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九章 人生無常,唯有把握當下

  在很多人眼裏,沒有什麽比生命更值得珍惜,

  可在玄奘看來,信念和理想才是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

  為了信念,他願意在鋼刀下化滅,

  為了理想,他可以坦然麵對生死。

  當奇跡發生時,他選擇用寬容和博愛去感化別人……

  在迦濕彌羅國,玄奘開始了一年多的“預科班”生活,是什麽讓他停下了西行的腳步?

  恒河遇險,玄奘遭遇到了一生中的最大劫難,險些成為異教徒獻祭的“人牲”。

  直麵生死,是苟且偷生,還是坦然以對?

  迦濕彌羅國(故都在今印度克什米爾控製區的斯利那加)地處健陀邏國東北,喜馬拉雅山南麓,其領土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東北部,這個國家曆史悠久,也被翻譯成羯濕彌羅國、個濕蜜羅國、個失蜜,是玄奘西行路上一個十分重要的國家,玄奘在這裏停留了一年多。

  西行、遊曆、學習、辯經,玄奘離印度越來越近,名氣也越來越大,他的取經隊伍剛剛到達迦濕彌羅國的邊境要塞石門,國王就派大隊人馬前往迎接,保護玄奘一行順利通過石門,並且親自在一個名叫達摩舍羅的地方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國王和大臣、高僧們帶著一千多人的隊伍手持鮮花等候在大道旁,玄奘一到,大家就開始撒花,還請玄奘坐上一頭大象,簇擁著這位大唐高僧浩浩蕩蕩地往王城進發。

  來到王城後,國王把玄奘一行安置在一處寺廟內,然後把玄奘請進宮,舉行了盛大的宴會,接下來就開始請玄奘講經。迦濕彌羅國有一位名叫僧稱的高僧,博學多才、修為精湛,七十多歲的他與玄奘一見如故,當即決定為玄奘開課,把自己的全部所學傳授給這位亦徒亦友的年輕僧人。由於年事已高,僧稱法師平時很少親自講經,所以開課的消息一經傳開,頓時在國內引起了轟動,原本為玄奘一人準備的授課,一下子吸引了遠近周邊的數百位高僧前來聽講。在僧稱的親自指點下,玄奘如魚得水,學業大為精進,不但學得又好又快,而且還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見解,令僧稱法師大為感慨:

  “此支那僧智力宏瞻,顧此中者無能出者,以其明懿足繼世親昆季之風,所恨生乎遠國,不早接聖賢遺芳耳!”

  意思是說:玄奘的才智實在太高了,我看在迦濕彌羅沒有人能夠超過他,他的學識修養足以繼承世親法師的風骨,隻可惜他出生的國家太遙遠了,沒有機會早點感受到大德聖賢的風采點化。

  人的名,樹的影,僧稱法師對玄奘的誇讚讓不少已經在迦濕彌羅國求法修行多年的僧人們覺得很不服氣,這些僧人們的學識雖然比不上僧稱,但在當時都已經算得上小有名氣,於是紛紛前去向玄奘挑戰。麵對挑戰,玄奘從容應對,將這些挑戰者一一駁倒,終於讓整個迦濕彌羅佛教界為之折服。

  那麽,玄奘為什麽會在迦濕彌羅國停留一年多呢?是因為國王的盛情款待和僧稱法師的孜孜教誨嗎?

  恐怕不僅僅是這樣。迦濕彌羅國本身就具有悠久的佛教曆史和深厚的佛學底蘊——隻有這些,才是玄奘停下腳步潛心學習的最重要原因。與其他的佛教國家相比,迦濕彌羅國到底有什麽特別之處呢?

  這得從印度曆史上著名的迦膩色迦王說起:

  迦膩色迦王是阿育王之後對印度佛教影響最大的一位國王,他在位時,貴霜王朝國力強盛,為了教化四方,迦膩色迦王大力推行佛教,但是當時的佛教已經分成很多流派,各派之間互不服氣,相互攻擊,給佛教的傳播帶來了極大的影響。有人就向迦膩色迦王提出建議,利用王國的權威召開一次佛教大會,用以正本清源。迦膩色迦王接受了這個建議,立刻下令召集全印度的高僧,集結的地點恰恰就在迦濕彌羅!

  大會召開後,高僧雲集,盛況空前,問題也隨之出現:那麽多僧人匯集在一起,魚目混珠良莠不齊,每天吵鬧爭執,使得整個大會混亂不堪。為了讓大會繼續下去,迦膩色迦王決定從數千名僧人中挑選真正有才學的高僧來進行佛典集結。經過繁複而嚴格的選拔,四百九十九位僧人被留下,但由於阿育王時期的第三次佛典集結是由五百位高僧來完成(這可能就是五百羅漢的原型),所以還需要再找一人湊足五百之數。

  這時,有一個衣衫襤褸的僧人來到國王專門為集結佛經修建的寺廟門口。那些已經被選上的高僧看不起他,讓他回去好好修煉修煉再過來,誰知這個僧人卻不屑道:

  “我顧無學,其猶涕唾。誌求佛果,不趨小徑。擲此縷丸,未墜於地,必當證得無學聖果。”

  意思是說:我看起來確實不學無術,但是想要證得聖果就跟打噴嚏吐口水一樣容易;我立誌追求佛果,但不會像你們那樣用一些雕蟲小技,我現在就把這個錦囊拋上天,在它掉下來之前,我就能修成聖果。

  眾僧不信,於是這個僧人就把錦囊拋向天空,結果錦囊果然沒有落下,神靈還在天空中顯靈,說此人當在今生證得聖果,然後在來世接彌勒的班,豈能在此追求這樣的小果呢?那些看不起他的僧人們頓時對他刮目相看,引為上賓,這個僧人就是著名的世友法師。

  此後,世友就與其餘四百九十九位高僧一起編纂了《大毗婆沙論》,將原本紛亂繁雜的佛經整理集結完畢。迦膩色迦王隨即下令將佛經鏤鐫於銅牒上,再封存於石函中,還專門建造了一座佛塔用來保存經典。

  相傳,迦濕彌羅國是由藥叉神保護,為了不讓外道竊取損壞千辛萬苦完成的經論,國王規定,如果有人想要學習,就必須在這座塔中受業。從這個角度看,第四次佛教集結讓迦濕彌羅完成了印度佛教曆史上的一次壯舉,也讓當地陷入了一種保守自閉的風氣中。當月氏、安息、康居等西域諸國的高僧紛紛前往中原譯經傳道時,號稱佛教鼎盛之地的迦濕彌羅國卻無一人東行弘法。

  迦濕彌羅國以小乘佛教著稱,但是公元4世紀後,其所傳經典也包含了一些大乘佛教的內容,並且在態度上逐漸開放:十六國時期的著名僧人佛圖澄在來到中原前就曾在迦濕彌羅修學佛法;一代高僧鳩摩羅什也曾在迦濕彌羅師從盤頭達多研習小乘經典。鳩摩羅什回到龜茲後,反而宣揚起了大乘佛法。盤頭達多得知後,不顧年高體弱,長途跋涉來到龜茲會見鳩摩羅什,聆聽大乘教義,最終轉信大乘佛教。

  這些都是發生在玄奘之前的故事,玄奘到達迦濕彌羅的時候,雖然當地的佛教已不如當年那般興盛,但依舊保留著由世友等五百高僧編寫集結的完整佛經。這一點對玄奘來說非常重要,就好比給了他一次在正式前往最高佛教學府那爛陀寺深造之前進入預科班學習的機會。

  我們知道,在當時,佛教經典都是由梵文書寫,人們交流佛典甚至辯經也都是用梵文,玄奘的梵文雖然不錯,但那都是在中原和沿途遊曆時陸續積累而來,或者可以說沒有經過係統學習,想要在那爛陀寺與那些高僧交流學習,就必須具備相當熟練甚至是精通的梵文水平。

  所以這一次玄奘沒有急著趕路,而是在迦濕彌羅國停了下來,就像當年在高昌國逗留一樣,他需要為接下來的旅程和遊學進行知識上的準備:

  其一,當地的國王非常熱情,願意供奉玄奘,這是物質保障。

  其二,玄奘需要係統學習梵文,在印度,交流學習的主要形式就是辯經,辯經一靠學識,二靠反應,三靠說話技巧。這裏的說話技巧,就與梵文緊密相關——同等修為,一個口齒伶俐、一個結結巴巴,高下立現。

  其三,迦濕彌羅收藏了大量珍貴而完備的佛典,玄奘需要在這裏對印度佛學進行一次係統學習和全麵了解,為接下來的求學和譯經提前作準備。

  人生是一段長長的旅程,不可能每時每刻都保持高昂的狀態,要懂得適時給自己放鬆、充電,也許隻是一兩天身體的休息,也許需要長時間的沉心靜氣,為的是用更加飽滿的情緒和積極的姿態去麵對未來。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秋,玄奘帶著大量親手抄寫的佛經離開了學習、生活了一年多的迦濕彌羅國,在經過幾個小國後離開北印度,進入了中印度境內。

  中印度河網密布,玄奘決定改走水路,坐船沿恒河順流而下,準備前往另一個國家——阿耶穆佉國。

  秋風徐徐、水聲潺潺,兩岸林木繁盛,河上水鳥成群,水中魚蝦嬉戲,船行一百多裏,一直風平浪靜,可以說是玄奘西行以來最舒服、最愜意的一段旅程。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就在所有人都陶醉在恒河美景中時,河兩岸的密林中突然衝出十幾條船,一下子就擋住了玄奘大船的去路。這顯然是一夥早就埋伏在水邊的強盜,上麵的人一邊舉著刀棍大聲叫嚷,一邊駕船向玄奘的大船靠近。

  水上不同陸地,在岸上遇到強盜還能逃跑,在水上要是被強盜截住,那就隻剩下死路一條。驚惶失措之下,幾名同伴當即跳河逃命,把玄奘等人丟在了船上。這是玄奘西行以來第一次在水上遭遇強盜,不過他還是跟往常一樣十分鎮定,還讓船上的人不要慌亂——強盜無非求財,把財物給他們就是了,一旦自己慌了手腳把船弄翻,損失的就不止是財物,還有那些無比珍貴的經書了。

  在強盜們的脅迫下,船工不得不按指示將船靠岸。船靠岸後,強盜們把所有人都趕到岸上,還命令他們脫掉衣服,一邊搜查隨身錢財,一邊仔細打量每一個人的身材麵容。

  長途跋涉和豐富的閱曆讓玄奘有著超乎常人的直覺和觀察力,他發現這些人不像是普通的強盜,他們的一言一行似乎是在按照一種既定的流程行進,而且在搜得錢財後也沒有放人的意思,好像在等待一件什麽事情。最後,玄奘從他們的對話中得悉,這些人並非強盜,而是一夥突伽天神的信徒:

  “然彼群盜素事突伽天神,每於秋中覓一人質狀端美,殺取肉血用以祠之,以祈嘉福。”

  也就是說,每到秋天,這夥突伽天神的信徒們就要根據教義尋找一個身體強健、樣貌端莊的人來獻祭,然後把他殺了,用他的血肉祭祀神靈,祈求天神的保佑和賜福。

  印度古代宗教紛繁複雜,突伽天神是印度教中一個重要的大神,因為是女神,所以才譯成難近母。難近母是印度教神話中濕婆的妻子雪山女神的多種形象之一,也是性力派崇拜的主神之一,在印度被當做降魔女神而受崇拜,名字取自她所消滅的羅刹“難於接近”。在大多數繪畫和雕塑中,難近母皮膚黃色,坐騎是虎或獅,有8、10或者18臂,持諸神所賜的各類武器,其中有長矛或一條毒蛇。每年9、10月舉行的難近母節是印度東南地區最隆重的節日,信徒們將特製的難近母像供奉9天後沉入水中,並舉行大規模的遊行和慶祝活動。

  性力派同時是印度教三大派別之一,主要崇拜時母、難近母和吉祥天女。玄奘到達印度時,正好是這個教派比較興盛的時期。在這個教派的眾多祭祀儀式中,人牲是最為殘忍,也是最為虔誠的一種,就是拿活人的血肉獻祭。在這些突伽信徒看來,殺人獻祭不但不是犯罪,還能洗刷自己前世今生的罪孽,讓女神把祺瑞降臨到自己身上,所以完全不會對此感到害怕和愧疚。守在恒河岸邊的密林中劫掠,不但能獲得錢財,還能解決人牲來源的問題,可謂一舉兩得。不過性力派對人牲的要求很高,並不是隨隨便便抓一個人就能用來獻給女神,所以搜索錢財隻是其次,挑選人牲才是關鍵。玄奘的出現無疑讓他們喜出望外:

  “我等祭神時欲將過,不能得人,今此沙門形貌淑美,殺用祠之,豈非吉也!”

  意思是說:當時正好到了夏末秋初要殺人祭祀天神的時間,而這夥信徒還沒找到合適的“祭品”,眼看著祭祀時間就要到了,絕對不能再錯過。現在這個沙門(僧人,指玄奘)姿容偉岸、氣度不凡,而且身材健壯、皮膚細嫩,顯然是絕佳的人選,把他殺了來祭女神,是最合適、最吉利的事了!

  信徒們很高興,這一趟活兒,不但搶到了大量財物,還解決了迫在眉睫的人牲問題,於是一把將玄奘從人群中拉了出來,亮出了早已準備好的繩索和鋼刀。

  這時的玄奘恐怕已經意識到了自己即將成為對方獻祭給女神的“貢品”,如果說普通的強盜還能試著用佛理去感化,那麽麵對這夥邪惡的異教徒,麵對西行以來最大的危險,玄奘該怎麽辦?

  第一,不慌亂。慌亂隻會讓事態進一步惡化,隻有鎮定才能想出應對之策。

  第二,不求饒。每個人都有尊嚴,即便麵對死亡——頭可斷,血可流,脊梁不能彎,何況此時討饒也未必有用,還會讓整個隊伍失去生存的勇氣。

  第三,不動搖。不慌亂、不求饒並非坐以待斃,不論麵對何種險境,都不能動搖活下去和解決問題的信心,隻有這樣,才能冷靜妥當地爭取生機。

  一個人的素質隻有在最危急的關頭才能顯露出來,是騾子是馬,一目了然。

  “以奘穢陋之身,得充祠祭,實非敢惜。但以遠來,意者欲禮菩提像……並請問經法,此心未遂,檀越殺之,恐非吉也!”

  玄奘平靜地對那些信徒們說:以我這樣汙穢醜陋的身軀,竟然可以充當天神的祭品,實在是非常的意外和榮幸,絕對不會舍不得這副軀體;但是我遠道而來,為的就是參拜佛像……求真經、問大法,這個心願還沒有達成,施主們現在就把我殺了,哪怕我死了,心中的怨念太甚,恐怕對女神也會很不吉利!

  玄奘既沒有讓他們放了自己,也沒有站在佛教的立場上大肆批駁他們所信奉的女神,而是心平氣和地站在信徒們的角度替他們“考慮”,仿佛一個長者在與犯了錯的後輩們談話,既避免激怒對方,又婉轉地表達了自己的意思。

  當然,在這個時候,玄奘的同伴中也有不少人站出來表示願意代替他去獻祭。但是有玄奘這樣的“美玉”在場,信徒們又豈會看得上這些資質平庸的“頑石”。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對方越是在乎的東西,就越是寶貴;越是寶貴的東西,用來充當祭品就越有效——正所謂“關心則亂”,同伴們的舍身救人,其實是幫了玄奘一個大大的倒忙。

  信徒們全然無視玄奘的“善解人意”和同伴的苦苦哀求,歡叫跳躍著開始了祭祀儀式:

  信徒首領一邊派人取水,一邊讓人在樹林裏打掃出一塊平整的空地,再用水和泥土建起一座臨時的祭台。祭台建完後,在信徒們的眾目睽睽之下,首領又命令兩名手下拿著刀把玄奘押到祭台前,用恒河裏的水把玄奘身上洗幹淨,然後閉上眼睛,嘴裏念念有詞,仿佛在等待最神聖時刻的到來。

  西行以來,玄奘經曆過大大小小數十次儀式,然而這一次,卻是最特別,也最令他難忘。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眼看已經沒有挽回的餘地,玄奘的同伴們紛紛開始哭泣,他們實在不願意看到學識淵博、人格高尚的玄奘法師就這樣成為異教徒的刀下之鬼。然而即將成為祭品的玄奘依舊十分平靜,沒有露出半點害怕的神情,反倒讓信徒們猶豫起來——他為什麽沒一點反應,他難道不怕死嗎?

  我們可以大膽設想,信徒們其實最願意看到玄奘拚命求饒,跪倒在他們身前不斷叩頭念經,痛哭流涕地請求寬恕,就像當初那夥兩千多人的突厥強盜一樣,太過於順從的對手會讓犯罪者覺得很沒意思,獵物越是反抗,越是掙紮,越是表現出與身份截然相反的怯懦與劣根性,他們的施虐心理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性力教派淩駕於佛教之上的地位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

  然而,玄奘讓他們失望了,這個“完美人牲”既不反抗,也不配合,隻是一言不發地站在那裏,仿佛已把一切都看透——既然躲不過,任何掙紮努力都是徒勞,何不像謝安當年那樣,索性從容一點,坦然麵對生死成敗。玄奘平靜地對信徒首領道:

  “願賜少時,莫相逼惱,使我安心歡喜取滅。”

  意思是說:請你們稍微給我一點時間,不要逼我太甚,讓我可以平心靜氣高高興興地念佛,自己化滅。

  化滅,是高僧去世的一種形式,玄奘是想以自己的方式來結束生命。在中國,大多數信佛之人在受苦受累或者遭遇困境時第一個想到的都會是觀音菩薩,“救苦救難觀世音”更是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然而此刻,玄奘閉上眼睛念誦的卻是彌勒佛的名號。為什麽不念觀音而念彌勒?

  玄奘時刻不忘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西行求法的目的。之所以要西行,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一部名叫《瑜伽師地論》的經書,而這部經書恰恰又是由彌勒菩薩親口授傳下來的。

  在很多人眼裏,沒有什麽比生命更寶貴;可在玄奘看來,生命的價值遠不及信念和追求來得重要。

  玄奘在念彌勒菩薩的時候,腦海裏到底在想什麽呢?

  第一,是不能忘記自己畢生追求的目標,即便生命行將結束,也不能忘記一直堅持的信念。

  第二,是希望自己在生命結束以後,能夠往生在彌勒菩薩身邊,供養彌勒菩薩,學習《瑜伽師地論》。

  第三,是在許願,他希望自己學會《瑜伽師地論》後還能再次轉生為人,用從彌勒菩薩那裏學到的《瑜伽師地論》去教化那些殺害他的性力派信徒,以免他們再次為禍人間。

  發完心願後,玄奘收拾情緒,很快進入了入定狀態——他覺得自己好像來到了須彌山前,極目遠眺,隱約能見彌勒菩薩坐在莊嚴的蓮花寶座上,周圍還環繞著很多天上的神仙。這時候的玄奘整個身心都已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忘記了自己正身處祭壇,頭頂上還有一把明晃晃的鋼刀;忘記了身旁窮凶極惡的強盜們,忘記了一切危險……

  哭聲回蕩在恒河岸邊,幾十名同伴大哭起來,哭聲驚動了林間的飛鳥,驚動了水中的遊魚,他們隻能眼睜睜看著德高望重的玄奘法師一步步走向死亡而無能為力。在他們看來,目睹一位高僧在自己眼前為奸人所害是一種莫大的罪過,他們想用淚水來洗刷身上的罪孽,他們想用哭聲來打動上天,打動神佛,讓他們顯靈來挽救法師的生命……然而一切都是徒勞,他們隻能用哭聲給法師送行。

  在信徒首領長長的念咒聲中,祭祀儀式開始了,站在玄奘身邊的大漢舉起了手中的鋼刀……所有人都閉上了眼睛——信徒們是為了表示虔誠,而玄奘的同伴則是不忍再看……千鈞一發之際,隻見:

  “須臾之間黑風四起,折樹飛沙,河流湧浪,船舫漂覆。”

  是的,當時就是這樣,連老天都憤怒了!

  頃刻間,漫天黑風四起,恒河邊沙塵暴起,和著被刮斷的樹枝卷向半空,平靜的河麵頓時湧起滔天大浪,將水匪和玄奘一行所乘坐的船隻全部打翻卷走,水麵上和岸邊一片混亂。

  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所有人都驚駭莫名,不管是玄奘的同伴還是信徒們全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凡信教之人,不管是佛教徒還是其他教派的信徒,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把世間的一切都與神靈聯係起來,自然界的任何現象都可以看成是神跡——豐收是神的恩賜,災難是神在發怒,這次也不例外。狂風大浪就像是恒河的神靈發出的警告,讓他們趕緊停下獻祭儀式!

  信徒們紛紛放下手中刀棍,首領連忙抓來一人,指著兀自端坐不動的玄奘問道:

  “沙門從何處來?名字何等?”

  他們似乎也意識到了這個僧人來曆不凡,身份很不一般。那名同伴反應也很快,覺得這是個解救玄奘的好機會,於是半真半假地對信徒首領說:這就是那個從東土大唐前來印度求法的玄奘法師啊,各位如果殺了他,就會犯下不可饒恕的滔天大罪。從這場風波的樣子來看,你們的天神已經發怒,你們還是立刻停止殺戮懺悔為好。

  信徒們馬上就慌了,他們原本就覺得這場“天災”是因為自己在供奉和獻祭的過程中出了什麽問題,或是誠心不夠而惹怒了天神,現在一聽這話,再回頭看看仍然一動不動神色鎮定坐在祭壇上的玄奘,更覺得這位來自東土大唐的僧人非同尋常。這場突如其來的風波,一定是天神在警告他們不可拿他獻祭!

  接下來,信徒首領“撲通”一聲跪倒在地,他的同夥們也一個個拜倒在地,對著玄奘開始大聲懺悔。

  然而玄奘還是一動不動地坐在那兒。

  信徒們更加不安了——如果玄奘按照他自己說的那樣自己化滅了,那還是等於間接死在他們手上。在眾人惶恐的眼神中,信徒首領戰戰兢兢地爬上祭壇,伸出手,用手指輕輕碰了一下玄奘的手臂——想知道玄奘是否已經化滅。一觸之下,玄奘就被驚醒了,用一種在我們現在看來非常具有喜劇效果的神情問道:

  “時至耶?”

  意思是說:獻祭的時候到了嗎?

  信徒們見玄奘還活著,頓時歡聲雷動,首領連忙退開幾步,一邊叩頭,一邊發誓不會再拿法師您來當祭品,希望玄奘能夠接受他們的懺悔。

  “這是怎麽一回事啊?”相信玄奘在心裏一定會這樣問自己,但是他沒有表現出任何覺得意外和不可思議的神色,十分坦然地接受了他們的懺悔。這讓信徒們更加覺得他是天神的化身,一場劫難也就以這樣一種極具戲劇性的結局收場了。

  不過事情還沒有結束,玄奘可不是那種保住了性命拔腿就跑之人——命運不可抗拒,但機會卻是由人來掌握,既然峰回路轉,你們這些異教徒就好好聽我講經吧!

  堅持自己的信念不難,難的是用信念和行動去感化別人。

  於是,玄奘趁熱打鐵,開始向信徒們講述一些最基本的佛學道理,指出用搶劫和殺人來祭祀神靈是要遭到報應的,何必用短暫的今生種下來世無邊的苦楚呢?還奉勸他們應該珍惜生命,不要再種惡果。

  誠惶誠恐的信徒們很快為玄奘的學識和氣度所折服,一邊磕頭懺悔,一邊把兵器集中起來丟進恒河,還把從玄奘一行那裏搶來的東西悉數歸還。做完這些後,這些突伽信徒覺得還不足以贖罪,又請求玄奘為他們授戒,集體成了佛教居士。

  恒河遇險,可以說是玄奘在西行途中,甚至是他一生中所遭遇到的最危險的一次劫難,他的生命險些就留在了前往那爛陀寺的路上。然而,憑借過人的心理素質和寬容博大的胸襟,玄奘不但死裏逃生,還成功地讓一批窮凶極惡的“異教徒”改變信仰,成為虔誠的佛教居士,不能不說是一次奇跡。

  這次死裏逃生和度化異教徒的經曆讓玄奘在印度愈加知名,儼然已是一段活的傳奇。

  一次劫難沒有讓玄奘喪失前進的信心和勇氣,死裏逃生的經曆讓他覺得佛祖和菩薩一定在冥冥之中保佑自己,有了神明的保佑,哪怕前路再危險,再困難,也沒有什麽可怕的。就這樣,玄奘和他的同伴們收拾行囊,在改邪歸正的“居士”們的幫助下找到了一條大船,繼續沿恒河順流而下。

  玄奘所處的時代,除了大唐和西突厥,整個亞洲被無數個國家分割得支離破碎,大一些的相當於一個州郡,小一些的就隻是一座或幾座城市,而玄奘接下來到達的缽羅耶伽國(今印度安拉阿巴德),就是一個位於恒河和亞穆納河交匯處非常重要的國家。

  安拉阿巴德,意為“安拉的城市”(City of Allah),這是由莫臥兒帝國的阿克巴於公元1583年命名。在印度字母表中,它拚作“Ilāhābād”:其中“ilāh”在阿拉伯語中意思為“上帝”,而“-ābād”則是波斯語“地方”的意思。現在的安拉阿巴德是Prayāga(梵語意為祭祀之地,是梵天創造世界後第一次獻祭的地方),是古代聖城的遺址之一,也是印度教和印度神話中非常重要的一座城市。由於安拉阿巴德正好處在比格林威治早5小時30分鍾的位置上,因此也被人們當做了印度標準時間的參考點。

  人類文明大多是依河流而生,大地是母親,大河就是母親的乳汁——恒河和亞穆納河是印度北方最重要的兩條河流,都流傳著許許多多的傳奇故事,古印度的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都曾提到這裏,因此被人們看做聖河。

  《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古印度最著名的兩大史詩,是在長達數世紀的時間裏在民間口頭流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包括了許多各具特色的詩篇和大量民間口頭創作,成分繁多、內容龐雜,是印度後世各類文學藝術創作汲取素材的重要來源。在這當中,《摩訶婆羅多》被看成“曆史傳說”,而《羅摩衍那》則被看成“最初的詩”,成為後世詩歌的典範。

  兩條聖河交匯的地方,正是缽羅耶伽。當地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兩條大河交匯處的水麵顏色深淺不同,這在現在看來並不奇怪,中國古代就有“涇清渭濁”之說,甚至同一條河流的主航道兩側都會出現水麵顏色不同的情況,可在古代印度,這個現象就被人們看成是神明在此會合的象征,再加上當地土地肥沃、氣候舒適、物產豐富,缽羅耶伽也就逐漸成了古印度的聖地,同時也是重要的宗教浴場之一:古印度人宗教信仰濃厚,他們相信,隻要在聖河裏沐浴,就能洗去一切罪惡,如果把沐浴的地點選在兩條聖河的交匯處的缽羅耶伽,效果就會加倍。

  印度人直到今天還保留著在聖河沐浴的傳統,從安拉阿巴德到恒河下遊另一座重要的城市瓦拉納西,成千上萬的印度教徒每天清晨都會聚集在恒河沿岸。恒河發源於印度北部旁遮普喜馬拉雅山,流經整個印度北部,長久以來都被視為“聖河”。根據印度教傳說,恒河是印度的“聖母”,而取自河中的水更是被教徒視為聖水,成為祭祀活動中必不可少之物。因此,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人脫光衣物在河水中浸泡沐浴,意在洗去罪惡,以求神明賜福。教徒們死後,骨灰也會被撒入河中,以期修成正果,一些地方甚至不顧禁令直接將死屍倒入河中。此外,恒河兩岸每天還會向河中排放上億噸汙水,今天的恒河早已不是玄奘看到的那條清澈明淨的“聖河”,而是成了一條名副其實的“汙水河”。據印度衛生部門統計,經常在恒河中沐浴的人有40%~50%會患上皮膚病和胃部疾病。盡管如此,虔誠的教徒們依舊在河中浸泡、沐浴,甚至還會喝下一兩口發黑的河水。

  那麽當玄奘來到這裏的時候,他又看到了哪些獨特的景象呢?

  第一種,沐浴。這應該是最普遍、最普通的一種群眾性行為,大家沒事就拖家帶口來聖河洗洗澡、擦擦身,就像希臘傳說中的海神忒提斯提著剛出生的阿喀琉斯的腳踝倒浸在冥河裏,好讓兒子在神水的沐浴下祛百病和刀槍不入一個想法。

  第二種,自殺。兩河交匯的地方神明聚集,無疑是最佳的自殺升天尋求超脫之處。因此,每年都會有數以百計的人來到缽羅耶伽,焚香沐浴,絕食七天,然後抱著沙袋、大石頭、鐵塊之類的東西沉河自殺。

  第三種,修煉。有的人覺得沐浴洗澡效果不好,也不夠虔誠,溺水自殺又太急功近利,所以外道們(外道,是佛教徒對非佛教徒的統一稱呼)選擇了很多匪夷所思的辦法在此修行。

  修行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容易,豈不是人人都能修行?想要修行,就必須先在樹林裏砍樹,把大樹砍斷後砍掉枝葉,隻留下光禿禿的樹幹,接著把樹幹抬到河邊,鋸成長短不一的木樁,然後派人下水,找到合適的地點之後,就在河麵上打下一根長木樁,然後在這根長木樁旁再豎一根矮一點的——兩根木樁都必須露出水麵。每天天亮,外道們就從岸邊涉水爬上這一對一對的木樁,一隻手抓住高柱子,一隻腳踩住矮柱子,另一隻手和另一隻腳淩空張開,整個人抬頭挺胸、腰板伸直,麵孔還要對著太陽的方向——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外道們就麵朝東方;正午,太陽升到天頂,外道們也跟著仰麵朝天;傍晚,日落西山,外道們繼續追隨夕陽……整個過程中,所有修行者的身子就會以一隻手抓住的高柱子為軸心慢慢旋轉,日出日落,象征著天人合一、往生輪回,長時間修煉,不但能強身健體,還會讓精神得到升華。

  印度素來以歌舞聞名,這種修煉方式所展現出來的形體美感,就融入了舞蹈的元素;可以試想一下,當幾十上百名外道以同樣的姿勢、同樣的節奏迎著太陽在河麵上緩緩旋轉,這是何等奇特而壯觀的景象啊!

  當然,也有人轉到中途跌落聖河,在外道們看來,這就是升天,超脫了。相傳,最虔誠的信徒不論刮風下雨每天都會來河上修煉,幾十年堅持不懈,直到落水升天。

  離開了沐浴在兩條聖河光輝下的缽羅耶伽國後,玄奘一行來到了僑賞彌國。玄奘到達的時候,佛教在當地已經衰落,外道勢力大為興盛,然而玄奘依然記錄了這個國家,因為這裏曾是護法菩薩降服外道一舉成名的地方,而護法菩薩,正是玄奘西行的目的地——那爛陀寺寺主戒賢法師的師父。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