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三、論宋初三朝的禁軍三衙將帥

  摘要:宋初三衙為禁軍最高統帥機構,其將帥不僅統領拱衛內廷和京畿之軍,而且出外帶兵,承擔征伐、鎮守重任,可謂軍中重要首腦和代表。通過對宋初三朝三衙將帥的出身進行分析,不難發現其大都與皇帝有特殊關係。宋太宗以後,藩邸背景成為入選三衙將帥的重要條件,而對能力和素質卻往往忽略,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

  北宋一代,三衙為禁軍最高統帥機構,其將帥一方麵統領京師駐軍,拱衛內廷和衛戍京畿,另一方麵也出外帶兵,承擔征伐、鎮守重任,可謂是當時軍隊中的重要首腦和代表。因此對三衙將帥進行全麵考察,不僅有助於對宋朝軍製的研究,更能夠加深對北宋武將群體狀況的認識。王曾瑜先生在《宋朝兵製初探》一書中,對宋朝的三衙職官已有所論述。但目前尚未有專文對北宋三衙將帥的角色地位、出身及其素質進行全麵分析。本文擬就宋初三朝的這些問題作初步探討,疏漏之處,還請批評指正。

  一宋初禁軍三衙將帥官職的定型及其角色地位

  北宋的所謂禁軍三衙,即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和步軍司的合稱,又別稱三司。其淵源乃始於五代後梁的侍衛親軍馬步軍司,至後周時又出現殿前司。侍衛親軍和殿前二司軍隊是當時君主直接掌握的中央禁軍,其產生的原因便在於五代幾朝加強中央兵力的結果,而這兩司的將帥也成為握有重兵的要職,地位極為重要。北宋建國初,沿襲後周禁軍統帥體製。由於隨之實行了將全國“兵驍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補禁旅之闕”的措施,各道僅餘承擔勞役的廂軍,因此,禁軍成為北宋全國正規作戰隊伍的總稱,而殿前司和侍衛馬步軍司仍為其最高統帥機構。所謂:“禁兵者,天子之衛兵也,殿前、侍衛司二司總之。”殿前和侍衛馬步軍二司的主要官職包括: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殿前正副都指揮使及殿前都虞候,侍衛親軍馬步軍正副都指揮使、馬步軍都虞候、馬軍正副都指揮使、步軍正副都指揮使以及馬軍都虞候和步軍都虞候。就北宋一朝而言,這些軍職都可謂禁軍將帥(以後,三衙的某些高級職務常常闕如,遂以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參與管軍,這方麵的情況,在此暫不予討論),誠如宋人所說:“兩司三衙,合十二員,分天下兵而領之。”“以祖宗之製論之,軍職之大者,凡八等,除都指揮使或不常置外,曰殿前副都指揮使、馬軍副都指揮使、步軍副都指揮使,曰殿前都虞候、馬軍都虞候、步軍都虞候……秩秩有序若登梯然。”

  宋太祖時期,三衙的正式名稱雖尚未出現,但在建隆二年(961)以後卻事實上開始產生。當年,宋太祖先罷免了慕容延釗和韓令坤的兩司最高的軍職,“自是,殿前都點檢遂不複除授”。不久,又通過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之舉,剝奪了殿前副都點檢高懷德、馬步軍都虞候張令鐸和殿前都指揮使王審琦等人的帥職。“殿前副都點檢自是亦不複除授”。石守信雖在出鎮之後兼任馬步軍都指揮使一年左右“其實兵權不在也”。如宋人評說:“凡諸將職典禁衛者,例罷,悉除節度使,獨石守信兼侍衛都指揮使如故,實亦帶以為職,元不典兵也。”而馬步軍都虞候一職,在張令鐸罷任後“凡二十五年不以除授”。由於馬步軍司正、副都指揮使及都虞候等官職被閑置起來,於是便形成了侍衛馬軍和步軍由各自都指揮使及都虞候管轄的局麵,這樣,由殿前、侍衛馬軍及步軍構成的禁軍三衙體製便在實際上出現。直到宋太宗後期和真宗即位初,才一度又任命田重進、傅潛及王超為馬步軍都虞候。但自景德二年王超被罷黜後,馬步軍都虞候從此不再授人,“而侍衛司馬軍、步軍遂分為二,並殿前號三衙”。三衙體製正式出現後,將帥之職為:殿前正副都指揮使、侍衛馬軍正副都指揮使、步軍正副都指揮使和殿前、馬軍及步軍都虞候等,間或又有權殿前司、權馬軍及步軍司公事之職。所謂:“資序淺則主管本司公事。”還需指出,以上三衙長貳也往往存在或闕的情況。如景德二年,侍衛步軍司一度無主官,遂由馬軍都指揮使葛霸代管。當葛霸患病後,再由殿前都指揮使高瓊兼領。高瓊因此上奏說:“臣衰老,倘又有犬馬之疾,則是一將總此三職。臣事先朝時,侍衛都虞候以上,常至十員,職位相亞,易於遷改……”

  在宋初三朝,三衙將帥扮演著禁軍最重要的統兵官的角色,“凡統製、訓練、番衛、戍守、遷補、賞罰,皆總其政令。”就其職責概括而言,首先是主掌京師駐軍,以拱衛內廷、衛戍京畿,扈從皇帝出行。如開寶二年(969),有宮廷衛兵圖謀不軌,殿前都虞候楊信連夜應召入宮平叛。當宋太祖某次在禁中後池監督衛兵水戰時,“有鼓噪聲”,楊信聞聽立即趕入宮中。在宋真宗晚年多病之際,劉後與丁謂為了繼續控製大權,以防止他人染指朝政與皇嗣繼承之事,遂安排與劉後有特殊關係的劉美出任侍衛馬軍都虞候,並把“權馬軍司公事”;又以夏守恩為殿前都虞候。另據記載:“帝(宋真宗)不豫,中宮預政,以守恩領親兵,倚用之。擢殿前都虞候,以安遠軍節度使觀察留後管勾殿前馬步軍都指揮使事。”宣和末,步軍都虞候何灌即將外任,“未及行而帝內禪,灌領兵入衛。鄆王楷至門欲入,灌曰:‘大事已定,王何所受命而來?’民者懼而退”。在宋太祖的幾次出征活動中,都少不了石守信、高懷德等三衙大帥的身影。趙匡胤巡幸西京洛陽時,步軍都虞候劉遇奉命“率禁衛以從”。宋太宗在親征河東和幽州的過程中,大批禁軍三衙將帥也隨同護駕。此後,在宋真宗東封泰山時,殿前副都指揮使劉謙以都大勾管山下公事的身份,馬軍都虞候張耆和步軍都虞候鄭誠以都大提舉山下軍馬的身份,“扈從升山,提舉宿衛兵”。三衙將帥的第二職責是出外帶兵,承擔征討和鎮守的重任。如宋太祖朝,馬步軍都指揮使韓令坤、殿前都點檢莫容延利率軍征討李筠之叛;宋太宗朝,馬步軍都虞田重進鎮定州;宋真宗即位初,馬步軍都虞候傅潛、王超先後出任河北前線主帥,等等。特別是從宋真宗朝開始,三衙將帥往往出為河北及西北前線主帥。由此可見,其地位相當顯赫。三衙將帥的第三項重要職責是負責京師禁軍的日常訓練和管理。如鹹平二年,宋真宗親自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在這次檢閱活動中,殿前都指揮使王超負責了三衙的二十餘萬禁軍的訓練事務。當閱兵儀式結束後,宋真宗便對王超表示:“士眾嚴整,戎行練習,卿之力也。”宋守約為殿前都虞候,“衛兵以給粟陳嘩噪,執政將付有司治,守約曰:‘禦軍安用文法!’遣一牙校語之曰:‘天子太倉粟,不請何為?我不貸汝。’眾懼而聽命”。

  但是,按照宋初確立的治軍原則,三衙雖為禁軍最高統帥機構,但卻受到樞密院的製約,本身並無調兵權。如宋人所說:“三司(衙)天下之兵柄皆在,其權雖重,而軍政號令則在樞密院。”範祖禹在《上哲宗論曹誦權馬軍司有二不可》中進一步指出:“祖宗製兵之法,天下之兵本於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總於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上下相維,不得專製。此所以百三十餘年無兵變也。”所以,當樞密副都承旨曹誦受命暫時代管馬軍司時,就立即遭到朝臣的反對,理由是:“今副都承旨為樞密屬官,權任管軍,是本兵之地又得握兵,合而為一,非祖宗製兵之意。”不僅如此,宋初統治者,特別是宋太宗和真宗朝還逐漸推行“崇文抑武”的方略,有意壓製武將的權威。於是,出現了三衙將帥在禮節上屈從文官大臣的局麵,所謂:“祖宗時,武臣莫尊三衙,見大臣必執梃趨庭,肅揖而退。”由此可見,在北宋君主集權體製下三衙將帥受到嚴格的控製,其地位雖在軍隊中極為顯赫,但卻不足以禍亂朝政。

  二宋初的三衙將帥及其出身背景

  三衙將帥作為宋初武將群體的核心人物和軍隊的重要代表,其角色地位和作用都顯而易見,但遺憾的是,由於三衙的地位不如東西二府重要,其任職人員、時間等情況缺乏完整係統的記載,沒有如《宋史・宰鋪年表》和《宋宰輔編年錄》等記載宰輔大臣任職情況的資料。現存南宋人郭倪所撰《侍衛馬軍司題名記》,是有關馬軍司長貳較為完整的資料,但殿前司和步軍司長貳的情況,便無係統的記錄。筆者現除了依據《侍衛馬軍司題名記》的史料外,更全麵梳理了《續資治通鑒長編》(並借助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長編》電子文本檢索係統加以核查)和《宋史》本紀及傳的資料;此外,還盡可能地搜集了其他有關資料,將宋初三朝三衙將帥依照任職前後順序列出下表(為節省篇幅,不再一一注明出處)。

  需說明的是,由於史料不足,上表中個別人的任職時間可能不確切,如《宋史・王繼忠傳》提及彭睿、靳忠在馬軍司任職,卻無明確時間,隻能列在表中末尾。不過,上表還是能夠反映宋初三衙將帥的總體任職情況。根據上表所列情況,可進一步對當時三衙將帥的出身及其變化進行透析。

  宋太祖一朝,最初的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進因反叛很快被鎮壓。韓令坤和慕容延釗雖同屬後周宿將,但因認同趙匡胤建國,遂在宋開國不久出任馬步軍和殿前二司的最高軍職;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張光翰及趙彥徽等人則是趙匡胤發動兵變的主要支持者,自然都得到重用,在宋太祖登基數日後便分任禁軍重要將帥之職,史稱:“官爵階勳並從超等,酬其翊戴之勳也。”至於趙光義出任殿前都虞候一職,乃在於其為趙匡胤胞弟的緣故。

  如所周知,宋太祖汲取以往武人跋扈、兵變篡權的深刻教訓,厲行收兵權方針。於是,在鞏固政權的同時,逐漸撤換了以上握有兵權的將帥,繼任者由宋太祖的親近下屬和外戚成員組成。其中韓重□和羅彥□,在後周末分任控鶴軍都指揮使、散指揮都虞候,都是當時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的直屬部下,所以,韓氏也有“翊戴之功”,羅氏在關鍵時刻還仗劍脅迫後周宰相範質等人。因此,宋太祖登基後提拔了韓、羅二人。劉廷讓、崔彥進、張瓊、楊信、李進卿、黨進、張廷翰、李重勳、劉遇及李漢瓊也是趙匡胤的早年舊部(俱見《宋史》本傳),而張瓊和楊信更是趙匡胤的親信。史稱:張瓊“少有勇力,善射,隸太祖帳下”。在周世宗征淮南時,他曾舍身保護過趙匡胤。所以,宋太祖“及即位,擢典禁軍”。楊信,“顯德中,隸太祖麾下為裨校”。張瓊死後,楊信遂接替其職。在韓重□罷任後,楊氏以殿前都虞候的身份獨掌殿前司六年之久,開寶六年(973)再升為殿前都指揮使。宋太祖時期,外戚出身的三衙將帥有王繼勳和杜審瓊二人。王氏為宋太祖王皇後胞弟。乾德二年(964),步軍都指揮使崔彥進出征後蜀,王繼勳權侍衛步軍司公事。乾德四年(966),王氏因暴虐被“奪其軍職”。杜審瓊乃趙匡胤母親杜太後之兄,當王繼勳解職後,“詔審瓊兼點檢侍衛步軍司事”,但不久病死。

  宋太宗即位之初,沿用以往禁軍三衙將帥。但在帝位穩定不久,宋太宗便很快罷免了黨進、李漢瓊和劉遇的典軍將帥之職。次年,當李重勳、楊信病死後,三衙長貳已經完全更換。對此後宋太宗任用的二十一位三衙將帥的出身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有過半數屬於宋太宗藩邸親隨,藩邸之外的武將不足半數,另有外戚一人。考諸有關記載,非藩邸出身者有白進超、李懷忠、崔翰、米信、田重進、劉廷翰、範廷召、孔守正及丁罕等九人,其任職時間主要在宋太宗朝前期。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記載,太平興國三年(978)七月,白氏出任殿前副都指揮使時已具有殿前都虞候、節度使的身份,而此時距宋太宗稱帝不足兩年,可見白氏原本地位較高。除白進超外,其餘八人在宋太宗登基時,都不過是中級武官。正因為這些武將大都地位不高,與先朝皇帝無親近關係,所以都得到宋太宗的提拔,先後成為三衙將帥(俱見《宋史》本傳)。

  宋太宗藩邸親隨出身的三衙將帥有戴興、王超、傅潛、趙延溥、王昭遠、高瓊、王漢忠、葛霸、元達及王榮等十人。據記載:戴興“以勇力聞裏中……太宗在藩邸,興詣府求見,奇之,留帳下”;王超“弱冠長七尺餘,太宗尹京,召置麾下”;傅潛“少事州將張廷翰。太宗在藩邸,召置左右”;趙延溥在趙光義任開封尹時,“以所部為帳下牙軍”;王昭遠“事太宗於晉邸,特被親遇”;高瓊“事王審琦,太宗尹京邑,知其材勇,召置帳下”;王漢忠“太宗在藩邸,召見,奇其材力,置左右”;葛霸“善擊刺騎射,始事太宗於藩邸”;元達,“太宗居晉邸時,達求見,得隸帳下”;王榮“太宗在藩邸,得隸左右”(俱見《宋史》本傳)。可見戴興等人皆因有藩邸背景,故升遷迅速,分居三衙要職。外戚出身的李繼隆,是宋初大將李處耘之子,又是宋太宗皇後李氏兄弟。李繼隆以父蔭補官,宋太宗即位後,長期掌管馬軍司,史稱:“在太宗朝,特被親信。”

  宋真宗時期,已知三衙二十七位將帥中,有八人屬於留用的前朝舊將。其中丁罕、範廷召分別在鹹平二年(999)和四年(1001)病死於任上,康保裔在鹹平三年(1000)戰死,傅潛因罪於同年流放,王漢忠和王超以失職分別於鹹平五年(1002)、景德二年(1005)貶官,高瓊、葛霸則在景德二年以“老疾”罷軍職。也就是說,在景德二年以後,三衙將帥完成了新舊更替,而此後占宋真宗朝的絕大多數時間。

  在宋真宗提拔的十九位三衙將帥中,七人明確有宋真宗藩邸背景,其中王繼忠以蔭補東西班殿侍,“真宗在藩邸,得給事左右”;劉謙在至道初入選東宮衛士;張耆(後改名�)“年十一,給事真宗藩邸”;夏守恩也以蔭補下班殿侍,“給事襄王宮”;蔚昭敏“真宗為襄王,昭敏自東班殿侍選隸襄王府”(俱見《宋史》本傳)。據《宋史・王繼忠傳》記載,彭睿和靳忠也是“真宗宮邸攀附者”。無宋真宗藩邸背景者五人,其中桑讚、張凝和王能為宋太宗藩邸舊人;張進在宋太宗朝官至天武四廂都指揮使、領賀州團練使;曹璨則是宋初大將曹彬之子,在宋太宗朝為西北統兵官;王隱、鄭誠、袁貴、馮守信及王守□等五人,因缺乏資料,其出身情況不詳。李繼和、劉美為外戚。其中李氏為李處耘之子、李繼隆胞弟;劉美被宋真宗皇後劉氏認作兄長,但同時又有宋真宗藩邸背景,所謂“初事真宗於藩邸,以謹力被親信”。

  三宋初三衙將帥的素質及其下降趨勢

  宋初的三衙將帥,既然是禁軍最高統帥機構的首腦,就具有一種象征或楷模意義,其素質及表現必然對當時的武將群體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無疑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從宋初三朝的實際情況來看,三衙將帥的能力和作為卻呈現出逐漸下降的趨勢。

  在宋太祖時期,殿前和馬步軍司的將帥以功臣、猛將為主,其能力與軍事將領的身份大致相稱。韓令坤、慕容延釗、石守信及高懷德等人,都是久經戰爭考驗的將領,足以承擔禁軍將帥之職。此後的繼任者雖然資曆較淺,並且在忠誠及順從方麵更符合統治者的要求,但絕大多數人作為軍事將領的素質卻沒有降低。考察《宋史》韓重□以下諸人事跡,不難發現他們大都擁有豐富的戰場經曆及突出的軍功。如韓重□在北宋建國前,就頗有戰功,其後屢次出征,曾大敗契丹援軍;劉廷讓在滅後蜀的軍事行動中,也有突出的表現;張瓊無疑是一名猛將,宋太祖即承認:“殿前衛士如虎狼者不下萬人,非張瓊不能統製。”黨進勇於戰陣,曾擊敗北漢名將楊業;李漢瓊“善戰有功”,曾取得抗擊契丹的滿城大捷。崔彥進、李進卿、張廷翰、李重勳及劉遇諸將,都不失勇將本色。其中有關李進卿視死如歸的記載,頗能反映這些將領果敢的作風。楊信因長期承擔宮廷禁衛職責,故沒有突出戰績的記載,但以其在殿前司任內的表現和深得宋太祖器重的情況觀之,楊氏絕非無能之輩。宋太祖朝惟有王繼勳和杜審瓊兩人,屬於忝位其職之流,或暴虐不堪,或庸碌有餘。不過,此二人在當時禁軍統帥中所占比重既小,任職的時間又極為短暫。

  宋太宗即位後,在對三衙長貳的選拔上,更多地偏重順從、循謹特點的要求,這便不可避免地削弱了任職者作為軍事將帥應有的基本素質。如最初提拔的白進超被史家評價為“初無灼然戰功,徒以小心謹密撫士卒,故致將帥焉。”孔守正也以順從見長,如孔氏在高陽關領兵時,“軍中小將有詈其校長者,守正械送闕下,取裁於上,未嚐專決焉”。而由宋太宗藩邸出身的三衙將帥,更普遍具有循規蹈矩的特點,雖深受器重,但在戰場上往往表現出無能、怯懦的狀態。如傅潛和王超,或“畏懦無方略”,或“然臨軍寡謀,拙於戰鬥”,縱然手握重兵,也臨陣懼戰。傅氏終因喪師失地而遭到國人皆曰可殺的唾罵,王氏則因一味避戰被詔責為“曾乏驅攘之效,稽違詔旨,緩失師期,訖致殘人”;王榮則屢戰屢敗,成為時人的笑柄。至於戴興、李繼隆、趙延溥、王昭遠、王漢忠、葛霸、元達之流,實為庸碌之徒,盡管身居要職,然而皆無突出的表現。惟有高瓊稍有作為,以後曾代表禁軍支持了寇準抗擊契丹入侵之舉。

  至宋真宗時代,除了張凝和王能尚屬戰將,曹璨“習知韜略”“善撫士卒”之外,其餘大多數三衙將帥的表現就更差強人意,或品行拙劣,或昏庸無能,其中張耆頗有代表性。張耆平庸貪財,曾因受賄被貶。大中祥符末,張耆奉命選兵,由於措施不當,幾乎激起兵變。又據《宋史・張耆傳》記載,張耆生性吝嗇刻薄,在家中設肆“貿易”,甚至為家人看病賣藥,“欲錢不出也”。而《揮麈錄・後錄》卷五則記載:張氏曾與達官貴人通宵達旦宴會,奢侈無度。因此當世史家王稱稱其“材質庸下,致位將相,蓋出幸會雲”。桑讚則缺乏武將應有的勇氣,臨陣退縮懼戰。鹹平六年(1003),遼軍圍攻望都,桑讚與王超受命增援,但“超、讚皆畏縮退師,竟不赴援”,致使王繼忠一軍覆沒。夏守恩無所作為,卻“恃寵驕恣不法”,終以貪贓被廢。劉謙被評為“雖乏奇功,而亦克共乃職,能寡過者也”。劉美原為銀匠,本與軍旅無緣,僅僅由於劉皇後的背景,遂忝位馬軍司首腦。王繼忠戰敗被俘,蔚昭敏、張進、王隱、李繼和、鄭誠、袁貴、馮守信及王守□諸人事跡平平,至於彭睿和靳忠所為,則在史籍中無處可覓。

  綜觀宋初三朝三衙將帥的構成及其變遷過程,可以清楚地看出其素質和表現逐漸下降的趨勢,可以說從宋太宗朝開始,三衙統帥組織中已無良將可言。這種現象的存在,不僅日漸腐蝕了禁軍的領導體係,進而降低了當時軍隊的戰鬥力,而且對後世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宋仁宗以後,三衙將帥無論是在能力上,還是在權威上都更進一步淪落,遂基本上退出了戰場上方麵軍指揮者的位置,成為文官統帥手下的配角,其主要職責僅餘下管轄京師駐軍而已。

  (原文發表於《河北學刊》2002年第2期)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