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三章 阿克陶縣設施農業發展潛力調查與研究

  肖鴻勇 駱讚磊 龔冬堯 張天玉

  設施農業是隨著農業環境技術的發展,而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集約化程度很高的農業生產模式,它運用現代工業技術成果,以工程建設為手段,人為控製調節農產品的生產環境和條件,充分利用光熱資源和水土資源,實現農產品的工業化生產和周年生產,這種生產模式在許多國家得到了推廣和應用。近幾年,設施農業在阿克陶縣快速發展,特別是在戈壁上建立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已經成為阿克陶縣現代農業發展的標誌。為了解該縣設施農業發展運行狀況,挖掘該縣設施農業發展潛力,探索該縣設施農業增產增效新途徑,特做此調研。

  一、調研背景

  阿克陶縣農業是農牧民長期以來一直以農牧結合的傳統生產方式進行生產,生產效益低。加上該縣宜耕地資源缺乏,人均耕地隻有1.5畝,農牧民收入低。而戈壁設施農業作為一項高效農業,成為阿克陶縣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突破口和增長點。“十二五”以來,江西援疆前方指揮部根據省委、省政府對口支援新疆克州阿克陶縣統一規劃要求,按照“高起點、高水平、高效益”的要求和“一戶一棚菜”“一戶一就業”的思路,精心規劃設計了溫室大棚改造和新農村建設等一係列重大民生項目。針對當地獨特的生態條件,結合克州實施的安居富民和戈壁產業工程,2010-2013年投資2000萬元,在阿克陶縣重點援建了“江西阿克陶縣現代農業示範園”,建造了200座陽光溫室大棚,每座投資10萬元,單個大棚麵積500平方米。經過近兩年的運行,園區內的200座大棚年果蔬產值達500多萬元,為先行先試的農牧民戶均增收3.6萬元。5年來,共帶動和吸納中央及地方投資2.4億元,現代農業開發區目前占地6000畝,區內有1000餘戶3100餘人在勞動中收益。

  然而,設施農業作為阿克陶縣的一個新興產業,對農牧民來講是從無到有、重新認識學習的過程,設施的科學利用,新品種、新技術的應用以及品牌的培育等方麵尚處於初級階段。有些農牧民還沒有很好地掌握溫室大棚蔬菜高效生產的技術,有的承租戶還不能很好地發揮設施大棚的生產潛力,有的農牧民有承租的想法,但沒有種植好大棚經濟作物的勇氣。同時,在設施農業生產環節中也存在不少問題,如:設施品種選擇不科學,經營管理較粗放,設施蔬菜未能體現出春提早、秋延晚或冬生產反季節供應上市的優勢;節水省力技術推廣不力,傳統的大水漫灌技術仍在沿用,棚內土地利用率較低,節水增溫技術效率不高;茬口安排不合理,管理不科學,生產的措施不規範,抓不住時節,產量和效率低下,等等。因此,如何優化設施農業種植結構、規範高產高效種植技術、提高種植戶種植效益、提升設施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促進阿克陶縣設施農業更好更快發展,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阿克陶縣農業發展現狀

  (一)社會經濟發展現狀

  阿克陶縣位於帕米爾高原東麓,塔裏木盆地西緣,邊境線長達380千米。全縣總麵積2.47萬平方公裏,轄15個鄉(鎮)場、119個行政村,總人口21.6萬人,由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漢族、塔吉克族等13個民族組成。全縣分為平原農區和高山牧區兩部分,其中平原農區麵積872平方公裏,占全縣總麵積的3.6%,高山牧區麵積2.33萬平方公裏,占全縣總麵積的96.4%,山區平均海拔4000米。全縣耕地麵積33萬畝,人均耕地1.5畝,人均牲畜2頭,存在“種地沒有好地、放牧沒好草”的現狀。

  2013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0.38億元,同比增長18.2%。其中:第一產業完成5.05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完成8.17億元,增長34.1%;第三產業完成7.16億元,增長16.9%。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0億元,增長40.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17億元,增長32.2%;公共財政收入達到2.11億元,增長7.22%;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21元,同比增長19%;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89萬元,同比增長17.65%。經濟發展形勢良好,社會事業全麵進步,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但全縣人均生產總值不足1萬元,農牧民人年均收入隻有3521元,排序是全疆倒數第一,屬國家級貧困縣。

  (二)農業發展現狀

  阿克陶縣屬農牧區域混合布局的縣。2013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0.25億元,同比增長13.9%。糧食連年豐收,總產突破19.36萬噸(按2.2元/公斤,4.26億元),增長2.1%;設施農業發展迅速,建成溫室大棚5808座7451畝,棚均效益萬元以上(0.58億元);林果總麵積14.39萬畝,總產量達到8.7萬噸,總產值1.6億元;年末牲畜存欄52.81萬頭(隻),商品率達60.9%;禽類養殖規模達到135.1萬羽,增長15.5%;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已登記注冊131家;全年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5.3萬人(次),創收3.29億元;圍繞“十戶聯牧、百戶聯耕、千戶脫貧”目標,實施16個村整村推進扶貧規劃,共使2723戶1.13萬人實現了脫貧。

  (三)農業服務水平情況

  1.服務機構。縣農業局下轄縣農經局、農技站、農廣校、種子站、原種場、能源站、信息服務中心7個直屬單位,各鄉鎮場均有農經站和農技站各1個,有農技人員200餘名,其中:高級職稱8名,中級職稱17人,初級職稱118人。全縣共有農技推廣站16所,農業服務體係已基本形成,為農業科技推廣打下了較好基礎。

  2.技術水平。阿克陶縣是克州最大的農業大縣,但是農業技術人員短缺,整體知識水平較低。該縣平均每千畝地不足1名農業技術人員,技術人員匱乏是製約阿克陶縣農業發展和脫貧致富的“瓶頸”。據調查,縣鄉農牧科技人員大專以上學曆人數僅占10%,中專以上學曆占63%,初中以下學曆占17%;非專業人員占10%,初級以下專業人員占技術人員的74%。農業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結構不合理。

  三、設施類農業發展現況

  (一)設施農業建設情況

  近年來,阿克陶縣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突破口和增長點,緊緊圍繞“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場占有率高、經濟效益高”的目標,以培育特色產業為關鍵,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和立體農業,提高市場最大經濟效益,使設施農業得到長足發展。截至2013年底,全縣已發展溫室大棚5808座(7451畝),其中常規溫室1552座(2329畝)、戈壁溫室1998座(3996畝)、大拱棚1100座(770畝)、小拱棚1158座(347畝),2014年全年累計育苗1300餘萬株,成立種植業合作社7個。初步形成了以溫室大棚為主的設施農業格局,設施農業已經成為該縣農業生產的優勢產業和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規模化、專業化設施栽培生產基地雛形正在形成。

  (二)設施農業經營管理情況

  1.溫棚類型多樣化。溫棚類型由過去單一的中小拱棚、塑料大棚發展到現在的普通日光溫室、節能日光溫室、四位一體溫室和智能連棟溫室等多種類型。2014年設施農業類型調查情況。

  2.種植品種更加豐富。在設施農業起步階段,栽培品種以種植管理簡單的葉菜類蔬菜為主,逐步發展到種植茄果類、葉菜類、油桃、櫻桃、草莓、花卉、食用菌等,以及反季節的蔬菜瓜果,形成了多品種、多時段的供應,極大地豐富了蔬菜市場。2014年阿克陶縣設施農業生產結構情況。

  3.栽培模式不斷優化。從傳統的有土栽培,向少土、無土、立體栽培栽種模式轉變。設施農業實現了一季生產向多季生產,一季增收向一年四季創收的跨越,帶動了農業生產方式由傳統、粗放型向精細、集約型現代農業轉變。

  4.承包農戶不斷擴展。設施農業起步初期,主要以引進外地有技術、肯吃苦的承包戶為主,本地農戶承包為輔,現在少數民族農民從事設施農業生產的比例越來越大,傳統生產習慣開始逐步轉變。2014年溫室大棚承包戶分布情況。

  5.經濟效益不斷增加。設施農業生產的發展帶動了少數民族農牧民積極投身設施農業,拓寬了少數民族農牧民的市場意識和效益意識。據了解,有的農戶種植花卉2茬,畝收入可達7萬元,西紅柿1茬每座收入8000餘元,辣椒1茬每座收入6000元,立體栽培生產1茬每座收入8000元。相比傳統農業,種植效益空間很大。

  四、阿克陶縣設施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技術力量薄弱,服務水平較低

  據調查:全縣農牧業專業技術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曆的占10%,擁有高級技術職務的隻占農業科技人員總數的4%,擁有中級職務的僅占8.5%。科技人才隊伍知識結構難以適應現代設施農業的發展需求;科技人員的知識深度和廣度不夠,高層次人才匱乏。在整個農業技術人員隊伍中多數人較熟悉糧食、傳統養殖等大宗農牧業的栽培、飼養等生產技術,而對於多樣化的農產品生產技術、農產品質量提高技術,以及農產品的保鮮、儲藏和加工技術等各方麵知之甚少,特別缺乏新興的設施農業實際操作技能的科技人員,這一切都製約了先進實用技術成果的盡快轉化和推廣應用,設施高效栽培技術推廣服務體係較為滯後,設施農業整體生產水平較低。

  (二)設施結構不盡合理,機械化水平低

  大部分溫室設施結構較為簡易,沒有加溫通風設施,部分日光溫室的設計和建設還不規範,設施結構差,導致環境控製能力不足,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差,生產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依靠經驗和摸索,與標準化生產管理的要求相差甚遠,設施農業生產的反季節高效性未能得到充分體現。同時,缺少配套的現代設施農業機械,機械化作業水平低,能夠在設施農業中應用的機械沒有得到推廣應用,目前整個設施農業生產仍以人力操作為主,勞動強度大。機械化水平低成為製約設施農業進一步發展的薄弱環節。

  (三)設施經營管理不順機製不活,缺乏發展後勁

  阿克陶縣雖然成立了設施農業管委會,但因承包溫室的農牧民分屬於不同鄉鎮,在管理上要依靠鄉鎮,存在互相推諉扯皮現象,影響了生產安排和栽培措施的落實。承包經營者有少數民族農牧民和漢人,掌握生產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即使製定了詳細的獎罰製度,但難以落實,影響了整體管理水平的提高。在資產管理方麵,思想上不夠解放,產權明晰進展緩慢。縣領導抱著政府投資,資產歸政府,不能變賣國有資產的保守思想和觀念,不願將溫室優惠轉售給農牧民,造成產權明晰工作進展緩慢。一方麵有需求的農牧民無法擁有產權,隻能承包,不願增加投入;另一方麵投資回收遙遙無期,政府在常用設施如棚膜、棉被等保溫設備的投入仍在不斷增加,政府不堪重負,發展後勁乏力。

  (四)生產組織化程度低,農民科技意識不強

  在生產過程中,沒有專業的服務體係,缺乏專業技術隊伍和科研服務機構;對市場需求研究不深、不細,不能把握市場所需的產品種類、品種和質量要求等,沒有一定的銷售渠道,生產指導具有一定盲目性;設施農業生產規模相對偏小,整個產業鏈條尚未完全形成,社會化服務體係還未建立,總體經營效益較低。同時,從事設施生產的農牧民科技文化素質較低,科學技術應用意識不強,對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掌握存在相當大的難度,設施種植不能完全按照技術標準進行,導致茬口安排不合理,生產周期短,利用率低。在“春提前、秋延遲”生產環節上不能按規定時間定植,設施農業優勢不能夠充分發揮出來。

  (五)投資渠道來源單一,後續資金不足

  設施農業是一項高投入、高產出的產業。目前,該縣設施農業的資金投入主要依靠當地政府,但是該縣為國家級貧困縣,財政支持力量薄弱;自治區、州政府和援疆省份雖有扶持,但支持力度有限;招商引資也存在一定困難,介入設施農業生產的企業數量不多,即使介入實力也不強;農民收入低,更不用說投資,資金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同時,由於對設施農業認識不足,農民等、靠、要思想相對嚴重,多渠道投入的機製還未形成,在不同程度影響了設施農業後續的順利發展。設施農業發展資金缺口較大,急需多種項目資金投入支持。

  (六)產業化程度低,品牌發展緩慢

  設施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管理跟不上。在設施農業建設初期,引導了部分經營戶進行投資建設,在生產種植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對後期的經營服務卻很少過問,缺乏對設施農產品銷售市場的有效預測和定位,特別是產後服務缺失;生產和經營以個體農戶為主,比較分散,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也處於起步階段,不能有效地將分散的經營戶組織起來,沒有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品牌建設也處於起步階段,品牌少而且生產麵積小,產量低,市場供應量少,在縣、州、自治區影響力小,不能形成品牌效益。農牧民品牌概念不強,培育品牌意識更弱,對已有的品牌由於沒能體現出應有的效益而不加重視。

  (七)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意識弱,產品質量安全有待提高

  設施農業,特別是大棚蔬菜的生產不能充分利用該縣水、土、氣等環境無汙染的有利因素,發揮出應有的預期效果。據調查,按照無公害蔬菜生產規程進行生產的農戶少,農戶在溫棚中違規使用化肥、農藥的現象仍然十分突出。由於設施農業是一種封閉式的種植方式,加之阿克陶縣降雨量非常少,在沒有雨水衝刷、陽光直曬的情況下,生產中施用的農藥、化肥難以分解,產品中藥物殘留令人擔憂,直接影響了農產品的品質和質量。據了解,全縣蔬菜種植麵積近萬畝,而沒有一畝通過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認證。

  五、設施農業發展潛力分析

  (一)社會環境分析

  1.國家政策傾斜。國務院32號文件已提出要加大對南疆三地州的支持力度,自治區也出台了相應的扶持南疆三地州的優惠政策,並確保在資金上給予大力支持,州委、州政府也製定了一係列扶持設施農業、戈壁產業的發展規劃,阿克陶縣農業迎來了一個大發展的絕好機遇。

  2.縣級政府重視。阿克陶縣委、縣政府針對農區人均耕地麵積不足1.5畝、牧區不足0.2畝的現狀,把設施農業發展列入了重要的工作議事日程,提出大力開發戈壁荒灘發展設施農業的舉措,並把它作為縣今後設施農業生產的主攻方向。

  3.部門認識到位。克州、縣各級農業科研、技術推廣部門正逐步轉換工作思路,把搞好設施農業科技攻關、技術指導作為服務“三農”的一項新的重要工作內容,加大了工作力度。全縣上下已經形成了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的良好氛圍,為設施農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服務保障。

  4.援疆大力支持。近幾年,特別是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江西省對該縣的援助力度加大,技術、資金等方麵援助都有較大幅度的提升,為當地設施農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較好的社會環境。同時通過兩地的交流考察學習,該縣設施農業栽培技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為發展設施農業提供了技術支撐。

  (二)市場前景分析

  就蔬菜而言,按2012年我國人均蔬菜瓜果及製品消費量130公斤/年水平計算,阿克陶縣21.6萬人年需蔬菜約2.8萬噸。據調查,2012年阿克陶縣蔬菜的實際生產量為1.72萬噸,尚缺口1萬噸以上,市場空間大。所以,每年需從廣東、海南、山東等調入大量新鮮蔬菜供應市場,保障市民消費。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能力不斷增強,對反季節蔬菜、瓜果的需求將不斷增加。

  近幾年,隨著城市城鎮化的發展,喀什地區周邊蔬菜基地日益被侵蝕,蔬菜產量急劇下降,加上喀什流動人口較多,對蔬菜的需求量不斷增加,整體缺口較大,而阿克陶縣離喀什地區僅僅隻有37千米的距離,生產的蔬菜可及時供應,是一個極好的發展機遇。

  另外,阿克陶縣優質農產品具有開拓周邊國家市場的潛力。周邊國家的風俗習慣、消費偏好與該縣相似,且農業欠發達,農產品有一定的需求,對該縣農產品的接受程度較高。近年來,阿克陶縣農產品出口貿易日趨活躍,外銷蔬菜、果品數量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外銷的反季節西紅柿、黃瓜、辣椒、西葫蘆等在這些國家很受歡迎,外銷市場潛力巨大。

  (三)自然環境分析

  1.氣候條件。阿克陶縣的氣候是立體垂直分布的,平原農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幹旱氣候,可利用光能豐富,日照時數2789小時,≥10℃積溫4200℃~4500℃,無霜期長,221天;晝夜溫差大,有利於植物體營養物質的積累。特別是發展日光溫室等設施農業,光照時間長,光照強度大,室內升溫快,有利於蔬菜瓜果等作物快速生長。

  2.水資源條件。阿克陶縣境內河流屬塔裏木河流域,全縣地表水總徑流量為28.24億立方米,其中河水徑流26.68億立方米、泉水1.56億立方米。共有大小湖泊8個,大部分分布在布倫口鄉境內,均屬高原淡水湖,湖水麵積約20.5平方公裏。農業灌溉用水主要引用庫山河和蓋孜河水,兩河年徑流量分別為6.36億立方米和9.85億立方米。地下水位較高,設施到位的條件下,可利用水資源較豐富。

  3.環境條件。阿克陶縣是克州傳統的農牧業主產區,區內工業總量較小,環境汙染輕。2013年,全年縣城空氣質量達標率96%,除沙塵等天氣影響外,鄉村空氣基本無汙染,城區飲用水源水質合格率達到100%,河流水質均達到國家二類以上標準。另外,為維護生態環境,對入縣企業環境準入門檻逐步提高,並開展了以治理葉爾羌河、蓋孜河流域為重點的水汙染防治和水資源保護工作。全縣生態環境良好,適合無公害蔬菜生產。

  4.自然災害。阿克陶縣地形複雜,氣候類型極為複雜,自然災害多發、繁發,主要有風災、旱災、冰雹、霜凍、浮塵、山洪、雪災、地震等。風災大都出現在3-5月,浮塵一般出現在5-6月,正是農作物生長旺盛期,影響作物光合作用,對作物危害極大。為此,隻有通過設施農業才能克服以上困難,給作物生長提供一個良好的小環境,保障作物正常生長。自然災害的頻發反而成為促進設施農業發展的一個良好機遇。

  (四)地緣優勢分析

  阿克陶縣位於天山南部的南疆地區,而南疆地區周邊與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國接壤,過境線長達2600千米,擁有別迭裏、紅其拉甫、卡拉蘇、伊爾克什坦、吐爾尕特5個口岸,曾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也是“新絲綢之路經濟帶”規劃中連接中亞、歐洲的重要通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有利於外貿型農業的發展。

  近年來交通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公路、鐵路運輸能力的提高以及疆內“綠色通道”的全麵開通,為全縣鮮活農產品大流通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運輸保障。縣城距烏魯木齊市1518千米,距克孜勒蘇自治州首府阿圖什市90千米,距喀什市37千米。較從內地調運蔬菜,具有運輸距離短、運輸成本低的優勢,為提高反季節蔬菜、瓜果的市場競爭力,減少內地蔬菜調入創造了有利條件。

  六、設施農業發展對策和措施

  (一)合理規劃布局,加快優勢產區建設

  合理規劃設施農業布局,充分利用戈壁發展設施農業,在遵循市場導向、因地製宜、尊重群眾意願的前提下,根據目前設施農業生產狀況和綜合生產能力,努力培植玉麥鄉-阿克陶鎮-原種場片區、皮拉勒鄉-加馬鐵熱克鄉片區、巴仁鄉-喀熱開其克鄉片區三大設施農業產區,積極發展適合當地種植的甜心瓜、番茄等特色品種,推行專業化、規模化生產,做大做強區域特色。同時,引進新的品種,培植新的區域特色產業,提升市場競爭力。

  (二)健全服務體係,強化科技服務功能

  健全縣、鄉鎮兩級農牧科技服務體係,合理規劃、建立一批病蟲測報站、土肥監測點和設施農資服務點,建立起以農牧科技服務網絡為基礎的農業信息服務體係,在做好全縣設施農業產業發展服務的同時,以便承擔國家、自治區、克州科技推廣項目和試驗基地示範。加強農資、農機市場監管,杜絕農業生產中不能使用農藥、化肥的農牧產品流入市場,使基層農牧業服務機構成為發展設施農業的重要載體,成為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係的主導力量。

  (三)拓寬融資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新機製

  資金投入是設施農業發展的根本保障。要建立農民和企業投入為主體,政府引導、金融扶持、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新機製,要多種渠道籌措設施農業發展資金。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一方麵製定出相應的招商優惠政策,鼓勵全縣各級部門幹部參與設施農業招商工作,吸引外地設施農業大戶來縣投資;另一方麵要在有關土地使用、稅費減免、戶口遷移、子女上學等方麵的製定優惠政策,吸引資金、項目、人才到該縣投資開發設施農業。二是積極申報國家、自治區、州等有關設施農業項目,爭取扶貧、以工代賑、農業綜合開發和農業產業化等項目資金,並捆綁使用,加大對設施農業發展的支持。三是創新機製,積極協調設施農業貸款,大力培養優良客戶,盡快培育出一批信用鄉鎮、信用村、信用戶等,降低貸款風險,提高金融部門貸款的積極性。

  (四)加強技術培訓,提高設施生產科技水平

  加大農業科技服務力度,結合種植戶的實際需要,采取多種方式,開展科技培訓與示範指導工作。一是引進專業技術人才。通過聘請山東壽光等與該縣地理區域環境相近地方的科技人才、自治區相關科研院所技術人員前來技術指導,對縣、鄉農技站的技術人員進行傳幫帶,解決農民在設施農業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提高設施生產和管理水平。二是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技術培訓。①采取各種設施農業專題培訓、現場會、專家講課等形式,組織農民參觀學習,發放培訓材料。②組織有積極性的農牧民或承包戶到阿克蘇、喀什地區等設施農業先進地區跟班學習8~12個月(一個完整的生產周期),提高設施種植技術和管理技術水平。③要對鄉鎮基層農技站技術人員定期培訓,更新其知識。三是發揮縣、鄉技術骨幹作用,下鄉與承包設施的農戶簽訂技術指導合同,為其提供全程跟蹤指導服務。四是製定優惠措施,吸引山東、遼寧等北方省市具有一定設施農業栽培技術的農民當技術員進行現場指導,或在當地承包進行生產經營。五是成立設施農業技術研究機構或設施農業技術合作社,開展技術研究與推廣,主攻設施生產技術、節水滴灌、抗病嫁接、設施溫濕度調控、病蟲害防治、豐產栽培、儲藏保鮮、分揀包裝等重大技術的研究與推廣,為農民提供完整齊全的技術服務。

  (五)建立試驗示範點,發揮農業標準園管理示範效應

  建立設施農業標準化生產管理示範點,大力推廣科學合理的日光溫室結構、科學合理的茬口安排、優良品種、節水灌溉、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無土少土栽培等良種良法綜合配套技術。加大新品種引進試驗、新技術示範推廣、綜合技術的組裝配套等技術的示範推廣力度,發揮典型引路、示範引導、輻射帶動作用,著力提高對農戶的示範帶動效果,發揮農業標準示範園的示範效應,真正將科學技術和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設施農業產業的發展。

  (六)建立安全體係,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體係建設,加強對產地農業生態環境的監測和治理,規範農業投入品的使用和管理,大力推廣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引導農民科學施肥、安全用藥,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按照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網,對生產中或者市場上銷售的果蔬進行監督抽查。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點,培訓檢測人員,承擔對設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常規檢測工作。培育農牧民形成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積極引導農牧民以生產無公害、綠色食品為目標,生產全過程中實施質量監控管理,建立農產品生產檔案和產品品質追溯製度。

  (七)實施品牌戰略,提升設施農業產業綜合效益

  在發展現代農業高效生產的同時要實施品牌戰略,創建品牌,宣傳品牌。利用各種農產品推介會、博覽會等各種途徑,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強化招商引資,加快特色農產品走向市場,集中精力把重點放在巴仁杏、棗、木納格葡萄、有機蔬菜等為主的特色產品的建設上,進行各類產品的分類、分級、精選、保鮮、儲藏和包裝。根據該縣山區無耕地、工業園區企業較多的情況,成立農業產業化農產品配送中心,對山區配送糧油、蔬菜、水果等各類農副產品,暢通農產品標準化銷售渠道,拓寬銷售途徑,提高農產品經濟價值。

  (八)培育和發展專業合作組織,提高產業服務水平

  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圍繞設施農業生產基地,有目的地組織和引導、鼓勵、扶持生產大戶、銷售大戶和經紀人牽頭組建設施農業產銷合作社,為其提供發展場所,配備專業財務人員,享受國家、自治區、州、縣支持發展農業的各種優惠政策,規範其生產經營行為。以合作社為依托,實現標準化生產,積極參與設施農產品出口基地備案,提高農民生產經營的市場化組織化程度。並注冊商標,鼓勵他們在中亞各國進行境外商標注冊。通過企業樹立品牌,打造名牌,使產品進入烏魯木齊市和中亞等國際市場。

  (九)加大信息網絡建設,強化信息服務功能

  利用各種媒體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產銷信息,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生產,避免或降低生產的盲目性、趨同性和隨意性。利用現代傳媒網絡等手段,收集整理、分析預測周邊城市和地區的供求信息,與國內各大蔬菜(果品)以及各類專業或綜合批發市場實現信息聯網,通過信息網絡及時反饋各地的市場價格和主要產地的生產狀況,溝通、銜接設施農產品生產、經營、銷售各個環節,提高對市場信息的快速反應能力,建立相對穩定的產銷供求關係。組織農村信息靈通人士,如購銷大戶、農村經紀人等,建立信息服務組織,圍繞設施農業發展收集信息、引進技術,向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係列化信息服務。

  七、綜述

  設施農業產業是阿克陶縣的一大新興產業,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特別是“戈壁溫室”的建立,更是一大創舉,把無土少土節水設施農業作為擴大農業耕地麵積、解決人多地少突出矛盾的重要途徑之一,為探索農村經濟的發展開辟了一個新天地。

  發展設施農業必須引導廣大農牧民改變傳統低收入的生產方式,不斷引進新品種,推廣標準化高效栽培技術,提升設施農業種植水平,提高設施農業產出效益,讓設施農業,特別是戈壁農業的高收益刺激農牧民主動參與、積極探索,使設施農業成為帶動當地農牧民增收致富的增長點,真正發揮江西援疆溫室大棚的示範作用,帶動阿克陶縣設施農業產業健康快速持續發展。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