊環境。真正達到想遊客所想,急遊客所需,解遊客所難,讓遊客切實體會到紅色景區的人文關懷和細心服務。

  (四)紅色旅遊生態環境文化建設

  生態旅遊,也稱“綠色”旅遊,是一種以在觀賞生態環境、領略自然風光的同時,普及生態知識,維護生態平衡為目的的新型旅遊形態。首次把生態與文化旅遊並列的是1983年時任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特別顧問、墨西哥專家謝貝洛斯·拉斯喀瑞。1988年,謝貝洛斯·拉斯喀瑞進一步把生態旅遊定義為:“生態旅遊作為一種常規的旅遊形式,遊客在欣賞和遊覽古今文化遺產的同時,置身於相對古樸、原始的自然區域,盡情考究與享受旖旎的風光和野生動植物。”生態旅遊的概念一經提出,便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同時,作為新潮的生態旅遊產品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遊者。在短短不到20年的時間裏,生態旅遊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發展壯大,並掀起了一股全球性的“生態旅遊”熱潮。中國國家旅遊局把1999年規定為生態旅遊年,使生態旅遊的概念在中國旅遊業得到逐步地推廣與認同。將生態旅遊理念注入紅色旅遊文化中,建設紅色旅遊生態文化環境,就紅色旅遊文化而言,不是一種“域外價值”的強行移植,或一種時尚跟潮,而是紅色旅遊文化與生俱來的一種特性,實踐證明,紅色旅遊生態環境文化建設是紅色旅遊文化建設的內在要求,加強紅色旅遊生態環境文化建設是使紅色旅遊文化建設更具魅力、更具時尚的一種策略。

  1.實現紅色旅遊文化建設與綠色生態旅遊文化資源對接

  整合綠色文化資源和紅色文化資源,並以紅色旅遊文化產業為主軸,以綠色旅遊文化產品為後盾,使綠色與紅色和諧共處,推動紅色旅遊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許多紅色景區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遠遠不止“紅色”一種,一般都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絢麗奇特的自然景觀。如“革命搖籃”井岡山,環境優良,保存大麵積的次生原始森林,分布著較多地勢相對平坦、麵積較大的盆地、穀地,水源豐足。保持著大自然原有風貌和良好生態條件,是開展生態旅遊的理想境地。在原有優良的自然生態環境基礎上,充分發揮革命聖地與自然景觀相輝映的旅遊優勢,把生態旅遊文化融入革命傳統教育當中,精心打造綠色文化旅遊和紅色文化旅遊係列,進一步加強生態旅遊規劃,強化生態環境監管,正確處理生態旅遊消費,最大限度減少汙染和損耗,提升紅色景區的知名度、吸引力。

  首先,要發揮紅色文化的引領作用。用紅色文化做基石,把紅色文化再現在旅遊景點形象的塑造方麵,通過挖掘本地的文化內涵,結合現代旅遊者的需求塑造一個特色鮮明而富有文化品位的旅遊形象,並做到旅遊環境與紅色文化和自然環境和諧並存,以生態理念來體現紅色文化。

  其次,要對紅色旅遊資源本身進行深入研究,特別是對紅色旅遊文化資源的社會文化價值、曆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的全麵評價是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井岡山紅色景區之所以成為海內外矚目的“紅色旅遊”和“綠色旅遊”勝地,其成功之處在於緊緊抓住了紅色文化與生態文化的主題,加大對革命遺址、遺跡資源的開發、挖掘、整合和保護,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使之成為一座座園林式的景點,井岡山紅色景點成功,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經驗。

  第三,為保證紅色文化景區生態環境質量的高品位,旅遊區的有關建設必須遵循適度地、有序地、分層次開發的原則,不允許任何形式的有損自然環境的開發行動。每個項目都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從生態角度嚴格控製服務設施的規模、數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風格,提倡以自然景觀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勢,體現自然之美,對那些高投入、高汙染、高消費等刺激經濟增長的項目堅決製止。經濟開發可以在風景區以外的廣大土地上進行。即使是配合風景區的旅遊,其主要服務設施也完全可以在風景區外圍建設。

  第四,樹立生態保護第一的思想。在紅色旅遊開發中,避免大興土木等有損自然景觀的做法,旅遊交通以步行為主,旅遊接待設施小巧,掩映在樹叢中,住宿多為帳篷露營,盡一切可能將旅遊者對旅遊對象的影響降至最低。大力宣傳“留下的隻有腳印,帶走的隻有照片”,等保護環境的口號,設置一些解釋大自然奧秘和保護與人類休戚相關的大自然標牌體係等,讓遊客在愉悅中增強環境意識,使旅遊成為提高人們環境意識的天然大課堂。

  第五,通過立法,把對旅遊區的環境影響評價及對策真正落實到每一個景點並要求所有的旅遊管理人員、導遊都必須經過係統的生態教育,改變那種“旅遊業是無煙工業”、“旅遊資源可再生”的觀念以及對旅遊開發的環境效應評估認識不足的現象,切實把旅遊環境當成旅遊業的生命和形象。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眼光把發展旅遊業的目標與立足點建立在保證當代和幾代、幾十代人的旅遊需要上,並以這種思想觀念為指導,做好環境保護的各項具體工作。

  第六,把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納入國家教育計劃,在小學、中學和大學國情教育中增設這方麵的教育內容。使我們的子孫後代從小就開始重視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愛護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保護野生動物和植物,理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使生態善惡觀、生態良心、生態正義、生態義務成為公民的自覺行為和道德規範。

  2.實現紅色旅遊文化建設與人文旅遊文化資源對接

  紅色旅遊目的地不僅具有豐富的紅色資源,而且具有豐富的人文資源。加強紅色旅遊文化建設有條件也有必要使紅色資源與人文旅遊文化資源對接。

  第一,運用現代旅遊意識,從多方麵開發紅色旅遊文化資源出發,推出“彩色旅遊文化”形成立體式的旅遊大格局。20世紀90年代以來,旅遊文化市場最突出的變化之一是一般化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特別是以單一形態出現的一般化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對旅遊者的吸引力在不斷下降,而且這一趨勢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多的旅遊者不僅願意選擇那些更“獨特”、更“奇異”、更“新穎”的旅遊景點,而且他們特別看重那些具有綜合性特征的旅遊地和旅遊項目(即奇異獨特的自然景觀同特定的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從而在一次確定的旅遊過程中獲得集知識性、娛樂性、體驗性、享受性等為一體的多重滿足。這種變化,促進了紅色旅遊景區建設的多樣化。許多紅色景區遵循旅遊產業發展規律,把紅色旅遊文化建設放在當地旅遊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下思考,用紅色旅遊文化來領跑和帶動其他旅遊文化,用其他旅遊文化來豐富和完善紅色旅遊文化,從而達到紅色文化旅遊與古文化旅遊、現代休閑文化旅遊等旅遊形式的有機融合、疊加呼應、協調發展的格局。

  第二,重視紅色景點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民俗景現與當地文化在氛圍、格調上的協調一致,合理組合開發,將多種旅遊文化資源因子巧妙組合,提高其資源的利用度和市場的迎合度,在不同層麵滿足旅遊者多元的審美需求,以增強紅色旅遊文化的魅力,延續紅色旅遊文化的生命力。同時還要注意不斷拓寬紅色文化空間,向景點周圍延伸,並波及相關領域,使紅色旅遊文化無時、無處不透露濃厚的紅色文化的氣息,彰顯濃厚的紅色文化的氛圍。

  第三,實現紅色旅遊文化建設與中國建築文化、園林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對接,推進紅色旅遊文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在紅色文化占主導地位的紅色旅遊景區,其自然資源、人文資源,也擁有了“紅色”文化的內涵,如延安棗園的窯洞,因毛澤東、朱德等領袖居住過,而使那裏平凡的建築物擁有了濃厚的革命文化底蘊。在開發利用擁有“紅色”文化內涵的古建築、古園林的美學價值時,一要注意因地域、種類、風格的不同,呈現古建築的美感差異。二要對古跡的維修或修繕時,必須考慮到特定民族文化心理接受的可能性,在開發過程中,要綜合考慮相關旅遊資源的優勢和特點,因時因地製宜,盡可能恢複建築曆史原貌,將其藝術價值、曆史價值和文化價值重現出來,從而使擁有“紅色”文化內涵的建築具有可觀、可賞、可享受的特點,增加紅色景區的魅力。

  (三)實現紅色旅遊文化建設與生態農業旅遊發展對接

  生態農業旅遊即鄉村旅遊是一種具有田園觀光、鄉土民俗感受及休閑度假性質的“複合式旅遊產品”,是一種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基礎,以開發田園旅遊資源為重點的新型藝術農業,它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文化生活於一體,是一種高層次的旅遊產品。具有自然環境優美、地方特色濃鬱、消費時間集中等特點。生態農業旅遊與紅色旅遊有著高度的關聯性。從地域範圍上看,紅色景點景區大多集中在風景優美、山清水秀的鄉村。鄉村聚集著豐富的旅遊資源,如農業文化景觀、農耕生態環境、農事生產活動、傳統的村居習俗,以及與之和諧的豐富的曆史文化、古樸的民俗風情等。從觀賞價值看,由於革命戰爭的特點等曆史原因,很多紅色景點都受到交通不便和其他資源匱乏等因素的限製,現代化生產活動較少,生態環境保持得比較完整,為地球保留了一方淨土。當戰爭的硝煙散去時,這些曾令人激昂慷慨的人文景觀,猶如一幅幅寧靜祥和的田園風光,又奇異地向遊人展現著它們生活化的美。把綠色生態文化、田園文化融入紅色景區,可以增添景區的色彩,增強紅色景區的吸引力和觀賞性。在加大對革命遺址、遺跡資源的開發、挖掘、整合和保護的同時,注意水、風、光的融合,從而建設一座座園林式的紅色景點。讓遊客在感觸秀美山水和田園風光所帶來的舒適、體驗濃鬱的鄉土文化的愉悅的同時,升騰起對中國紅色革命精神的激情與崇敬。達到紅色文化、綠色生態共同吸引人、留住人的效果。近年來在紅色旅遊的帶動和促進下,湧現了鄉村休閑遊、鄉村生活體驗遊、鄉村民俗風情遊、鄉村文化互動遊等多種生態旅遊文化產品。這些生態旅遊產品不僅帶動了農民脫貧致富,助推了新農村建設。而且農村更美了,農民文化素質提高了,農村更和諧了。同時,也使紅色旅遊文化建設上了一個新水平、新台階,值得效仿,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魏翔,崔丹,文化旅遊: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引擎,北京教育,2012.4.10.

  [2]李萌 。基於文化創意視角的上海文化旅遊研究,中國知網,2011.12.

  [3]黃得意,大力提升紅色旅遊質量,中國旅遊報,2012.8.17.

  [4]張品良,加速開發紅色文化資源,當代江西,2007.7.15.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