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九節 民間藝人

  楊喜仙

  楊喜仙,女,漢族,1919年9月出生,黃陵縣橋山鎮上翟莊村人。自幼心靈手巧,酷愛剪紙藝術,特別擅長人物、花鳥、魚蟲。許多作品曾在國內外報刊、雜誌發表,被藝術界普遍關注。

  1981年1月13日,西德民間藝術家白雲台女士,1984年6月18日法國文化藝術委員會負責人皮埃爾一吉萊姆夫婦曾先後專程到上翟莊村看望采訪楊喜仙老人。客主一見如故,促膝長談,藝術相通。法、德客人回國後報道了楊喜仙的剪紙藝術,並將其精美作品在德、法藝術節上展出。1992年9月,應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理事長石曉光先生和日本國傳統工藝品產業振興協會會長岩治郎先生的共同邀請,楊喜仙的剪紙作品《花鳥圖》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中日傳統工藝品聯合展,國內外藝術家給予了高度評價。

  郵電部發行的首套十二生肖大團圓郵票《生肖瑰寶》係用楊喜仙1982年發表在《美術》雜誌上的名為《十二生肖萬古傳》剪紙與藝術大師黃永玉十二個生肖畫完善結合而成的。這套《十二生肖萬古傳》剪紙外方內圓,手法古樸雅拙,充滿情趣;十二生肖與人和諧相處,水乳交融,烘托出濃濃的民俗文化氣息,洋溢著時代賦予的活力和青春。

  《生肖瑰寶》郵品的發行突破了以往每年隻發行當年生肖郵票的慣例,是中國繼第一次發行的生肖郵票庚申猴之後的又一裏程碑。個性十二生肖大團圓郵票包括1版小全張,12版小張票以及1本小本票。小全張實現了世界集郵史上第一次將十二生肖放在同一版上發行的壯舉,彌足珍貴。12版小版張中,每個生肖一版,每版上有12枚相同的生肖,共144枚。楊喜仙的生肖剪紙位居各版郵票正中(4枚),四周為黃永玉的生肖畫(12枚)。版版個性十足,開創了國內用現代元素結合中國傳統技法描繪生肖的一絕,其藝術價值不可限量。楊喜仙生肖剪紙居各版郵票正中的位置充分說明她高超的剪紙造詣。

  她先後發表的作品有:《水流天下》《十二生肖》《百鳥朝鳳》《二龍戲珠》《鯉魚躍龍門》《老鼠娶親》《八仙過海》《劈山救母》《王祥臥冰》《楊門女將》《穆桂英掛帥》《豬八戒背媳婦》《白毛女》等800餘件。並特巨匠心地剪了一副字是:“紅紙綠紙色爭豔,剪刀過後萬物還;繪龍如同見真龍,描鳳要叫活鳳現;小小剪刀做貢獻,民間藝術萬古傳。”這副剪紙作品是一代文盲藝術家發自內心的聲音,無悔追求的目標,完美人生的寫照。

  2006年9月7日,剪紙藝術家楊喜仙因病醫治無效,在家中與世長辭,享年87歲。

  張林召

  張林召,女,漢族,1915年出生,黃陵縣隆坊鎮人。農民,文盲,自幼心靈手巧,喜愛剪紙藝術,其人物造型,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她的數幅剪紙作品曾參加由延安地區文化局、群眾藝術館與中央美術館聯合舉辦的“延安剪紙”展覽,並在國家級刊物《美術》雜誌發表。其作品的風格,引起國內美術專家的重視與好評。其作品遠銷國外。

  美術評論家鍾阿城說:“張林召的剪紙造型是中國民間傳統觀念所形成的心理結構,是一種獨特素質的表露,這種表露令人震驚,它既是傳統的,又是個人的,在某種意義上還是現代的。”“這種造型處理我們可以在畢加索的立體主義時期中見到”。對張林召的作品評價頗高。

  1987年,剪紙能手張林召病逝於家中,告別了她平凡的藝術一生。終年72歲。

  王蘭芳

  王蘭芳,女,漢族,1928年出生,黃陵縣城區西窪村人,黃帝陵祭祀麵花藝術大師。

  她自幼隨奶奶學習麵花製作技藝,後不斷鑽研,悉心探索,成為海內外知名的黃帝陵祭祀麵花藝術大師。其構思精巧,手法嫻熟,製作的麵花造型生動誇張,色彩鮮豔奪目,民俗氣息濃鬱。以黃帝陵祭祀麵花最為擅長,每年清明、重陽,均製作大量的麵花作為祭祀供品。祭祀麵花以花鳥魚蟲、飛禽走獸、蔬菜雜果為主,或氣勢雄偉,或雅致優美,無不栩栩如生,精巧傳神;且結構複雜,造型生動,有較高的審美和觀賞價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蓮生貴子》《百鳥朝鳳》等。1994年曾代表陝西省參加國慶45周年天壇和民族文化宮的慶典展出,和村上其餘12人的作品同被文化部授予“中華民間一絕”;1997年,赴港參加香港回歸後首屆藝術節民間藝術現場展示,博得海內外專家讚譽;2002年應邀在“首屆南京民間藝術節”上現場展示了麵花製作技藝。

  2002年因病去世,終年74歲。

  焦振卿

  焦振卿,男,漢族,1923年出生,黃陵縣倉村鄉南河寨村人。自幼天資聰穎,勤學好問,在木匠表兄劉存行的影響下,10歲學藝,酷愛木器雕刻,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練就了堪稱一絕的木雕手藝。擅長在日用木器家具和建築物上雕刻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等,特別精工於在棺木上雕刻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的《二十四孝圖》。其手法有沙地留青、皮雕、浮雕、鏤雕、透雕、套雕、多層雕、木麵木刻、木口木刻等。畫麵生動,造型優美,人物姿態各異,惟妙惟肖。作品多次巡展並在報刊發表,國內外藝術界非常關注。

  1981年2月,記者蘭草陪同西德民間藝術家白雲台女士在店頭文化站見到了一幅“乳姑不怠”的木雕作品,引起了客人極大興趣,認為是難得的藝術佳品。隨後慕名專訪了焦振卿老人,並以“民間藝人——焦振卿”為題進行了報道。報道寫到:“雖然春寒料峭,道路崎嶇,翻山越嶺……卻沒有感到一絲寒意”,“一進門,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都是刻有飛禽走獸的桌子、椅子、櫥桌等日用家具,件件使人愛不釋手”。老人說:“我自小學手藝,從河南到陝西什麽苦都吃過,手藝是生活逼出來的。”此次采訪,白雲台女士專門定做了一套《二十四孝》木刻。這套《二十四孝》木刻在1983年以後被延安地區文化局和黃陵縣文化館收藏,並被拍照製作成圖片在文化櫥窗中長期展覽。

  木雕藝術的傑出成就使焦振卿老人名聲大振,慕名者、約稿者絡繹不絕。焦老雖目不識丁,卻慧眼識英,看事深遠,十分珍惜自己的藝術作品。對每一位參觀者、鑒賞者都熱情接待,一旦說起《二十四孝》的典故就眉飛色舞,滔滔不絕;聊起《二十四孝》人物造型的淵源以及創新更是如數家珍,娓娓道來,描述得精確細致。對情趣相投具有一定鑒賞水平者,或是喜歡舞墨弄刀愛好木雕技藝者常常慷慨相贈,不是雕有龍、鳳、鹿、鴿圖案的拐杖,就是刻著山、水、人、物的精美浮雕,間或也有“孝感動天”“棄官尋母”“滌親溺器”“扼虎救父”“哭竹生筍”“懷橘遺親”等作品。但對商業性的購者即不慍不怒又拒之千裏,使其縱有萬金也難求一圖。

  1984年7月,法國藝術家吉萊姆夫婦專程來黃陵拜訪了焦老。當看到那一幅幅構圖嚴謹,布局精當,畫麵協調,技藝嫻熟,工力飽滿,刀法多變,人物千姿百態,神形兼備的雕刻作品時,眼放亮光,情緒亢奮,連連稱奇。特別是領略了焦老現場操刀雕木的風姿,目睹了一塊普通的木版在一把把刀具或鑿、或啟、或離、或挖、或鏟,經一番椎、打、推、雕、琢、打磨、淨底、起線後竟然鬼使神差地出現了凹凸有致,明暗有別,紋理不一,色彩不同,栩栩如生的人物圖案的絕佳表演後,對其手藝大加讚賞。尤其是仔細查看後發現下發自如,用力勻稱,刀刀有別,深淺恰當,虛實相兼,陰陽混用,刀鋒精美,線條流暢;用手觸摸更是光滑如肌,圓潤無比,實為罕見的手法和技法。吉萊姆夫婦佩服得五體投地,當即邀請他去法國講學。

  《美術》雜誌1982年第8期刊登了《二十四孝》中的照片,並作了簡要介紹,受到國內外觀眾與專家的一致好評。

  焦振卿老人一生的木雕作品豐富多彩,內容以“八仙過海”“蓬生蓮子”“二十四孝”為主,有時多以花草、蟲魚、祥禽、瑞獸陪襯,使畫麵靈活多變,深博人們喜愛。經久流傳的《二十四孝》中的24幅圖畫,有許多都在忠於原創基礎上進行了大膽創新,一改師傅們把固定的“圖樣”貼在擋板上,用“鬆亮子”熏出圖樣,再行雕刻的原始做法,依據材料的大小用土塊、香或是刀具徒手勾勒出輪廓,或邊畫邊刻,邊刻邊雕。

  “乳姑不怠”圖原來隻有坐在室內椅子上吃兒媳奶的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和給婆婆喂奶的崔山南的祖母唐夫人兩個人物,不但畫麵單調,而且氣氛沉悶。焦老給屋子加上了頂和門窗,畫麵出現了天和院,院中還長著一棵大樹,樹上攀爬著一頑皮小孩正探頭探腦地從半掩著的窗子向室內張望,院中有一丫環手執撥浪鼓和一乳童在玩耍,好像有意吸引乳童以便唐夫人“乳姑”!

  整幅圖畫結構嚴謹,生動活潑,意趣盎然,入情入理;彰顯了尊老愛老之孝道,傳承了中華民族之美德。還有“百裏負米”,“臥冰求鯉”等。

  焦振卿老人能刻善畫,熟悉各種木材的產地和屬性,尤其是梨、棗、楸、柏。一輩子做的刻花壽木不計其數,一副賽過一副,所到之處名享盛譽,拜師學藝者甚多,徒弟遍布河南、陝西、甘肅等地。這些徒弟有的成為工程師,有的成為設計專家,有的是當地的名師高手。

  2006年閏七月二十五日,83歲的木雕大師焦振卿與世長辭,但他那高尚的風範、高超的技藝永遠留在人們心間!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