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二章 淺談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郭佳

  一、文化產業的概述

  文化產業的概念界定是一個理論界尚沒有統一定論的問題,這一方麵是由於目前文化產業理論發展尚不成熟,另一方麵則是由於文化產業本身就具有開放性的特點。

  文化有狹義和廣義兩種定義,從廣義角度來說,文化是“總體的人類社會遺產”,而從狹義角度來看,文化是指人類的精神活動及其成果。毛澤東也提出了一個對當代中國影響甚大的文化定義,即“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這個定義清楚地表明了文化的上層建築性質,說明了政治、經濟和文化是構成中國社會的三大組成部分,對認識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社會形態和結構有著重大的意義。

  本文主要使用“文化”的狹義上的含義,但是範圍將有所縮小,因為抽象的文化概念對文化產業的定義並無益處。本文使用的文化概念指的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與一定的政治製度相適應的人們的精神活動及其物化成果,包括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這個意義上的文化是作為意識形態存在的。

  產業這個概念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大規模製造和市場化營銷;二是營利性,也就是說,生產和提供商品(或服務)用來交換即商品化是產業的本質內涵;營利則是產業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產業存在和發展的依據。

  通過對文化產業曆史淵源和不同文化產業概念的分析,我們發現學術界對文化產業生產文化商品的產業屬性存在著比較一致的看法。由此可見,所謂文化產業,就是利用文化資源,以生產和經營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務為主要業務,為以利潤創造為核心,以文化企業為骨幹,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所組成的社會生產的基本組織結構。這是一個狹義的文化產業概念,這樣定義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與實踐中的文化產業發展結合起來,防止泛化文化產業的概念。

  二、文化產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文化產業的現狀

  1.發展曆程

  由於中國的特殊國情,文化產業的發展一直伴隨著政策的鬆動和市場機製引入的交替進行,我們在回顧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曆程的時候也主要是結合這兩方麵來進行的。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時代,文化事業的定性,使得文化產業根本就沒有生存空間,文化事業全部由國家包辦,文化生產也存在,也提供文化產品,但是不具有商品屬性。總的來說,在“文化大革命”前期,我國在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功的同時,文化建設也取得了較大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為今後的文化產業發展積累了文化設施並且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文化建設受到了較大的打擊,基本處於停滯的階段。

  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經濟體製改革所逐步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使市場因素對文化部門的作用不斷地加強。1980年2月,新時期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省市自治區文化局長會議指出了傳統文化體製的弊端是“包得太多,統得太死”。1981年,一些藝術表演團體首先實行了承包製改革試點,文化產業已經開始萌動。1984年,中共中央通過了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提出要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而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概念更是肯定了大部分社會產品的商品屬性,也正是在此之後,文化市場開始得以發展。

  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發表了具有曆史意義的談話,在這一談話的推動以及經濟發展的促進下,文化產業同其他行業一樣,邁開了發展的大步子,同年10月,十四大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使文化產業的發展有了堅實的基礎,文化產業開始加速發展。而在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之後,中國文化產業進入了真正的勃興期,1998年,文化部文化產業司的成立標誌著中國文化產業正式進入了自覺的發展時期,至1999年,文化產業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當年全國娛樂、音像、演出、藝術品四大市場共有文化經營單位27萬個,從業人員112萬人。

  進入新世紀以後,特別是在加入WTO之後,在各方麵政策的推動下,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麵臨著融入整個世界文化產業發展大潮的機遇和挑戰。

  現在看來,文化產業的發展基本上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79年至1992年,是發展的積累階段,第二個階段是1992年至1997年,主要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夯實了基礎,第三個階段就是1997年之後,進入了文化產業發展的起飛階段。

  2.文化產業行政管理體製

  我國的文化管理部門基本上分為四大塊:(1)文化藝術業,包括演出業、電影業、音像製品業、文化藝術業、娛樂業、文藝培訓業、藝術品經營業、圖書館等,按照級別的不同分別歸文化部和各地文化局管理;

  (2)新聞出版業,包括報社、雜誌社、出版社等,也按照級別不同分別歸新聞出版總署和各地新聞出版局管理;(3)廣播電視業,包括廣播業和電視業,屬國家廣電總局管理;(4)信息服務業,包括網絡傳媒業等,屬信息產業部管理。

  3.發展現狀

  從1979年文化產業發展起步開始的二十幾年的時間裏,我國文化產業已經初具規模。

  在電影方麵,近幾年來國內的電影市場一直不是十分景氣,不過也在模式創新的帶動下建立了一些新的院線,截至2012年底,全國已經建成了34條院線。下麵通過一些具體數據了解一下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

  截至2012年底,全國出版的圖書品種超過了15萬種,總印張達到了400多億;共出版報紙2100多種,總印數已達400多億;出版期刊8800多種,總印張已超100多億。

  截至2012年底,我國持有《音像製品出版許可證》的音像出版單位共292家,其中音像出版社221家,圖書出版社所屬的音像出版中心71家;持有《音像製品複製許可證》的音像複製單位291家,其中生產CD、DVD的67家;持有《音像製品製作許可證》的音像製作單位約1000餘家:持有《音像製品經營許可證》的音像發行單位10萬餘家。

  截至2011年底,全國已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2605個,其中文化係統內的有2590個;藝術表演場所1854個,其中文化係統內有1840個;全國共有民間職業文藝表演團體2500多個,業餘文藝表演團體50000餘個;演出經營機構53家,其中52家為國有;演出經營中介機構500多家。

  截至2012年底,全國已有民辦高等教育機構1202所,注冊學生150萬餘人,其中具有頒發學曆文憑資格證書的民辦高校124所,在校學生20餘萬人;同時,全國共有就業訓練中心3571所,社會培訓機構16629所。

  (二)存在的問題

  1.產業層麵存在的問題

  (1)我國文化產業在“量”和“質”上都處於低水平。

  我國文化產業的總體規模較小,質量也較低,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盡管一直在增長,但是還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是我國文化產業目前的總體狀況。①目前沒有關於文化產業的整體統計數據,但是文化產業包含的大部分產業都在第三產業的統計範疇內,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公報,第三產業的增速已經連續低於第二產業了,在這其中,“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電視業”在1999年之後增速下降的趨勢也十分明顯。文化產業本來在我國經濟中就沒有占據主力的地位,再加上增長速度的放緩,可見至少從“量”上來看,文化產業的規模是不盡如人意的。②從“質”上來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質量目前還不高,主要表現在文化產業的市場化程度還不夠、文化生產的能力不強、文化企業的實力還較弱等方麵。③從國際比較上來看,我國文化產業也處在低水平上,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甚至已經占據了支柱產業的地位(例如美國),而我國顯然還有一些差距。再以出版業為例子,據《世界圖書報告》公布的1999年圖書營業額,中國有15.1億美元,美國有225億美元,日本有91億美元,韓國還有22.1億美元,到了2000年,我國的出版業經營額再創新高,全國500多家出版社和上萬家書店的總銷售額達到160餘億元人民幣,但是同期美國的麥格勞希爾出版公司的年收入總額是2935億美元,按照當時匯率計算,這一家公司的年收入額就已經超過了我國出版社的總經營額,同時,在國際文化貿易中,例如在版權貿易方麵和演出市場中,我國一直未能扭轉逆差的局麵。這些都說明了我國文化產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總之,文化產業在中國還是一個新興產業,整個產業還處在一個產業內外環境調適和發展的階段,低水平幾乎是必然的,但是我們也必須意識到,加入WTO之後,留給我國文化產業的時間已經不多了,長期在低水平徘徊顯然不能適應全球化時代的競爭。

  (2)結構失衡。

  我國文化產業“質”的方麵的低水平主要表現在文化產業的結構失衡的問題上,首先是文化產業內部結構失衡,文化產業的發展多集中在少數幾個直接經濟效益較好的行業,而一些基礎性強、間接性強的文化產業沒能獲得較大發展;其次是文化生產的失衡,生產出來的文化精品太少,市麵上卻多見一些粗製濫造、抄襲成風的作品,文化精品的生產能力沒有完全釋放出來;最後是文化消費的失衡,文化產業發達的就是那麽幾個大城市,廣大的中小城市以及農村地區由於文化供給的缺乏,文化消費還很落後。

  應當說,這些失衡現象有些並不是中國文化產業所獨有的,而是其他產業發展中也有的通病,但是,由於文化產業與群眾日常生活的緊密的關聯性,這些失衡現象在文化產業中表現得似乎更加突出一些。

  (3)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容瓶頸。

  文化產業又被稱為內容產業,文化產業的內容生產是產業價值鏈條的第一個環節,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國文化產業存在內容生產能力不高的問題,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首先,創新能力不足,正如在前文裏多次提到的,原創或者說創意是文化產業的核心,創新能力的不足將直接導致文化內容的貧乏,我國目前文化產業的現實情況就是缺乏創新意識,這一點在電視劇生產上就表現得很明顯,比如說近幾年清宮戲大行其道,以至於打開電視到處都是格格,但是都是些跟風之作,質量並不高;其次,對文化資源的開發轉化能力不強,我國擁有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文明,是世界上少有的文明曆史不曾間斷的文明古國,在中華民族的曆史長河中,俯拾皆是寶貴的文化資源,這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巨大優勢。但是,文化資源並不等於文化內容,文化資源的豐富也不等於文化內容的豐富,因為這中間還需要一個文化生產的轉換環節。據報道,在北京,已查明的古代文化遺存就有7309項,但是長期以來,對外開放的卻隻有106項,連零頭都不到,一方麵是文化資源閑置,沒有能力開發,另一方麵卻是文化內容的不足,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之痛。

  國內的文化產業如果不能開發出好的文化內容,那麽國外的文化內容就自然會流進來,同時,國內的文化產業如果不能開發那些豐富的文化資源,那麽也會有國外的文化產業進入中國,到了那一天,中國的小孩子也許要看著美國製作的動畫片來了解自己民族的曆史,那將是多麽大的悲哀!

  (4)文化企事業單位沒有形成有力的市場主體。

  從市場主體的角度來看,目前我國的文化企事業單位存在產權不清晰、規模較小、市場經驗不豐富等問題。目前,我國文化產業中已經出現了一些大的企業集團,比如中國出版集團、南方報業集團等,江蘇省還建立了江蘇文化產業集團,已經在這方麵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應當注意的是,首先,這些企業集團在一定程度上都不是應市場的要求產生的,而是行政命令的產物。應當說,打造中國文化產業自己的“航空母艦”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但是在沒有大批發育良好的文化企業的情況下,捆綁起大量的“小觸板”是否就能說是造出了“航空母艦”呢?這樣的“航空母艦”又是否能經得起風浪的考驗呢?其次,比起國外的大型跨媒體文化公司來說,我們的產業集團還麵臨著隻能在人為分割的文化行政管理的四個係統內的某一個內經營的問題,很難形成跨媒體集團。最後,我國文化企業的具體運作經驗還較少,市場經驗不豐富,對文化消費的特性研究也較少,這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大弊病。

  文化產業的發展根本上還是要靠文化企事業單位,各種產業政策的最終落腳點也是文化企事業單位,它們的興衰對於中國文化產業有著最重要的意義。

  (5)文化產業人才缺乏,觀念滯後。

  文化產業的特殊性使得文化產業需要的人才也具有特殊性,既需要大量的藝術家,也需要熟諳市場經濟與文化經營兩門學科的文化經營者。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的大多數經營者中存在知識麵狹窄、年齡結構不合理、跨學科人才少的特點。在實際工作中,他們仍以傳統的文化管理手段來經營,知識更新慢,缺乏現代企業管理和資本運作方麵的知識和實踐經驗。在文化產業中,文化投資者和經營者的素質是十分重要的,文化經營者自身的品格和素質都能夠直接影響經營的成敗,也影響著為社會提供的文化產品的質量。

  我國文化產業不但存在人才缺乏的現象,而且還存在文化經營者觀念滯後的現象。由於傳統體製的影響,許多的文化經營者對待文化產業的觀念還很落後,沒有認清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然性,總是糾纏於能否產業化等文化產業的合法性問題上,嚴重影響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2.產業政策和管理體製方麵的問題

  在我國,文化產業存在的許多問題都可以從產業政策和管理體製方麵找到一些原因。

  (1)政出多門的管理體製。我國的文化產業是從計劃經濟時代發展而來的,長期以來,政府承擔了“辦文化”的職能,包辦了所有的文化事業。改革開放之後,特別是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改革之後,相應地,政府的管理職能也開始進行改革,在文化產業方麵,就要求政府從“辦文化”的職能轉向“管文化”的職能。這方麵的改革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但還是存在許多的問題。首先,政府職能的轉化不徹底,在文化產業的許多領域,政府還是在過多地幹預企業的經營管理,身兼裁判員和運動員的角色,這樣做既挫傷了文化企業的積極性,又容易導致經營者的依賴心理,使文化企業難以稱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同時,也非常容易導致尋租現象和腐敗現象的滋生和蔓延,從而侵蝕文化產業的機體;其次,如上文介紹的我國文化產業的管理體製,各管理部門之間普遍存在著條塊、部門、行業和區域的分割,管理分散,使文化企業在實踐中感到難以適從,還容易產生誰都管不著的灰色地帶。如電影業,從產業角度看,生產、供應、放映在同一條價值鏈中,但是三者的管理卻分屬於不同的部門。20世紀90年代以來電影市場的萎縮,與此不無關係。同時,這種分割的管理體製最大的弊端在於幾個係統之間各自為戰,難以形成合力。人為分割的四個文化係統各自製定產業政策,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在規定投資主體的時候,一般都要求隻有本係統內的資金才能涉足,這樣根本不能滿足現代文化產業發展的要求,難以適應新的形勢。

  (2)單一的文化管理手段。在進行文化管理方麵,政府的調控手段顯得十分單一,基本上就是依靠行政命令,通過發布命令、指示、規定、決議、條例等強製性約束手段直接幹預文化產業的發展,忽視了法律手段和其他經濟手段在文化管理中的作用。雖然文化立法工作近年來有明顯的進展,但是仍然不能滿足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管理工作的需要,既沒有形成依法管理的觀念,也沒有形成一個以文化產業整體為出發點的法律體係,從而文化產業運行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文化管理缺乏法律依據,同時,執法機製也不健全。

  在運用經濟手段進行文化管理方麵,有關文化產業的稅收、讚助、信貸等方麵的政策很不完善,直接導致了很少運用這些經濟手段通過市場的力量調整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缺少完善的產業政策體係,不能對文化產業進行分類指導,區別對待,不能有目的、有意識地引導文化產業良性發展。

  (3)過於嚴格的準入管理。從上文對文化產業分行業的產業政策的概括中,我們可以發現,在文化管理上,我國實行的是嚴格的準入管理,體現在三個層次上,第一層次是對外資的準入管理,第二層次是對民營資本的準入管理,第三層次是對非本係統的國有資本的準入管理。由於文化產業的特殊性,實行這樣嚴格的準入管理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之後,這樣嚴格的準入管理的弊端就逐漸顯現了出來。首先,對有些文化企業的過度保護不利於文化企業的成長壯大,還造成了係統內缺少資金,係統外的資金卻進不來的雙重浪費;其次,加入WTO之後,雖然存在著文化例外的規定,但是WTO的相關文件不是鬆散的規定,而具有法律上的有效性,這對我們嚴格的準入管理提出了挑戰。

  3.產業政策的問題

  文化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產業政策對它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下麵對我國的產業政策進行簡單的評價,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看法。

  (1)缺乏完整的文化產業政策體係。這顯然是中國文化產業政策存在的最大的缺陷。我國目前的文化產業政策就像文化管理體製一樣,政出多門,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我國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同時,我國的文化產業政策還存在宏觀和微觀上都有一定的政策,但是缺乏的恰恰是從產業角度考慮的政策的問題。

  (2)相關產業政策缺乏穩定性和連續性。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能保證相關市場主體穩定的政策預期,從而有利於其長期發展。例如,在旅遊景點的開發和經營領域,正當全國各地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引進外資和社會資本開發本地旅遊資源之時,建設部的一道禁令就將各種資本都拒之門外了。類似這樣的政策不穩定性極大地挫傷了各方的投資熱情和積極性,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負麵影響難以估計。

  (3)產業政策缺乏前瞻性。在文化產業這樣一個發展瞬息萬變的新興產業裏,實踐中的新問題、新情況必然很多,這就要求產業政策一定要有前瞻性,否則將不能適應實踐的變化,造成產業發展中的問題,甚至成為產業發展的阻力。我國的文化產業政策在這方麵就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在藝術產業中,社會上已經出現了民營的非營利藝術機構,而相關的政策條款中卻沒有此類機構的應有的地位,必然導致微觀主體的無所適從。

  三、政策建議

  (一)改革現有文化管理體製和管理手段

  文化管理體製改革的總目標是實現建立政事分開和管辦分離的文化管理新體製。

  實現文化行政部門的職能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由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轉化,也就是說要創新文化產業的管理主體。建議設立一個統一的文化產業管理方麵的委員會,將目前條塊分割的四大文化管理係統的職能都統一到這個管理委員會中。這個委員會的具體職能最好包括:向其上級主管部門提出關於製定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方麵的意見和建議;製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製定和完善文化產業發展政策;製定文化產業發展預算,合理分配文化產業發展基金。同時,在各地分別設立這個委員會的下屬機構,具體負責管理本地的文化產業事務和落實文化產業政策,以及監督執法。考慮到實施的難度,建議可以先行由四大文化管理部門的相應人員組成管理委員會,待時機成熟再由政府正式出麵形成製度性的機構設置和職能授予。

  成立國家文化產業發展基金,由文化綜合管理部門負責資金的預算和使用。鼓勵公司、企業向發展基金進行捐助,多方麵拓展基金的來源,同時也可以鼓勵有實力的大企業設立自己的文化產業發展基金。在基金的投向和使用上,建立整套的公司化運作的投入機製,常設董事會監督資金的使用情況。

  加快文化企事業單位改革的步伐,對各類文化單位的性質重新進行科學定位,明確文化產業市場主體的自主經營權。對於已經實現了商業化運作、企業化改造的國有文化企業,應該繼續堅持產業化運作的方向,通過建立現代企業製度、轉換經營機製、盤活國有文化資產等方式引導它們走上規模化和集約化的發展道路。對於那些已經實現了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下一步應當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逐步由半產業、半事業向完全產業化轉變,在轉變之後,通過政府采購、專項撥款、稅收優惠等對它們進行扶持,幫助它們度過最初的適應期;對於當前完全沒有實行企業化管理的文化事業單位,一般來說屬於公益性的文化事業,要讓其走向市場有較大的難度,也極易產生負麵效應,對於這部分文化事業單位,在不推向市場的前提下,改革國家財政撥款的方式,輔以必要的國家幹預手段,力爭實現財政資金更有效的應用。

  (二)實施文化產業人才戰略

  文化產業對人才的依賴性是不言而喻的,為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實施積極的文化產業人才戰略是必不可少的步驟。

  建立起文化產業的研究體係,加強文化產業的基礎研究。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對基礎理論的研究,這方麵的學者、專家也是文化產業發展可以憑借的力量。我國的文化產業基礎理論研究起步較晚,但是隨著文化產業在實踐中的不斷發展,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都建立了文化產業研究基地,為我國文化產業的基礎理論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我國目前從事這方麵研究的學者還不多,其中具有深厚經濟學或者管理學功底的就更少了,為促進今後文化產業的發展,這種不合理的人才結構必須要改變。建議今後將文化經濟、文化產業研究方麵的問題列入國家重點科研課題,迅速地重視起來,並且可以在大學中開設“文化產業學”的課程,並考慮設立文化產業方麵的專業,培養基礎研究人才。

  培養文化產業應用人才,建立文化產業職業經理人隊伍。文化經營人才質量的高低將直接影響文化企業經營的效益,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培養文化產業的應用人才就應該培養出一批既通曉文化業務,又善於經營管理的複合型人才,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建立全新的人才機製,打破人才流動的障礙,注重對人才的激勵,完善人才的選拔和任用機製,做到真正留住那些有創新意識和良好的經營才能的文化產業應用人才。培養文化產業應用人才的最終目標應當是建立起中國自己的文化產業職業經理人隊伍,形成文化產業的經理人蓄水池,從人才機製上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培育文化產業支柱產業

  文化產業內部的各個產業發展是極為不均衡的,其中有一些有較好的發展基礎,並且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有條件成為文化產業的支柱產業來優先發展,抓好這些支柱產業,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對文化產業具有重要意義。根據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現實情況,以下幾個產業可以考慮優先發展。

  教育產業:發展教育產業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也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當前的國家之間的競爭主要是經濟技術和民族素質方麵的競爭,而這些都可以通過教育產業的發展來推動。我國的教育產業可以分為基礎教育領域和教育產業,其中的基礎教育領域屬於國家的文化事業,而教育產業的部分目前發展得也很快。在教育產業的發展中應當:完善基礎教育體係,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這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根本;解決目前教育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某些法律空白,為教育產業的發展奠定法律基礎;由於教育產業的特殊重要性,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應當加強引導,重視教育產業的社會效益。

  紙質傳媒業:紙質傳媒業是我國傳統的文化支柱產業之一,由於其內容提供的本質,與信息產業等有著較強的關聯度,有條件成為新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柱產業。由於在紙質傳媒領域已經出現了一些大型的產業集團,例如中國出版集團、南方報業集團等,在今後的發展中,應當注意的是加強產業集團內部的資源整合,發揮出更大的規模效益;注意引導產業集團中現代企業製度的建立;引導產業集團進行跨媒體發展的有益嚐試,同時爭取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打造中國的跨國傳媒企業。

  影音傳媒業: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電視觀眾群體,娛樂市場的潛力不可限量,這些都決定了影音傳媒業良好的發展前景。但是目前我國的電視節目、電影和音樂等的製作能力還不是十分突出,也沒有取得國際上的知名度,因此在今後,我們應當在以下幾方麵推動產業的發展:聚集優秀的業內人才,影音傳媒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要采取各種辦法,在業內迅速地形成專業人才隊伍;引進先進的影音產品製作體製,借鑒國際上已經被實踐證明成功的先進的製作體製,結合我國實際,加強影音產品的生產能力。

  (四)加大文化產業發展中的科技含量

  新時期文化產業與高科技的緊密聯係使得加大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高科技含量成為發展文化產業必不可少的策略。

  從發展文化產業的技術手段上,要實施高新科技帶動戰略,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利用。要注意建立科研單位與文化企業之間的聯係,掌握科技成果轉化利用的先機;注意跟蹤國際上的最新科技成果,加大引進的力度,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

  要注意把握高新技術和文化產業結合所產生的各種新的產業形態,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高新技術和文化產業的結合能催生出許多的新興產業形態,例如網絡遊戲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把握住一個產業新形態,掌握該領域內的發展先機,就意味著創造出了經濟效益。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具備創新開拓意識,還要具備敏銳而精準的文化眼光,我國的文化企業應當逐步積累這方麵的經驗,主動出擊,由模仿學習向創造的方向轉變,以推動文化產業的新發展。

  (五)完善文化產業投資政策

  文化投資有助於擴大文化產業的規模,提高文化產業的生產能力,從根本上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因此,對文化產業的發展來說,文化投資政策是十分重要的。

  拓寬文化投資的資金來源,利用國家對文化產業的投入撬動多種來源的社會資金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國家對文化產業的投入畢竟是有限度的,這也使得文化產業領域內對資金是“求賢若渴”,而另一方麵,我國卻有大量的居民儲蓄躺在銀行裏或者留在企業的手中沒有用武之地,這說明了拓寬文化投資資金來源是很重要的。要做好這一點,建議從以下的方麵入手:放寬文化產業的資金準入方麵的規定,盡力爭取民營資本和外資進入文化產業,畢竟產業做大之後,受益的最終仍將是我國的文化產業;文化投資的不足還表現在沒有良好的文化投資渠道上,因此可以考慮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基金或者文化企業發展支持基金等,甚至可以考慮發行文化產業發展債券等形式,多方麵開拓居民儲蓄和企業閑置資金進行文化產業投資的渠道。

  新的時代背景下,要注重調整文化投資的結構和布局,使文化投資真正成為拉動文化產業發展的一駕馬車。在這方麵,筆者提出如下建議:在重視發展文化支柱產業的同時。要特別注意加強對文化產業落後地區和行業的投資,以防止文化產業發展出現“短板效應”;要注意投資中國家資金、民間資金和外資之間的比例關係,防止出現某種投資比例過大的現象;通過產業政策調整和引導外資和民營資本的投資流向。

  參考文獻

  [1][美]米切爾。J。沃爾夫,娛樂經濟[M],黃光偉等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1.

  [2]胡惠林,文化產業概論[M],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5.

  [3]劉吉發,嶽紅記,陳懷平,文化產業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

  [4]顧江,文化產業經濟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

  [5]蔡尚偉,溫洪泉,文化產業導論[M],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6.

  [6]張曉明,胡惠林,章建剛,文化藍皮書:2009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7]花建,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內涵、結構和戰略重點[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

  [8]馬彪,盧華,王芸,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問題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07(8)。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