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十二章 新疆阿克陶縣生態環境調查及其保護措施研究

  胡正生 黃紹鬆 張向東 黎武 陳星

  新疆阿克陶縣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帕米爾高原東部,塔裏木盆地西南邊緣。西、西南分別與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北部與烏恰縣、疏附縣為鄰,東北以嶽普湖河為界與疏附縣、農三師四十一團(草湖)相望,東部與英吉沙縣、莎車縣相連,南部與塔什庫爾幹縣相接。314國道近東西向橫貫全區。縣城距烏魯木齊市1518千米,距阿圖什市90千米,距喀什市45千米。阿克陶縣不僅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也是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興邊富民工程建設的重點區域。

  全縣總麵積2.47萬平方公裏,轄15個鄉(鎮、場),其中農區鄉(鎮、場)7個,牧區鄉(鎮、場)8個,總人口約為21.6萬,由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漢族、塔吉克族等13個民族組成。阿克陶縣西南高東北低,截然分為平原農區與山間牧區兩部分,其中高山牧區麵積2.33萬平方公裏,占全縣總麵積的96.4%,平原農區麵積872平方公裏,僅占全縣總麵積的3.6%(其中農區麵積僅占46.7%,戈壁、沙漠麵積占53.3%),屬典型的半農半牧縣。全縣可耕地麵積33萬畝,天然草原總麵積1265.4萬畝。

  隨著國家新一輪支援新疆工作的開展,江西省對口支援新疆阿克陶縣的發展,調查了解該縣生態環境現狀,提出生態環境保護建議,更好地促進該縣經濟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阿克陶縣生態環境,建設和諧生態阿克陶縣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對阿克陶縣氣象局、水利局、國土資源局、農業局、畜牧局、林業局、環境保護局、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礦山企業以及工業園區企業的采訪與調研,筆者分別對阿克陶縣氣候變化、水資源現狀、農業、畜牧、林業以及礦山開采、工業生產等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同時針對不同行業的環境汙染現狀及其治理措施提出了建議。

  一、阿克陶縣氣候變化情況調查

  阿克陶縣位於我國西北邊陲帕米爾高原東部,塔裏木盆地西部邊緣。縣域地處北緯37°41′~39°29′,東經73°36′~76°41′,絕對海拔1180~7719米,西南高東北低,截然分為平原農區與山間牧區兩部分。阿克陶縣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幹旱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四季分明。平原區多年平均氣溫11.01℃,年均降水量為75.5mm,蒸發量1971.2mm,無霜期平均198天,年均日照時數2719小時,太陽輻射年總量140.3千卡/cm2,≥10℃的積溫為3994℃。

  (一)氣溫、日照時數變化情況

  據阿克陶縣氣象站1960-2009年曆年月平均氣溫、日照數等資料,分析出阿克陶縣50年來氣候變化的特征:(1)近50年來阿克陶縣的年均氣溫總體呈下降趨勢,年均氣溫線性變化率為-0.11℃/10a,氣溫年際變化與我國西北地區氣溫變化趨勢相反。年內氣溫變化存在季節差異。春、夏和秋三個季節氣溫均呈下降趨錚。冬季氣溫呈上升趨勢,其中,夏和秋季對全年平均氣溫降低貢獻較大。(2)近50年來阿克陶縣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719.1小時,日照時數呈較明顯的下降趨勢,其線性傾向率為-102.24h/10a。

  (二)降雨量變化情況

  根據阿克陶縣氣象站1964-2009年逐月降水資料,以年均降水量曲線作為分析時段,可知近46年來,阿克陶縣的年降水量總體在波動中呈明顯增加趨勢,和新疆降水的整體變化趨勢一致,具體結論如下。

  (1)近46年來阿克陶縣的年降水量總體呈增長趨勢,遞增率為7.88mm/10a。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來降水量增長幅度和速度明顯加快,年降水量的波動幅度較大,最低降水量出現在1994年,年降水量為24.5mm,最高降水量出現在1996年,年降水量為244.6mm,最高降水量較最低降水量多8.2倍,波動較大。

  (2)年內降水變化存在季節差異。冬、春、夏和秋四個季節降水均呈增長趨勢,增長幅度從大到小依次為夏季、秋季、冬季和春季。一年中,夏季和秋季降水對全年總降水量增加貢獻較大,春季貢獻較小。在四季中,夏季降水的波動幅度最大,秋季降水的波動幅度較小。

  (3)在年際尺度背景下,阿克陶縣目前處於降水偏少時期。

  (4)降水異常與大氣環流有關。東亞大槽、烏拉爾山槽(脊)、西太平洋副高及印度半島槽(脊)是影響阿克陶縣等西北地區降水異常的主要大尺度影響係統。

  (三)蒸發量變化情況

  根據阿克陶縣氣象局1964-2009年的蒸發量、氣溫、日照時數、風速、相對濕度等資料,利用回歸分析法分析了各因素的時間變化趨勢,分析結論如下:

  (1)阿克陶縣1964-2009年年平均蒸發量為1971.21mm。其中,夏季為878.41mm,約占全年的44.6%;春季為639.83mm,約占全年的32.4%;秋季為361.13mm,約占全年的18.3%;冬季為91.83mm,約占全年的4.6%。夏季、春季蒸發量較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少。近46年來阿克陶縣四季蒸發量均呈減少趨勢。春、夏、秋、冬四季平均蒸發量的變化傾向率分別為-79.1mm/10a、-130.2mm/10a、-43.9mm/10a、-9.97mm/10a。其中夏季平均蒸發量減少最多,春季次之,冬季平均蒸發量減少最少。由此可見,年蒸發量的減少主要是由夏季和春季蒸發量的減少造成的。

  (2)從各季年代際的變化特征來看,近46年中阿克陶縣各季節蒸發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其中夏季減少的幅度最大,蒸發量從20世紀60年代的1290.3mm減少到21世紀初的736.02mm,占減少總量的52.2%;春、秋、冬季減少量分別占減少總量的26.8%、13.5%、3.4%。各個季節總的變化都呈下降趨勢,但不同的季節在不同年代的變化趨勢有差異。夏季、春季、秋季的變化趨勢與蒸發量總的變化趨勢一致,從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一直呈下降趨勢,21世紀初略有增加趨勢。冬季蒸發量一直處於減少的趨勢。

  (3)阿克陶縣近46年月平均蒸發量為164.3mm,其中6月平均蒸發量最多,為322.2mm,約占多年平均蒸發量的16.3%,7月次之,為308.4mm,約占多年平均蒸發量的15.6%。12月的平均蒸發量最少,為22.8mm,約占多年平均蒸發量的1.2%。從1月到6月月平均蒸發量逐漸增多,從6月到12月逐漸減少。1964-2009年阿克陶縣各月的平均蒸發量都減少了,但各月的減少幅度存在差異,其中7月的減少幅度最大,從20世紀60年代的455mm減少到21世紀初的254.3mm,減少了201mm。減小幅度最小的是2月,隻減少了3mm。1月、11月、12月從20世紀60年代至21世紀初一直在減少,其他各月從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在逐漸減少的,從90年代至21世紀初略有增加趨勢。

  二、阿克陶縣灌區水資源配置及對策

  阿克陶縣地形為西、南、北三麵高山環繞,東麵為低山區和較開闊的平原地帶,阿克陶灌區則處於地勢較低的東部,開闊的庫山河和蓋孜河衝洪積平原上。低山地區成土母質普遍含有可溶性鹽分,這些鹽分長年隨河流及農業引水進入灌區,每年達千萬公斤,在蒸發強烈、降雨稀少的幹旱氣候條件下,灌區存在積鹽過程。灌區地形西南高、東北低,由河流衝洪積層組成衝洪積平原。土壤類型主要有灌淤土、鹽土、草甸土、潮土,土壤保肥、保水性能相對較好。灌區南部受庫山河和蓋孜河衝洪積扇地勢的影響,地下水埋深相對較大,庫山衝洪積扇緣以南,地下水埋深大於20m;埋深較小的區域主要在灌區北部,地下水埋深<5.0m的麵積為166.85km2,灌區現排水係統不完善,幹、支、鬥、農排渠道存在著嚴重的淤積,排水不暢。從這點看,區內存在一定程度的潛水無效蒸發,使土壤積鹽。灌區北部四鄉一鎮一場均存在鹽堿化問題,鹽堿地麵積為20.43萬畝。

  (一)阿克陶縣灌區水資源情況

  1.阿克陶縣地表水資源

  阿克陶縣境內主要有蓋孜河和庫山河,均發源於帕米爾高原,屬降水和冰雪融水補給型河流。兩條河50%保證徑流量分別為9.3×108m3和6.3×108m3,合計為15.6×108m3,灌區地表水源較為豐富,但其徑流年內分配極不均勻,河流年內徑流水量分配比例為春季13%、夏季63%、秋季17%、冬季7%。由此看出,區內河流洪、枯水期水量差別大,河水徑流量主要集中在夏季,表現出徑流量年內分配極不均勻。對灌區來說,春季灌溉缺水嚴重影響著灌區農作物的播種和作物生長,已成為製約阿克陶灌區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

  2.阿克陶縣地下水資源

  阿克陶灌區南部、北部為終年積雪的昆侖山和天山,大量冰雪融水和大氣降水是本區地表水、地下水的充沛補給源;平原堆積的第四係鬆散層,是本區地下水賦存和運移的主要場所;灌區內地下水資源主要由地表水轉化補給而成。在不同的地貌部位,由於地貌、構造以及水係分布、渠係布局不同,導致地表水轉化補給形成地下水的形式、水源有所差異,但補給強度是從山前衝洪積傾斜平原向北部細土平原逐漸減弱的。現地下水補給量為23658×104m3.各項補給量中天然補給量占20.6%,河道補給量占24.7%,灌區農田灌溉產生的轉化補給量占54.7%。以上各項補給量構成了阿克陶縣灌區地下水補給總特點。

  (二)阿克陶縣灌區供需水量分析

  1.灌區農業供需水量分析

  灌區灌溉用水主要來引蓋孜河和庫山河,其次是灌區內的泉水,在75%、50%地表來水保證條件下,總年引水灌溉量分別為35645×104m3、37768×104m3,地下水開發量僅為1100×104m3.灌區現灌溉麵積38.26萬畝,主要種植小麥、棉花等作物。現年作物淨需水量為16688×104m3.現50%、75%徑流保證條件下,灌區淨缺量分別為3126×104m3和3510×104m3.其中,灌區春季3月缺水最高,淨缺水量為998×104m3和1028×104m3.由此可以看出,灌區的缺水特性是春旱性。灌區地表水引水在無大的水庫調節下,隻有開采地下水才可解決農業灌溉季節性缺水的矛盾。阿克陶縣灌區在75%保證引水條件下,需開采地下水4034×104m3;新建機井數根據3月最大缺水量計算,灌區機井月單井供水能力10.8×104m3,則灌區需新建井數為109眼,考慮10%的備用井,灌區需新建機井119眼才可解決季節性缺水的水量。

  2.地下水可開采量分析

  阿克陶縣灌區地下水資源較為豐富,地下水現總開采量僅為180×104m3,地下水總補給量為23658×104m3,地下水開采比為1680/23658=0.07,按現狀開采量+新增開采量+工業及人畜開采量=1100×104+4034×104+732×104=5866×104m3,地下水開采比為5866/23658=0.25,對照本區地下水可開采係數0.4,開采係數(量)遠未到達地下水可開采係數(量),因而灌區地下水開采潛力較大,規劃開采量是有補給保證的。

  (三)水資源利用須注意的問題

  對資源開發,要綜合考慮地表水、地下水資源的聯合運用。必須加快該灌區地下水的開發,才可彌補地表水供水的季節性不足。開發地下水是解決灌區春旱唯一可行的方案。

  灌區北部地段地下水埋藏較淺,土壤存在鹽堿化問題,應加大這些地區的井群建設。實施地下水開發利用,配合灌區現有的排水設施,可以有效降低地下水位,達到灌排結合,以灌促排,加速土壤的脫鹽進程,改良鹽堿地,改善灌區生產環境,提高作物單產。

  在開發地下水時,應建立水資源管理模型,並建立完善的監測係統,對地下水位、水質變化進行長期監測,為地下水可持續利用提供分析評價依據。

  三、阿克陶縣農業生態環境現狀及其治理對策

  (一)阿克陶縣農業生產概況

  近幾年,阿克陶縣糧食生產連年豐收,設施農業發展迅速,林果業穩步增長。2013年全縣糧食總播種麵積43.23萬畝,其中冬小麥21.5萬畝,玉米播種(複播)21萬畝,水稻播種7300畝,棉花種植麵積6.4萬畝。2013年全縣已發展溫室大棚7451畝,其中常規溫室2329畝、戈壁溫室3996畝、大拱棚770畝、小拱棚347畝,全年累計育苗1300餘萬株,種植作物涉及辣椒、西紅柿、黃瓜、草莓、油桃、樹莓、花卉等。2013年全縣林果業種植總麵積19.12萬畝,掛果麵積12.58萬畝,其中杏樹種植及掛果麵積11萬畝;葡萄種植及掛果麵積300畝;核桃種植麵積4.7萬畝,掛果麵積0.65萬畝;紅棗種植麵積2.83萬畝,掛果麵積0.8萬畝,桃種植麵積4486畝,掛果400畝;其他種植麵積765畝,掛果600畝。

  (二)阿克陶縣地膜汙染探討

  1.阿克陶縣地膜汙染現狀

  目前,阿克陶縣使用的農膜多為不可降解塑料,殘膜一般在土壤可以留存200年以上。據統計,阿克陶縣農膜年殘留量高達217.6t,年殘存率達34%左右,近三分之一農膜殘留在土壤中。汙染嚴重的地塊農作物減產幅度明顯,棉花減產10%~22%,玉米減產11%~23%,小麥減產9%~16%,瓜果蔬菜減產15%~59%。播種在殘留膜上爛種率達6.92%,爛芽率達5.17%以上。導致機械播種質量降低,出苗率下降,生產成本提高。同時,有些殘膜伴隨作物秸稈,被牛羊等動物誤食,造成動物中毒或死亡。由於殘膜回收處理不徹底,方法欠妥,部分清理出的殘膜被棄於田邊、地頭、水渠、林帶中,影響農村環境景觀,造成“白色汙染”以及溝渠堵塞。

  值得深思的是,有著嚴重環境隱患的超薄地膜,按照目前的國標,是以“合法身份”活躍在農資市場上。由於地膜按重量銷售,在同等覆蓋麵積下,地膜越薄,使用成本越低,這讓超薄地膜在農資市場走俏,給農業環境安全埋下了極大隱患。

  2.地膜防治汙染措施

  (1)提高對膜標準的認識。回收利用難的地膜主要是厚度在0.008mm及以下的所謂“超薄地膜”。這種地膜延展性差、老化快,有的甚至不到收獲季就會破損。清理又難,費時又費力,回收率低,回收後也因塑化性嚴重降低,幾乎沒有循環再利用價值。為杜絕農民使用超薄地膜,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提高地膜厚度標準,讓超薄地膜徹底退出市場。

  (2)鼓勵企業參與地膜回收。目前,阿克陶縣廢舊地膜收購點和加工企業很少且利潤較低,政府應積極引導企業或個人介入,並給予政策支持,扶持回收加工企業發展。給廢舊地膜回收帶來直接經濟效益,促進資源再生利用。

  (3)推廣新型地膜。大力推廣全生物降解農地膜代替塑料農膜。利用天然產物和農產品為原料生產全生物降解農地薄膜,包括利用木薯澱粉為原料生產全生物降解的農用薄膜,可以在使用後12個月內在自然條件下降解成為有機肥料,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三)阿克陶縣秸稈汙染探討

  1.阿克陶縣秸稈利用現狀

  阿克陶縣年平均生產秸稈25.11萬t。其中約有52.73%(13.24萬t)用於飼料(玉米秸稈飼料利用率低),約有41.13%(10.33萬t)作為農用燃料,用於肥料直接還田的為3.39%(0.85萬t),餘下的2.75%(0.69萬t)未被利用,被堆積在房前屋後,既浪費了資源,又影響了環境。據調查,2012年阿克陶縣玉米播種麵積為1.19萬hm2,總產量為9.82萬t,秸稈可收集資源量為16.07萬t。其中:用於肥料直接還田的為0.47萬t,做燃料的為8.13萬t,做飼料的為6.97萬t,廢棄的為0.5萬t。小麥播種麵積為1.28萬hm2,總產量為6.91萬t,秸稈可收集資源量為6.72萬t。其中:用於肥料直接還田的為0.02萬t,做飼料的為6.1萬t,做燃料及其他的為0.6萬t。棉花播種麵積為0.4萬hm2,總產量為0.63萬t,秸稈可收集資源量為2.32萬t。其中:用於肥料直接還田的0.36萬t,做飼料的為0.17萬t,做燃料的為1.6萬t,廢棄0.19萬t。由此可見,尚未得到合理利用的秸稈數量很大,秸稈綜合利用存在廣泛空間。

  2.阿克陶縣秸稈利用存在的問題

  (1)不合理利用成為環境汙染元凶。根據調查,阿克陶縣有近94%的秸稈被農民用於炊事、取暖或直接用於飼料;焚燒的煙霧汙染大氣,焚燒的秸稈破壞了土壤有機質含量,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而且造成了環境汙染;同時,被丟棄和浪費的秸稈,對環境、水質等也造成了一定的汙染。

  (2)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率低。已被利用的24.42萬t秸稈中,有42.3%直接用作燃料,有3.48%的秸稈直接還田用作肥料,這45.78%的秸稈利用值低;用作牛、羊等家畜飼料的為51.22%,沼氣發酵產生沼氣的為3%,這兩部分利用附加值較高。

  (3)秸稈綜合利用未形成規模優勢。阿克陶縣秸稈資源有限,遠不能滿足畜牧業舍飼圈養要求,一家一戶的牛羊養殖主要依靠秸稈飼喂,綜合利用率低;專業大戶、集中養殖小區主要依靠飼料喂養;農民戶用沼氣原料主要是畜禽糞便和農作物秸稈,但較分散,利用秸稈的也較少。大型秸稈氣化站和秸稈發電站目前處於起步或空白狀態;秸稈綜合利用缺乏引導和組織化管理,沒有形成規模。

  3.秸稈綜合利用途徑

  (1)秸稈還田。秸稈還田技術主要包括秸稈機械粉碎還田、保護性耕作、快速腐熟還田、堆漚還田以及生物反應堆等方式。秸稈直接還田,相當於每畝施標準肥50kg,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

  (2)秸稈飼料。農作物秸稈,粗蛋白含量低,適口性差。通過青貯、微貯、揉搓絲化、壓塊等處理後,可把秸稈轉化為優質飼料。氨化後的秸稈,消化率及采食率在20%左右,粗蛋白含量增加1~2倍,適口性得到極大改善。青貯可保存83%以上營養,降解粗纖維,提高消化率和適口性,提高粗蛋白質含量並能長期保存。

  (3)秸稈能源。在克州,秸稈能源化利用技術主要指秸稈沼氣利用,截至2012年,阿克陶縣已建成農村戶用沼氣池1.3萬餘戶。有效利用棉稈等秸稈廢棄物,不僅解決了阿克陶縣戶用沼氣緊缺原料的難題,而且較好地利用了秸稈資源。

  (4)秸稈生物轉化食用菌技術。秸稈含有豐富的碳、氮、礦物質及激素等營養成分,成本低廉,適合做多種食用菌的培養料。碎木屑、棉籽殼、稻草等得到有效利用,降低了設施農業生產成本,提高了效益。

  四、阿克陶縣畜牧業發展情況及其影響

  (一)阿克陶縣畜牧業發展情況

  1.畜牧業發展成績喜人

  近10年來,阿克陶縣依托“十戶聯牧”(聯戶並牧、代養放牧)合作模式,集中牧區牲畜,發展現代化畜牧業生產,使之規模化、專業化發展。同時,扶持培育集約化養殖小區、合作社、養殖大戶、畜牧龍頭企業,加快推進傳統畜牧業轉型升級,走現代化畜牧業發展道路,在畜禽品種引進與改良、飼草飼料生產及加工利用、飼養管理技術推廣、病疫防治、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麵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現已建成了標準化養牛場4個,雞蛋場10個,養羊場15個,養殖合作社178家。2014年初全縣牲畜存欄頭數52.81萬頭(隻),生產母畜36.79萬頭(隻),占牲畜存欄的70%,預計產羔26.76萬頭(隻),其中繁殖成活數26.48萬頭(隻),產羔率達72.7%,成活率達99%。存欄家禽47.89萬羽。

  2.目前載畜量屬於過度放牧

  草原載畜量是指在一定放牧時期內、一定草原麵積上,在不影響草原生產力及保證家畜正常生長發育的同時所能容納放牧家畜的數量。據研究,荒漠草原的合理載畜量為0.944羊單位/hm2.

  阿克陶縣草地毛麵積為691019hm2,其中可用麵積629851hm2,2013年牲畜存欄量一次為牛54868頭、犛牛39963頭、馬1385頭、驢13729頭、駱駝1582頭、綿羊337677頭、山羊77357頭,折算為957555羊單位,最後計算得出阿克陶縣荒漠草原載畜量為1.52羊單位/hm2,超過適宜載畜量的0.61倍,屬於過度放牧。

  (二)過度放牧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防治建議

  1.過度放牧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過度放牧對植被的影響。過度放牧會使植物群落種類成分發生變化,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下降,植被蓋度變小,植被逐步遭到毀壞,其生態功能被削弱,表土失去了植被的保護,最終引起土地沙漠化的蔓延。過度放牧導致草地群落結構中的種類組成變化很大,其中優良牧草比例減少,草叢高度降低。因此,隨著放牧強度的增加,群落類型由單一到複雜再到單一,群落結構也將趨於簡單化。為了適應退化了的土壤、生物環境,植物種向旱生化和鹽生化發展。

  在植物生長茂盛的草地,植物能夠攔截降水,減少雨滴對地表的濺蝕和地表徑流的形成,有利於降水的下滲。而放牧過重的退化草地水土流失嚴重,土壤向貧瘠方向發展,且越是貧瘠的土壤,越容易受到植物的影響。

  (2)過度放牧對土壤的影響。隨著放牧強度的增加,土壤表層的含水量逐漸降低,土壤容重逐漸增加,其主要原因是牲畜反複踐踏壓實土壤表麵,造成土壤非毛管孔隙的減少,透氣性、滲透性和蓄水能力都受到不良的影響。由於春季降水少,土壤含水量本來較低,而春季是植物返青和快速生長時節,抗逆能力弱,需要消耗大量的土壤水分和養分來恢複和維持其生長發育,而過度放牧造成了該區土壤水分嚴重喪失,對植物生長造成了最為不利的影響。因此,在春季控製放牧強度和頻率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加之地表植被被破壞,植被的高度和蓋度降低,地表裸露麵積增大,土壤水分蒸發量加大,溶於地下水的可溶性鹽類隨著毛管水上升、遷移而累積於土壤表麵,造成土壤pH值增加,鹽堿化程度增大。長期下去,造成鹽堿土發育。

  (3)過度放牧的其他影響。過度放牧使植被遭到破壞,表土失去了植被的保護,裸露的地表溫度升高,地表水分蒸發加快,再加之地麵降水入滲減少,最終導致土地沙漠化。有些地區土壤表層的砂粒含量甚至增至77.8%,黏粒含量減少到2.1%,導致該區沙塵暴頻繁發生,給阿克陶縣的生態環境及周邊地區的環境質量帶來了嚴重的不利影響。

  草地的反射率與地表植被蓋度有關,植被蓋度降低,下墊麵反射率增大,可能導致整個區域降水的減少和幹旱程度的加重,甚至大範圍的荒漠化。

  2.防治過度放牧的建議

  (1)應當對草原土層鹽堿含量、植被蓋度、深部土層含水量與地麵大氣濕度與含塵量進行長期監測,並依此為依據製訂科學合理的牧業發展計劃和管理措施,這對於牧業的長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是非常必要的。

  (2)為了草原地區的持續發展,應當建立合理的草原利用製度,主要包括放牧時間、放牧季節和放牧次數要適當,飲水點分布要合理,草地放牧利用要均勻,因地製宜地采取劃區輪牧等措施。

  (3)為保持合適的放牧強度,必須開展保護生態環境的宣傳教育,使廣大農牧民認識到過度放牧對草地畜牧業和生態環境帶來的危害,自覺減少牲畜飼養數量,同時也可以運用一定的法律手段進行控製,尤其在春季要嚴格控製草原的放牧強度。

  五、阿克陶縣林業環境現狀調查

  (一)阿克陶縣林業發展現狀

  阿克陶縣土地麵積3626.4萬畝,擁有林地麵積97.88萬畝,其中公益林麵積57萬畝,森林覆蓋率2.6%,總體生態環境較差。自2002年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全縣共完成退耕還林工程麵積10.9萬畝,其中:退耕地造林3.2萬畝,荒山荒地造林7.7萬畝。

  阿克陶縣城市防護林工程建設2235畝,分為城市外圍生態防護林和公共綠地兩部分,其中城市外圍生態防護林麵積951.5畝,分為北、南、西及東北部濕地防護林四段;城市公共綠地建設麵積1283.5畝,共有公共綠地20塊,分布於城市的各綠化節點。但仍有48.8%(可綠化麵積4365.4畝)的需綠化麵積尚要盡快實施。

  村莊總麵積38935.7畝,可綠化麵積18767畝。已綠化麵積10424.7畝,占村莊總麵積的26.8%,占村莊可綠化麵積的55.5%。綠化率較高,村莊生態環境較好,但尚有近一半的綠化麵積有待實施。

  阿克陶縣綠色通道建設工程總可綠化麵積為7562.2畝。其中國道314線綠化麵積4107畝,占可綠化麵積的54.32%;省道214綠化麵積為1457.3畝,占可綠化麵積的19.27%;鐵路的綠化麵積為1997畝,占可綠化麵積的26.41%。截至目前已完成3987畝,占比52.7%,尚有近一半未完成綠化。

  阿克陶縣農村防護林建設總需求為115068.5畝,其中,生態經濟型防護林91908.4畝,更新農田牧場防護林20071.6畝,建設道路防護林麵積3088.5畝(其中,新建道路防護林2152.95畝,更新935.55畝);截至目前已完成56823畝,尚有50.6%未完成綠化。

  林果業在耕地上的發展麵積為179810畝,在荒地的發展麵積為30771.2畝,全縣農業人口16.5萬人,耕地麵積45萬畝,人均耕地麵積2.73畝,截至2013年林果種植麵積占耕地麵積42%,人均林果種植麵積1.28畝。全縣特色林果種植麵積達210581.2畝,其中:杏種植麵積111767畝,核桃種植麵積63256.6畝,紅棗種植麵積28445畝,桃子種植麵積5997.6畝,葡萄種植麵積300畝,其他815畝。

  另外,阿克陶縣共有零星分布的本土古樹名木736株,11種,分布於阿克陶縣11個鄉鎮場,主要以杏樹、柳樹、楊樹和沙棗樹居多,其中銀白楊11株,占總株數的1.5%;榆樹1株,占總株數的0.1%;柳樹229株,占總株數的31.1%;柏樹1株,占總株數的0.1%;核桃樹2株,占總株數的0.3%;胡楊樹20株,占總株數的2.7%;桑樹16株,占總株數的2.2%;沙棗35株,占總株數的4.8%;鬆樹1株,占總株數的0.1%;杏樹350株,占總株數的47.6%;楊樹70株,占總株數的9.5%。

  (二)縣林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於阿克陶縣氣候惡劣,屬於幹旱地區,風沙等自然災害嚴重,人均耕地麵積較少,造林對水的需求量較大,水源短缺,造林成本高,導致造林成活率較低,需要加快植樹造林綠化步伐,擴大綠洲麵積,改善農牧業生產條件。

  對現有果園管理粗放,重造輕管現象仍較突出,低產果園較多。一些龍頭企業的帶動力不強,林果業發展的社會化服務體係不夠完善,果品銷售比較薄弱,商品率低,品牌意識不強,果品加工能力比較薄弱。無固定幹鮮果品交易市場,流通能力受阻,儲藏深加工能力還很薄弱等。

  六、阿克陶縣工業汙染現狀及其治理對策

  (一)阿克陶縣礦產資源開發

  由於地處西昆侖與帕米爾高原結合部,世界三大成礦帶之一的“特提斯”成礦帶通過阿克陶縣境。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地質構造條件孕育了豐富的礦產資源,使阿克陶縣礦產資源呈現種類多、儲量大的特點。現已探明有開采價值的礦種30餘種,大中型以上的礦床11處。阿克陶縣礦產資源開發的總體思路是圍繞黑色金屬冶煉及加工、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建材加工、能源、加工製造“五大產業”,實現礦產資源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的根本轉變,加速將阿克陶縣建成自治區有色金屬、黑色金屬和特色非金屬礦產的生產和精細深加工基地,國家西部礦業重鎮。

  1.阿克陶縣礦產資源開發現狀

  進入21世紀以後,阿克陶縣的基礎地質研究程度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同時有大量的市場資金湧入阿克陶縣進行“風險地質勘查”,獲取了眾多的找礦信息。截至2011年底,全縣登記備案的探礦權企業291家,采礦權企業51家。實際投入勘查資金約2.8億元,其中超過最低投入20%的礦權共計109個,41個工作程度達到詳查,並以鐵、銅、鉛、鋅礦種為主,進一步反映阿克陶縣有色金屬與黑色金屬礦產近期內有望實現找礦大突破。

  阿克陶縣“十二五”礦業發展目標是著力建設礦業開發“四大基地”。積極支持亞星和贛新等企業對鐵礦進行深加工,加快建成鋼鐵原料生產基地;加快推進桂新、廣新、新能等企業對鉛、鋅、銅進行深加工,推動科邦10萬噸錳合金生產線盡快建成投產,加快建成有色金屬生產基地;加大對庫斯拉甫、霍峽爾、賽斯特克產煤區的勘探和整合開發力度,重點支持宇華、眾合、霍峽爾等煤礦企業,加快建成煤炭生產基地;加大對現有建材企業的技術改造,重點支持昆侖建材、新森水泥等企業擴大規模,力爭到2015年,形成年加工花崗岩石材100萬平方米、水泥200萬噸,加快建成建材生產基地;通過加快鉛、鋅、鐵、銅等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步伐,盡快形成一批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冶煉、加工的產業集群,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

  2.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礦業企業規模小,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粗放。阿克陶縣目前除亞星礦業、贛新礦業、桂新礦業等幾家礦山企業規模較大外,其他都是小型礦山企業,開采設備和采掘工藝落後,生產效率低下,礦山資源經營方式粗放,采富棄貧、采淺棄深、采易棄難現象嚴重,存在大礦小開,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

  (2)工藝裝備落後、技術水平低,資源開發利用效率低。相比國內外采選冶工藝設備的高效智能化、機械化和節能化,阿克陶縣大部分礦山企業技術水平總體較為落後,絕大多數仍是勞動密集型的小型礦山,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差,礦物深度加工和尾礦綜合利用不夠,造成大量共、伴生礦未能被充分利用,尾礦大多數用來修庫儲存,或被直接廢棄,由於缺少精加工企業,礦業發展基本處於銷售礦物原料或半成品的礦業經濟初級階段。

  (3)礦山生態環境汙染和地質災害問題突出。目前,阿克陶縣還未建立完善的礦山生態環境管理和保護體係,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忽視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治理,導致“三廢”達標排放率低,生態環境恢複治理率低,土地複墾率低,不合理的砂石、黏土開采,不僅破壞了自然地貌景觀,而且導致風沙增多,汙染了空氣和水源。地質災害的調查評價尚未全麵進行,預報預警係統尚未全麵建立。

  3.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防止掠奪性開發

  (1)要按照“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方針,根據縣自然環境特點,分類製定礦業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標準,嚴格執行恢複環境治理保證金製度,完善治理補償機製。

  (2)要堅守節能減排底線,現有礦山企業必須履行環境保護、土地複墾、地質災害防治等義務,礦業企業都是耗能大戶,要帶頭發展循環經濟,實施技術改造,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汙染的生產工藝和設備,推行清潔生產,最大限度地減少汙染。

  (3)要開展“綠色礦業示範區”試點,建立打造“綠水礦山”。在重點風景區、生態保護區要實行新建采礦企業準入製度,嚴格審查礦山建設規模、礦山開采設計和生態保護條件。

  (二)阿克陶縣江西工業園區建設

  1.阿克陶縣江西工業園概況

  阿克陶縣結合豐富密集的礦產資源優勢,在地理區位優勢明顯的奧依塔克鎮(314國道旁)建立了阿克陶縣江西工業園區。該園區距離喀什80千米。園區前期規劃麵積8平方公裏,中期規劃麵積20平方公裏,計劃到2025年園區麵積達到50平方公裏,形成“三區、四軸、兩環、一中心”的總體規劃,劃分為四大功能區:金屬冶煉加工區、建材加工區、高新材料加工產業區和倉儲物流區及綜合服務管理,逐步形成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管理高效的現代工業園區。通過詳細規劃,將阿克陶縣江西工業園、城北工業園、蔥嶺黑色金屬采選產業園通過擴園升級,納入自治區級工業園區管理範圍,形成“一園三區”的發展格局。該園區功能定位為以有色金屬和黑色金屬采選冶煉相關產業以及下遊產品為主,近期建成集資源開采、深加工的礦產資源開發、建材加工基地,遠期建成擁有先進的金屬與非金屬加工業、高新材料和能源加工產業的南疆重要的進口礦產資源、石油資源加工基地。

  2.阿克陶縣江西工業園發展現狀

  目前,已入駐園區企業9家,已生產的企業3家,試生產的企業1家,正在建設的有3家,辦理手續的有2家。分別為:①阿克陶科邦錳業製造有限公司(年產15萬噸電解錳項目),一期7.5萬噸/年電解錳項目,已有3條生產線開始生產。該企業長遠規劃發展為30萬噸的電解錳項目,成為中國新的“錳都”。②阿克陶大安冶金科技有限公司(年產40萬噸鋼鐵精密鍛件項目),目前已開始生產。③阿克陶縣昆礎鐵礦有限責任公司(120萬噸/年原礦、60萬噸/年鐵精粉、30萬噸/年球團項目),30萬噸生產線開始試生產。④阿克陶縣長益礦業有限責任公司(500噸/日精選項目),該項目正在建設中。⑤克州昆侖石業有限責任公司(3萬立方/年原材料、90萬平方米/年成品石材項目),已開始試生產。⑥阿克陶縣湘贛錳業有限責任公司(5萬噸電解金屬錳、10萬噸矽錳合金建設項目),該項目一期1萬噸電解錳項目生產尚未開工。⑦阿克陶縣新森水泥有限責任公司(2500噸/日料帶熟餘熱發電新型幹法水泥生產線項目),土建及設備基礎完成90%,現在處在暫緩建設階段。⑧新疆泰瑞豐礦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5萬噸/年肥料、地膜塑料),目前正做可研、環評、地界勘探等前期工作。⑨阿克陶縣鎧銳礦業有限公司(110萬噸/年鐵精粉、60萬噸/年鐵石粗加工項目),目前正做可研、環評、地界勘探等前期工作。

  3.園區目前存在的環境保護問題

  (1)園區汙水處理廠尚未建成。目前,園區部分企業已經生產一年餘,但園區綜合汙水處理廠尚未開工建設,導致企業生產廢水無處排放,給園區地下水安全造成隱患。

  (2)園區汙水處理擬設計處理工藝不當。根據園區目前設計規劃,擬在園區建設綜合汙水處理廠,該工藝為“厭氧——好氧”等生物處理工藝,且廢水最終排入周邊林地,該工藝為城鎮生活汙水處理工藝。但園區所產生廢水基本為無機酸堿廢水、含重金屬廢水,水量大,有機成分少,不利於細菌的生長,經處理尾水進入周邊林地後最終滲入地下水,對地下水安全產生巨大隱患。

  (3)園區環境保護手續不齊全。目前部分入駐企業未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而已開工建設,是否適合環境保護要求未能得到認證。部分企業未進行環境保護驗收竟已經開工生產,環保處理設施及其處理效果不知能否達到預期要求。更有部分企業擅自改變生產工藝,改變汙染治理設施,造成所產生汙染物及其治理效果與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嚴重偏差。

  (4)周邊群眾關於園區企業環境保護投訴案件時有發生。

  七、阿克陶縣生態環境保護結論

  (一)縣委、縣政府領導重視,各縣直部門聯合行動

  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製。進一步完善縣委領導,縣政府負責,縣人大政協監督,縣環境保護局統一監管,縣農業局、縣國土資源局、縣城鄉建設局、縣水利局等分工負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環境保護工作機製,加強部門聯動和各行業環境保護工作力度。進一步強化環境保護目標責任製,把汙染物總量控製、環境質量改善、環境風險防範、流域水汙染防治等納入各個縣直部門目標責任製考核範圍,落實問責和責任追究製。

  (二)加強生態環境執法監督檢查,完善環境保護執法監督機製

  進一步加強建設項目管理,提高環評和“三同時”執行率,嚴格執行國家和地方的產業政策,嚴厲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建立製度執行的監督機製,對製度執行進行責任分解,明確責任部門和具體責任人,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隨意變通、惡意規避等行為,堅決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確保製度執行監督有法可依。

  (三)加強環境保護隊伍執法能力建設

  充分利用江西省環境保護係統先進環境監察執法技術優勢,加強縣環保局管理幹部和專業技術人員思想、政治、業務能力等方麵的培訓,加大環保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全麵提升全區環保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工作水平。加強監管基礎能力建設,提升環境監管服務水平。

  (四)建立縣環境監測站

  抓住江西省對口支援阿克陶縣這一機遇,加大投入,加強環保基礎能力建設。目前,阿克陶縣尚無環境監測站,對縣大氣、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等環境狀況不能進行監測,對企業廢氣、廢水以及固廢等亦無監測能力,對是否達標排放無科學依據,對突發性環境汙染事故更是缺乏應急監測能力。

  (五)鼓勵公眾參與,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力度

  鼓勵公眾參與,加強環境保護教育,注重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努力提高環境保護意識。環境保護是一項係統的社會工程,需要全社會的關注與支持。不僅要加強縣委、縣政府領導及縣直職能部門負責人的環境保護意識,而且還要提高排汙單位,尤其是單位領導和個體以及執法人員的環境保護意識,做到人人都具有環境保護的意識。完善縣環境保護宣傳教育體係,不斷提高全民環境保護意識。

  (六)招商引資提高門檻,嚴格環保標準,嚴把環境準入關

  為了最大限度地使阿克陶縣礦產資源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招商引資中,要嚴把投資商的資格與實力關頭,從源頭上避免浪費資源和汙染環境,采取一係列工作措施,加以落實。首先做好招商項目的規劃,要用高科技、高新技術、高新產品推動資源優勢轉化,能使資源得到最有效和最大限度的利用,作為對資源開發的門檻。其次以引進大企業、大集團作為招商引資的門檻,以此確保資源最有效轉化、最優化配置,實現最大經濟利益。最後把建立招商引資目錄導引機製作為一道門檻,堅決避免低速低效、高耗能源,甚至掠奪式、危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垃圾”行業從發達區域轉移、滲透進來。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