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七節 全新的事業部製度

  如果把許多人聚集在一起,感覺上似乎人手很足,而結果卻是人力和時間的浪費,責任也無法追究。應該把一項大工程分為幾個部分,每一部分都指派專門負責的人監督,並利用人類爭強好勝的天性,激起鬥誌,以便能在短期內完成工作。

  ——鬆下幸之助

  1933年5月,鬆下幸之助決定采用各部門獨立經營的“事業部製度”,實際上也是一種分權管理體製。各事業部由負責人全權負責,製訂自己的目標和計劃,要有自己的贏利成績,每個部門獨立核算,不允許用一個部門的贏利填補另一個部門的虧損。

  鬆下幸之助這個想法是受豐臣秀吉啟發從而誕生的。日本戰國時代,豐臣秀吉年輕時曾在織田信長的手下做事。青州城的城牆曾經倒塌了大約180米,工人們花費了20多天的時間也沒修好。信長對工程進度的緩慢非常生氣,就說:“現在正處於戰亂時期,不知道敵人什麽時候會進攻,一道城牆修了那麽久還沒完工,是多麽危險的事。”

  於是信長派秀吉去幫助負責修理城牆的工程官。秀吉接受任務以後,首先把雜亂無章的工程步驟重新規劃,然後把180米的塌牆分成10段,每段18米,又將全部工人分成10組,每組派遣一個工頭帶領,采用競爭的方式,分別做自己的工程,結果不到3天,城牆就修複竣工。他用的就是分層負責的辦法,使工作效率提高了數十倍。

  這種事業部製,加強了企業內部的競爭。一個部門賺錢了,絕不會分給另一個部門,因此,每一個事業部都要靠自己想辦法獲利,每一位事業部的主管都是自己事業部的負責人,要承擔起領導責任。這些主管在自己的責任範圍內,主動熱心地發揮創意和才能,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事業部獲利。

  鬆下幸之助把收音機部門改為第一事業部,任命井植歲男為部長;電池車燈和電池部門為第二事業部,井植薰擔任部長;配線器具、合成樹脂及電熱器等部門合並成第三事業部,鬆下幸之助自己兼任部長。如此,每一個事業部都相當於一個獨立的企業,在生產、銷售、財務、科研開發等方麵都相對獨立,擁有一定的自主權。各事業部的盈虧由部長全部負責,對各部的考核標準是以盈虧為第一標準的。

  企業內部的實力增強了,外部競爭的實力也相應地增強了。

  事業部成立後,鬆下幸之助開始著手研究小型馬達的製造。一聽說鬆下幸之助要研究小型馬達,很多人都力勸他放棄這一想法。要知道,曾經製造馬達聞名的奧村、北川兩家公司都已經破產了。大阪一帶,沒有一家電機製造廠敢再冒險生產。大家都知道,鬆下電器是生產家電用品起家的,而馬達應該是動力電機廠的產品,不適合自己來開發。可鬆下幸之助並不這麽看,他認為,小型馬達將來一定會成為家庭生活的必需品。鬆下幸之助挑選了剛從高等學校畢業三個月的佐藤士夫負責研發工作。佐藤在學校裏隻學過一點理論,根本沒有接觸過小馬達。和當年的中尾一樣,佐藤先是買來市麵上的馬達,然後再拆開來觀察研究。

  不過,佐藤的情況比當年的中尾好多了。鬆下幸之助不僅給了佐藤5萬日元的研究費,還派了一名京都大學電機係畢業的桂田德勝協助他。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努力,佐藤在第二年的11月開發出了1/2馬力的小型馬達。鬆下幸之助將其命名為“鬆下開放型三相誘導電動機”。這種小型馬達就算與聞名國際的三菱馬達比較也毫不遜色。於是鬆下幸之助開始在收音機部門工廠內,設立專門製造馬達的工廠,開始大量生產。

  與此同時,鬆下又與岡田電氣公司合作研發了新的蓄電池。從1934年到1935年間,鬆下電器開發的新產品數量超過600種,生產總額達到880餘萬日元。這時的鬆下電器,擁有的員工數量達到3545名,已經成為電器製造業的先行者。

  §§第五章 走向新時代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