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章 兩河流域的西亞古國

  第一節 蘇美爾文明和城邦時代

  一、兩河流域文明的開始

  兩河流域是指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古希臘人稱其為“美索不達米亞”,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地方,大體相當於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國。古代兩河流域,北部稱亞述(由亞述城得名),南部稱巴比倫尼亞(由巴比倫城得名)。巴比倫尼亞又分為南北兩部:南部稱蘇美爾,北部稱阿卡德。

  兩河流域和埃及相似,處於幹旱地帶,需要利用河水灌溉。但也有不同之處:尼羅河上遊有大湖調節,每年泛濫水量比較穩定,兩河每年泛濫水量則因上遊雨雪量變化而變化頗大,易於成災;尼羅河來自熱帶,泛濫時帶來大量腐殖質肥料,兩河流域則缺少這樣的天然肥料。兩河流域北部和南部的自然條件也稍有不同:南部地勢低平,兩河相距較近,北部河岸高起,兩河相去又遠,所以南部比較便於灌溉,也比較易於受水災。在冬季裏,南部比北部溫暖,北部比南部降水量稍多。兩河流域的河穀平原地帶最初並不適於農業,甚至不適於居住。舊石器時代遺跡都在山坡或山麓丘陵上。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遺址也都在北方和東方的山地上。因為那裏雨水稍多,也沒有河流泛濫的威脅。公元前5000年代,人們開始在山坡上截引溪水澆地,隨後逐漸遷到河穀平原。人們在生產發展過程中掌握了利用河水的一定能力,才使得河穀平原成為適於農業的地方。

  兩河流域最早的居民是蘇美爾人。根據考古發掘,早在舊石器時代,兩河流域就有人居住。到公元前五、四千年代,南部地區的主要居民是蘇美爾人,大部分是圓顱,短頸,光頭,光麵,說蘇美爾語。公元前3000年代初,遊牧的塞姆族人由敘利亞人居兩河流域,他們被稱為阿卡德人,長頭,多須,身材高大。公元前3000年代末,阿卡德人和蘇美爾人最後融合起來。公元前3000年代至2000年代,巴比倫尼亞周圍還居住著許多其他的部落:東部山區有庫提人,加喜特人;鄰近蘇美爾地區東部河穀地帶還有埃蘭人;

  分為兩層的楔形文字黏土板隨著文字的普遍使用,一個符號又代表了多種意義。因為蘇美爾人通常用平頭芒稈在未幹的軟泥版上印刻出字跡,筆道非常自然地由粗到細,像木楔的形狀一樣,因而得名。最初,蘇美爾人把楔形文字刻成直行,自右上方下行,但很不方便;後來便改為每行由左至右,各行自上而下的書寫順序了。

  楔形文字人們所讀的“書”也是用泥板做的,每塊泥板重約1公斤;50頁的“書”就重50公斤。平時,這種“書”都是有規則地擺放在特製的木架上,學習時才把它從木架上搬下來,學完後再搬回原處。那時候,讀書也是個“力氣活”。泥板上有細繩劃好的一行行格子,以保證字刻寫得整齊。刻好字後,再把它放在火上烤幹,一頁“書”便製成了。

  蘇美爾人的學校主要培養書吏,學生都須是貴族子弟。學校一般附設在神廟裏。

  楔形文字後來流傳到亞洲西部的許多地方,它給人類文明作出過重大的貢獻。公元前2007年,蘇美爾人的最後一個王朝衰亡之後,巴比倫王國把這份文化遺產繼承了過來,並且有了更大的發展。

  兩河流域的人民還發明了最早的陰曆。古巴比倫人根據月亮圓缺的規律測定,一年分12個月,每月以剛剛露出月牙來的這一天作為開端,以月亮最圓的一天作為月中,以月亮又變成月牙的那天作為一個月的終結。這樣,一年中便有6個月為30天,6個月為29天,一年共有354天,比太陽年365天少11天,過兩三年後就差一個月。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呢?聰明的巴比倫人為此想出了設置閏月加以調整的辦法。閏月加在6月和7月之間,叫作“第二愛路爾月”。但兩河流域的天文知識與占星術緊密相連,所以帶有許多迷信成分。

  在建築上兩河流域也非常聞名。居住在那裏的蘇美爾人發明了拱門、拱頂和穹隆結構,並經常用於陵墓和房舍的建築之中。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王宮裏的“空中花園”。由於兩河流域的石材十分缺乏,建築材料一般都采用生磚(土坯),所以不能像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廟那樣堅固耐久,長久保存。但從它的斷壁殘垣之上,仍可窺視出當年曆史的印跡。

  在發明了文字之後,人類記錄曆史、交流思想就不再借助於結繩記事,而用書寫出來的文字。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並不斷地改進這種古老的文字,經過一千多年左右的演變,到了公元前2000年前後,楔形文字已經流傳很廣。

  蘇美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含有字母文字的因素,在幾百個音節符號中,已經有了與母音符合的幾種字母的符號,不過它還沒有發展到拚音文字的地步。由於它語法規則複雜,學習使用難度大,所以在使用了兩千年之後,於公元前後,楔形文字被先進的字母文字所代替,沒有人再使用它,從而形成死文字,淹沒於曆史古跡中。直到一百多年前重新發現,又經過學者的幾十年研究,才於19世紀中期重見天日,成為發掘古代兩河流域曆史文化的珍貴史料。

  拉伽什恩喜

  今天伊拉克境內,古希臘人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地方。它東起劄格羅斯山,西北依敘利亞草原,西南連阿拉伯沙漠,兩河給這裏造就了肥沃的土壤,使這裏成為古代西亞最富庶的地方。蘇美爾人是這裏最早的居民。

  公元前3000年左右,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建立了十幾個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如烏瑪、烏爾、烏魯克、埃莉都、尼普爾、基什、拉伽什等。統治這些國家的國王名稱也不一樣,有的邦稱恩喜,有的邦叫盧伽爾。這些小國之間為了掠奪財物和奴隸,長年發生戰爭。由能征善戰的勇士安那吐姆為恩喜的拉伽什占了上風,拉伽什逐漸強大起來。

  安那吐姆逝去一百多年後,公元前2384年拉伽什恩喜傳到盧伽爾安達手裏。這時的拉伽什麵積達二千平方公裏,人口約十五萬。城市已發展為兩個,王權逐漸加強。從原始公社傳下來的土地公有製日益崩潰,以恩喜為首的官僚貴族們放開手腳以公謀私,他們的私有土地逐漸增多,神廟的公地也受到了神廟上層和恩喜的支配。

  為了聚斂更多的錢財,盧伽爾安達要求農民、手工業者、牧人、僧侶都要向國家繳納比原來多得多的實物和白銀。他的親兵則由僧侶們提供食物,此令一下,全國立刻騷亂起來。秋後,百姓們和恩喜的收稅官員吵得不可開交。僧侶們也牢騷滿腹,暗地裏與百姓串通,鼓動百姓鬧事。那時還沒有職業軍隊,盧伽爾安達害怕了,他又發布了一道命令,提高僧侶的葬俗。按蘇美爾人的葬俗,死了人再窮也要請僧侶做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和尊敬。過去酬勞費視死者家裏的情況而定。按規定,做一次葬儀需付七大杯酒,一件衣服,一隻正在長角的羊羔和大量麵包、穀物。這樣沉重的負擔,一時間拉伽什百姓怨聲載道,一些憤怒的青年到處串連,準備在大祭寧吉爾蘇神那天舉行暴動。

  拉伽什城內的貴族感到不妙,他們不滿盧伽爾安達的貪婪,也懼怕貧民造反,更不願拉伽什霸權喪失,威脅自己的利益。他們認為應該迅速穩定國內秩序,恢複恩喜的權威,經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讓盧伽爾安達下台,推舉在貴族和百姓中頗有威信的烏魯卡吉納為恩喜。

  烏魯卡吉納出身名門,與盧伽爾安達是親戚。他為人正派,仗義疏財,對盧伽爾安達所作所為早就不滿,曾勸說過他。盧伽爾安達仍然我行我素,將國家推到危難邊緣。烏魯卡吉納見大家擁戴,也不推辭,派人分頭通知國民,在一天清晨於寧吉爾蘇神廟前接受了恩喜這一職務。在民眾的壓力下,盧伽爾安達完全接受人民的選擇,搬出王宮,移居郊外莊園。那年為公元前2378年。

  烏魯卡吉納接管恩喜權力後,果然不負重望,改革的措施一項接一項地公布了。社會上一部分人的要求得到滿足。他首先召回盧伽爾安達派往各地的稅收官員。這些人在地方上不受歡迎,這一舉措使百姓和稅官們都皆大歡喜。但這並不意味著不再收取稅款了,隻是降低而已。烏魯卡吉納富有一定的政治經驗,深知沒有稅收,國家機器就無法運轉。對於激怒一時的殯葬費,他也著手加以解決,降低一半,基本上恢複到漲價前的收費標準。

  由於前任恩喜帶頭以權謀私,侵吞公產,下麵一些官員也效仿著貪贓枉法,巧取豪奪。例如:漁民若沒有伺候好管船的官吏,便有被沒收船隻的危險;農牧民要獲得剪羊毛的許可,就需事先向管理人員行賄;管糧食的人可隨便到平民的果園裏摘果子,挖樹苗;當官的買平民的房子、牲畜,可以不給現金。烏魯卡吉納明令禁止這些違法行為。盧伽爾安達霸占的土地全部收回,交還給神廟。產權的管理由僧侶負責。

  烏魯卡吉納的幾項政策一經頒布執行,除了盧伽爾安達等一些貪官汙吏外,國民都非常滿意。於是,拉伽什的社會危機得到緩解,民眾都說烏魯卡吉納是能人。烏魯卡吉納也可抽出時間解決一些棘手的遺留問題了。

  此時的蘇美爾人雖然進入了私有製社會,但有些習慣卻依然停留在原始社會。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觀念仍然根深蒂固。各地常常發生這樣的事:如果有人自己辛辛苦苦地挖了口魚塘,幹活時沒人幫忙,待魚養大了的時候,同村的人都來了。他們認為應該利益均沾,塘主攔都攔不住。盧伽爾安達當政時,公民之間的糾紛層出不窮。公民們告到他麵前,他能推就推,本來他的心思也沒放在這上麵,他自己也在想方設法占別人的便宜。

  烏魯卡吉納上台後,開始將這些事放在心上。隻是開始時事情太多,有時顧不過來,於是白吃白喝的事依然存在。因而鬥毆的事也時有發生。一日,有人將塘主的牙齒打掉了,塘主找到王宮來。烏魯卡吉納處理了這起撈魚的事件後,財產私有製得到了確認,無人再敢借舊習欺侮勤勞致富的人了。

  一天,烏魯卡吉納正和貴族會議的成員研究開掘運河、興修內城的事,傳事官報告宮外有一對夫妻吵鬧,找恩喜公斷。原來是一對夫婦,最近女人在同村又看中了另一個男子。她丈夫知道後,便扯著她找恩喜理論,並請求允許他休妻。

  蘇美爾人曾實行一妻多夫製,一個女人通常可以嫁兩個丈夫。雖然後來實行一夫一妻製,但一妻嫁二夫仍然是社會所允許的現象。男子如果提出離婚,要由公職人員批準。若經恩喜裁判,則要收五舍克勒銀子的手續費,合四十二克銀子;若經下級官員裁判,則交一舍克勒銀子。當時,這樣的價格一般人是承受不了的,所以離婚休妻對窮人來說是件很困難的事。

  二三天後,烏魯卡納吉在王宮門前公布法令說:廢止從前一個女人可嫁兩個丈夫的習慣,取消對男子休妻征收費用。若再有一女嫁兩夫的現象,這女子便屬大逆不道,應亂石砸死。此外,婚姻要由父親首肯。專偶製和婚姻方麵的父權製從此在拉伽什牢固地建立起來了。

  烏魯卡吉納在國內施行了一係列改革:廢除寺廟的納稅義務,罷除監督和稅吏,減輕宗教費用,公布法律,禁止欺騙、偷盜、搶劫和債務奴役,保護孤兒、寡婦。他還開鑿了兩條河渠,一條流入寧娜城,一條流入吉爾蘇。他的改革措施對拉伽什的發展起了有利的影響。當時,自由民男子的人數增加了十倍,多達三萬六千人。烏魯卡吉納的改革說明新舊社會交替的時代,舊的習慣和勢力總是不絕如縷,必須通過大刀闊斧的改革才能根除。烏魯卡吉納堪稱拉伽什恩喜中最出色的一位。

  薩爾貢一世

  兩河流域有文字記載的最早居民是蘇美爾人。他們定居地區正好在兩河流域南端,人稱蘇美爾地區。以後又從阿拉伯半島或北非經巴勒斯坦和敘利亞遷入了一支操塞姆語的人,稱阿卡德人,挨著蘇美爾人定居在兩河流域的中南部。這方土地也就因此被稱作阿卡德。阿卡德地區加上蘇美爾地區構成兩河流域南半部——巴比倫尼亞。阿卡德人與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有親緣關係,長相與南方的鄰居蘇美爾人很不相同。他們身材勻稱,臉型狹長,中間凸起,鷹鉤狀的高鼻,像座高聳的分水嶺隔開兩隻深陷的眼睛。男子通常長著卷曲的絡腮胡須。

  當蘇美爾人步入文明社會時,阿卡德人還是一盤散沙,分成氏族、部落,剛開始農耕和定居生活,被蘇美爾人稱為蠻族。但隨著先進文化的傳播,阿卡德人也逐漸實現了部落統一,建起了一些以城市為中心的國家,如基什、歐庇斯等等。那時,這些國家羽翼未豐,隻能在蘇美爾人互相爭鬥中充當微不足道的角色,哪邊硬隨哪邊。公元前二十四世紀,巴比倫尼亞城邦混戰不休,阿卡德應運而生了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薩爾貢一世,以他個人的魅力和能力,短短幾年將阿卡德迅速團結起來,組成了一支橫掃千軍如卷席的打擊力量。古來能在政治上成氣候的人,有時不是學富五車的書生,也不是祖宗功德蔭庇下的貴胄子弟,而是那些粗衣糲食、文化淺,甚至目不識丁的豪傑。因為在曆史轉折的大亂關頭,需要的不是優柔寡斷,而是說幹就幹;不是怯懦躲閃,而是大智大勇;不是沒完沒了的旁征博引的理性思維,而是近乎感性的原始意誌。而出身卑微、生平坎坷、教養欠缺,卻又有突出才智的平民百姓常因不怕死的精神而在曆史危機關頭嶄露頭角,在群雄競爭中獨占鼇頭,完成震古爍今的偉業。薩爾貢一世就是這種人。

  薩爾貢出生時就沒有父親,是個私生子。母親是個女奴。小薩爾貢一出生,母親就用一個蘆葦編結的籃子將他裝進去,用鬆香糊住籃口,扔到幼發拉底河的河灘上。次日清晨,一個叫阿奇的貴族家的花匠到河邊打水,在清晨的靜謐中聽到了嬰兒的陣陣哭聲。他就把嬰兒抱回家,起名叫薩爾貢。阿奇家也不寬裕,他也有幾個孩子,常為幾口人的衣食發愁。小薩爾貢一頓饑一頓飽地長大了。

  為了孩子將來能養家糊口,阿奇將薩爾貢調教成一名出色的園丁,然後找門路把他介紹到基什國王烏爾紮巴的宮裏充當園藝工兼廚工。他精明能幹,把宮廷院內的花木伺弄得枝繁葉茂,飯菜也做得香甜可口,引起國王的注意,於是提升他當了一名貼身侍從。薩爾貢進宮幹的都是伺候國王的工作,漸漸學會了含蓄不露、謹言慎行、察言觀色、隨機應變的本領,頗得國王的喜歡。

  後來薩爾貢萌生了野心,便越發小心謹慎,一雙眼睛總是充滿敏感的目光尋找一切機會表現自己。有時,恩喜遇到棘手問題,他就獻上一計,頗合國王心意。不久,他便成了國王言聽計從的近臣,並掌管起宮廷衛隊了。

  基什在烏瑪和拉伽什的爭霸中采取中立態度,沒想到烏瑪恩喜盧伽爾薩吉打敗拉伽什後又雄心勃勃地要統一蘇美爾,讓基什俯首稱臣。烏爾紮巴無奈,率領人馬與烏瑪打了起來。結果一敗塗地,士兵解體,隻剩下薩爾貢領導的國王衛隊了。薩爾貢趁基什城內空虛,指揮手下親兵,突然發動軍事政變,自稱基什—阿卡德之王。

  薩爾貢出身卑微,又不是基什人。他稱王後,不僅貴族不服,就是平民也難以接受。薩爾貢自知自己這百十來人不堪一擊,於是立刻親自帶人到各地招募人丁,優先招收阿卡德人。各地百姓聽說國王管飯、發衣服,都踴躍應征,幾天的工夫就招了五千餘人。又在百姓家找到一些武器,於是薩爾貢建起了西亞曆史上第一支常備軍。接著,薩爾貢又另建了一座新城,為它起名為阿卡德。這座城市如同吸盤一般,不久就將阿卡德人都聚集起來了。薩爾貢留一千駐軍鎮守基什,將其他文武官員、手工匠人、商人等一起遷入新都,很快將各地阿卡人統一到自己麾下,軍隊也壯大了許多。

  巴比倫尼亞的烏瑪恩喜盧伽爾薩吉攻破拉伽什之後,又打敗了烏魯克,稱霸蘇美爾。薩爾貢正有心南下,盧伽爾薩吉也想要北上,兩人互不相讓。薩爾貢先驅兵向南推進,兩軍相遇了。

  阿卡德士兵陣容嚴整,方盾如牆,旌旗招展,土氣高昂。兩軍一交戰,便看到阿卡德前鋒是訓練有素、輕裝快速的弓箭隊組成,步兵殿後。一個身材魁梧的將領披堅執銳,持盾荷槍,雄赳赳地立於野戰主力步兵隊列的前方,他就是薩爾貢。他的身後有五千餘人的精銳部隊。他的士兵人數雖然不多,但看得出個個都受過單兵搏鬥訓練,弓箭隊員都有百步穿楊的本領。隻見他高舉長矛發布了進軍命令。弓箭手把箭矢搭在弩弓上,全軍井然有序地開始向前運動。

  一場血戰後,阿卡德軍大獲全勝,輕取烏瑪。薩爾貢下令大掠三日,烏瑪不分貴族、平民、財產、奴隸均被搶劫一空。有舍命不舍財的蘇美爾人,都被一刀結果了性命。兵營中到處都是婦女的哀嚎聲和阿卡德士兵的狂笑聲。盧伽爾薩吉的財產、家眷全由薩爾貢接管了。

  古代世界有條不成文的規矩,凡不是本族的人,便不受保護,何況是戰敗者,所以,各國的奴隸總是外族人居多。另外,薩爾貢這樣做是讓他的士兵享受一下勝利者的歡娛,體會一下戰敗者的痛苦,今後眾人作戰就更加奮勇向前了,以免也落到烏瑪人的可憐地步。盧伽爾薩吉雖然被俘,卻誓死不降。薩爾貢將他綁在廟門前的柱子上,將他折磨死。

  阿卡德軍隊統一了兩河流域,使巴比倫尼亞地區在曆史上第一次統一在一個國家——阿卡德王國之內。

  薩爾貢的統一大業客觀上適應了當時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於灌溉網的擴大和南北物資的交流,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薩爾貢在位,東征進入伊朗,焚掠了古城蘇撒;西征打到塞浦路斯,洗劍於地中海;北上幾乎蕩平了兩河流域的北部地區,也就是亞述;南下直到波斯灣。他發動戰爭多達34次,給阿卡德和他本人帶來大量的土地、財富和奴隸,也給被侵略地區的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

  阿卡德帝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關係複雜,在古代信息傳遞困難的條件下,中央難於對地方進行有效控製。稍有懈怠,帝國就可能土崩瓦解。薩爾貢建起兩河流域第一個君主專製政權,他明令全國“隻有一張嘴”,隻有他薩爾貢的嘴巴能發號施令,別人隻有聽命的份兒。地方總督都由阿卡德人擔任,他們直接聽命於國王。他個人的威勢極大,自稱“天下四方之王”。

  薩爾貢在曆史上是位統一帝國的創始人。

  薩爾貢在王國之內統一度量衡,推廣楔形文字,促進文化融合。薩爾貢王國國家大,民族多,等級多,宗教多,因而矛盾也多,被征服的民族要獨立,被剝奪了政權的地方貴族要複辟,被壓迫的貧民奴隸要翻身。薩爾貢對暴亂起義堅決鎮壓,使得人們不再反抗了。他在位期間,阿卡德王國的秩序較為穩定,農業經濟上也有所發展。漢謨拉比法典刻有《漢謨拉比法典》的玄武石柱漢謨拉比法典。

  《漢謨拉比法典》是古代奴隸製社會第一部較完整的法典,它保護了奴隸製、私有製,維護統治階級秩序,體現了奴隸主階級的統治意誌。《法典》是怎樣被發現的呢?

  1901年,一支有伊朗人參加的法國考古隊在伊朗境內蘇撒古城舊址發現一個黑色玄武岩的橢圓形石柱,高約2.5米。這根石柱已經斷成三截,但拚起來還是完整的。石柱的上方刻著人物的浮雕像,下方刻著稀奇古怪的文字。後經古文字學家鑒定,原來這是一種楔形文字,不是伊朗的古代文字波斯文。這種文字是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發明,一般寫在泥板上。書寫者先用細繩在泥板上打成格子,用木棒做筆在泥板上書寫。因為每一筆都是從粗到細,像木楔子一樣,所以稱為楔形文字。早在1802年,德國語言學家格羅特芬就破譯了部分楔形文字。此後經其他學者研究,才完全讀懂了這種文字。

  顯然,古代波斯人征服巴比倫之後,作為戰利品,把這根石柱帶回了伊朗。考古學家仔細地考察了石柱上的文字。原來,石柱上刻的全是法律條文,總共有282條,是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法典》。浮雕上的兩個人像,坐著的是太陽神沙馬什,站著的就是漢穆拉比。這個浮雕,象征著漢謨拉比從太陽神那裏接受了司法權力,來統治世界上的人民。漢謨拉比是古巴比倫第六代國王。

  殘留的石刻法典公元前1894年,以蘇姆阿布門為首的塞姆部落的一支阿摩利人占據巴比倫城,建立古巴比倫王國。巴比倫城位於兩河流域的中心地帶,居西亞商路的要害關口,貿易和交通都很方便。在建國初期的一個世紀裏,古巴比倫王國是個經常被強國欺侮的小邦國。到公元前18世紀,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經過35年的征戰,攻滅了附近的一些國家,終於在兩河流域建立起古巴比倫大帝國。它的領土東起紮格羅斯山,西至敘利亞,北到土耳其,南至波斯灣。

  漢謨拉比執政的40餘年(公元前1792~公元前1750年在位),是古巴比倫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最興盛的時期。他勤懇治國,重視法治,為了維護奴隸主的利益,鞏固國王的地位,他製定了《漢漠拉比法典》,以文字的形式刻於石碑之上,立在一座神廟裏。

  《漢謨拉比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結語三部分組成。序言說漢謨拉比受命於神,是“父神之王”,結語則頌揚他的法典“公平”而“正義”,將流芳百世。《法典》內容包括訴訟程序、盜竊、租佃、婚姻、傷害、債務、奴隸等方麵,把當時已形成的社會生活中各種關係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

  法典內容之全,法治之明,在古代世界立法史上是罕見的。法典嚴格保護奴隸主私有財產權和他們對奴隸的所有權,相當全麵地反映了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經濟、政治狀況和階級關係。法典規定,盜竊王宮或神廟財產的人,必須處死;侵犯別人住處的人,必須就地處死掩埋;趁火盜竊財物的人,必須當場丟到火裏燒死。有趣的是,這部法典處罰原則竟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比如,兩個自由民打仗,一個人被打瞎了一隻眼睛,另一個人就要同樣被打瞎一隻眼睛作為賠償。然而,對奴隸的懲罰卻是十分嚴酷的。如果奴隸主把一個自由民的眼睛弄瞎,隻要他拿出一定數量的錢財就可了事。如果被弄瞎眼睛的是奴隸,那麽奴隸主什麽也不必賠償。

  盡管法典的內容有失公正,但是,成文法典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王公貴族隨意、解釋法律,濫用司法大權的現象,這是曆史發展的一大進步。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