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章 廟會習俗

  廟宇作為人們詮釋自然現象、尋求精神解脫、謀求與神靈溝通的場所和建築,存在於有人類活動的任何地方。它承載著人們企圖借助超自然力量改變自身命運,進而改進生存環境的美好希望。最初,出之於對自然現象的無知和畏懼,由自然崇拜、生殖崇拜、進而演化成擬人化的形象崇拜。把人們的願望強加給臆想中的神靈,由他們在冥冥之中主宰著人們所能想像出的任何事象;他們既然掌管著現實世界的一切,自然應該和人一樣,有一個可供其休養生息的場所,在這個場所完成和人類的交流與溝通。於是就有了廟、廟享和廟祀。在中國五千年的曆史中,各種信仰的交替與滲透、碰撞與融合,雖然沒有形成政教合一的政治勢力,卻適應中華民族淳樸、友善、包容的國情,各類教派長期在各自的學說中注入適應中國人特點和易於接受的內容,形成多教多俗並存的現象。各個教派的諸多偶像崇拜中,供奉列位神靈的廟堂,遍布了名山大川、城鎮鄉裏,同時也將各類教義播灑在人們的心靈,滲透到百姓的生活,在現實之外,有一種無形的、超自然的力量,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舉止和日常生活。

  黃陵也和其他地方一樣,各位尊神的廟宇同人們的鄉坊鄰裏一樣,修建在任何有人活動的地方。尤其是黃陵作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陵寢所在地,承載著海內外中華兒女覓宗尋祖的寄托,自古以來接納著華夏兒女的頂禮膜拜而成為獨有的祖宗崇拜的曆史文化名城。

  有了廟宇,就有了與之相關的一係列活動,廟享、廟祀、廟會就成了四鄰八鄉趨之若鶩的場所。而這種場所廣泛聚集著不同種族、政見、信念和習俗的人們,形成了我國特有的民俗文化現象。

  中國是一個儒、釋、道和各種教派共存的國度。普通老百姓也無須探究深奧莫測的教義理念和其差異,總是懷著虔誠的心態謀求被護和佑助而謁拜崇祀,更多的則是在好奇、從眾、遊曆、觀賞、交易等複雜心理的驅使下聚集在一起。黃陵境內稍具規模的廟宇,都在對麵修有戲樓,至少也是土築的戲台,在文化生活貧乏的過去,定期的廟會大戲,就成了免費的觀賞享用的文化大餐,也為廟會的興盛和崇祀的傳播贏得了拓展的空間。

  下麵我們就從民俗文化的角度來記敘黃陵的各類廟會留存在人們腦海裏逐漸淡忘的記憶。

  第一節 城區廟會拾遺

  黃陵縣城除了黃帝陵、廟的祭祀之外,舊時尚有城隍廟、文廟、老爺廟(關帝廟)、藥王廟(嶽王廟)、呂祖廟、芒兒廟(句芒廟)、龍王廟、保生宮、娘娘廟、馬王廟、高觀廟等等,甚至還有佛教的西華堂、乾原堂、東禪堂和基督教堂,其中規模較宏偉的要數城隍廟了。

  1.城隍廟 城隍作為城市的象征,最早是作為護城河的稱謂,語見班固《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備製度。”所以中國古代稱有水的城塹為“池”,無水的城塹為“隍”。或說由《周禮》蠟祭八神之一的水(即隍)庸(即城)衍化而來,自唐以後郡縣皆祭城隍。後唐清泰元年(公元934年)封城隍為王,至明洪武三年又正式冊封並加以祭祀。所以各地的城隍都是由有名有姓的曆史人物所擔任。而民間傳說中城隍廟內聚集著大量的殘神餓鬼而愈見森嚴,據傳是明洪武年間,由於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卑微,最見不得貪官汙吏禍害百姓,凡有索賄受賄之嫌的,一經舉報,便剝皮囊草,製作成標本,布列在縣衙的大堂上,警示後任的官員。但是,利益的誘惑和不實的舉參,製造了太多的人皮標本,聳立在縣署的大堂,也確實不雅。於是就將其移放於城隍廟內,而使城隍的殿堂愈加森煞和恐怖。

  黃陵的城隍廟地處下城的較為寬敞的地段,建築規模龐大,坐北麵南,四進院落,南北長三百多丈,東西寬一百多丈,有大門、戲樓、過殿、配殿、廂房、廊房及祭祀大殿,飛簷鬥拱,雕欄畫棟。院內曲廊回轉,古柏參天,配房眾多,頗具規模。享殿內城隍爺高戴平天冠,氣宇威嚴,四周及兩廊廂房配享的各位力士、無常、牛頭、馬麵各執器械,麵目猙獰,給人一種威嚴和恐怖。舊時,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有宏大的超度亡靈的道場法會。每年自七月初二開始,即由住廟道首範先生邀約全縣道眾頌“黃經”、安坊裏。在廟門前樹起幾丈高的幡杆,遍插旌旗,召喚遊魂。屆時十裏八鄉,附近州縣,信眾雲集,商賈張市,戲班對唱,熱鬧異常。廟內經頌高唱,香燭彌漫,舍鍋粥濃,徹天不息。熙熙攘攘,人如潮湧,曆時半月,至七月十五中元節當日,由道眾擎幡搖旗,鼓樂引導,將城隍爺的塑像抬出,遍遊全城,意在驅逐邪惡的鬼神,保佑地方平安無患。隨後將所有超度的亡魂,浩蕩送入城西黃花穀內鬼魂溝安息。民國以來,其廟宇先後被軍隊、學校多次占用,所以祭祀之風也就日漸衰敗。

  2.文廟 文廟是供奉孔聖人的場所,他是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東南),姓孔,名丘,字仲尼,是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被曆朝曆代屢加封諡,尊為聖人。

  文廟毗鄰城隍廟,明成化年間始建於黃陵上城,萬曆年間大修,後又被毀,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重建。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移建下城與城隍廟隔小巷並峙。抗戰期間,被閻錫山兵工廠占用,至新中國成立前僅存祭祀大殿,新中國成立後被辟作大禮堂和展廳。1986年拆建於黃帝陵西側原保生宮舊址,並入黃帝陵景區,作為展廳和接待廳使用。

  文廟在封建理學思想的統治下,是極受推崇的,尤其是“學而優則仕”的地方官員都是孔子學說的衛道士和“文運昌盛”與“祿運亨通”的既得利益者,祭孔崇文敬祿是理所當然的。即使在新文化運動以後,文廟的香火仍然為謀求功名進取的文人學子帶來了希望。黃陵縣城在春秋兩季的祭祀和二月初三文昌帝君生日有祭孔進香的習慣,文廟的香火依然是很旺的。而較大規模的祭祀卻僅限於文人學士之間。

  3.老爺廟 其實就是對應於文廟的“武廟”,供奉著古代列位神勇無比的將軍,諸如關公、趙雲、嶽飛等名將,其中的關老爺是三國時蜀漢的大將,姓關,名羽,字雲長,河東解縣(今山西解州)人。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的典故被傳統劇目張揚得家喻戶曉。他的事跡被封建統治者所渲染,並加以神化,尊為“關公”“關帝”並屢加封諡至“武聖人”。所以,廟享以他為尊,民間不知從何時起又供奉關老爺為“財神”,而受到非常的禮遇。

  黃陵的“關帝廟”始建於清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是由當時的中部縣令倡導,城區各商號與民眾捐資興建的。選址在縣城上城中心地帶,享殿、過殿、廂房、配房、戲樓、大門皆青磚砌牆,琉璃覆頂,規模雖不及城隍廟,但在不大的山城半坡辟有偌大帶有劇場的院落式建築群也實屬不易。在其西側,另有一廟,供奉著漢代名醫華佗。用華佗配享大概是因為他曾用高超的醫術為關公“刮骨療毒”。老爺廟有諸多閑置的房舍,自民國以來,民間的文化組織如社戲班子、秧歌隊伍、幫會組織、慈善組織、醫療機構等都用其作為臨時的辦公場所而被利用。至解放初期,由於文化事業的迅猛發展,公共房產的嚴重不足,新組建的劇團,電影隊也都由於其有可資利用的戲樓而進駐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當然其香火卻日漸衰落。關帝廟沒有相應的廟會,卻由於地處縣城中心,其廟門外的小廣場就是逢集日擺攤設點的場所而愈見紅火。但是遇到天災荒歲,人們自然要尋求於神靈的庇護,大旱之年的五月十三,人力難以抗衡的旱魔,拉近了人們和關老爺的距離,鄉裏坊間人們自發地組織起來,抬著用紙紮就的關老爺的塑像,赤膊著上身,冒著炎炎烈日,遊走在城區的大街小巷。且隊伍中有自告奮勇的壯漢,用大刀拍打著自己的身軀,直打得赤背紅紫,血絲裹著汗水滴落在曬得滾燙的塵埃上,用這種近乎殘酷的自虐,企圖換取關老帝的眷顧而惠賜關老爺的“磨刀雨”以解旱情。如果有雨滴飄落,人們便要籌措還願事宜,少不得排秧歌、唱大戲、製供品、宰牲獻。把一場久旱逢甘霖的喜慶做到極致。若是沒有雨,人們也不會抱怨,隻怪自己凡心不誠而將乞求繼續下去。

  現在的關帝廟由於城區的發展和修建,以及乞討者借宿取暖用火已蕩然無存。

  4.藥王廟 這位尊神的廟宇位於縣城西山北麓,坐北麵南,隔河與縣城西水門相望,原廟為三孔石窯。據傳是供奉名醫藥聖孫思邈的,黃陵縣城每年古曆二月十五日在這裏舉行廟會,是黃陵迄今為止唯一保留的古廟會集日。會期三至五天,這個集會的顯著特點是開年伊始的“備耕會”,屆時犁耬耙耱,杈把掃帚,钁鐮斧鋤,皮麻繩索,木鍁棍棒,籠筐擔囤,幹果山貨等一應生產生活用品琳琅滿目。農器家具的物資交流易貨,牽動著周邊州縣、四鄰八鄉的人們,也帶動得商賈雲集,飲食小吃,雜耍馬戲,賣藝唱曲雲庥此處。曆時幾天的會期,夜裏往往有戲班連台唱戲,熱鬧的集會交易衝淡了對藥王爺的祀典,僅餘香火依舊,有幾個誌願者值守。既是廟會,這個集會就必然增添了些“神”氣,據傳,每年的二月十五,在這些貨賣的山貨中都有一根“神棍”。若購得這根“神棍”,出門行路,既可仗柱助行,又可防身禦禍;若拿回家去插在糧食囤裏,囤糧見長增多;放置於房前屋後,可主祥光永照,福星兆臨;若立靠於店鋪門首,則財源茂盛,生意興隆。於是在農具把仗之外,專門有一些粗細不等、長短不一、捈紅描綠的花棍,也不知能派上什麽用場,但見趕集的百姓人手一根,成了二月十五廟會的又一道風景。也有說這根莫名其妙的“神棍”原是藥王爺的“趕山鞭”,它可以呼風喚雨,挪地移山。由這個自古流傳的掌故裏,人們推測所敬奉的可能是“嶽王爺”,而不會是“藥王爺”,因為廟會流傳的習俗和“醫藥”毫不相幹,卻和人們取用山貨,得益於山神的恩賜,人們的衣食溫飽也仰仗山神爺的眷佑有關。另則古傳二月十五是老君爺的生日,抑或是太上老君的仙丹被認為是救苦救難的聖藥而誤傳。但無論你怎麽講,二月十五的集日卻由於其符合節令特點,貼近人們的生活,而約定俗成地保留了下來。

  5.句芒廟 句(gōu)芒是上古“五行之官”演化而來的“五行之神”中的木神,《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雲:“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祀為貴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後土。”五行與方位,與四季,與陰陽等在易理中都有著玄妙的聯係。

  黃陵縣城原有供奉句芒的享殿在軒轅廟東側的灘地中,老百姓俗稱“芒兒廟”。木,在東、主春,所以又是春神的化身。過去在立春的前一日有迎春的儀式,由人扮“句芒神”,鞭土牛,地方行政長官行香主禮,叫做“打春”。由於地方官員的參與而使其俗得以張揚和延續,也策動了老百姓的迎春熱潮,屆時扭秧歌、鬧社火,把對新的一年的希望和祝福都寄諸於對春神的奉獻中。但其俗自民國初年就逐漸衰寂。廟所也早已毀歿無蹤。

  6.娘娘廟 在我國這個宗法觀念相當嚴重的國度裏,長久以來,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族關係是至關重要的,所以人們特別重視子嗣承續。而掌握著生育繁衍的神靈是加倍地受到人們的崇祀的。由是而產生的求子乞嗣的風俗自古有之,至今尚未絕跡。

  娘娘其人已很難考究,但一般情況是本土神係中的後土,在本土神係中,皇天上帝是天神,是男,而與之相對的大地之神就是後土,是女,也就有了娘娘的稱謂。有王母娘娘、天後娘娘、天妃娘娘、後土娘娘。在人們的生活周邊,諸如某些華麗富貴的花神,繁茂蔥蘢的山神等也都兼有保佑人生子的神通。但較為普遍的還是“觀音”。在佛經中的觀音故事裏,觀世音是男身。而在我國,觀音竟完全成了女身,並成了知名度極高的神靈,她不但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而且也成了主管婚姻生育的尊神,神通廣大,保佑信仰她的人能生育男孩。“送子觀音”就是她的化身,由此也被尊為“娘娘”,並立廟而祀之。

  黃陵縣城的娘娘廟原在縣城西門內的灘台地裏,規模不大,卻香火鼎盛。她是被尊為“地母娘娘”的後土的享所,其廟會日是古曆三月二十日,本是祭祀皇地□,也被人們注入了求子的風俗。但該廟毀沒曆久,其俗失繼。

  7.高觀廟 謂其高觀廟,其實是因為將觀世音菩薩的廟宇,修建在縣西內城外外廓內的一座高墩之上的緣故,大約就是高台上的觀音廟的意思了。這座高台是寬闊各數丈的片石砌就的陡壁高台,台高約兩丈,其上建有宮殿式廟宇。四周卻沒有拾級而上的台階,人們若要敬奉,需貼崖踩石縫攀援而上。大約也是為了檢驗誠心與否,廟內的塑像為三頭六臂的“千手觀音”。這座廟的廟會期和上元節的燈會連在一起被定為正月十九,也便有了以百寶燈供神,其實也是取“燈”與“丁”音近的口彩,而與求子乞子之俗有關了。

  縣城內的其他廟宇佛堂道觀,當然也都有祭祀、集約的時日和特點,諸如六月二十三的馬王爺生日,其廟就在縣內城西南角的澇池畔上;四月十四日呂洞賓的生日,原縣城有呂祖廟,老百姓口誤“玉竹廟”者;長壽山,山西梁也都建有廟宇,由於毀沒曆久而其俗失繼。至於佛堂、道觀之類也都僅限於善男信女的供奉,一般百姓就不太參與了。

  第二節 鄉村廟會擷趣

  黃陵縣治幾經遷徙,縣名也曾幾易,縣域更是和周邊縣份交錯更替,變化數次。長久以來,以現縣城為中心的百十裏範圍之內,民俗民風大同小異,各有繁簡,然而廟宇作為固定的場所,亦無變更。各地的廟會也就各有特點。

  1.雙龍千佛寺 又稱“千佛洞”“石空寺”“萬安禪院”,位於雙龍鄉峪村西高山腰部,距縣城約48公裏,開鑿於宋哲宗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鐫有千餘尊佛像。據造像題記載為□州人介端、介元及介子用、介政等人勤工二十年不輟的傑作。老林深穀,絕壁幽境,僅憑兄弟幾人之力,凡廿餘年不餒不棄,驚歎信仰的力量的同時,我們已經很難想像當時如此浩大的工程是怎樣得以維係的。沒有供養人的資助,沒有善男信女的關注與支持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由於宋以後的離亂戰禍及至到新中國成立初期這一帶幾乎成了無人區,所以,石室規模依舊,崇祀禮佛之俗卻無隻言片語的留存。現在的雙龍鄉一帶仍然山高林茂,地廣人稀,住戶大都是外省籍移民,較少的老戶也是由鄰近鄉鎮遷入的。當年的盛況已無緣追記,但其超凡脫俗的地理位置,清幽淡雅的自然環境,古樸優美的造像神韻,精工鐫鑿的高超工藝以及山明水秀的風光景色都為現代的都市人們所向往。

  雙龍腰坪一帶秦漢時應該是很發達的,秦直道貫穿全境,漢墓群比比皆是,摩崖石刻,摩崖洞窟,也不在少數,但諸多的習俗文化都沉寂在歲月的流逝裏而成憾事。在黃陵縣西北部的深山密林之中隱藏著過多的文化斷層:腰坪鄉的“紫峨寺”或曰“真人洞”;建莊川的唐治升平縣,都隻能在殘窟斷垣前憑吊那些已經作古的先人們和他們曾經創造的文明。

  2.店頭高皇廟 店頭鎮原稱七裏鎮,屬宜君縣轄地,1956年劃歸黃陵。是黃陵縣境內河沮河的中遊,後川兩條支流分別來自雙龍和腰坪兩鄉,其地皆山大林深,地廣人稀。前川直出至黃陵縣城,村鎮漸次密集,人口稠密。故此土地革命時期就是紅軍遊擊隊的遊擊區,抗戰時為八路軍後方辦事處及中宜縣委機關駐地。

  高皇廟居店頭鎮麵山之巔,依山起勢,建築宏偉,拾級而上,有登臨仙闕之感。一說所奉是玉皇大帝,每年正月初一和十五,都有群眾絡繹不絕,前往燒香施祭,乞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家睦室和,人壽年康。有時還要唱大戲敬祀皇天後土。也有一說是高陽氏的享所。高陽是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繼承了帝位,就是顓頊帝。他的兒子高辛氏繼承帝位為帝嚳,然後是堯帝,就是華夏正統嫡係,在黃陵境內,黃帝陵左右供奉高陽氏也在情理之中。

  高皇廟玉皇大帝的夫人,當然也就是天後娘娘,她的廟享——娘娘廟比起其夫君來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是該廟的古廟會期,會期也是三五天不等。屆時鄰近的雙龍、腰坪、倉村、橋山、隆坊,甚至黃陵、宜君、銅川等地的群眾也都來趕集,熱鬧非常,也因為這個會期和縣城的二月十五有一個間隔,人們把二月十五所餘的山貨也再拿到這個會上賣,使其具有備耕的特色。

  三月三日娘娘廟會正是古之上巳節,有祓除、祓禊之俗:踏青弄水,去垢潔身正當其時。結伴暢遊,對於平日裏閉門不出的大姑娘、小媳婦還是很有吸引力的。有此一集,且娘娘曆來被尊為主管婚姻生育的神□,更是不虛此行。俗諺有“店頭農曆三月三,娘娘廟裏把香添,乞兒求女保平安,合家平順續永年”。因此廟會期間,善男信女,燒香許願,乞兒求女,寄廟辮鎖,還願敬獻,持續不斷。

  高皇廟裏有相應的戲樓,在古會期間和某些還願者的許諾下,也會聘請外地劇團前來助興,雖是酬神的初衷,卻讓附近百姓一飽眼福,除古裝大戲之外,還有皮影、木偶(俗稱“竹挑葫蘆”和“提線葫蘆”)及雜耍等演出。近年來,外地的雜技班子、馬戲班子等也趕來演出,使一個原本是工業礦產發達的集鎮的長街,充滿著物資貿易和文化娛樂的繁榮。

  3.北穀廟會 北穀原屬黃陵轄區,因與黃陵縣有洛河阻隔,1956年劃歸洛川縣管轄,但其和田莊鎮隔河相望,過去又屬一個縣治,群眾交往頻繁,習俗相近。每年七月初七的古廟會,黃陵南塬一帶群眾還是趨之若鶩的。

  北穀的玉皇廟、娘娘廟、關帝廟等廟祀,集中在七月初七的廟會期祀奉,屆時各廟香火鼎盛,人流蜂擁。來自洛川、黃陵、白水、蒲城等地的群眾禮神購物,熱鬧非常,物資豐盈,規模宏大。在陝北地區也算比較有影響的集會。

  這個集會的顯著特點是:屆時有社火隊伍的表演,群眾將各位神靈以真人裝扮,放置於特別裝置的方桌高座之上,由多人以長椽抬起,遊走於街市巷坊,後隨秧歌、高空過梁秋、高空轉輪秋、高蹺、采蓮船、龍燈、舞獅、推花車等各種社火表演,給秋收的喜悅增光添彩,更使北穀的廟會久負盛名。

  4.其他廟會 黃陵縣農村的古廟會比較多,形式規模也都大同小異,幾乎每個鄉鎮都有幾處廟會,一般也都兩三天不等的會期。總的說來,自黃陵縣城的二月十五之後,阿黨鎮的二月二十五,店頭的三月初三,隆坊鎮的三月初六,太賢鄉的三月初九,田莊鎮的三月二十二,侯莊鄉的三月二十四,土橋村的三月二十六,上官村的三月二十八等等,也都各有所祀,各有特色,其中尤以上官村娘娘廟上的廟會作為村一級的廟會,規模最為壯觀,至今尤烈。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