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二章 大唐盛衰(1)

  唐朝(618~907)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封建王朝。隋朝太原留守李淵乘隋末農民起義之機起兵,建立唐朝,在消滅各地割據勢力後,統一了全國。

  李世民即位後,基本上沿襲了隋的國家法製,並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推行經過修訂的府兵製、科舉製、均田製、租庸調製和戶籍法,重視用人納諫,使唐王朝經濟迅速恢複,軍事力量日漸強大,出現了“貞觀之治”的繁榮穩定局麵。在唐太宗、武則天以及唐玄宗統治前期的百年間,唐政府重視發展農業生產、舉修水利工程,唐朝農業出現了極其繁榮的局麵。

  唐朝的疆城空前遼闊,東至大海,南抵南海諸島,西到巴爾喀什湖,東北達黑龍江北外興安嶺。唐太宗在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武則天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分別設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轄天山以南,凰米爾高原、巴爾喀什湖以西等廣大地區。

  唐代手工業生產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手工藝品日益精巧,生產技術達到了很高水平,著名的“唐三彩”、百鳥羽毛裙是陶瓷業和絲織業的出色產品。隨著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商業都會和城市車水馬龍、繁華似錦,都城長安人口超過百萬,不僅是全國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國的經濟、文化和商業中心。

  唐朝實行了對外友好開放的政策,使唐朝和亞、非地區的許多國家保持著廣泛和密切)的經濟文化聯係。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僧人玄奘曾前往印度取經,促進中印兩國文化交流。

  唐代文化科技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湧現出天文學家一行,地理學家賈耽,藥物學家孫思邈,史學家劉知幾、杜佑,哲學家柳宗元、韓愈、劉禹錫,畫家閻立本、吳道子,書法家歐陽詢、褚遂良、柳公權、顏真卿,偉大詩人李白、杜甫等大批著名人物。唐代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突出的地位,風格流派之多樣是前代無法比擬的。雕版印刷的發明是唐代重大技術成就之一。

  唐高祖稱帝

  李淵率兵攻入長安後,覺得自己當皇帝的時機還不太成熟,便按從前曾說過的擁立代王楊侑為皇帝。他封自己為唐王、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大丞相等要職。楊侑隻有13歲,所以,實際權力掌握在李淵手中。

  李淵有了權,進行了必要的封賞,然後開始報仇了。左翊衛將軍陰世師和京兆郡丞骨儀曾經派人掘了李家祖墳,燒了李氏宗廟,此時李淵找了個理由把他倆殺了。然後又準備殺馬邑郡丞李靖,因為兩人過去有私仇。李靖是當年名將韓擒虎的外甥,很有些名氣,李世民便向父親李淵求情,免除一死,收羅到自己手下,這位李靖以後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李淵頒布了《約法十二條》,廢除隋朝一些不合理的法律,長安百姓民心穩定,附近郡縣官員都來投奔。

  隋煬帝楊廣整天沉湎於酒色之中,根本不理朝政,於大業十二年來到江都,在江都設了一百多個宮室,每宮住著成群美女。楊廣帶著肖皇後和嬪妃們輪流到各宮去玩,並且大擺酒宴,每天換一個宮,每次宴會有上千名姬妃參加。

  楊廣為了自己整天吃喝玩樂,把朝政大事交給虞世基管理。這時國家已經很混亂,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都處於危險之中,壞消息天天傳到朝中,但虞世基對楊廣報喜不報憂,楊廣整天被蒙在鼓裏。時間久了,楊廣聽到一些風聲,似乎預感到隋朝江山不穩,夜間觀星相,預測吉凶,越看越不妙,一次竟突然對肖皇後說:“我的腦袋長得很好,不知以後誰能把它砍掉!”皇後聞聽此言嚇了一跳,他卻不以為然,認為“貴賤苦樂的滋味都應嚐一嚐。”楊廣嘴上如此說,實際還是怕有人砍他的頭的,他不去想如何平定中原混亂局勢,卻想再往南走,遷都至丹陽(今南京),並派人修建丹陽宮。

  隨著楊廣來到江都一年多,禁衛軍思鄉情切,想盡快回家探望北方的親人眷屬。但是,楊廣不僅不打算回關中,反而要南下丹陽,所以,都心懷不滿。一位叫竇賢的將領率眾人潛逃,結果被楊廣派兵捉回,全部殺死。事件發生以後,另外幾個禁軍將領司馬德戡、元禮、裴虔通等在一起密謀,一致認為,與其等死不如謀反,將暴君楊廣殺死。

  這天,司馬德戡在禁軍中間散布說,皇帝得知大家都想回關中,非常惱怒,備下了毒酒,準備以犒賞禁軍的名義,將大家全部毒死。此言一出,迅速傳開,都想造反。司馬德戡帶頭起事,幾萬禁軍積極響應,包圍了皇宮。有人在東城放火,楊廣在宮內發現火光,聽到聲音,問值班的元禮、裴虔通發生了什麽事?兩人齊答:草坊起火。不一會兒,元禮打開宮門,禁軍衝進皇宮,宇文化及捉住楊廣,押到前殿,司馬德戡和裴虔通各拿一把大刀,站在楊廣身旁。

  楊廣從來沒見過這種陣勢,戰戰兢兢地問:“你……你們要做什麽……我有何罪?”禁軍郎將馬文舉代表大家列舉了楊廣的種種罪行:違棄親廟、到處巡遊、騷擾百姓、驕奢淫逸、草菅人命、頻繁對外征討,無數兵丁百姓死亡,民窮國貧,盜賊四起,還要遷都丹陽……楊廣覺得馬文舉說的句句是實話,歎了口氣說:“我是對不起百姓……”楊廣12歲的兒子楊杲,在楊廣身邊大哭,裴虔通揮手一刀,將他殺死,楊廣嚇得臉色慘白,說:“天子不能用鋒刃,拿毒酒來吧!”但是,將領們不同意,楊廣無奈,解下身上的絲帶,交給馬文舉。兩位將領在楊廣的脖頸上纏了幾圈,然後用力一拽,這個殺父害兄的皇帝,隻掙紮幾下,便結束了罪惡的一生。至此,楊廣共在位14年。

  李淵在長安聽到楊廣被殺的消息,似乎有些難過,並且流了淚,他們是表兄弟。實際上,把楊廣趕下皇帝寶座,也正是李淵的打算,沒料到禁軍將領們替他除掉了這個絆腳石。為了避免奪位的嫌疑,他便暗示部下逼楊侑自己提出讓位的建議,而李淵則假意再三推辭,實際上逼使小皇帝楊侑禪位。

  38年前,楊侑的祖父楊堅篡周,逼著小皇帝宇文闡禪位;38年後,李淵又逼使楊堅的孫子讓位,曆史重大事件,有時相似得驚人。

  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李淵稱帝登基,國號為唐,改年號為武德,李淵為唐高祖。從此,開始了盛唐曆史。

  唐高祖稱帝後,便打出唐朝的旗號,決心和各個敵對的集團爭奪天下,實現統一的大業。

  玄武門之變

  唐高祖即位以後,封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三個人當中,數李世民功勞最大。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後幾次戰鬥中,他立的戰功也最多。李建成的戰功不如李世民,隻是因為他是高祖的大兒子,才取得了太子的地位。

  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謀,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齡、杜如晦等,號稱十八學士;武的有尉遲敬德、秦瓊、程咬金等著名勇將。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裏妒忌,就和弟弟齊王元吉聯合,一起排擠李世民。

  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寵愛的一些妃子,就經常在這些寵妃麵前拍馬屁送禮,討她們的欣喜而李世民沒有這樣做。李世民平定東都之後,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宮裏的珍寶,還為她們的親戚謀官位,都被李世民拒絕了。於是,寵妃們常常在高祖麵前說太子的好話,講秦王的短處。唐高祖聽信寵妃的話,跟李世民漸漸疏遠起來。

  表麵上,兄弟三人還很和睦,可背後,李建成時時想除掉李世民。有一回,李淵外出狩獵,由三個兒子陪同,李建成有一匹烈馬,雖然跑得快,卻有個致命的弱點:前腿軟,在奔跑當中會突然跌倒,李建成讓李世民騎著這匹馬追獵。李世民不知這匹馬的毛病,騎上馬追趕一隻鹿。這馬速度超群,比鹿還快。眼看就要追上鹿時,驀地馬失前蹄,李世民猝不及防,從馬背上翻下,說時遲,那時快,李世民一個前空翻,穩穩站在地上!

  李世民是聰明人,馬上明白大哥要用這匹馬來暗害他。但是,李世民不在乎,因為,這幾年東征北討,他多數時間是在馬背上度過的,練就了一套騎馬的本領。所以,他又翻身上馬,繼續奔跑。連續掉了三次,沒碰破一點皮!李世民把馬交還給李建成的侍衛,對站在一邊的宇文士及說:“想用馬暗害我,可惜生死有命,枉費心機!”

  李世民有意讓李建成聽到這句話,以起到警告的作用,然而,李建成卻這將這句話篡改成:“李世民有天子命,將來要當皇帝,不能隨便就死了”,讓尹德妃和張婕妤在李淵麵前吹風。李淵一聽,很生氣地對李世民說:“你想做天子,我還沒死呢,也太著急了吧!”李世民一聽,也不辯解,摘下王冠,讓父皇派人調查,如真說過此話,甘願受死。

  李淵還要訓斥李世民,中書令封德彝急忙進來,說突厥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聯合起來,進攻州(今陝西彬縣、旬邑一帶)。李淵吃了一驚,想一想,還得二兒子李世民率兵去打突厥。於是給李世民戴上王冠,讓他以國家為重,帶上李元吉去討伐突厥。

  李世民一行來到州,與突厥對陣。李世民決定隻帶百名騎兵出陣與突厥數萬大軍對話,讓李元吉一同去,李元吉不敢去。李世民來到突厥陣前,與突利可汗對話。他胸有成竹,因為了解兩位可汗的情況,也知道他們之間存在矛盾,所以,據理闡明利害,認為以和為貴,句句話說到突利可汗的心裏,加上逢連雨天,不宜交戰,突利可汗便讓叔叔思摩到唐營議和,並表示願同李世民結為兄弟,於是,突利可汗撤兵而回。

  頡利可汗見突利可汗收兵,覺得自己力量太弱,打也贏不了,也隻好退兵。州退敵兵,李世民不傷一兵一卒,不用一矢一刀,僅憑一番話,就達到目的,其智其勇,非一般人能比,使朝廷上下的人無不為之歎服!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的一天,李建成請李世民到東宮喝酒,幾杯酒下肚,李世民突然肚子劇痛,回到自己住的西宮以後,吐起了血。禦醫給他服了藥,才漸漸好了。

  李淵得到消息,猜想是大兒對二兒下了毒手。盡管如此,仍然不忍心廢掉太子,又不想讓二兒再受傷害,想了一個他自認為兩全其美的辦法:派李世民去洛陽,管理陝州以東的州郡。李世民覺得這樣也不錯,就答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聽到這個消息,非常緊張,認為讓李世民去洛陽是放虎歸山,便找一些大臣向皇帝上書,說李世民去洛陽不會回來,有分裂國家的危險。李淵一聽覺得有理,便再次出爾反爾。

  李建成、李元吉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拉攏李世民手下的親信將領。首先看好尉遲敬德,李建成派心腹送給敬德一車金銀珠寶,說明來意,尉遲敬德拒收金銀,送走來使,便向李世民報告了。李世民說:“將軍從今以後要處處留神,他們不會饒過你的!”果然,當天晚上就有刺客來到尉遲敬德住處,但見房門大開,知有防備,嚇得沒敢進屋就跑了。

  暗的不行,就來明的,李建成在皇帝麵前誣告尉遲敬德,將他關進監獄,準備殺害,李世民在父皇麵前慷慨陳詞,曆數尉遲敬德的功勞,李淵隻好把他放了。

  李建成想掃除李世民及其親信,達到他的目的,各種手段一齊使用。收買這一招失靈後,並不氣餒,又向皇帝密告李世民的天策府謀士房玄齡、杜如晦行為不軌,應將他們逐出天策府;派李世民部下大將程咬金去康州(今廣東省德慶)任刺史。程咬金雖是武將,卻也粗中有細,看出問題,他對李世民說:“我至死不去康州,要保護大王。大王的羽翼一旦除盡,就該謀害大王了,請大王盡早決斷!”

  李世民意識到形勢的嚴峻,召集天策府文官武將商討對策。這時,邊境傳來消息,突厥又來入侵,李建成薦舉李元吉率兵出征,並將李世民部下尉遲敬德、程咬金等大將一齊殺掉。李世民將此事告訴李淵,李淵要第二天親自審問,讓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等人同時參加。

  李世民一次次的忍讓,達到了極限。現在不僅是個人生死的問題,而是關係到唐朝江山將來落在誰手、向何處發展的大問題,他決定狠下心來反擊了。當天深夜,李世民和長孫無忌等將士埋伏在玄武門下。天剛蒙蒙亮,李建成和李元吉騎著馬進宮,覺得四周情形與往日不同,李建成回馬要走,李世民從牆後出來召呼他。李元吉做賊心虛,想先下手為強,摘弓搭箭,射李世民射去。不知是他心慌力弱,還是神靈保佑李世民,李元吉連發三箭,箭箭射空。

  李世民不再遲疑,對準李元吉拉滿了弓,李建成見狀高喊:“四弟小心……”話未說完,李世民射出的狼牙箭直奔他而來,李建成猝不及防,咽喉中箭,從馬上掉下身亡。與此同時,喊聲四起,尉遲敬德率領70名騎兵如從天降。李元吉催馬便跑,尉遲敬德張弓一箭,射中他後心,當場斃命。

  這就是著名的玄武門事變。李淵知道消息,也無可奈何,在這種情形下,隻好立李世民為太子了。

  魏征是李建成所在東宮的官員,經常給李建成出謀劃策,此時被抓到李世民麵前,將領們準備讓李世民審問完後殺掉。魏征在李世民麵前,大義凜然,無所畏懼。李世民佩服他的膽略和才能,沒有殺他,而且還讓他在東宮做官;對前東宮和李元吉齊王府的官員都不追問,使這些官員感激涕零。

  此時唐朝大權已掌握在新太子李世民手中。李淵於當年八月,主動傳位給李世民,李世民推辭不過,隻好同意,於是,在東宮顯德殿舉行交接儀式之後,李世民即位當了皇帝,即唐太宗。李淵被尊為太上皇。

  李世民是年28歲,改元貞觀,第二年為貞觀元年。曆史上把這次政變,叫做“玄武門之變”。

  魏征直言進諫

  公元626年,即“玄武門之變”那一年,李淵主動傳位給李世民,自己當了太上皇。李世民當上皇帝,即唐太宗,改元貞觀,次年為貞觀元年。從此,唐朝開始了興旺發達的曆史。

  唐太宗雖然出身於大貴族家庭,但是他親自參加了推翻隋朝的鬥爭,親眼看到強大的隋王朝被農民起義推翻的經過。他總結隋亡的原因是因為隋煬帝荒淫無度,違背君道。所以,他當了皇帝,總是不忘隋朝滅亡的教訓。這些教訓,他都銘刻於心。他經常對他的兒子說:“一個皇帝,要是按正道辦事,百姓就擁護他;如果他不行正道,百姓就推翻他,這實在可怕!”他又說:“百姓好比水,皇帝好比是船。水能載船,也能翻船。”

  建國之初,唐太宗就兢兢業業、小心謹慎地治理國政。古時候,把統治者聽取不同意見,判斷是非,然後采納正確的意見,叫做“納諫”。唐太宗很注意納諫。有一次,他問大臣魏征,君王怎樣才能“明”,怎樣才是“暗”?魏征回答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他非常讚成這個見解。因為他知道,自己並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貞觀二年,一個叫李百藥的大臣對唐太宗說:“以前雖然釋放過宮女,但宮中無用的宮女仍然很多。宮裏陰氣太盛,也會招致天災。”唐太宗接受了李百藥的建議,下令釋放宮女,前後放出3000多人。

  公元626年,唐太宗派人征兵。有個大臣建議:不滿18歲的男子,隻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詔書卻被魏征扣住不發。唐太宗催了幾次,魏征還是扣住不發。派人把魏征叫來,訓斥道:“那些個頭高大的男子,自己說不到18歲,其實可能是故意隱瞞年齡,逃避征兵。我已發布詔書,你為什麽扣住?”魏征不慌不忙地說:“我聽說,把湖水弄幹捉魚,雖能得到魚,但是到明年湖中就無魚可撈了;把樹林燒光捉野獸,也會捉到野獸,但是到明年就無獸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強力壯、不到18歲的男子都征來當兵,以後還從哪裏征兵呢?國家的租稅雜役,又由誰來負擔呢?”

  唐太宗覺得魏征說得有道理,可還是不服氣。魏征接著說:“陛下的詔書上清清楚楚地寫著征召18歲以上的男子當兵,現在不到18歲的男子也得應征,這能算講信用嗎?”唐太宗吃驚地問:“我什麽時候不講信用?”魏征說:“陛下剛即位的時候,曾經下詔:拖欠官府東西的,一律免除,可是官吏們照樣催收,這是不是說話不算數?陛下一向說要以誠信待人,為什麽征兵的時候懷疑百姓作假?無緣無故懷疑人,這能算講信用嗎?”魏征的一席話,說得唐太宗啞口無言。於是,唐太宗又重新下了道詔書,免征不到18歲的男子。這以後,唐太宗更加信任魏征了。

  貞觀四年,唐太宗準備到洛陽巡遊,於是下令修洛陽乾元殿。大臣張玄素上書反對,他說:“因巡遊東部,先修宮室,這不是當前的急務。關中是全國的要地,應千方百計設法使其保持穩定。當年平定王世充時,凡隋朝宏大奢侈的宮殿都拆毀了,取得了人民的擁護。現在還不到10年,又建豪華的宮殿,為什麽以前的壞事,又去學它呢?”唐太宗接受了張玄素的建議,說:“這是我考慮的不周。既然如此,就停建吧!”

  唐太宗還鼓勵各級官吏有什麽說什麽,不要因為怕得罪皇帝而隱瞞真相。有一次,他詢問監修國史的房玄齡:“自古以來撰修國史都不讓本朝的君主看,這是為什麽呢?”房玄齡回答說:“一個正直的史官,他撰寫的國史一定會如實地記下君主的功過。君主看到裏麵記載著自己的過錯,一定會發怒,所以國史都不讓本朝的君主看。”唐太宗說:“有什麽寫什麽,怎麽會得罪君主呢?我很想看看國史上怎樣寫的,把以前的錯誤,作為今後的鑒戒,有什麽不好呢?”房玄齡把有關高祖、太宗的兩部分曆史材料整理好,送給唐太宗看。唐太宗看到6月4日下麵記載的玄武門之變有關殺死李建成、李元吉的情形敘述得十分含糊,便把編寫國史的史官叫來,細致地講了一遍當時的情況,並說誅殺李建成、李元吉一事不必隱諱,因為這是安定國家、有利於百姓的事情。他還說“史官寫曆史,應該去掉浮詞,直書其事,這樣才能起到懲惡勸善的作用”。

  貞觀中期以後,唐朝經濟更加繁榮,政治也很安定,朝廷大臣都盡力歌頌太平盛世。隻有魏征不忘過去的艱苦,給唐太宗上了一道奏章,指出他在十個方麵的缺點,希望他警惕,保持貞觀初年的好作風。唐太宗不僅能納諫,並且主動采取措施引導大臣評論朝政,提出改進意見。太宗登基不久,上朝的態度十分嚴肅,弄得大臣們戰戰兢兢,很長時間沒有人敢發表意見。唐太宗發現這個問題以後,主動改變作風,自己有意識找大臣交談,擺出一副和顏悅色的麵孔,以減少大臣的畏懼情緒。對敢於批評朝政的大臣,給予賞賜。

  唐太宗為了給大臣創造批評朝政的條件,建立了一種製度,即允許諫官吏官參加政事堂會議。實行這種製度以後,諫官能及時了解朝政內幕,宰相不敢謊報政績。軍國大政如果有錯誤,諫官有權當麵指責。同時,史官參加政事堂會議,可以及時了解皇帝和宰相的言行,然後根據第一手材料編寫起居注,對於封建統治者是一種監督。

  唐太宗說過這樣一句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在唐太宗的倡導下,大臣們都敢於直言,甚至連一個小地方官也敢於說出自己的意見,櫟(音lì)陽縣丞劉仁軌是個小小的八品官,他反對唐太宗在秋收大忙季節出去打獵,要求改在冬閑的時候進行。唐太宗不但采納了他的意見,還提升了他的官職,表示鼓勵。

  公元643年,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十分悲痛,親自為他撰寫了墓碑的碑文。以後他時常懷念魏征,說:“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麵鏡子!”公元645年,也就是魏征去世的第二年,唐太宗遠征高麗,勞民傷財,損失慘重。回來的時候,唐太宗想起了魏征,十分感歎地說:“假如魏征在世,他一定不會讓我有這番舉動的!”

  正因為唐太宗能納諫,大臣們都敢於直言進諫,所以他在位期間,唐朝的政治比較開明,經濟繁榮,社會秩序比較安定,曆史上把這段時期稱作“貞觀之治”。

  李靖奇襲陰山

  唐太宗即位初期,中原戰事雖然結束,但西邊邊境上還很不安定。特別是東突厥,當時勢力還很強大,成為唐朝主要的威脅。太原起兵以後,唐高祖一心對付隋朝,隻好靠妥協辦法,維持了和東突厥的和好關係,但東突厥貴族仍舊不斷侵擾唐朝境界,致使邊疆地方不得安寧。

  唐太宗即位不滿一月,東突厥的頡利可汗率領人馬十多萬,一直打到離長安隻有四十裏的渭水邊。頡利以為唐太宗剛即位,未必敢抵抗,他先派出使者進長安城見唐太宗,揚言突厥兵一百萬,馬上開到。唐太宗膽略過人,他不理頡利的威脅,把使者扣押起來。他先布置長安的唐軍擺開陣勢。接著,又親自帶了房玄齡等六名將領,騎馬到渭水邊的便橋,指名要頡利出來,隔河對話。

  頡利聽說使者被扣,已經有點吃驚;再看到太宗親自上陣,後麵唐軍旌旗招展,軍容整齊,不禁害怕起來。他帶著突厥將領在渭水對岸,下馬拜見太宗。

  唐太宗隔著渭水對頡利說:“我們兩家早已訂立盟約,幾年來也沒有少給你們金帛,為什麽要背信棄義,帶兵進犯?”頡利被責備得無話可說,表示願意講和。過了兩天。雙方在便橋上訂立盟約。接著,頡利就退兵了。

  從這以後,唐太宗加緊訓練將士,每天召集幾百名將士在殿前練習弓箭。他跟將士們說:“外敵進犯,這是常有的事,並不可怕。怕隻怕邊境稍為安定,人就貪圖安逸,忘記戰爭,敵人來了就抵擋不了。從現在起,平時我做老師,教你們弓箭;戰時我當將帥,帶領你們抵抗敵人。”

  經過唐太宗的鼓勵,將士專心練武,不出幾年,就訓練出一批精銳軍隊。

  第二年,北方下了一場大雪。東突厥的牲畜死了不少。大漠以北發生饑荒。頡利可汗加緊對其他部族的壓迫,又引起各部族的反抗。頡利派他的堂兄弟突利去鎮壓,被打得大敗。突利逃回去後,被頡利責打一通。兩人因此翻了臉,突利投降了唐朝。

  唐太宗抓住這個時機,派出李靖,徐世績等四名大將率領大軍十多萬,由李靖統率,分路出擊突厥。

  李靖是唐朝初年有名的軍事家,精通兵法。他在隋朝末年歸附唐朝,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立了不少戰功。

  公元630年,李靖親自率領三千精銳騎兵,從馬邑出發,趁頡利不防備,連夜進軍,逼近突厥營地。頡利毫無防備,發現唐軍突然出現,大驚失色。將士們也慌了手腳,說:“這次一定是唐朝發動全國兵力來了,要不然,李靖怎敢孤軍深入呢?”

  還沒有到唐軍發起攻擊,突厥兵先亂了起來。李靖又派間諜混進突厥內部活動,說服頡利一個心腹將領投降。頡利一看形勢不妙,就偷偷逃跑了。

  李靖攻下定襄,得勝回朝,唐太宗十分高興,說:“從前漢朝李陵帶兵五千,結果不幸被匈奴所俘虜;現在你以三千輕騎深入敵人後方,克服定襄,威震北方,這是自古以來少有的盛事啊!”

  李靖居功不自傲,他密切關注著邊疆安危。

  頡利逃到陰山以北,怕唐軍繼續追趕,派使者到長安求和,還說要親自朝見。唐太宗一麵派唐儉到突厥,表示安撫;另一方麵又命令李靖帶兵前去察看頡利的動靜。

  李靖領兵到白道(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和徐世績會師。兩個人商量對策。李靖說:“頡利雖然打了敗仗,但是手下人馬不少。如果讓他逃跑,以後我們再要追他,就很困難了。我們隻要選一萬精兵,帶二十天糧,跟蹤襲擊,一定能把頡利活捉住。”徐世績也讚成這個意見。兩支軍隊就向陰山進發。

  頡利可汗求和實際上隻是緩兵之計,想等草青馬肥季節來到,再逃到漠北。他看到唐儉來到,以為唐太宗中了他的計,暗暗高興,防備也自然鬆懈下來。

  當天晚上,李靖和徐世績率領唐軍到了陰山,命令部將蘇定方率領二百名輕騎,冒著夜霧悄悄進軍。到突厥前哨發現唐軍的時候,唐軍離開頡利營帳隻有七裏地了。頡利得知唐軍騎兵來到,趕快找唐儉,唐儉已經瞅機會脫身回到唐營。頡利慌忙騎上他的千裏馬逃走。李靖指揮唐軍追殺,突厥兵沒有主帥,亂成一團。唐軍殲滅突厥兵一萬多,還俘獲大批俘虜和牲畜。頡利東奔西逃,最後帶著幾個親兵躲在荒山裏,被他的部下抓住後交給唐軍,後來被押送到長安。一度很強大的東突厥滅亡了。唐太宗並沒有殺死俘虜。在東突厥原地設立了都督府,讓突厥貴族擔任都督,由他們管理突厥各部。

  這次勝利,提高了唐太宗在西北各族中的威信。這一年,回紇等各族首領一起來到長安,朝見唐太宗,擁護唐太宗為他們的共同首領,尊稱他是“天可汗”。

  玄奘西行取經

  自從李世民征服東突厥以後,西域各族人和亞洲許多國家的人,不斷來到長安。在這一時期,我國高僧玄奘和尚也通過西域各國到天竺去。

  玄奘是長安大慈恩寺的和尚,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音ɡōu))氏人。原來姓陳,叫。玄奘對佛教文化做出了空前的貢獻。十三歲那年,他出家做和尚,就認真研究佛學。後來到處拜師學習,很精通佛教經典。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也就是李世民登基的第二年,玄奘27歲。他對佛經有些疑問解釋不了,便想到佛教發源地去學習考察。

  佛教最早起源於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教傳於印度以後,迅速盛行起來,西漢時期傳到中國。唐朝人信奉佛教的也不少。

  唐太宗對佛教采取一定的限製措施,不準僧人隨便西去學經。玄奘向有關衙門申請通行證沒得到批準,但他並不氣餒,慢慢尋找機會。這年秋天,長安一帶農田受災,朝廷允許百姓外出謀生,27歲的玄奘認為機會來了,夾在災民之中,出了長安城,開始了艱難漫長的西行之路。

  玄奘走到涼州(今甘肅武威)再往西走,沒有通行證過不去關卡。涼州是西域各國與內地聯係的必經要道,都督李大亮對過關人員盤查嚴格,他聽說唐朝僧人玄奘要出關到西域取經學法,便把他找來,命令他返回長安,不然就抓起來遣送回去。

  這點困難根本嚇不倒玄奘,明過關不行就暗闖關。涼州佛寺慧威法師被玄奘的才華和求學的精神所感動,派兩名徒弟陪著玄奘於夜晚過關,來到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南)。

  涼州都督不知怎麽得到玄奘已過關西去的消息,立即向瓜州等地發了追捕玄奘的通牒,牒文措辭嚴厲:有僧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縣,宜嚴候捉。

  瓜州刺史獨孤達信,信仰佛教,尊重僧人,他沒有抓玄奘,讓他快些離去。玄奘在瓜州寺廟門口,碰見一位西域來進香的老人,談起西行之事,老人說:“西去路遙,道路險峻。還要經戈壁沙漠,幾百裏全是沙海,沒有人煙,法師孤身一人,太危險了!”玄奘說:“貧僧立誓西行,決不東退一步。即使途中亡故,亦不後悔!”

  老人對玄奘油然而生敬意,竟然將自己騎的馬送給他。深情地說:“你別看這匹馬有些老了,但腳力還行,它曾15次往返戈壁大沙漠,道路熟,就送給你用吧!”

  玄奘大喜過望。一位素不相識的人居然贈送如此貴重實用的交通工具,真是雪中送炭。他千恩萬謝謝過老人之後,騎上老馬繼續西行。玄奘離開瓜州,天已黃昏,走夜路也不畏懼,到了夜半時分,來到疏勒河邊,抬頭遠眺,高聳雲間的玉門關依稀可見。河麵無橋,他隻好拽著韁繩,讓馬把他拖過了河。

  天亮以後,玄奘不敢上路,怕被官府發現,隻好藏在森林中,等到天黑再行。

  這一天,走到玉門關外第一座烽火台下,被守兵發現,捉住交給校尉王祥。王祥信仰佛教,不僅沒將玄奘遣送回長安,而且告訴他一條小路,可躲過兩座烽火台,直達第四座烽火台。這座烽火台守將叫王伯隴,是王祥本家哥兄弟,王祥給伯隴寫了封信,讓他照顧玄奘。

  這條小路很少有人行走,許多地段荊棘叢生,灌木交錯,玄奘隻好在荊棘林中穿行,夜裏太疲乏需要睡覺時,他就把行李往草地上鋪,躺在上麵睡,清晨醒來,身上、行李上全是霜。偌大的密林荒野中,隻有玄奘一人一馬,但他不畏艱難,披荊斬棘走了兩天,來到了第四座烽火台。

  王伯隴見信後,對玄奘很熱情,送給他一個羅盤,可在沙漠中指示方向。並告訴他繞過第五府烽火台的小路。玄奘告別王伯隴,走小路繞過第五座烽火台,來到戈壁沙漠邊緣的野馬泉,裝滿一皮囊水,進入茫茫無際的沙漠。

  沙漠中晚秋的氣候溫差特別大,白天像烈日炎炎的盛夏,夜晚似寒風凜凜的嚴冬。玄奘牽著馬在沙漠中走了兩天,又不小心將皮囊中的水灑光了,而且還要七八天才能出去沙漠,沒水根本不行,玄奘隻好掉轉馬頭往回走,想去野馬泉再裝水。走了一段路,想起自己的誓言:不到天竺國(即印度國)不後退一步,於是又回轉馬頭,繼續西行。

  玄奘又走了兩天,渴累交加,昏倒在沙地上。午夜時,被凍醒,又爬起來趔趔趄趄地趕路。走了一程,老馬突然一聲長嘯,然後掙脫玄奘之手獨自向前飛奔。玄奘大吃一驚,不知發生了什麽事情,使老馬失常。他急忙在後麵追趕,追了一陣,老馬忽然停住,玄奘跑過來一瞧,原來,老馬找到一泓清泉!玄奘趴在泉邊,與馬共飲,喝飽之後,裝滿皮囊,再往前走,有了力氣,又走了五天,終於走出戈壁大沙漠,來到伊吾(今新疆哈密)。

  伊吾西部不遠處還有個高昌國(國都交河在今新疆吐魯番一帶)。國王叫典文泰,對佛教非常虔誠,聽說唐朝一位僧人來到伊吾,便派人到伊吾把玄奘接到交河,研討佛經,曲文泰送給玄奘一些衣物、30匹馬,又派25人護送,並且給西方24個國王寫信,請求他們給玄奘以方便。使玄奘萬分感動,更堅定了西去學經的決心。

  玄奘一行走到天山支脈淩山時,遇到雪崩,陪同的人有幾位不幸身亡,有的人嚇跑了,隻剩下八九個人。玄奘毫無退縮之意,跋涉七天,翻過7000米高的雪山,輾轉許多國家,來到鐵門關(今阿富汗巴達克山),把高昌國陪行的人打發回去,自己孤身前行,克服數不盡的艱險,到達迦濕彌羅(今克什米爾),共曆時十餘多月時間。

  玄奘在天竺國訪問了數百座寺院,同僧人探討佛經,一晃十幾年過去,開始時以學習為主,後來則以講學為主。

  有一次,摩謁陀國烏萇王朝國王戒日,在曲女城召開研討佛經辯論會,請玄奘主持,來了18國的國王和五六千名僧侶,主動來的老百姓有5萬多人,聽玄奘主講《破惡見論》,連講18天,沒有一人反駁他的觀點,由此名聲遠揚。

  貞觀十七年春,離開長安17年之久的玄奘開始啟程回返大唐。他收集了657部經書和熱帶、亞熱帶的樹木花草種子,以及戒日王送他的大象、馬匹,還有護送人員,一起上路。

  玄奘幾乎走到每個地方,都有人請他講經,第二年秋天,才走到於闐(今新疆和田)。他不知唐朝廷是否還治他的私自出國之罪,就把這17年的簡況寫了表文托人捎至長安給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看了表章不僅沒怪罪他,反而很高興,親寫敕文,讓玄奘速來長安見麵。此時的玄奘,今非昔北,各地見到太宗皇帝的敕文以後,對他熱情迎送,當做功臣對待。

  正在洛陽的唐太宗,對玄奘的壯舉十分讚賞,在洛陽行宮接見了玄奘。玄奘把他遊曆西域的經曆向太宗作了詳細的匯報。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終於回到闊別近19年的長安,走時27歲,回來已經45歲。玄奘和尚百折不撓的取經事跡,轟動了長安人民。

  唐太宗李世民對玄奘西行曆遊諸國的見聞頗感興趣,讓他詳細記錄下來。玄奘就把他所經曆的110個國家的地理環境、風俗人情、曆史及現狀、土特產品以及傳說故事等一一口述後,讓徒弟們記錄成一部《大唐西域記》。

  文成公主進藏

  唐太宗李世民執政時期,是中國曆史上最興盛富強的時期,許多小國甘願俯首稱臣。有的國家和民族,則通過聯姻的形式,以加強與唐朝之間的友好關係。正當唐朝繁榮發展的時候,在其西北邊境上,出現了一個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吐蕃。公元7~9世紀存在於青藏高原。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上,過著農耕和遊牧的生活。吐蕃人的首領稱為“讚普”,意思是雄壯強悍的男子。

  公元629年,吐蕃人讚普鬆讚幹布的父親淪讚弄囊統一了西藏各個部落。鬆讚幹布出生於西藏高原的澤當,在他13歲的時候,吐蕃毗王族的殘部大搞分裂,爆發了叛亂,淪讚弄囊被毒死了。年輕的鬆讚幹布擔負起平安叛亂和反擊侵略的任務,在中小貴族的幫助下,平定了叛亂,維護了吐蕃王朝的統一。他做了讚普,把都城遷到邏些(現在的拉薩),製定官製和法律,創立國有王國製度。

  鬆讚幹布建立強大的奴隸製政權時,正是唐太宗貞觀年間,鬆讚幹布非常羨慕唐朝的文化,要和唐朝建立友好關係。公元634年,他第一次派遣使臣前往長安訪問。唐太宗很快就派使臣回訪。從此,漢藏兩族關係越來越密切了。不久鬆讚幹布派使臣,帶著豐盛的禮物,到唐朝向皇室求婚,唐太宗沒有同意。公元640年,他派大相(相當於宰相)祿東讚帶著黃金5000兩、珍寶數百件,經過數千裏的草原,再一次到長安求婚。

  傳說當時到長安求婚的5個國家的使臣,他們都帶著貴重的禮物,想要娶唐朝的公主。究竟把公主嫁給誰呢?太宗決定出幾個難題,考一考這些使臣,看誰聰明能幹,再作決定。

  唐太宗把各位使臣請到宮裏,拿出一顆九曲明珠和一束絲線,對他們說:“你們當中誰能把絲線穿到明珠中間的孔,就將公主嫁給誰的國王,”原來,這顆明珠有兩個相通的珠孔,一個在旁邊,一個在正中,中間的孔彎彎曲曲,所以叫九曲明珠。要想用一根軟軟的絲線穿過去,非常困難。幾位使臣拿著絲線直發愁。祿東讚很快就想出一個辦法,他找到一隻螞蟻,用一條馬尾鬃拴在螞蟻的腰上,把螞蟻放到九曲珠的孔內,然後不斷地向孔裏吹氣。一會兒,這隻螞蟻便拖著鬃從另一端的孔中鑽了出來。祿東讚再把絲線接在馬尾鬃上,輕輕一拉,絲線就穿過了九曲明珠。唐太宗見祿東讚這樣聰明,很高興。

  接著,唐太宗又出了第二道難題,他讓人把使臣們帶到禦馬場。禦馬場左右兩個大圈,一邊是一百匹母馬,一邊是一百匹馬駒。唐太宗要求使臣把它們的母子關係辨認出來。其他幾個使臣束手無策,隻有祿東讚想出了辦法。他運用吐蕃人民在遊牧方麵的豐富經驗,讓人暫時不給馬駒吃草和飲水。過了一天,他把母馬和馬駒同時放了出來。隻見母馬嘶叫,馬駒哀鳴,小馬駒一個個跑向自己的母親去吃奶,它們的母子關係就這樣被祿東讚辨認出來了。祿東讚說:“馬的母子關係已經辨清,請陛下將公主嫁給我們的讚普。”唐太宗說:“還要再考一次,然後決定。”

  當天夜裏,宮裏鍾鼓齊鳴,皇帝傳召各國使臣入宮。其他幾位使臣急忙穿戴整齊趕到宮裏。隻有祿東讚想得周到,他因初到長安,路途不熟,怕回來的時候找不到路,就讓隨從帶著顏色,在去皇宮途中的十字路口都做了記號。原來唐太宗是請各國使者到宮裏看戲。看完戲,唐太宗說:“你們各尋歸路吧,誰能最先回到住處,就把公主許給誰的國王。”祿東讚有記號指引,很快就回到了住處。其他使臣由於不熟悉路途,摸來摸去,直到天亮以後才找到住處。

  經過5次考試,祿東讚都取得了勝利。唐太宗非常高興,心裏想:鬆讚幹布的使臣這樣聰明、機智,鬆讚幹布自己更不用說了,於是,決定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讚普。

  文成公主是一位獻身於漢藏兩大民族友好團結偉大事業的傑出女性。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傳到吐蕃以後,引起了吐蕃人民莫大的喜悅和興趣。為了減少公主在旅途中的艱苦,他們在很多地方都準備了馬匹、犛牛、船隻、食物和飲水,以表示對公主的熱烈歡迎。吐蕃王鬆讚幹布親自率領大隊侍從和護衛人員,從邏些起程到青海去迎接。

  唐太宗為文成公主一行預先在青海南部的河源修了一所負責接待的離宮,經過的地方都有官民迎送。一個多月後,公主到達河源,在河源附近的柏海,會見了前來迎接的鬆讚幹布。當時鬆讚幹布以唐皇帝女婿的身份拜見了前來送行的江夏王李道宗,對唐太宗表示感謝,並請李道宗代向太宗問好。鬆讚幹布陪文成公主到了邏些。

  他們從東北進邏些城,樂隊奏著歌曲,吐蕃人民穿著節日的服裝,爭著去看遠道來的讚蒙(藏語王後的意思)。鬆讚幹布高興地說:“我們先輩沒有和上國通婚的,今天我能娶大唐公主,實在榮幸。我要為公主建一座城,作為紀念,讓子孫萬代都知道。”他按照唐朝建築的風格,在邏些為文成公主修建了城郭和宮室,就是現在的布達拉宮。

  在文成公主進入吐蕃的道路上,吐蕃人民很多地名與文成公主都聯係起來。青海有一座日月山,是現在青藏公路必經之處,據說1300年前,當文成公主到達這兒時,她感到過了這座山,又是一重天,遠離家鄉的愁思未免觸景而生。唐太宗為了寬慰她,特地用黃金鑄造了日月的模型各一個,遠道送來,叫她帶在身邊,以免思念。從此這座山就命名為日月山了。青海還有一條倒淌河,這條河從東向西流入青海湖。傳說文成公主從這條河開始,要棄轎騎馬,進入草原。她感到從此和家鄉的距離一天比一天遠了,不禁痛哭失聲。公主這一哭感動了天地,結果使這裏發生“天下江河皆東去,唯有此水向西流”的現象。

  文成公主到吐蕃,不僅帶去各種穀物、蔬菜種子,而且帶去了工藝品、藥材、茶葉及各種書籍。

  在文成公主以前,吐蕃已經有了農業,但經營粗略。唐朝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入後,出現小塊農田,學會防止水土流失和平整土地。吐蕃的手工業,如釀酒、造紙、造墨、繅絲等都是唐朝漢族工匠直接幫助建立的。文成公主和她的侍女,曾協助吐蕃的婦女改進紡織技術,特別是在染色和圖案設計上,給吐蕃提供了很多改進。過去吐蕃人都住帳篷,文成公主進藏後,上層人物都改住房屋。在衣著方麵,吐蕃人穿的是氈裘,又笨又重。雙方和親以後,一部分人開始用綾羅綢緞。同時,用唐氏石磨加工穀物,不僅省工,而且減少損耗,從而改善了人民生活。

  吐蕃過去沒有文字,無論什麽事都用繩子打結,或在木頭上刻符號表示。文成公主勸鬆讚幹布設法造字。於是他指令柔紮布去研究,後來造出了30個字母和拚音造句的文法。鬆讚幹布認真學習新文字,並把這些字刻在宮殿的石崖上,從此吐蕃有自己的文字。他們用吐蕃文釋譯唐朝的儒經和佛經,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唐太宗去世以後,唐朝和吐蕃繼續保持著頻繁的來往和密切的關係。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去世了,她在吐蕃總共生活了40年。由於她對藏族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深受藏族人民崇敬,至今在拉薩的布達拉宮裏,還保留文成公主和鬆讚幹布的塑像,漢藏人民常到那裏拜謁。

  好女徐惠

  武則天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她盡心盡力治理國家數十年。在她執政期間,社會穩定,老百姓的生活穩定殷實,創造了奇跡。武則天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她對國家的業績遠大於私人生活的不儉。

  徐惠比武則天小3歲,繼武則天之後被太宗李世民選入宮中。她為人善良淳樸,在童年、少年時期就顯示出非凡的才華。

  武則天的姨娘楊氏,原為齊王李元吉的妃子,李元吉死後,太宗李世民納楊氏為妃,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長孫皇後去世時,李世民很悲傷,楊氏為了安慰皇上,從民間選了幾位美女進宮,借此機會,她把外甥女武則天選入宮中。太宗封武則天為才人,賜名叫媚娘,是年14歲。武媚娘活潑可愛,太宗對她比較喜歡。但由於武則天父親早逝,她同父異母的兩位哥哥對她不好,致使她書讀得少,文化素質不算高,幾年之後,她的受寵地位,被新進宮的才人徐惠所替代。

  徐惠是右散騎常侍徐考德的女兒,徐考德見女兒出生五個月就會說話,認為她是天才,便注意她的早期教育,致使徐惠4歲就能看會誦《論語》、《詩經》,8歲可作文章,而且詩詞文章皆佳。人長得也俊秀迷人,真是才貌雙全,人見人愛。太宗李世民聞聽,在徐惠11歲時,便下詔入宮,先封為才人,不久為婕妤,後又升為充容。而武則天入宮十多年,仍是個才人。

  唐太宗李世民對徐惠的喜愛,不僅僅是她的容貌和才華,還因為她有些長孫皇後的作風和特性。長孫皇後是李世民的結發之妻,13歲時嫁給李世民,二人相濡以沫,感情篤厚。長孫皇後不幹預朝政,卻關心國家大事,經常效仿魏征進諫,深怕皇帝沉湎安逸而荒廢朝政。在管理後宮事務中,身體力行,並搜集整理編寫了一本《女則》的書,以教育規範後宮人員。

  長孫皇後對子女要求嚴格,對親屬也不偏袒。皇上想封她哥哥長孫無忌為右仆射、吏部尚書,她堅決反對,而且親自找到哥哥說明其中道理,長孫無忌聽從妹妹的意見,找到皇上辭去了高官。這種做法,在封建王朝中是十分罕見的。長孫皇後病重期間立下遺囑:喪事從簡,陪葬物不用金銀玉器,隻用瓦木……她病故時年僅36歲。

  徐惠的出現,填補了長孫皇後的缺空,她也像長孫皇後一樣,勇於進諫。她反對太宗晚年對外發動戰爭,反對朝廷剝削壓迫人民,她指出人民不堪重負時,必然會起義反抗。

  太宗李世民第一次東征高麗未果,還想再次東征,同時又要對西域諸國動兵,徐惠便上疏力阻:“東戍遼海,西討昆丘,士馬罷耗……捐有盡之農,趨無窮之壑;圖末獲之眾,喪已成之軍。故地廣者,非常安之術也;人勞者,為易亂之符也。”

  當太宗要為徐惠修建翠微宮時,她又上疏勸阻,最後一針見血地指出:“有道之君,以逸逸人;無道之君,以樂樂身。”

  李世民對徐惠的諫言,格外重視和喜歡,盡量去修正自己的失誤。李世民知錯必改的胸懷,深深地感染著徐惠,她對唐太宗有著深深的感情。

  唐太宗病故前,遺詔將絕大多數妃嬪送入廟中出家,而徐惠等極少數人則例外,讓她繼續留在宮中。可是,徐惠思念皇上心傷,有病竟不吃藥,多次表示要隨先帝於地下。不幸於太宗死後兩年病故,年僅24歲。

  徐惠在曆史上遠沒有武則天有名,但她的賢惠和取於進諫,讓後人尊敬。

  女皇武則天

  武則天(624~705),名(音zhào),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她的父親武士鉞,原來是個木材商人,後來跟隨李淵起兵反隋,被任命為工部尚書。武則天從小聰敏機智,性格倔強。正是因為她容貌姣好,又有才學,所以在她14歲的時候,就被唐太宗召選入宮,封為“才人”(嬪妃的稱號),賜號“武媚”,人稱媚娘。

  媚娘的姿色嫵媚,性格卻很剛烈。相傳,唐太宗得到了一匹馬,取名叫獅子驄,馬性暴烈,桀傲不馴。媚娘入宮不久,就請求馴馬。太宗問她的馴技如何,她說:“我隻需要三件東西:皮鞭、鐵杖和匕首。它不馴就用鞭子抽它;鞭而不馴,就用鐵杖猛擊它的頭;杖而不服,就用匕首割斷它的喉嚨!”太宗為媚娘氣概勝過烈馬,大為讚賞。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去世,他的兒子李治即位,就是唐高宗。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的第9個兒子,為長孫皇後所生。他即位後,根據太宗的遺囑,由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協助執政。在唐高宗中期以前,唐高宗還是做了不少有意義的事情,故而後人稱讚他的統治“有貞觀之遺風”。

  唐太宗死了以後,媚娘和一些宮女都被送到感業寺去做尼姑。唐高宗即位,因與媚娘早有舊情,當他到感業寺焚香的時候,正巧又遇上媚娘,彼此十分傷感。於是,高宗讓她重蓄烏發,答應再次接入宮中。媚娘雖然性烈不馴,但自入宮後,事事忍讓,謙恭有禮,深得高宗與皇後的寵愛,被晉升為“昭儀”(位列九嬪之首,地位僅次於皇後)。沒過多久,唐高宗和武則天就恩愛得如膠似膝、形影不離,漸漸把王皇後疏遠了。武則天十分得意,還想進一步奪取皇後的位子。她先是利用王皇後與蕭淑妃的矛盾詆毀蕭淑妃,把蕭淑妃廢為平民;然後,又想法離間唐高宗與王皇後。但當時,盡管唐高宗寵愛武則天,可還沒有廢掉王皇後的意思。為了達到目的,武則天絞盡腦汁,千方百計陷害王皇後。

  不久,武則天生了一個女孩。王皇後因為自己沒有孩子,常常逗這個女孩玩。一天,王皇後剛剛離開,武則天就偷偷把女孩掐死,然後又照樣蓋好被子。唐高宗進來,掀開被子一看,發現女孩已經死了,武則天裝出吃驚的樣子,大哭起來。唐高宗問剛才有誰來過,左右的人都說:“隻有皇後來過。”唐高宗氣憤地說:“皇後殺死了我的女兒!”從這以後,唐高宗就起了廢掉王皇後,立武則天為皇後的念頭。

  在皇後的廢與立問題上,朝廷內部是有爭論的。握有重權的國舅、太尉長孫無忌堅決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後;而中書舍人李義府則上書,堅持立武則天為皇後。

  公元655年9月,唐高宗召長孫無忌、李幘、褚遂良等人入殿,正式提出想廢掉王皇後,立武則天為皇後的意見。長孫無忌和顧命大臣褚遂良堅決反對,褚遂良又提出:“陛下即使要廢掉皇後,我也請您選擇另外的人立為皇後,何必一定是姓武的呢?何況武氏曾經是先帝的妃子,陛下立她做皇後,今後,人們會怎麽議論陛下呢?”武則天在簾子後麵聽到這番話,氣憤至極。她最害怕別人提起她曾做過唐太宗妃子的往事,所以,她恨透了褚遂良。

  過了幾天,唐高宗又征求司空李幘的意見,李幘回答得十分圓滑。他說:“廢立皇後,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一定要外人同意呢?”高宗聽了李幘的話,滿心歡喜,他知道李幘這位掌管著軍權的司空是支持武則天做皇後的。於是,他下定決心。公元655年10月,唐高宗下詔,廢掉王皇後,立武則天為皇後。

  武則天臨朝後,把國家大事處理得井井有條。她的威信也越來越高,有很多事情也不再與高宗商量。高宗發現自己說的話不算數,心裏很惱火,就秘密地把大臣上官儀找來,讓他起草廢武後的詔書。消息傳到武則天那裏,武則天便迅速采取了對策,處死了上官儀。唐高宗無可奈何。

  當時,大臣們把唐高宗和武則天合稱為“二聖”。實際上。朝中大權完全掌握在武則天手中,唐高宗不過是空有其名。

  對武則天來說,當皇後顯然不是最後的目標。她要稱帝,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天子。對此,唐高宗也有覺察。於是,大唐宗室,圍繞皇位的問題,在皇帝、皇後之間,展開了長期的、激烈的角逐。

  武後親生的有4個兒子,即長子李弘、次子李賢、三子李顯、四子李旦。唐高宗為了保住李家的皇位,廢武後沒有成功,就想禪位給長子李弘。武則天針鋒相對,立即用毒酒藥死了年僅24歲的長子。高宗又立李賢為太子。李賢舉止端莊,好讀書,有文采,處理朝中事務也頗有才幹。武後十分嫉妒,便借口李賢行為不正,威逼唐高宗把他廢成平民,流放到巴州。相傳流放巴州的李賢,曾寫過一首《黃台詞》:

  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猶為可,四摘抱蔓歸。

  對武後專權,使李家遭此大亂的現狀表示了深切的憂憤。這首詞傳到京城,武後大怒,立即命令使者到巴州,逼李賢自盡了。

  683年12月,唐高宗病死。第二年正月,太子李顯即位,就是唐中宗。唐中宗立韋氏為皇後,改年號為嗣聖。這時,武則天以太後的身份,臨朝稱製。後來,因為武則天不滿意於唐中宗加封皇後韋氏的父親為侍中,又廢掉了唐中宗。這時,唐中宗才當了1個月的皇帝。

  唐中宗被廢後,武則天又立第4個兒子李旦為皇帝,稱唐睿宗,唐睿宗即位後,武則天讓他住在別的宮中,不要過問朝政,一切政事全由她自己裁決。此後,在武則天的授意下,沙門法明進獻《大雲經》,影射武則天是彌勒佛降世,當以女身君臨天下。禦史傅遊藝率領一些老年人上書朝廷,詐稱鳳凰停在上陽宮中,後又出現在朝堂之上,要求改朝換代,改皇帝姓氏為武氏。

  公元690年11月,唐睿宗和滿朝大臣按照武則天的旨意,向她上表,請求她親自當皇帝並改國號。67歲的武則天下詔廢了唐睿宗,改國號為周,自稱“聖神皇帝”。經過36年的苦心經營,武則天終於正式登上皇位,成為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稱帝之後,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發展經濟。她當政期間,人才濟濟,社會安定,鞏固了自己的統治。

  “國老”狄仁傑

  在武則天當政和自立皇帝後,對反對她掌權的人,進行了無情的鎮壓,但她在政治、經濟等許多方麵提出和采取了具有遠見的政策和措施。尤其在用人方麵,很值得稱道。她經常派人到各地去物色人才。隻要發現誰有才能,就不計較門第出身、資格深淺,破格提拔,大膽任用。所以,在她的手下,湧現出了一大批有才能的大臣,其中最著名的是宰相狄仁傑。

  狄仁傑當豫州刺史的時候,辦事公平,執法嚴明,受到當地百姓的稱讚。武則天聽說他有才能,就把他調到京城當宰相。

  一天,武則天召見他,告訴他說:“聽說你在豫州的時候,名聲很好,但是也有人在我麵前揭你的短。你想知道他們是誰嗎?”狄仁傑說:“別人說我不好,如果確是我的過錯,我應該改正;如果陛下弄清楚不是我的過錯,這是我的幸運。至於誰在背後說我的不是,我並不想知道。”

  武則天聽了,覺得狄仁傑器量大,更加賞識他。來俊臣得勢的時候,誣告狄仁傑謀反,把狄仁傑打進了牢監。來俊臣逼他招供,還誘騙他說:“隻要你招認了,就可以免你死罪。”

  狄仁傑坦然說:“如今太後建立周期,什麽事都重新開始。像我這種唐朝舊臣,理當被殺。我招認就是了。”

  另一個官員偷偷告訴狄仁傑說:“你如果供出別人來,就可以從寬。”狄仁傑這下生氣了,說:“上有天,下有地,叫我狄仁傑幹這缺德的事,我可幹不出來!”說著,氣得用頭猛撞牢監裏的柱子,撞得滿麵流血。那個官員害員起來,連忙把他勸住了。

  來俊臣根據逼供的材料,胡亂定了狄仁傑的案,對他的防範也就不那麽嚴密了。狄仁傑趁獄卒不防備,偷偷地扯碎被子,用碎帛寫了封申訴狀,又把它縫在棉衣裏。

  那時候,正是開春季節。狄仁傑對獄官說:“天氣暖了,這套棉衣我也用不上,請通知我家裏人把它拿回去吧。”獄官也不懷疑,就讓前來探監的狄家人把棉衣帶回家去。狄仁傑的兒子拆開棉衣,發現父親寫的申訴狀,就托人送給武則天。

  武則天看了狄仁傑的申訴狀,才下令把狄仁傑從牢監裏放了出來。武則天召見狄仁傑,說:“你既然申訴冤枉,為什麽要招供呢?”狄仁傑說:“要是我不招,早就被他們拷打死了。”

  武則天免了狄仁傑死罪,但還是把他宰相職務撤了,降職到外地做縣令。直到來俊臣被殺以後,才又把他調回來做宰相。

  在狄仁傑當宰相之前,有個將軍婁師德,曾經在武則天麵前竭力推薦他;但是狄仁傑並不知道這件事,他認為婁師德不過是普通武將,不大瞧得起他。

  有一次,武則天故意問狄仁傑說:“你看婁師德這人怎麽樣?”狄仁傑說:“婁師德做個將軍,小心謹慎守衛邊境,還不錯。至於有什麽才能,我就不知道了。”

  武則天說:“你看婁師德是不是能發現人才?”

  狄仁傑說:“我跟他一起做過事,沒聽說過他能發現人才。”

  武則天微笑說:“我能發現你,就是婁師德推薦的啊。”

  狄仁傑聽了,十分感動,覺得婁師德的為人厚道,卻不炫耀自己幫助人,自己不如他。後來,狄仁傑也努力物色人才,隨時向武則天推薦。

  一天,武則天問狄仁傑說:“我想物色一個人才,你看誰行?”

  狄仁傑說:“不知陛下要的是什麽樣的人才?”

  武則天說:“我想要找個能當宰相的。”

  狄仁傑早就知道荊州地方有個官員叫張柬之,年紀雖然老了一些,但辦事幹練,是個宰相的人選,就向武則天推薦了。武則天聽了狄仁傑的推薦,提拔張柬之擔任洛州(治所在洛陽)司馬。

  過了幾天,狄仁傑上朝,武則天又向他提起推薦人才的事。狄仁傑說:“上次我推薦的張柬之,陛下還沒用呢!”

  武則天說:“我不是已經把他任用了嗎?”

  狄仁傑說:“我向陛下推薦的,是一個宰相的人選,不是讓他當司馬的啊。”

  武則天這才把張柬之提拔為侍郎,後來,又任命他為宰相。像張柬之那樣,狄仁傑前前後後一共推薦了幾十個人,後來都成為當時有名的大臣。這些大臣都十分欽佩狄仁傑,把狄仁傑看作他們的老前輩。

  有人對狄仁傑說:“天下桃李,都出在狄公的門下了。”狄仁傑謙遜地說:“這算得上什麽,推薦人才是為了國家,不是為了我個人的私利啊!”

  狄仁傑一直活到九十三歲。武則天很敬重狄仁傑,把他稱作“國老”。他多次要求告老,武則天總是不準。他死去後,武則天常常歎息說:“老天為什麽這樣早奪走我的國老啊!”由此可以看出,武則天愛惜人才,尊重人才,是個賢明的女皇。武則天執政期間也有過失,她一度重用像來俊臣這樣的酷吏,殘害了不少忠臣。公元705年,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去世,終年82歲。死前她讓人立一座無字碑,是非功過由後人評說。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