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七章 太平鼓舞撼天地

  蘭州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有著豐厚的民間文化遺產。永登的高高蹺奇巧不凡,皋蘭的鐵芯子多姿多彩,其中,廣布於蘭州城鄉的太平鼓是這一地區民間文化的優秀代表。作為西部人文意識積澱的獨特產物,蘭州太平鼓與西部的自然環境和曆史文化有著更為緊密的聯係。早期有半山晚期的彩陶鼓,繼之以北宋神宗熙寧年間的訝鼓,其後又演化為氣勢不凡的太平鼓,600年前明大將徐達領兵攻破元軍鎮守的蘭州“王保保城”的傳說故事,又為蘭州太平鼓一種增添了扣人心弦的傳奇色彩。

  明朝初年,大將徐達奉命西征,軍至蘭州城受阻,據守在“王保保城”的元軍負隅頑抗,一時難以攻下。一籌莫展之際,適逢元宵節,看到社火隊進入城門,徐達計上心來。令軍士特製了一批又粗又長的鼓,藏兵器於鼓內,扮社火隊乘夜色混入城內,裏應外和,一舉攻克城池,蘭州隨獲太平。蘭州太平鼓由此傳播開來,成為當地村民社火中“祭祀祖先,祈禱豐年”的一項主要活動。在代代相傳中,蘭州太平鼓在結構形製、打法表演等方麵形成了它獨特的特點和風格。

  蘭州太平鼓身長約70厘米,直徑約45厘米,圓桶形,木料製作,兩頭雙麵多蒙牛皮,鼓幫外表紅漆彩繪,雲繞龍蟠;或黑漆裹身,堆金繪銀,日月光耀。鼓麵繪黑紅相間太極八卦圖。平常村民視之如神器,每年隻有到正月初一,焚香祭鼓後才能啟封叩響,其勢如春雷動地。據《金城漫話》描述:“蘭州社火,舊時一般在正月初十前後出動,到元宵節進入高潮,十六以後以送瘟神宣告結束。地道的蘭州社火,前麵由燈籠作‘執事’,接著由‘瘋(取風的諧音)婆子’、‘傻(方言讀寡)娃子’呐喊開道,爾後是獅子、旱船、推車、高蹺、龍燈、竹馬、鐵芯子、大頭和尚戲翠柳之類,末尾由太平鼓殿後。”表演者二三十人不等,一律頭戴英雄帽,身穿皂隸服,腰係灰絲帶,腳蹬麻窩鞋,踩著鑼鈸的節拍,列隊逶迤行進。那震撼山嶽的鼓聲,龍騰虎躍的表演,威武雄壯的陣營,粗獷強悍的氣勢,充分顯示了蘭州及西北人桀驁不馴、憨直奔放的性格特點。《金城漫話》還生動地記述了民間對蘭州太平鼓打法十分有趣的說法:“咚—咚—咚,咚—咚—咚”,叫“三點水”,意思是:“今年好,今年好,明年更比今年好。”“咚—咚,咚—咚”,叫做“單條”,意思是:“逐瘟!逐瘟!”如此等等,不外乎祈求遠離災禍、來年太平豐收之意。

  1952年,蘭州太平鼓到北京中南海懷仁堂進行表演,1959年,再次到北京參加天安門廣場遊行慶祝活動。到了1989年,蘭州太平鼓以嶄新的麵貌參加文化部主辦的《中國舞·蓉城之秋》邀請賽,獲最佳方隊、最佳表演、最佳代表隊。以此為開端,縱觀蘭州太平鼓的發展演變,大體經曆了民間社火、廣場文化、舞台演出實踐三個階段的曆史過程。

  第一階段的太平鼓處於長期得不到開掘的原始形態階段,其主要活動如前所述,為參加祀神慶典儀式,以棰擊鼓,挨家搜索,驅逐鬼疫。

  第二階段屬於廣場文化範疇,這一時期的太平鼓從民間堂而皇之地進入社會生活和時代發展的前沿,由農村走向城市。經過許許多多藝術研究工作者的挖掘整理,太平鼓的表演手段大大提高和豐富了,演出形式較前有了質的飛躍,變成了陣容強大的廣場藝術。這一階段的太平鼓因吸收借鑒了一些舞蹈藝術的表演技巧,人們稱它為太平鼓舞。如蘭州市群藝館副研究館員楊玉蘭在綜合汲取蘭州各縣區太平鼓高、中、低鼓的打法,通過跳、躍、翻、轉、閃、展、騰、挪、騎、縱等舞蹈技巧,形成了“響雷驚炸”與“柔風相吻”的快慢節奏,以及“玫瑰爭豔”、“高山探寶”、“沙漠駝鈴”等新的套路名稱,飽含著新一代農民的精神風采,一掃過去“三羊開泰”、“五福臨門”等舊套路的迂腐和苟安自滿氣,陣法與陣法之間則如波浪首尾相銜,蘊含著的力與美的意味和神韻就更濃烈了。太平鼓的背帶很長,鼓可垂在膝蓋以下,拋打起來,與地貼得很近,聲音傳得很遠,將它揮過頭頂,又顯得很高,足以塑造一個“高原風采”的巨人形象。在編排創新中,傳統太平鼓原來的慢敲慢打並沒有一味摒棄,正是它構成了太平鼓最基本的框架,具有空間定性和凝聚力的作用,失去了它,就失去了太平鼓沉著有力的特點。

  1992年,在七裏河彭家坪鄉建立了蘭州第一支100人的女子太平鼓隊。打破了太平鼓由男子獨占天下的世俗觀念,在過去,太平鼓上彩繪的“龍與獅子乃為天神”的象征,女子不但從未背鼓,就連鼓身也不能碰它一下。受編導楊玉蘭的邀請,筆者有幸親臨現場,在1992年7月26日的《甘肅日報》報道了這一盛舉:“……短短的幾天時間,報名的人數超過了300名。裁誰呢?‘求您讓我打鼓吧,我一分錢的補助都不要’,淚水在眼眶裏打旋旋。‘我不缺胳膊不缺腿,為什麽不讓我打鼓?’不讓打鼓就流淚。說起為什麽要打鼓,這項活動的組織人員說:‘這幾年,農民的生活提高了,不缺吃不缺穿,但集體性的活動太少了,隻要有人辦,就有人參加。’……七月二十日這天,陽光燦爛,萬裏無雲,在彭家坪鄉的打靶場,一百人的女子太平鼓隊隨著一麵指揮旗、一麵隊旗的左右揮舞,前後呼應,六十四筒鼓同時擂在一個聲點上,十三麵鑼、十三副鈸一同響起來,一百人的方陣忽左忽右,前後騰躍。陣法流動奔放,儀態縱橫,時而有鳳凰點頭之美,時而有白鶴亮翅之巧,時而有牽韁勒馬之力,掀起了一陣陣生命的波瀾。”其後參加首屆中國絲綢之路節、“南開杯”民間廣場藝術邀請賽獲優秀編導獎和優秀表演獎。蘭州女子太平鼓隊展示了新一代婦女的颯爽英姿,促進和推動了傳統民間藝術的創新和發展。

  蘭州太平鼓參加過一些大型的廣場民間藝術賽事,諸如“第十一屆亞運會藝術節”、1991年“中國國際鑼鼓節”、1992年的“國際秧歌節”、1994年“第四節中國藝術節”等重大節會,並屢獲大獎而聲名卓著,鼓文化已發展到了它的巔峰時期。在山西太原舉辦的國際鑼鼓節上,世界芭蕾舞大師、美國休斯頓芭蕾舞團藝術指導史蒂文森興奮地說:“千真萬確,蘭州太平鼓當稱世界第一鼓,世界上還沒有一個民族能夠敲得響這樣振奮人心的大鼓。”

  其後為舞台演出實踐階段,蘭州太平鼓成為文藝美學加以審視的對象。其表現特點就是鼓舞相融,也就是融鼓入舞。這一時期蘭州太平鼓的舞台實踐有時是鼓舞並舉,鼓是有形的,有時隻見舞蹈不見鼓;鼓是無形的,抽象為舞姿的有機成分。1997年,甘肅省首屆“群星”藝術節上,由蘭州市群藝館選送的僅十分鍾左右的舞蹈《社火歸來》,就是這樣一個融鼓入舞的好作品。這是一個由兩個男演員舞太平鼓和一個女演員身背腰鼓的演出形式。為了寓太平鼓之形於舞蹈之神,采用醉酒般的誇張表演和大幅度的舞蹈動作,講述了耍罷社火的農村青年在回家途中意猶未盡,在極度疲憊的狀態下奮鼓起舞的動人情景。那充滿激情活力的人和聲若洪鍾的鼓,以及鼓舞交融催生的鏗鏘節奏,使一開始沉靜下去的山村又喧鬧起來,在這種動靜融合所形成的審美情境中,使觀眾在鼓手的表演中真切地感受到大山養精蓄銳後更為輝煌的又一次力的躍動和飛升。在這個作品中,可以說實現了太平鼓的精神氣韻和表演方式向舞蹈本體化的轉變。

  當這種粗獷、質樸、生動、散漫的廣場藝術進入戲劇之後,就存在一個如何與精致規範的劇場藝術相結合又不能失去泥土的芳香的問題。甘肅省隴劇團創作的大型隴劇《天下第一鼓》中,太平鼓的創作就保留了廣場藝術的氣勢,在民間創作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在“鼓王恩怨”、“授旗獻鼓”等戲劇段落中,導演結合太平鼓的陣法進行舞台調度,既突出了兩位鼓王,又使幾個大場麵變化無窮,各呈異彩,與整體的恢弘壯觀中顯出構思的精巧細膩,使非戲劇性的鼓獲得了戲劇的品格,無生命的鼓染上了濃烈的感情色彩,人物的喜、怒、哀、怨、亢奮、豪邁無不從鼓聲中傳遞出來。參加第三屆藝術節的演出時,觀眾無不被其濃鬱的西北風情、氣勢磅礴的鼓舞場麵所打動。1993年,該劇又榮獲第三屆“文華新劇目獎”和“文華導演獎”。

  農民鼓手看了《天下第一鼓》及其他太平鼓的舞台演出後,表示要向藝術家學習,使民間太平鼓得以提高。

  如今,蘭州太平鼓已成為一項十分廣泛的群眾性社會活動。它不但是春節社火中的主打節目,還是迎賓、開業及節日慶典中最隆重也最受歡迎的表演形式。已成為蘭州市對外進行文化交流和宣傳的一張名片。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