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十三章 西行

  正當辯機為贖內心深處的罪愆卻告無門,而感異常苦悶之時,不想在貞觀十九年間的中土,倒是當真出了一個千古都真正值得大書特書之人。

  正因為此人為佛門造就了一番驚天動地的宏偉業績,憑此,辯機得滅終身之愧。

  此人就是曆經十七載,去西域一百多國取回達六百多卷佛經後歸長安,並被中土佛教徒稱頌為“乾坤萬古一人”的高僧,玄奘法師。

  玄奘,俗姓陳,名禕,洛州緱氏縣人。

  玄奘的祖輩自漢朝起就曆代為官,他的曾祖陳欽為後魏上黨太守,曾封爵南陽郡開國公。祖父陳康為北齊國子監博士,後轉任禮部侍郎。

  玄奘的父親姓陳,名慧。陳慧儀止溫恭,從少年時即諳熟儒典。人稱陳慧生得是形長八尺、美眉明目,英傑有雅操。

  陳慧早年也曾先後出任江陵縣及陳留縣等地的縣令,後來,他終因不滿隋末日漸弛廢的朝政,便辭官歸鄉隱居。

  陳慧回鄉後不久,就娶洛州長史宋欽之女為妻。陳慧夫婦共育有三男一女,玄奘居末位。

  玄奘自幼隨父學習經史子集,因聰明過人,博學強記,而甚受鄉梓的稱讚。十歲前後,玄奘在母親與父親相繼亡故後,便隨早先到佛門修行的二兄長捷法師到了洛陽,並在洛陽的淨土寺當了童行。當時,僅十一歲年齡的玄奘便已是神悟非凡,很快便能熟記《維摩經》與《法華經》等經。

  隋文帝大業八年,玄奘十三歲時,巧逢洛陽度僧。雖然他的年齡還沒有滿十五歲,是不符合當時度僧的要求的;但是,玄奘還是去參加麵試,而且他回答度僧官員的提問也很獨特。說他近的理想是要繼承如來的遺誌,遠的理想,就是將來定要光大佛法。

  當時的大理卿鄭善果有感玄奘年齡雖小,但誌向高韜,將來必定成佛門的龍象,就破格許其為僧。

  玄奘入佛門修行後,先後從景法師、嚴法師學習《涅經》與《攝論》等經。由於他學習勤奮,記憶強博,很快便能領略並能升座複述許多重要佛經的主要內容,而甚得眾人讚歎。

  隋文帝大業末年,因為天下兵禍連綿不斷,時局甚為艱難,弘法求法更為不易。玄奘便隨他的二兄,長捷法師到長安避戰亂。後來,兄弟二人得知許多當時名僧大德聚集在蜀地一帶弘法時,二人便又轉輾到了成都。

  在成都滯留這三五年間,玄奘與長捷法師先後從當時的名僧寶暹、道基、慧振學《攝論》、《雜心》與《八犍度論》等經。在此,玄奘兄弟二人都苦學不倦,究通各家諸部之說。他們兄弟的佛學及儒學修養也頗深,被人稱為“陳氏雙驥”。

  特別是玄奘在蜀地講經時,旁征博引,邏輯明晰,入理入微,大獲當時的道俗讚譽。

  武德三年,玄奘年滿二十歲時,在成都受具足戒,而正式成為佛門的一沙門。

  二十三、四歲時,玄奘又遊曆荊州、河南、山東與河北等地,並遍訪當時名僧大德,求證解難。他曾先後從慧休、道深、道嶽、法常、僧辯與玄會等名師學《大盤涅經》、《俱舍論》與《攝大乘論》。

  正當玄奘自己的佛學造詣日益增深之時,他心中的疑惑也日深。因為他發現當時全國南北的各位高僧所講一些主要佛理之間,相差得也十分懸殊,而這些學說,卻又各有依據之本。

  玄奘在對這些現象經過苦苦思索後,發現這種觀點紛乘,準則無依的情形可能是由於當時中土的佛經,並不是由原始佛經直譯,由此而來必造成許多謬誤所致。加上他急欲看到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的原典,根本解決佛性等這些重大問題,便下決心親自西行求法。

  當時唐朝建國不久,官方出於對自家國度安全的考慮,一律不允許道俗私自出境。但這些阻礙,卻均也擋不住玄奘法師西行求法的決心。

  在做了充分的考量與準備後,貞觀元年,玄奘在沙門惠威的幫助下,晝伏夜行,從涼洲悄然來到了瓜洲。

  巧逢當時瓜洲刺史李昌自己又十分篤信釋教,便不顧上麵通緝玄奘的命令,竟助其出境。

  西行出境後,玄奘一路跋涉,後經姑藏,過敦煌,越蔥嶺,翻雪山,曆經千難萬險,途經十六國,曆時四年,孤身行程達五萬裏後,才輾轉到達當時印度佛教最高的學府爛陀寺求學。

  在此寺,玄奘僅師從該寺的名師戒賢法師學法,就長達五年之久。

  玄奘此後在西域諸國遊曆的時間長達十七年,足跡遍訪五印的佛跡,並向許多賢能之師求益問學。

  玄奘由於有集大、小乘於一身的深厚佛學造詣,且辯才無敵,而名揚五印。故被當地的小乘教佛徒心悅誠服地稱為“解脫天”,大乘教佛徒稱為“大乘天”。

  在完成取經求法的心願後,玄奘不顧西域各國諸方麵的殷切挽留,決心盡快回到自己的故土弘揚佛法。

  回國途中,玄奘一麵沿路弘法,一麵向長安朝廷上表預報自己回國的消息。

  不久,玄奘便接到一道在洛陽處理國務的當朝國主太宗“欣聞法師求法歸來,速到洛陽見朕”的手諭後,他便帶上西域所求佛經、佛像等物,先乘船,然後就順槽河回至長安。

  當時的右武侯大將軍侯莫陳實、雍州司馬李叔慎、長安縣令李乾佑等官員都奉西京太守房玄齡之命前來親迎玄奘法師取經歸來。

  這時的長安內外寒氣雖未消減,但聞聽自國高僧玄奘法師從西域求法取經歸來的消息後,仿佛為人們心中平添幾分盎然的春意,大家莫不上下奔走相告。

  翌日,長安城的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莫不歡欣出來迎接玄奘法師。一時間,城裏是萬巷皆空。大街上,人流如水。

  從貫穿皇城朱雀門南街至修德坊弘福寺之間的道路上,擠滿了無數前來恭迎玄奘法師從西域取回來佛經、佛像入弘福寺供養的人。

  不久,隻聽得一人振臂高呼:“來了!他們到底來了。”

  一時,隻見道俗人頭攢動,眾人驚喜感佩之情溢於言表。

  一路上,隻見車輿華幡,成片成行,緇伍整齊,梵樂聲揚。

  長安道俗大眾觀看一輛輛載滿玄奘法師十七年西行所取的經書、佛像的車輿過去,他們莫不為他求法的壯舉而歡慶。

  迎接玄奘法師歸長安完畢。此後,各地的民眾又如潮水般地湧入弘福寺,去觀瞻參拜安置在那裏的,玄奘法師從西域所取來的佛經、佛像與舍利子等物。

  隻見那寺裏共列佛經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

  大乘經二百二十四部

  大乘論一百九十二部

  上座部經、律、論一十五部

  大眾部經律論一十五部

  三彌底部經、律、論一十五部

  彌沙塞部經、律、論二十二部

  迦葉臂耶部經、律、論十七部

  法密部經、律、論四十二部

  說一切有部經、律、論六十七部

  《因明論》三十六部

  《聲明論》一十三部

  佛像:

  高三尺六寸的、模擬摩揭阤國前正覺山龍窟留影像所造的金佛像一軀

  高三尺三寸的、模擬婆羅痆斯國鹿野苑轉法輪像所造的金佛像一軀

  高三尺五寸的、模擬橋賞彌國出愛王思慕如來刻擅寫真像所造的刻擅佛像一軀

  高二尺九寸的、模擬劫比他國如來自天宮下降寶階像所造的刻擅佛像一軀

  高四尺的、模擬摩揭國鷲峰山說法華經像所造的銀佛像一軀

  高三尺五寸的、模擬那揭羅曷阤國伏毒龍所留影像所造的金佛佛一軀

  高三尺三寸的、模擬吠舍釐國巡城行化像所造的刻檀佛像一軀

  如來舍利:

  一百五十粒

  長安城許多道俗在弘福寺參觀這些從西域取回來的珍貴之物後,無不對玄奘法師充滿了崇敬之情。

  玄奘從西域歸來後,雖然得當時官民如此盛大隆重的迎接,但他氣象謙淡,虛懷若穀。

  長安這時仁政祥和,民眾平安,各宗各教也是十分興隆,大家基本多能相安無事,和諧共處;但有些教宗為弘揚本法與其他利益之故,難免會有向朝廷要求排列彼此先後順序之舉。

  故玄奘法師回長安後,因恐遭它教物議,自己隻是獨守館宇,一切應酬,概不應對。

  二月初,在等待從西域取回的經像等物安置妥善後,玄奘就兼程趕赴東都洛陽,去謁見當朝的國主太宗李世民去了。

  當時太宗正忙於對高麗戰事的準備,但他仍然還是放下手中的國務,邀玄奘法師到內宮深談。

  少許寒暄完畢,太宗就笑問玄奘道:“朕現在這裏極想知道,為什麽當時法師既無朝廷的敕令,又不憚路程萬裏,也要堅持西行求法?”

  玄奘聽了太宗如此一問,便微笑地回答道:“陛下,當時貧僧觀中土佛典無正譯可依的局麵實在是太久了,便萌發自己親身入西域求真典之心。隻是當初貧僧再三陳表,均未得到裁可。但是,由於貧僧西去求法心切,故而私潛而去。因有違國家法度,現在思來之還慚愧,今日歸來,自該受罰。”

  太宗聽罷玄奘這一番話後,笑道:“法師身為出家人,自與俗人不同。況且朕敬佩法師為眾生求法,舍命西行之勇,尚且不及,豈能加罰?現隻是徒有未能助法師一臂力之憾罷了。”

  玄奘道:“多謝陛下的好意。”

  太宗笑對周圍的群臣歎道:“法師此行,從貞觀元年至今,已是整整十七年。真可謂是跋涉萬裏,一路風塵了。”

  玄奘道:“求法當不惜身命。”

  太宗接著又向玄奘廣泛詢問了關於中亞及五印的風俗民情,玄奘皆盡力一一詳答。

  太宗及在場的群臣聽罷玄奘的這一番敘述,莫不驚之為天下的奇聞異事。

  太宗沉思半晌,才對玄奘道:“佛國如此之遙遠,實在不是尋常人可及的。更兼法師所說許多的佛跡名勝,均未見張騫、班固等前人所撰寫的史書中詳細提及。故朕以為,法師你實在是宜修一傳,以記你這十七年來的親身所見所聞。”

  說罷,太宗又對玄奘道:“待此記完成後,即請法師速呈上來與朕披覽。”

  玄奘點頭讚同。

  太宗半晌,又感慨對群臣與玄奘說道:“此行西域取經,法師的功德之大,實在是無可衡量。朕觀法師有超凡的德識,方有此番名震古今中外的壯舉。法師真不愧有‘法門千裏駒’的譽稱。朕在這裏有一真切的心願,法師你可否棄素衣還俗,而來助朕治理天下呢?”

  玄奘聽罷,立即辭謝道:“貧僧深領陛下的心意,但貧僧自十歲左右便入釋門事佛,在俗務上,已是十分生疏了,更加不諳熟國家政務。貧僧如果真是勉為其難而為之,便有如浮舟上岸,非但會一事無成,反有船朽之虞。況且貧僧現觀朝中人材薈萃,陛下一人紀綱,國家大事,便會自然有序。貧僧後半生竟逢此太平盛朝,能安心弘法,內心己足以為慰了。”

  太宗笑道:“法師太過自謙了。法師既然無心從政,朕不久便親率我大軍伐遼,法師你可否能隨朕東征?一來我們可以共觀東方的民俗,二是朕倒想於機務之隙,與法師閑話西域諸國的情狀。”

  玄奘聽了太宗的這番話後,又再一次次辭謝道:“陛下之願,貧僧當不應推辭,但是在這裏請陛下先容貧僧表明心跡。”

  太宗點頭,道:“法師請講。”

  玄奘道:“按佛家戒律,僧人不得觀兵戰。另外,縱觀古今社稷的種種禍亂,莫不是由人心或人職不專所致。貧僧以為,治人者專於政,商人專於商,兵家專於守衛。推而廣之,則不愁民不富、國不強。反之,有治人者插手於商,兵家插手於政理等相互侵擾之事的發生,則為亂世之道,播下根源。同此理,我們佛門的僧人,隻有精心於佛道,才可使佛法光大。反之,則為不敬三寶。貧僧為一佛門弟子,惟有以身先倡,嚴守戒律,走弘道效國之道,而別無它途。陛下仁德,故萬望陛下恕貧僧有實難從命之罪。”

  聽玄奘言罷,太宗大笑道:“言之有理!法師何罪之有?朕這裏就不違法師的雅誌了。隻是,朕現在極想知道,此後法師又有何種的打算呢?”

  玄奘道:“貧僧從西域諸國帶來六百多部佛經,現尚一字未翻,極需將之整理譯布出來,給中土的佛徒一觀,這樣,方不虛貧僧這十七年西域求法之行。”

  半晌,太宗才點頭道:“這倒是福澤中土的大事,朕願盡全力扶持法師譯經。”

  聽罷太宗之言,玄奘深感鼓舞地說道:“多謝陛下明鑒。現貧僧有一心願,懇請陛下恩準。”

  太宗點頭道:“法師請講來。”

  玄奘即道:“請陛下能允貧僧去嵩山少室山北麓的少林寺翻經。該處不僅四周清幽,泉清鬆密,遠離塵囂,有益潛心修行譯經;而且那裏又是貧僧所敬重的昔日大德菩提留支法師翻經及提菩達摩法師麵壁九年之所。”

  太宗聽玄奘法師說畢,沉思片刻,才道:“這世間清靜之所,又非中嶽嵩山僅有。多年前,朕在修德坊為朕的母後追福所造了一間名叫弘福寺的寺院,其中的西北禪院,就是一個極其清靜之處。法師可在此處譯經,一切所需,但請西京太守房玄齡協助辦理好了。”

  玄奘再次致謝。

  這一日,太宗對玄奘法師不僅有相見恨晚之感,而且二人相談得也甚是歡恰,不覺從卯至酉,天色已晚,宮中的暮鼓聲歇,才算作罷。

  玄奘見罷太宗後,即從洛陽迅速返回西京長安城,並於三月間在城北修德坊中弘福寺的西北禪院中建立了翻經院,同時他還開始廣攬天下名僧大德助其譯經。

  正是:不有明眼,孰為先路?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紅牆檔案(二)
10紅牆檔案(三)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