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德國的納粹運動

  德國是在普魯士容克貴族的領導下通過戰爭統一和迅速發展起來的。這形成了德國社會和政治生活中根深蒂固的軍國主義傳統和封建殘餘。在德國政治生活中,普魯士王室與容克貴族占據顯赫的地位,容克貴族的政治代表德國皇帝掌握著政治、軍事、外交的最後決定權,容克貴族的經濟地位受到保護。

  由於普魯士軍隊在德國統一中的特殊作用,使其在德國的政治結構與社會結構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在歐洲,德國極其崇尚武力,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與其相比,軍隊幾乎成了“國中之國”,軍官團成了擁有特權的特殊社會階層,其成員基本上由貴族子弟組成。

  德國統一後,迅速發展成為一個高度發達、高度壟斷的工業強國。資產階級雖在經濟上占據優勢,但在政治上卻難敵容克貴族。它既畏懼日益傾向革命的工人階級,又拜倒在容克貴族的腳下,在政治上始終是分裂的,從未形成一個在國內具有決定性影響的政黨,因而無力建立議會民主製的資產階級共和國。

  1918年,德軍在前線不斷潰敗,國內政局動蕩。德皇威廉二世慌忙於9月30日下詔改革。10月3日,具有自由主義色彩的巴登親王馬克斯擔任首相,組成了包括中央黨、進步黨和社會民主黨的國會製政府。社會民主黨人謝德曼任不管部長,鮑爾任勞工部長。隨後,新政府向美國表示願意結束戰爭。但是,統治集團的這種讓步已經無法阻止革命的爆發了。

  在政府向協約國求和的時候,堅持戰爭政策的海軍司令部於1918年10月下令遠洋艦隊出海與英國海軍決戰,如果不能取勝就“光榮地沉沒”。這種讓8萬水兵送死的冒險行徑引起水兵的極大憤慨。威廉港水兵拒絕起錨出海,軍艦上出現了反戰傳單。海軍司令部下令逮捕鬧事的水兵,並把第三分艦隊從威廉港調往基爾港。11月1日夜,到達基爾的水兵舉行集會,討論如何阻止艦隊再次出海,並要求釋放被抓的同伴。11月3日下午,5000多名水兵在練兵場集合,要求結束戰爭,要求和平、自由和麵包。會後,水兵舉行遊行,基爾港的工人也加入了示威行列。當遊行隊伍到達卡爾大街時遭到政府軍警開槍鎮壓,死傷30餘人。示威者也開槍回擊,打響了反對帝國政權的第一槍。

  11月4日,起義的水兵和工人解除了反動軍官的武裝,占領了火車站等重要據點。奉命前來鎮壓的士兵也轉到起義者一邊。到4日晚,整個基爾已經掌握在新成立的蘇維埃手中。

  基爾起義震動了統治當局。馬克斯、謝德曼等人簽署呼籲書,要求水兵不要開始內戰。同時,派遣國會議員、社會民主黨人諾斯克去基爾恢複秩序。諾斯克後來承認,他去基爾是想利用他同海軍的關係平息事件。但是,他“遇到的已不是罷工者,而是3萬名叛亂者”。諾斯克見阻止起義已不可能,就轉而答應水兵提出的一部分要求,許諾改善供應,從而取得水兵信任,被選為基爾水兵蘇維埃主席。

  基爾起義成為德國革命的開始。起義浪潮從北向南迅速擴展。漢堡、萊比錫、慕尼黑等城市相繼取得革命勝利。各個邦的君主諸侯都被趕下寶座。到11月8日,大城市中隻剩下柏林仍在反動政府手中。

  1918年11月9日,參加遊行示威的社會黨人擠滿了德國大街。水兵嘩變,陸軍占領了指揮部。革命熱情支配著德國人民,德皇威廉二世已被迫退位,蹤影皆無。在德國各地,皇室垮台。巴伐利亞國王路易三世逃之夭夭,布倫瑞克公爵和其他5位國王、王子和大公們均被趕出了城堡。上午11點30分,德軍司令給總理官邸打電報通知說,威廉將立即退位。中午,德國總理、巴登親王馬克斯宣布皇帝正式退位。12點30分,柏林報紙號外大肆報道德皇退位的消息。12點30分,總理在辦公室接見社會民主黨領導人並把權力移交給社會民主黨主席弗裏德裏希·艾伯特。

  下午2點,社會民主黨菲利普·謝德曼站在總理官邸的窗前,向人群宣布成立德國共和國。下午3點,軍事司令部給總理官邸打來一封電報說:“為避免流血,威廉二世陛下願意放棄德國皇位,但決不放棄普魯士國王頭銜。”

  希特勒的納粹衝鋒隊威風凜凜地接受檢閱。下午3點30分,總理官邸拍給軍事司令部的電報說:“沒有必要再注意威廉二世的行蹤,因為他退位的消息已於午間宣布。”下午4點,斯巴達克斯黨領袖卡爾·李卜克內西宣布:“自由的社會主義德意誌共和國誕生了。”

  這時,德國反動分子也在積極地活動著,德國社會民主黨左派頭子艾伯特勾結資產階級,從皇室巴登親王的手裏接過權力,宣布成立“自由德意誌共和國”,並組成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在革命的緊急關頭,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等人領導的社會民主黨左派斯巴達克團,成立了德國共產黨。他們二人擔任了黨的領導工作,並創辦了《紅旗報》,同艾伯特為首的反動派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德國共產黨向人民發出了戰鬥的口號:“全世界政權歸蘇維埃!”

  1919年1月,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領導了柏林工人武裝起義。艾伯特政府調集來大批軍隊衝向柏林,進行血腥鎮壓。由於起義準備不夠充分,敵我力量過於懸殊,反動軍隊攻進了柏林,工人武裝英勇奮戰,血灑街頭,起義最後失敗了。反動政府開始了大屠殺。特務機關懸賞10萬馬克,高價索購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的首級。白匪軍警在全城展開搜捕。由於叛徒告密,1月15日,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在避居的地下室裏被捕。

  艾伯特不敢公開殺害兩位革命領袖,於是便策劃了一場卑鄙的謀殺事件。當晚,被打得遍體鱗傷的李卜克內西被押赴監獄。半路上,白匪軍官將他推下車,從背後向他開了槍,之後造謠說他是在逃跑中被打死的。不久,反動分子又殺害了盧森堡,並將他的屍體投入了蘭維爾運河。直到5月31日,才被人們找到。

  德國工人將盧森埋葬在李卜克內西和另外32名被害工人的柏林弗裏德裏希墓地。艾伯特臨時政府的血腥屠殺,更激起了全國工人的反抗。3月間,柏林工人再次舉行總罷工。英勇的工人群眾絲毫不屈服於敵人的血腥屠殺。

  鎮壓了革命的艾伯特政府宣布德國為聯邦共和國,艾伯特出任總統。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德國的戰敗,容克貴族的勢力受到沉重打擊,軟弱的德國資產階級建立起魏瑪共和國。但是,魏瑪共和國的基礎十分薄弱,在凡爾賽條約的束縛下,存在著十分尖銳和複雜的經濟、政治和民族矛盾,社會危機四伏,政局動蕩不安。容克貴族的勢力沒有從根本上觸動,保守的政府執行機構與司法機構幾乎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它們作為德國政治生活中的右翼保守勢力,不斷威脅著魏瑪共和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對德國社會的影響尤為深刻。作為戰敗國,德國接受了《凡爾賽和約》對它的製裁。這在德國導致了兩種後果:一是因民族壓迫而產生了強烈的民族複仇主義心理和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二是德國各階層人民由於對現狀不滿而出現的對統治階級的反抗心理。戰爭使德國經濟受到巨大破壞,背上了戰爭賠款的沉重包袱,大批中小企業倒閉破產,失業者成千上萬,他們對現實強烈不滿,渴望改變現狀。正是在這種條件下,納粹運動在德國勃然興起。

  1919年1月,慕尼黑機車廠機士安東·德雷克斯勒聯合報社記者卡爾·哈勒創建了德國工人黨,即德國納粹黨的前身。同年,希特勒成為德國工人黨黨員,並成為該黨主席團第七位委員。1920年2月他與德雷克斯勒合作起草了《二十五條綱領》,2月24日,德國工人黨更名為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二十五條綱領》成為該黨正式的黨綱。

  《二十五點綱領》利用德國人民對凡爾賽條約的不滿情緒,“要求一切德意誌人在民族自決權的基礎上聯合成為一個大德意誌帝國”,“廢除凡爾賽和約和聖·日耳曼和約”。納粹黨的極端民族主義與種族主義緊密聯係在一起。

  《二十五點綱領》公然宣傳泛日耳曼主義和反猶太主義,主張隻有日耳曼血統的人才能成為德國公民,而非日耳曼血統的德國人不僅不能“享有決定國家領導和法律的權利”,而且無權住在德國,要在未來大一統的日耳曼國家裏清除所有的猶太人,以此煽動民族複仇主義。

  希特勒為了吸收工人和下層群眾,發展納粹力量和開展納粹運動,在綱領中猛烈攻擊資本主義、托拉斯、大工業家和大地主,宣稱:“取締不勞而獲的收入”、“取締和沒收一切靠戰爭發財的非法所得”,分享大工業利潤,將大百貨公司收歸國有,租給小商人。納粹黨的小資產階級社會改革要求,對中下層群眾有一定的吸引力。一批退伍軍人、破產的中間階層、失意的知識分子和無業的流氓無產者,加入了納粹黨。

  1920年3月12日在柏林,德國國防軍和誌願軍對共和國發動進攻。晚上,他們在瓦爾特·弗萊赫爾·芳·呂特維茨將軍和海軍少校赫爾曼·艾爾哈特·芳·多不裏茨的率領下朝柏林進發。次日早晨,他們舉著黑、白、紅三色旗進入首都,占領了政府辦公區。東普魯士邦政府機關高級官員、地方總督沃夫岡·卡普是政變的領袖,他自封為德國首相。在政變分子到達之前,政府官員逃到了德累斯頓,後來又轉往斯圖加特。

  政變的原因是數月以來極右運動和民族主義分子與軍人勢力中一直有潛在的訴諸武力的情緒。另一方麵,凡爾賽和約的簽訂使國防軍和民團陷入一種不穩定的狀況之中,這種不穩定的狀況也是導致政變的因素之一。軍隊必須從40萬人裁減為10萬人,2萬名高級軍官和40萬名士兵麵臨被解雇的命運。

  政府的解散令很自然地引起了軍隊的反抗。艾爾哈特的海軍旅奉命在柏林附近的多不裏茨集合,執行解散軍隊的任務,但他拒絕執行命令。這個做法得到柏林衛戍區司令呂特維茨的支持。3月10日,呂特維茨向總統提出最後通牒性的政治要求。第二天,國防部部長古斯塔夫·諾斯克解除了呂特維茨的職務,並下令逮捕卡普和其他政變參與者。這個行動迫使國防軍提前行動,然而卡普和呂特維茨的政變準備工作並未就緒。當政變分子開始進軍時,國防部部長諾斯克請求國防軍軍官們保護共和國,但為漢斯·芳·賽克特將軍所拒;他不答應對政變分子采取任何行動,他說:“軍人不能向軍人開槍。”

  為了維持政府運作的能力,政府離開了柏林。在此之前,政府曾要求居民舉行大罷工。政變分子成立的反對派政府最後不免失敗。官員們的觀望態度和全國性的大罷工,使卡普的反對派政府處於癱瘓狀態。3月17日,政變徹底失敗。政變沒有發生流血事件,卡普與呂特維茨逃出柏林,前往瑞典,艾爾哈特旅逐漸結束行動。在20日,政府從斯圖加特重返柏林。國防軍這次政變為納粹運動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1921年10月5月,希特勒在黨內建立軍事組織——衝鋒隊。衝鋒隊是納粹黨的武裝恐怖組織。最初主要從事破壞革命運動衝擊其他黨派群眾集會等活動。1923年1月27日至29日,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勞工黨(簡稱納粹)在慕尼黑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此之前,該黨隻舉行領導成員大會,並且是以秘密方式集會。28日突擊隊在馬爾斯費爾德集合,阿道夫·希特勒為突擊隊舉行首次授旗儀式。在黨代表會上,希特勒要求廢除凡爾賽和平條約,並在會上高喊“打倒11月的罪犯們”。

  1923年4月,法國占領魯爾區之後,德國政府幾乎無能為力,隻能做消極反抗。這時,國防軍卻為發生武裝衝突做好了準備。它悄悄地招募臨時誌願軍,以擴大軍力。另外,國防軍還非法打開武器庫,這些武器庫是他們違反凡爾賽條約私下偷建的。臨時誌願軍偽裝成工人隊伍,一時達到相當可觀的數目。僅設在柏林的第三軍區就有1.8萬人,編成27個分隊。整個部隊自稱“黑色國防軍”,實際上是在替秘密動員作準備。

  1923年5月1日,為了破壞社會民主黨的五一勞動節慶祝活動,希特勒與他組織的“祖國武裝團體工作協會”發動了一場武裝遊行,2萬名希特勒黨員列隊進入奧伯維森費爾德地區。希特勒聲稱左派即將發動政變。希特勒的黨徒被值勤的巴伐利亞邦警察和國防軍解除武裝,於是希特勒的操練行動隻好變成一場遊行和集會。希特勒或許想發動政變,但這種近乎叛國的罪行並沒有受到追究。此後幾個星期內他暫時隱遁起來,繼續籌劃這類行動。

  隨著納粹黨羽翼漸豐,納粹黨開始密謀奪權。1923年2月,納粹黨與幾個極右團體組成了以希特勒為“政治領導”的祖國戰鬥工作聯盟。9月,又在此基礎上組成了“德國人戰鬥聯盟”。其任務是推翻魏瑪共和國,並摧毀凡爾賽和約。11月初,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領導層與前德國陸軍參謀長魯登道夫串通一氣,密謀策劃在巴伐利亞建立法西斯政權,然後組織向柏林進軍,奪取全國政權。

  1923年11月8日晚,希特勒在軍國主義分子魯登道夫的支持下,率領法西斯武裝的衝鋒隊員包圍了在慕尼黑東南郊格勃勞凱勒啤酒館,並強行衝進正在舉行集會的會場。當時巴伐利亞州長官馮·卡爾正在向3000多名聽眾發表講話,這一行動使會場一片騷亂。希特勒在戈林、赫斯等人的簇擁有下走向講台,叫喊“國民革命已經開始了”。

  希特勒在慕尼黑一家啤酒店發動政變,但不久這次政變便流產了。隨後,希特勒扣留了州長卡爾、駐軍司令洛索和警察局長澤塞爾上校,向他們宣布巴伐利亞州政府已被推翻,他自己將出任德國政府總理,魯登道夫擔任全國軍隊的領導者,威逼他們3個人擔任巴伐利亞的攝政者、陸軍部長和公安部長,甚至拔出手槍相威脅。之後跳上講台欺騙群眾,說這3個人已同意和他一起組織新政府,並將組織對柏林的進軍,以“拯救德國人民”。

  與此同時,一個親希特勒的武裝團體與正規軍發生衝突,希特勒離開啤酒館前去處理,卡爾等人趁機溜走,並改變了“同意”希特勒暴動的態度。為挽救局勢,11月9日下午12時15分,希特勒和魯登道夫率領大約3000名衝鋒隊員,從貝格勃勞凱勒啤酒館向慕尼黑市中心進發。

  之後,暴亂者遭到警察部隊的阻擊,16名納粹分子被打死,遊行隊伍一片混亂。希特勒不顧死傷者,自己登上汽車逃向一個朋友的別墅。11月11日警察在那裏逮捕了希特勒,並把他關進蘭茨貝格炮台監獄。魯登道夫在奧茅昂廣場被捕,受傷的戈林和赫斯逃到奧地利。這樣,希特勒的“向柏林進軍”以失敗而告終。

  巴伐利亞人民法院1924年4月1日對犯有謀反罪的希特勒、埃裏希·魯登道夫以及其他參與政變未遂案的被告人進行宣判。該法院提請將他們從輕判刑,因此雖然魯登道夫的罪行證據很多,但仍被宣判釋放。至於希特勒和其他幾名被告則判處每人5年的監禁,這是最輕的懲罰,每人還被判罰款200金馬克。不過,希特勒可以有法定的6個月緩刑的權利。這個審判法案從2月26日開庭之後,便引起德國國內外輿論界的極大關注。

  在24天的審理期間,德國各大報紙均以頭條大標題的篇幅報導發生在法庭上的一切事情,各家報紙都刻意著重報道希特勒在法庭上所發表的極具煽動性及蠱惑性演說以及對德國共和國的攻擊,而且他滔滔不絕的講話並沒有被巴伐利亞人民法院的法官們打斷。因此,希特勒之名首次越過巴伐利亞邦的範圍,而成為全國性的知名人物。

  希特勒很成功地將這次對他叛逆謀反罪的審理變成一次政治上的免費宣傳,使自己成為德國家喻戶曉的人物。此次審理僅在巴伐利亞人民法院進行,並未提交更高級的國家法院,原因是總統艾伯特對中央地方均權所做的讓步。在這次審判中,希特勒被判在距慕尼黑60公裏外的列錫附近的蘭茨堡監獄服刑。

  啤酒館暴動使納粹黨被取締,納粹運動遭受重大挫折。但是,德國的納粹運動並未因此而一蹶不振,導致納粹運動崛起的種種因素沒有改變,軟弱的魏瑪共和國政府沒有對希特勒及納粹分子給予嚴厲的懲罰。希特勒入獄後寫下了臭名昭著的《我的奮鬥》。希特勒在書中係統地闡述了德國法西斯的政治綱領和奮鬥目標,鼓吹種族論,宣揚德意誌人民是優等種族,猶太人和斯拉夫人是劣等種族,德意誌人應該成為世界的主宰者,建立聯合一切德意誌人的大德意帝國,對內實行元首獨裁統治,對外奪取“生存空間”。

  1924年12月24日,希特勒服刑不滿9個月便從監獄提前釋放。希特勒剛出獄兩個月就立刻重新組織遭禁的政黨。此時,由於道威斯計劃的實施,德國經濟開始複蘇,德國社會亦隨之進入相對穩定時期。在這種形勢下,希特勒改變暴力奪權方針,主張依靠襲斷資產階級、軍官團和容克貴族,重建納粹黨。

  1925年2月27日,希特勒選擇了另一家啤酒店,宣布恢複他的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軍事助手魯登道夫將軍當天沒有出席,但希特勒受到其他一些信仰納粹事業人的支持,包括尤裏烏斯·肖布尤裏烏斯·施特賴謝爾,戈特夫裏德·弗德爾和赫爾曼·埃塞。在他的黨報中,希特勒表示要重新開始。他重新宣布要使用武力,但保證隻通過合法手段獲得政權。德國人民對希特勒政黨的反應還不清楚。

  自從1923年希特勒的政黨發動暴動失敗後,右翼黨派就拒絕支持希特勒。希特勒在受審時以其熱烈的、具有民族主義情緒的講話給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但他在押期間已被大多數人遺忘。但一些熱心的擁護者希望希特勒能履行他受審時許下的諾言。他當時說:“我們建立的軍隊會一天天壯大。我自豪地希望這些龐雜的連會發展成營,營發展成師,我們從前的旗幟會重新飄揚,這一天會到來的。”

  1925年4月26日,興登堡當選德意誌帝國的第二任總統。當時77歲的興登堡獲得1470萬選民的支持。在這次大選中,右派政黨(德國國家人民黨、德國人民黨、巴伐利亞人民黨和巴巴伐利亞農民聯盟)支持興登堡為候選人,結果擊敗了德國社會黨、德國民主黨和中央黨所支持的前帝國首相威廉·馬克斯和德國共產黨提名的恩斯特·塔勒曼,而當選總統。馬克斯獲得1370萬張選票,塔勒曼則獲得190萬張選票。決定興登堡獲勝的近百萬張關鍵性選票,來自巴伐利亞人民黨,這個政黨一向與中央黨聯盟,不過這次大選卻加入右派政權的聯盟。

  當時,國外人士對興登堡的當選,多采取觀望存疑的態度。因為他們感到其中似乎蘊含德國對協約國的挑戰,以及德國人民否認敗於世界大戰的心理。法國的《時代報》評論說,興登堡的當選透露一種訊息,代表“德意誌民族意欲否認在世界大戰中的失敗”。興登堡生於1847年,最初任職於參謀本部,1903年出任陸軍元帥,1911年退休。1914年世界大戰爆發,被征召複職,在東普魯士大敗俄軍;繼之又在馬蘇利亞湖澤區重創俄軍。1916年升為陸軍總司令,這兩場主要的東線戰役,使興登堡與參謀長埃裏希·魯登道夫成為德國勝利的象征。大戰結束後,興登堡強調德國戰場上的失敗,乃是“為內政紛爭中傷”。他因而引退,隱居於漢諾威,並撰寫回憶錄。興登堡當選總統之後,頗能遵守其維護憲法的誓言,因此他在1932年再度競選時,獲得社會民主黨及中央黨的支持而連任。

  1925年11月9日,希特勒授意海因裏希·希姆萊組建黨衛隊。希特勒建立黨衛隊,目的是要與衝鋒隊首腦羅姆對抗。希姆萊從當年4月開始召集隊員,9月份已擴展到德國全境。

  1926年2月,在南德班堡舉行的納粹黨全德領袖會議上,希特勒壓倒了黨內的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派,鞏固了自己的領袖地位,使納粹黨日益代表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

  1926年7月4日,希特勒在德國魏瑪舉行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勞工黨(納粹黨)重組後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上希特勒擊敗了他的對手斯特拉塞集團。該集團的領袖格裏高爾·斯特拉塞和奧托·斯特拉塞在德國北部及萊茵河地區頗具影響力。斯特拉塞集團在魏瑪大會中所提出的綱領卻不合時宜,以致約瑟夫·戈培爾轉而投靠希特勒。希特勒在魏瑪檢閱了5000人組成的行列,並首次以高舉手臂的方式致意。

  1928年4月30日,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勞工黨(納粹黨)的宣傳部長戈培爾,控製文宣及電影。戈培爾在《進攻報》上發表納粹黨的競選政見:“我們之所以要進入德國國會,是為了從民主的武器庫中,取得自己的武器。我們之所以要成國會的議員,是為了借著魏瑪政府的體製,壓製魏瑪思想。如果民主是如此的愚蠢,對我們而言,所有能夠變革現狀的合法手續都是正確的。”

  1928年6月28日,根據五月大選的結果,由社會民主黨海曼·穆勒進行組閣工作。本次內閣由社會民主黨、中央黨、德國民主黨、德國人民黨和巴伐利亞人民黨5個大黨的黨魁組成,但每個黨都不願受製於新內閣的決策。因此這個聯合政府自始便無法承擔重責。不過外交部長古斯達夫·史特萊斯曼繼續留任,這對於各派之間的協調及統合有很大的作用。

  1929年11月8日,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勞工黨(納粹黨)在圖林根邦議會的選舉中,得票比例從4.6%提高到11.3%,顯示出國家社會主義勞工黨的勢力有持續上升的趨勢。國家社會主義勞工黨的得勢來自於采取反對楊格計劃的行動,以及通過赫根伯格出版社的宣傳。這些措施不但使國家社會主義勞工黨打出知名度,並且贏得了選民。

  1929年度在薩克森(5月)、巴登(10月)、魯貝克(11月)的選舉中,特別是在巴伐利亞舉行的普選中,該黨都贏得了議會的席位。希特勒的親信威廉·弗列克並擔任圖林根邦政府的內政部和國民教育部的要員。國家社會主義勞工黨曾積極地爭取全民表決,共同反對楊格計劃。到22日止,隻有580萬票表示讚同,離通過全民表決2000萬票數之標準,仍有相當距離。

  為了騙取農民的支持,1930年希特勒任命農業專家理查德·瓦爾特·達雷為納粹黨農業部長,由他負責製定農業方麵的政策。1930年3月6日,達雷宣布了一個取悅於農民的《農民納領》,規定取締土地投機,禁止地產抵押和拍賣,在土地交易中國家享有優先權,綱領向農民許諾,“在盡可能公道的條件下,得到經營土地放款”。

  1930年7月份是德國曆史上危機重重的一個月。雖然最後一批法國軍隊在6月30日撤離萊茵河地區,但是慶祝撤軍的活動也因經濟危機而黯然失色。由於德國財政狀況嚴重蕭條,興登堡總統援引緊急條例來處理政府事務。新任財政部長海曼·迪特列希提出一項抵償方案,雖經過不斷的修改,在國會中仍然遭到德國社會民主黨和左、右兩派的反對黨(德國國家人民黨、國家社會主義勞工黨、共產黨)的反對。

  布魯寧總理所領導的內閣認為,他們所提出的財政調整方案隻有通過憲法第四十八條的協助,才可能實現。7月16日,他們要求總統將方案作為緊急條例予以實行。兩天後,德國社會民主黨、共產黨、國家社會主義勞工黨的國會議員和德國民族人民黨的部分議員共256人否決了這項緊急條例。興登堡按布魯寧的建議,根據憲法第25條,解散國會,重新收回被否決的緊急條例。

  1930年上半年,嚴重的經濟危機導致德國的政治危機,3月27日,德國社會民主黨人米勒內閣垮台,剛成立不久的天主教中央黨布魯寧內閣也失去了國會的信任。興登堡總統宣布解散國會,決定1930年9月13日進行國會選舉。納粹黨趁此機會,發起了一場選舉戰。

  在經濟危機期間,納粹黨針對中小資產階級反壟斷資本的心理,針對他們對魏瑪共和國的不滿和失望,以及戰後存在的民族屈辱情緒,提出了“反資本主義”、“反共和製”和“民族主義”的口號,宣揚所謂“民族社會主義”,開展了一場爭取民心的宣傳戰。

  希特勒首先把黨內數千名訓練有素的演說家,派往農村和中小城市,爭取對現狀不滿的農民和中小資產階級的支持,他們所到之處,舉行各種群眾集會、青年集會、演講會、火炬遊行等活動,到處散發傳單,張貼廣告,在這次競選活動中,納粹黨舉行了34.1萬次競選大會,有2.1~3.1萬名在納粹黨演說學校培養的演說家,其中有1000名專門為競選訓練的宣傳家登台表演。希特勒在各種集會上搖唇鼓舌,大談人民的苦難,共和國的無能,並向各階層人民許願說,他能給他們帶來所需要的一切。

  1930年9月14日,德國政府在議會選舉中慘遭失敗,而對議會表示輕蔑態度的黨派卻以優勢獲勝。希特勒的納粹黨在過去的議會裏隻有12個席位,而在新的政府裏猛增到107個。現在納粹黨比共產黨強大,他們是德國第二大黨。西歐各國對希特勒的成功大為驚恐。他被視為戰爭販子。他說德國一定要東山再起,要報上次戰爭中的一箭之仇。希特勒的一些年輕的追隨者為他激烈的言詞所感染,老一代德國人為他對猶太人的憎恨和對戰爭所做的準備以及政府的議會形式所吸引。

  1930年10月14日,納粹黨的107名議員在國會提出一份提案,要求“銀行家、交易所大王、1914年8月1日以後移入的猶太人和一切外籍人員及其親屬的財產,以及自1914年8月1日以後利用戰爭、革命、通貨膨脹等機會增加的一切財產,應無條件沒收,歸公所有。各大銀行應立即收歸國家管理。”

  1931年2月9日,德國極右派政黨鋼盔協會和國家社會主義勞工黨(納粹黨)試圖削弱政府的實力。在審議預算項目中的“外交”一款時,納粹黨議員弗朗斯·史都爾在議程開始之前發表了抨擊民主的聲明。納粹黨員特別視會議的新議事規則為眼中釘,因為新規則讓左派和右派喋喋不休地討論沒有意義的提案。史都爾在發言中宣稱,納粹黨員不接受這樣的議事規則,不再與這種破壞憲法的組織共事,於是納粹黨全體議員連呼三聲“嗨”之後退出會場。幾天之前,普魯士邦政府被迫處理鋼盔協會提出的公民表決建議,這個由退伍軍人組成的協會曾援引邦憲法,強迫政府舉行公民表決是否解散邦議會。鋼盔協會的領袖在海德堡的一次集會上,宣布他們的奮鬥目標是希望“通過民族的力量,爭取群眾,在1932年以前取得政權”。

  1931年3月28日,德國發布緊急條例,要求德國的政治激進分子中止他們的行動,原因是13日和14日,漢堡的納粹黨積極分子展開暗殺活動,一名警察官員開槍打死了一名在政府主管部門工作的猶太人,因為他不願意由猶太人審問他加人納粹黨的活動情況。此外,3名納粹黨員槍殺一名市議會議員,因為他們猜想他可能與漢堡的紅色退伍軍人聯盟的首領有關。

  為此,參議院在漢堡禁止德國共產黨和納粹黨的報紙,還禁止這些黨派的一切群眾集會。這次頒布的緊急條例,包括一係列關於集會和示威遊行的規定。其中之一是,禁止政治團體穿戴統一的服裝和佩掛相同的徽章,並且亦針對激進組織印刷證件製定了措施。德國政府對德政治和文化上的激進主義采取行動的原因有詳細的說明。德國的天主教會也首次警告激進主義的危險性。

  1931年10月11日,德國納粹黨、德意誌民族人民黨、鋼盔團、泛德聯盟等反動政黨和團體的代表在布倫瑞克的哈爾茲堡溫泉舉行會議。參加者有希特勒、民族人民黨領袖胡根堡、泛德意誌同盟主席克拉斯、聯合鋼廠代表彭斯根、鋼盔團首腦譯爾特·杜斯特堡、銀行家沙赫特、塞克特將軍及霍爾茲將軍等。與會者一致要求盡快取消民主製度,由壟斷資本中最富有侵略性和極端沙文主義的集團來建立政權。

  在這次會議上,納粹黨聯合德意誌民族人民黨,在天主教黨右翼的支持下成立了所謂的哈爾茲堡陣線,預謀15個月後在德國建立法西斯專政。他們在會上還明確宣布:“我們決心保衛我們的國家免受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毒害,以法律權力從經濟崩潰的旋流中挽救我們的政策。”

  納粹黨通過宣傳、小恩小惠等手段,使城鄉中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大學生和農民、大批湧向納粹黨。因此,該黨得到迅速發展,黨員人數成倍增加。1928年底,納粹黨有1.7萬名黨員,1930年5月達到24萬,1933年1月達到85萬。1930年9月,納粹黨在國會選舉中獲選票640萬張,占全部選票的18.3%,在國會獲107個席位。除中央黨之外,其他資產階級傳統政黨選票明顯減少,在本身的意料之外,由此激發了納粹黨人通過選舉搞垮魏瑪體製的欲望。

  1932年7月31日國會選舉,納粹黨選票又增加了1倍。達1370萬張,占全部選票37.3%,國會席位增至230席。盡管納粹黨在1932年11月選舉中失掉200萬張選票,但是它仍然得到1100萬德國選民的擁護,其中主要是德國的中小資產階級和部分工人。

  納粹黨利用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積極開展宣傳蠱惑活動,從1928年前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黨(1928年國會選舉僅獲選票2.6%,共81萬張)至1930年一躍而成為國會第二大黨,至1932年則已成為國會第一大黨,成了德國最有影響的政治集團。這就為與壟斷資本家討價還價和奪取政權贏得了資本。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