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六節 楚辭卷第十六

  泰伯

  犯而不校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嚐從事於斯矣。”

  “心得”

  曾子說:“自己有能力卻向沒有能力的人請教,自己知識豐富卻向缺少知識的人請教;有才學就好像沒有一樣,滿腹經綸卻像空無一物一樣;縱使被欺侮,也不去計較——以前我的一位朋友就這樣做過。”

  “故事”

  祁黃羊是春秋時晉國的大夫,品德高尚,是晉平公的得力謀臣。晉平公要決定什麽大事,都要同他合計一番。

  有一天,晉平公把祁黃羊召進宮,問他:“南陽縣還缺個縣令,誰可以勝任呢?”祁黃羊想了想,說:“解狐去比較合適。”

  晉平公知道解狐平時與祁黃羊有點不和。他聽到祁黃羊舉薦解狐,有點奇怪,就說:“解狐不是與你有仇嗎?你怎麽推薦他去當縣令?”祁黃羊說:“您問的是誰可以去當南陽縣令,又不是問誰是我的仇人。”

  晉平公點了點頭,說:“好吧!”於是就派解狐去當南陽縣令。解狐到了南陽,把南陽治理得很好,老百姓都很擁戴他,認為晉平公用人確實高人一等。

  後來,孔子聽說了這件事,就感慨地說:“祁黃羊的話說得太好了!舉薦人才不回避跟自己有仇的人,真是公而忘私啊!”

  祁黃羊如此寬宏大量,以國為重,不計較個人利益,值得我們學習。

  士不可以不弘毅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心得”

  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不心胸開闊,意誌堅強,因為他擔負著沉重的責任而且路途遙遠。以實現仁德於天下為自己的任務,難道還不重大?奮鬥終身,至死方休,難道路途不遙遠嗎?”

  “故事”

  清朝末年,有一位化學家叫徐壽,他放棄了科舉考試,靠自己刻苦學習和廣泛涉獵,逐漸取得了一些成績。

  徐壽從小就喜歡動手做一些小實驗,後來經過多方搜求,他買回一些儀器和實驗器皿,通過實驗,來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1871年,徐壽和外國傳教士合作翻譯了《化學鑒原》一書,對西方近代化學知識進行了係統介紹,為中國近代化學學科奠定了基礎。

  作為普通的讀書人,徐壽心胸開闊,有為國出力的遠大抱負,有不達目的不放棄的堅強意誌,因而對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詩,禮,樂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心得”

  孔子說:“詩經》使我振奮,禮使我能在社會上站得住,音樂使我的學習得以完成。”

  “故事”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魯國的始祖。因為他原來的封地是周地,所以世人稱他為周公。周公一生曆經文王、武王、成王三代,在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的過程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武王去世後,因成王年幼,周公沒有到魯國就封,而是留在鎬京代替成王執掌朝政,成了周王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

  “以德配天”、“天命無常”是周公維護周朝統治的基本思想,他用這些思想解釋周朝為什麽能夠替代原來受天之命的商朝,使周王朝的統治具有不可侵犯的神聖地位。周公對周朝的統治也提出警戒,既然天命無常,便不可擁有永久的統治,隻有“以德配天”、“敬天保民”、勵精圖治,才能保證統治的長久。周公的思想成為曆代封建帝王統治思想的基礎,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周公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禮樂製度,“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就是在周朝開始形成的。他嚴格區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以及親疏、尊卑、貴賤的禮儀,以確保周天子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平衡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分配。

  在周公的輔佐之下,周成王開創了“成康之治”的盛世景象,使周朝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有的文明大國。

  周公晚年是在周族的發祥地度過的。周公死後,成王以最隆重的天子之禮將他安葬,還特許魯國用祭祀天子的禮樂來祭祀周公。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心得”

  孔子說:“堅守信譽,努力學習,誓死主持正義;不入險地,不住亂世;國家太平則一展才華,社會黑暗則隱姓埋名。治世中,貧賤就是恥辱;亂世中,富貴也是恥辱。”

  “故事”

  戰國時,趙國有一個叫趙奢的人,做過田部吏(主管土地、租稅等的官)。因為他善於用兵,後來當了趙國的大將。在秦趙交戰時,他曾率軍大破秦軍;因功被封為馬服君。

  在趙奢當田部吏的時候,有一次征收租稅,平原君趙勝(趙國的貴族,趙惠文王的弟弟)家不願意交租稅,趙奢依法殺了在平原君手下為虎作倀的九個打手。平原君大怒,要殺掉趙奢。趙奢毫不畏懼,他對平原君說:“你身為趙國的貴公子,縱容家人抗租不交,這是無視國家法律的行為。國家的法律削弱了,國家就要衰敗,國家衰敗了,各國諸侯就會出兵攻趙,各國諸侯出兵攻趙,我們趙國就要滅亡了。到那時,你還能有現在的榮華富貴嗎?以你這樣的權勢和地位,如果能夠奉公守法,那麽上上下下都會敬佩你,從而使國家強盛,人民安定,希望你能以國家的利益為重。”平原君聽了趙奢的這番話,覺得非常有道理,就稟報了趙王說趙奢是一個很賢明的大臣,趙奢也因此得到了趙王的進一步重用。

  子罕

  子絕四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心得”

  孔子杜絕了四種毛病:不憑主觀揣測,不武斷,不固執己見,不唯我獨尊。

  “故事”

  包拯是我國北宋中期比較進步的政治家、最著名的清官。他一生廉潔正直,不畏權貴,鐵麵無私,斷案公正,被百姓稱為“包公”、“包青天”,是千百年來人們熟悉、敬仰的對象。

  他的父親是宋朝的小官,小時候的他就機智過人,破過幾個重大案件。其中就有一個——石橋破案。

  有一天早晨,小包拯受母親之托上街買菜,還未走到橋上便遠遠地看見橋上站著許多人,他快步走向橋,擠進人群,探頭一看,吃了一驚:橋欄杆上有條沾著鮮血的白色紗帶,一具屍體係在紗帶的另一頭懸在河麵上。

  官府接到報案,迅速派人去現場勘查。官差一見這場景,不假思索,一口咬定是自殺案件,機警的小包拯通過自己嚴謹的分析、細致的推理,認為這是一件他殺案件,並不是自殺那麽簡單。

  小包拯主動來到縣衙,要求見縣令。在縣衙的後廳,包拯將這個案件存在的疑點一一講給縣令聽,縣令也覺得此案非同一般。他又在縣令的耳朵旁講了一陣如何破案,縣令拍案而起讚道:“好計!就依你說的辦!”

  第二天,縣城的告示欄上貼了一張布告。上麵寫道:經縣衙仔細調查,石橋命案乃他殺,並非自殺。此係石橋親眼所見。由於石橋透露真相,殺人凶手已被緝拿。明天在石橋上當眾斬首。很快這個消息便傳遍了整個縣城。

  第三天,石橋周圍,兩岸河道上都站滿了前來圍觀的人。縣令坐在太師椅上,開始審石橋。石橋洞中傳來了一個聲音:“是的,我看見了事情的經過。”周圍的群眾都很好奇,橋居然真會講話。此時衙役將一個頭被黑布罩住的人拖上石橋。縣令說:“此人便是殺人凶手。石橋是證人,親眼目睹他殺人的,本官現在判決將此人斬首示眾。”話剛說完,人群中就有一個人歡呼起來。那個歡呼的人正是凶手,此時凶手已暴露,真相大白,小包拯從橋洞裏出來了。

  叩其兩端而竭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心得”

  孔子說:“我有知識嗎?沒有。有一位莊稼漢問我一些問題,我一無所知。我詢問了那些問題正反兩方麵,這樣就全部搞清楚了。”

  “故事”

  一天,孔子帶他的學生經過一片小樹林,看見一個老人正舉著一根長竹竿聚精會神地粘“知了”。隻見那老人粘一下,得一個。

  孔子看得入迷了,忙走過去問老人:“您的技術高明啊,怎麽粘得那麽準呢?一定有什麽竅門吧?”

  老人頭也沒回,隻是不在意地“唔”了一聲。

  孔子又向前一步,向老人施禮說:“您能告訴我這個竅門,並教給我這個本領嗎?”

  老人這才停止粘“知了”,轉過身來問孔子:“你是誰?”

  孔子說:“我是魯國的孔丘啊。”

  老人一聽,連忙說:“你是孔子啊?你是大學問家,我怎敢教你呢?”

  孔子說:“老師是不能論資格的,天下的知識那麽多,誰學得完呢?總有些人在某些方麵比自己強,就憑這點,你就有資格當老師!”

  老人見推辭不脫,這才說:“每年五六月時,樹上的‘知了’最多,我就用長竿子練習粘‘知了’的本事……”

  “怎麽練呢?”孔子忙問道。

  老人說:“我把小球頂在長竿上。要是能頂上兩個球,舉起竿子,球不掉下來,這時去粘‘知了’,十回能粘下六七個來;要是能頂上三個球,十回能粘下八九個來;要是能頂上五個球,那就可以回回都不落空,粘一個得一個,就跟從樹上往下采果子一樣。”

  孔子聽完老人的一席話,讚賞地點點頭。他想,每一件平凡的事情中都蘊藏著很深的道理,這老人真了不起!

  循循然善誘人

  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心得”

  顏淵歎著氣說:“老師的學問和道德,抬頭仰望,越看越覺得高;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深。看看它好像在前麵,忽然又到後麵去了。老師善於有步驟地一步一步誘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們的知識,用一定的禮節來約束我們的行動,使我們想停止學習也是不可能的。直到我們盡了我們的全力,好像有一個十分高大的東西立在我們前麵,雖然我想要追隨上去,卻沒有前進的路徑了。”

  “故事”

  顓孫師,字子張,是孔子七十幾名得意門生中的一個。他為人穩重、做事細心,學習也很用功,而且在學習期間就有將來要從政的想法,因此向孔子提出了“一個人怎樣才能在天下通行無阻”的問題,孔子說“如果一個人忠誠信實,說話尊重事實,不誇大,不縮小,而且言行一致,辦事認真,為人謙躬敦厚,那麽他就是來到不開化的部落裏也會暢行無阻;如果一個人言行不一,為人虛偽奸詐,那麽就是在他自己的家鄉裏做事,他也會寸步難行的。而這個‘忠誠信實’要怎麽樣才能一刻也不離開你呢?當你站著的時候,你就應當感到這幾個字就在您的眼前;而你坐在車上的時候,就如這幾個字寫在車前的橫木上一樣。如果能做到這些,天下各地還不任你通行嗎?”

  顓孫師很受啟發,覺得老師的話講得非常深刻,想要把它記下來,然而身邊又沒有竹筒。他急中生智,把紮袍子的腰帶解下來在地上展平,用篆書在上麵工工整整地記下了老師的教導。

  美玉於斯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心得”

  子貢說:“這裏有一塊美玉,把它收藏在木匣裏呢,還是找一位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孔子說:“賣掉吧!賣掉吧!我也是在等待識貨的商人啊!”

  “故事”

  春秋時,孔子的名聲很大。當孔子從魯國官位上退下來之後,曾多次遊說諸侯國家,但卻沒有得到重用,但他並不灰心,總希望有一天能施展才能,實現他的理想。人們見孔子沒出來擔任一官半職,都感到迷惑不解,議論紛紛。子貢聽到人們議論後,就去問孔子:“我有一個問題要問老師。假如我得到一塊珍貴的美玉,應該怎樣處理好呢?是把它放在櫃子裏藏起來,還是找一個識貨的買主將它賣出去呢!”孔子明白子貢的用意,幹脆地回答說:“賣出去!賣出去!我正等著識貨的高人呀!”原來,孔子是在等待適當的時機和理想的職位。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心得”

  孔子想到少數民族地區去居住。有人說:“那裏非常簡陋、落後,怎麽住呢?”孔子說:“有君子去住,還有什麽簡陋、落後的呢?”

  “故事”

  黃帝之後,堯當了部落聯盟的首領。堯很會治理天下,他整天戴著草帽,穿著草鞋,和大家一起幹活,將社會上的各行各業治理得井井有條。當時社會生產力還很落後,堯對大家的生活非常關心,總是扶貧救困,和大家共渡難關。當他看到有人吃不上飯穿不上衣服,總覺得是自己的過錯。有人犯了錯,他也首先責備自己沒有盡到責任。因為堯和人民同甘共苦,所以他贏得了人民的愛戴。

  堯帝畫像堯自己以身作則,生活過得很儉樸。他是部落聯盟的首領,應有自己的宮殿,但他的一家卻住著一間普通的草屋,和別的老百姓沒有一點差別。

  有一次,堯所領導的幾個小部落聯盟的首領前來拜訪堯。他們都穿著很講究的衣服,一來到堯家,立即愣了,他們怎麽也不明白,堯怎麽住這樣的草屋呢?再一看堯的穿戴,他們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嘴上沒說心裏卻想:“難道這個穿補丁衣裳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堯嗎?”

  堯落落大方,將首領邀請進自己的草屋,讓大家席地而坐,用土碗盛著野菜湯招待大家,津津有味地和大家談著治理天下的事。

  各部落的首領們從堯那裏受到教育,從此再也不講究排場了。他們像堯一樣和老百姓同甘共苦,領導大家與大自然作鬥爭,使大家逐漸過上了好日子。

  逝者如斯夫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心得”

  孔子在河邊歎惜地說:“逝去的時光就好像這河水一樣,不分晝夜地向前流去。”

  “故事”

  路溫舒,字長君,西漢巨鹿東裏(今河南省新鄭)人。他年少時就十分喜歡學習,可家裏窮,每天他都要給別人放羊才能勉強填飽肚子,根本沒有機會進學校讀書。他常常想,如果我能邊放羊,邊讀書,多麽好啊!

  有一天,路溫舒趕著羊群來到一個池塘邊,看見那一叢叢又寬又長的蒲草,靈機一動:這蒲草這麽寬,不正像那抄書的竹木簡嗎?這樣的書,不僅不用錢,而且重量也比用竹木簡做的書輕得多,放羊時還可以帶著閱讀。

  於是,他采了一大捆蒲草帶回家中,然後做成和竹簡一樣的書。

  有了蒲草書,路溫舒就不愁沒書讀了。他每次去放羊,身邊都帶著這種書,一有時間就讀。讀完一本再抄一本。這樣學習了一段時間,他獲得了不少知識,並因此到獄裏當了小吏。

  乘著當小吏的機會,他又學習了當時的律令,被提升為獄吏。縣裏的人遇有什麽解決不了的問題,都請他幫忙解決。憑著刻苦用功的精神,他終於從一個放羊娃成長為西漢時有名的法律學家。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心得”

  孔子說:“我沒見過喜歡美德如同喜歡美色的人。”

  “故事”

  孔子因家境清貧,15歲時才有誌於學問。

  他為了弄懂“禮”,從山東走到河南,一拜李耳(老聃)為師。老聃為其講學,臨別時,老聃說:“富貴的人送人以錢財;有學問的人送人以言……我送給你幾句話吧:聰明深察的人,易遭殺身之禍,因為他好評論人;博學善辯的人,易危害自身,因為他好揭發別人的短處;為人子、人臣不要有這些事而存身以盡孝盡忠。不要隻顧自己,堅持個人意見。”這席話,使孔子受益不淺。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心得”

  孔子說:“就好比用土堆山,隻差一筐土就堆成山了,如果停下來,那是我自己半途而廢。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雖然隻倒下一筐土,要繼續往上堆,那是我自己還要堅持的啊。”

  “故事”

  商紂王因為荒淫無道而亡了國。周武王接受商朝滅亡的教訓,施行仁政,處處為百姓著想,周朝的經濟很快得到恢複,進一步發展起來,政治穩定,人民都樂於其業。周朝很快強大起來。

  有一次,西戎的使臣來到周朝,給周武王獻了一條罕見的大狗。這條狗毛色油亮,身材高大,每當發怒的時候就目露凶光,叫聲震天,非常威風。

  周武王很喜歡這條狗,一有空就帶著狗去打獵,甚至把正事放在了一邊。大臣召公勸周武王說:“欣賞玩耍的物品是無所謂貴賤的,可貴的是人的德行。把人當做玩物戲弄,會喪失德行;把稀罕物當做玩物加以玩耍,會喪失誌氣,這就是‘玩物喪誌’呀!這條狗雖然品種優良,但需要專人精心喂養,不如幹脆不要養它。現在最要緊的是珍愛人才,這是國家強盛的根本大計。君主應該隨時積累自己的德行。美好的德行是靠一點一滴積累的。如果你在這些方麵加以注意,江山就可以世代穩固了。”

  周武王聽了召公的話後,深深地感到自己錯了,應該以國事為重,於是不再去理會那條狗了。

  苗而不秀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心得”

  孔子說:“幼小的農作物生長了卻不開花是有的;吐穗開花卻不結果實也是有的!”

  “故事”

  西漢時的丞相,著名文學家匡衡,小的時候家裏很窮,買不起蠟燭來供他晚上讀書。勤奮好學的匡衡不想虛度了晚上的時光。

  匡衡的鄰居家日子過得挺好,每天晚上都點起蠟燭,屋裏照得通亮。他想到鄰居家裏去讀書,可是遭到了拒絕。後來,匡衡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偷偷地在牆壁上鑿了一個小洞,鄰居家裏的亮光就透過來了,他把書本對著這光,讀起來也挺方便。

  匡衡讀的書愈來愈多,可是他沒有錢去買書,怎麽辦呢?有一天,他發現縣裏有一個財主,家裏堆放了許多書,他就去幫助財主家幹活,但不要工錢。財主很奇怪,問他:“小夥子,你為啥白白給我家幹活呀!”匡衡也不隱瞞,就說:“我給你幹活,不想得到工錢,隻想借你家裏的書看看,不知你答應不?”

  財主非常高興,就把家裏的書全都借給他。後來,匡衡終於成就了學業,並被漢文帝拜為丞相。

  匡衡的故事正說明了隻要你有誌向,肯努力,一定會有取得成就的一天。如果自己不努力,就是有再好的條件,也不會成功,如同隻開花不結果的植物一樣。

  後生可畏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心得”

  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麽知道他們的將來不如現在的人呢?40歲、50歲也沒什麽名望的人,也就不值得去敬畏了。”

  “故事”

  宗愨是南北朝時的一名剛強少年,出身武術世家,從小就隨父親和叔父練拳弄棒;年紀不大,武藝卻十分高強。

  他哥結婚那天,家裏賓客盈門,熱鬧非凡。有十幾個盜賊也乘機冒充客人,混了進來。

  正當前麵客廳裏人來人往、喝酒賀喜之際,這夥盜賊卻已潛入宗家的庫房裏搶劫起來。有個家仆去庫房拿東西,發現了盜賊,大聲驚叫著奔進客廳。

  霎時,客廳裏的人驚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隻見宗愨鎮定自若,拔出佩劍,直奔庫房。

  盜賊一見來了人,揮舞著刀槍威嚇宗愨,不許他靠前。

  宗愨麵無懼色,舉劍直刺盜賊,家人也呐喊助威。盜賊見大勢不妙,丟下財物,奪路而逃。

  賓客見盜賊被趕走了,紛紛稱讚宗愨機敏勇敢,少年有為。問他將來長大後幹什麽?他昂起頭,大聲地說:“願乘長風破萬裏浪,幹一番偉大的事業。”

  後來,當林邑王範陽邁侵擾邊境,皇帝派膠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討伐時,宗愨自告奮勇地請求參戰。

  一次,檀和之進兵包圍了區粟城裏林邑王的守將範扶龍,命宗愨去阻擊林邑王派來增援的兵力。

  宗愨設計,先把部隊埋伏在援兵的必經之路,等援兵一進入埋伏圈,伏軍立即出擊,把援兵打得個落花流水。

  宗愨為宋國打了無數次勝仗,立下許多戰功,被皇上封為洮陽侯,實現了他少年時“乘風破浪”的遠大誌向。

  匹夫不可奪誌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心得”

  孔子說:“全軍的主帥可以被奪去;但一個男子漢,他的誌向是不能被強迫改變的。”

  “故事”

  東漢時,有個叫李固的朝廷官員,他秉性耿直,不畏權貴,因一再抨擊宦官外戚專權,結果被梁冀等人殺害,屍體被扔在大路上。梁冀還下令:如果誰敢來哀悼,就判誰的罪。李固有很多學生,聽到這個消息後,都不敢給老師哀悼,隻有一個叫郭亮的學生,一向欽佩老師的耿直無私,希望自己也能像老師一樣,做個剛正不阿的人。他不顧別人的勸阻,不畏強暴和危險,決心為老師收屍。然而朝廷卻不允許他這樣做,於是他就在李固的屍體旁痛哭,守了三天三夜,不肯離去。後來,郭亮的行為博得朝野人士的讚譽,朝廷不得不允許郭亮將李固的屍體入殮,埋葬在故鄉。

  鬆柏之後凋

  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心得”

  孔子說:“天變冷了,才知道鬆柏是最後凋落的。”

  “故事”

  前涼文王張駿派治中從事張淳向成漢稱臣以便借道通行,成漢皇帝李雄裝作同意了,卻暗自打算派遣強盜把他扔到東峽裏去。蜀人橋讚把這件事告訴了張淳。

  張淳對李雄說:“我的君主讓我來這裏,不遠萬裏到建康去表達誠意,是認為陛下崇尚忠義,能夠成人之美的緣故。如果想殺我,應該在街市砍頭,向眾人宣示:‘涼州不忘舊恩,與晉互通使節。因為君主聖明,臣子機警,發覺此事把他殺了。’這樣,您道義的聲譽就能遠揚,天下人都畏懼您的威名。現在如果讓盜賊把我殺害在江中,威名和刑罰都不能彰顯,又哪裏能夠宣示天下呢!”

  李雄大驚失色,說:“哪裏會這樣!”

  司隸校尉景騫對李雄說:“張淳是勇士,請把他留下。”

  李雄說:“既然是勇士,怎麽肯留下呢!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先去試探試探他。”

  景騫對張淳說:“你身體比較胖,現在天氣炎熱,為什麽不先派遣手下小吏前去,你在這兒住些日子,等天氣涼快了再走呢?”

  張淳說:“我的君主因為皇室遠渡江南,先帝的梓宮也還沒能接回,生靈塗炭,無法拯救,所以派我到皇帝的都城表達誠意。所要上奏的事情重大,不是小吏可以轉達的。如果小吏可以勝任,那我也就不用來了。哪怕刀山火海,我也要前往,又怎麽能害怕天氣炎熱呢!”

  李雄對張淳說:“貴君主英名蓋世,境內地勢險峻,兵強馬壯,為什麽不自己稱帝,占據一方呢!”

  張淳說:“我的君主從祖父、父親以來,世代堅貞忠誠。因為國恥還未昭雪,每晚都枕戈待旦,怎能自己享樂呢!”

  李雄十分慚愧,說:“我的祖先本來也是晉臣,因天下大亂,和六個州郡的百姓到這裏避難,被眾人推舉,於是才像今天這樣。琅邪王如果真能在中原讓晉朝中興,我也會率領手下幫助的。”

  李雄被張淳的忠誠感動,於是就不再挽留,給他準備了豐厚的禮品,送他上路。張淳終於來到東晉的都城建康,完成了他的使命。

  知者不惑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心得”

  孔子說:“聰明的人不會疑惑,實行仁德的人不會憂愁,真正勇敢的人不會恐懼。”

  “故事”

  殷仲堪本性多疑,遇事又缺乏主見。他的谘議參軍羅企生對他弟弟羅遵生說:“殷侯為人寬厚仁愛,但做事優柔寡斷,肯定會遭到大難。我受他的知遇之恩,從道義講不能離他而去,可我會因他而死。”

  後來殷仲堪遭受桓玄攻打,逃走的時候,文武官員沒有送行的,隻有羅企生一個人跟著他。羅企生路過家門的時候,他的弟弟羅遵生說:“我們現在生離死別,怎麽能不握一下手?”羅企生把馬轉回來,伸手給弟弟。羅遵生很有力氣,把他從馬上拉了下來,說:“家裏還有年邁的母親,你要跑到哪裏去?”羅企生哭著說:“今天的事情,我一定是要去死了。有你供養母親,不會沒有人盡孝。我們家裏,既有盡忠的,也有盡孝的,還有什麽遺憾呢?”羅遵生把他抱得更加緊了,殷仲堪在路上等著,看羅企生沒有掙脫的希望,就獨自騎馬走了。

  桓玄到了以後,荊州的士人都去拜見桓玄,隻有羅企生一個人不去,卻在料理殷仲堪家裏的事。

  有人說:“你這樣做,一定會大禍臨頭!”羅企生說:“殷侯像對待國家棟梁那樣對待我,我被弟弟阻攔,才不能跟他一起去誅殺叛賊,又有什麽臉麵去桓玄那裏乞求保全性命呢?”桓玄聽說以後很生氣,但他一向對羅企生很好,就先派人告訴羅企生:“你如果向我道歉,我就放過你。”羅企生卻說:“我是殷仲堪手下的官吏,殷仲堪失敗,我不能夠挽救,還有什麽可道歉的呢?”桓玄於是就把他抓了起來,又派人問他還有什麽話要說,羅企生說:“文帝司馬昭殺了嵇康,他的兒子嵇紹卻是晉朝的忠臣。我隻請求留下我的弟弟,讓他贍養老母。”

  桓玄於是殺了羅企生,而赦免了他的弟弟。

  先進

  子哭之慟

  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心得”

  顏淵去世了,孔子哭得很悲傷。跟隨的人說:“你悲傷過度了!”孔子道:“我太悲傷了嗎?我不為這樣的人傷心,還為誰呢?”

  “故事”

  建國之初,唐太宗就兢兢業業、小心謹慎地治理國政。古時候,統治者聽取不同意見,判斷是非,然後采納正確的意見,叫做“納諫”。唐太宗很注意納諫。有一次,他問大臣魏徵,君王怎樣才是“明”,怎樣才是“暗”?魏徵回答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他非常讚成這個見解。因為他知道,自己並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一次,唐太宗要征兵,有個大臣見議,男子不滿十八歲,隻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唐太宗同意了。魏徵知道後說:“陛下的詔書上清清楚楚地寫著征召十八歲以上的男子當兵,現在不到十八歲的男子也得應征,這能算講信用嗎?”唐太宗吃驚地問:“我什麽時候不講信用?”魏徵說:“陛下剛即位的時候,曾經下詔:拖欠官府東西的,一律免除,可是官吏們照樣催收,這是不是說話不算數?陛下一向說要以誠信待人,為什麽征兵的時候懷疑百姓作假?無緣無故懷疑人,這能算講信用嗎?”魏徵的一席話,說得唐太宗啞口無言。於是,唐太宗又重新下了道詔書,免征不到十八歲的男子。這以後,唐太宗更加信任魏徵了。魏徵一生向唐太宗進諫二百多條,很多被唐太宗采納。

  公元643年,魏徵去世了,唐太宗十分悲痛,親自為他撰寫了墓碑的碑文。以後他時常懷念魏徵,說:“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麵鏡子!”公元645年,也就是魏徵去世的第二年,唐太宗遠征高麗,勞民傷財,損失慘重。回來的時候,唐太宗想起了魏徵,十分感歎地說:“假如魏徵在世,他一定不會讓我有這番舉動的!”

  過猶不及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心得”

  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哪個能幹?”孔子說:“子張有點過頭了,子夏有點不夠。”

  子貢道:“那麽是子張強一些嗎?”孔子說:“過頭和不夠同樣不好。”

  “故事”

  有一次,孔子與他的學生子貢閑談。談到對他的弟子看法時,子貢問道:“老師,顓孫師(子張)和卜商(子夏)兩個人,誰更好一些?”

  孔子回答說:“顓孫師呢,做事好得過分;卜商呢,做事有點不夠火候。”

  子貢說:“那麽,是顓孫師好一些嗎?”

  孔子說:“過分了和做得不夠同樣不好。”

  子貢細細品味,覺得老師確實說得對。他明白,老師說的不是這兩個師兄弟的為人品德,而是說他們性格上的弱點,兩個人都有缺點,隻有把各自的缺點改正過來,才能完善自我。

  進之退之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心得”

  子路問道:“聽說了就實行嗎?”孔子說:“有父親兄長在,怎麽能聽說了就實行呢?”

  冉有問道:“聽說了就實行嗎?”孔子說:“聽說了就實行。”

  公西華說:“仲由詢問‘是否聽說了就實行’,老師說,‘有父親兄長在,(不能這樣做)’;冉求詢問‘是否聽說了就實行’,老師說‘聽說了就實行’。我有些迷惑,大膽地來問問。”孔子說:“冉求平日做事退縮,所以鼓勵他大膽幹;仲由的膽量有兩個人的大,勇於作為,所以我要壓壓他,給他一些約束。”

  “故事”

  孔子是一個大教育家,他有很多學生,有很多教育方法。比如,他主張,對受教育的人要一律平等看待,一樣要求,不能有偏向;還主張學習要經常複習舊的,掌握新的。

  有一次,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候,子路走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說:

  “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就可以立刻去實行嗎?”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

  “有父親兄長在,總要問一下他們吧?怎麽能聽到就去做呢?”

  子路剛剛退出去,另一個學生冉有又悄悄走到孔子麵前,恭敬地問:

  “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就應該立即去實行嗎?”

  “對,應該立刻去實行。”

  冉有走後,公西華奇怪地問孔子:

  “先生,剛才子路和冉有問的是同一個問題,您的回答為什麽完全相反呢?”

  孔子笑了笑,說:

  “冉有性情謙恭,做事退縮,因此我鼓勵他臨事果斷,敢作敢為。子路的膽量有兩個人的大,辦事不夠周全,所以我就讓他遇事多聽聽別人的意見,三思而後行。”

  孔子根據學生不同的情況,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這就是“因材施教”啊!

  顏淵

  顏淵問仁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心得”

  顏淵詢問仁德。孔子說:“抑製自己,使自己的言語行為都合乎禮,就是仁。一旦能做到克己複禮,天下的人都會稱你為仁人。實踐仁德全靠自己,難道還要靠別人嗎?”

  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具體做法。”孔子說:“不合禮的事不去看,不合禮的話不去聽,不合禮的事不要說,不合禮的事不要做。”

  顏淵說:“我雖然遲鈍,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故事”

  劉漢中宮仆射郭猗與中護軍靳準都和太弟劉義不和。

  一天,郭猗對相國劉粲說:“殿下您是光文帝劉淵的長孫,皇上的嫡子,四海之內莫不把國家的重任寄托於您,您為何偏把天下傳給太弟呢?”

  “況且我聽說太弟劉義與大將軍劉驥密謀,準備發動叛亂,殿下如果不相信我,可以召來大將軍從事中郎王皮、衛軍司馬劉淳,向他們示以恩德,允許他們自首,再向他們詢問,就一定會了解了。”

  劉粲同意了。

  郭猗私下裏對王皮、劉淳說:“謀反的情況,皇上與相國劉粲都知道了,你們參與了嗎?”

  二人驚駭地說:“沒有。”

  郭猗說:“這件事已決定了處置辦法,我隻是可憐你們親戚朋友都要被滅族罷了!”

  說完郭猗就抽泣流淚不止。二人十分恐懼,連忙磕頭哀求。

  郭猗說:“我替你們考慮,你們能聽從嗎?相國如果問你們,你們隻說‘有此事’,如果相國斥責你們不事先奏報,你們就說:‘我們的確身負死罪。但我們以前隻是害怕說了也不會被相信,還會因為誣陷挑撥的罪名被處死,所以不敢說。’”王皮、劉淳答應了。

  劉粲召他們來詢問,兩人來的時間不同,但所說的話相同,劉粲就認為劉義是真的要謀反。

  四月,劉義被廢黜太弟身份,改封北部王。不久劉粲又讓靳準謀殺了他。劉義清秀爽朗,為人寬厚仁愛又有氣度,他的死真讓人惋惜。

  仲弓問仁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心得”

  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出門工作如同會見貴賓,役使百姓好像承當重大祭祀要嚴肅認真,恭敬謹慎,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在諸侯國做官的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事的不怨天尤人。”

  仲弓說:“我雖然遲鈍,也要實行你的話。”

  “故事”

  陸曉慧是南北朝時期的人,他學識淵博,品德高尚,地位顯赫,重權在握。

  陸曉慧為人和氣,做了大官後,也從來不對窮人擺大人物的架子。

  有一次,他家鄉的一個農夫來看望他,守門人見這個農夫穿得土裏土氣,說話笨拙,就不想讓他進門。可農夫執意要見陸曉慧,守門人就進去向陸曉慧報告說:“門外有個呆頭呆腦的莊稼人要見您,我看把他打發走算了。”

  陸曉慧聽了,說:“從鄉下到這裏的路很遠,他一路走來也不容易啊!我應該好好接待他才對,怎麽能趕他走呢!”說完,他把農夫請進屋,熱情地接待了他。

  有人勸陸曉慧,不要因為太謙虛而失去自己身份,使別人不尊敬自己。

  陸曉慧卻說:“我平生最討厭別人無禮對待我,我怎麽能用自己所厭惡的行為去對待別人呢?”

  四海之內皆兄弟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心得”

  司馬牛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取之命運,富貴由天安排。君子做事嚴肅認真,而且不出差錯,對待別人恭敬而有禮,四海之內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擔憂沒有兄弟呢?”

  “故事”

  三國末東晉初期,有個叫顧榮的人,他曾在孫吳和東晉做官。

  顧榮在洛陽的時候,有一次應朋友邀請去做客,發現上菜的仆役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就把自己的那一份讓給了他。同座的人都譏笑顧榮,顧榮說:“天天端著烤肉,卻不知肉味如何,天下哪有這種道理呢!”

  顧榮後遭永嘉之亂過江避難,每次他遇到危險時,就常常有一個人在身邊幫助他,顧榮問他為什麽這樣做,原來他就是過去得到烤肉的那個仆人。

  子貢問政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心得”

  子貢詢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足夠的糧食,足夠的軍備,百姓信任政府。”

  子貢說:“迫不得已要放棄一項,先放棄三者中哪一項?”孔子說:“放棄軍務。”

  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糧食和人民的信任中放棄哪一項?”孔子說:“放棄糧食。自古以來都免不了死亡,如果人民對政府沒有信心,國家就不能保存了。”

  “故事”

  戰國初年,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國不斷地進行兼並戰爭,都想統一天下。

  地處西陲的秦國,因經濟、文化落後,百姓蒙昧,國力衰微,常遭魏國等中原大國的歧視和欺負。這種形勢逼得秦國不得不進行改革。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決心改變秦國的形象。當時有衛國人公孫鞅,欲展才學,他見到孝公的求賢令後,就投秦一試。公孫鞅見到秦孝公,闡述自己的治國理論,認為秦國要想強盛,唯有變法圖新。孝公聞言大悅,與公孫鞅秉燭達旦三日。秦孝公變法決心既定,封公孫鞅為左庶長,統令變法事宜。

  公孫鞅的變法措施很快獲得秦孝公的肯定,就要正式出台了。公孫鞅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把新法當回事,就想出了一個主意,叫人在南門立了一根木樁,並貼告示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賞他十兩金子。”此告示一貼出,圍觀的人很多,因為扛這根木頭到北門去實在不是一件太難的事。大家議論紛紛,但就是沒人上前,都怕其中有詐。

  看看圍觀者越來越多,公孫鞅又下令將賞金加到五十兩。話音剛落,一個紅臉漢子推開人群走到木頭跟前說:“我來試試,最多不過是白扛一趟唄。”說著,他一哈腰,一用勁,一下子將木頭扛到肩上,大步流星直向北門走去。左庶長公孫鞅連聲誇讚這漢子是個好百姓,並當眾兌現了賞金。

  這件事一下子就在全城轟動開了,大家都說左庶長言而有信,對他下的命令一定要認真執行才是。

  君子成人之美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心得”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壞事。小人卻與此相反。”

  “故事”

  鄭玄是東漢時著名的學者,他想要為《春秋傳》(春秋時的史書)作注,還沒有完成。

  有一次他有事外出,偶然與服子慎相遇,住在同一個旅店裏。事先他們兩個人並不認識。服子慎在旅店外車上和別人談論自己注釋《春秋傳》的一些想法,鄭玄聽了很久,發現他的見解很多與自己有相同之處。鄭玄走近車子對服子慎說:“我早就想給《春秋傳》作注,還沒有完成。聽您剛才的談話,多數看法和我相同,現在應該把我已經完成的注釋全部送給您。希望你能把它完成。”

  這樣,服子慎寫的《春秋左氏傳解誼》也就是《服氏注》一書問世了。

  季康子問政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心得”

  季康子向孔子詢問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政,就是正的意思。你自己帶頭走正路,誰敢不走正道呢?”

  “故事”

  春秋時期,鄒國與魯國發生了衝突。交戰結束後,鄒穆公不解,找來孟子說:“我的官員在這次衝突中死了三十三人,民眾卻沒死一個。他們看著官員被殺卻不去營救,真想都殺了他們。可那麽多人,你看該怎麽辦呢?”孟子說:“鬧災荒時,老百姓四散逃亡,而您的糧倉堆滿了糧食,有關部門不向您報告這種情況,這是殘害百姓啊!曾子曾說過:‘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你。’百姓們這次終於有機會報複你們了,您不要責怪他們。君王如果實行仁政,並起帶頭作用,百姓一定會親近你們,也情願為您去死了,也就不會出現看著官員被殺而不去營救的情況。”鄒穆公聽後,不住地點頭稱是。

  憲問

  愛之,能勿勞乎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心得”

  孔子說:“愛護他,能不為他操勞嗎?忠於他,能不對他勸告嗎?”

  “故事”

  屈原(約前340—前278)名平,戰國時楚國人,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也是我國古代第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青年時期的屈原,學識淵博,才華橫溢,具有遠大的政治理想,主張任用賢能,修明法度,抵抗外國侵略。他胸懷大誌,準備報效祖國。

  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楚國由強盛轉為衰弱時期。楚懷王昏庸無能,偏信偏聽,沒有充分發揮屈原的政治才能。屈原在楚懷王執政時期,多次遭到貴族統治集團中守舊投降派的誣陷。

  有一次,楚懷王命令屈原起草製訂一項國家法令,與屈原官職相同的上官大夫十分嫉妒。在屈原擬定法令的草稿還未完成的時候,就強迫屈原給他看,屈原不給,上官大夫就向楚懷王說:“屈原居功自大,目無國君,在別人麵前吹噓說這些法令要不是他屈原,誰也製定不了。”懷王聽了非常生氣,從此對屈原不信任,最後,還把屈原流放到漢北很長一段時間。

  秦國經常與楚國對抗。秦昭襄王更是詭計多端,他當了秦國國王後,假裝與楚王交朋友,客客氣氣地給楚懷王寫信,請他到秦國的武關與秦王會麵同時訂立盟約。楚懷王見信後很猶豫,不去怕得罪秦王,去又怕上當受騙。楚懷王連忙召集屈原等一些官員商議這件事。屈原對懷王說:“秦王像虎狼一樣凶狠,像狐狸一樣狡猾,多次欺侮楚國,這次不是什麽好事。大王一去,一定會中他們奸計的。”可是,以懷王的小兒子子蘭為首的一些人卻使勁地主張懷王去,說:“咱們因為把秦國當敵人,結果死了好多人,又丟了土地。現在人家主動來與楚國和好,我們為什麽要推辭呢?”楚懷王聽信了子蘭等人的話,高高興興地動身到秦國赴約。結果一進秦國的武關,就被秦國軍隊包圍了,秦國軍隊把楚懷王一行人押到秦國京城鹹陽軟禁起來,秦王逼迫楚國拿土地來贖回懷王。懷王在鹹陽扣押了一年多,吃盡了苦頭,想起屈原的話,十分後悔,羞愧難忍,最後終於死在秦國。

  楚懷王的兒子頃襄王當上了楚國國君,屈原勸他招集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增強國力,為楚懷王報仇。他的直言相勸招來了一些人的仇視。這些人不斷地在頃襄王麵前說屈原的壞話:“大王,屈原自以為了不起,總在大臣麵前數落楚王,他說什麽大王忘了秦國的仇恨是不孝,大臣們不主張抗秦是不忠,楚國出了這些不孝不忠的君臣,怎麽能不亡國呢?大王,你聽聽這叫什麽話,屈原是不是太傲了?”頃襄王聽了大怒,一氣之下把屈原革職為民,再次流放到湘江以南的貧困地區去。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誌向,反倒遭受排擠、誣陷,他滿腔義憤地過起了流亡生活。

  屈原在政治上不得誌,在文學上卻有著輝煌的成就。屈原的代表作是《離騷》。這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全詩372句,2490字。詩中寫了作者的身世、品行、才能和理想;寫了反動貴族陷害忠良、誤國殃民的罪行;寫了詩人麵對黑暗汙濁的社會現實的苦悶心情;寫了詩人對祖國對人民無比的熱愛和忠貞。如詩中寫道:“長歎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反映了作者舉賢薦能的政治主張;“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說明了屈原堅定的理想追求。詩中有許多語言至今仍激勵著人們愛國愛民,奮發向上。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高尚人格,尤其是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受到廣大人民普遍的同情和尊敬。農曆5月5日,相傳是屈原抱石自投汨(mì)羅江以身殉國的日子。當時,當地的平民百姓聽說屈原投江了,紛紛劃著龍舟來搶救,擔心江裏的魚會損害屈原的身體,還用粘米、竹葉包成食品灑入江心,說是為了粘住魚蝦的嘴。後來,每年農曆5月5日這一天,人民都用劃龍舟、吃粽子等方式來紀念屈原。現在,也是如此,提起愛國主義英雄人物,人們自然會想起屈原。

  屈原不僅中國人民愛戴他,他也活在世界人民心中。早在唐朝時期,屈原的作品就已傳到日本。1852年,《離騷》一詩有了德文譯本傳到歐洲。目前,屈原作品已被譯成多種文字,成為世界文化寶庫的珍貴財富。1953年,屈原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得到全世界人民的熱愛和尊敬。

  貧而無怨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心得”

  孔子說:“貧窮而無怨恨很難,富裕而不驕狂容易。”

  “故事”

  江革,東漢臨淄(山東臨淄)人。他家裏很窮,父親又早逝,江革總是想方設法侍奉好母親,寧可自己忍饑挨餓,也讓母親吃飽穿暖,從來沒有怨言。

  漢章帝時,臨淄地方很亂,從山裏流竄來的土匪很厲害,到處搶劫殺人,弄得人心惶惶,經常得外出逃難。

  連日逃難,四處奔波,常常饑無食,渴無水,母親經不住憂勞,病倒了。時值黑夜,上哪去找醫生呢?江革跑了半夜,好不容易才找到個醫生,抓了付草藥。母親吃過一劑,病情稍有好轉。天剛亮,江革就給母親煎第二付藥,藥還沒有煎好,就聽有人喊:“土匪來了,快跑啊!”

  江革出門看時,隻見逃難的人流,在飛揚的塵土中流去。江革忙回到屋裏,提起藥壺,背好母親,便連跑帶顛的朝逃難的人群趕去。

  跑著,跑著,江革母子就被逃難的人群給拉下了,不一會兒,土匪們就追上來了,攔住了江革,隻見江革手裏提著一個藥壺,背上背著一個麵如土灰的老太太,累得上氣不接下氣地,就問是怎麽回事。江革說:“我是個窮百姓,母親有病,我不能扔下母親,自己去逃命,就背母親,帶藥壺逃難。真的,身上沒帶什麽錢財,就開開恩,放過我們母子二人吧!”土匪們聽他說的是實在話,見他提著藥壺,背著母親,累得疲憊不堪,確實是個大孝子。江革的孝心,竟打動了土匪,土匪們一時良心發現,不但沒有殺害江革母子,而且還指給了平安的去處,孝心使江革幸免於難。

  為了掙錢供養母親,江革給人當了長工。有時入不敷出,還得借錢。但不管生活怎麽困難,江革總是讓母親吃飽穿暖。有時怕母親天天倒在床上苦悶,就用車拉著母親村裏村外的走走。他關心體貼母親,說話總是和顏悅色,使母親愉快地度過晚年。鄉裏的人都稱讚他,給他送了個外號:“江大孝子。”

  以德報怨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心得”

  有人問:“以恩德報答怨恨,怎樣?”孔子說:“這樣怎麽報答恩德?應該以正直報答怨恨,以恩德報答恩德。”

  “故事”

  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就是一個以德報怨的偉人。他在與公子糾爭位時曾挨過政敵管仲的一箭,差點要了他的性命。應該說齊桓公與管仲之仇不共戴天,可是,當他登上國君之位後,卻以政治家的敏銳寬恕了他的仇敵。桓公意識到,齊國的發展需要管仲這樣的人才,他聽從師傅鮑叔牙的勸說,以博大的胸襟寬容並重用了管仲。

  由於齊桓公以毫無芥蒂的重用回報當年的一箭之仇,深深地感動了管仲,從此,管仲便盡心效力國事,鞠躬盡瘁,最終助齊桓公實現富國強兵,成功進行了“尊王攘夷”,率先登上春秋霸主之位,成就了彪炳千秋的曆史偉業。

  欲速成者也

  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心得”

  孔子外婆家的童子來傳話,有人問:“是個要求上進的孩子嗎?”孔子說:“我見他與長輩同坐同行。他不是個要求上進的人,而是個急於求成的人。”

  “故事”

  師襄彈起琴來,鳥兒飛舞,魚兒跳躍,鄭師之聽到這事之後,就去跟從師襄學習彈琴。他按指調弦,三年奏不成樂章。師襄說:“你可以回家了。”

  師文放下自己的琴,歎氣說:“我並不是弦不能調,樂章不可奏。我的心思不在弦上麵,所向往的不在樂調上。內心裏沒有深刻的感受,也就不能反應在樂器上,因而不敢放手去撥弄琴弦。請讓我再琢磨一段時間,看我以後的情況。”

  沒過多久,師文再去見他的老師師襄。師襄說:“你的琴得怎麽樣了?”

  師文回答說:“摸到門道了!請允許我試彈一彈。”

  於是當奏曲調的時候,撥動商弦以奏出南呂之音,涼風忽然吹過來,草木結子成實。在奏秋天曲調的時候,撥動角弦以激發夾鍾之音,和風慢慢回蕩,草木榮華。當奏夏天曲調的時候,撥動羽弦以奏出黃鍾之音,霜雪交加,河流池塘猛然凍結,正在奏冬天曲調的時候,撥動徵弦以激發蕤賓之音,陽光炙熱,堅冰立即融解。樂章將要奏完的時候,讓宮音來總括商、角、羽、徵四弦,便有南風微微吹拂,祥雲浮現在天上,甘甜的膏露下降,酸泉從地下冒出來。

  師襄興奮得撫摸著自己的心胸手舞足蹈起來,說:“你的琴彈得太精妙了!即便是師曠奏清角,鄒衍吹律管,也根本趕不上你。他們應當帶著琴拿著管跟在你的後麵當你的學生了。”

  衛靈公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心得”

  子貢問怎樣實現仁,孔子說:“工人要做好工,必先磨好工具。生活在那裏,就要追隨那裏的品德高尚的領導,結交那裏的仁義之士。”

  “故事”

  鮮卑族在三國時代還處在原始社會末期,他們在中原地區取得政權後,開始了封建化的過程。鮮卑貴族在生活上要求得到較高的物質享受,在文化上也樂於吸取文明較高的漢族文化。當時,他們和漢族有矛盾的一麵,但是在經濟上封建化的客觀現實,又使他們和漢族有融合的一麵。北魏孝文帝認真地分析了這一形勢,為了適應這一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為了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消除鮮卑族與漢族之間的隔閡,他拉攏漢族貴族階層,主動接受和吸取漢族文化的長處,通過遷都洛陽和漢化政策等具體舉措,大大加快了黃河流域民族融合的步伐。

  北魏原來的都城是偏北的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孝文帝為了更快地接受封建文化,決心把都城遷到洛陽。開始,這一決定遭到許多鮮卑貴族的強烈反對。孝文帝一一找這些貴族談話,說明平城不能作為文治的中心,爭取了他們對遷都的擁護。公元493年,孝文帝以“南伐”為名,發兵20萬向洛陽進軍。大軍到洛陽後,他表示還要南進,群臣一看遠離故土都紛紛跪下,請求不要再南進了。這時,孝文帝講,你們既然不想“南伐”,那麽就必須按我的旨意做:遷都洛陽。同時,孝文帝下令說,願意遷都的站在右邊,不想遷的站在左邊。這時,所有隨軍貴族、官員都紛紛站到了右邊,左邊空蕩蕩的。孝文帝高興地勒住馬宣布不“南伐”了,定都洛陽!

  不久,洛陽城花團似錦,各族人民一片祥和。孝文帝下令,鮮卑人改穿漢人服裝,學講漢話,並把鮮卑姓改為漢姓。如孝文帝自己姓拓跋,改為姓元,所以史書上記載拓跋宏也為元宏,還有把鮮卑姓獨孤改漢姓為劉等等。他還以法令形式告知天下,要改革鮮卑族一些舊的風俗習慣,學習漢族歌舞、詩賦等先進文化,禁止鮮卑族同姓通婚,鼓勵鮮卑族和漢人結婚,他還娶漢族大姓為後宮,以示提倡。在土地田畝製度、政權統治等許多方麵,孝文帝都采用漢族的一套封建製度。這些措施,擴大了他的統治基礎,爭取了漢族士族階層對北魏統治的有力支持。

  北魏孝文帝的開化政策,使北方各族在經濟、文化、風俗、習慣上漸趨一致,為華夏各族大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心得”

  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必定有眼前的憂愁。”

  “故事”

  三國時期,曹操出兵40萬來攻打東吳。東吳孫權召集文武百官研究對策,大將呂蒙建議在濡須口修築船塢,孫權稱讚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呂蒙有遠見。”於是連夜修建。等魏軍到時,船塢已修好,魏軍在這一戰中損失慘重。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心得”

  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故事”

  公元627年,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次子李世民接替父親登上了皇位。當上皇帝以後,他開始感到肩上的這副擔子實在不輕啊。

  當時的唐朝,是在隋末天下大亂的基礎上建立的。連年的戰亂,使社會經濟生活遭到嚴重的破壞。黃河以北許多地方,曠野千裏不見人煙;江淮之間,田地裏到處長滿野草。全國人口隻有三百萬戶,隻及隋朝極盛時人口的五分之一。龐大的軍隊,眾多的官員,隻能靠苛捐雜稅維持。老百姓受不了,隻好棄地逃亡,流浪他鄉。土地荒蕪太多,又造成了糧食奇缺,長安糧價最貴時,一匹絹才能換到一鬥米。

  如何把國家從危機邊緣解脫出來?李世民冥思苦想,逐漸悟出了“民為邦本”的道理。他對大臣們說:“君主依靠國家,國家依靠百姓,靠剝削百姓來事奉君主,等於割自己的肉充饑。”“人君的災禍,不是從外麵來,總是自己造成的,人君貪欲太多就要多費財物,多費財物就要多加重稅收,稅收加重了百姓愁苦,百姓愁苦國家就危險。”“治國好比種樹,樹根牢固,樹葉就茂盛了。所以,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於是,他聽從大臣魏征與民“安靜”的意見,采取了一係列利國利民措施:

  第一是減輕賦稅。對山東等一些受災嚴重的地方,甚至免稅一年。個別地區,他還安排救濟饑民。

  第二是大力興修水利,促進農業生產。

  第三是想方設法增加人口。他派使者與突厥談判,讓其歸還擄去的中原百姓;同時下令放逐長期被關在宮中伺候皇上的宮女三千人。另外,還規定凡是到了一定年齡未成家的男女青年,由州、縣官幫助他們及時結婚。

  第四是盡力克製自己的欲望。他提倡節儉,反對奢費,不但自己住在前朝留下來的舊宮殿裏,不勞動百姓大興土木,而且還規定了王公以下的住宅、車服、婚嫁等的標準,不準任何人超越規格。

  第五是認真貫徹他父親製定的均田製,實行計口授田,規定每個丁男應有田三十畝,努力使老百姓有田種,有飯吃。

  由於李世民采取了許多有利於生產、有利於人民的措施,加之他本人能夠以身示範,以民為重,愛護民力,滿目瘡痍的中國大地,慢慢地複蘇起來,並以較快的速度得以發展,終於達到了唐代政治、經濟的最高峰,那就是曆史學家們津津樂道的“貞觀之治”。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心得”

  子貢問:“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嗎?”孔子說:“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於人。”

  “故事”

  戰國時候,有個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談起大禹治水的事情時,誇口說:“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隻要我把河道疏通,讓洪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嗎?”孟子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錯了!你把鄰國作為聚水的地方,結果將使洪水倒流回來,造成更大的災害。有仁德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白圭談治水隻為自己著想,不為別人著想,這種“己所不欲,要施於人”的錯誤思想,是難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雖然費工費力,但這樣做既消除了本國人民的災害,又消除了鄰國人民的災害。這種推己及人的精神,值得我們欽佩和效法。

  小不忍則亂大謀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心得”

  孔子說:“聽從花言巧語就會喪失自己的美德,小事不忍耐就會攪亂大事情。”

  “故事”

  隋朝的時候,隋煬帝十分殘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朝的許多官員也紛紛倒戈,轉向幫助農民起義軍,因此,隋煬帝的疑心很重,對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國公李淵(即唐太祖)曾多次擔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悉心結納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許多人都來歸附。這樣,大家都替他擔心,怕遭到隋煬帝的猜忌。正在這時,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多少產生了猜疑之心。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因為病了,隋煬帝又問道:“會死嗎?”王氏把這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起來,他知道遲早為隋煬帝所不容,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隻好隱忍等待。於是,他故意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到這些,果然放鬆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