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二十年代英國的態勢

  第一世界大戰中,英國是戰勝國,在巴黎和會上獲得了最大利益,並與法國控製了國際聯盟。但是,英國國內的形勢並不樂觀。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年代,可以說是英國由技術陳舊的十九世紀經濟,向培養新技術基礎之上的現代經濟轉變的過渡階段。由於這是一場深刻的變化,所以英國的經濟表現出動蕩不安,主要表現在頻繁的工人罷工。

  1920年10月18日,由大約5000名失業者參加的示威遊行演變為一場暴動。遊行隊伍在大倫敦15個自治市市長的領導下,本來要前往首相府謁見首相。警察讓15位市長通過,卻把其他的示威者擋在後麵,一場有如球賽般的混戰隨之發生。混亂中,有22名警察受傷。兩天前,100萬煤礦工人開始罷工,這些罷工的工人要求工資提高2先令。

  除了礦工的罷工以外,政府還要應付一大堆其他問題:碼頭工人因為沒有煤而無法工作,鐵路工人正醞釀罷工,20萬被遣散的軍人有待安置。

  英國的戰後複生正麵臨該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工業困境。1921年4月15日,英國的工業陷入癱瘓狀態。勞合·喬治政府和礦工們都把這次罷工視為全麵戰爭。這位首相被礦工們的罷工行動以及阻撓誌願工從礦井中抽水的行為所激怒。礦井一旦停止開采就會被水淹沒,而且有被永久毀壞的危險。勞合·喬治指責礦工工會“在脅迫國家屈服於他們的要求”。

  礦工工會主席指責勞合·喬治向他的工人們宣戰,他表示要進行回擊。弗蘭克·霍奇斯說:“我們的責任就是要讓它滾蛋。”

  1922年10月19日在白金漢宮與國王愛德華七世會見時,首相勞合·喬治宣布他的政府辭職,並推薦請安德魯·博納·勞組成新政府。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工黨的日益強大而削弱了的自由黨依靠和保守黨的聯合來治國。許多保守黨人對和自由黨的這種合作越來越不感興趣,在紐波特的補缺選舉中達到了頂峰。預料能輕易獲勝的聯合候選人意外地被保守黨候選人擊敗。保守黨人立刻以187票對87票反對聯合政府,削弱了喬治的基礎,迫使他辭職。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些問題困擾勞合·喬治。1921年他和愛爾蘭簽訂的條約使某些保守黨人感到被出賣了。許多批評家還指責他輕率處理了一項外交事務,這恐怕會導致與土耳其的一場新戰爭。

  1923年12月6日,英國舉行大選。執政黨保守黨因內外政策交困、經濟長期蕭條,在議院的席位大量減少,隻得到258席,比上屆議會少86席;工黨席位大增,得到191席,比上屆議會多49席,成為第二大黨;自由黨人擁有158席,三黨都沒有獲多數席位。但保守黨和自由黨存在嚴重矛盾,不能在組閣問題上達成協議,鮑爾溫政府隻好辭職。

  1924年1月22日,在自由黨的支持下組成了英國曆史上第一個工黨政府,詹姆士·拉姆賽·麥克唐納(1866~1937年)擔任首相兼外交大臣。麥克唐納政府實行了一些進步措施,如製定國家資助工人住宅建築計劃,增加失業者補助金,降低茶糖等食品的消費稅,外交上正式承認蘇聯等。但工黨在競選時對工人和人民群眾許下的種種諾言遠未兌現,如沒有實行煤礦和鐵路國有化,沒有開征財產稅以及增加給企業主的貸款,在殖民地問題上實現與保守黨政府同樣的侵略鎮壓政策等。

  1924年1月29日,倫敦工人代表團代表150萬倫敦工人向剛上台執政的英國工黨麥克唐納政府請願,反對英國政府對蘇采取不承認政策,宣布將舉行罷工表示抗議。麥克唐納政府迫於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的壓力,於同年2月2日正式承認蘇聯政府為合法政府。2月27日,蘇英兩國正式建交。

  由於工黨政府對資產階級唯命是從,很快引起了廣大勞動人民的不滿,工人罷工事件屢屢發生。工黨政府敵視和鎮壓工人罷工,甚至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從而使其威信掃地。麥克唐納於10月初宣布解散國會,舉行新的大選。

  1924年10月25日,保守黨公布了一封偽造的所謂“季諾維也夫信件”,稱共產國際在信中指示英國共產黨準備發動武裝起義。麥克唐納不去揭穿這一騙局,反而向蘇聯發出抗議照會,這不僅損害了英蘇關係,也損害了工黨自己。在10月29日的大選中,工黨議席減少到152席,保守黨猛增到415席,獲下院絕對多數。11月4日麥克唐納辭職,首屆工黨政府結束。

  1926年6月,英國保守黨政府反對蘇德簽訂友好中立條約,並以此為由進行反蘇活動。1927年6月,蘇英兩國斷交。1929年夏,英國麥克唐納工黨政府重新上台,開始同蘇聯進行複交談判。1929年10月,蘇英兩國政府正式複交。這表明蘇聯在國際事務中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10月份的大選中,保守黨斯坦利·鮑德溫再次執政,並在11月6日任命它擊敗執政11個月的工黨政府的新內閣成員。人們期望新內閣能夠結束3年來使一切陷於癱瘓的罷工所引起的騷亂。新內閣成員中有張伯倫兄弟倆,前任印度事務國務大臣奧斯汀·張伯倫爵士任外交大臣;他的兄弟內維爾·張伯倫任衛生大臣。鮑德溫首相任命一位於1904年從保守黨轉為自由黨而又轉為保守黨的人擔任財政大臣——溫斯頓·丘吉爾。

  1925年夏,英國的礦主們在斯坦裏·鮑爾溫保守黨政府的支持下,以封閉煤礦威脅礦工,企圖強行降低工人10%的工資,並延長工作時間1小時。為反擊礦主的進攻,礦工們利用與鐵路工人和運輸工人的三角同盟,於1925年7月31日舉行了同盟總罷工。由於鮑爾溫政府和資方尚未作好應付準備,被迫讓步,決定由政府補貼以暫時維護原工資水平。工人階級把7月31日(星期五)這一天稱為“紅色星期五”。

  但是,資產階級的讓步都是預謀的。資產階級和政府利用鬥爭暫時緩和的時機,加緊收買工賊,強化警察力量,逮捕共產黨人和工會運動的左翼領導人,而且儲存了煤炭、糧食等生活必須品。政府還成立了“煤礦業調查委員會”。1926年3月10日,“調查委員會”公布報告,同意礦主降低礦工工資10%,工作日延長1小時。

  1926年4月中旬,在9個月的工資補貼即將期滿的時候,礦主們又重新提出降低工人工資10%、延長工作日1小時的非理要求,並宣布從5月1日起封閉煤礦,實行所謂同盟歇業,並不再與礦工簽訂全國性的集團合同。這引起了礦工的極大不滿,共產黨積極領導了工人的鬥爭,提出了“工資不得少一個,工時不得加一分”的口號。

  但職工大會最高委員會卻仍致力於同資方進行拖延時間的談判,由於5月1日以後大批礦工被解雇,於是被迫宣布從5月3日起開始總罷工。罷工初期有250萬人參加,隨著每天大批工人的投入,各行業罷工人數迅速達到600萬,使全國經濟生活陷於癱瘓。工人們自動組織糾察隊,建立行動委員會、罷工委員會來領導鬥爭。

  不少地方的罷工委員會還掌握了發放車船通行證、調配居民糧食等事務,儼然執行地方政權的職能。全國重要企業處於癱瘓狀態,政府和壟斷資產階級受到沉重打擊。罷工得到國際無產階級的熱烈支持。蘇聯、中國、美國和西歐等國家的工人和勞動者都募集捐款,支援英國工人。

  但是,作為總罷工的領導、工黨分子與共產黨人之間存在嚴重分歧。把持工會總理事會領導權的工黨右翼分子,背著工人與政府和企業主秘密談判。

  1926年5月11日,政府最高法院“裁決”此次罷工為“非法”。工會總理事會竟然屈服於“裁決”,僅在得到官方同意恢複了工資和工時談判的諒解後,於5月12日宣布停止總罷工,強令工人複工。總罷工被破壞後,礦工們在異常困難的條件下,堅持鬥爭到11月19日才無條件放棄罷工。轟轟烈烈的罷工失敗了。

  罷工失敗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領導罷工的工會總理事會掌握在工黨右翼分子之手;其二,英國資產階級在政治上老奸巨滑,富有反革命鬥爭經驗。

  1926年至1927年,英蘇關係出現了嚴重的危機。此次危機的起因是1926年英國工人大罷工。1926年5月,英國工人爆發了一場規模巨大的罷工運動。早在罷工舉行之前的1925年12月,蘇聯重要領導人之一季諾維也夫就在蘇共十四大上宣布這次罷工的消息,罷工爆發後,蘇聯工會還向英國礦工募捐,並舉行了聲勢浩大的聲援活動。這些情況均被英國政府視為蘇聯對英國內政進行幹涉,導致雙邊關係不斷惡化。

  1926年6月12月,英國向蘇聯發出抗議照會。6月24日,英國政府發表了一本藍皮書,集中揭露蘇聯幹涉英國內政的一係列文件。1927年5月,英國警察當局對蘇聯駐英貿易機構進行搜查,並占領了蘇聯商業代表處的檔案室。此後不久,英國政府宣布廢除《英蘇貿易協定》,同時與蘇聯斷絕了外交關係。

  1929年6月,麥克唐納組織第二屆工黨政府不久,危機來臨。麵對嚴峻的政治、經濟形勢,工黨政府內外交困,陷入分裂。為了應付空前嚴重的危機,工黨政府於1931年8月24日宣布成立包括保守黨和自由黨在內的三黨聯合政府,自稱“國民內閣”,麥克唐納仍任首相。

  “國民內閣”成立之後,為克服經濟危機,執行了國家幹預經濟的政策,其中主要是實行“節儉”政策,削減開支。如同聯合政府的保守黨成員鮑德溫在1931年8月28日的一次會議上所說,聯合政策的唯一目標是通過厲行節約和保持預算平衡所必需的法案。因此,“國民內閣”製定、頒布了一係列指令、法案等,旨在克服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危害。盡管其中一些措施加重了勞動人民的負擔,如“貧困調查法”和降低工人、國家雇員及水兵的薪金。

  但從總體上看,“國民內閣”的經濟政策(其中包括“威斯敏斯特法案”,實行保護關稅政策,建立“英鎊集團”,簽訂“帝國特惠國協定”等),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日益動搖的英帝國的基礎,保住了它的貿易市場,避免了財政崩潰,使經濟形勢逐漸好轉,進而達到了穩定政局、平定民心的目的。同時也有力地遏製了英國法西斯組織的進一步膨脹。

  “國民內閣”的成立是英國現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所實行的政治經濟措施,對英國的民主政體作了一定的調整,進一步鞏固了資產階級議會民主製,基本頂住了國際法西斯運動的衝擊,防止了法西斯在英國的進一步發展。

  但是,“國民內閣”時期,也是英國和平主義運動開始高漲的時期。和平主義思潮嚴重製約了“國民內閣”的對外政策和軍備政策。

  和平主義是一種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政治思潮。英國的和平主義運動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的空前浩動和戰後的經濟衰退,使和平主義運動在20年代得到進一步發展,在30年代達到高潮。30年代初,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使已有十多年安寧的世界遭到巨大的衝擊。1933年希特勒上台,整個歐洲更加惶惶不安。這種形熱大大增強了英國公眾的恐戰情緒,推動了和平主義運動高潮。

  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也使英國的經濟受到了打擊。1930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蔓延到英國。工黨政府拒絕全國失業工人提出的增加失業補助金、取消失業保險法中某些不合理規定的要求,於是,全國失業工人運動組織失業者於3月20日開始向倫敦“饑餓進軍”。參加者高呼“反對工黨的饑餓政策”、“爭取建立革命的工人政府”等口號,於4月30日到達倫敦。翌日在海德公園舉行盛大的群眾大會,5萬倫敦工人走上街頭,歡迎進軍隊伍。

  1931年11月12日,國民政府實行“貧困調查法”,把失業補助金總額每年削減3000萬英鎊,使英國失業工人處於饑餓線上。

  1930年6月30日英國政府與伊拉克費薩爾王朝簽署了一項《英伊同盟條約》。其實,早在1922年10月,英國就曾與伊拉克簽署過一項同盟條約,有效期為20年。全文共包括11項條款及附件,有效期為25年。其主要內容為:英伊兩國應建立密切的同盟關係;在外交事務方麵進行充分協商;一旦發生戰爭,兩國必須互助;英國獲得伊拉克準許在伊建立兩個空軍基地並在那裏駐軍;由英國方麵負責訓練和裝備伊拉克武裝部隊等等。1930年《英伊同盟條約》在形式上結束了英國對伊拉克的委任統治,並且承認伊拉克的獨立。但條約依然使英國保留了很多特權,從而使伊拉克在外交和軍事上仍處於依附英國的地位。

  隨著對政府新製定的緊縮計劃的對抗情緒的日益增長,1931年9月30日,倫敦的警方與示威者發生了一晝夜的衝突。有人認為起義者有共產黨員,不過大多數人是失業工人。他們反對政府削減退休救濟金。

  第一次世界大戰消弱了英國國力,英國統治自治領感到力不從心。20世紀20年代初,一些自治領要求明確規定自治領地位,在1926年的帝國會議上,英國代表團團長貝爾福(1848~1930)提出自治領“是英帝國內的自主實體,地位平等,在其對外事務的任何方麵,一個絕不從屬另一個”。

  1931年12月11日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此法律規定:白種人統治的自治領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聯邦、愛爾蘭共和國及紐芬蘭與聯合王國組成英聯邦;自治領為“獨立和平等”的主權國,擁戴英王為國家元首;主權國議會與帝國議會平等,不受帝國法律約束,自治領議會具有廢止、修正與英國法律相抵觸的法律、命令、規章的權力,未經主權國請求或同意,帝國議會對主權國無立法權;主權國外交自主,可派出及接受外交使團,除紐芬蘭外,在國際聯盟內都有自己獨立的外交使團。該法還規定,此後英國議會通過的法律中的“殖民地”一詞,不再包括自治領及其統轄地區。

  1932年10月初,又爆發了向倫敦進發的全英“饑餓進軍”。2500名參加者分隊從四麵八方集結起來向倫敦前進,於10月29日進入倫敦,幾萬倫敦工人聚集在海德公園歡迎他們。進軍隊伍要求廢除“貧困調查法”,停止削減10%失業補助金。10月30日在特拉法加廣場有15萬倫敦工人和失業者舉行示威,支持饑餓進軍者的要求。1933年底在英國共產黨的號召下,失業工人運動再次組織了全國的“饑餓進軍”,並在各城市和全國範圍內建立了組織。

  1934年2月23日,“饑餓進軍”隊伍浩浩蕩蕩進入倫敦。次日英國工黨、獨立工黨、共產黨和職工會的代表共1500人舉行了團結和行動大會,接著又有10萬倫敦工人在海德公園舉行盛大集會。

  在工人階級的壓力下,國民政府被迫廢除削減失業補助金的決定和建立失業者勞動營的法令。1936年秋,當政府又企圖削減失業補助金的時候,失業者全國委員會又發動了20萬失業工人再次舉行向倫敦的“饑餓進軍”,迫使政府作出了讓步。

  在二十年代,由於英國在濟經方麵的一些原有弱點,使得它的經濟較之其他國家更易受到國際市場變化的衝擊。而這又極大地影響了英國的政治、外交和軍事政策,束縛了其軍備的發展。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