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節 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新秩序

  巴黎和會以後,遠東和太平洋地區還沒來得及根據帝國主義力量對比的變化建立一個戰後的新秩序,於是,美、日、英三國為此展開了激烈的造艦競賽。鑒於此,經美國發起,於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舉行了九國華盛頓會議。

  帝國主義列強對霸權的爭奪,在打敗德國以後,就世界範圍而言,主要是英美之爭;在遠東及太平洋區域,則日美矛盾日益發展並趨於尖銳。1921年,自1902年簽訂的《英日同盟條約》,經1911年續約10年後,將再次屆滿。日本於5月派皇太子訪英,希望延長盟約。美國認為,英日同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主要是對付俄國和德國,在戰後將主要針對美國,有利於日本的擴張,因而極力阻撓英日續訂盟約。美國參議員洛奇說:“英日同盟是在我們對遠東的關係中和在太平洋上的一個最危險的因素……它正在鼓勵日本窮兵黷武和準備在海上、陸上挑起新的衝突。”

  美亟欲改變它在巴黎和會以後的不利處境,首先是要奪取遠東和太平洋區域的霸權,特別是對中國進行擴張,其主要障礙來自日本。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在華投資已接近英國,並幾乎掌握中國對外貿易的一半,超過英美而居第一位。《凡爾賽和約》確認日本獲得德國侵略中國的全部權益及赤道以北太平洋殖民地,加強了日本在遠東的地位。美日兩國爭相擴建海軍。美國海軍經費從1914年的1.36億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4.33億美元;海軍噸位同期由91.7萬噸增加到300萬噸。1919年和1921年兩次批準造船計劃,建造主力艦13艘、巡洋艦6艘,要使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日本海軍經費由1917年的0.85億美元增至1921年的2.45億美元,占全部國防預算的1/3.它從1920年起,實施建造主力艦與巡洋艦各8艘為核心的“八八計劃”。英法意等國也被卷入海軍軍備競賽之中。

  因而,1921年7月10日,美國向英、日、中、法、意等國建議,在華盛頓召開國際會議,討論限製軍備及太平洋和遠東問題。荷蘭、比利時、葡萄牙在遠東或太平洋擁有屬地,要求參加會議。華盛頓會議共有上述9國代表及英國4個自治領和印度代表與會。

  1921年12月13日簽訂的《美英法日關於太平洋區域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條約》,通稱《四國條約》,有效期10年。條約規定,“互相尊重它們在太平洋區域內島嶼屬地和島嶼領地的權利”,“締約國之間發生有關太平洋某一問題的爭端”,應召開締約國會議解決。締約國在太平洋區域的權利遭受任何國家威脅時,應協商采取有效措施。1911年英國和日本在倫敦續訂的同盟條約應予終止。

  《四國條約》是以美國為主角的新集團取代英日同盟。盡管簽約同日,四國發表共同聲明指出不能認為締約表示美國同意委任統治條款,但畢竟是無異於承認了戰後瓜分太平洋區域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的既成事實,承認日本所攫取的權益,使美英日之間的衝突得到短暫的延緩。

  1922年2月6日簽訂的《美英法意日五國關於限製海軍軍備條約》,通稱《五國海軍條約》。條約規定美、英、日、法、意主力艦總噸位的比例依次為5:5:3:1.75:1.75,禁止建造排水量超過3.5萬噸的主力艦;五國航空母艦總噸位的比例依次為13.5:13.5:8.1:6.6:6.6萬噸。

  這一條約使英國被迫承認英美兩國海軍實力相等的原則,意味著英國海軍優勢開始喪失。條約對日本作了一定限製,但美國放棄在菲律賓、關島和阿留申群島建築海軍基地的權利,英國放棄在香港以及在東太平洋島嶼建築海軍基地的權利,作為對日本的補償,仍於日本有利。條約對主力艦和航空母艦以外的其他艦種和陸空軍軍備均無限製,因而並不能真正緩和列強的海上競爭與軍備競賽。

  1922年2月6日簽訂的《九國公約》,全稱《九國關於中國事件應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是華盛頓會議討論遠東及太平洋問題的主要文件。公約全文共9條,其中第一條係美方代表起草的四點決議草案,也是條約的核心。它形式上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與獨立以及領土與行政的完整”,但並沒有任何保證。美國代表解釋時說,這隻是適用於中國的18個省,而不包括南滿、內蒙與西藏,仍然維護日本、英國對中國侵略擴張的特權。

  九國公約的實質在於肯定美國提出的所謂“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為美國排擠各國在華勢力,進行擴張和奪取霸權創造有利條件。

  《九國公約》完全漠視中國的願望。中國代表向會議提出的有關中國問題的“十項原則”中,盡管有些不恰當的提法和缺乏明確的具體要求,還是列舉了廢除過去中國給予各國在華的一切特權;撤消各國對華各種政治上、司法上、行政上的限製;現有的對華條約應有期限規定;凡涉及讓予權的解釋應有利於讓與國,等等主張。在隨後的討論中,又明確提出將以前德國在中國的一切權利歸還中國;日本放棄二十一條,取消外國在中國境內的一切特權,廢止外國在華租借地和“勢力範圍”,撤銷外國人的領事裁判權,撤退外國在華軍警,關稅自主等等要求。

  對於中國代表的建議,帝國主義列強均以種種借口予以拒絕,僅就山東問題,由英美出麵進行斡旋,促成中國與日本直接談判,英美代表以觀察員身份參加。1922年2月4日,中日代表簽訂《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及其附約》。條約規定,日本將德國舊租借地膠州灣交還中國,撤退日軍,中國將膠州灣德國舊租借地全部開為商埠;膠濟鐵路路權歸屬中國,中國償付日本3200萬銀元鐵路產值,未償清前車務長與會計長職務仍由日本人擔任。日本在山東仍然保存相當大的經濟、政治勢力。這一條約修改了凡爾賽和約關於山東問題的決議,為簽訂《九國公約》鋪平了道路。

  至此,帝國主義列強完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終分贓。

  華盛頓會議實質上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其直接目的是要解決《凡爾賽和約》未能解決的帝國主義列強海軍的力量對比,調整它們之間在遠東及太平洋區域特別是在中國的利害衝突,完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帝國主義和平體係。

  可以說,在巴黎和會其間,英法攫取了戰勝國的最大利益,並控製了國際聯盟。那麽,在華盛頓會議期間,美國占了上風。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之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列強間的力量對比,構成了新的國際關係總體格局。

  總體來說,華盛頓會議暫時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關係,同時孕育著新的衝突。

  §§第二章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