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盟軍在西南太平洋的進攻

  1944年初,由盟軍麥克阿瑟上將指揮的西南太平洋戰區部隊和由尼米茲上將指揮的南太平洋戰區第3艦隊協同完成的封鎖,孤立日軍在南太平洋的重要基地臘包爾的作戰已勝利完成。

  在整個作戰過程中,麥克阿瑟的部隊沿新幾內亞島克服安達二十三指揮的日第18集團軍所部的抵抗,從左翼迂回臘包爾;而由哈爾西統帥的美第3艦隊則同時在所羅門群島的右翼向百武晴吉的日第17集團軍展開緊縮戰。

  在新幾內亞方向,西南太平洋戰區的盟軍部隊於1943年10月初占領萊城、薩拉莫阿和芬什哈芬後,暫停沿新幾內亞島的推進,而是封鎖胡翁半島並轉入休整。同時,由克魯格將軍指揮的美第6集團軍則渡過維提亞茲海峽,擔負起後續作戰任務。12月15日,美第1騎兵師在新不列顛島南部的阿拉瓦登陸,並很快在該島建立了一個前進基地。與此同時,美海軍第1陸戰師在第7兩棲編隊協助下,於新不列顛島北部的格洛斯特海角成功地建立了灘頭陣地,並且修建了兩個機場。

  在所羅門群島方向,哈爾西的美第3艦隊及其配屬的第3兩棲編隊一直按計劃推進。1943年7月2日至8月25日,美第37、第43及第25師經苦戰奪占新喬治亞島。8月15日至10月7日,哈爾西麾下的盟軍攻占韋拉拉韋拉島。12月1日,美第3海軍陸戰師從奧古斯塔皇後灣登上布幹維爾島。到年底,奧古斯塔皇後灣已成為盟軍的一個海軍基地,並在灘頭修建了3個機場。

  進入1944年後,哈爾西麾下各部繼續在所羅門群島打擊日軍餘部。在進一步封鎖孤立日軍臘包爾基地的同時,南太平洋戰區的盟軍部隊對駐守布幹維爾島的日第17集團軍施加了強大壓力。2月15日,新西蘭第3師在海空軍的支援下攻占格林島,又為盟軍封鎖臘包爾的日軍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空軍基地。3月20日,哈爾西的部隊繞過臘包爾奪取了其西北方向的卡米恩島,此舉意味著盟軍對臘包爾日軍鉗形封鎖的右翼任務已經完成。在左翼,麥克阿瑟麾下的美第1海軍陸戰師和陸軍第41師也在3月中旬經激戰占領新不列顛全島,完成了對臘包爾的左翼封鎖。此後,美軍撤離新不列顛島,由布萊梅將軍率領的澳大利亞軍擔負起牽製臘包爾日軍的任務。

  1月2日,西南太平洋盟軍第二階段的作戰——收複新幾內亞全島的戰鬥正式發起,這一任務將由麥克阿瑟的西南太平洋部隊來完成。為配合在胡翁半島的澳大利亞部隊所發起的正麵攻擊,麥克阿瑟派出美第32師一部在賽多爾北部登陸,並很快切斷了澳軍當麵日軍的退路。1月23日,當兩軍會合時,日軍被迫潰逃至內陸山區。這一行動為喬治·肯尼的美第5航空隊提供了基地,並為後續作戰的空中保障奠定了基礎。隨後,盟軍的正麵推進在馬丹受阻。

  在盟軍西進期間,為阻止被困在俾斯麥—所羅門群島一帶的日軍增援駐守新幾內亞島的日第18集團軍,同時也為盟軍大量兩棲戰鬥部隊登陸提供方便的港口和分段運輸基地,麥克阿瑟決定首先攻占阿默勒爾蒂群島。由於該群島具備理想的天然港口和機場場地,因此,對其占領後不僅可以用來支援爾後沿新幾內亞島海軍的作戰行動,而且還可直接打擊加洛林和馬裏亞納群島的日軍,支援中太平洋部隊的作戰。1944年2月29日晨,蔡斯少將指揮美第1騎兵師第5騎兵隊,在麥克阿瑟的親自督戰下,於洛斯內格羅斯島快速登陸成功。隨後,日軍展開反擊,但很快被麥克阿瑟從芬什哈芬調來的增援部隊殲滅。到3月底,整個阿默勒爾蒂群島已被盟軍控製,守島日軍大部被殲。此役美軍亡290人,傷約2000人,日軍亡約3000人,89人被俘。此戰不僅使盟軍獲得了天然港口和數個機場,而且還封閉了俾斯麥—新不列顛—所羅門群島一帶8萬殘餘日軍最後的退路,等待他們的隻能是坐以待斃。

  盡管日軍在南太平洋地區喪失了戰略主動權,但其大本營仍決心盡最大努力守住新幾內亞島的西部地區。為此,日軍在荷蘭迪亞建立了一個較大的供給和保養基地,以支援堅守在馬丹和威瓦克之間地域的日第18集團軍主力的作戰。荷蘭迪亞之所以被日軍選為後勤基地,主要是因為它距離盟軍的進攻前沿遠達800公裏,而肯尼指揮的美第5航空隊戰鬥機的最大作戰半徑僅為560公裏,無法對盟軍在該地域的登陸行動提供空中掩護,因此被日軍視作安全地域。為進一步加強在新幾內亞島西部的防禦,日軍還在荷蘭迪亞內陸山區修建了數個新機場。但也正因為荷蘭迪亞在美軍戰鬥機的作戰半徑之外,日軍認為麥克阿瑟短期內不可能對其發起進攻,因而隻在此部署了極少的防守部隊,其餘皆為作戰能力極弱的後勤人員。這就為盟軍迅速占領該戰略要地創造了條件。

  1944年3月30日,駐守賽多爾的美第5航空隊屬下的遠程轟炸機向新幾內亞沿岸的日軍基地發動了猛烈空襲,荷蘭迪亞的日軍機場也遭到反複轟炸,約400架日軍飛機被擊毀在機場的跑道上。這次轟炸行動一直持續到4月19日。由於盟軍在轟炸過程中有意加強對威瓦克和漢薩灣的攻擊,因此,日軍一直相信盟軍將在此地域發動攻擊。此外,馬丹東麵的澳大利亞軍隊也於4月1日恢複西進攻勢,這一行動不僅牢牢牽住了日第18集團軍主力,而且還迫使日軍從荷蘭迪亞方向抽調部分力量東援,從而使盟軍預定登陸地域的日軍防禦更加薄弱。

  為了避免艦隊行駛過程中被日軍空中偵察識破作戰企圖,麥克阿瑟將特混艦隊集中在阿默勒爾蒂群島的北部,並向西北方向行駛。雖然這條航線比直接航向荷蘭迪亞的航線遠160海公裏左右,但卻能達成突然性。4月21日,當這支龐大艦隊行駛到預定水域後,突然折而向南,迅速駛近荷屬新幾內亞海岸。隨後,在艾塔佩登陸的編隊從大艦隊中分出,轉向左舷,直駛艾塔佩,主力則繼續向荷蘭迪亞海岸進發。次日晨4時,主力艦隊一分為二,一部轉向右舷,迅速向荷蘭迪亞西北部16海裏的塔拉梅拉灣駛去,餘部直駛荷蘭迪亞左側的亨博爾特灣。

  4月22日晨6時許,麥克阿瑟的艦隊出現在荷蘭迪亞海麵,在艦炮的怒吼聲中,一隊隊登陸艇衝破晨霧向海岸發起衝擊。美軍第41和第24師分別在荷蘭迪亞東西兩邊相距40公裏的亨博爾特和塔拉梅拉灣登陸。與此同時,在肯尼的第5航空隊遠程作戰飛機的支援下,美軍2個團在艾塔佩登陸。在整個作戰過程中,金凱德的第7艦隊和第7兩棲編隊同時支援荷蘭迪亞和艾塔佩的作戰行動。

  在艾塔佩,登陸後的美軍作戰部隊向守島日軍發起迅猛攻擊的同時,美軍工程部隊迅速在島上修建了一個野戰機場。經過兩天苦戰,4月24日,美軍攻占全島。當26日尼米茲的航空母艦撤出戰鬥時,艾塔佩起飛的陸基戰鬥機已能向荷蘭迪亞地區作戰的盟軍提供有效的空中支援和掩護。此戰,美軍有450人陣亡,2500人受傷;日軍約亡9000人。

  在荷蘭迪亞,雖然盟軍登陸規模遠大於艾塔佩,但由於達成了進攻的突然性,戰鬥發展較為順利。在美軍登陸後,不僅沒有遇到日軍毀滅性的炮火和自殺性的反衝擊,相反,出現在他們眼前的是一片守軍潰逃後的狼藉。在海灘上,武器和各種各樣的個人用品到處可見,甚至還能看到大米在鍋裏沸騰的景象。盟軍在各個據點上都僅遇到象征性的抵抗,其時也很少見到日本空軍和海軍的襲擊,致使尼米茲派來支援作戰的第58航空母艦特混編隊未充分發揮其作用。4月27日,同在荷蘭迪亞東西兩側登陸的美軍會合,荷蘭迪亞之戰隨之結束。此役美軍僅亡100人,傷1000人;日軍亡5000人,另外約有5000人逃匿到內陸叢林地區。

  荷蘭迪亞之戰是盟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進行的最成功的戰例之一。由於盟軍海、陸、空三軍計劃周密,協同得力,達到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從而以較小的代價圓滿地完成了預定的戰役目標。此戰的勝利,使安達二十三的日第18集團軍主力陷入了盟軍的包圍之中。其東麵是澳大利亞軍和美軍,西麵補給線則被荷蘭迪亞和文塔佩登陸的美軍切斷,北麵是盟軍海軍控製的海麵,南麵是無法逾越的叢林山地,而盟軍的空軍則牢牢地掌握著整個新幾內亞島上空的製空權。在這種情況下,日第18集團軍已名副其實地成了甕中之鱉。

  荷蘭迪亞的迅速勝利,更進一步增強了麥克阿瑟盡快結束新幾內亞戰役的決心。4月27日,他向美國陸軍部報告了擬於5月中旬攻擊瓦克德島的作戰計劃。此舉旨在得到更多的機場,以便空軍部隊向西轉移。該島位於荷蘭迪亞以西220公裏處,已被日軍建設成為重要的地麵和空中戰略基地。那裏不僅有良好的機場,而且有許多倉庫和宿營地。5月17日,麥克阿瑟派出的兩支戰鬥群分別在馬勞灣和瓦克德上陸。進攻馬勞灣一帶陸上簡易機場的是美第163團組成的“旋風特遣部隊”。由於日軍的防守力量較弱,因此兩支美軍都順利地完成了所受領的任務。到5月20日,瓦克德—薩爾米地區的日軍被全部消滅,盟軍得到了期望中的前進基地。從這些基地出發,日軍在新幾內亞西部的其餘機場和港口均處於盟軍戰鬥機保護下的中程轟炸機的航程之內。

  瓦克德島戰鬥結束後,麥克阿瑟決定再次發動進攻,以他獨創的“蛙跳戰術”繼續向前推進。麥克阿瑟將這次躍進的目標指向地理位置極為重要的比阿島。他估計,比阿島上的日軍不會超過3000人,而事實上該島日軍近萬人。正是這一判斷的失誤,導致盟軍在攻克該島的過程中付出了沉重代價。5月27日,由美第41師組成的“旋風特遣隊”發起攻占比阿島的作戰行動。此前,從瓦克德島新基地起飛的美軍飛機對預定登陸地域進行了轟炸。在上陸前,支援登陸的海軍戰艦也對島上進行了炮擊。當美軍從比阿島南麵上陸時,並未遇到較強抵抗,部隊順利占領了灘頭。然而,日軍的戰術是將美軍誘入島內加以打擊。他們在密林覆蓋且布滿蜂窩般洞穴的山頭上巧妙構築了防禦工事。當美軍從海灘向島上丘陵地帶前進時,遭到了在洞穴防守的日軍的猛烈反擊,雙方遂展開了慘烈的爭奪戰,致使這次登陸最終演變成一場太平洋戰爭中最殘酷的戰鬥之一。

  駐紮在塔威塔威島的日聯合艦隊司令部認為,美軍對比阿島發動的進攻直接威脅著日軍的“阿”號作戰計劃,因為比阿島機場對於保持日軍在帕勞群島以南海域的空中優勢至關重要。6月3日,豐田副武派出一支部隊,企圖南下增援駐守比阿島日軍,後因遭到盟軍飛機攔截被迫撤回。7日,他又派出“東京快車”驅逐艦發動進攻,但又被美國海軍逐回。情勢緊急,豐田決定派出一支大規模艦隊前去馳援,包括其2艦超級戰列艦“大和”號和“武藏”號。6月13日,當該艦隊接近新幾內亞時,中太平洋的盟軍部隊已開始進攻塞班島。為確保該島安全,豐田立即取消了馳援比阿島的計劃。6月29日,在比阿島登陸的美軍經血戰殲滅了日軍主要抵抗力量,控製了該島,但肅清守軍殘餘的行動卻一直延續到8月份。此役美軍因傷病損失近萬人,日軍傷亡約1萬人。

  為盡快結束新幾內亞戰役,進而逼近菲律賓群島,美國陸軍部加強了西南太平洋戰區的力量。美空軍第13航空隊,美第14軍及其麾下的第25、第37、第40、第43、第93師,以及菲律賓第1、第2團相繼被編入麥克阿瑟的部隊之中。這樣一來,麥克阿瑟的部隊增加到15個師,其中美軍師8個,澳大利亞師7個。此外,還有一支由3艘輕巡洋艦、27艘驅逐艦、30艘潛艇組成的海軍艦隊。

  6月28日,被盟軍包圍在威瓦克地區的日第18集團軍司令部及其屬下的3個師約4萬人,向艾塔佩方向發起了最後的突圍行動。麥克阿瑟立即調來了3個美軍師馳援,盟軍飛機也適時加入對日軍補給點與補給線的轟炸。在美軍的頑強防禦下,安達二十三的部隊向艾塔佩的數次突圍均被擊退。在損失1萬餘人後,日軍突圍的嚐試歸於失敗。7月31日,麥克阿瑟的部隊從艾塔佩發動了一次雙重包圍,將安達的部隊切為三段。隨後,東西兩線盟軍相互協同,向被圍日軍發起了最後攻擊。8月5日,被圍日軍大部被殲,隻有部分逃入內陸叢林地帶,並在那裏分散襲擾直到戰爭結束。

  與此同時,西部盟軍仍繼續向前躍進。7月2日,在比阿島的激戰尚未結束之際,一支美軍部隊在靠近鳥頭半島的諾埃姆富島登陸,並很快控製全島。7月7日,諾埃姆富島的日軍被肅清。美軍空軍又獲得一處前進基地。

  7月底,美軍開始攻打鳥頭半島,這是日軍在新幾內亞的最後一個據點。為避開鳥頭半島的防禦支點馬諾克瓦裏,麥克阿瑟決定從半島西部發起攻擊,即從日軍疏於防守的奧帕瑪麗亞角附近的大陸和米德爾堡、阿姆斯特丹島的西北部登陸,然後再從奧帕瑪麗亞對桑薩波角進行對岸登陸。這一行動將使麥克阿瑟的部隊再向西躍進300公裏,相距菲律賓已不足1000公裏。這樣,日軍在馬諾克瓦裏的據點已失去了作用,它的2.5萬名駐軍被孤立,唯一可逃脫的南方路線是遍布沼澤和叢林的險阻地帶。30日,美軍1個師在桑薩波角上陸,未遇到日軍抵抗,此舉標誌著麥克阿瑟發起的長期而艱苦的新幾內亞之戰的結束,從而為光複菲律賓群島創造了有利條件。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