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0章 回首望雲中——宋與遼(10)

  寇準與同科進士張詠友情深厚。寇準出任宰相時,張詠任益州(今成都市)刺史,他對屬僚說:“寇公奇才,隻可惜學術不足!”後來寇準被貶出知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時,張詠剛好從益州調回京師,路過陝州,寇準在任所設盛宴款待張詠。臨別時,寇準送張詠至益州城郊,問張詠:“張公有何見教?”張詠意味深長地說:“《漢書·霍光傳》不可不讀。”寇準當時並不明白張詠所說何意,回到任所後,特意找出《漢書》讀《霍光傳》,至“不學無術,暗於大理”一句時,才恍然大悟:“原來張公是說我不學無術呢!”這是曆史上極為著名的一段典故。

  張詠,字複之,自號乖崖,濮州鄄城人,年輕時曾學習劍術。《智囊全集》中記載說:張詠客居長安時,夜裏聽見隔壁有人號哭,不由心生好奇,叩門問原因。原來隔鄰的主人是一名奉派異鄉任官的官員,因曾私自挪用公款,被手下惡仆發覺,自此一直受惡仆要挾,甚至要強娶他女兒為妻。張詠了解事情真相後,第二天故意來到官員家拜訪,假意要商借惡仆陪他探訪親戚。那惡仆本來不願意,幾經催促,才勉強隨張詠上路。兩人騎馬出城後,行經一處山崖邊,張詠一一數落惡仆罪狀,趁惡仆震驚分神時,抽出袖中木棍,向惡仆揮去,惡仆當場墜崖而死。張詠坦然回城,對那官員說:“你因貪汙所付的代價已經夠了,趕緊辭官回到你的家鄉吧,以後做人行事要謹慎小心點。”頗有奇俠色彩。張詠還是個出了名的急性子。他有一次戴著頭巾吃餛飩,偏偏那頭巾的帶子長了點兒,連著幾次垂到了餛飩碗裏。張詠登時火冒三丈,一把將頭巾拽下來塞進碗中,高聲嚷道:“但請吃!”這則有趣的故事僅僅反映了張詠性格的一個側麵,在曆史上,張詠以好讀書、喜藏書而聞名。他出生貧寒,家裏窮得買不起書,渴望讀書的張詠隻好到有書的人家懇求借閱,借到手之後,先手抄下來,然後再詳細苦讀。他十分勤奮,因家中沒有書桌,就背靠著院子裏大樹的樹幹讀書,一篇文章讀不完,決不進屋歇息。張詠有《勸學》詩:“玄門非有閉,苦學當自開。”正是他青年時代刻苦攻讀的真實寫照。張詠進士及第後步入仕途,官俸幾乎都用來買書,時人稱他“不事產業聚典籍”,意思是說,他有錢不買房、不置產業,一心隻顧著買書。久而久之,張詠的藏書竟有近萬卷之多,除正統的經、史、子、集外,還包括醫藥、種樹甚至卜筮方麵的書。盡管後來官居顯要,張詠卻一有閑暇,就躲進書房讀書,“力學求之,於今不倦”,可以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書癡。

  寇準雖然入相,但他所麵臨的局麵並不樂觀,正如前麵所提到的,他正式拜相沒幾天,就發生了遼軍大舉侵宋事件。邊境烽火雄起,帝國皇帝昏庸,朝中大臣隻知諂媚,曆史將一副重大的擔子壓在了寇準的肩頭。

  自從宋太宗趙光義在高梁河一戰中慘敗後,宋朝一直處於戰略防禦的狀態。雍熙三年(986年),趙光義為報一箭之仇,再次派宋軍全力進攻遼國。宋軍分東、西、中三路進軍,東路軍貪功冒進,結果大敗。遼軍在蕭燕燕的指揮下,乘勢猛攻,宋軍全線崩潰。西路軍老將楊業率軍掩護邊民撤退,在陳家峪口被遼軍包圍,在在激戰中受傷幾十處,被俘後絕食三日而死。此戰中,宋軍被殲二十餘萬,精銳盡失。之後,宋朝再無能力對遼國發動進攻,不得不全麵轉入防禦。

  此時,遼國國主為遼聖宗耶律隆緒,但由母親蕭燕燕攝政。她膽識過人,兼通韜略,在她的治理下,遼國國力日益強盛。實力強了,野心也就大了。蕭太後氣勢洶洶,不斷率軍南侵,宋朝的北方邊境頻頻告急。對於遼軍的步步進逼,宋軍則完全采取守勢。

  景德元年(1004年)閏九月,蕭燕燕和遼聖宗再度率領大軍南下攻宋。遼軍聲勢浩大,號稱二十萬,經保、定二州,直撲澶州(今河南濮陽)城下。這樣,不光河北的大片領土陷入遼軍之手,僅隔一河的都城開封也暴露在遼軍鐵騎的威脅之下。

  宋軍告急的文書一日之內五至,京師大震,宋朝廷上下慌亂不已。唯獨剛剛走馬上任的宰相寇準平靜如常,還將告急的文書都扣下來,不讓宋真宗趙恒知道。趙恒聽到風聲後質問寇準,寇準便將一堆急報都拿出來。趙恒一見這麽多急報,立即慌了手腳,忙問該怎麽辦。寇準不緊不慢地說:“陛下是想盡快解決此事呢,還是想慢慢來?”趙恒當然是想盡快解決。寇準趁勢說說:“陛下要退遼兵,不過五天時間即可。”宋真宗自然不相信。寇準則趁機提出要趙恒率軍親征。

  自古以來,皇帝禦駕親征非同小可,但到宋朝卻有所不同。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出身行伍,當上皇帝後猶自南征北討,可以說是以武為生。其後是宋太宗趙光義,宋太宗小兄長十二歲,早在宋朝立國前,就已經是一員猛將,一手策劃了陳橋兵變。當上皇帝後,宋太宗雄風不減,親自率軍討平了北漢,雖然在與遼國的對壘中屢次大敗,自己都挨了遼人兩箭,但畢竟也是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帝王,有別於一般的皇帝。真正有本質變化的是從趙恒開始,一直到北宋滅亡,皇帝們都是長於深宮婦人和宦官之手,從來沒有見習過兵仗,對打仗有著本能的畏懼。

  而鑒於宋太宗趙光義之前有高梁河慘敗的教訓,宋真宗趙恒一直都有畏遼如虎的心理,現在突然聽到宰相寇準提出要禦駕親征,立即麵帶難色,站起來就要回內宮。寇準連忙上前攔住,力勸趙恒不要動搖。趙恒性格軟弱,勉強同意第二天朝議親征一事。

  第二天,朝堂上爆發了激烈的爭吵。不少大臣不但不主張皇帝親征,甚至還力勸趙恒做遷都之議。參知政事王欽若是江南人,主張遷都金陵。另一僉樞密院事陳堯叟是四川人,主張遷都成都。

  王欽若,字定國,新喻人(今新餘東門)。自小聰穎過人,讀書作文都很出色。他曾經為開封某門客作有一屏聯:“龍帶晚煙歸洞府,雁拖和色過衡陽。”一時間廣為傳誦。宋太宗率軍進兵太原的時候,王欽若作《平晉賦論》進獻,時年十八歲。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王欽若進士及第。據說他在殿試中考了第一,也就是頭名狀元。但他因為欣喜若狂之下,與同中一甲的袁州窗友許載縱情狂飲,袒腹失禮,宋太宗大怒,下旨再試,王欽若就此丟了狀元。據說王欽若也是宋朝第一個江南籍的宰相,因其頸部長有一肉瘤,時人稱其為“癭相”。王欽若文才過人,宋朝四大部書之一《冊府元龜》便是此人與楊億等主持修纂的。

  陳堯叟,字唐夫,閬州閬中(今四川閬中)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狀元。陳堯叟中狀元時二十九歲,宋太宗召見時,見他體貌英偉,器宇軒昂,舉止得體,很是高興,問左右說:“這個年輕人是誰的兒子?”有人回答說:“他是樓煩縣縣令陳省華的兒子。”宋太宗於是召陳省華進京陛見,任陳省華做太子允中。次年四月,宋太宗同時任陳省華、陳堯叟父子為秘書丞,並同賜緋袍以示恩寵。秘書丞雖然官職不高,但父子同日升同樣的官,受同樣的賞賜,卻是曠代殊榮,被傳為一時佳話。陳堯叟曾任廣南西路轉運使。當時嶺南風氣未開化,人們信巫,有病不服藥,而是禱神祛災。陳堯叟移風易俗,將《集驗方》醫書刻於石上,立於驛站,使之廣泛傳播。嶺南炎熱,當地人不會打井,飲水隻靠河水或是下雨時的積水,陳堯叟教嶺南人植樹鑿井,因而深得當地人擁戴。

  王欽若和陳堯叟均是有才之人,尤其是陳堯叟,也曾經造福一方,有著極好的名聲,但才氣與品德、為人與氣節往往不是一回事。這兩人的職務都是副宰相級別,屬於執政重臣,堂堂中樞大臣,竟然公然主張不戰而逃,由此可見宋朝朝野上下對遼國的畏懼心理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寇準大怒,當著王欽若、陳堯叟的麵說:“誰為陛下畫此策者,罪可殺也。”聲色俱厲地要求將主張遷都的人斬首,逃跑派的氣焰才一時被遏製。

  此時,寇準再一次提出要趙恒領兵親征,說:“隻要皇帝親征,人心振奮,文武大臣協作團結一致,遼軍自可退去。遼軍來攻,我們可出奇計騷擾,打亂其進攻計劃;也可以堅守不出,使遼軍疲憊不堪,再乘機打擊。這樣就可穩操勝券。如果退至江南或是四川,則人心動搖,遼軍乘勢深入,大宋江山還能保得住嗎?”寇準的意見得到了宰相畢士安和武將高瓊等人的支持。趙恒內心實在很不情願,但此時形勢逼人,朝堂上主張親征的一派占了上風,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勉強同意親征,但卻遲遲不肯動身。

  臨出發前,寇準奏請參知政事王欽若出鎮河北大名。王欽若富有心機,多智謀,擅權變,寇準生怕他留在京師會再想出什麽主意阻撓趙恒親征,因此搶先下手,搬去了一塊絆腳石,朝廷中的主遷派失去了核心人物,但卻由此與王欽若結下了深仇大恨。

  景德元年(1004年)十二月,趙恒以雍王趙元份(宋太宗第四子,宋真宗弟)為東京留守,率軍禦駕親征。然而,滿朝文武對此戰都沒有信心,甚至表示支持寇準的宰相畢士安也借口有病在身,不肯隨駕北征。

  宋軍正式開拔後,遼軍日益迫近的消息如雪片般從前方飛來。宋軍更是聽說遼國太後蕭燕燕不顧年過半百,戎裝上陣,親自擂鼓助威,遼軍士氣極旺,以致大軍剛動,便開始軍心動搖。跟隨趙恒親征大臣中又有人趁機提出應該遷都金陵,趙恒優柔寡斷,本來就勉強出征,現在更是猶豫,想打退堂鼓,於是召寇準商議。寇準堅決反對,說:“現在大敵壓境,四方危急,陛下隻可進尺,不可退寸。進則士氣備增,退則萬眾瓦解。到時遼軍必然趁勢來攻,恐怕到不了金陵,陛下就成了遼軍的俘虜。”握有兵權的殿前都指揮使高瓊也支持寇準的意見。趙恒不得已,加上有其父宋太宗親征失蹤的前車之鑒,隻好不再提撤退之事,繼續北行。

  北宋時,黃河還未改道,流經澶州,河道將澶州城一分為二為南城和北城。趙恒的車駕到達澶州時,遼大軍已經抵達北城附近,趙恒遙遙望見黃河對岸煙塵滾滾,顯見戰事激烈異常,心中膽怯,不敢過河,隻願意駐紮在安全係數較高的南城。寇準認為澶州北城將士正在浴血奮戰,皇帝親臨,會極大地鼓舞士氣,於是力請趙恒渡河,說:“陛下不過河,則人心益危,敵氣未懾,非所以取威決勝也。”(《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寇準傳》)

  寇準所提出的“取威決勝”相當有道理,趙恒卻很不情願,隻是公然拒絕宰相的提議無異於表明自己怕死,隻好默不做聲。寇準看見皇帝這副樣子,自然明白過來,於是跑出去找武將高瓊,說:“太尉深受國家厚恩,今日打算有所報答嗎?”高瓊也是個血性漢子,當即慷慨地回答說:“我身為軍人,願意以死殉國。”高瓊的曾孫女高滔滔就是後來有“女中堯舜”之稱的高太後(宋英宗皇後,宋神宗生母)。

  於是寇準與高瓊仔細商議了一番,再一起去見趙恒。趙恒才剛剛緩了口氣,一見寇準又來了,立即頭都大了。他已經料到寇準要繼續遊說他渡河,是以一開始就在心理上處於弱勢。果然,寇準張口就說:“陛下如果認為我剛才必須要渡河的話不足憑信,可以問問高瓊。”趙恒還來不及回答,高瓊便說:“寇相公的話不無道理。陛下千萬不要考慮遷都江南,隨軍將士的父母妻子都在京師,他們不會拋棄家中老小隨陛下隻身逃往江南的。”相公是宋朝對宰相等高級官員的尊稱,一般官員不得稱相公。

  接著,高瓊便上前請趙恒立即動身渡河。趙恒進退兩難,幹脆不表態。樞密院事馮拯在一旁斥責高瓊對宋真宗魯莽無禮。高瓊不認識字,少小從軍,完全憑武功起家,年過花甲的他一直瞧不起馮拯這幫不懂軍事的文人,當即憤怒地駁斥道:“你馮拯隻因為會寫文章,官做到兩府大臣。眼下敵兵向我挑釁,我勸皇上出征,你卻責備我無禮。你有本事,為何不寫一首詩使敵人撤退呢?”馮拯無話可說,宋真宗則繼續一言不發。

  高瓊當機立斷,命令兵士把趙恒的車駕轉向北城行進。到了黃河渡河口浮橋處,趙恒又停下來。高瓊用鐵錘擊駕趙恒禦車的輦夫的背,迫趙恒渡過了黃河。

  盡管車駕中的趙恒本人心驚膽戰,然而,當大宋皇帝的黃龍旗在澶州北城樓上一出現,城下宋軍與百姓立即齊呼萬歲,歡聲雷動,聲聞數十裏。宋軍因而氣勢倍增。當時遼軍圍攻澶州,遼國蕭太後親自上陣擂鼓助威,遼軍無不激動振奮,奮發向前,宋軍看見遼軍的聲勢,不戰而寒。可以說,趙恒親臨北城,從根本上扭轉了宋軍的士氣。

  趙恒到澶州北城象征性地巡視後,仍堅持回到南城行宮。但宰相寇準就此留在北城,負責指揮作戰。趙恒回到南城後,盡管有黃河天險,還是不放心,數次派人前往北城探視寇準的舉動。而寇準竟然與知製誥楊億在北城城樓上喝酒下棋,“歌謔歡呼”,泰然自若,十分鎮定。寇準如此表現,顯然是胸有成竹,趙恒欣喜道:“寇準整暇到這樣子,我還憂慮什麽呢?”這才總算放了心,不再恐慌。其實這是寇準知道趙恒心中不安,為了安定皇帝和軍心,故意而為之。果然,“人以其一時鎮物,比之謝安”。

  就在這個時候,留守東京的雍王趙元份突然暴病而亡,趙恒於是借此機會回駕京師,將前線抗遼的軍事大權全部交給寇準。

  趙元份是曆史上頗為有名的“妻管嚴”。趙元份娶崇儀使李漢斌之女,婚後關係平常。李氏“悍妒慘酷”,宮中女婢小不如意,必加鞭杖,或致死。而皇帝給趙元份妻妾的賞賜,李氏以正妻身份獨占。不僅如此,王府大小事務都由李氏做主。趙元份生病臥床,王府上下竟然無人過問。宋真宗親臨探視,發現沒有一個人在趙元份床邊伺候,不得不派自己的宮人為趙元份煮湯熬藥。盡管李氏如此惡劣,宋真宗憤怒至極,也沒有處置她,這自然是因為趙元份極力維護李氏的緣故。而趙元份對一個悍婦如此容忍,也可謂是咄咄怪事了。趙元份莫名死後,李氏毫不悲傷,形容十分可疑。宋真宗下令撤消她的封號,逐其出王府。趙元份的孫子趙宗實就是後來的宋英宗。

  就在宋真宗趙恒離開澶州後不久,宋威虎軍頭領張□用威力驚人的床子弩射殺了遼軍先鋒蕭撻凜(蕭燕燕族兄弟,擒獲名將楊業之人),極大地動搖了遼軍軍心。

  床子弩即為弩炮,一架弩炮往往聯裝兩張弓或三張弓,利用多弓的合力發射箭矢,勁力遠勝於單弓。使用床弩的士兵稱為“床子弩手”。張弩時,床子弩手用粗壯的繩索把弩弦扣連在絞車上,搖轉絞車,張開弩弦,安好巨箭。放射時,要由床子弩手用大錘猛擊扳機,把箭射向遠方。北宋的《武經總要》載有多種多弓床弩,其中最為強勁的三弓床弩又稱“八牛弩”,需百餘人絞軸張弦,箭矢“木幹鐵翎”世稱“一槍三劍箭”,大概狀如標槍,三片鐵翎就像三把劍一樣。床弩也可發射“踏橛箭”,成排成行地釘在城牆上。攻城兵士藉以攀緣而上。宋太祖開寶年間,魏丕曾對床弩作了改進,射程又大為提高,“舊床子弩射止七百步,令丕增造至千步”。宋代一步合1.536米,千步有1536米,這是古代射遠武器所達到的射程最遠紀錄之一。

  此時遼軍孤軍深入中原腹地已久,供給線長,糧草不繼,已經無力持久。加上遼軍先鋒蕭撻凜被射死對士氣影響極大,於是蕭燕燕下令暫緩攻城。

  而宋軍方麵,由於趙恒禦駕親征,士氣高漲,集中在澶州附近的軍民,多達幾十萬人。局勢明顯對宋軍有利,宋真宗卻沒有抗敵的決心。早在他離開京師的時候,就暗中派出了使臣曹利用往遼軍大營與太後蕭燕燕議和。隻是因為當時戰事激烈,曹利用一直未能到達遼營。而當宋遼兩軍在澶州對壘之時,曹利用一直謀求往返於兩軍之間。

  蕭燕燕見遼軍處境不利,擔心腹背受敵,便開始謀求議和,派宋降將王繼忠(望都之戰中被遼軍俘虜後投降遼軍)與曹利用聯係。

  寇準堅決反對議和,主張乘勢出兵,收複失地,如此“可保百年無事”。宋軍將領寧邊軍都部署楊延昭(楊業子,著名的楊六郎的原型)也堅決主戰,上疏提出乘遼兵北撤,扼其退路而襲擊之,以奪取幽燕數州。但由於趙恒傾心於議和,致使宋臣中的妥協派氣焰極為囂張。這些人聯合起來,攻擊寇準擁兵自重,甚至說他圖謀不軌。寇準在這幫人的毀謗下,被迫放棄了主戰的主張。

  在遼軍大將折損、兵勢受挫、宋軍已經明顯占據優勢的情況下,宋遼兩國的和談就此開始。遼軍提出的議和條件是要宋朝“歸還”後周世宗柴榮北伐奪得的“關南之地”。這顯然是獅子大張口,因為燕雲十六州本來就是中國的土地,收複失地是宋太祖、宋太宗兩朝皇帝念念不忘的大計,而遼國竟然反客為主,儼然以主人自居,可謂極大的笑話。但由此卻可以看出蕭燕燕的政治家風度,當此宋軍已經明顯占有上風的局麵下,她卻能把握住趙恒軟弱無能、企盼和談的弱點,漫天要價,提出割地為盟。宋方的條件則要軟弱得多。隻要遼國退兵,宋朝願意以金帛代地,每年給遼國一定數量的銀、絹作為補償,但不答應領土要求。

  談判在兩軍對峙中進行。蕭燕燕十分懂得見好就收,最終按宋方的條件達成了協議。剩下的問題就是每年給遼國銀絹的數量。曹利用就此請示趙恒,趙恒說:“必不得已,二百萬(銀、絹各一百萬)也可。”意思是說,隻要不割地,能講和,遼國就是索取百萬錢財,也可以答應。

  當時宋朝極其富有,宋真宗時,宋朝廷的年歲收入折算為銀絹,大概為七千萬兩/匹。因此,宋真宗認為可以承擔“歲幣”之數百萬,以此來換取和平。

  曹利用承旨後,剛從趙恒的行宮出來,就被一直守候在門外的寇準攔住。寇準問明情況後,警告曹利用說:“雖然有聖上的旨意,但你去交涉,答應所給銀絹不得超過三十萬。否則,你一回來我就要砍你的頭!”曹利用後來成為風光一時的權臣,跟另一權臣丁謂聯合起來,與寇準一派大搞黨爭,不過當時還未見顯赫,隻是個默默無聞的小吏,被寇準一嚇,立即悚然而驚,喏喏應命而去。

  經過談判,曹利用果然以三十萬銀絹談成。宋遼雙方訂立了和約,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澶州西有湖名澶淵,澶州也稱澶淵郡)。澶淵之盟規定: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宋尊蕭太後(遼聖宗生母蕭燕燕)為叔母,後世仍以世以齒論。

  二、以白溝河(今河北巨馬河)為國界,雙方撤兵。雙方各守現有疆界,不得侵軼,並互不接納和藏匿越界入境之人。

  三、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稱為“歲幣”,至雄州交割。

  四、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好笑的是,和議達成後,宋真宗詢問結果,曹利用伸出三個指頭。趙恒誤以為給了遼國三百萬,大吃一驚,說:“太多了!”但想了一想,又認為談判既已成功,也就算了,又說:“三百萬就三百萬吧。”後來,趙恒弄清了隻給遼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合計數才三十萬,不到宋年財政收入的千分之五,大大低於早先的估計,不禁大喜過望,重重獎賞了曹利用,甚至寫詩與群臣唱和,以此來慶祝。

  宋真宗剛剛即位的時候,為了應付北方強大的遼國,以及西北與黨項的戰爭,大肆擴軍,招募禁軍至五十餘萬人,加上地方上的廂兵,號稱養兵一百萬,數目相當龐大。澶淵之盟後,宋真宗立即著手裁減軍隊,遣散老弱殘兵,精減編製,如取消富有戰鬥力的河東效順一軍,龍騎軍原有十二個指揮,減為六個指揮等等。不僅如此,宋真宗為了表示友好的誠意,還將同遼國接壤的地名作了改變:改威虜軍為廣倌軍、靜戍軍為安肅軍、破虜軍為信安軍、平戍軍為保定軍、寧邊軍為永定軍、定遠軍為永靜軍、定羌軍為保德軍、平虜城為肅寧軍。

  澶淵之盟是中國曆史上的著名事件,對整個北宋朝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甚至有人認為澶淵之盟“影響了中國思想界及中國整個曆史”(蔣複璁語)。一方麵,這是一個在宋軍占有優勢的局麵下簽訂的屈辱性條約;另一方麵,這個屈辱性的條約卻給宋遼邊境帶來了長達百年的和平,極大地促進了兩國經濟、文化的發展。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