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章 各劇種同台競技

  民國建立以來,尤其是抗日戰爭期間,在蘭州市活動的戲曲劇種除秦腔外,主要有京劇、豫劇、蒲劇及評劇、曲劇6個劇種。在各劇種的競爭和交流過程中,開闊了蘭州戲曲從業人員的藝術視野,進而豐富了各自的藝術表現手法和技巧,促進了各劇種表演藝術水平的共同提高。

  民國三年(1914年),京劇便已進入蘭州,最初僅是一般性的“清唱”而已,尚無舞台表演,到民國十五年(1926年)京劇在蘭州擁有了一定的觀眾和愛好者。

  民國十七年(1928年),“進化劇社”更名為“覺民學社”後,專門聘請了京劇演員魏勝奎(花臉)、常雙奎(武生)、狄瑞林(文武醜)、陳福泉(武生)、郭榮利(紅淨)等人任武功教練。這些京劇教練與秦腔演員同台演出拿手戲,出現了同台競技、各擅勝場的動人情景。

  民國二十年(1931年),由蔡老二等人創辦的京劇戲班“新舞台”在蘭州演出。蘭州觀眾稱其為“徽班子”,主要演員有郭榮利、魏勝奎、徐玉麟(老生)、陳福泉(武生)、劉鍾英(武旦)、狄瑞林(醜)、常雙奎、單虎臣(文武醜)等,演出劇目主要有《大名府》、《徐策跑城》、《古城會》、《鴻門宴》、《四郎探母》、《失街亭》等,該戲班以獨特的劇目、考究精致的戲箱及各懷特技的演出陣容,尤其在基本功翻打跌撲方麵的深厚功夫,讓其他劇種的蘭州同行欽佩不已。

  民國三十五年(1936年),著名京劇老生演員孫盛甫抵蘭演出。其後,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徐碧雲、劉奎官抵蘭搭入京劇戲班“勝利大舞台”(創立於1938年)演出,其後,徐碧雲率親屬成立“雲聲大戲院”,在雙城門外“兩湖會館”的戲園(即後來的中州劇院)演出。上演的劇目有《綠珠墜樓》、《泗州城》、《武家坡》、《打漁殺家》等。演員的表演水平及服飾化妝均有獨到之處,尤其是徐碧雲和劉奎官聯袂演出的《霸王別姬》等劇目,引起轟動。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在國民黨當局推行的“新生活運動”的喧鬧聲中,蘭州的軍政要員拜偉出麵倡導,在曹家廳“左公祠”內建立了“新生活俱樂部”,集中了一批著名京劇票友。另外,蘭州業餘京劇團和由西北運輸處公路局資助興辦的“西北戲劇學校”,都是以票友為骨幹組建起來的,他們中的一些人在京劇演唱方麵具有相當深厚的功力,許多人還是唱、拉、彈、唱、打擊的多麵手。他們的熱心活動和積極倡導,為繁榮蘭州的京劇藝術做出了貢獻。

  民國三十年(1941年)以來,在蘭園“思危齋”活動的“快樂生力社”,聚集了知名度較高的麒派老生肖子華、俞派老生王梓敬、金派花臉陳思霖、梅派青衣王西民、程派青衣趙笠夫、荀派武旦李春珠等。他們演出的劇目《打嚴嵩》、《甘露寺》、《搜孤救孤》、《竇娥冤》、《大英節烈》等,不僅一破蘭垣的沉悶之氣,而且喚起了人們為抗戰救亡盡匹夫之責的愛國情懷。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美國副總統華萊士抵達蘭州,“快樂生力社”招待演出《霸王別姬》(陳思霖飾項羽,李春珠飾演虞姬),華萊士對演員精湛的演技稱讚不已。自此,“快樂生力社”被觀眾譽為蘭州的“京劇之花”。

  民國初期,在蘭經商的山西籍人員達到了近2萬人,山西“降太幫”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經商群體,蘭州所有的“海菜行”、“行棧業”及一半以上的百貨、五金、綢布等商號控製在他們的手中。在他們的讚助扶持下,蒲劇界的著名演員一批一批抵蘭演出。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蒲劇班社“晉華社”抵蘭,先在隍廟戲樓演出,後籌資在柏道路建戲棚一座,取名為“山西劇院”,一度更名為“晉風社”。主要演員有王根來(須生)、王金燕(小旦)、彭富魁、孫廣盛、李文治(小生)、辛寅生(小旦,藝名“一點紅”)、王小喜(醜角)、高金來(花臉)等。尤其是辛寅生演《送女》、《珍珠汗衫計》等戲,感情真切,柔腸百折。加之蒲劇口音腔調和秦腔相似,很快贏得了觀眾的喜愛。

  民國三十三年(1940年)前後,著名蒲劇表演藝術家王存才(老小旦)、閆逢春(胡子生)、彭福奎(文武小生)、筱蘭香(小旦)、筱月來(小生)以及筱豔秋(青衣)等來蘭搭班演出。代表劇目有《五雷陣》、《伍員殺府》、《汴梁圖》、《三搜府》、《翠屏山》、《潘金蓮戲叔》、《沙陀國搬兵》、《藏舟》等。王存才演《掛畫》,踩著硬蹺在圈椅扶手的各個支撐點上單腿而立,隨著情緒和人物心態的轉換輕鬆隨意地移動而不看腳下。他渾身是戲,感情和技巧溶為一體,令人歎為觀止。他演《紅霓關》中的東方夫人,在洞房中舉杯欲飲時看見自己的前夫在酒杯中獰笑時,一個掄背翻下案去,原先的滿頭珠翠不見了,散發伏額,冷汗潑麵、失魂喪魄的癡呆樣,活畫出了人物巨大的情感落差。這種神出鬼沒的藝術表現手段,讓範克峻先生感慨不已:“在我五十年的看戲曆史中,還沒見過功夫超過王存才先生的。”閻逢春無論唱腔、表演、扮相,包括髯口、甩發、紗帽翅、馬鞭、板帶、翎子等特技功夫無一不精,他移植秦腔的台架戲《伍員拆書》,依據秦腔的風格和規範而有所超越,當時隻有他才敢與郗德育分庭抗禮,一爭高下。筱豔秋擅長青衣唱工戲,唱腔剛柔相濟,土而不俗,由他演出的《三娘教子》膾灸人口,幾百句的唱詞如江河之浩蕩,完全不遵循戲曲固有的板眼節奏,而是順著人物內心的情感之流,跌宕起伏,自然流淌,已臻於“不加雕琢、率性而為之化境”。在《三上轎》、《四賢冊》、《斷橋亭》等戲中的卓越表演,罕有世人能出其右。此外,孫廣勝《藏舟》一劇中表演“撐船”,表現水中行船的小碎步技巧十分出色,故獲“水上漂”之美譽。筱月來在《小宴》中的“翎子”功、彭福奎在《石秀殺嫂》中的“耍刀花”等等,均顯露出很深的藝術造詣。在短時期內,蒲劇成了能與秦腔相抗衡的蘭州地區的第二大地方劇種。

  抗日戰爭勝利後,大部分蒲劇演員返回山西或去西安演出,“晉風社”解散,蒲劇在蘭州演出活動到此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元月,以豫劇名旦張鳳雲為主演的“豫聲分團”由西安來蘭募捐演出。在“中州戲園”(後稱中州劇院)首場演出大軸戲《桃花庵》,開蘭州戲曲舞台豫劇演出之始。他們的演出,以其古樸醇厚的中州音韻和酣暢明快的鄭衛弦索,在蘭州觀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豫劇著名小生趙義庭、花旦李蘭菊、名琴師張崇儒(豫劇板胡創造者)、名鼓師李作英應蘭州“中州劇院”邀請來蘭獻藝。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二月,著名演員王景雲應邀加盟“中州劇院”。新的演出陣容是王景雲(文武花旦)、趙義庭(文武小生)、宋淑雲(花旦)、李蘭菊(花旦)、馬景萄(正旦)、朱慶喜(花臉)、梁永傑(武生)等,全戲班共40餘人。常演劇目有《三拂袖》、《淩雲誌》、《義烈風》、《滌恥血》、《女貞花》、《霄壤恨》、《巾幗俠》、《克敵榮歸》、《葉含嫣》等30多出大型劇目。

  當年九月下旬,“中州劇場”受地痞、特務、無賴的騷擾,麵臨解散之際,西北長官公署政工處出麵接管,更名為“新光豫劇團”。首次出現“豫劇”二字,新中國成立後統稱“豫劇”。政工大隊少校大隊副李戰(李峻恩)為副團長,並代行團長職權。李戰接手後,對原演出班底,從整頓劇場、團風、整理劇目三個方麵入手,迅速扭轉了被動局麵。主要成員有李戰(編劇兼導演)、趙義庭、王景雲、宋淑雲(花旦)、馬蘭香(花旦)、李蘭菊(花旦)、韓金銘(胡子生)等。先後上演主要劇目有《秦雪梅吊孝》(李戰編劇)、《花媚娘》、《薑家莊》等,以及樊粹庭先生創作的大部分劇目和其他傳統劇目五十餘部,迎來了豫劇在蘭演出的鼎盛期,使秦劇及京劇的演出相形見絀。

  為了培養後備人才,李戰創辦了“新光豫劇學校”,隨著第一批學員開科授藝,標誌著豫劇這一劇種在蘭州紮下了根基。李戰作為蘭州早期話劇運動的開拓者,與豫劇結緣並產生濃厚興趣後,以樊粹庭為榜樣,以新的豫劇形式和戲劇理論改良傳統的豫劇演出形式,為豫劇在蘭的生存發展奔走呼號、彈思竭慮,傾注了畢生的精力和心血。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活躍在舞台上的著名演員鄭秋波、王喜雲、趙傳勝、馮世華、譚效國、趙長虹等大都受過他的教益。1957年,他被錯劃成右派後,沒有消沉,堅持為劇團編戲導演,創作了《金花傳》、《高歌躍進》、《泉水奔流》(與李耀先合作)、《紅姑娘》等劇目。1976年,他自動請纓到蘭州市豫劇團學員隊,不計報酬,甘當人梯,以“梅花獎”得主周樺為代表的一大批演員沒有辜負他的厚望,成為今天觀眾喜歡的優秀演員。

  民國三十八年(1949)正月初四夜,新光豫劇團占用的“中州劇院”發生了震驚省內外的城牆坍塌,造成死傷29人的慘劇。李戰被羈押,顯赫一時的新光豫劇團遂一蹶不振。

  民國三十八年(1949)二月,享有豫劇旦角“皇後之譽”的常香玉應國民黨西北軍政長官張治中邀請蒞蘭,於抗建堂演出《販馬記》,一等票價相當於普通雇員月收入,黑市票價為3塊銀元,但仍不乏搶購者,其演出火爆情景可想而知。3月下旬,常香玉返回西安不久,複於五月率“香玉豫劇改進社”二次抵蘭公演。6月,豫劇名伶王景雲率“景合豫劇團”由平涼來蘭,13日於青年館首場演出《拷紅》招待各界人士。翌日,《西北日報》評價:“常香玉好比梅蘭芳,王景雲像童芷芩。香玉演的是豫西劇,多為悲劇風格;景雲演的豫東劇,多為喜劇風格。看了香玉的悲劇,最好再看景雲的喜劇,才可以窺見豫劇的全貌。”

  王景雲,民國三十年(1941年)入西安獅吼豫劇團坐科學藝,是劇團一期畢業的尖子演員,文武兼備。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二月,在中州劇院演出的“高炳新班”為扭轉售票演出不景氣的局麵,從西安請來王景雲演出當時豫劇舞台最叫座的“樊戲”名劇《三拂袖》、《淩雲誌》、《義烈風》、《柳綠雲》、《滌恥血》、《女貞花》、《霄壤恨》、《葉含嫣》等及其他傳統劇目。“樊戲”在思想內容上具有強烈的反侵略和反封建主義的愛國民主色彩,在藝術上一掃舊劇粗疏、拖遝的麵貌,使平淡的故事變得曲折緊湊而引人入勝,曲詞賓白,力求雅俗共賞。當時,大多數演員以演“樊戲”為能事,但確能體其神髓、悟其風骨,且能身體力行者為數不多。王景雲作為樊粹庭先生最為得意的學生,自然得其真傳,受到了觀眾的肯定和熱烈歡迎。

  豫劇《三拂袖》是一出唱念做打俱全、文武兼備的重頭戲。王景雲對劇中主人公蔣琴心這一人物的刻畫,融匯了花旦、武旦、小生、武生等行當的表現手法,體現了她表演細膩、扮相俊美、基本功紮實、戲路子寬的特點。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二月五日,《和平日報》刊登文章,“新光豫劇團的河南梆子,在蘭州市有將近五年的曆史,其得人之歡迎及實座之盛,打破了蘭州市舊劇界以往之紀錄,近日來因坤伶王景雲、名小生趙義庭之出演,更大紅而特紅到不可收拾,這固然是豫劇伶人演技的成功所至,但也可以說中原的藝術的確有它獨特的奇光異彩”。王景雲因此被群眾譽為“藝術之花”。解放後,王景雲主演現代戲《白毛女》、《十二把鐮刀》等戲。在蘭州市郊慰問解放軍進藏部隊演出《白毛女》時,曾引起戰士進戲忘情,持槍衝上舞台替白毛女伸冤報仇之事。“文革”後,王景雲由於聲帶退化從事教學,為造就豫劇人才盡心盡力。

  “香玉”、“景雲”、“新光”三個豫劇班社齊聚蘭州,一時名伶薈萃,除帶班人王景雲、常香玉外,還有著名的文武小生、享有“活猴”、“活牛郎”之稱的常香玲,有著名文武小生趙義庭,著名胡子生曹子道,名老旦朱慶喜(男),還有優秀的豫劇演員宋淑雲、馬蘭香、史彩雲、馬景萄、蔡君生、肖喜玲等人,軟硬場麵上有豫劇界著名的琴師“三張一郭”——張崇儒、張伯讓、張金山、郭世廣以及名鼓師李作英等人,一時名角競技,演出十分火爆。

  豫劇琴師張崇儒(1906—1985),1945年來蘭加盟“中州劇院”,與豫劇著名伴奏員張伯讓(三弦)、張金山(板胡)、郭世廣(二胡)並稱為豫劇在西北的“三張一郭”。張崇儒曾與陳素真、趙義庭合作多年,默契無間,為演出增光添彩。每逢拉長過門(大慢板)時,掌聲如潮,滿場若沸。張崇儒先生對豫劇的最大貢獻是對伴奏主樂器的改革,原用絲弦(即皮翁),栓短、弓輕、音筒瘦長,故出音尖細單薄,不甚悅耳。經他反複鑽研試驗,將音筒改為四方桐木殼和桐木板麵,結束音似二胡。後用檳榔筒壁,又將絲弦改為皮弦(又叫老弦、須戴鐵皮指帽弦),柱體加高,弦弓加長,馬尾加粗,演奏時用“下把”,長弓大調,聲音寬宏剛勁,昂揚激越,很少用“碎弓”,一弓可出多至十餘字,著重手指技法,在豫劇板胡演奏中獨樹一幟,自成一家。他為人正直嚴謹,工作精益求精,其藝德和技巧在豫劇界堪稱一代楷模。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由楊星星、鄭伯範、金彩霞等人組成的評劇戲班來蘭演出。地址在蘭州隍廟及中山林、雙城門外茶園等地。上演《李三娘打水》、《王二姐思夫》、《大過年》、《花為媒》、《三節烈》、《免奶奶回娘家》等劇目。其演員中有當時年僅十三四歲,以後成為評劇著名演員的新鳳霞。據她後來回憶:“解放前我經常赴甘肅流動演出,記得在1942至1943年之間,那時我很小,也就是十三四歲,跟著師傅年年要到陝西、甘肅一帶演出一至二次……”

  河南曲劇。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河南曲劇某戲班曾進入蘭州演出過。上演主要劇目有《三搜索府》等。該戲班人員少,戲箱簡陋,為走江湖性質的流動演出,未在蘭州產生較大影響。

  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蟄伏於蘭州的戲曲從業人員自發地組織起來,立即投入到歡慶勝利、慰問解放軍的活動之中。“西北劇校”師生演出京劇《霸王別姬》,在副校長柴佩如的帶領下,隨三軍文工團開赴河西。8月31日,朱軍、薛炳坤、範克峻、米精華組織在蘭著名秦腔演員劉金榮、沈愛蓮、劉清華、靖正恭、劉德卿等在農民俱樂部為解放軍演出,歡慶蘭州解放。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蘭州的戲曲演出活動,在中國共產黨及人民政府的領導下,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