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節 盟軍沿意大利半島推進

  德軍在意大利南部的防禦失敗後,被迫退守“古斯塔夫防線”。這條防線從那不勒斯以北的地中海沿岸起,經加埃塔、卡西諾山直到亞德裏亞海濱的奧爾托納,橫貫意大利中部。“古斯塔夫防線”由大量的鋼筋混凝土工事和雷區構成,被德軍稱為“堅不可摧”的防線。

  1944年初,盟軍的作戰企圖是迅速突破“古斯塔夫防線”,攻占羅馬,爾後向意大利北部推進,殲滅意大利境內的德軍,以配合西線盟軍開辟第二戰場的行動。盟軍第15集團軍群共有兵力19個師又4個旅,分屬於美第5集團軍、英第8集團軍和英獨立第5軍,另有支援飛機約4000架,艦船3000餘艘。

  為突破凱瑟林苦心經營的“古斯塔夫防線”,盟軍第15集團軍群司令亞曆山大設想令美第5集團軍對該防線發動正麵攻擊的同時,另在防線北麵地中海岸的安齊奧發起一次兩棲登陸相配合的行動,以切斷德軍的交通線,迫使其在雙重打擊下主動撤出“古斯塔夫防線”。與此同時,位於右翼的英第8集團軍將繼續向亞得裏亞海岸的佩薩裏推進。

  亞曆山大的這一設想得到了英國首相丘吉爾的堅決支持。他把安齊奧登陸比作是將一隻“野貓”投入“古斯塔夫防線”北麵的海岸去“抓碎德國佬的心髒”。由於安齊奧位於羅馬以南僅45公裏處,因此英美首腦有理由相信,登陸一旦取得勝利,即可直取羅馬,對加速盟軍在意大利的勝利具有重要的意義。

  很快,盟軍製定了一個代號為“鵝卵石”的登陸作戰計劃。該計劃規定:部隊將在距前線100公裏遠的安齊奧登陸,以期從後方攻擊防禦之敵,切斷其退路,並配合美第5集團軍從正麵突破“古斯塔夫防線”,爾後攻占羅馬。計劃要求,登陸前要對安齊奧附近的機場和交通線進行航空火力突擊,同時地麵部隊從防線正麵實施牽製性進攻。為此,第15集團軍群抽調美第5集團軍所屬第6軍為登陸部隊,該軍下轄2個加強師、1個傘兵團、5個陸戰營及專業部隊,共5萬餘人。支援這次登陸的海軍艦船共376艘,飛機700餘架。

  為牽製“古斯塔夫防線”守軍,美第5集團軍於1月17日對該防線中西段發起正麵攻擊。左翼的美第10軍跨過艾裏奧諾河發起強攻,並獲得一處橋頭堡。但在其右翼,美第2軍第86師強渡拉皮多河卻被德軍擊退,損失慘重,被迫於19日退回原陣地。在中部,法國軍團受命向崎嶇的卡西諾山北部推進,雖取得一定的進展,但卻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盡管如此,盟國的作戰目的已經達到,黑延霍夫已將所控製的預備隊全部調至了拉皮多河的正麵,為即將到來的盟軍安齊奧登陸創造了有利的條件。1月21日,盟軍還從那不勒斯發起了一次小規模的兩棲登陸行動,目的同樣是為了吸引德軍的注意力。

  1月21日晨,集結在那波利灣的盟軍登陸部隊開始出發,當日午夜抵達安齊奧海域。22日淩晨2時,約翰·P·盧卡斯少將率美第6軍開始登陸。由於這裏防禦的德軍隻有2個營和數個岸防連,而且未進入戒備狀態,故登陸盟軍隻遇到微弱抵抗。48小時後,已有3.6萬人和3000多輛車輛上岸,完成了最初目標,並建立了一個縱深達11公裏的灘頭。然而,盧卡斯未利用這一有利形勢迅速推進,占領既定目標阿爾巴恩山這一有利地形,以切斷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第6號和第7號公路,相反,他卻把固守灘頭陣地作為首要任務,以待重武器、坦克和其他作戰物資的抵達。正是由於登陸部隊的裹足不前,使德軍獲得喘息之機,其C集團軍群司令凱瑟林迅速從北部的第14集團軍防區和“古斯塔夫防線”上調來部隊,在登陸美軍的前麵建立了一道強有力的防線。雖然不久盟軍登陸部隊增加到4個師,但德軍防禦部隊卻同時增至6個師,而且占領著有利地形,形勢對盟軍極為不利。

  從2月16日起,德軍發起一連串的反擊,迫使登陸盟軍節節後退,傷亡慘重。2月23日,盧卡斯被克拉克解職,由美第31師師長特拉斯科特少將繼任。盡管如此,盟軍仍無法擺脫被動挨打的局麵。不久,盟軍的安齊奧登陸演變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式的塹壕戰,雙方對峙達3個月之久。其間,德軍對盟軍堅守的狹窄灘頭發起了連續不斷的打擊,企圖將登陸部隊趕入大海。與此同時,納粹空軍對安齊奧港口進行了狂轟濫炸,企圖以此來阻止盟軍的補給和增援。

  為減輕安齊奧登陸部隊的壓力,盟軍第5集團軍從2月初向“古斯塔夫防線”最堅固的卡西諾山發起了輪番攻擊。美第34師受命進攻卡西諾山區德軍陣地的任務,這就是所謂的第一次卡西諾之戰。2月12日,美軍攻勢被德軍瓦解;2月15日至18日,建立不久的新西蘭軍被調來,在空軍的支援下擔負起對卡西諾山的第二次攻擊。該軍由新西蘭第2師和印度第4師組成,這2個師曾在北非戰役中屢建奇功,作戰頑強。進攻發起前,軍指揮官弗賴貝格將軍因懷疑德軍將修道院作為觀察哨,指示空軍對其轟炸,結果這座有著悠久曆史的修道院被盟軍摧毀。隨後,德軍占領了修道院廢墟。3月15日至21日,以頑強著稱的新西蘭軍在大批空中力量的近距離支援下向卡西諾山發起第三次強攻,結果仍未取得突破。

  在此期間,由美國空軍少將艾拉·埃克指揮的英美地中海空軍部隊,為支援安齊奧灘頭,發起了一次旨在切斷德軍補給線的有組織的空中阻隔戰役。盡管德軍遭到殘酷的打擊,但並沒有像盟軍希望的那樣撤退。

  1944年初的安齊奧—拉皮多戰役是盟軍在意大利遭受挫折最大的一次進攻戰役。在安齊奧,丘吉爾首相寄予厚望的“野貓”一直未能伸出利爪施展威風,反被緊緊壓縮在一個狹窄的登陸場上,自身難保。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局麵,一方麵是因為盟軍在兩個方向上平分兵力的結果,由於安齊奧離“古斯塔夫防線”甚遠,盟軍在卡西諾山的猛攻對安齊奧灘頭的盟軍支援不大,更談不上協同,如果將這部分兵力投入到安齊奧灘頭,登陸部隊的處境無疑會大大改善;另一方麵,盧卡斯沒有立即向阿爾巴思山勇敢地推進,在一定程度上貽誤了戰機。結果,在4個月的灘頭大混戰中,美軍傷亡約2.4萬人,英軍傷亡9203人,兩棲登陸戰未達到預期目的。

  鑒於西線盟軍將於6月6日在法國諾曼底大舉登陸,為牽製更多的德軍,意大利戰場的美英部隊必須加強攻勢。為此,亞曆山大製定了“王冠”作戰計劃。該計劃與1月份的那次雙向攻擊基本相同,即安齊奧灘頭的登陸部隊與“古斯塔夫防線”正麵的盟軍集中力量同時發起一次衝擊,一舉突破“古斯塔夫防線”向利裏盆地挺進。為了實施這一計劃,位於意大利亞得裏亞海的英第8集團軍將僅留下1個軍,餘部則向西轉移,接管卡西諾—利裏盆地區域。

  當時雙方的兵力部署是:在安齊奧,有6個盟軍師和5個德國師相對峙,另有4個德國師在羅馬周圍;在“古斯塔夫防線”上,有6個盟軍師對付6個德國師。在這條戰線上,盟軍大部兵力集中在從卡西諾到加裏利亞諾入口一線,共有12個師。

  5月11日夜,“王冠”作戰計劃正式實施。盟軍2000餘門火炮對德軍陣地展開猛烈轟擊,緊接著步兵插入德軍前沿。盡管盟軍在火力方麵居於優勢地位,但在最初3天由於德軍的頑強抵抗,進攻部隊在大多數地段進展不大。安德斯將軍指揮的波蘭第2軍受命攻擊卡西諾山,盡管決心很大,但由於采取間接進逼戰術,仍遭到重大傷亡。英國第13軍的進展也很遲緩,如果不是波蘭人把德軍的注意力吸引住的話,該軍無疑會遭到更大的損失。沿地中海海岸推進的美第2軍同樣進展不大。但處於美英軍之間的法軍,因對麵隻有1個德國師阻擋,進展較快,他們穿過加裏利亞諾山區,對德國守軍發起攻擊。14日,法軍推進到奧森特盆地,德軍第71師為避免退路被切斷,主動後撤。這一行動立即減輕了美第2軍的壓力,得以沿著海岸公路迅速挺進,追殲德軍第90師。隨著德軍防線西翼被突破,凱瑟林被迫將北部的預備隊調往南部,企圖堵住缺口。但此時德軍防線已陷入混亂,除在卡西諾地區仍繼續堅守幾天外,其它各處已徹底崩潰。17日晚,堅守修道院廢墟的德國傘兵放棄陣地,“古斯塔夫防線”被盟軍摧毀。次日晨,波蘭第2軍占領卡西諾山,但為此付出了死亡約4000人的代價。

  盟軍在安齊奧港強行登陸由於凱瑟林把德軍為數不多的後備部隊調往南部,盟軍從安齊奧灘頭進行突擊的時機已經成熟。5月23日,得到1個師加強的美第6軍開始突破。亞曆山大希望該部來一次強有力的衝擊,直抵瓦爾蒙托內,切斷6號公路,以期將黑延霍夫的第10集團軍一網打盡。若能達到這一點,羅馬將不戰自降。5月25日,美第1裝甲師和第3步兵師向東北方向推進20公裏,抵達7號公路東側的科裏,並同自南而來的美第2軍會師。這時,德軍赫爾曼·戈林師迎頭趕來,阻止了美軍的進一步推進。與此同時,克拉克將軍正率4個美軍師直指羅馬,以期贏得殊榮。盡管亞曆山大呼籲其把切斷德第10集團軍退路作為當前主要任務,但克拉克除分出1個師的兵力向瓦爾蒙托內推進外,其餘軍仍全力向羅馬推進。不久,克拉克的挺進在羅馬南麵的“愷撒防線”上遇到德軍的抵抗,速度減慢。

  5月30日,美國第36師占領了阿爾巴恩山區第7號公路上的韋萊特裏,並攻破了“愷撒防線”。克拉克趁此機會命第5集團軍發起總攻,沿6號公路直搗羅馬。在盟軍11個師的強大壓力下,德軍被迫放棄陣地。6月4日,克拉克的第5集團軍一部進入羅馬,德軍隨之進行了總退卻。

  占領羅馬後,盟軍繼續沿意大利半島推進。但是,為支援在法國南部的“龍騎兵”登陸行動,第15集團軍群中的美第6軍和法軍以及70%的空中力量先後被抽調,使其整體作戰實力大為下降。相反,德軍此時卻得到了4個師和1個重型坦克團的增援,從而使凱瑟林得以站住腳跟。經過一係列巧妙的遲滯性行動,德軍抑製了美軍的推進步伐,使其止步在“哥特防線”以南。該防線在羅馬以北約130公裏,是當年漢尼拔設下的最巧妙的陷阱所在地。它起於比薩,穿過佛洛倫薩,一直延伸到亞得裏亞海岸的安科納。

  為逼進並突破“哥特防線”,盟軍第15集團軍群於8月初製定了“橄欖”作戰計劃。

  8月25日,“橄欖”作戰計劃付諸實施。由於英第5軍和加拿大第1軍向東部轉移是在極隱蔽情況下進行的,因此,達成了戰役突然性。扼守亞得裏亞海濱地區的部隊是德軍兩個二級師,戰鬥力較弱,故英第8集團軍很快突破了守軍的防線。直到8月30日,凱瑟林才調來兩個德軍師增援,但為時已晚,這時,英軍已向前推進了10餘公裏。凱瑟林為了縮短戰線,命所有德軍退入“哥特防線”陣地,從而得以騰出了部分力量增援亞得裏亞海濱地區。與此同時,位於西翼的美第5集團軍在英第13軍的配合下發起猛烈攻擊,一舉打開佛洛倫薩以北的焦加山口,突破了德軍寄於厚望的“哥特防線”,接著向博洛尼亞挺進。

  與此同時,第8集團軍在亞得裏亞海濱側翼的處境依然困難。9月17日,其當麵德軍增至10個師,大大延緩了其推進速度。加拿大第1軍雖然在21日終於到達裏米尼,進而抵達波河流域三角洲,然而德軍卻得以退守馬索河防線。在波河前麵的平原上,縱橫交錯著13條河流,從而使第8集團軍隨後的推進付出了高昂的代價。許多步兵師被打得七零八落,隻剩下一個空架子,戰鬥力急劇下降。這樣一來,德軍就得以騰出大部分兵力來對付克拉克的正在前進的第5集團軍。

  10月2日,克拉克的第5集團軍在短暫的喘息之後重新沿著65號公路向博洛尼亞進攻。他將其麾下的第2軍所有的4個師全部投入戰鬥,但由於德守軍頑強應戰,且有援軍趕來,以致在此後的3周中,其推進速度平均每天不超過1.6公裏。10月27日,克拉克命第5集團軍停止進攻。到10月底,英第8集團軍的推進也逐漸停止,他們僅渡過5條河,離波河尚有80公裏之遙。12月,盟軍為獲取越冬基地,發起最後一次攻勢,前出到臘萬納、法恩紮和維爾加托一線。

  這期間,盟軍和德軍雙方都對指揮機構進行了調整。亞曆山大被提升為地中海盟軍最高司令,即頂替被派往華盛頓的威爾遜之職。第15集團軍群的指揮權交給了克拉克。特拉斯科特接任美第5集團軍司令,麥克裏裏同時從利斯手中接過了英第8集團軍的指揮棒,利斯則被派往緬甸戰區。在德軍方麵,由於凱瑟林在一次車禍中受傷,由黑延霍夫接替其西南集團軍群司令之職。

  §§第三章 太平洋戰場的戰略進攻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