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五節 楚辭卷第十五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心得”

  孔子說:“古代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做不到為可恥啊。”孔子說:“用禮來約束自己,再犯錯誤的人就少了。”

  “故事”

  東漢時,有位賢士叫朱暉,河南南陽人。他幼年時就失去了父母,舅父收養了他。

  朱暉在太學讀書時,以人品高尚,團結友愛,受到同學們的敬重。特別是他不負朋友之托,恪守信義,照顧朋友家的事更是感人。

  朱暉有個同學叫張堪,在一起讀書時很敬重朱暉的人品。後來,張堪突然得了不治之症,自知不能治愈。一天,他見到朱暉,便握著朱暉的手,很傷感地說:“我得了絕症,恐難久於人世,我死之後,希望你能幫助照顧我的妻子兒女。”朱暉安慰他,要他好好養病。但沒有明確表示答應。不久,張堪去世,朱暉為他料理喪事,並親自去他家看望,見他家生活貧困,便每年派人給他妻子送去穀50斛,布5匹。朱暉的兒子朱頡對他父親的行為不大理解,便問到:“父親與張堪不過是一般的同學,為什麽要這樣熱心照顧他的家庭呢?”朱暉說:“張堪生前把我當作知己,托我照顧他家,我就應該像知己一樣照顧他的家人。”

  九懷章句第十五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心得”

  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

  “故事”

  華歆、王朗同是三國時代的人。一次戰亂中,他們兩人被追兵攆到了長江邊。慌亂中,他們找到了一條船。正要開船,岸上又跑來了一個人呼喊求救,也要搭乘這條船逃往對岸。華歆看到這個情景,為難起來,在一邊沉默不語。旁人見他猶豫不決,也不好開口。

  這時追兵越來越近。王朗著急了,忙對華歆說:“就讓他搭船吧,正好船上還有地方,為啥不幫他一把呢?”就這樣,那人也與華歆、王朗同乘一條船往對岸逃跑。

  船行到江中心,追兵已經趕到岸邊。他們看見華歆、王朗的船,便紛紛下水泅渡追趕。泅水的士兵離行船越來越近。劃船的艄公累得精疲力盡,船的速度越來越慢了。王朗見此情景,開始著慌了,便打算趕一同逃難的那人下船。華歆連忙阻止王朗說:“我當初所以遲疑,不答應,正是怕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既然已經答應人家同船逃難,怎麽能中途丟棄人家呢?”王朗被說得無言以對,隻好照華歆的話辦。

  追兵泅到江心漸漸累了,泅水速度便慢了下來,與華歆他們的船距離又逐漸拉大了。就這樣,行船勝利地劃到對岸,華歆、王朗及那人擺脫了追兵,那個人也順利地逃出了虎口。這件事傳開後,人們都讚揚華歆辦事講信用,說話算話,在任何情況下也不變卦。

  公冶

  匡機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心得”

  宰予在白天睡覺。孔子說:“腐爛的木頭是不能雕刻的,糞土壘的爛牆也不能粉刷;對於宰予啊,不值得我去責備他了。”又說:“最初,我對於他人,聽到別人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他人,聽到別人的話,卻還要考察他的行為了。從宰予這件事以後,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故事”

  宰予是孔子的學生,他口才極好,說起話來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孔子以為宰予是一個有出息的人,但沒多久,他懶惰的毛病便暴露了出來。

  一天,孔子給學生講課,宰予卻在房裏睡大覺!學生們聽說宰予大白天還睡覺,哄堂大笑。孔子歎了一口氣,傷感地說:“腐爛的木頭是雕刻不得的(朽木難雕),糞土似的牆壁是粉刷不得的。宰予是一個言行不一的學生,從他那裏我得了教訓,要改變一下態度,再聽別人的話的時候,我要考察他的實際行為,絕不能再以言取人了。”

  孔子明白了宰予是個什麽樣的人,從此以後再也不喜歡他了。

  通路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心得”

  子貢說:“我不願別人強加在我身上的事情,我也不願這種事情強加在別人身上。”孔子說:“賜啊,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故事”

  從前,有個人叫陳堯谘,他小時候非常頑皮,但是父親對孩子們要求十分嚴格,總是告訴孩子們一定要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陳堯谘家有一匹烈馬,為馴服它,父親受了幾次傷,可那馬還是既不讓人騎,也不肯幹活。於是父親隻好把馬整天關在馬棚裏,什麽用場也派不上。

  陳堯谘覺得這匹馬不能騎也不幹活,白白養著它太不劃算了。心想不如把它賣了,還能得到錢,就在一天早上悄悄把它牽到集市上賣了。

  父親醒來後發現馬沒了,忙問是怎麽回事兒。陳堯谘就把賣馬的事告訴了父親,還說:“賣了它,得了錢,又省了事兒,多好啊!”父親聽了卻搖著頭說:“你明知那匹馬愛傷人,又沒什麽用,怎麽能把它賣給別人呢?我們自己不願意要了而賣給別人是不對的。”

  聽了父親的話,陳堯谘知道自己錯了,他急忙到集市上找到買馬的人,告訴他事情原委,向他道了歉,又把馬買了回來。

  危俊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心得”

  子貢問道:“為什麽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諡號呢?”孔子說:“他聰敏,愛好學問,又謙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字來做他的諡號。”

  “故事”

  華佗是我國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養生家,他首次將麻醉劑應用於外科手術。

  有一次,一個得了怪病的人來請華佗看病。可華佗覺得這個人已經沒救了。

  沒過多久,華佗在路上又碰見了那個病人。他見那個病人根本不像是有病的樣子,忙問是怎麽回事兒。病人告訴華佗,是城西的一個老先生用一個偏方治好了自己的病。華佗聽了很佩服那位先生,決心到他那兒學醫。可是他知道,如果老先生知道他是有名的華佗,一定不肯收他為徒。於是,華佗隱姓埋名裝成了一名普通人,做了老先生的徒弟。

  一天,老先生外出了,華佗正在和師弟製藥,屋裏來了一位病人。華佗給他診了脈後,給其服用了一小包砒霜。不一會兒,病人就好多了。

  這時,老先生回來了,他知道事情的經過後,心想,這種以毒攻毒的方法,除了我之外,隻有華佗知道呀!莫非他就是名醫華佗。他連忙問:“你就是華佗吧?”華佗承認了自己的身份,並說出了求學的理由。

  老先生握著華佗的手說:“你這樣的名醫為了學醫竟然肯給我當徒弟,天天幹學徒的活兒,真是了不起啊!”

  老先生被華佗的求學精神感動了,馬上把那個治怪病的偏方告訴了他。

  昭世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心得”

  孔子評論子產說:“他有君子的四種道德:他自己的行為莊重,他侍奉君主恭敬認真,他教養人民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故事”

  子產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在擔任鄭國的相國期間,任用賢能,實行了重大改革,整頓田地疆界和溝洫,又創立了按“丘”征“賦”製度。

  對於子產的做法,有些國人不理解,便說:“子產計算我的家產而收費,丈量我的耕地而征稅,誰殺死了子產,我助他一臂之力。”子產聽後不以為然地說:“這有什麽?隻要對國家有利,生死由它去吧。”並且,不毀鄉校,聽取“國人”意見。

  三年之後,鄭國的政局穩定,生產發展,人民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國人都非常感激他。當子產去世時,全國上下沉浸在悲痛之中,如同自己的親人去世一樣。孔子與子產交往很多,對於他的一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稱之為“古之遺愛”。

  尊嘉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心得”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好看的臉色、低三下四地逢迎他人,這樣的態度左丘明認為是可恥的,我也認為是可恥的。內心隱藏著怨恨而表麵上卻要和他結交朋友,這樣的人左丘明認為是可恥的,我也認為是可恥的。”

  “故事”

  唐朝有個名叫李義府的人,出身貧寒,但潛心讀書,關心時政,胸懷大誌。唐太宗時,他在科舉考試中因對答良好而被朝廷錄用,當了一個小官。

  唐高宗繼位後,擅長奉承拍馬的李義府升了官。過了幾年,高宗想把武則天立為皇後,李義府百般擁護、萬分支持,博得了高宗的歡心,很快升任右丞相,成為掌握朝政大權的高級官員。

  李義府表麵上待人和藹謙恭,臉上總是帶著微笑,但心底裏卻褊狹陰險,對冒犯或不順從他的人打擊報複,決不手軟,那些得罪過他的人都會遭到他的迫害。為此,大家在背後給他一個外號:“笑中刀”。

  有一次,李義府聽說大理寺(最高司法機構)的監獄裏關著一個犯死罪的女囚,長得非常漂亮,便想霸占她。他目無國法指使獄吏畢正義私下放了她,然後把她弄到手。事情被發覺後,主管大理寺的官員向高宗奏告。畢正義畏罪自殺,李義府以為死無對證,不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侍禦史(掌管監察官員工作的官員)王義方了解內情後,向高宗奏告此案的主謀是李義府,要求朝廷對他嚴加懲處。但是,高宗加以偏袒,不僅不捉拿李義府問罪,反而將王義方貶到外地去做小官。事後,李義府還恬不知恥、皮笑肉不笑地諷刺了王義方。

  後來,李義府目無法紀,膽大妄為。一天他在宮中偷看到一份任職名單,便默記一人,回家後指使兒子去向此人索要錢財,此人無意中將此事說了出去,高宗便將他父子倆流放到邊遠的四川去。長期作惡多端、笑裏藏刀的李義府終於未逃法網,世人無不拍手稱快。

  思忠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誌。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誌。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心得”

  顏淵、季路兩個人侍立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何不各自說說你們自己的誌向?”

  子路說:“我願意把我的車、馬和衣服與朋友共同使用,即使用破了舊了我也沒有什麽抱怨的。”

  顏淵說:“我願不誇耀自己的優點和才幹,不張揚自己的功勞和業績。”

  子路對孔子說:“願意聽聽您的誌向。”

  孔子說:“我的誌向是)讓年老的安心,讓朋友們信任我,讓年輕的弟子們得到關懷。”

  “故事”

  秦朝末年,劉邦和項羽領導的起義軍是兩支最大的起義隊伍。最後,他們約定,誰先入鹹陽,誰就稱王。結果,劉邦率部長驅直入,向西進兵,攻下秦都鹹陽,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漢高祖劉邦劉邦當時非常重視籠絡人心,軍紀也比較好。劉邦的部隊,進至霸上的時候,秦王子嬰前來投降,脖子上套著帶子,雙手捧著皇帝的印,跪在道旁。有的將領主張把秦王殺了,劉邦不同意,說:“他既已投降,就不必殺他了。”當即把他看管起來,大軍於是開進鹹陽。

  劉邦當時召集各縣代表人物舉行了會議,劉邦對大家說:“各位父老們,你們已被暴秦折磨夠了,我現在宣布廢除秦朝的一切苛捐雜稅和法律製度;地方官吏照常工作,我們的部隊已經撤回霸上,請大家不要害怕。”劉邦為安定秩序,收攏人心,還宣布了三條約法,他說:“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意思是殺了人的要償命,傷害了人要治罪,搶劫東西的要懲處。劉邦還派出人員會同秦朝原來的地方官吏,在各縣各鄉普遍宣傳約法三章。關中各地群眾,很快都安定下來,紛紛擁護新主劉邦。

  雍也

  不遷怒,不貳過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心得”

  魯哀公問:“你的學生中哪個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好學,不把學習的怒氣發泄到別人身上,也不會重複犯同樣的錯誤,他不幸短命死了,現在就再也沒有聽說好學的人了。”

  “故事”

  車胤,晉代南平人,他的曾祖父車浚曾是三國時吳縣的太守。

  有一年,吳縣帶鬧災荒,百姓們無糧度日。車浚上書吳王孫皓,請求發放救濟糧。不料孫皓以為他想借機謀反,故意美化自己,下令將他斬首。從此,車胤家裏就變得一貧如洗了。

  車胤年少時讀書很勤奮。太守王胡之曾對他的父親車育說:“此兒當大興卿門,可使專學。”此後,車胤在父親的教導下每天發憤苦讀。家裏窮得連買燈油的錢都沒有,一到天黑就沒法讀書,車胤感到很無奈。

  一個夏天的晚上,他看見許多螢火蟲在空中飛舞,發出點點亮光。他非常高興地想到:要是把這些螢火蟲收集起來,不就是一束明亮的光源嗎?於是,他捉了幾十隻螢火蟲,裝在用白紗布做的口袋裏,掛在案頭。從此,他每天晚上就借著螢火蟲的光,發憤苦讀起來,後來成為了一名大學問家。

  一簞食,一瓢飲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心得”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麽高尚啊!一簞飯食,一瓜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中,別人忍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而他卻不改變他自己樂觀的態度。顏回的品質是多麽高尚啊!”

  “故事”

  於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詩人。他二十四歲中進士,不久就擔任監察禦史。他為官清廉,為人耿直,明宣宗很賞識他的才能,先後破格提拔他為河南、山西巡撫。於謙雖然身居高官,卻依然過著儉樸的生活。

  明宣宗去世以後,九歲的太子朱祈繼位,就是明英宗。因皇帝年少,宦官王振專權。王振勾結內外官僚作威作福,大臣都叫他“翁父”。於謙看不慣他獨攬朝政,從不逢迎他。為此,王振對於謙非常忌恨。

  當時外省官員進京朝見皇帝或辦事,都要賄賂朝中權貴,否則寸步難行。於謙在擔任巡撫從外地回京時,他的幕僚建議他買些蘑菇、絹帕、線香之類的土特產孝敬權貴。於謙從來不這樣做,他甩了甩兩隻寬大的袖管,說:“我就帶兩袖清風!”

  回到家裏,他就寫了一首題為《入京》的七絕詩。他在詩中寫道:

  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文質彬彬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心得”

  孔子說:“樸實勝於文采,就未免流於粗俗;文采勝於樸實,又未免虛偽浮誇。文采和樸實應配合恰當,既文雅又樸實,這才是君子。”

  “故事”

  服虔,字子慎,東漢河南滎陽(今河南省滎陽市)人。曾任九江太守,是著名學者。他在《春秋左氏傳》的研究方麵很有專長,要給這部書作注釋,就想參考各家學說的異同。

  有一天,他聽說崔烈召集學生講授《左傳》,便隱匿姓名,去給崔烈的學生當傭人做飯。每當崔烈講課的時候,他就躲在門外偷聽。在他了解到崔烈的學術觀點超不過自己以後,便漸漸地和那些學生談論他的得失。崔烈聽說此事,猜不出他是什麽人,但素來聞知服虔的名聲,便懷疑是他。

  第二天清晨,他便前往服虔的宿舍,趁他還沒醒來的時候,便突然喚道:“子慎!子慎!”服虔不覺驚醒應答,於是兩人就結交成為好友。

  人之生也直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心得”

  孔子說:“一個人的生存是由於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隻他僥幸地避免了災禍。”

  “故事”

  三國時,劉備和許汜兩人推心置腹,無話不談。有一天,劉備和荊州刺史劉表閑談。評論當世著名的人物,許汜也在座。當談到徐州的陳登時,許汜插話說:“陳登的文化教養太低了,總也脫不掉一股粗野人習氣。”

  “你有根據嗎?”劉備詫異地問。

  “當然有。”許汜說:“頭幾年,他在呂布那做事,我去拜訪他,他不但不搭理人,晚上他自己睡大床,卻讓我睡在小床上。”

  劉備笑著說:“他這樣做是對的。”

  許汜站起來正要分辯,劉備雙手搭在他的肩上,誠懇地說:“你在外麵的名氣大,人們對你的要求也就高了。現在兵荒馬亂,老百姓夠苦的了。你不關心這些,隻打聽誰家買肥田,誰家買好屋,盡想撈便宜。陳登最看不起這種人,他怎會同你講心裏話呢?他讓你睡小床,還算優待你哩。若是我,就讓你睡在地上,連小床也不讓你睡。”

  劉表大笑說:“許汜,你快改掉這毛病吧。”許汜感到劉備是真誠幫助自己,感激劉備批評人不留情麵,並表示要改正自己的缺點。

  好之不如樂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心得”

  孔子說:“懂得學問和事業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故事”

  從前有個叫於仲文的小孩,他聰明好學,每當看到父親讀書時,他就在一旁咿咿呀呀地跟著學。

  有一天,於仲文要求父親給他蓋一間書房,那樣的話自己就可以在書房裏好好讀書。父親見他嚴辭懇切,又那麽認真,就很快給他蓋了間小草房。

  草房蓋好後,小仲文每天都拿著書躲到草房裏。這天,父母悄悄地來到草房,從窗口向裏望去。隻見小仲文正津津有味地看書,每當看到精彩的地方就咯咯直笑。

  於仲文一直以學習為樂,勤奮好學,長大後終於幹出了一番事業。

  知者樂水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心得”

  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故事”

  李白42歲那年,被唐玄宗召進長安,任命為翰林學士。李白來到京城本想幫助皇帝治國安民,幹一番事業。可是他在長安呆了二年,親眼看見皇帝整天吃喝玩樂,把國家大事都交給幾個奸臣去辦,感到很失望。

  李白是個有骨氣的人,從來也不肯低頭彎腰去巴結那些有錢有勢的大官僚。這些奸臣恨透了李白,就經常在皇帝麵前說李白的壞話,終於把他擠出了長安。

  李白被朝廷變相地趕出長安後,他原來結交的一些勢利朋友馬上換了一副臉孔,不理他了。然而有個年輕人叫魏萬,仰慕李白的詩才,不顧世俗偏見,非想結識這位名滿天下的詩人不可。李白出了長安,遍遊祖國名山大川,寫下了不少壯麗的詩篇。魏萬踏著詩人遊蹤,馬不停蹄,足足追了三千裏,終於在廣陵見到了李白。兩人一見如故,談得很投機。以後兩人一同遊賞自然風光,切磋詩歌藝術,成了一對知心朋友。魏萬說:“一長複一少,相看如兄弟。”李白說:“相逢樂無限!”

  大詩人李白見魏萬誠摯忠厚,年輕有為,特別高興,因此不僅托魏萬照顧他的兒子明月奴,還把自己的全部詩稿交給魏萬,讓他編成集子。後來魏萬中了進士,他不負重托,編出了《李翰林集》,自己還飽含熱情地為詩集寫了一篇序。

  中庸之為德也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心得”

  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該是最高的了吧!人們缺少這種道德已經為時很久了。”

  “故事”

  東漢宣帝時,有位諫議大夫叫王吉,此人秉性耿直,敢說敢諫。當時漢宣帝寵任外戚(皇帝的丈母親和外祖母家的親戚)。外戚的子弟都做了官,還屢屢升職,而這些人差不多沒有一個不荒淫奢侈、目中無人的。王吉對這件事很生氣,於是就上了一道奏章,建議皇上廢除任命外戚子弟的辦法。漢宣帝看了王吉的奏章,認為他太古板了,不但不采用他的意見,而且以後幹脆不去理他了。王吉碰了個軟釘子,無心再為朝廷做事,便推說有病,辭官不幹了。

  王吉辭官後,在長安城租了一座房子居住。王吉的妻子對丈夫十分敬重,她每天都端來洗幹淨的大棗讓王吉吃。起初王吉以為妻子是從街上買來的棗子,便心安理得地享用。後來他才知道是東邊鄰居家裏有顆大棗樹,枝葉茂盛,結滿了果實,枝頭長過牆這邊來了,妻子每天從鄰居家伸過來的樹枝上摘的棗,給他吃的。王吉是個道德十分高尚的人。他知道了事情真相後非常生氣,批評妻子不應該這樣做,在盛怒之下,將妻子趕回娘家去了。

  東邊鄰居家聽說王吉為此事趕走了妻子,感到過意不去,就拿了把斧子想砍大棗樹。

  街坊、鄰居們紛紛出來調解,王吉隻好聽從眾人的勸解,把妻子接回來了,東鄰家也把斧子扔掉了。

  王吉和東鄰兩家,從此更加友好相處了。

  述而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心得”

  孔子說:“隻闡述而不創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東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故事”

  孔子的時代,中國的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這種發展是當時眾多的諸侯國家相互經濟和軍事實力競爭的結果,這種結果使各諸侯國家的發展出現不平衡,這種不平衡又導致各國根據不斷變化的新的實力,此消彼長的相互不斷爭奪和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王權衰落,大國爭霸,社會因此離心失控,原本維持中國社會穩定的周朝統一的倫理道德關係麵臨全麵崩潰,孔子因此大聲疾呼“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克己複禮為仁”,立誌堅決的維護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道德的象征周禮,這是一種有的放矢、切中時弊的救世思想。

  當時“禮崩樂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社會上下、家庭父子和夫妻都在追求功利,臣弑君、父子兄弟相互仇恨屢見不鮮,孔子出生地魯國,以及與魯國關係密切的齊國、衛國、楚國等等,統治階層不顧血緣關係相互殘殺,犯上作亂,司空見慣,當時若沒有人站出來挺身而出,力挽狂瀾,對症下藥,那麽隨著社會文化道德經緯的破壞,整個中華民族的生存也會遭受滅頂之災。“竊比於我老彭”,說明還有其他有識之士,與孔子一樣有相同的深深的文化憂患意識。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心得”

  孔子說:“把所見到、聽到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裏,努力地學習而不感到滿足、厭倦,教導別人而不感到疲倦,這些事情對我有什麽困難呢?”

  “故事”

  宋濂是我國明初的一代文宗,一生著作很多,曾擔任朱元璋時太子的老師。

  宋濂的父親是個讀書人,家裏有許多藏書,宋濂小時候很愛讀書,他下定決心,要把家裏的書全部讀完。

  他說到做到,堅持每三天看一本書,從不間斷。就這樣,宋濂花了六年的時間,終於看完了家裏所有的書。

  宋濂聽說《史記》是部很好的史書,很想看看,可是家裏卻沒有《史記》。後來他打聽到浦江縣城有位姓張的先生家裏有《史記》,就急忙趕到十幾裏外的縣城向張先生借。張先生說書已被借走了,讓他三個月後再來。

  三個月後,宋濂又來到張先生家,沒想到張先生卻說:“對不起,朋友還沒有把書還給我,你再等三個月吧。”

  終於又過了三個月,這時已是寒冬季節,天上飄著鵝毛大雪。宋濂這天早早兒起來,沒顧上吃飯就向張先生家趕去。張先生見到宋濂又來了,不解地問:“我聽說你是個神童,小小年紀已經很有學問了,為什麽還一定要看《史記》呢?”宋濂說:“知識是無窮無盡的,我學的那點東西算不了什麽,《史記》是一部好書,我想我一定可以從裏麵學到更多的知識。”

  張先生被宋濂永不滿足的學習精神感動了,馬上把《史記》借給了他,並且說:“以後你想看什麽書就來借。”

  後來,宋濂仍不懈地努力,最終在文學上取得了很大成就。

  德之不修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心得”

  孔子說:“對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進行講習,聽到合乎道義的事不去做,有過錯的地方卻不能改正,這些正是我所憂慮的啊!”

  “故事”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學者,他從小就聰明好學,每當祖父讀書的時候,小炎武也在旁邊捧起一本書看。

  祖父見孫子這麽愛看書,就認真地教他讀書識字,沒過多久,小炎武又跟隨祖父讀起了司馬光的《資治通鑒》。

  學得越多,顧炎武越覺得自己知識不夠用,於是他立誌要把天下的書都讀完。有些書中記載的東西並不準確,使顧炎武產生了疑問。為了準確無誤地核實書中的內容,顧炎武常常帶著幹糧四處遊走,不辭辛苦地進行實地考察。

  每到一個地方他都向當地的老人請教,把得到的內容和書上記載的一一對照,然後再進行研究,寫成文章,說明自己的見解。就這樣,他的學問越來越淵博,最終成為明末清初的大學問家。

  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

  子曰:“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心得”

  孔子說:“以道為誌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活動於(禮、樂等)六藝的範圍之中。”

  “故事”

  鬻拳,春秋時期楚國人。

  一次,鬻拳向楚文王提出一項正確的建議,楚文王不想采納,無論鬻拳怎樣勸說都無濟於事,鬻拳隻好采取了用兵器威脅的辦法。楚文王害怕了,才勉強接受了鬻拳的建議。楚文王接受建議後,鬻拳為自己能替國家、民眾做了一件好事而寬慰,但同時又認為,自己用兵器來威脅國君,實在是犯了沒有比這更大的罪了。於是對自己采取了刖刑,砍掉了自己的雙腳,用來贖罪。

  後來有一年,巴人進攻楚國,楚文王領兵抵抗,在津地被巴人打得大敗,楚文王率領部分軍隊逃回,當時鬻拳是守城門的官,沒有開城門接納文王進入。並高聲叫道,不取勝不得回城。文王遭此拒絕又經此一激,於是領兵反攻。終於打敗了敵人,得勝班師回國。途中,文王得了重病,死了。鬻拳把楚文王安葬在楚國君主的墓地。安葬完畢,自己也自殺了。自殺前囑人,把自己安葬在文王墓前,仍為文王守門。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心得”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後仍領會不了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卻表達不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麵的知識,他卻不會推理出其他方麵的知識,那就不再教他了。

  “故事”

  大教育家孔子有很多出色的學生,是因為他獨特的教學方法。他總是先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們思考,然後讓大家各抒己見。這樣不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讓他們深入地思考。當學生們走入歧途或實在找不出答案時,孔子再給予巧妙的點撥和講解,使學生們印象非常深刻。

  孔子有個學生叫仲由,他很喜歡彈琴,能把每首曲子彈得很熟,可感到自己的琴聲不夠美妙。一天,他拿著琴來到老師這兒彈,目的是如果自己哪裏有不對的地方,希望老師能隨時指出並進一步指導。可沒想到他彈了半天,老師卻毫無反應。他隻好繼續往下彈。

  這時,孔子對他說:“仲由啊,你根本沒有領悟樂曲中的意境,把曲子彈得再熟又有什麽用呢?”說完,便轉身走了。

  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心得”

  孔子對顏淵說:“用我吧,我就幹起來;不用呢,我就隱藏起來。隻有我和你才能這樣吧?”

  子路問孔子:“老師您如果統率三軍,那麽您和誰在一起共事呢?”

  孔子說:“赤手空拳就去打老虎,不用船赤腳就過河,這樣死了都不後悔的人我是不與他一起共事的。我找的一定是麵對任務謹慎,善於謀略而能成事的人呀!”

  “故事”

  孔子於公元前496年被任命為魯國的代理國相。由於孔子的細心治理,魯國的百姓越來越富足,國力慢慢強盛起來。

  看到魯國越來越強大,齊國很想跟魯國結盟。於是齊景公寫信,約魯定公在齊魯交界的峽穀會盟。魯定公把這件事告訴孔子,並決定讓孔子擔任“相禮”(諸侯開會時的助手)。

  孔子想到齊國以前是魯國的敵國,總是對魯國虎視眈眈,這次說是要和魯結盟,其實可能隻是想探探魯國的虛實。所以他勸魯定公一邊準備會盟的事,一邊讓軍隊嚴陣以待。魯定公認為孔子這是多此一舉。

  但孔子認為有備無患,堅持要做好防範的準備。由於孔子的精心謀劃,齊國不但沒敢輕舉妄動,魯國還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會後,齊景公退還了從魯國侵占的三處土地。

  因為這次失敗,齊國君臣認為孔子是一個善於謀劃、智力超群的人,隻要他留在魯國做官就會對自己的國家非常不利,便策劃了一條離間計,使魯定公與孔子的關係破裂了。

  孔子對所發生的一切很清楚,知道是齊國人的計謀,但魯定公卻缺乏謀略,中計上當,誤解孔子,孔子對他很失望,於是,他帶著自己的學生離開了魯國。

  富而可求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心得”

  孔子說:“如果富貴合乎於道就可以去追求,雖然是給人執鞭的下等差事,我也願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於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還是幹我所喜好的吧。”

  “故事”

  戰國初年,樂羊子一家住在洛陽附近的一個小村莊裏,過著清貧的生活。

  “唉!什麽時候日子才能過得好一點兒呢?到時妻子就不用受那麽多苦了。”樂羊子一想到妻子從嫁給自己以來,就沒過過一天好日子,心裏感到很內疚。

  農閑時,樂羊子決心進城掙點錢,好貼補家用。這個主意也得到了妻子的讚同,她高興地對丈夫說:“這個想法不錯,你放心地去吧,家裏有我呢!”

  於是樂羊子告別妻子,背著行囊,朝洛陽城趕去。剛走到半路,樂羊子發現前麵有一個閃閃發光的東西,撿起來一看,嘿!是個金元寶。“哈哈,這下不愁吃穿了,我還去做什麽工呀?快回去讓妻子也高興高興吧!”

  他忙轉身向家裏跑去。可當妻子知道了事情的經過後,卻並不高興,她耐心地對丈夫說:“誰都想過上富足的生活,可是應該靠自己的勞動去爭取。靠運氣撿到別人的財物有什麽值得高興的呢?這不但不是長久之計,還敗壞了自己的品德呀!”

  妻子這一番話說得樂羊子心服口服。他立即返回原路,將金元寶放回原處,然後徑直向洛陽城走去。

  後來,樂羊子經過努力,做了魏國魏文侯的將軍。

  樂在其中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心得”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睡覺,其中也自有它的樂趣。幹不正當的事而得到的財富與權貴,在我看來就如同浮雲。”

  “故事”

  季劄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個兒子。他聰明能幹,吳王很喜歡他。

  公元前561年,吳王得了重病,雖然當時規定王位應該由長子繼承,但吳王卻想將王位傳給季劄。季劄對父親說:“禮製的規定是大家公認的,父王怎麽能隨便廢棄呢?而且同是父王的兒子為什麽隻對我施與私情呢?這是萬萬不成的。王位還是由大哥來繼承吧!”

  吳王見季劄態度堅決,就讓大兒子繼位執政,而且兄弟依次相傳。在哥哥們執政期間,季劄輔助治理國事,十分盡力。

  後來他的三哥又要把王位傳給季劄,可季劄覺得自己幫助哥哥治國,多為百姓做好事就很開心了,不一定非要繼承王位。

  他對哥哥說:“做人隻要行為正當、品格高尚就好,至於榮華富貴,猶如秋風過耳,天際浮雲,我是不關心的。”季劄不但沒有接受王位,還前往自己的封地延陵隱居了起來。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心得”

  葉公向子路詢問孔子的為人怎麽樣,子路不回答。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麽不這樣說:他的為人啊,用功就會忘了吃飯,快樂就會忘了憂愁,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罷了。”

  “故事”

  左思是西晉時有名的文學家,年輕時和一個叫潘安的人一起去洛陽求官,由於長相醜、思維慢,常受到別人的嘲笑。左思對此並不感到氣餒,堅信自己能寫出流傳千古的作品。於是,他更加努力,打算寫一篇《三都賦》。他暗自用功,廢寢忘食地誦讀和摘抄。此外,他還不顧別人的白眼,上門請教有學問的人。就這樣整整過了十年,左思的頭發全白了,背也駝了,但他卻寫成了名揚千秋的《三都賦》。當時的洛陽一下子被震動了,人們都爭相一睹為快,由於需要用紙手抄,一時間洛陽的紙價上漲了不少。

  敏以求之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心得”

  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擁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詩書禮樂文化,善於通過思考而求得知識的人。”

  “故事”

  孔子的父親曾經做過魯國鄹邑的小官,但在孔子三歲時就去世了,是母親含辛茹苦地把他養大的。小孔子非常懂事,他不但特別孝順母親,還很勤奮好學。不幸的是,在孔子十七歲那年,母親也去世了,孔子的生活更困苦了,但他不曾放棄每一次學習的機會。

  由於孔子勤奮努力,後來就以淵博的知識聞名於魯國,許多人都跑來向他請教問題,但他沒有因此而驕傲,仍然不懈地努力鑽研學問。後來孔子收了許多學生。他總是教育學生們對待知識要勤奮鑽研,虛心求教,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有學問、有道德的人。

  晚年,孔子對深奧的《周易》很感興趣。為了弄明白《周易》上的一切問題,他不僅常常向懂得《周易》的老子請教,而且一有空就打開《周易》來看,每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標記下來。

  孔子為了弄明白,不計其數地翻看《周易》,竟然把用來穿竹簡的牛皮繩給磨斷了三次。孔子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而是他後來不斷求知,才最終成為有學問的人。

  不語怪、力、亂、神

  子不語怪、力、亂、神。

  “心得”

  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

  “故事”

  老子生活在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動蕩、大戰亂的時代。當時,階級鬥爭非常激烈,人民不滿意自己的“食”、“服”、“居”、“俗”,不“重死”,敢於犯上作亂,暴動起義,因而就產生了頻繁的戰爭。

  針對這種狀況,老子提出了他的理想:建立一個國小人少的社會。這個社會不要提高物質生活,不要發展文化生活,人民無欲無知,滿足於樸素、簡單的生活條件和環境,讓人民感覺到他們的飲食香甜,衣服美好,住宅安適,生活滿足。

  老子的這種理想是複古倒退的,但他的意圖是反對奴隸製,反對一個階級剝削壓迫另一個階級。這一點,有其積極意義的一麵。

  三人行必有我師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心得”

  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學習他好的品德,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故事”

  孔子門下有很多學生,他每天向學生傳授知識,也經常帶他們外出遊曆。一天,孔子和他的學生們來到了鄭國。

  子路正趕著車飛奔,忽然看見前麵有幾個小孩正蹲在路上玩泥巴。他急忙勒住馬,大喊:“喂,孩子們,快讓開!”

  其他孩子都讓開了,可是有一個孩子仍專心致誌地用沙石、瓦片堆著什麽。孔子來到孩子們麵前,說:“孩子,快讓開,我們還有急事呢!”那個小孩卻對孔子說:“老爺爺,我想問您一個問題。”孔子說:“可以啊!你問吧!”

  那個孩子問道:“老爺爺,世上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

  孔子想了想,說:“當然是車給城讓路了,車是活的,城是死的呀!”那孩子指著地上的東西說:“老爺爺,您看,這是什麽?”孔子低頭仔細一看,地上正是孩子們堆的城堡,心想:在我們眼裏看來是沙石堆成的小玩意兒,在孩子眼中卻是真正的城堡。

  孔子想到這兒對他的學生們說:“我一直倡導禮儀,可在這件事上,這孩子真可以做我的老師呀。”說完,孔子和學生們趕著車,繞“城”而過了。

  吾無隱乎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心得”

  孔子說:“你們這些人啊,以為我對你們有所隱瞞嗎?我絲毫沒有隱瞞啊!我沒有什麽事不和你們一起去做的,這是我孔丘的為人啊!”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項內容教授學生。

  “故事”

  彭思永小時候,家裏雖然生活困苦,但他一直誠實正直,對自己要求也十分嚴格。

  一天,彭思永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撿到了一隻金手鐲。

  他想,這麽珍貴的東西,失主一定很傷心,準會回來找的。於是他就把鐲子揣好,坐在路邊等了起來。

  沒多久,一個人滿頭大汗地走了過來。隻見他眼睛盯著地麵,這兒瞅瞅,那兒望望。彭思永問:“你是在找東西嗎?”那個人急忙說:“是啊,我丟了一隻很貴重的金鐲子。”

  彭思永又細心地問:“你的鐲子是什麽樣的?”那個人仔細形容了鐲子的大小和上麵花紋的樣式,和彭思永撿到的鐲子一模一樣。

  沒錯,鐲子是他的。彭思永馬上把鐲子還給了他。這個人很感謝彭思永,並拿出一些錢送給他。彭思永拒絕了,他說:“如果我想貪錢的話,早就把你的鐲子藏起來,也不會坐在這兒等你來找啊!如果我隱瞞了撿到鐲子的事,我心裏有愧,自己也會感到不快樂的。”

  後來,彭思永當了官,他為官公正清廉,成了一個受人愛戴的大清官。

  奢則不孫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心得”

  孔子說:“奢侈豪華就顯得驕傲,節儉樸素就顯得寒酸。和驕傲相比,我寧可寒酸。”

  “故事”

  範宣,字宣子,以博學道德聞名於世。他八歲時,在後園挖菜,不小心傷了手指,就大哭起來。別人問他:“很疼嗎?”他回答說:“不是因為疼,身體發膚,不敢毀傷,因此才哭的。”

  範宣家極為清貧,範宣品行高潔,生活儉樸,很少與外人交往。豫章太守殷羨看到範宣住在殘破的茅屋裏,便想為他改建新居。範宣堅決推辭。殷羨喜歡範宣,因為他過於貧窮,加上饑荒之年瘟疫流行,便饋贈給他許多東西。範宣又推辭不受。

  範宣的朋友韓豫章要送給他一百匹絹,他不收;減到五十匹,還是不收。就這樣一路減半,最後減到一匹,他仍然還是拒絕。後來韓豫章與範宣一起乘車,在車上撕了兩丈絹給範宣,說:“一個人難道可以讓妻子沒有褲子穿嗎?”範宣才笑著收下了。

  君子坦蕩蕩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心得”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故事”

  吳隱之既孝順父母,又廉潔奉公,他把自己所得俸祿都分給親戚族人,甚至寒冬臘月連棉被也沒有。桓玄試圖革除嶺南地區的弊端,便任命他為廣州刺史。離廣州二十裏,有一處泉水,名叫貪泉,世人相傳飲此泉者其心永無滿足。吳隱之到泉水之上,他的手下人都勸他不要飲泉水,他卻舉杯飲之,並且說道:“石門之畔流湧著清澈的貪泉,舉杯一飲重於千金。遙想伯夷、叔齊兩位高士,縱使他們來飲此水,也不會改變其純潔的心。”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