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十四章 人怎樣才能了解自我——哈特曼

  如果有人問你是否很了解自己的時候,你可以很肯定地說是嗎?還是想了又想,終究還不是很了解自己。有時候自己做出來的事情,自己也不是很清楚這個是否真的就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又或者在分岔路上感到非常的迷茫,不知道到底該通往哪個方向。有個心理學家,通過對自己的研究,對自我心理學進行了分析,讓人類更了解自我,他就是哈特曼。

  海因茨·哈特曼(Heinz Hartmann,1894~1970)是德國的心理學家,在大學主修醫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同時,他還選修了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課程。在維也納的時候,他師從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學精神分析,後來由於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他移居美國,研修自我心理學。他曾任紐約精神分析學會會長和國際精神分析協會主席,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學方麵最著名的理論家、自我心理學之父。他的《自我心理學與適應問題》可以與弗洛伊德的《自我與伊底》相媲美,被譽為自我心理學發展的第二座裏程碑。

  在介紹弗洛伊德時曾提到“本我”、“自我”與“超我”人格結構的劃分,在進行哈特曼的理論講解之前,我們首先來解釋這三個詞的詞義。伊底也叫本我、潛我,指的是“心”完全無意識的部分,也就是潛意識的結構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基本的欲望所組成。伊底是想自我滿足的本能和欲望,它們完全隻受喜好支配,不管時間、地點。“伊底”的出路就是“自我”。“自我”是現實化的本能,是從伊底分化出來的,經過現實熏陶,遵循社會和現實的指導,會滿足喜好,同時避免痛苦,根據需要而跟現實接觸。“自我”駕駛“伊底”,但“伊底”這匹“馬”也許不聽話,所以出現超我。“超我”代表的是良心、社會準則和自我理想,它指導自我,限製伊底。弗洛伊德和安娜的古典精神分析都是從衝突的心理學領域發展出來的。哈特曼認為,自我可以在沒有衝突的自我領域展開,而非一定要在伊底和超我的衝突中發展。所謂沒有衝突的自我領域,是指一套心理機能,這些機能可在心理衝突的範圍之外發揮作用。這一領域的提出,標誌著自我心理學的建立,所以哈特曼被稱為“自我心理學之父”。隨著人類越來越重視自我,哈特曼的工作建立在一個非常好的大環境下,所以他對自我心理學的研究受到許多心理學家的讚賞,他的觀點對弗洛伊德的理論進行了修正和補充,所以他是一個橋梁,搭建出更好的平台讓大家關注自我。

  有人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讓我們更清楚地發掘自己的內心世界,這對我們來說,哈特曼的意義是非常特別的。也許隻有更多的投入,我們才可以更好地了解自我。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看圖炒股
4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5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6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7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8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9少年不知愁
10少年不知苦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