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二章 大唐盛衰(2)

  韋後亂政

  唐朝是李家的天下,按照封建社會的規矩,隻有和皇帝同姓的人才能封王。可是唐中宗複位以後,便立妃子韋氏為皇後,追封皇後的父親韋玄為貞王。大臣責虛反對說:“異姓不王,古來如此,陛下剛剛複位,就大封後族(皇後的家族),天下會失望的。”唐中宗不理睬。

  原來,在武則天的4個兒子中,除去李弘聰明練達、通曉事理以外,其餘三個都不像母親,而像他們的父親高宗了。尤其這位中宗李顯,特別庸懦。他被武則天放逐到房州的時候,隻有韋氏陪著他,兩人嚐盡了人世間的苦難。每當聽說武則天派使臣來了,唐中宗就嚇得想自殺,韋氏總是安慰他說:“禍福無常,不一定是賜死,何必這樣懼怕呢?”有韋氏在患難中的幫助,唐中宗才活了下來,所以他和韋後的感情特別好。他曾經對韋氏發誓:“有朝一日,重登帝位,一定滿足你的一切願望。”如今他當上了皇帝,就想實踐自己的誓言,一切都按韋後的願望辦。這樣一來,韋後也學起武則天來了,但是唐中宗比唐高宗更昏庸,韋後遠沒有武則天那樣的政治才能,所以唐朝的政局又開始動蕩不安了。

  那時候,武則天雖然死了,武三思仍然很有勢力。韋後最寵愛的小女兒安樂公主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兩家成為兒女親家,關係十分密切。時間一長,武三思和韋後就勾結在一起了。唐中宗對韋後言聽計從。他見韋後信任武三思,自己遇到什麽重大的事,也找武三思商量,還聽從韋後的意見,任命武三思當了宰相。武三思依靠韋後,比武則天當權的時候還要威風。張柬之見形勢不妙,就勸唐中宗除掉武三思,削弱武氏的權力。可是,木已成舟,武三思已經深得唐中宗的信任。

  武三思知道了張柬之想要加害於他,忙去找韋後商量對付的辦法。韋後和武三思一起,到中宗那裏攻擊張柬之等5位大臣,說他們“恃功專權,圖謀不軌”。昏庸的唐中宗信以為真,忙問:“這如何是好?”武三思把他和韋後策劃好的主意說了一遍,要唐中宗晉升張柬之等5位大臣為王。唐中宗解地問:“封他們做王,不是更難控製了嗎?”武三思說:“這叫明升暗降,實際上奪了他們的權。”唐中宗依照他的意見辦了。果然,5位大臣做了王,反而不能再參預朝政。武三思把持大權,被張柬之罷官的一律複職。後來,武三思又捏造了附馬都尉王同皎謀反一案,把張柬之等5位大臣先發配後處死。

  安樂公主是韋後最小的女兒,野心勃勃,一心想做第二個武則天。因她長得又漂亮,又聰明,因此中宗和韋後格外寵愛她,一些趨炎附勢的官員對她也百般巴結。安樂公主在宮中飛揚跋扈,為所欲為。她想辦什麽事,需要皇帝下詔,她就自己把詔書寫好,卻將內容部分用手掩住,不給皇帝看,隻讓皇帝簽署。昏庸的中宗竟然笑著從命。因此對安樂公主無人敢惹。

  那時朝廷已經遷回西都長安。中宗和韋後生的兒子李重潤,19歲時因議論“二張”被迫自殺了,皇家沒有嫡子,隻好立中宗的庶長子李重俊為皇太子。可是安樂公主對唐中宗立李重俊做太子很不滿意。安樂公主竟纏著父親要他廢了太子,而立自己為皇太女,將來繼皇帝位。學她祖母的樣子,也來做做女皇。

  安樂公主朝思暮想當女皇,因此把李重俊看成眼中釘,千方百計想把他除掉。太子李重俊忍無可忍,便跟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將軍李思衝等起來反抗。他們領了300多名羽林軍,先殺向武三思的王府,把武三思和武崇訓捉住,曆數他們的罪惡,將他們一刀斬了。駙馬武崇訓死了,安樂公主改嫁武延秀,仍然像以前那樣橫行霸道。後來連宰相也出自她的門下,中書令宗楚客便是其中的一個。宗楚客是武則天堂姐的兒子,進士出身。他原來投靠武三思,作了兵部尚書。武三思死後,他又投入安樂公主門下,終於官居宰相。

  公元710年,有個叫郎岌的老百姓,給皇帝上書,說皇後和宗楚客將為逆亂。韋後讓皇帝把朗岌杖斃。又有許州司馬參軍燕欽融上表說:“皇上淫亂,幹預國政。而安樂公主、武延秀、宗楚客等人,也圖危害宗廟社稷。”中宗把燕欽融召來,當麵詢問。燕欽融慷慨直言,把韋後、安樂公主的醜事和不法勾當和盤講出。中宗聽了默然不語。宗楚客在一旁見了,怕燕欽融再說出他的事來,竟矯詔讓侍衛把燕欽融投在殿廷石階上,折頸而死。中宗雖然不曾責備宗楚客,但麵色很難看。宗楚客知道皇帝已經生了疑心,趕忙去報告了安樂公主。公主又和韋後商量。安樂公主建議,奪權害死父親,讓韋後臨朝,立她為皇太女,將來傳位於她。韋後同意了,母女二人合謀要毒死唐中宗,一天,唐中宗正審閱奏章,來不及吃飯,韋後讓宮女送去蒸餅。唐中宗邊看奏章邊吃,沒等吃完,便倒在地上死了。

  韋後毒死唐中宗,把消息封鎖起來,不發喪,然後召集韋家子弟和她的親信,帶兵5萬人守衛京城,準備登基稱帝。她沒料到,被她陷害罷了官的李隆基(唐睿宗的第三個兒子),早已料到韋後會篡奪皇位,為了保住唐室江山,在長安的羽林軍中結交了一批猛將,等待著時機。唐中宗被害,李隆基立即發動羽林軍攻入宮中,殺了韋皇後和安樂公主,接著用武力清洗韋氏和武氏集團,把韋氏家族和武氏家族的人差不多都殺光了。

  最後,由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出麵,恢複唐睿宗的帝位。公元712年,唐睿宗又把皇位讓給了李隆基,他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唐玄宗。

  玄宗“開元之治”

  李隆基28歲即皇帝位,年號“開元”。由於他死後的廟號是“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所以史書上便稱他為“玄宗”。又因廟號中有個“明”字,又稱為“明皇”。唐玄宗李隆基是位了不起的皇帝,在他執政前期,社會空前繁榮。

  李隆基是睿宗李旦的第三個兒子。大哥李成器,武後曾立他為皇太孫。後來中宗即位,改封為宋王。李隆基討平了韋後和安樂公主,使父親睿宗即位。睿宗在確立東宮皇儲時有些為難,如果按常規來講,李成器不但年長,而且是嫡子,並作過太孫;但李隆基卻在建立王朝中立了大功,所以睿宗遲遲決定不下來。李成器看出父親的心事,就親自去見父親,流著淚誠懇地讓位。睿宗很感動。大臣們也認為李成器過於忠厚老實,不如李隆基能幹。於是睿宗終於決定立李隆基為太子,不久又傳位給他。

  睿宗共有六個兒子,幺子李隆悌兒時夭折,其餘五個兒子李成器、李成業、李隆基、李範、李業是在危難中長大的,因此彼此維護,十分友愛。現在李隆基作了皇帝,他不忘兄弟的情誼,更感激大哥的讓位大德,便在皇宮外麵建了五座王府,經常去探望。

  玄宗的內部宗親,和睦安定,而在外廷之中,也注意選用賢臣。這是因為唐玄宗經過兩次政變才得到政權,所以他很注意從各方麵來鞏固他的統治。他即位的第二年就規定:在京官中選拔有才識的人派到外地作都督刺史;選外地都督、刺史中有本事的調到朝廷來任職,使他們出入的人數相差不大。後來把這種調動作為一種製度固定來。公元716年,唐玄宗在殿堂親自複試吏部新選派的縣令,把其中不合格的40多人斥退回家。他重用姚崇和宋為宰相,這兩個人十分幹練,把國事處理得井井有條,人們把他倆跟太宗時的宰相房玄齡和杜如晦相比,說“前有房、杜,後有姚、宋。”把玄宗開元這20多年,比同於太宗“貞觀之治”時期,稱之為“開元之治”。

  姚崇在睿宗的時候擔任兵部尚書,因為得罪了太平公主,被貶到同州作刺史。唐玄宗想到他是個很有才幹的人,就召他入朝。唐玄宗誠懇地對姚崇說:“我早知道你是人才,請您做我的宰相吧!”姚崇推辭不肯,唐玄宗很奇怪,問他什麽緣故。姚崇跪下說道:“臣有十件大事,恐怕陛下未必同意,所以不敢接受任命。”唐玄宗說:“你說說看,是哪十件大事?”姚崇從容地說:“第一,以仁義為先,不要隻用刑罰;第二,30年之內,不要在邊境作戰;第三,宦官不要幹預朝政;第四,皇親國戚不要擔任台、省職務;第五,無論什麽人,犯了法都得受罰;第六,取消租稅以外的一切額外征收;第七,禁止營造佛寺;第八,對待臣部下要有禮;第九,允許群臣朝政提出批評建議;第十,嚴禁外戚幹預政事。這十件大事,陛下能同意嗎?”唐玄宗十分誠懇地說:“這十件大事至關緊要,我都同意,你不必擔心。”姚崇馬上叩頭謝恩,表示願意接受任命。

  姚崇當了宰相以後,沒有辜負唐玄宗對他的信任,治理國家很有成績。有一次,姚崇為幾個低級官員晉級的事去請示玄宗。他連奏三次,玄宗卻仰視殿頂,不答理他。姚崇隻好退出。玄宗的近侍太監高力士說:“陛下日理萬機,宰相來奏事,應該當麵表示可否,不理人家好嗎?”玄宗說:“朕任命元之任宰相,如果有國家大事,自當來奏聞與朕共議;象郎吏這樣的官吏的升遷,他決定就行了,為什麽還要麻煩朕呢!”高力士把這話告訴了姚崇。姚崇很高興,也很感動。

  薛王李業的舅舅王仙童,因為搶奪百姓的財物,吞占民田,被禦史告到朝廷。王仙童有恃無恐,通過李業,請玄宗赦免。玄宗派姚崇處理。姚崇對玄宗說:“王仙童犯法,證據確鑿,禦史所說的全是事實,不應該赦免。”唐玄宗同意姚崇的意見,依法懲辦了王仙童。打擊了那些無法無天的豪強貴族,使他們不得不有所收斂。

  唐玄宗還十分重視興修水利,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地興建了不少水利工程,多者灌田30萬畝,少則灌田也不下10萬畝。開元時期,全國共興建了50多項較大的水利工程。唐玄宗還注重提高軍隊的素質,開元時,逐步以募兵製代替了府兵製,軍隊在邊境上大興屯田,這樣既加強了邊防,又減少了國家的財政開支,同時提高了戰鬥力。玄宗在東北設忽汗州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和重建營州都督府。在西北重建安西、北庭都護府,並收複了武則天時失去的西城重鎮碎葉,加強了西北和東北的邊防。對此蕃、突厥、南詔等族,采取和親與籠絡政策,從而鞏固和發展了統一民族的國家。

  唐玄宗非常重視學術文化發展。他下令在長安、洛陽創建集書院,組織全國著名學者著書立說,還聘請學者來京,如張遂任天文學顧問,李白亦應召入宮,對當時文化界有很大影響。

  唐玄宗的時候,和姚崇齊名的賢相,還有宋、張九齡等,他們為唐朝的政治經濟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唐朝從貞觀初年到開元末年,經過100多年的建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達到了全盛時期。一個小的縣城也有萬把戶人家。稻米十分油潤,小米非常潔白,公家或私人的倉庫裏都裝滿了糧食。全國各地都很太平,出遠門再也不必挑選好日子。齊魯生產的絲織品一車又一車在各地暢銷,男子耕種,婦女采桑養蠶,大家安居樂業。

  這一時期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富足安定,唐朝進入了其最鼎盛的時期,其時正是唐玄宗在位的開元時期(公元713~741年),因此曆史上把這種全盛的景象稱為“開元之治”。

  僧一行編製《大衍曆》

  唐代的天文學也很發達,最著名的天文學家是一行和尚。一行姓張,名遂,魏州昌樂(今河南昌樂)人,生於公元683年。他從小刻苦學習,特別喜歡鑽研天文、曆法、算術中的疑難問題,對佛教經典也有深入的研究,年輕時就地已成為長安城裏有名的學者。他出家後,法名叫一行,之後到各尋師訪友。在浙江天台山國清寺,在一位數學造詣較深的僧侶的指導下,一行對天文、曆法的研究更加深入,成為當時全國有名的學者。

  717年,一行來到長安,唐玄宗親自召見了他,讓他主持編製新曆法。首先,他和天文儀器製造家梁令瓚共同製造了觀測天象的黃道遊儀。黃道,就是人們從地球上看太陽,感覺到太陽在宇宙空間一年中的運行軌道。測定日、月在軌道上的位置和它們的運動情況,對提高曆法的精確度有決定性作用。過去的測量都是間接進行的,測量結果還需要再進行換算,誤差很大。黃道遊儀解決了這個問題,測量更準確了。一行利用這個儀器發現恒星的位置和古代所測的位置有很大不同,第一次發現了恒星移動的現象,大大推動了人類對恒星的觀測和研究。在一行的倡議下,從724到725年,在全國13個地點測量北極高度和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當天中午的日影長度。一行從各地的測量數據中計算出子午線的長度,它雖然與現代測量出的子午線長度有一定誤差,但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測量子午線的紀錄,對於研究天文學史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一行和梁令瓚在漢代科學家張衡設計的基礎上,製造了水力運轉渾天儀。這個渾天儀上畫著星宿、赤道,灌進水去衝動輪子,儀器就轉動起來,每晝夜自轉一周,和天象相符合。儀器中還有兩個木人,一個木人每刻鍾擊鼓一次,一個木人每個時辰(兩小時)敲鍾一次,都由儀器中的輪軸操縱。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動記時器。

  724年,一行開始就編製了新曆法,3年後,新曆法《大衍曆》草稿完成。這是當時一部很先進的曆法,它比較正確地掌握了太陽運動的規律,把太陽和月亮每天的位置和運動,每天見到的星象和晝夜時刻,以及日食、月食和五大行星的位置都作了說明。在明朝末年西方的曆法傳入我國以前,我國一直沿用著這部曆法。

  727年,《大衍曆》剛剛完成,一行就因為勞累過度,一病不起,與世長辭了,死的時候才45歲。一行的發明創造,和他編製新曆法的功績,在我國天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代天文學家之一。

  李林甫欺上瞞下

  唐玄宗做了二十多年太平天子,國泰民安,漸漸滋長了驕傲怠惰的情緒,不像原來那樣勵精圖治了。於是,他就追求起享樂的生活來,朝廷弊端日益顯露出來。

  宰相張九齡看到這種情況,心裏挺著急,常常給唐玄宗提意見。張九齡任相期間,知人善鑒,頗具政治家的遠見。唐玄宗本來很尊重張九齡,但是到了後來,對張九齡的意見也聽不進去了。他隻願聽一些奉承話了。

  大臣李林甫,是一個不學無術的人。他什麽事都不會,專學了一套奉承拍馬的本領。他和宮內的宦官、妃子勾結,探聽宮內的動靜。唐玄宗在宮裏說些什麽,想些什麽,他都先摸了底。等到唐玄宗找他商量什麽事,他就對答如流,簡直跟唐玄宗想的一樣。唐玄宗聽了挺舒服,覺得李林甫既能幹,又聽話。

  唐玄宗想把李林甫提為宰相,跟張九齡商量。張九齡看不慣李林甫這路人,就直截了當地說:“宰相的地位,關係到國家的安危。陛下如果拜李林甫為相,隻怕將來國家要遭到災難。”這些話傳到李林甫那裏,李林甫把張九齡恨得咬牙切齒。

  朔方(治所在今寧夏靈武)將領牛仙客,目不識丁,但是在理財方麵,很有點方法,又善於結交朝中權貴,獲得虛名。唐玄宗想提拔牛仙客,張九齡沒有同意。李林甫在唐玄宗麵前說:“像牛仙客這樣的人,才是宰相的人選;張九齡是個書呆子,不識大體。”

  有一次,唐玄宗又找張九齡商量提拔牛仙客的事。張九齡還是不同意。唐玄宗發火了,厲聲說:“難道什麽事都得由你作主嗎!”唐玄宗越來越覺得張九齡討厭,加上聽信了李林甫的誹謗,終於撤了張九齡的職,讓李林甫當宰相。自張九齡罷相以後,唐朝局勢開始走下坡路。

  李林甫一當上宰相,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唐玄宗和百官隔絕,不許大家在玄宗麵前提意見。有一次,他把諫官召集起來,公開宣布說:“現在皇上聖明,做臣下的隻要按皇上意旨辦事,用不著大家七嘴八舌。你們沒看到立仗馬(一種在皇宮前作儀仗用的馬)嗎?它們吃的飼料相當於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哪一匹馬要是叫了一聲,就被拉出去不用,後悔也來不及了。”

  有一個諫官不聽李林甫的話,上奏本給唐玄宗提建議。第二天,就接到命令,被降職到外地去做縣令。大家知道這是李林甫的意思,以後誰也不敢向玄宗提意見了。

  李林甫知道自己在朝廷中的名聲不好。凡是大臣中能力比他強的,他就千方百計地把他們排擠掉。他要排擠一個人,表麵上不動聲色,笑臉相待,卻在背地裏暗箭傷人。

  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樓上隔著簾子眺望,兵部侍郎盧絢騎馬經過樓下。唐玄宗看到盧絢風度很好,隨口讚賞幾句。第二天,李林甫得知這件事,就把盧絢降職為華州刺史。盧絢到任不久,又被誣說他身體不好,不稱職,再一次降了職。

  有一個官員嚴挺之,被李林甫排擠在外地當刺史。後來,唐玄宗想起他,跟李林甫說:“嚴挺之還在嗎?這個人很有才能,還可以用呢。”

  李林甫說:“陛下既然想念他,我去打聽一下。”

  退了朝,林林甫連忙把嚴挺之的弟弟找來,說:“你哥哥不是很想回京城見皇上嗎,我倒有一個辦法。”

  嚴挺之的弟弟見李林甫這樣關心他哥哥,當然很感激,連忙請教該怎麽辦。李林甫說:“隻要叫你哥哥上一道奏章,就說他得了病,請求回京城來看病。”

  嚴挺之接到他弟弟的信,真的上了一道奏章,請求回京城看病。李林甫就拿著奏章去見唐玄宗,說:“真太可惜,嚴挺之現在得了重病,不能幹大事了。”

  唐玄宗惋惜地歎了口氣,也就算了。像嚴挺之這樣上當受騙的還真不少。但是,盡管李林甫裝扮得怎麽巧妙,他的陰謀詭計到底被人們識破。人們就說李林甫這個人是“嘴上像蜜甜,肚裏藏著劍”(成語“口蜜腹劍”就是這樣來的)。

  李林甫當了十九年宰相,一個個有才能的正直的大臣全都遭到排斥,一批批鑽營拍馬的小人都受到重用提拔。就在這個時期,唐朝的政治從興盛轉向衰敗。這時期的唐朝廷以資曆用人,士大夫持祿養恩,不思進取,終於導致了“安史之亂”。

  鑒真東渡日本

  隋唐時期,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更密切了。從公元630年到公元894年,日本派出遣唐使共14次,每次都在100人以上,最多的一次有650人。很多日本留學生進入唐朝的最高學府國子監深造,有的在中國居住20年以上,有的留在唐朝做官。唐朝也有許多學者到日本去,其中最著名的是鑒真。

  鑒真俗姓淳於,是揚州江陽人,鑒真是他出家後的法號。他生在公元688年,父親是個商人,也是個非常虔誠的佛教徒。鑒真從小受父親影響,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4歲那年就出家當了和尚。

  經過佛寺裏名師的指導,鑒真的佛學知識越來越豐富。後來在長安的一座佛寺裏受了具足戒(戒是佛教徒應當遵守的戒條、戒律。舉行儀式,接受師父授給的戒條,叫受戒。足具戒是僧侶的最高戒律,受具足戒表明受戒人的學問已經達到高深的程度,有了講授的資格)。由於他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品德,當他45歲的時候,已經成為名揚四海的高僧,由他授戒的門徒達到4萬多人。

  當時,日本受中國影響,大力提倡佛教。他們依照唐朝修建佛寺。日本政府還決定派榮睿和普照兩位年輕的僧徒到中國學習佛學,並打算聘請中國的高僧去日本傳授戒律。

  榮睿和普照在洛陽、長安學習佛法,他們聽說鑒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就想請鑒真到日本去。公元742年,榮睿、普照到揚州大明寺,拜訪鑒真,向他說明了來意,鑒真見他們這樣誠心,就問身邊的弟子:“你們有誰願意接受邀請,去日本國傳經嗎?”在場的僧侶誰也不吭聲。過了半天,一個名叫祥彥的僧徒站起來說:“日本國離我們太遠,與中國隔著茫茫大海,途中恐怕性命難保,所以不敢去。”鑒真說:“為了傳播佛法,怎麽能顧惜生命呢?你們既然都不願意去,我去吧!”僧徒見師父態度這樣堅決,都很感動,紛紛表示願意跟隨師父東渡日本。

  唐朝法律規定,未經政府批準,私人是不準出國的。榮睿和普照通過宰相李林甫的哥哥、信奉佛教的李林宗的幫助,辦好了鑒真出國的手續。但是很不巧,正當他們要開船遠航的時候,浙江一帶發生海盜事件,沿海關防檢查十分嚴格。鑒真的弟子道航和如海發生糾紛,驚動了官府,沒收了他們的船隻。這次東渡沒能成行。

  第二次出海,他們在海上遇到風浪,船觸礁沉沒,他們困在荒島上,後來被漁船發現救了回來。第三次、第四次也都沒有成功。

  公元748年,61歲的鑒真做好了第五次東渡的準備。6月的一天夜裏,鑒真和他的弟子們登上了大船出發了。不久就遇到了大風浪。直到10月才繼續啟航。沒料到有一天船剛行到中午,海麵上突然刮起暴風。風越刮越大,浪越來越高,黑雲遮天,狂風怒吼。船上的人,一個個頭暈無力,嘔吐不止,隻有船夫還能勉強支持。船上的淡水用完了,隻好喝海水,喝後腹脹難忍。他們一連在海上漂了14天,船終於靠岸了。上了岸才知道已經到了海南島最南端的振州。

  不幸的事情接二連三地發生了。先是榮睿因旅途顛簸,患病去世。接著,鑒真因為南方暑熱,得了眼病,雙目失明。不久,跟隨鑒真多年的弟子祥彥也去世了。這一係列的打擊和挫折,並沒有嚇倒鑒真。相反,他東渡的決心更加堅定了。公元751年春天,鑒真回到揚州,又著手準備第六次東渡。

  公元753年10月,日本第10次“遣唐使”準備回國了。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備真備,以及跟他們一起回國的晃衡等,一起來到揚州延光寺拜訪鑒真,並再一次邀請他東渡。年已六旬的鑒真滿口答應。他為了避免官府的阻攔,讓遣唐使的船先離開揚州,約定在黃泗浦會合。10月19日,鑒真等乘小船出發,隨行的有思托和普照等弟子共24人。四條遣唐使船於11月15日時啟航。鑒真開始了第六次東渡。

  經過兩個多月的艱難航行,鑒真所乘的船抵達日本九州島,東渡終於成功了。這時鑒真已經66歲了。

  公元754年,鑒真一行到達日本首都奈良,受到了熱情接待,住進東大寺。鑒真的到來,震動了日本各界,他們從早到晚前來拜謁慰問。奈良城的街道房屋極象長安城,鑒真感到十分親切。

  日本天皇把全國傳授戒律的大權托付給鑒真。並授給他“傳燈大法師”的法號。鑒真在東大寺的佛前設起了戒壇,興盛大授戒儀式。天皇、皇後、皇太子依次登雲受戒。從此以後,不論什麽人,如果沒有經指定的戒壇受戒,就不能取得僧籍。

  鑒真在日本天皇賜給他的一塊宅地上建造了一座新寺院,叫做“唐招提寺”。他親自參加唐招提寺的建築,整個建築結構精巧,布局合理,氣勢雄偉,反映了唐朝建築的特點,遺留下來最宏偉的建築物,對日本寺院建築影響很大。從此,鑒真就在唐招提寺中講律授戒。唐招提寺成為當時日本最有影響的寺院。

  鑒真東渡日本不但傳播了中國的佛學和授戒製度,而且把當時最成熟的唐代文明介紹給日本。鑒真精通醫學,他帶去了許多藥方,還親自給人看病,傳授中草藥知識。他還帶去中國的繡像、雕像、畫像、書貼等,對日本的美術界很有影響。

  鑒真在日本度過了10個春秋,為中日兩國的友誼和兩國科技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公元763年,76歲的鑒真在奈良病逝了。日本朋友將他葬在唐招提寺,並且世世代代紀念他。

  李白蔑視權貴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唐代的一位大詩人。公元701年出生於碎葉城(今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境內的巴爾喀什湖之南,唐代屬安西都護府)。5歲時,隨其父遷居綿州昌隆縣青蓮鄉(今四川省江油縣)。在那裏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代。李白自幼博學廣覽,讀了很多的書,並能寫作出色的文章。他性格開朗豪放,富於正義感和遠大的抱負。

  李白生活在唐代由盛轉衰的曆史時期,當時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矛盾和鬥爭,使得他對唐王朝的腐朽政治逐漸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開始擔憂國家的前途命運。

  李白的青年時代,正值唐玄宗統治的“開元之治”的盛世時期。玄宗繼位之初,曾有所作為,他大力改革吏治,整頓綱紀,改變了前朝存在的官爵冗濫,奸佞得寵,以及僧尼眾多、宮廷荒淫奢侈的腐敗風氣。同時任命有才幹、敢於進諫、肯於負責的姚崇、宋為宰相,改變了過去“重京官,輕外任”的做法,而采取了定期輪換京官和地方官的辦法。有著遠大政治抱負的李白,決心為國家的繁榮幹一番事業。

  在李白26歲的時候,離開蜀地,“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上安州斐長史書》)希望在漫遊中,遇到知己的提拔和得到宦途的出路,以實現他平素濟國利民的思想。在長期的漫遊中,大江南北,北國邊疆,到處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李白42歲時,由其友人、道士吳筠的推薦,才被玄宗召到長安,成為翰林供奉。唐玄宗隻不過是把他當成禦用文人,要他寫些點綴太平的宮廷詩詞。此時的唐玄宗已不勤於政事,朝政大事完全由李林甫掌握。李白目睹奸臣當道,忠良受害,政治黑暗的場麵,十分苦悶和失望,為國家建立功業的理想和抱負也成為泡影。麵對這樣的處境,李白並不屈膝低頭,他在詩中公開寫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留別》)李白也曾“敢進興亡言”,(《書情贈蔡舍人雄》)與玄宗的腐朽黑暗統治進行過鬥爭。他鄙視朝廷中的那些腐朽的權貴,對他們嘻笑怒罵,“謔浪赤墀青鎖緊”。(《玉過吟》)他因此成了權貴們的眼中釘,為此受到宦官高力士、駙馬張泊和楊貴妃等人的讒言誹謗,於天寶三年(744年)為唐玄宗放逐而離開了長安。李白被逐出長安,感到十分憤慨,他在《行路難》一詩中,以“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的詩句,來表達自己的抱負不能實現,受權臣惡勢力排擠的苦悶心情。但對未來仍抱有幻想,還用“閑來垂釣碧溪上,忽複乘舟夢日邊”之句,表達自己仍要為國建功的迫切願望,並開始了他第二次長期南北漫遊的生活。

  天寶十年(751年),李白應在北地節度軍中任職的友人何昌浩邀請,決定北行幽州。那時候,安祿山已經兼領了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的節度使,其權勢日愈強大,蓄意奪取唐王朝的天下。這年的深秋,李白由開封啟程,一路上且行且停,途經鄴郡(今河北省臨漳)、邯鄲、廣平(今河北省永年),於752年10月到達幽州,並在幽州渡過了一個冬天。在幽州,李白目睹了安祿山的軍隊,戈戟星羅棋布,人民罹於兵禍,《北風行》一詩記述了北方一婦女對丈夫戰死的悲憤心情和淒慘境遇,反映了人民對安祿山的統治不滿。李白也感歎自己徒有才幹,雖憂念唐王朝的前途,而又報國無門,一籌莫展。

  在國家動亂的歲月裏,李白“中夜四五歎,常為大國憂”,並以“誓欲清幽燕,不惜微軀捐”(《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郎》),表示以身許國的壯誌。安祿山攻破長安以後,他出於愛國熱情,參加了鎮守南方的李幕府,後來由於爭奪帝位的鬥爭,李被他的哥哥唐肅宗李亨打敗,李白也被捕判罪,流放夜郎(今貴州省遵義附近),在流放途中遇赦,回到長江下遊。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李白聽說李光弼帶兵東征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於是又北上參軍,不幸路途病倒,62歲的李白於次年死在長江邊上的當塗。

  李白的詩歌流傳後世的約近一千首。李白詩中,不少是揭露和抨擊唐朝統治集團的黑暗統治。李白從自己被排擠的切身感受中,更是認識到賢才受辱,開明進步的政治勢力受到壓抑。李白揭露這種不正常的局麵是“群沙穢明珠,眾草淩孤芳”(《古風》其三十七)。辛辣地譏諷唐玄宗是“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古風》其十五)在李白的不少詩歌中,對於那些腐朽的封建權貴,反映出一種嫉惡如仇、鄙視權貴的反抗精神。

  李白是繼屈原之後,中國又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那爭取個性自由、蔑視權貴和同社會抗爭的精神,令世人敬佩。他因此獲得“詩仙”的稱號。

  “詩聖”杜甫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這些詩句,在我國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其作者就是被譽為“詩聖”的唐代大詩人——杜甫。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後遷至河南鞏縣。他曾在長安東南杜陵附近的少陵住過,故自稱“少陵野老”。他曾做過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所以後人稱他為杜工部。

  杜甫出生於一個詩書世家,祖父杜審言是唐朝武則天時代的著名詩人,父親杜閑,做過奉天縣(今陝西省乾縣)的縣令。受家庭的熏陶,杜甫7歲時因作《鳳凰詩》一鳴驚人。十四、五歲的時候,已經開始和洛陽一些有名的文人交往,成為詩人聚會不可缺少的常客。20歲以後,離開家鄉,開始漫遊祖國山河,參觀了許多名勝古跡。

  公元744年,杜甫在長安見到了李白。李白比杜甫年長11歲。當時李白已是舉世矚目的大詩人,杜甫則是剛剛成名。他們互相欽佩,一起漫遊河南、山東等地。杜甫寫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紀念兩人結下的深厚友誼。

  杜甫通過多年的遊曆生活,接觸了豐富的文化遺產,遊覽了祖國的壯麗河山,增加了對祖國的熱愛。公元746年,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恰逢唐玄宗下令廣招天下有才之士。杜甫滿懷希望去應考,誰知應考的舉人無一及第。原來當朝宰相李林甫怕舉人進入宮廷揭發他的罪惡,故意一個不取。杜甫甚是憤懣。這時他父親去世了。他的生活也由此發生了轉折,杜甫為了維持生活,隻得投詩求官。唐朝人特別重視詩歌,仕人除參加科舉外,向達官貴人投詩,謀求一官半職,也是一條途徑。杜甫一連寫了“贈起居舍人”、“上韋左相”等詩篇,甚至向皇帝獻了三篇賦,雖博得“詞感帝王尊”的虛名,仍未得一官半職。

  公元755年,杜甫回家探望他的妻兒。回到家中,隻聽見家中嚎啕聲一片,原來他那不滿周年的兒子剛剛餓死。杜甫回想起回家路過驪山時,唐玄宗與楊貴妃在華清池內宮弦歌舞、大張宴席,自己一個不納租稅,不服徭役的官僚家庭的孩子尚且被餓死,可知一般百姓的境遇更加悲慘了。想到這裏,他奮筆寫了《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其中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成為千古流傳的佳句。

  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叛軍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無惡不作。杜甫感受百姓所受災難,又希望唐朝能盡快平定叛亂,於是寫下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著名詩篇。

  公元757年,杜甫逃出長安,直奔鳳翔,投奔唐肅宗。此時杜甫衣破露肘,腳穿麻鞋,老瘦不堪。肅宗見他忠心耿耿,任命他為左拾遺,負責對政事提意見。不久,肅宗見他時常批評朝政,給以探親名義,逐出朝廷。

  杜甫把一路上所見所聞,寫出一篇五言敘事詩《北征》。詩中記載了阡陌之間,人煙蕭瑟,到處是呻吟流血的傷兵難民,怵目驚心。杜甫用詩忠實地記錄了這場戰亂所造的殘敗景象,更諱而不言地敘述了人民遭受的苦難。由於杜甫長年生活於百姓之間,了解到他們的疾苦。征兵、征糧,連年戰爭,逼得百姓家破人亡。詩人悲憤而沉痛地用一首首詩歌,勾畫出一幅幅社會曆史畫圖。杜甫著名的“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史》)、“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就是此時創作出的。

  杜甫浪跡天涯,訪求一個容身的小天地。他先到秦州(今甘肅天水),繼又南下同穀,經棧道,穿劍門入蜀,然後到成都定居下來。途中,他寫了許多詩,記述其行蹤,描繪祖國山河大川,也反映了社會現實。

  後來,杜甫在朋友嚴武薦舉下,做了檢校工部員外郎和節度使參謀。在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營建起一座草堂。在這風景優美的草堂邊,他植樹栽竹,養雞養鴨,生活雖艱苦,但能和鄰居的農夫交朋友,心情倒也愉快。

  這年秋天,秋風怒號,草堂頂上的茅草被卷走。風剛停,雨又下個不停,屋裏漏得沒有一塊幹地。在這難眠的長夜,杜甫寫下了著名的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中寫道:“安得廣廈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他想到社會上廣大的“寒士”,慷慨激昂地表示,為了天下的“寒士”免於饑寒,他凍死也心甘情願。

  後來,他的好友嚴武病死,他失去了依靠,隻好帶著妻兒老小到處奔波。他經過夔州(今四川奉節),走出西川。此時,北方兵荒馬亂,江南的朋友也無音訊,他隻好以船為家,在湘江上漂泊,生活越來越貧困,身體狀況也越來越差。公元770年冬天,詩人杜甫病死在湘江的一條小船上,時年59歲。

  杜甫的詩較多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所以他被稱為我國曆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以大量的詩篇,揭露了唐朝封建社會的種種矛盾,用詩描繪了一個複雜多變的曆史時代,深刻地反映了悲慘的社會現實及人民的苦難,所以,人民把他的詩稱作“詩史”,把他稱作我國曆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玄宗與楊貴妃

  唐明皇在宰相姚崇和宋的鼎力幫助之下,20年來國泰民安。但是,自從姚崇去世、宋告老還鄉,李林甫任宰相以後,“開元之治”就結束了。

  開元25年,唐玄宗最寵愛的妃子武惠妃死了,他十分傷心。那時候,後宮佳麗3000人,玄宗竟沒有一個喜歡的。三個月以後,玄宗過生日,習慣上稱之為“萬壽節”。妃嬪、兒女和文武大臣們照例要給皇上賀禮。行禮一批一批進行,玄宗心情鬱悶,隻是勉強應付著。輪到兒女們來向他賀節了,忽然,他眼前一亮,發現站在他的第十八個兒子壽王李瑁身邊的一個王妃裝束的女子,是那樣的美麗動人。特別是那雙眼睛,顧盼之間,光彩四射。玄宗皇帝怦然心動了,玄宗問高力士:“在李瑁身邊那個女子,是壽王妃嗎?”高力士回答說:“是的,壽王妃姓楊,叫楊玉環,是陛下和武惠妃替壽王選的妃子。奴才記得她是17歲入壽王府的,今年22歲。”盡管這女人是他的兒媳,可玄宗還是決心把她收為自己的妃子。

  高力士給皇帝出主意,說直接把王妃宣進宮來怕人議論,不如表麵上讓楊玉環到廟裏當女道士,暗中接她入宮。玄宗同意了。於是,高力士就去動員楊玉環“出家”。楊玉環不敢抗旨,終於被迫自己請求“出家”了,她“出家”的地點是道觀太真宮,是宮廷的廟宇之一,因此楊玉環的道號便叫“太真”。楊玉環坐上一乘轎子,但卻沒進太真宮,而直奔驪山。那裏有一座溫泉,叫做華清池,事實上是一座叫溫泉宮的離宮,皇帝這時正在那裏等她。第二年8月,唐玄宗冊立楊玉環為貴妃。那時宮中沒有皇後,楊貴妃便成了後宮中最高的妃嬪。

  自從楊貴妃入宮以後,受到唐玄宗無比的恩寵。楊貴妃想要什麽東西,想吃什麽東西,唐玄宗就想盡一切辦法弄來。當時荔枝產在嶺南(現在廣東省)和川東(現在四川省),離長安幾千裏路,那時候最快的運輸工具是馬。楊貴妃想吃荔枝的時候,地方官員就派出最善於騎馬的人,騎上最快的馬,從生產地帶著鮮荔枝,一站一站地換人換馬,接力傳送。荔枝很快就被送到長安皇宮裏麵。剝開一嚐,顏色和味道都還保持著新鮮,一點沒變。

  唐玄宗把楊貴妃住的地方叫做“貴妃院”,專門給貴妃製作衣料的絲織匠和繡花匠,就有700人之多。皇親國戚都爭著向貴妃進獻價值最昂貴的食品,每次進獻都是幾十盤、上百盤的。皇宮裏設有“檢校進食使”的官職,專門負責評比各家食品的精美程度。地方官員們更是拚命從老百姓身上搜刮奇珍異寶、新奇玩意和名貴服飾,把它們源源不斷地送到長安,貢獻給楊貴妃。凡是貢獻最多最好的人都升了官,或者從地方上調到長安來作京官。

  楊貴妃和唐玄宗縱情享樂之餘,不乏有共同的愛好,兩人都深愛音樂藝術,真正成為情投意合的知音夫妻了。

  唐玄宗多才多藝,精通各種樂器,又會作曲,他擊羯鼓的技藝尤為高超。唐玄宗一生參與創作的音樂作品很多,如《還京樂》、《夜半樂》是李隆基為了紀念他所主持的誅殺韋氏集團的宮廷政變而作。唐代歌舞中最著名的要算是《霓裳羽衣舞》,也是唐玄宗創作的。這是一部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有人說此舞反映的不僅是唐代宮廷宴樂的黃金時代,同時也反映了當時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曆史全貌。可惜,《霓裳羽衣曲》樂譜今已失傳。

  天寶末年,李隆基整日與楊貴妃沉緬在歌舞之中,不理國事,權落奸臣之手,終於在天寶十四年爆發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

  唐玄宗統治後期,政治日益腐敗,玄宗陶醉於已經取得的成就和經濟的表麵繁榮,不思進取,怠於國事。自從楊貴妃入宮以後,唐玄宗整天和楊貴妃在一起飲酒作樂,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宰相李林甫和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乘機把持朝政。他們專權自恣,排除異己,搜刮民財,廣收賄賂,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這就給安史之亂造成可乘之機,加速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安史之亂”指的是安祿山、史思明反叛唐玄宗的一次內亂。安祿山是混血胡人,通曉6種蕃語,史思明是他的同鄉,兩人在一起長大,在一起當過互市郎(唐代邊疆與少數民族貿易中的經紀人),後來又都在幽州節度使(管轄今北京市一帶地區)張守部下當軍官。

  安祿山對上司慣於溜須拍馬,逢迎諂媚。有一次,張守對他說:“你什麽都好,就是長得太胖,讓人看了不太喜歡。”安祿山誠惶誠恐,以後吃飯就隻吃半飽。張守聽說了很感動,幹脆將他收養為義子,並且越發重用他。每當朝廷派人來邊鎮辦事,安祿山就送上重重的賄賂。這些人回去以後,自然要在唐玄宗麵前稱讚安祿山。唐玄宗聽了,認為安祿山是個人才,提拔他當了平盧節度使(管轄今遼寧錦州西)。

  安祿山不滿足於已經得到的權位和勢力,還想爬上更高的位置。他於是就挖空心思來進一步博得唐玄宗的歡心,取得唐玄宗的信任。有一次,安祿山上殿給唐玄宗進獻珍寶,跪在台階下假惺惺地說:“我生自蕃戎,皇上對我這樣信任,我沒有什麽可效勞陛下的,但願為陛下獻身。”唐玄宗信以為真,對他很是憐愛。為了進一步取得唐玄宗的信任,安祿山竟厚顏無恥地拜年輕的楊貴妃為“幹娘”,以後每次進朝,他都先拜見楊貴妃,再朝見唐玄宗。唐玄宗貴怪他為什麽不先向自己朝拜,安祿山取寵地說:“我們胡人都是先拜母後拜父的。”唐玄宗越發覺得他憨厚可愛。

  安祿山深知唐玄宗好戰喜功,就多次使用陰謀詭計,誘騙和坑殺了成千上萬的奚人和契丹人,或者把他們押送到京城獻俘,或者割下他們的腦袋去報捷。為了迎合唐玄宗和楊貴妃奢侈享樂的欲望,安祿山把從各地搜刮來的奇禽、異獸、珍寶、玩物絡繹不絕地派人送到長安的皇宮中。

  安祿山的心思果然沒有白費。天寶九年(公元750年),唐玄宗封安祿山為東平郡王,這是唐朝開國以來封給胡人的最高爵位。唐玄宗還下令在京城裏給安祿山建造了極其豪華的府第。有一年安祿山生日,唐玄宗和楊貴妃賞他許多價值昂貴的衣服和寶器,並煞有介事地為他們的幹兒子洗禮。就在這種種活動中,安祿山對唐玄宗的荒淫昏聵,對唐王朝政治上的腐敗,軍事上的虛弱,了解得十分清楚。他那向上爬的欲望,就一步步地發展成為發動叛亂、起兵滅唐的野心。

  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安祿山把一個心腹部將留在長安城裏當坐探,隨時把朝廷中的動靜密報給他,為叛亂進行準備。他以範陽(今北京市西南)為根據地,在城北建築了一座雄武城,廣招兵馬,製造武器,屯儲軍糧。他還從部將中提升了500多人任將軍,2000多人任中郎將,用這種辦法來收買人心,培植叛亂的爪牙。最後,他從親信當中挑選了史思明等人,充當謀士和心腹,作為指揮叛亂的核心力量。

  安祿山叛亂的跡象逐漸明顯起來,朝廷的一些大臣和其他一些節度使也逐漸察覺到了。他們多次提醒唐玄宗,要玄宗采取措施,加強防範。宰相楊國忠更是視安祿山為眼中釘肉中刺,多次奏明玄宗,說安祿山要謀反。可是玄宗怎麽也不相信,反倒說:“安祿山這個人,我待他不薄,他怎能反叛我呢?咱們東邊和北邊的邊境,還要靠他來守,你們不必多擔心。”

  眼見著安祿山的勢力逐漸壯大,統率著重兵18萬人,占當時邊鎮軍隊1/3還多,楊國忠感到自己的宰相交椅已經岌岌可危了。他一方麵加緊在唐玄宗麵前遊說,另一方麵暗中查詢安祿山安插在京城的探子。楊國忠查出了安祿山派在京城的探子,並處死了他們,這下激怒了安祿山。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10月,安祿山派到京城奏事的一個官員從長安回到範陽,向安祿山密報朝廷的情況。安祿山與心腹密謀之後,召集他的15萬大軍,出示了一份據說是使者帶回來的聖旨,宣稱:“有聖上密旨,令祿山帶兵入朝鏟除楊國忠!”11月初一,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名,發兵15萬,號稱20萬,在範陽舉行反叛,向長安方麵進發,揭開了“安史之亂”的序幕。

  腐朽的唐王朝在軍事上毫無準備,既無可用之兵,又無可用之將,隻好命大將封常青、高仙芝招收市井無賴之徒,前往抵抗,但新招之兵,沒有經過嚴格的訓練,安祿山連敗唐軍,一路攻陷陳留、滎陽、洛陽,直逼長安。

  叛軍得逞的消息接二連三地傳到長安,這時候,唐玄宗才相信安祿山是真的反叛了。他匆忙調兵遣將,部署平定叛亂,可是這臨時湊起來的部隊,倉促上陣,哪裏是叛軍的對手?尤其是潼關失守後,長安失去了最後一道屏障。

  楊國忠主張出逃蜀中,於是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和一些皇親大臣出走四川。行至馬嵬驛時,隨行軍士鼓噪不前,騷亂中殺死了楊國忠,並強迫唐玄宗殺死楊貴妃。玄宗無可奈何,忍痛派人縊死了楊貴妃。隨後,唐玄宗跑到四川成都去了,安祿山軍隊占領了長安。

  安祿山的軍隊十分殘暴,每到一處,就搶掠民財,燒毀房屋,甚至把殺人當作兒戲。叛軍進入長安後,即縱兵大搶3天,長安成了一片火海。在安祿山軍隊的暴行下,黃河中下遊的許多城鎮村莊,變成了一片瓦礫廢墟。

  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即位,改元至德,帝號為肅宗。他任用郭子儀等大將,調集了西北各路軍隊,準備反攻長安。公元757年,安祿山集團發生內訌,他的長子安莊緒本應為太子,但安祿山卻想立夫人段氏生的兒子為太子,為此安祿山被其長子安慶緒殺死。唐軍趁機收複長安、洛陽。安祿山留守河北的大將史思明也暫時投降了唐軍。

  公元758年,唐朝正打算消滅史思明力量,史思明又起兵反叛,占據魏州(今河北大名)。同年,唐肅宗派郭子儀等20萬大軍圍鄴城(今河南安陽),史思明帶兵直趨鄴城,援助被圍的安慶緒,打敗了唐軍。史思明勝利後,乘機殺了安慶緒,自己當了皇帝。接著史思明又攻陷洛陽。不久,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所殺。安史集團內部的爭權殘殺,使力量大為削弱。唐軍趁勢收複洛陽。

  公元762年,唐肅宗死,子李豫繼立,是為代宗。代宗調集各路兵馬又借回紇騎兵,以其子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以仆固懷恩為副元帥,率軍相繼收複洛陽、河南等地。

  公元763年初,史朝義手下的幾員大將先後投降了唐朝,史朝義走投無路,窮贖自殺(也有人說是被部將誘殺)。至此,曆時8年的安史之亂終告結束。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社會矛盾發展的集中表現,是唐中葉統治階級內部、地方節度使與中央政府爭奪最高政權的鬥爭。它成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安史之亂”使黃河中下遊的人民受到了空前浩劫,北方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社會階級矛盾進一步加深,唐王朝中央集權力量也大為削弱。唐中央已無力控製全國。參加平叛的節度使,割據一方,擁兵自重,全國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麵。唐中央內部,出現了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政治更加腐敗。

  顏杲卿罵賊

  在安祿山帶叛軍南下危急的時刻,首先起來打擊叛軍的是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顏杲卿。

  顏杲卿本來是安祿山的部下。安祿山發動叛亂以後,顏杲卿就準備反抗。叛軍到了槁城(在今河北省,槁音ɡǎo)的時候,顏杲卿已經招募了一千多名壯士。他知道自己力量不夠,不能跟安祿山硬拚,就跟手下的官員袁履謙向叛軍假投降。安祿山仍舊讓他守常山,但是心裏不放心,一麵把顏杲卿的兒子、侄兒帶到軍營裏做人質,一麵派了一個叛將守在井陘關(在今河北井陘)。

  安祿山渡過黃河,攻下洛陽之後,顏杲卿決心起兵,他的堂弟平原(今山東平原)太守顏真卿也招募了一萬多人馬,派人跟顏杲卿聯絡,要他攻占井陘關,截斷安祿山的後路。

  顏杲卿打聽到守井陘關的叛將是個糊塗的酒鬼,就假傳安祿山的命令,派人帶了美酒好菜去慰勞他,等叛將喝得酩酊大醉的時候,把叛將殺死,占領了井陘關。唐軍士氣振奮,第二天又接連活捉了兩名叛將。顏杲卿派人分頭到河北各郡去告訴官吏說:現在朝廷派出三十萬大軍討伐安祿山,已經出了井陘關,早晚就到河北各郡了。受安祿山脅迫叛變的,趁早投降,可以受到重賞;如果頑抗,罪加一等。

  河北各郡官員一聽到安祿山站不住腳,都紛紛響應顏杲卿。河北二十四個郡,有十七個郡又站到唐軍一邊來。

  安祿山正準備向潼關方向進兵,一聽到河北各郡都響應顏杲卿,後方不穩,隻好改變主意,回到洛陽。他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派大將史思明、蔡希德各帶一萬人馬分兩路攻打常山。

  顏杲卿雖然打了幾個勝仗,但是起兵隻有八天,常山周圍的防禦工事都沒修好,兵力又少,無力抵抗。叛軍到了常山城下,顏杲卿派人到太原去求援,但是太原守將王承業不肯出兵。

  史思明叛軍把常山緊緊圍困,顏杲卿帶領常山軍民拚死抵抗了四天,城裏糧食斷了,箭也完了。常山終於陷落在叛軍手裏。史思明縱容叛兵殺害了一萬多常山軍民,又把顏杲卿、袁履謙抓起來,押送到洛陽去見安祿山。

  安祿山命令兵士把顏杲卿押到他跟前,責問顏杲卿說:“你本來隻是個範陽小官,我把你提拔為太守,為什麽反叛我?”

  顏杲卿怒氣衝衝地罵著說:“你是一個牧羊的小子,國家讓你做了三鎮節度使,有哪點對不起你?我為國除奸,恨不得斬你的頭,叫什麽反叛?”

  安祿山惱羞成怒,要左右兵士把顏杲卿、袁履謙拖到一座橋邊的柱子上縛起來,使用殘酷的刑罰折磨他們。

  顏杲卿神色凜然,一麵忍受著酷刑,一麵仍舊痛罵安祿山。叛軍兵士用刀割了顏杲卿的舌頭,顏杲卿滿口鮮血,還發出含糊的罵聲。

  袁履謙看到顏杲卿受刑的慘酷情景,氣得自己咬碎舌頭,連血帶舌噴在旁邊一個叛將的臉上。

  顏杲卿、袁履謙罵不絕口,一直到他們咽氣。顏杲卿從起兵到失敗,雖然隻有十幾天,但是他們的抵抗,拖住了叛軍的兵力,為唐王朝調兵遣將爭取了時間;他們的誓死抵抗的精神,鼓舞了更多的人抗擊叛軍。

  顏杲卿被殺後一個月,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率領步兵騎兵一萬多人、太原弓箭手三千人出兵井陘關,打退叛軍,收複常山。接著,朔方節度使郭子儀也帶領精兵到常山和李光弼會合。河北的一些百姓受盡安祿山叛軍擄掠的痛苦,聽到郭子儀、李光弼大軍打過來,就參加了大軍隊伍。郭、李兩支大軍兵強馬壯,士氣旺盛,接連打擊安祿山叛軍。河北十幾個郡重新回到了唐軍手中。

  馬嵬驛誅楊門

  公元755年冬,安祿山以奉皇帝密旨討楊國忠為名,在範陽誓師起兵,帶領三鎮兵15萬人,南下攻唐。中原一帶已經多年沒有發生戰爭,內地很多州縣都無兵可用。叛軍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在河北平原上進發,一路上煙塵滾滾,戰鼓驚天動地。叛軍所經之地,官兵望風瓦解。各地官吏,有的棄城逃命,有的出城迎降。唐玄宗對安祿山毫無防範,等到叛敵大舉進軍,才倉促布置抵禦。但新招募來的唐軍根本不是叛軍的對手。安祿山揮師長驅南下。很快渡過黃河。不到3個月,一路攻陷了陳留、滎陽、洛陽等地。公元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建元聖武,並乘勢派兵進逼潼關,企圖一舉占領西京長安。

  潼關地勢險要,是西京長安的門戶。唐玄宗派大將哥舒翰領兵守潼關,安祿山則派叛將崔乾佑攻打潼關。叛軍在潼關外屯駐半年,無法攻打進去。宰相楊國忠疑忌哥舒翰手握重兵,就奏請玄宗命令哥舒翰出兵收複失地。哥舒翰、郭子儀、李光弼等大將都堅持說潼關為兵爭要地,必須固守,大軍切不可輕出。可是玄宗和楊國忠更加猜忌,接連派宦官催逼哥舒翰帶兵出潼關。哥舒翰明知必敗,捶胸痛哭一場,迫不得已率兵出關,在靈寶縣西遇叛軍伏兵,一戰大潰,幾乎全軍覆沒,哥舒翰也成了俘虜。

  公元756年夏6月,叛軍進入潼關。長安頓時混亂不堪。形勢急迫,楊國忠慌忙跑進皇宮,向皇帝提出“幸蜀”的建議。玄宗還在猶豫,因為不到萬不得已,他還不願作一個流亡皇帝。他吩咐楊國忠,讓他召集百官會議,聽聽大臣們的意見。大臣們齊集朝堂,不少人惶恐不安,有的連眼淚也淌了下來。大家閉口不言,實際上大家都沒有辦法可想了。

  一天晚上,72歲高齡的玄宗皇帝,終於經不住貴妃和3位夫人的纏磨,答應去四川避難。楊國忠秘密宣召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帶他的左右龍武軍2500人,前來護駕。楊國忠賞給將士們大量財帛,等到黎明時分,悄悄打開皇宮西門延秋門,潛行出走。隨玄宗同行的除貴妃和韓國、虢國、秦國三夫人及楊國忠夫妻外,隻有住得近的妃嬪、皇子、公主和皇孫。偌大的皇宮,那些住得偏遠的妃嬪、皇孫和公主,來不及通知他們,就都丟棄不管了。

  一行人經過威陽橋,第二天傍晚來到馬嵬(音wéi)驛(今陝西興平縣西)。這兒的驛使和百姓都已不見蹤影。玄宗等人住進驛館,將士們則在外露宿。將士們走了一天,又累又餓,一個個口吐怨言,憤憤然喧嚷著要楊國忠算帳。那時正有幾名吐蕃使者,來京辦事,路過這裏遇到楊國忠,站在驛館外麵談話。有個軍士故意喊:“楊國忠勾結吐蕃,想謀反啦!”一時士兵們齊聲喊起來,有的就向楊國忠奔去。

  楊國忠見事不好,急忙跑進驛館西門。幾名兵士追進去,殺了楊國忠,把他的腦袋用槍尖挑著,走了出來。軍士們大聲喊好。之後,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秘密啟稟太子李亨,誅殺了其他幾個寵臣。事後,眾軍士仍聚而不散。玄宗派高力士出去,詢問為何不散。眾人對答:“國賊還活著!”言下之意,玄宗身邊的楊貴妃也應誅殺。

  玄宗無可奈何,這位72歲的老皇帝,此時陷入深深的自責之中,已經沒有能力再來保護他深愛著的楊貴妃。玄宗被迫下了決心,他聲音顫抖地對高力士說:“這件事就由你處置吧,隻要不用刀劍才好……”

  高力士答應一聲,然後用羅巾一條將亙古少有的美人楊玉環勒死了。這年楊貴妃38歲。

  楊貴妃的三姐虢國夫人見事不妙,忙拉著嫂子——楊國忠的老婆和兒子,小侄兒隱藏在馬嵬坡的草叢中。等士兵走了之後,這四人連夜向西逃跑。虢國夫人一行逃了幾天,來到陳倉(今陝西寶雞市),在城外小飯店買飯吃。有人發現他們行蹤可疑,便報告了縣令薛景仙。薛縣令帶領役吏將已逃離小飯店的四人追上,弄清身份後,將虢國夫人殺死。

  馬嵬驛事件不久,玄宗讓位給太子李亨,自己當了太上皇。太子李亨被當地百姓挽留下來主持朝政,李亨從馬嵬驛一路收拾殘餘的隊伍北上,在靈武(寧夏武西南)即位,這就是唐肅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太上皇李隆基病故,終年78歲,他當了44年皇帝。

  張巡膽略過人

  唐玄宗逃出長安後,安祿山叛軍攻進長安。郭子儀、李光弼聽到長安失守,不得不放棄河北,李光弼退守太原,郭子儀回到靈武。原來已經收複的河北郡縣又重新陷落在叛軍手裏。

  叛軍進潼關之前,安祿山派唐朝的降將令狐潮去進攻雍丘(今河南杞縣)。令狐潮本來是雍丘縣令,安祿山占領洛陽的時候,令狐潮就已經投降。雍丘附近有個真源縣,縣令張巡不願投降,招募了一千多壯士,占領了雍丘。令狐潮帶了四萬叛軍來進攻。張巡和雍丘將士堅守六十多天,將士們穿戴著盔甲吃飯,包紮好創口再戰,打退了叛軍三百多次進攻,殺傷大批叛軍,使令狐潮不得不退兵。

  第二次,令狐潮又集合人馬來攻城。這時候,長安失守的消息已傳到雍丘。令狐潮十分高興,送了一封信給張巡,勸張巡投降。長安失守的消息在唐軍將士中傳開了。雍丘城裏有六名將領,看看這個形勢,都動搖了。他們一起找張巡。張巡是表麵上裝作若無其事,答應明天跟大夥一起商量。到了第二天,他召集了全縣將士到廳堂,把六名將領喊到跟前,宣布他們犯了背叛國家、動搖軍心的罪,當場把他們斬了。將士們看了,都很激動,表示堅決抵抗到底。

  叛軍不斷攻城,張巡組織兵士在城頭上射亂箭把叛軍逼回去。但是,日子一長,城裏的箭用完了。為了這件事,張巡在焦慮之中有了一個主意。

  一天深夜,雍丘城頭上隱隱約約有成百上千個穿著黑衣服的兵士,沿著繩索爬下牆來。這件事被令狐潮的兵士發現了,趕快報告主將。令狐潮斷定是張巡派兵偷襲,就命令兵士向城頭放箭,一直放到天色發白,叛軍再仔細一看,才看清楚城牆上掛的全是草人。那邊雍丘城頭,張巡的兵士們高高興興地拉起草人。那千把個草人上,密密麻麻插滿了箭。兵士們粗粗一點,竟有幾十萬支。這樣一來,城裏的箭就不用愁用光了。

  又過了幾天,還是像那天夜裏一樣,城牆上又出現了“草人”。令狐潮的兵士見了又好氣,又好笑,認為張巡又來騙他們的箭了。大家誰也不去理它。哪兒知道這一次城上吊下來的是張巡派出的五百名勇士。這五百名勇士乘叛軍不防備,向令狐潮的大營發起突然襲擊。令狐潮要想組織抵抗已經來不及了,幾萬叛軍四下裏亂奔。

  令狐潮一連中計,氣得咬牙切齒,回去後又增加了兵力攻城。張巡派他的部將雷萬春在城頭上指揮守城。叛軍看到城頭出現了一個將領,就放起箭來。雷萬春沒防備,一下子臉上中了六箭。他為了安定軍心,忍住了疼痛,動也不動地站立著。叛軍將士認為張巡詭計多端,這一次一定又放了什麽木頭人來騙他們。

  後來,令狐潮從間諜那裏得知,那個中箭後屹立不動的“木人”就是將軍雷萬春,不禁大吃一驚。令狐潮在城下喊話,請張巡見麵。張巡上了城頭,令狐潮對他說:“我看到雷將軍的勇敢,知道你們的軍紀確實嚴明。但是可惜你們不識天命啊!”

  張巡冷笑一聲回答說:“你們連做人的道理都不懂,還談什麽天命!”說著,就命令將士出城猛衝過去。令狐潮嚇得撥轉馬頭沒命地逃跑,他手下的十四個叛將,都被張巡將士活捉了。

  自那以後,令狐潮屯兵在雍丘北麵,不斷騷擾張巡的糧道。叛軍經常有幾萬人,張巡的兵不過一千多,但是張巡瞅準機會就出擊,總是打勝仗。

  過了一年,睢陽(今河南商丘,睢音suī)太守許遠派人向張巡送來告急文書,說叛軍大將尹子奇帶領十三萬大軍要來進攻睢陽。張巡接到告急文書,趕緊帶兵到睢陽去。

  睢陽太守許遠地位比張巡高,但是他知道張巡善於用兵,智勇雙全,就請張巡指揮守城。叛將尹子奇帶了十三萬人攻城,張巡、許遠的兵力合起來才六千多人,雙方兵力相差很大。張巡帶兵堅守,和叛軍激戰十六天,俘獲敵將六十多人,殲滅敵軍二萬多人,使尹子奇不得不退兵。

  過了兩個月,尹子奇得到了增援兵力,又把睢陽城緊緊圍住,千方百計進攻。張巡雖然接連打了幾次勝仗,但是叛軍去了又來,形勢越來越緊急。

  一天夜裏,張巡叫兵士敲起戰鼓,號令整隊。城外的叛軍聽到城裏的鼓聲,連忙擺開陣勢,準備交鋒。等到天亮,還沒見唐軍出城。尹子奇派人登上高處眺望,隻見城裏靜悄悄的,一點動靜都沒有,就命令兵士卸了盔甲休息。許多叛軍將士緊張了一夜,一倒在地上就呼呼地睡著了。

  正在這時候,張巡和雷萬春、南霽雲等十幾名將領,每人帶領五十名騎兵,打開各城門殺出來,分路猛衝敵營。叛軍沒有防備,陣勢大亂,又被唐軍殺了五千多人。

  張巡想在尹子奇出陣指揮的時候,射殺尹子奇。但是尹子奇是個狡猾的家夥,平時上陣,總讓幾個將領伴隨著。他們穿著一色的戰袍,騎著同樣的戰馬,叫唐軍沒法辨認出哪個是主將。張巡想出了一個辦法。有一次在兩軍對陣的時候,張巡叫兵士把一支用野蒿削成的箭射到敵陣裏,叛軍兵士拾到這支箭,以為城裏的箭已經使完了,高高興興地拿著箭報告尹子奇。

  尹子奇剛剛把蒿箭接到手裏,城頭上的張巡看在眼裏,立刻吩咐身邊的南霽雲對準尹子奇射箭。南霽雲本來是個好箭手,他一箭射去,不偏不倚,正射中尹子奇的左眼。尹子奇捂住臉,大叫一聲,跌下馬來。張巡下令出城衝殺,又打了一個大勝仗。

  尹子奇瞎了一隻眼睛,哪裏肯罷休。他回去養了一陣子傷,又帶了幾萬大軍,像箍鐵桶一樣把睢陽圍住。城外的兵越聚越多,城裏的兵越打越少。到後來,睢陽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