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二十年代的蘇聯

  蘇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上誕生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十月革命前,蘇聯是一個經濟文化落後,工業基礎薄弱,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的農業國。1813年,俄國工業產值僅為世界全部工業產值的2.6%。本已十分薄弱的工業基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國內戰爭時期又遭到嚴重破壞。

  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一直處於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和戰爭威脅之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孤島。

  德國投降後,協約國利用世界大戰結束之機向蘇俄增派了大量幹涉軍,很快就在俄國南部集結了13萬軍隊,並同俄國的白匪軍一起向北推進。但是,幹涉軍在布爾什維克的宣傳影響下發生分化,很多士兵拒絕作戰。1919年4月,停泊在塞瓦斯托波爾的法國艦隊水兵舉行起義,反對武裝幹涉蘇俄。協約國看到自己軍隊內部不穩,被迫撤走大部分幹涉軍。

  1919年11月,前沙皇海軍上將高爾察克在鄂木斯克發動軍事政變,解散執政內閣,逮捕社會革命黨領導人阿夫克森齊也夫。之後,小資產階級政黨的影響急劇下降。廣大農民佃戶離開社會革命黨,轉而在蘇維埃領導下,同地主資產階級複辟勢力展開生死搏鬥。

  高爾察克自稱是“俄國的最高執政者”。他得到協約國的大力支持,用外國槍炮裝備了自己的25萬軍隊。1919年3月4日,他指揮白衛軍從烏拉爾山一帶向西進攻。紅軍在敵人優勢兵力壓迫下,被迫後撤100多公裏,退到伏爾加河流域。這時,高加索的鄧尼金和波羅的海沿岸的尤登尼奇也配合高爾察克發起進攻。在這緊急時刻,列寧和布爾什維克提出“一切為了東線!”的號召。大批黨團員和工人加入紅軍,後方工人決心以加倍的勞動支援前線。

  1919年春,紅軍兵力增加到150萬。4月,東線南路軍在伏龍芝(1885~1925)指揮下發起反攻,解放了烏法。7月,加米涅夫改任紅軍總司令後,伏龍芝負責指揮東線。紅軍乘勝追擊,越過烏拉爾山區,解放了西伯利亞大部地區。1919年底,高爾察克全軍潰敗。高爾察克被活捉,1920年2月7日在伊爾庫茨克被槍斃。

  高爾察克潰敗後,英國陸軍大臣丘吉爾在1919年8月誇口說,要組織14國進攻蘇俄。但是,這一計劃未能實現。協約國仍把顛覆蘇維埃的希望寄托在白匪軍上。英、美、法給鄧尼金運去幾百門大炮和幾十萬支步槍,派去幾百名軍事顧問。

  1919年夏,鄧尼金的15萬軍隊發起總進攻。他依仗優良的武器和驃悍的騎兵占領了烏克蘭的大部分地區。10月13日,又攻占了奧廖爾,逼近圖拉,直接威脅莫斯科的安全。俄國資本家宣布,將給第一個衝進莫斯科的團隊以百萬盧布巨獎。

  蘇維埃政權處境萬分危急。列寧發出“大家去同鄧尼金作鬥爭!”的號召。幾萬名黨團員奔赴前線。南方戰線司令員葉戈羅夫和軍事委員斯大林指揮紅軍於10月中旬轉入反攻,解放了奧廖爾、哈爾科夫、基輔。1920年初,進而攻占察裏津、羅斯托夫。鄧尼金主力被擊潰。鄧尼金逃亡國外,其殘部由弗蘭格率領逃到克裏木半島。

  當高爾察克和鄧尼金發動進攻的時候,盤踞在波羅的海沿岸的尤登尼奇於1919年5月發動進攻,占領楊堡,威脅到彼得格勒的安全。黨中央從其他戰線調來軍隊,加強防務。8月底,把尤登尼奇趕到愛沙尼亞邊境。但是,當鄧尼金進攻莫斯科時,尤登尼奇重新發起進攻,在英國坦克的掩護下,10月中旬攻抵彼得格勒城下。10月21日,紅軍開始反攻。11月,被擊潰的尤登尼奇部隊退到愛沙尼亞境內,當即被愛沙尼亞當局解除了武裝。1920年2~3月間,紅軍解放了北方重鎮——阿爾漢格爾斯克和摩爾曼斯克。

  1920年4月,波蘭軍隊入侵蘇俄。5月初占領了基輔和烏克蘭、白俄羅斯的大片土地。6月,西南戰線紅軍在葉戈羅夫和斯大林指揮下發起反擊。7月,圖哈切夫斯基指揮西方戰線的紅軍反攻,解放了白俄羅斯領土,進而越過國界,月底逼近華沙。由於紅軍進展過速,先頭部隊遠離後方,兩條戰線配合得也不夠好,以致當波蘭軍隊在8月反攻時,紅軍不得不後撤。10月,蘇波簽署停戰協定。1921年3月18日,兩國簽訂裏加和約。在南方戰線,伏龍芝指揮紅軍突破弗蘭格爾防線,於1920年11月打下刻赤,解放整個克裏木半島。

  1920年底,國內戰爭基本結束,但是,遠東地區仍被日本幹涉軍和白衛軍占領。蘇俄為了避免同日本發生直接武裝衝突,決定在貝加爾湖以東地區建一緩衝國家。1920年4月,遠東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它不是工農蘇維埃國家。而是勞動人民的民主共和國。它接受俄國中央遠東局的領導。遠東共和國成立後,把紅軍和遊擊隊改組為人民革命軍。10月25日,人民革命軍開進海參崴,把最後一支外國幹涉軍趕出國境。1922年11月,遠東共和國並入俄羅斯朕邦共和國。

  紅軍在國內戰爭中粉碎了國內外敵人的進攻,勝利保衛了新生的蘇維埃共和國。

  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大劇院開幕,出席代表大會的有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代表1727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代表364人,南高加索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代表91人。

  斯大林宣讀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宣言和成立條約。大會一致通過了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決議,條約規定,保證這個聯盟是各個平等民族的自願聯合,保證每個共和國有自由退出聯盟的權利。保證一切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都可以加入聯盟。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的成立,為蘇維埃國家各民族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布爾什維克領導人弗拉基米爾·列寧逝世後,蘇聯最高領導階層出現爭權現象。在爭奪繼承權的鬥爭中出現了第一位主要犧牲品。列昂·托洛茨基1925年1月16日被免除在蘇維埃軍事委員會中的職務。

  1924年1月,蘇聯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批準蘇聯第一部憲法,完成建立蘇維埃聯盟國家的立法手續。這部憲法的製定和通過,意味著十月革命勝利以來,蘇維埃國家恢複國民經濟,醫治戰爭創傷,已經鞏固了革命成果,進入穩定發展時期,對世界局勢和國際關係發揮著重大影響。

  1925年12月,聯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會通過決議,確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即:要“使蘇聯從一個輸入機器和設備的國家變成生產機器和設備的國家,從而使蘇聯在資本主義包圍環境下絕不會變成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附庸,而成為一個按社會主義方式進行建設的獨立的經濟單位。”

  1926年4月,斯大林鄭重宣布:蘇聯“已進入直接工業化時期。”1926~1928年是蘇聯工業化的開始階段。3年裏工業投資額約為33億盧布,主要用於原有設施的改建與擴建,同時開工建設了一些大型工業項目。結果,以1926~1927年度價格計算,蘇聯工業固定資產從55.8億盧布增加到了78.4億盧布,3年中擴大了40%;工業生產增長80%以上,整個工業的年均增長率達32%。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1925年的35%上升為1928年的48%,蘇聯的工業化已初見成效。

  托洛茨基被免除在蘇維埃軍事委員會的職務。1926年7月,以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為首的“新反對派”同托洛茨基等人結成了一個新的反對派聯盟(簡稱托季聯盟)。他們提出比較係統的理論、政治綱領。同年7月托季聯盟的第一個聯合行動,是向聯共(布)中央提交了一份《三人聲明》。

  《聲明》係統地闡述了該聯盟的政治綱領,認為最近一個時期,黨內危機日益加深,黨的最高領導層日趨脫離群眾。最高領導層出現了官僚主義蛻化。黨內普通的黨員發揮不了作用,不能避免官僚主義的弊病和其他危險。《聲明》指出,要提高工人的工資;調整工農業間的不平衡關係;在農村中,必須通過稅收政策和價格政策,對富農加征稅收。《聲明》認為,必須在黨內恢複一種製度,使得一切有爭議的問題都能按照黨的傳統和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感情和思想來加以解決,隻有這樣,黨內民主才是可能的。

  7月,聯共(布)召開中央全會,雙方在經濟問題、工業化問題和農村政策問題上展開了十分激烈的爭論。全會決定將季諾維也夫開除出黨中央政治局,將拉舍維奇開除出中央委員會。9月和10月,托季聯盟在全國發起公開爭論。

  10月16日,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皮達可夫、索柯裏尼柯夫、葉甫多基莫夫等6名反對派首領發表聲明,表示放棄派別活動,但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10月23日至26日,聯共(布)中央和中央監委召開聯席全會,決定撤銷托洛茨基的政治局委員職務和加米涅夫的政治局候補委員的職務,解除季諾維也夫的共產國際主席職務。

  1927年5月26日,托洛茨基、葉甫多基莫夫、斯米爾加聯名寫信給中央政治局,遞交了一份由83名共產黨員簽名的《八十三人政綱》,聲明聯共(布)中央對外執行了一條右傾路線,對內則繼續執行錯誤的路線,在工業、農業和黨內生活方麵出現了危機,提出克服黨內分歧和加強黨的團結。

  1927年秋,國內出現了“商品荒”,釀成了糧食收購危機。這種情況嚴重威脅著國家的糧食供應和糧食出口,進而威脅國家工業化的進程。因此,克服糧食危機成為擺在蘇聯黨政領導人麵前的緊迫任務。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問題,1927年底,根據聯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會提出的大力開展農業集體化的方針,蘇聯開始了農業集體化運動。

  1929年4月,聯共(布)第十六次代表會議又要求黨組織“全力支持整村整鄉向集體勞動形式過渡的首創精神。”5月,蘇維埃第五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大力支持整村整鄉實行集體化的決議。從此,全盤集體化的任務,以國家法令形式確定了下來。自1929年下半年開始,全盤集體化運動在全國農村展開。到1929年10月,集體化農戶占全國總農戶數的百分比已由7月的3.9%增至7.6%,集體農莊6.74萬個,集體化農戶191萬戶,集體化耕地占全國總耕地麵積的3.6%。

  同年12月,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建立了以雅可夫列夫為首的集體化委員會,領導農業集體化運動。1930年1月5日,聯共(布)中央通過了《關於集體化的速度和國家幫助集體農莊建設的辦法》的決議,把全國完成集體化的速度分為三類地區。

  1930年初農業集體化達到高潮。同年2月20日,全國已有500萬的農戶加入了集體農莊。由於集體化速度太快,普遍出現了違反農民自願原則,用行政命令或變相暴力強迫農民加入集體農莊的現象。3月2日,報刊公布了經聯共(布)中央修訂的農業勞動組合示範章程;同時,《真理報》發表斯大林的《勝利衝昏頭腦》一文,批評在集體化運動中違反農民自願原則的做法。

  1930年3月14日,聯共(布)中央通過了《關於反對歪曲黨在集體農莊運動中的路線》的決議,糾正全盤集體化運動中的“左傾”錯誤,禁止采取強製手段實行集體化。

  1931年8月2日聯共(布)中央委員會通過了《關於加快集體化速度和鞏固集體農莊的任務》的決議,提出農業集體化完成標準是68%~70%的農戶、75%~80%的播種麵積土地加入集體農莊;決議要求爭取在1932年基本完成集體化。

  1928年1月10日,斯大林經過一次戲劇性的行動,將所有主要的反對派領袖逐出莫斯科。列昂·托洛茨基被放逐位於遙遠的哈薩克的阿拉木圖。格裏戈裏·季諾維也夫及其他28名反斯大林的布爾什維克黨員已被放逐到西伯利亞或類似的邊遠地區。

  根據蘇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會的決議,蘇聯從1928年至1933年實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在短時期內建立起對國民經濟技術改造的基礎,把蘇聯從一個農業國改變成為一個工業國,變成一個強大的、不依賴於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上獨立的國家。規定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投資為645億盧布,即相當於前兩年投資的12倍。其中用於農業的為230億盧布,運輸業的為100億盧布,工業和電氣化的為195億盧布;而重工業占78%。規定建設1500個大企業。計劃還規定要把四五百萬農民的經濟聯合為集體農莊,其耕地麵積占全國耕地麵積17.5%。

  蘇聯人民在聯共(布)黨的領導下,為實現第一個五年計劃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勞動。聯共(布)黨在1931年提出了“在改造時期,技術決定一切!”的口號。黨號召廣大幹部。群眾努力學習技術,精通技術。全國掀起了學習新技術的熱潮。

  由於黨的正確領導和新技術的廣泛利用,1933年1月政府宣布,第一個五年計劃以4年零3個月提前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業產量達到1913年的2.7倍,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由計劃初期的48%增加到70%。蘇聯首次建立起拖拉機、汽車、航空、化學和機床製造等工業部門。列寧提出的全國電氣化計劃要求已於1913年達到,全國發電站的總功率已超過200萬千瓦,工業中社會主義經濟成份已占99.3%。在工業經濟中,社會主義已經完全戰勝資本主義。1932年,全國生產生鐵610萬噸,鋼590萬噸,而1928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時的生鐵產量為320萬噸,鋼為420萬噸。蘇聯的鋼鐵產量已躍居當時世界第二位,歐洲第一位。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使蘇聯開始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並建立起獨立的國民經濟體係。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