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一章 蘭州鼓子話滄桑

  據清乾隆年間,曾任西寧、涼州總兵的永登籍武官張世偉著《家訓珠璣》載:“……惟賭博處,飲酒處,唱小曲處,萬不可久座。”這裏的“小曲”並未明確道出是“蘭州鼓子”。據《蘭州鼓子研究》記錄的蘭州鼓子老藝人米永慶(回族,1911年生)回憶:“小時候聽爺爺說過,道光時節有一個旗人官員的女兒,大家都叫她‘五耶’(即排行老五之意),曾組織過一班子人,親自教唱八角鼓,但學唱的都是衙門裏當差的人,市民中還很少唱,直到以後才傳開了。”說明在1821年以前蘭州鼓子還不曾問世。

  據另一位老藝人馬成福(回族,1899年生)說:“我八九歲的時候,常偷偷地跑到洞天春、木塔寺去聽鼓子,記得有一個姓林的白胡子老漢,唱得特別好。但聽旁人講,林老漢從小唱鼓子,旗人卻老笑他的韻不正,但‘多數’卻很愛聽。”大約在1830年前後。所謂“韻不正”是林老漢用蘭州方言按字行調的結果。說明蘭州鼓子正處於萌發初期。

  經過分析,學者王正強先生認同蘭州鼓子“發自故都”之說。也就是說由來蘭任職的八旗滿漢人士將北京八角鼓傳入蘭州。在北京八角鼓逐漸向蘭州鼓子演進過渡之時,必然要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並受到地方字調的影響。他認為由於地理、語言、風情的關係,眉戶音樂同甘肅民間音樂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它的演出形式是曲牌聯綴的演唱形式,經過長期的交流融合,逐漸形成了蘭州鼓子既具八角鼓,又具眉戶的雙重藝術特點的兩大腔係,即由八角鼓牌子曲發展而成的“鼓子腔係”,由眉戶牌子曲發展而成的“越調腔係”。一種受陝西眉戶早期亦歌亦舞演出形式的影響,成為蘭州小曲;一種偏重清唱,形成了蘭州鼓子。這兩大腔係的穩定成型,奠定了蘭州鼓子地方曲種的堅實基礎。

  根據明確的文字記載,到了清同治、光緒時期,蘭州鼓子及蘭州小曲不僅在市區的茶館酒肆演唱,而且在榆中、永登、皋蘭的農村廣為流傳,成為婚、壽筵前的助興之曲。在一些藝人的推動下,產生了“蘭州小曲子戲”及“蘭州鼓子戲”的劇目及小戲班,鼓子唱家大量湧現。載於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西北日報》7卷3期的一篇署名文章《蘭州流傳民間文學考》,描述了清光緒中葉出現的兩次鼓子演唱活動,可以想象它“名噪一時,男女皆習之”的盛況。

  光緒二十一年,布政司豐仲泰、按察司黃雲、蘭州府傅重鑒等,曾在府中設備酒筵,令皋蘭縣府衙役,邀約善歌詞曲者,來府演唱。而一時善唱詞曲者,大有“青萍結緣,長行於薛卡之門”之概。而當時在茶館酒肆間,為學詠詞曲,每得一詞曲,其運動費輒耗一二十金以上。據傳當時蘭州詞曲界之權威者,以皋蘭縣府門前之一茶館為冠。凡善唱詞曲者,得置身此間,即有“一登龍門,身價十倍”之勢。

  據載《西北日報》1948年9月8日《蘭州鼓子出故都說》一文描述:

  “清光緒二十三年時,調甘肅董福祥部拱衛北平。軍人當中就有兩位蘭州名票,這是唱鼓子的第一第二人物。一肩背毛瑟槍,一肩則負其弦子袋,夜晚宿店自彈自唱,頗能增進軍中士氣,而忘荷戈行役之苦。到了北平後,並應故都名士之約,在某茶館公開演唱,一時北京的名歌善才都被應邀列席,拍節欣賞,別有風味。後來這兩位老唱手,隨著大隊保衛清太後西狩,後退役返蘭,仍是一路馬蹄,弦歌載途,傳為佳話。”

  上述記載,可知它在蘭州城鄉已家喻戶曉,自成一獨具地方特色的成熟曲種了。

  此後,光緒年間,榆中劉德林老藝人同皋蘭水川鼓曲藝人張海潤等人合作,根據《西廂記》故事,創作了八折由蘭州曲子戲,其劇目有:《遊寺》、《借廂》、《酬簡》、《請宴》、《傳簡》、《遞簡》、《越牆》、《拷紅》,廣為傳播。稍後出現的皋蘭水阜的“宋發良班”、山字墩的“賈國相班”、石洞的“楊義春班”活躍在蘭州城鄉,演出的小曲子戲劇目約30餘種。到清末民初,隨著秦腔的勃興和廣泛傳播,許多小曲子藝人紛紛轉行唱起了秦腔。

  蘭州鼓子作為八旗子弟染指的封建文藝,在曲調上追求“雅馴”,使之變為一字數十音、呆板緩慢、襯詞極多的吟誦調。失去了來自於原有民歌曲調的樸實、潑辣、歡快、活潑的生活氣息,唱起來曲高和寡。蘭州鼓子文學曲本的前身,是清代乾隆時期滿族八旗子弟所創的“子弟書”。這些曲本受唐詩、宋詞、元曲的影響,用詞典雅綺麗,講究平仄韻轍,如《晚妝殘罷》中《賦唱》曲牌的小段唱詞:

  鐵馬丁冬,

  月照窗紗,

  雲歙晴空,

  孤雁鴉鴉。

  在蘭州鼓子的演進過程中,與當地人民的口頭語言和俚巷俗語結合後,樹立了自己的語言特色。如《燕青打擂》曲本《倒插秧》曲牌唱詞:

  四人來到擂台旁,

  舉目抬頭觀端祥,

  都說任元是好漢,

  今日一見果然強。

  蘭州鼓子的音樂結構屬“曲牌聯綴體”式,唱腔優美,風格高雅,韻味悠長,且鄉土氣息濃鬱。目前搜集到的曲牌有一百多種。從聲腔上講,可分為平調、鼓子、越調三種。平調腔多為單支的小令和大曲;鼓子腔是由鼓子頭加若幹曲牌再加鼓子尾聯綴而成;越調腔也是由越調加若幹曲牌再加越尾連綴而成。各種曲牌都有其特點,可以表達不同人物的不同情緒,如“邊關調”的悲壯,“北宮調”的淒涼,“緊訴”的熱烈緊張,“慢訴”的舒緩輕快,“石榴花”和“倒推槳”的抒情婉轉,“金錢調”和“剪靛花”的喜悅平和,還有“羅江怨”與“疊斷橋”的憂鬱悲傷。再如提煉全曲精華的“鼓子頭”,敘事情節的“詩牌子”,傾訴衷腸的“悲調”,還有抒情豪放的“依爾喲”,真是千啼百囀,各盡其工。

  樂器伴奏以三弦為主,板胡、二胡、三弦、月琴、揚琴、琵琶、竹笛等,早年還有八角鼓、四葉瓦、瓷碟等擊節伴奏。主要作品有《燕青打擂》、《林衝夜奔》、《武鬆打虎》、《三顧茅廬》、《嶽母刺字》、《拷紅》、《鶯鶯餞行》、《木蘭從軍》、《小尼姑下山》、《獨占花魁》等。鼓子戲的唱腔其發聲與吐字,均依蘭州方音為規範,演唱分柔口唱法和剛口唱法。柔口唱法多以演唱才子佳人的戲劇內容為主,演唱要求吐字輕放輕收,運氣徐出緩入,力求仔細柔和、委婉絢麗的風格;剛口唱法適合演唱英雄豪傑。演唱要求聲腔飽滿,運氣高抬猛壓,吐字多用“噴口”,故能充分表現舞台人物的豪爽性格和情緒。

  蘭州鼓子詞,不僻不俗、雅俗共賞。傳統曲目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讚頌祝賀之詞;二是詠物寫景之言;三是民間傳說和曆史故事。由於它涉及的內容和題材大多突出風花雪月,宣揚清靜無為的倫理道德,遊離於急劇動蕩變遷的現實生活之外,人們難免也就逐漸對它產生阻隔和排斥的心理。蘭州鼓子的演出一直處於自流狀態,缺乏正常的學術爭鳴和流派交流,在曆史的轉型期沒有抓住機會通過自我更新而跟上時代的步伐。而此時秦腔順應時代潮流,完成了自身的革新,藝術的傳承打破了主要靠師徒關係的唯一性,確立了一套較為科學而規範的訓練方式和手段,通過與各劇種之間的交流、學習、吸收借鑒,不斷地完善和充實自身。“易俗社”提出的“易風易俗”的口號,是適應時代的變化和要求的典範,這種進步的藝術觀點是實現藝術自覺和變革的前提。秦腔做到的蘭州鼓子沒有做到,這或許是蘭州鼓子衰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衰落並不意味著消亡,愛好蘭州鼓子的藝術家們是不甘心任其衰落或消亡的。蘭州名醫黎元錦,武威舉人段繼成,蘭州學者張式儒,隴東宿儒慕壽祺,以及辛亥革命後期的蘇韶琴、水梓以及現代的李海舟等人,他們輯詞抄譜,引訛勘誤,為蘭州鼓子的繼承和發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李海舟先生(1907—1983),用畢生精力和全部家業傾注於鼓子的搜集研究。為了搶救一個絕版詞譜,他不惜蕩盡家業巨金收買。全然不顧來自家人的阻撓和他人的嘲諷,成天置身於茶館酒肆征集第一手資料,就像把畢生精力用於“花兒”搜集研究的張亞雄一樣,與販夫走卒並肩比坐而同悲同樂,對蘭州鼓子的搜集整理幾乎到了癡迷的程度。據說僅他所收藏的民抄本也近二百之數。但近代歌場所見傳唱的卻不過百篇。20世紀40年代中葉,李海舟先生廣羅知音藝友,組織南山學會鼓子研究會。新中國成立後,又在提倡創作和演唱編曲本方麵,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另外,唱技高超的鼓子名伶王義道、曹月儒、唐江湖、張國良、段樹堂、王子英、張麟玉、王雅錄等人,承師帶徒,對於蘭州鼓子的薪火傳承做出了各自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專業和業餘的文藝工作者對它進行過幾次大的挖掘整理,出版了一批優秀傳統曲本,編寫過一批現代段子。其中《楊子榮降虎》、《奪取杉崗站》、《劫刑車》、《韓英見娘》等,均在群眾中廣為傳唱。

  蘭州市秦劇團、蘭州市戲曲學校等專業性文藝團體對蘭州鼓子作了可喜的探索,將其和戲曲表演技巧結合起來,搬上舞台,成為“蘭州鼓子戲”。計有《三難新郎》、《拷紅娘》、《一文錢》、《鎮台念書》等,其中《三難新郎》和《拷紅娘》參加了“甘肅省首屆青年演員會演大會”,並獲得演出優秀獎和個人表演獎。鼓子戲的道白均采用隴劇的道白,曾試圖用蘭州方言道白但未能成功。在表演程式上與秦劇相同,而化妝又采用越劇的手法,力求淡雅。由於戲曲表演藝術要求表現複雜的思想情感和曲折的故事情節,鼓子曲表現手段單一,作為坐唱形式尚可得心應手,但要像戲曲藝術那樣則缺乏必要的表現手段。因此,鼓子戲的演出曇花一現,並未產生較大的影響。

  1962年,蘭州市戲曲學校撤銷。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蘭州鼓子引起了國內外專家的關注。1983年,美國哈佛大學美籍華人教授趙如蘭專程來蘭錄製蘭州鼓子,她回到美國後翻譯成英文放映,美國音樂家們視這門古老的藝術為“中國的瑰寶”。

  1983年3月,召開蘭州鼓子老藝人座談會,錄製了部分曲子。

  1984年11月8日,成立了蘭州鼓子協會,為蘭州鼓子的搶救及組織演出作出了一定貢獻。

  藝術的發展是條長河,其曆史傳統無法割斷。要使蘭州鼓子長留人間,不單取決於它本身的藝術素質,還取決於社會的支持和鼓子藝人興微繼絕的精神,否則,衰落的結果就是徹底消亡。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