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六章 金城藝苑添新枝

  1956年前後的蘭州火車站,熱鬧非凡。每當東來列車抵達,站台上總要掀起一陣鑼鼓喧天、口號震耳的歡迎浪潮。一批批來自江南水鄉、塞北高原、白山黑水的建設者們,響應黨中央向全國發出的“支援大西北”的號召,匯聚蘭州,投身到母親河畔的荒郊野地,為把這裏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都市和重點工業基地,頂風沙,冒寒暑,一路高歌,艱苦創業,無私地奉獻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在當時援蘭的十萬大軍中,先後從上海遷蘭的各業人員及他們的家屬,達到了四五萬人之多。上海的春光越劇團正是伴隨著上海援蘭大軍遷蘭落戶的。這一時期,上海遷蘭企業之多,門類之全,足以撐起一個城市的工商業的骨架,又一次驗證了“自古商路即戲路”的規律,表明任何地方的戲曲流布,總是沿著本地商業的發展路線而流布的。

  1956年8月6日,甘肅省長鄧寶珊在新建不久的“蘭州飯店”親自主持了歡迎“上海越劇團遷蘭大會”。在會上正式命名上海越劇團為蘭州市越劇團,意味著蘭州從此是她的第二故鄉,蘭州的藝術史冊上將寫下她絢麗的一筆。

  正如媒體報道的那樣,上海援蘭人士對越劇團的遷蘭無不歡呼雀躍,能夠在千裏之遙的大西北聽到鄉音鄉韻,是對他們的激情降溫之後燥動而惆悵心靈的莫大撫慰。毫不誇張地說,春光越劇團遷蘭之舉,極大地激勵了上海人紮根蘭州、建設蘭州的熱情和幹勁,起到了穩定軍心、鼓舞士氣的作用。這也是春光越劇團遷蘭的目的之所在。

  廣大的蘭州市民歡迎春光越劇團遷蘭的熱情不亞於上海援蘭人員。人們早已通過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領略了越劇的藝術魅力。如今,近距離地觀看《西樓記》、《二度梅》、《西廂記》、《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柳毅傳書》、《文成公主》等經典劇目,觀眾無不被其悅耳的古越絲竹、絢麗精美的妝扮道具和明媚耀眼的燈光布景所吸引,感受到一種與北方梆子劇種大相徑庭的柔婉優美的亦真亦幻的江南情調。

  越劇是一個新生的劇種,屬於三小戲(小生、小旦、小醜)的範疇,其中特別偏重於小生、小旦主演的劇目,醜角次之。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年誕生於浙江嵊縣,從當地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脫胎演變發展到今天,也不過百年的曆史。但它在新中國成立後一躍名列京、評、豫、越四大劇種之一。它的蓬勃興起和迅速發展,離不開一大批博學不窮、篤行不倦的從藝人員的不懈努力,尹樹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尹樹春,民國十一年(1922年)生於越劇的發祥地嵊縣。當時的越劇角色主要由男性飾演,故稱“男班”時期。民國十二年(1923年),男班藝人金榮水在嵊縣創辦女子科班。尹樹春八歲入嵊縣陽春舞台坐科學藝時,師承號稱“矮尼姑”的金榮水,工小生,文武兼習。13歲掛牌登台,三十年代女班興起之後,隨師輾轉到紹興、杭州、寧波等地演出,廣學博采,技藝猛進。在與名人戚雅仙、範瑞娟、李惠琴等人合作演出的過程時,技藝更臻成熟,贏得了“頭肩小生”的美譽,形成了“雅儒瀟灑、敦厚多情”的藝術風格。

  1949年,尹樹春聯合著名琴師馮九經等人在上海市文化局的幫助指導下,創建“春光越劇團”,到1954年,劇團基本形成了以尹樹春(小生)、李惠琴(花旦)、田振芳(老生)、徐蘭英(老旦)、梁小巧(小花臉)為主的“五大頭肩”體製,音樂方麵有著名琴師馮九經、名鼓師錢芝芬等人,同時組建了高水平的舞台美術隊。可以這麽說,遷蘭的春光越劇團從表演、演員、舞美等各方麵堪稱越劇界聲譽卓著的大團之一。

  從1956年到1966年的10年間,在劇團黨支部和團長尹樹春的領導下,一批業務骨幹和積極上進的同誌,克服蘭州艱苦的地域條件和生活習慣帶來的差異和不適,西赴青海、河西走廊,北上寧夏、內蒙,東沿隴海線諸城市巡演,幾次返滬“省親”演出。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蘭州市越劇團也名聞遐邇。

  1957年的反右派鬥爭中,團長尹樹春因“思想右傾”定為內部掌握人員。1958年,越劇團赴上海演出《碧血揚州》時,觀眾要求主演尹樹春出場謝幕,因尹的政治問題,規定不準謝幕,觀眾聚集至深夜二時不散場,劇團領導經長途電話請示蘭州市文化局,準許尹樹春於台側謝幕,觀應不依,至淩晨五時仍不散場,後準許尹於台中謝幕,觀眾始散。尹樹春背上的所謂政治包獄被觀眾的熱情、愛戴消彌於無形之中,這是尹樹春曆經坎坷無悔人生的精神支柱。

  1964年11月,蘭州市越劇團赴上海演出了《草原醫生》、《楓洛池》、《山花爛漫》及《說書陣地》等具有鮮明西北特色的創作移植劇目。尤其是表現甘南藏族人民生活的《草原醫生》一劇,以其凝重、雄渾的藏民族的風情畫麵,驚心動魄而又催人淚下的故事情節,引起了上海市廣大觀眾的極大興趣和戲曲理論界的極大關注,認為這出戲的藝術風格突破了傳統越劇嫵媚纖細的陰柔之態,洋溢著強烈的陽剛之美,為越劇藝苑增添了一朵風格獨具的花朵。

  就在越劇團信心百倍地進行新的藝術探索時,“文革”開始了,劇團領導及主要編導演職人員均先後遭到批鬥、管製,尹樹春等人的住所遭抄查,劇團步入了一個損失慘痛的曆史時期。

  1979年4月,撤消達九年之久的蘭州市越劇團恢複建製。尹樹春煥發出新的藝術青春,扶病返蘭和李芝芳等一起主持越劇團工作。9月底,劇團在蘭州劇院連續演出《西廂記》二十多場,尹樹春、李惠琴等人的表演風采不減當年,贏得了觀眾的高度讚譽。尹樹春作為甘肅文藝界的代表,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第四次文代會”。從1979年到1981年的兩年時間中,蘭州市越劇團安排上演了一批保留劇目,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1981年5月,蘭州市越劇團赴上海演出,重病纏身的尹樹春不顧連日來的勞累堅持排練,因腦溢血突然發作倒在了訓練場上,她的離去,使劇團蒙受了不可彌補的損失。正如有人所說:“在中國戲曲發展史上,一個戲曲時代的開創,一個劇種的勃興,一個團體的崛起,無不與傑出人物在其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相關。”藝術事業有著它自己的生命曆程,既順之於勢亦賴乎於人。沒有傑出人物的抒寫和描繪是蒼白無力的。尹樹春不僅僅是一個傑出的演員,而且是劇團的首腦和靈魂。劇團衰敗的結局證實,她的去世是任何一個人難以替代的。

  1982年下半年,蘭州市越劇團集中最佳陣容,邀請上海越劇演員陳少春和導演董紹瑜加盟創排新編古裝劇本《乾隆與香妃》,香妃由李惠琴飾演,乾隆由陳少春飾演,經過反複修改於1983年元旦在蘭州劇院公演成功,其後在全國巡演愈一百餘場,創下了新時期以來我市劇團新創劇目上演場次的最高記錄。該劇在1984年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題材劇本創作評選活動中,榮獲“民族團結獎”。1986年7月,在全國戲曲處於曆史性的低潮時期,在該團難以逆轉頹勢的情況下,經蘭州市委、市政府和市文化局共同研究決定,將該團改為蘭州市輕音樂團,蘭州市越劇團宣告結束。

  越劇以其富有詩情畫意、細膩優美的藝術風格著稱於戲曲舞台,它借鑒了京、昆劇的表演程勢,又吸收了話劇表現人物的手法,具有生活化的親切自然的特點,這是與它擁有一批像尹樹春一樣的藝術家不斷學習、借鑒的藝術實踐分不開的。在《西樓記》“和盟”一場中,為了表現主人公相互愛幕,在世俗壓力下苦苦掙紮、生離死別的複雜情感,尹樹春扮演的於叔夜用右手的水袖,搭在穆素徽左邊的肩上,借用交誼舞中的“探戈”的步法,向前走兩三步之後,又同時向內轉身,顯得新穎別致而又和諧優美。尹樹春的台步也與眾不同,在人物移形換步之際,上身前傾,將重心放在前腳上,後腳拖著跟上來,成為不同於別的劇種的獨特的舞台造型。

  尹樹春演傳統戲不但講究規範,嚴謹準確,演現代戲中的人物同樣得心應手。她演《草原醫生》中的李洪,達到了以假亂真觀眾不辨男女的地步。飾演《文成公主》中的鬆讚幹布,一出場給人一種瀟脫、英俊、威武的印象。由她和楊雪臨主演的《瓊花》是《紅色娘子軍》的前身,是當時全國第一部描寫婦女反帝反封建的作品,她倆的表演可謂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她和李惠琴長期聯袂演出,默契無間。在《西樓記》中,她倆的表演情緒交流最為嚴密,在一方表演時,一方能形於色而動於情,恰如其分地做出反應。李惠琴飾演旦角嫵媚動人,烘托得尹樹春的表演更為深沉細膩,充分體現了越劇清麗儒雅的特色。尹樹春的表演具備了越劇小生的詩情、豪情、柔情這三情,她的表演藝術不僅深得上海、蘭州和江南一帶觀眾的喜愛,在港、澳、台和海外都有一定的影響。

  當然,除了尹樹春、李惠琴等人,田振芳的深沉凝重的表演風格,徐蘭英的雍容大方的不凡氣度,梁小巧寓詼諧於精細中的作派風流等等,使越劇這朵鮮花散發出更加芬芳迷人的香味,使蘭州觀眾為之陶醉。

  提到越劇的音樂唱腔,馮九經的名字是不容忽視的。馮九經,藝名馮天。20世紀30年代後期以純熟的操琴技巧揚名於越壇。“尺四工”是他最早為了適合女演員演唱的一種演奏法,也是他第一個將越劇最早使用的板胡改用越胡(現在的主胡),馮九經因此而獲得“越國第一琴師”的稱號。他拉琴的特點是指法敏捷,用弓靈巧,雙手結合密切。快速時,字字分明;慢速時,音質宏厚,音樂優美。他的用弓技術中,吸收京胡“推拉式”與二胡、小提琴“拉推式”相結合,指、手、臂、肩及全身結合一體。這是他獲得高難度演奏技巧的根本方法。

  馮九經不僅是一個技藝精湛的演奏家,而且是一個音樂素養高深的作曲家,一生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珍珠塔》的腔式旋律,被有人譽為“鑲嵌在寶塔上的珍珠”。馮九經根據傳統劇本的劇情結構,巧妙而大膽地運用近代作曲技法和越劇的全部腔式,根據起、承、轉、合的四段式中國美學結構原則,運用“主題貫穿法”取得形式的統一。像這樣有章法地運用曲式功能,組合成一部大型戲曲音樂,是戲曲音樂史上的一大創舉。

  蘭州市越劇團對蘭州地區的戲曲舞台美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早在20世紀40年代後期,越劇較早地接受電影、話劇的影響,較早地告別傳統的一桌二椅,以虛實結合的布景表現特定環境氣氛。1957年,舞美設計師郭祝三,利用越劇團從上海帶來的一批布景裝置,在《珍珠塔》中采用以寫實為主的方法,成功地在舞台上再現了中國古老建築的美,獲得當年“蘭州市發掘戲曲遺產競賽月”一等獎。另外,戲曲舞台上的“網子景”與“字幕幻燈”由越劇團首先始用,開風氣之先。《說書陣地》、《巧遇記》、《油城曲》、《紅樓夢》等新編古裝劇目和現代劇目,充分展示了設計者的想象力和藝術才能,將民族形式與現代生活的表現結合起來,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

  蘭州市越劇團擁有一批舞台經驗豐富、技術水平較高的舞美特技人員,大部分道具由劇團自己製作,他們的部分手工裝飾藝術品,曾在蘭州市文藝界舉辦過畫覽,使同行深受裨益和啟迪。特別在化妝方麵,以古代仕女畫中的發式為基礎,除去貼片子,改水粉化妝為油彩化妝。服飾多用縐喬其妙、珠羅紗等,給人以柔美、輕盈、透明之感。色彩搭配多采用豐富的中間色彩,對比力求協調,使觀眾得到美的享受。

  蘭州市越劇團曆經30餘年的曲折道路,為蘭州市的經濟、文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作為一個外來劇種,它對蘭州市舞台藝術的發展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