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章 第三世界的崛起

  1942年6月,德、意軍隊向遊擊隊主力發動了第三次攻勢,切特尼克偽軍也參加了對遊擊隊作戰。占領軍向弗查鎮一帶和黑山解放區進攻。鐵托決定從弗查鎮向北撤,將遊擊隊調到二百英裏以外的波斯尼亞解放區和克羅地亞。遊擊隊迅速控製了薩拉熱窩至孔熱奇的鐵路,炸毀了全部設施和橋梁,破壞了四十台火車頭,繳獲了大批戰利品。不久,遊擊隊解放了鐵路線上重鎮孔熱奇。鐵托巧妙地選擇了意大利和德國軍隊占領區的交界線作為進攻的路線。敵軍紛紛投降。經過長途行軍和戰鬥,遊擊隊最高指揮部和主力部隊轉移到波斯尼亞北部的克拉伊那解放區,並與克羅地亞地區的遊擊隊共同作戰,解放了普裏那多爾和比哈齊市。12月遊擊隊最高指揮部決定把部隊改編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先後建立了五個無產階級旅。

  1943年1月20日起,德、意軍會同偽軍,向波斯尼亞東南部地區發動了第四次攻勢,占領了部分解放區。比哈齊失陷。在危急情況下,鐵托決定向黑塞哥維那和桑紮克轉移。作戰部隊向奈雷瓦河挺進,行軍數百英裏,突破敵人的種種封鎖。為了突破最後一道封鎖線,鐵托下令炸毀奈雷特瓦河上五座橋梁。為了製造假象,誘敵北上,他發電報說:“我們已勝利向北方突圍了。”然後,指揮遊擊隊搶架浮橋過河,擺脫敵軍主力,終於贏得勝利。接著,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黑塞哥維那大部和幾乎全部的桑紮克。

  敵人不甘心失敗,1943年5月初德、意和保加利亞軍隊十三個師,連同偽軍共十三萬人,發動了第五次攻勢,妄圖消滅解放軍主力。兩萬人民戰士組織防禦和迂回戰。最高指揮部決定再度撤回波斯尼亞,並選擇蘇捷斯卡河為突圍方向,在那裏進行一場激戰。解放軍七千多人英勇犧牲,鐵托手臂受傷。人民軍隊浴血奮戰三十天,終於突圍,跨過蘇捷斯卡河穀,解放了許多地區,來到波斯尼亞東北部。蘇捷斯卡戰役是個轉折點,從此,南斯拉夫人民武裝力量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南斯拉夫人民武裝力量進一步壯大。從9月到次年1月底,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挫敗了敵人第六次攻勢。

  1943年11月29日,在亞伊策召開了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全委會第二次會議,授予鐵托以元帥的光榮稱號。他在這次會議上,不顧某些大國的反對,宣布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員會為南斯拉夫臨時政府機構。鐵托為主席。

  鐵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在民族解放戰爭中迅速發展壯大。但是希特勒不甘心失敗。1944年5月25日淩晨,德軍飛機突然對設在波斯尼亞德瓦爾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司令部進行猛烈轟炸。隨後,德軍空降部隊和武器,主力是五百名黨衛軍所組成的空降營。當時司令部沒有多少軍隊,所以德軍很快進到鐵托和卡德爾所在的防空洞前,並封鎖了洞口,形勢危急。鐵托等領導人及警衛戰士急中生智,從防空洞深處打穿一個小洞,由此鑽出來。然後,他們好幾個晚上不停地轉移,避開德國人的搜索。6月,安全轉移到亞得裏亞海的維斯島上。解放軍終於粉碎了敵人的第七次進攻。

  在指揮戰鬥過程中,鐵托好幾次死裏逃生。對此,德國法西斯也不得不承認鐵托是個頑強不屈的人物。蓋世太保頭子希姆萊說:“我在這裏舉出頑強不屈的另一個例子,就是鐵托元帥的例子……他是領導人物,有如此大的決心和堅強意誌,雖然屢次被圍困,但從來不屈服。”

  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粉碎敵人第七次進攻後,在全國範圍內連續發動進攻,解放了大部分國土。1944年9月28日起,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在蘇聯紅軍的配合下,發起了解放貝爾格萊德的戰役。經過七天戰鬥,於10月20日完全解放了首都貝爾格萊德。鐵托獲“人民英雄”稱號。此後,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繼續戰鬥。1945年3月,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改稱人民軍。1945年5月15日,人民軍解放全部國土。

  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鐵托任聯邦政府主席、國防部長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此後,鐵托領導南斯拉夫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南斯拉夫成為戰後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

  鐵托在國際舞台上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政治活動家。他認為,戰後的國際關係應當“朝著有利於各國人民獨立和平等的方向進行改革”。南斯拉夫一直尋求在複雜的國際關係中保持獨立的可行辦法。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參與發起下,在貝爾格萊德召開了第一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會議發表了爭取和平,維護民族獨立,取消一切形式的殖民主義,要求聯合國恢複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權利等宣言。

  鐵托一貫關懷並同情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他為增進中南兩黨、兩國人民的友誼和團結,不顧85歲高齡,於1977年8月底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他強調說:“我們要繼續前進,把南、中關係發展下去”。

  一生堅持真理的鐵托總統,由於在國際事務中起了卓越的作用,有59個國家授予他98枚勳章。

  1980年5月4日,鐵托在盧布爾雅那市因病逝世,享年88歲。

  希特勒的末日

  1944年夏,英美軍隊在法國諾曼底登陸作戰獲得成功,從而在歐洲開辟了第二戰場,造成了英美盟軍與蘇軍東西夾擊,進入德國本土作戰之勢。1945年2月,德軍已被壓縮到東麵的奧得河和西麵的萊茵河之間。

  1945年初,擁有12000多輛坦克和15000多架飛機的700多萬蘇軍,自1月至4月,突破德軍縱深600公裏的七道防線,解放了波蘭、匈牙利的全部國土,以及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的部分國土,推進到離柏林僅60公裏的奧德河畔。

  希特勒雖成甕中之鱉,但困獸猶鬥,他親自布置和指揮固守柏林的戰鬥。調集近百萬兵力,在柏林周圍築起了三層防衛圈。集中了3300架飛機,1500多輛坦克和1萬門火炮迫擊炮,準備死守柏林。攻打柏林的任務由蘇軍擔任,蘇聯投入兵力250萬人,大炮和迫擊炮4.16萬門,坦克6250輛,飛機7500架,由蘇聯元帥朱可夫指揮。

  蘇軍前進到易北河一帶,開始麵對德軍防禦地帶堅固的工事和保壘,深知必然要付出重大傷亡的代價。朱可夫元帥嘔心瀝血製定作戰計劃,終於想出一條妙計。

  當1945年4月16日清晨5時的分秒針重疊在12的刻度上時,易北河的上空突然升起五彩繽紛的信號彈。霎時,蘇軍1000多億度電光射向德軍陣地,敵人被照得目弦眼花呆若木雞、驚恐萬狀。朱可夫的眩目計果然神奇厲害,數千門蘇軍大炮向140部探照燈照射的敵軍陣地猛烈炮擊,德軍陣地一片火光,蘇軍坦克、步兵大舉推進,被照得頭昏眼花的德軍被迫逃跑撤退,激戰至黎明,蘇軍攻克了德軍第一線陣地,乘勝前進,順利地突破了柏林堅固的防線。

  早在1945年3月,希特勒便下達命令,要把德國所有的軍事、工業運輸和交通設施及所有儲備統統毀掉。甚至要毀滅日耳曼民族。他認為,如果戰爭失敗,就說明日耳曼民族最優秀的人都已經戰死了,戰後留下來的不過是劣等貨,因此應該統統殺掉。希特勒在末日來臨前製定了“焦土計劃”,但此時,他的命令已不像過去那樣被無條件地執行了。以施佩爾為代表的一些軍政首腦,以各種方式抵製了“焦土計劃”的實施。

  4月19日蘇軍攻克了被稱為“柏林之鎖”的澤勞弗高地,打開了柏林的大門。4月20日,蘇軍的炮彈已經打進了柏林市區。

  1945年4月20日,是希特勒的56歲生日,納粹黨的大多數元老和殘存將領們都去慶賀他的生日。他們之中有戈林、戈培爾、希姆來和裏賓特洛甫,還有海軍司令鄧尼茨、約德爾和克萊勃斯。生日慶祝會在柏林總理府的地下室進行。會後,希特勒命令施坦因納到柏林南郊組織全線反擊。他厲聲喝道:“誰敢把我的軍隊撤回一步,5小時內他將人頭落地!”第二天,希特勒一直都在焦急地等待著施坦因納反攻的消息。可是施坦因納連試也沒有試一下就逃之夭夭了。當希特勒得知這個確切的消息後,他的憤怒達到了一生中最高頂點,他尖聲地、歇底裏地大叫:“全是腐敗、怯懦、謊言和叛逆。完了,完了!一切都完了!所有的人都拋棄了我。”

  4月22日,希特勒在總理地下軍事會議室也是他的元首司令部傳喚秘書,口授一個簡短的聲明,聲明說元首將繼續留在首都,保衛她到最後一刻,然後拿到電台去廣播。他接著命令伯格爾當晚去幕尼墨負責接管處理那裏的著名囚犯,如奧地利前總理舒西尼格,法國前總理利昂·布魯姆,德軍前參謀長哈爾德等。他對伯格爾叫嚷道:“把他們統統槍斃!把他們統統槍斃!”其實伯格爾已經根本沒有機會去執行這一任務了。

  第二天,德國元帥、空軍最高司令戈林,在垂死掙紮的希特勒身上又加上重重的一擊,他像希姆萊和裏賓特洛甫一樣,溜出柏林。他給希特勒發回的電報是:如果得不到希特勒的同意,他將宣布因元首不能勝任其職,而由他接管一切。希特勒怒不可遏,氣得發瘋,立即下令逮捕叛徒戈林。事實上,戈林並沒有私下通敵。倒是他常稱之為“最忠誠的人”——蓋世太保的總頭子希姆萊在魯柏克和瑞典的福克·伯納多特伯爵進行了秘密會晤。希姆來通過伯爵向盟軍答應:德國西線軍隊投降。希特勒從英國倫敦電台收聽到了這一消息。

  4月25日,美國第九軍團和蘇聯烏克蘭第一方麵軍在易北河會師,把整個德軍分割成南北兩塊。至此蘇軍可以盡全力集中攻打柏林市區。28日,希特勒接到了蘇聯人接近總理府的報告,36小時之內,蘇軍將強攻他的地下總司令部。這時希特勒作出了他一生中最後一個決定。

  29日淩晨,在總理府地下避彈室裏,舉行了一場不適時宜的結婚典禮。主持人是柏林市參政員瓦格納,證婚人是戈培爾和鮑曼。新郎是失魂落魄、呆若木雞的法西斯元凶希特勒。新娘是當了希特勒12年情婦的金發碧眼的美女愛娃·勃勞恩。新郎新娘在結婚證書上雙雙簽完字後,步入了地堡內一間客廳的婚禮宴會。當香檳酒斟上後,希特勒的致詞竟說到:現在就要結束了,他的死將使他從一切中得到解脫……客人聽了紛紛偷偷落淚,希特勒自己也呆不下去了。

  4月29日下午,外界的最新消息通過電波傳到希特勒的避難所。他的難兄難弟、意大利法西斯政權頭子墨索裏尼,25日出逃時,在離國境不遠的穆索,被意大利遊擊隊截獲。4月28日下午,設在米蘭的遊擊隊總部派瓦萊裏奧上校到東戈市,就地處決了墨索裏尼和他的情婦克拉拉·貝塔西。他們的屍體被扔到卡車上運到米蘭,吊在公共廣場上示眾。

  聽到這個消息後,他口授了兩份遺囑。在政治遺囑裏,他任命海軍元帥鄧尼茨為他的“繼承人”;在生活遺囑裏,他和妻子將選擇死,屍體火化。

  4月30日中午,希特勒一生收聽到的最後一條消息是:蘇聯人已突破波茨坦廣場,距總理府僅一排樓房之隔了。下午2點30分,希特勒攜俏麗的新娘同戈培爾、鮑曼、克雷布斯將軍以及他的書記、秘書作最後的告別。告別儀式上隻有戈培爾太太沒有露麵,因為她正在忙著把她的6個可愛的孩子一一殺掉。進行完告別儀式後,希特勒夫婦回到了自己的臥室,他的幾個忠實的隨從在門外等著為他收屍。幾分鍾後,他們聽到槍聲後,進入房間發現希特勒四肢癱在沙發上,身上還在流著血,他是對著自己的嘴開的槍,愛娃沒用她的槍,她是吞毒自盡的。

  希特勒自殺身亡後,他所謂的“第三帝國”隨之土崩瓦解。

  5月2日,柏林衛戍部隊投降。5月4日起,德國各戰區陸續開始投降。5月7日,德軍總參謀長約德爾向英美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5月8日深夜,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凱特爾等人在柏林城郊的蘇軍司令部,麵向蘇美英法四國代表,恭恭敬敬地低頭簽署了正式的無條件投降書,5月9日零時生效。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的戰場以法西斯德國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廣島“蘑菇雲”

  1945年7月16日5時30分,美國製造的第一顆試驗性的原子彈在新墨西哥州爆炸成功。隻見一道閃電在方圓400公裏的範圍內劃破長空,一團巨大的火球直升8000米高空,大地被震得微微顫抖。美國整個西部都聽到了爆炸聲,很多人驚奇地以為太陽提早升起了。

  美國第一批隻製造出三顆原子彈,第一顆試爆的原子彈命名為“瘦子”,第二顆和第三顆分別叫“胖子”和“男孩”。

  此時,正在參加波茨坦會議的杜魯門得知原子彈試驗成功,非常高興。對杜魯門和美國來說,原子彈不僅是一種軍事武器,可以對付日本,也是一種外交武器,可以抑製蘇聯。於是,他在8月2日的回國途中,決定立即對日本投擲原子彈。

  1945年8月6日清晨,似乎仍是與往日一樣的平常的一天。日本廣島天空晴朗,氣候悶熱。七時零九分,忽然響起了一陣警報。但人們對此已經習以為常了:美國飛機幾乎每天都要向日本的本土上扔下成噸成噸的炸彈,不過廣島一直未遭到嚴重破壞。警報響過,美國飛機數架飛入廣島上空,但盤旋幾周,即行離去,並未扔下炸彈。整個城市又恢複了平靜。

  8時剛過,3架B-29美機又從高空進入廣島上空。這時很多市民並未進入防空洞,而是在仰望美機。8月6日以前,B-29機已連續數天飛臨日本領空進行訓練,但這一次的3架飛機中,有1架已經裝上了一顆五噸重的原子彈。此時正奉命來轟炸廣島。

  關於對日本使用原子彈問題,在美國曾經有過一番爭論。參加“曼哈頓”計劃的許多科學家始終持否定的態度。曾經要求愛因斯坦上書羅斯福的物理學家西拉德,首先提出反對。他說,他所期望的是美國先於德國擁有原子彈。現在這個目的已經達到,希特勒不僅沒有原子彈,而且已經垮台。剩下的日本不可能擁有原子彈,因此他認為美國絕不能單方麵使用原子彈,因為原子彈的殺傷能力太大了。主持原子彈實驗室的科學家也說:“即使不依靠原子彈,對日戰爭顯然也即將結束。而我們要考慮的是,原子彈在未來的文明中將代表什麽?”有些科學家深感責任重大,甚至打算辭職。

  但是,杜魯門和美國政府想盡快迫使日本投降,也想以此來抑製蘇聯。於是杜魯門決定在日本的廣島、長崎等四個城市中選擇一個目標投擲原子彈。在此之前,美國、英國和中國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並從7月26日至8月1日,盟國飛機在日本各城市上空散發了150萬張傳單和300萬張《波茨坦公告》。傳單對這些城市發出警告,說它們將受到猛烈的空中轟炸。但日本政府並沒有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的任何跡象。這樣,美國政府便按照原定計劃,對日本使用原子彈。

  9點14分17秒,那架裝載著原子彈的美機上的視準儀對準了廣島一座橋的正中時,自動裝置被打開了。60秒鍾後,原子彈從打開的艙門落入空中。這時飛機作了一個155度的轉彎,俯衝下來;一瞬間,飛行高度下降了300多米。這樣做是為了盡量遠離爆炸地點。45秒鍾後,原子彈在離地600米空中爆炸,立即發出令人眼花目眩的強烈的白色閃光,廣島市中心上空隨即發生震耳欲聾的大爆炸。頃刻之間,城市突然卷起巨大的蘑菇狀煙雲,接著便豎起幾百根火柱,廣島市馬上淪為焦熱的火海。

  原子彈爆炸的強烈光波,使成千上萬人的雙目失明;10億度的高溫,把一切都化為灰燼;放射雨使一些人在以後20年中緩慢地走向死亡;衝擊波形成的狂風,又把所有的建築物摧毀殆盡。處在爆心極點影響下的人和物,像原子分離那樣分崩離析。離中心遠一點的地方,可以看到在一刹那間被燒毀的男人和女人及兒童的殘骸。更遠一些的地方,有些人雖僥幸還活著,但不是被嚴重燒傷,就是雙目被燒成兩個窟窿。在16公裏以外的地方,人們仍然可以感到悶熱的氣流。

  當時廣島人口為34萬多人,靠近爆炸中心的人大部分死亡,當日死者計88000餘人,負傷和失蹤者為51000餘人;全市76000幢建築物全被毀壞的有48000幢,嚴重毀壞的22000幢。

  8月7日,日本收聽到美國廣播,杜魯門總統聲明:“7月26日,在波茨坦發出最後通牒旨在拯救日本人民免遭徹底的毀滅,他們的領袖迅速地拒絕了最後通牒。如果他們現在還不接受我們的條件,他們的毀滅將自空中而降……”在美國廣播以後,日本的陸海軍統帥部才接到設在廣島的日本第二軍總司令部的報告:“敵人使用了具有從未見過的破壞力的炸彈。”但這種高性能炸彈是否為原子彈,有人還表示懷疑。日本軍參謀本部組成了以原子能權威人士參加的調查委員會趕赴廣島,才最後證實這新型炸彈確為原子彈,並立即報告了天皇。

  但是,廣島的悲劇並未使日本立即同意接受波茨坦最後通牒、即無條件投降。他們竭力掩蓋廣島事實真象,把希望寄托在蘇聯的調停上。但8月8日,蘇聯領導人得到日本的回答是:日本仍在繼續進行戰爭,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因此,日本政府請求蘇聯調停的建議已失去一切根據。蘇聯政府遵守對聯合國的義務,接受聯合國的要求,宣布從8月9日起對日宣戰。就在蘇聯出兵這天的上午11時30分,美國又在日本長崎投下了第二顆原子彈。長崎全城27萬人,當日就死去6萬餘人,從而釀成了繼廣島之後的又一次悲劇。

  日本無條件投降

  “我們嚴正通告日本政府:必須立即宣布所有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並對此行動予以充分保證。除此一途,日本即將迅速完全毀滅……”

  這是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發表的《波茨坦公告》的主要內容。《公告》敦促日本必須立即無條件投降,否則就將它徹底消滅。

  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9日零時一過,蘇聯百萬紅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淩厲攻勢,對盤踞中國東北的日本70萬關東軍發起全線總進攻。

  蘇聯對日宣戰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四軍、八路軍,從南到北,布下天羅地網,浩浩蕩蕩,一齊向日偽軍展開大反攻。與此同時,朝鮮、越南、緬甸、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等亞洲許多國家的軍民,也同時發起最後大反攻。

  各國人民圍殲日寇,把日本侵略者打得焦頭爛額。8月9日,在日本皇宮防空洞裏,一群軍政要人就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問題展開了激烈爭論。東條英機等主戰派堅決反對投降。

  外相東鄉茂德認為從目前局勢看隻能無條件投降。

  “要投降,除維護國體外,還必須附帶三個條件:一、日本自行處理戰犯;二、自主地解除武裝;三、盟軍不得占領日本本土……”海軍司令部總長豐田副武說道。陸相阿南也這樣認為。

  8月9日上午,首相鈴木召開內閣會議。鈴木首先發言後,外相東鄉報告了蘇聯參戰及原子彈爆炸後各方麵的反映。鈴木首先征詢各大臣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結果六人讚成,三人反對,五人沒有表態,內閣會議仍議而不決。鈴木無可奈何地說:“內閣既不能決定,隻好上奏天皇……”

  當天晚上11時,在皇宮防空洞召開禦前會議。鈴木先讓書記官朗讀《波茨坦公告》,然後宣讀了他自己擬好的提案:“日本政府準備接受1945年7月26日由美國、英國、中國政府,以及後來由蘇聯政府簽字的在波茨坦發表的聯合公告中所列舉的條款,但應取得如下諒解,即上述公告並不含任何有損於陛下作為至高統治者之特權的要求。”

  接著,東鄉說明提案理由。他說:“對日本來說,接受《波茨坦公告》雖不體麵,但在目前情況下不得不接受。再加上原子彈出現,蘇聯又對日參戰,時局急變,對方更加強硬。”停了一會,他又說,“此時此刻,隻能提出一條,即維護天皇製度。隻要天皇保存,日本民族即有複興之日。”但阿南陸相、梅津、豐田兩總長仍舊反對。天皇裕仁采納了東鄉的意見。但是美國不接受有條件投降。麥克阿瑟將軍準備出動1000架飛機轟炸東京。消息傳到首都東京,人心惶惶,傳說美國要對東京投原子彈。此時日軍中的反戰派試圖發動軍事政變奪取政權。天皇在14日又一次召開禦前會議,迫於國際國內的壓力,會議不得不同意無條件投降。

  8月10日,美國政府收聽到了日本接受《茨坦公告》的廣播。隨即征詢英、蘇、中意見,發表了一道複文:“自投降之時候起,日本天皇必須聽命於美國最高司令官……日本政府之最後形式,將依日本人民自身表示之意願確定之。”

  8月12日下午,美國飛機在東京大量散發日語傳單,載明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的電文和同盟國複照。一時間,日本政府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在日本人民中傳開了。

  8月14日,日本又召開了禦前會議。會上,陸海兩總長及陸相阿南聲淚俱下。他們以同盟國複照對保護天皇製度措詞不明為理由,懇請天皇準予再提出照會,如同盟國不允保護天皇製,那隻有繼續戰爭,死裏求生。這時會場一片沉默。裕仁天皇說道:“我的異乎尋常的決心沒有變……”全場頓時嗚咽之聲四起。裕仁天皇當即下令起草接受無條件投降的詔書,並將詔書錄了音。

  深夜,一夥主戰派死硬分子突然闖入皇宮,企圖劫走天皇廣播詔書的錄音唱片,以阻止向全國廣播。但這幫亡命之徒當場遭到鎮壓。投降詔書立即向全國廣播了。死硬派頭子陸相阿南得知陰謀敗露,在他的官邸剖腹自殺。

  8月28日,美國空軍在東京降落。接著,大批美、英軍隊在日本登陸,實現對日本的占領。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許,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裏”號上,舉行了隆重的簽降儀式。首先由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和日本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在投降書上簽了字;然後是接受投降的同盟國代表簽字:同盟國代表、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上將,美國代表尼米茨海軍上將,中國代表徐永昌將軍,英國代表福萊塞海軍上將,蘇聯代表傑列維亞科中將,以及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新西蘭等國代表依次簽字。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全世界人民的偉大勝利而結束。日本帝國主義者自1931年9月18日以來曆時15年的侵略戰爭,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正義的審判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結束了。這場戰爭給人類造成了極大的災難。據不完全統計,戰爭總共造成約5000萬人的死亡,相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4倍;據估計,全部交戰國直接戰費總額計11540億美元。法西斯帝國主義對世界和本國人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造成戰爭的罪魁禍首是怎樣走向毀滅的呢?

  納粹投降後,一並抓了20萬名大小戰犯。其中美國列出的甲級戰犯就有350名。由於人數太多,無法一一審判,又在甲級戰犯中“精選”出了22名“主犯”。審判地點在德國的紐倫堡和日本的東京。

  紐倫堡的軍事法庭判處10名戰犯極刑。1946年10月15日或16日晚執行。這些要犯都是希特勒納粹匪幫的重要人物,其中有希特勒第二把手、空軍司令戈林,外交部長裏賓特洛浦,理論家羅森堡,勞工部長羅拔特李,內務部長劊子手希姆萊的助手弗裏克,波蘭總督弗蘭克等。

  這些曾在歐洲不可一世、殺人如麻的納粹要犯,很少有低頭認罪的,為了活命居然向柏林盟軍管製委員會上訴,要求免於極刑,也有人私下四處奔走為他們遊說。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美國總統杜魯門和英國首相艾德禮都收到了一些求情和私人信件。但結果仍維持原判。

  紐倫堡審判

  戈林被捕時,仍不可一世。他身邊除妻子女兒外,還有四名副官,兩名司機和六名炊事員。當他見到美軍第七軍軍長派赤時,還手持一根鑲了24隻金鷹的短杖,厚著臉皮說:“戰爭就像踢一場足球。誰贏了就該握輸家的手,一切都忘記了。”派赤嚴厲地要他交出短杖,他居然說:“這是我的權威的象征。”當他知道被判處極刑時,他吞服了隨身攜帶的兩粒毒藥。當看守發現時,戈林已經停止痙攣,一命嗚呼。

  裏賓特洛甫是希特勒的外交顧問,他曾去莫斯科簽訂了蘇德協定。在審訊時,他最喜歡說的是“我患了健忘症”,對於殺害猶太人的罪行他始終假裝一無所知。

  然而在紐倫堡,憑的是證據而不是言詞。要犯除了希特勒投降前自殺的,包爾曼在逃外,其餘共21名。通過審訊和反複調查對質,又揭露了許多駭人聽聞的罪行。

  戈林的自殺使得監獄當時亂做一團,但並未打亂原先製定的周密計劃。16日淩晨1點左右,罪犯們被帶到一個燈火輝煌的體育館,館內豎立著3個漆成黑色的絞架,死囚們的手臂都被反綁著,由憲兵左右架著帶進來。

  絞刑架平台下有13級階梯,犯人站在一塊活板上,套上絞索之後,活板便被抽開,犯人兩腳懸空後咽氣。

  臨刑前有幾秒鍾時間讓戰犯懺悔或是留下最後遺言。早晨4點,戈林和另九位戰犯的屍體被塞進棺材,裝上卡車,送往火葬場火化。為保密起見,美軍接管了火葬場,留下的兩名德國工人也起誓永遠嚴守秘密。官方文件含糊其詞地說死囚的骨灰被撒在德國某地的一條河裏,以防日後納粹餘孽將河做為聖地去朝拜。

  今天已經知道這條河是莎阿河,但並無人前去祭吊。在亞洲,1946年5月3日,由中、蘇、美、英等11國代表組成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經過長達半年的調查後,對以東條英機為首的戰犯,正式開庭審判。

  東條英機是日本的重要戰犯。在“九一八”事變後指揮日本關東軍大舉侵略中國;1941年12月他瘋狂發動了太平洋戰爭;1941年10月起,他充任日本首相兼陸軍大臣;1944年7月。在日本敗局已定的情況下才被迫下台。但他發動戰爭的罪惡是無法逃脫的。

  東條英機知道自己的末日快到了。經過思前想後的考慮,他準備自殺,並請醫生確定了心髒的位置,用墨汁在胸膛上作了標記。當美國士兵逮捕他時,他開槍自殺。東條英機的子彈沒射中要害,很快被救活了。1946年5月3日11時,東條英機、板桓征四郎、土肥原賢二等28名甲級戰犯被押解到法庭上。

  在近兩年的審訊過程中,東條英機拒不認罪。他胡說日本發動對外戰爭是“自衛戰爭”;“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是由中國“不正當行為引起的”……在死前的遺書中,東條英機寫道:“想起剛開戰時的情況,令人悲痛斷腸!這次死刑,對個人是個安慰,但作為國際性的犯罪,我始終認為是無罪的,隻不過是在強力麵前的屈服。”東條英機至死也不認罪,真是冥頑不化。

  1948年11月4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再次開庭,審判日本首要戰犯25人有罪。其中東條英機、板桓征四郎、土肥原賢二、廣田弘毅、木林兵太郎、鬆井石根、武滕章被判死刑。12月23日零點,東條英機及其他6名戰犯被送上絞刑架,結束了他們罪惡的一生。

  美蘇“冷戰”開始

  “冷戰”這個詞是美國政論家赫伯特·斯沃普發明的,他把真刀真槍的戰爭稱為“熱戰”,把戰後美蘇間的對抗稱為“冷戰”,意思是說,它的激烈程度幾乎接近於戰爭,就差動用槍炮了。

  美蘇之間冷戰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有著非常深刻的根源。

  二戰時期,蘇聯和美國社會製度迥異,但麵對共同的敵人,兩國聯手抗戰,結成反法西斯盟友。德國入侵蘇聯的第二天,美國國務院便聲明:“任何對希特勒德國的反抗,無論來自何處,都有利於我們自己的國防和安全。”隨後,羅斯福總統又宣布準備援助蘇聯。後來,隨著反法西斯戰爭的節節勝利,爭奪戰後勢力範圍的鬥爭以及社會製度的差別,使得美、蘇兩國反目成仇,導致影響深遠、波及全世界、長達數十年的“冷戰”。

  對戰略要地東歐,尤其是波蘭的爭奪,成為美蘇關係惡化的重大因素。在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斯大林就認為波蘭必須和蘇聯連成一體,加強防預以免除類似於德國30年中兩次穿過波蘭侵入蘇聯的事情再次發生。羅斯福對蘇聯想控製東歐的意圖深感擔憂,決定在戰後對蘇聯要逐漸采取強硬措施。不料,羅斯福在4月12日,突然病逝,以蘇共為敵的副總統杜魯門成為美國頭號人物。

  斯大林

  杜魯門上任不久便下令,在大戰結束時完全停止蘇聯依據“租借法案”得到的美國援助,並拒絕與蘇聯共管戰敗的日本,命美軍獨占日本全國。同時,杜魯門召集政府、官員和專家,商討對蘇政策,認為戰後蘇聯由於經濟困難必然有求於美國,所以美國必須采取強硬的態度,迫使蘇聯就範。杜魯門自恃美國壟斷著核武器,對蘇聯搞起“原子”恫嚇。

  蘇聯人民的領袖斯大林毫不屈服於美國,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大劇院對選民發表演說:“隻要資本主義存在,戰爭就不可避免。蘇聯必須長期優先發展重工業。”此語一出,美國朝野反應激烈,國務院歐洲司司長馬修斯抨擊這篇演說是“全世界共產黨及其同路人的聖經”,是在號召推翻資本主義,大法官道格拉斯則稱之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宣言”。

  2月22日,美國駐蘇代辦喬治·凱南向國務院發回了一份長達8000字的電報,對蘇聯的行為進行分析,提出美國的對蘇政策是“遏製”。3月5日,競選失敗的前英國首相丘吉爾在杜魯門的陪同下,在密蘇裏州的富爾頓發表演說,號召英美及一切講英語的民族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蘇聯,阻止蘇聯的“無限擴張”。這便是正式題目叫作《和平砥柱》而實際上是“冷戰宣言書”的富爾頓演說。

  丘吉爾的演說成為美國發動冷戰的信號。1947年初,英國政府通知美國駐英大使,由於自己經濟困難,已無力援助希臘和土耳其,希望由美國挑起這副擔子。杜魯門認為英國此刻已將領導世界的責任交給了美國,於是便抓住土耳其和希臘問題大做文章,這樣就有了“杜魯門主義”的出籠。

  1947年3月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來到國會大廈,向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谘文,要求國會向土耳其和希臘提供軍事援助,以抵製極權政體的“侵犯”。他宣稱世界已分裂為兩個敵對的陣營,一邊是極權政體,一邊是自由國家,每一個國家都麵臨著兩種不同生活方式的選擇。他要求美國承擔起“自由世界”抗拒共產主義的使命。這篇谘文所形成的政策,後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它公開宣布蘇聯是美國的敵人,美國對外政策的目標是遏製蘇聯的“擴張”,這就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立起來的美蘇同盟關係解體,美蘇之間的冷戰正式開始。

  美國的杜魯門主義推行不久,提供大規模援助,重建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又隨後出台。而蘇聯及其控製下的東歐國家自起爐灶,實行彼此經濟合作的“莫洛托夫計劃”。後來,歐洲在經濟上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陣營——西歐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和以蘇聯為首的“經濟互助委員會”,在政治和軍事上出現了相互對抗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

  “北約”和“華約”的對抗,美、蘇之間開始持續了數十年的“冷戰”。“冷戰”初期,西方國家同東歐社會國家的對立,直接造成了德國分裂為東、西德兩個國家。這之後,“冷戰”一度險些升溫為“熱戰”。

  “馬歇爾計劃”

  1947年,杜魯門和馬歇爾訪問法國,右一為馬歇爾1947年6月5日,美國哈佛大學校園內熙熙攘攘,一批剛取得博士、碩士學位的學生正等著校長授予學位證書,這次被授予名譽學位的人中有國務卿馬歇爾。按哈佛傳統,上午舉行典禮,授予學位。下午,馬歇爾在8000多名聽眾的掌聲中登上講台發表演說。

  馬歇爾首先談到了歐洲經濟的困難,然後話鋒一轉,提出了由美國幫助歐洲複興經濟的方案,他呼籲歐洲國家采取主動,共同製定一項經濟複興計劃,以便美國進行援助。

  在馬歇爾發表這篇演說的時候,西歐各國正接近經濟崩潰的邊緣。戰爭奪去了幾千萬人的生命,城市、工廠、礦山、鐵路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糧食、原料和燃料也極度缺乏,人民麵臨著饑餓、寒冷的威脅。各國戰後的情況窘迫,法國農業嚴重歉收,損失320至380萬調冬小麥;西德工業產量隻有戰前的27%,奧地利、意大利、希臘等國的工業產量也未達到戰前水平。在意大利和法國,麵包的定量供應減少到每天不足半鎊。在英國每日停電達數小時,整個西歐的外貿赤字高達80億美元。

  戰後的美國雖然登上資本主義世界“老大”的地位,但為了在政治上遏製蘇聯的實力,必須與西歐結盟。經濟上,美國麵臨生產過剩與市場日趨縮小的矛盾,急於擴大國外市場,尤其是傳統的西歐市場。資曆頗深的馬歇爾自然了解當前的局勢。

  喬冶·卡特利特·馬歇爾是二戰期間美國陸軍參謀長,在任職期間,他把一批有軍事才能的軍官提拔到重要崗位。日軍偷襲珍珠港後,馬歇爾把當時名不見經傳的艾森豪威爾準將召回華盛頓,委以重任。1942年6月,歐洲戰區正式成立後,艾森豪威爾成為戰區司令。他向羅斯福總統推薦麥克阿瑟將軍擔任西南太平洋戰區美軍司令。在緬甸——印度戰區,他保舉史迪威中將任該戰區的美軍司令。

  在二戰中,馬歇爾不僅參預歐洲戰略的決策,而且在戰爭後期,多次陪同羅斯福出席重大軍事外交會議,起草有關戰爭全局的戰略和具體作戰的谘文,從而對盟軍在整個二戰中的軍事戰略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1944年12月,馬歇爾晉升為五星上將。

  馬歇爾曾做為“和平大使”,在1945年12月至1947年1月來到中國,調解“國共軍事衝突”,實質上幫助蔣介石打內戰。一年之中,美國向蔣介石提供的作戰物資達40億美元之巨。這一政策違背了曆史潮流,以失敗告終。

  1947年1月,馬歇爾回國,被杜魯門任命為國務卿。1947年至1949初,馬歇爾擔任國務卿期間,正是美國與西歐結盟,發動對蘇“冷戰”的重要階段。

  “馬歇爾計劃”正是這種特定國際格局下的產物。

  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的演說立即在大西洋彼岸引起極大反響。英國外交大臣貝文和法國外長皮杜爾率先響應。1947年7月12日,英、法、意大利、比利時、奧地利、荷蘭、希臘等16個國家的代表在巴黎舉行會議,成立歐洲經濟委員會,接受美國的建議,製定了歐洲複興計劃,提出了要求美國在4年內提供援助放貸款224億美元的總報告。12月,杜魯門總統向國會提出“美國支持歐洲複興計劃”的谘文。1948年4月,美國國會通過了《對外援助法案》,並設立了相關機構——經濟合作署。馬歇爾計劃正式開始執行。

  “馬歇爾計劃”的正式名稱為“歐洲複興方案”,它的主要內容是:美國撥款援助西歐各國作為複興戰後經濟之用;受援國必須購買一定數量的美國貨,盡快撤除關稅壁壘;取消或放鬆外匯限製,接受在美國對使用美援的監督;削減同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放棄“國有化”計劃,實施美國所要求的財經政策等等。

  1948年4月3日至1952年6月,美國國會共撥款131.9億美元,該計劃實施的結果,西歐各國經濟普遍恢複元氣,工業產量比戰前上升35%,農業產量比戰前提高10%。

  這樣,馬歇爾計劃推動了西歐各國經濟的恢複和發展,緩和了美國國內生產和資本過剩的局麵,實現了美國拉攏西歐盟國抗衡蘇聯的戰略目的。

  “馬歇爾計劃”實施後期,馬歇爾因身體緣故在1949年1月20日辭去國務卿職務。1953年12月,由於“馬歇爾計劃”對歐洲複興的貢獻,馬歇爾本人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金,成為獲獎的第一個職業軍人。

  “喜劇大師”卓別林扮演的角色

  一提起美國電影喜劇大師卓別林,人們的眼前便會馬上浮現出一個善良、調皮、可愛而又可笑的流浪漢形象:他矮矮的個子,卻穿著彪形大漢的肥大褲子,一撮仁丹胡須微微上翹,頭戴一頂高高的禮帽,手拄著一根黑色手杖,拖著一雙碩大鞋子撇腿走路。

  這個流浪漢的一舉一動,常常給觀眾帶來歡笑,但其遭遇常常引起觀眾的同情和眼淚。說起來,這個流浪漢形象的塑造純屬偶然。那還是1914年的一天,初來乍到好萊塢的卓別林,正在為拍攝第二部無聲影片作準備。突然,導演走過來要求他去弄一身滑稽逗笑的打扮。時間倉促,情急之下的卓別林順手抓過化裝室裏一位演員的肥大褲子和假發、假須,還拾起別人丟下的一雙又大又不合腳的破皮靴套在腳上,手杖、禮帽也都是隨手撿來的。從頭到腳裝扮完畢,他便學起了倫敦街頭一個老攤販撇腿走路的樣子,一個可愛而又可笑的流浪漢形象就這樣定型了。

  這個“小人物”形象,在他的影片中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小人物”是他自己出身、經曆和遭遇的真實寫照。

  1889年,查理·卓別林出生於英國倫敦蘭倍斯區的一個貧困演員家庭。小查理的童年沒有溫飽與歡笑,有的隻是貧窮和悲傷。他進過孤兒院也流浪過。為了謀生,年僅10歲就參加了一個滑稽劇團四處流浪演出。1907年,卓別林17歲時,由倫敦醜劇班班主的推薦,參加了喜劇《足球賽》的演出,並且獲得成功,終於成為這個劇團一名正式喜劇演員。

  1912年,劇團來到美國紐約。小查理時來運轉了。他被好萊塢喜劇片的創始人賽納特一眼看中,隨即邀他到好萊塢拍電影。不久,卓別林又以無意中創造出來的流浪漢形象一炮打響,成為好萊塢灸手可熱的大明星。

  卓別林的成功並不隻在於他塑造出了流浪漢的形象,還在於他扮演人物時對人物內心世界深刻的揭示。卓別林扮演的流浪漢並不僅僅一味地踢打胡鬧,令人發笑,他還賦予了流浪漢許多感情色彩,使人物具有個性,成為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小人物”。流浪漢不僅具有正直、善良、熱心的一麵,同時也具有愛慕虛榮、自欺欺人等作為普通人常常具有的劣性一麵。卓別林常把流浪漢置於尷尬麻煩之中,讓他惹禍上身,然後再把他從痛苦中解救出來,使觀眾在發笑的故事情節中,又深深地為流浪漢坎坷不幸的命運而難過,讓人又喜又悲。

  在卓別林大紅大紫、如日中天的時候,1928年,有聲電影正式誕生了。這使無聲電影受到了挑戰,默片時代宣告結束,所有的電影人也都受到了衝擊。一開始許多人都抵製有聲電影,卓別林也認為有聲電影將不過是曇花一現。但當大師看到有聲電影日趨如火如荼時,並沒有固執到底。但他又害怕開口講話會損害流浪漢形象,為此,卓別林冥思苦想了許久,終於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在影片《大獨裁者》中,他讓同一故事裏的流浪漢繼續緘口不言,而讓同樣有一撇小胡子的大獨裁者希特勒開口說話。這是卓別林的第一部有聲電影。當許多默片時代的喜劇大師都被迫銷聲匿跡時,卓別林又成功地跨越了“音障”,進入電影的有聲時代。

  周恩來總理與卓別林合影卓別林除了是一位演技超群的演員外,還具有多方麵的才能。1919年他開始投資建立製片廠,成為好萊塢第一個真正獨立製片的藝術家,並且創立了電影史上空前的先例,即集製片人、編劇、導演、演員、作曲於一身。卓別林在好萊塢的20年時間裏,為美國喜劇片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給好萊塢喜劇片帶來了空前的輝煌。他拍出了《淘金記》、《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等許多膾灸人口的優秀影片。

  電影《摩登時代》描寫一個工人在流水線工作,老板為了讓他加快速度,搞了一台“喂食機”,工人一邊吃飯,一邊工作,最後導致精神錯亂。卓別林回憶說,這部電影的構思與他早年當印刷廠臨時工有關。

  卓別林一生中在美國生活時間最長,但他拒絕加入美國國籍。由於他的進步言辭及他所拍影片產生的社會積極影響,觸怒了美國政府,晚年的卓別林被迫離開美國,不得不移居瑞士。但世界人民卻給了他極高的榮譽:世界和平理事會授予他國際和平獎;1972年,第44屆奧斯卡頒獎大會授予他特別榮譽獎。

  1977年12月25日,喜劇大師在瑞士洛桑靜靜地安息了,享年88歲。卓別林的藝術成就和高尚情操,永遠留在全世界人民的記憶裏。

  天才的畢加索

  畢加索畢加索是20世紀世界畫壇上最知名的畫家,他在70餘年的藝術生涯中,留下了無數的珍品。全世界售價最高的10件藝術品中,有一半是他的作品。他被尊稱為20世紀藝術大師,一個永遠站立的巨人。但也有人批評他的作品晦澀難懂,批評和否定之聲仍不絕於耳。

  1881年10月,畢加索出生在西班牙馬拉加一個圖畫教師家裏,從小他就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繪畫,常常一畫就是幾個小時。畢加索少年時代最有名的作品是《科學與博愛》,曾參加馬德裏國家藝術展覽,顯示了他極高的創作天賦。年少的畢加索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和馬德裏的美術學院學畫。1901年他到達巴黎,並在那裏舉行了第一次畫展。當時他剛滿21歲。

  畢加索的好奇心和創造性才能使他開創了多種繪畫的新形式。在20世紀繪畫中有影響的立體主義,就是畢加索與朋友勃拉克共同創造的。比如畢加索的雕塑作品“公牛頭”,就代表了他的藝術風格。他用一個舊自行車座作為牛的麵部,再裝上一個舊自行車把作為牛的犄角,效果看上去比真牛還要生動。他的這種藝術風格被人們傳為佳話。

  畢加索是個勤於探索的畫家,在他的繪畫生涯中總是不斷地變化藝術手法,常常在帶給人們驚奇不解後,又展現出耳目一新的感覺。

  1901年至1904年初,畢加索的繪畫主要使用藍色。這是他創作的“藍色時期”,反映了他當時嚴肅深思和憂鬱傷感的心情。代表作有《兩個姐妹》和《獨眼女人》等。

  1904年他來到巴黎定居,開始從感傷的藍色世界中蘇醒過來,進入了他創作的“玫瑰紅時期”,以表現江湖流浪藝人的生活為主。代表作有《養猴子的雜技演員之家》和《牽馬的男孩》等。但畢加索不停地否定自我尋找新的表現方式。

  1906年至1907年,受黑人雕刻的影響,他的繪畫進入了“黑人藝術時期”。代表作有《亞威農的少女》。它標誌著立體主義繪畫的誕生。和傳統的繪畫形式不同,不做如實描繪,而是采取形體的簡化。這是一幅叫全世界都大吃一驚的作品。畫中描繪了5個形象離奇的裸女,既象征著生命的力量,又體現著邪惡與罪孽。此畫發表後,受到一些人的猛烈抨擊。為此,畢加索的回答是:“讓風雅絕滅吧!”

  1914年以後,他又向傳統方麵變化,被稱作“新古典主義時期”。代表作有《泉邊三浴女》和《母與子》等。由此,畢加索贏得了“畫壇變色龍”的雅號。

  畢加索還是個戰士畫家。他以繪畫作武器,在反法西斯、保衛世界和平的鬥爭中作出了巨大貢獻。

  1936年,他以馬德裏普拉多博物館名譽館長的身份發表宣言,反對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破壞文物的行徑。1940年至1944年巴黎淪陷期間,畢加索參加了反法西斯戰線抵抗運動,並於1944年參加了法國共產黨。

  1948年,他參加了在波蘭舉行的保衛世界和平大會,隨後創作了《和平鴿》、《朝鮮的屠殺》、《戰爭》等作品,畫中傾注了他對人類命運的關懷與期望。

  畢加索的石板畫《和平鴿》畢加索的油畫《格爾尼卡》是他的代表作,畫於1937年。那一年的4月26日,希特勒德國幹涉西班牙內戰,出動飛機轟炸了西班牙巴斯克共和國的首都格爾尼卡。在那次轟炸中,有1500多人死亡,大量的建築物被夷為平地。為了歌頌西班牙人民英勇不屈的精神,畢加索創作了這幅壁畫,獻給他的祖國和人民。

  《格爾尼卡》是一幅巨型壁畫。在這幅畫的創作中,畢加索先後畫過63幅草圖。畫麵上用黑、白、灰三色線勾畫出法西斯轟炸後的血腥場景。畫中有孩子被炸死後的悲痛欲絕的母親;有血肉橫飛的屍體;有象征著西班牙的牛頭;還有嘶叫不已的馬匹……畫麵的背景是黑暗的,還有一隻閃閃發光的大眼,好似冷酷的惡魔。整個畫麵表現了西班牙人民的痛苦災難和德國法西斯的獸行。

  《格爾尼卡》參加了1938年在巴黎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又在挪威、英國、美國等地巡回展出,然後租借給美國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但畢加索生前對這幅畫是留下了話的,那就是:“一個重新獲得民主自由的西班牙,將是這幅畫兒的當然故鄉。”為此,後來西班牙政府和畢加索的繼承人同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進行了長達4年的談判。終於使這幅價值約4000萬美元的名畫歸還了西班牙,保存在畢加索曾擔任館長的普拉多宮博物館的一個大防彈玻璃罩內。

  1973年4月8日,畢加索在巴黎逝世。他一生留下的作品約6萬件,包括油畫、雕塑、陶器、素描和版畫等。用世界各種語言寫的有關他的論著成百上千,在世界幾乎所有的首都博物館中都藏有他的作品。

  鑒於他對現代藝壇所產生的重大影響,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信使》雜誌在他誕辰100周年時,為他出版了紀念專號,並呼籲各成員國舉行各種紀念活動。為了弘揚他對文化藝術所作出的世界性貢獻,人們利用書刊、影視、戲劇等多種方式來紀念他。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