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章 回首望雲中——宋與遼(1)

  第一編 金甌缺

  宋朝是中國曆史上最為奇特的一個朝代。它結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麵,使中國又歸於統一。但這種統一隻是相對意義上的,終宋一朝,天下始終存在著多個政權並立的狀況,外患最強烈。

  宋朝也是中國帝製王朝時代中經濟最發達、商業最興旺、文化最繁榮的時代。然而這樣一個輝煌的朝代,有著鄰國無可比擬的國力、經濟和文明,也有兵力和武器上的絕對優勢,可是在一係列的戰事中總是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先後在與遼、西夏、金、蒙古的戰爭中敗北。並且這種毫無主動權的局麵終宋一朝都未有任何改變,北南兩宋始終處在外族的危脅之中。

  恰恰也是在這個“富而不強”的朝代,爆發出最昂揚的民族意識,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氣節與壯烈。

  本書分為《金甌缺》和《偏安恨》上下兩編,共四章,以曆史人物為核心線索,分別講述北宋與遼、北宋與西夏以及南宋與金、南宋與元之間的戰和交鋒歲月,力求從大曆史的視角來敘說宋朝與周圍多個並立政權的複雜關係。

  本書選擇的人物,都是風雲變幻中的人物,因此這其中的人物有兩層內容:一是人物本人的血肉命運;二是人物透視的視角,折射出大時代的風雲。因而本書既是一本關於曆史風雲人物的書,也是一本兩宋時局的書,著重講述了兩宋的外患。所謂弱國無外交,外患從來就是起自內憂,本書也涉及到宋朝自建國到滅亡的內政,涵蓋了相關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林林總總的人物。

  曆史,從來就不該被忘記。忘記曆史,就意味著背叛。

  在中國的曆史上,宋朝與唐朝並稱“唐宋”,著名曆史學者黃仁宇認為唐朝連同宋朝是相繼於秦漢之後的中國第二帝國時期。不過,令人驚訝的是,宋朝不但沒有唐朝“天可汗”的極盛武功,甚至都沒有完成江山的統一,當時天下呈現出多個政權並立的狀況,這就是所謂的“金甌缺”。

  金甌是古代一種盛酒的器皿,常用來比喻國土。語出南北朝時的梁武帝,他曾說:“我國家猶若金甌,無一傷缺。”(《南書·卷三十八·朱異傳》)

  終宋一世,多政權並立的複雜局麵始終存在。在宋朝的曆史時期,中國南有大理,西有西夏(黨項),北有遼(契丹)、金(女真),以及後來的元(蒙古),多政權並立的複雜局麵一直貫穿著整個宋朝,由此造成中原始終處在外族的威脅之中,外患最強烈。

  事實上,自秦始皇統一中國起,在西部和北方漫長的邊防線上,戰爭一直沒有停止過。中原與遊牧民族的交鋒貫穿了中國的千年曆史,從來就沒有間斷過。正因為有“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這種世世代代的悲劇,才有“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美好願望。

  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

  寒聲隱地初聽,中夜入梧桐。

  起瞰高城回望,寥落關河千裏,一醉與君同。

  疊鼓鬧清曉,飛騎引雕弓。

  歲將晚,客爭笑,問衰翁:

  平生豪氣安在?走馬為誰雄?

  何似當筵虎士,揮手弦聲響處,雙雁落遙空。

  老矣真堪愧,回首望雲中。

  ——宋·葉夢得《水調歌頭》

  詞中提到的“雲中”指雲中郡。秦漢時,雲中郡治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因西漢名將李廣在此抗擊匈奴而聞名;北魏時,雲中郡治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唐朝時,雲中郡即雲州,治定襄,後改雲中(今山西大同),為“燕雲十六州”之一。五代時,包括兩大軍事重鎮的幽州(今北京)和雲州的“燕雲十六州”被石敬瑭割讓給契丹,這一重大曆史事件直接影響了之後中國四百年的格局。

  本章實質講述的是北宋與契丹遼政權的對峙。“燕雲十六州”一度是宋遼雙方爭奪的焦點,從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開始,便有收複“燕雲十六州”的雄心壯誌。然而終宋一世,“燕雲十六州”始終可望而不可及,是北方煙塵中的夢想。一直到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部將徐達率軍攻占元朝京師大都(北京),“燕雲十六州”才重新回到漢民族手中。

  1.趙匡胤的夢想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是中國人傳統的新年,後周君臣為此大肆慶賀,京師開封城中一派喜氣洋洋的氣氛。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卻似乎沒有受到節日的感染,他站在庭院中,將深沉的目光投向遙遠的北方,若有所思。

  後周時,殿前都點檢為殿前司統兵官,為禁軍最高統帥,其下設有殿前司都點檢、殿前都指揮使等。實際上,此時的趙匡胤掌握了後周的絕大部分兵權,已經是中原最有權勢的人。而新年的這一天,對於趙匡胤而言,非同尋常,絕不簡單。他雖然脫下了鎧甲,但依舊是一身戎裝打扮,左手習慣性地扶在腰間的長劍上。他的心腹謀士趙普就站在他的身後,露出與他一樣深沉的目光。趙普是趙匡胤的布衣之交,他心中非常清楚,趙匡胤此刻想到的既有眼前的中原,也有遙遠北方的契丹。

  二人就這樣沉默地佇立在寒風中,外表強作平靜,內心其實波濤洶湧。

  經過長久的沉默後,趙匡胤終於開口問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話:“快到了麽?”趙普抬頭望了一眼天空,又將目光投向地上。此時正是正午時分,在冬日蒼白無力的陽光下,二人的身形在地上投射出小小的影子。趙普微微遲疑著,在心中默默地計算著時間和行程,這才回答說:“應該到了。我事先交待過了,既然是邊關急報,不必先送到點檢這裏,而是直接送到宮中,說不定此時已經到了小皇帝手中了。”趙匡胤點了點頭,長歎一口氣,歎息聲中包含著極為複雜的情感。刹那間,點點滴滴的往事一齊浮上心頭,他頓時陷入了綿綿不盡的回憶中。

  此時,後周世宗柴榮病死還不到半年,新即位的皇帝後周恭帝柴宗訓(柴榮之子)還不滿七歲,年紀幼小,無力主政,攝政的符太後(後周恭帝生母,符彥卿之女,符彥卿另一女嫁趙匡胤弟趙光義,即後來的宋太宗)也是普通的婦道人家,沒有政治頭腦和主見。在國無長君的情況下,一些有野心的人開始蠢蠢欲動,也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何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自唐朝“安史之亂”以來,中原藩鎮割據,互相攻伐;唐朝滅亡後,朝代更迭不休,自後梁太祖朱溫開始,經曆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再到後周,已經有五代了,而總共才五十三年時間,可見前幾個朝代之短促。這幾個朝代皇帝的即位,多數是靠擁有重兵奪得,君權神授的觀念早已經淡薄,誰手中握有重兵,誰就有可能實現野心。對於後周而言,之前四代短暫的命運也將要再一次降臨到它頭上,因為剛好趙匡胤就處在握有重兵的位置上,而且他與心腹智囊們在心中反複盤算這一天已經很久了。

  趙匡胤(927~976),涿州(今河北涿縣)人。因其祖先幾代人在河北藩鎮為官,唐朝時河北藩鎮首領不少是沙陀族(原名處月,也作朱邪,為西突厥別部)人,因此傳說趙匡胤有沙陀族血統。

  趙匡胤青年從軍,最早投在後漢樞密使郭威麾下效力,因武藝高強,作戰勇猛,屢立戰功。後來郭威稱帝,為後周開國皇帝,史稱後周太祖,趙匡胤在建立後周的過程中有功,受到郭威提拔,任禁軍軍官。郭威死後無子,由養子晉王郭榮(原姓柴,郭威妻兄柴守禮之子,郭威內侄)繼位,是為周世宗,曆史上一般稱他為柴榮。柴榮剛剛即位,北漢國主劉旻勾結遼國契丹,大舉入侵中原。柴榮當時隻有三十三歲,年青氣盛,決定禦駕親征。而在這之前,柴榮從來沒有打過仗,也沒有表現出任何軍事才能,因而群臣都反對皇帝親征,以宰相馮道為首,力勸皇帝不可輕動。柴榮卻是血氣方剛,堅持要親自帶兵出征,趙匡胤也在這次出征的隊伍中。

  當時,後周軍駐紮在澤州(今山西晉城)東北,北漢軍駐紮在高平(今山西高平)南,北漢兵多,後周兵少,加上帶兵的柴榮從來就沒有上過戰場,後周將士底氣不足,心中都有些忐忑。北漢國主劉旻很好地把握了時機,立即揮師進攻。交戰不久,後周右軍將領樊愛能、何徽見敵方人多,心生膽怯,竟然率領騎兵逃跑,後周右軍由此潰敗,一千多步兵因無馬不及逃走,解甲投降了北漢。

  柴榮見情況危急,披甲上馬,親自率領禁軍冒矢石督戰。趙匡胤當時還隻是個普通的禁軍將領,見皇帝如此身先士卒,大受觸動,說:“皇上這麽危險,我們怎能不拚死戰鬥!”於是率先衝上前去,奮勇殺敵,後周士氣由此大振,士兵均以一當百,竭力死戰,結果北漢兵在先取得優勢的情況下反而大敗。北漢國主劉旻馬不停蹄,晝夜奔馳,逃回了晉陽。之前逃跑的後周將領樊愛能、何徽看到後周軍大捷,又都折返回來。柴榮下令逮捕樊愛能、何徽及將校七十餘人,在軍中斬首示眾,投降北漢的右軍步兵也全部被殺。

  當時後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張永德任殿前都點檢,也就是禁軍最高統帥,對趙匡胤的英勇善戰讚不絕口,柴榮由此擢升趙匡胤為殿前都虞侯。高平一戰,不但讓天下人從此對柴榮刮目相看,還讓趙匡胤也開始崛起於政治的舞台。正是在這一戰中,柴榮成為趙匡胤心目中的偶像,他夢想成為柴榮那樣的人,不但有深謀遠慮的戰略眼光、不畏死亡的勇氣、邀買人心的手段,還有至高無上的權勢。

  之後,在一係列的征戰中,趙匡胤因英勇善戰,身先士卒,軍功卓著,備受後周將士的擁戴。他也由此有了一批自己的親信和人馬,而石守信、李繼勳等九名將領還與趙匡胤結為兄弟,稱為“義社十兄弟”,這些人成為他個人實力的中堅。不過,此時的趙匡胤還不敢有任何野心,因為柴榮非同一般的精明。

  柴榮神武雄略,史稱“五代第一明君”。他曾經問精通術數的左諫大夫王樸道:“我的壽命大概還有多長?”王樸回答說:“陛下用心,以蒼生為念,天高聽卑,自當蒙福。臣固陋,輒以所學推之,三十年後非所知也。”(《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九·世宗紀》)大概意思是說,皇帝至少還能活三十年時間。柴榮聽了大喜過望,說:“如此,我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顯然,這是一個誌在天下的皇帝。正因為有如此大胸襟、大氣概,他才成為同樣雄心勃勃的趙匡胤心目中的偶像。特別是柴榮善於用人,“文武參用,各盡其能,人無不畏其明而懷其惠”,趙匡胤也是屬於“畏其明而懷其惠”的其中一個。

  為了實現十年內統一天下的願望,後周顯德六年(959年),柴榮決意揮師北上,直取契丹,誌在奪回被後晉“兒皇帝”石敬瑭割讓給遼國的“燕雲十六州”。後周大軍雲集在滄州(今河北滄縣東南)一帶,旌旗蔽日,場麵十分壯觀。除了柴榮本人親自擔任主帥外,另一員大將韓通任陸路都部署,趙匡胤則擔任水路都部署。

  在後周的強大氣勢壓力下,遼國守衛益津關(今河北霸縣境內)、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西南)的將領先後不戰而降。之後,遼莫州(今河北任丘北)、瀛州(今河北河間)兩州也投降了後周。這樣,瓦橋關以南之地便為後周所有,後周大軍未發一箭、未損一卒,便輕而易舉地得到了三州、十七縣、一萬八千三百六十戶,為五代以來對契丹作戰所取得的最大勝利。

  初戰告捷後,柴榮無比興奮,召開了一個大會,宴請諸將,打算激勵將士,再接再厲,一舉收複幽州(今北京)。

  中原自夏朝出現軍隊和軍事製度以來,作戰最早是以車戰為主,戰車一般由兩到四匹馬駕挽,車上有甲士三人,居中者駕車,居左者持弓,居右者執戈,車下隨行步兵若幹人。此時雖然也有獨立的步兵部隊,但始終隻是配合車兵作戰。一直到春秋後期,戰爭異常頻繁,車兵地位下降,步兵上升為主要兵種,騎兵開始發展,但馬匹在中原仍然相當罕見。直到秦漢時,馬政成為國之大政,秦朝製訂了《廄苑律》,對馬匹的放牧、調教、管理均有規定,漢朝在獎勵民間養馬的同時,在北邊、西邊均置苑養馬,騎兵這才開始大量使用。但即使如此,中原政權在與遊牧民族的爭鋒中,很少能在野戰中取得優勢,這是因為遊牧民族全民皆兵,長於馬背,騎兵是其天生所長。漢朝建國之初,正是北方匈奴冒頓單於崛起之時,不但重新收複了昔日秦朝大將蒙恬從匈奴手中奪取的河套地區,還對中原漢朝發動了攻擊。漢高祖劉邦親率三十二萬大軍迎戰,兵敗平城,隨即被匈奴圍困白登山,達七天之久,最後還是靠謀臣陳平使計,重金賄賂冒頓單於的妻子閼氏,方得脫困。從此之後,匈奴剽悍的騎兵令漢室聞風畏懼,劉邦自知漢軍無法與飄忽來去的匈奴騎兵抗衡,隻好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這種“和親”,實際上就是一種妥協,不但要把漢朝皇室的女兒嫁給匈奴單於,還得每年送給匈奴許多財物。直到年少有為的漢武帝劉徹即位時,國庫充盈,已無內憂,劉徹銳意富國強兵,立誌改變對匈奴的弱勢局麵,雄心勃勃地開始訓練騎射。漢武帝時期,官馬一度達到四十餘萬匹,為騎兵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漢軍在對匈奴的作戰中,最終取得優勢還是靠兵器上的優勢,當時冶煉技術水平大為提高,已經由青銅時代進入了鐵器時代,尤其是漢軍強弩便於遠距離攻擊,能夠有效地遏製匈奴騎兵,這就是為什麽名將李廣之孫李陵率五千步兵抵抗匈奴八萬騎兵,達八天之久,幾乎每戰必勝,創造了戰爭史上以寡敵眾的奇跡。這其中除了李陵善於用兵的原因外,主要還是要歸功於漢軍攜帶了五十萬支箭。因而,漢朝對匈奴的勝利,並非騎兵部隊的勝利,而是國力和兵器上的勝利。但後來隨著鐵器以及冶煉技術慢慢傳入遊牧民族,中原也逐漸喪失了兵器上的優勢。唐朝武功震驚天下,然而在邊防作戰時,其真正有戰鬥力的騎兵卻大多是由少數民族組成的部隊,不少驍勇善戰的將領其實都是少數民族:如安祿山、史思明、哥舒翰、李光弼、仆固懷恩等。後來唐軍平定安史之亂時,就連號稱“功蓋一代”的名將郭子儀都認為隻有回紇騎兵精銳,才可與“天下無敵”的安祿山叛軍(大多為同羅、突厥、蕃、奚、契丹、室韋兵)匹敵,力勸唐肅宗請回紇派援兵。長期以來,中原政權雖然大力發展騎兵部隊,但對天生精於騎馬射箭的遊牧民族卻曆來有不能企及之處。尤其是自從唐朝失去河西之地(今甘肅一帶)、宋朝失去靈州(今寧夏靈武一帶)後,中原喪失了重要的馬匹來源之地,從此無力建立大規模的騎兵部隊,在與遊牧民族的野戰中多處於下風,這種局麵一直到明代成祖朱棣大力發展火器部隊神機營後才被徹底打破。

  當時遼人聽說柴榮兵不血刃而取關南之地時,非常緊張,緊急征調“鐵鷂”增援幽州。“鐵鷂”為契丹精銳騎兵,每個人都是百裏挑一的勇士,全身披上鐵甲,在馬上猶自馳突自如,猶如鷂之搏擊鳥雀,所以得了“鐵鷂”的稱號。後周將領不想與契丹精銳兵“鐵鷂”直接交鋒,均不同意深入。但柴榮正是一腔豪情壯誌,聽不進去,一意繼續北伐。就在後周大軍前鋒出發之時、大戰一觸即發之際,柴榮突然意外病倒,且病情日益沉重,不得不下令大軍班師。本來有可能在柴榮手中收複的“燕雲十六州”,再次與中原失之臂交。

  就在這次北征時,柴榮偶然在文書囊中發現一塊不到三尺長的木牌,上麵寫著“點檢作天子”五個字。當時的殿前都點檢是名將張永德(後周太祖郭威女婿),地位名望很高,柴榮撿到木牌後對其深有疑忌,於是革去了張的軍職,讓他擔任沒有兵權的宰相,將殿前都點檢一職委任給資曆名望尚淺的趙匡胤。可以說,正是這次收複“燕雲十六州”未果的北伐,給了趙匡胤兵權在握的機會。

  據宋史名家鄧廣銘先生考證,木牌上本隻有“點檢作”三個字,是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李重進(後周太祖郭威外甥)為爭權有意陷害張永德而做。後世史書有意在“點檢作”後加上“天子”二字,是為了神化趙匡胤當皇帝為天命所歸。

  回到開封後,柴榮一病不起,英年早逝,死時隻有三十八歲,在位僅五年半,終於未能實現他當三十年天子的願望,天下尚未統一,自然也談不上“養百姓”和“致太平”了。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柴榮是五代中最出名、最有作為的皇帝,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對他評價非常高,稱“其禦軍,號令嚴明,人莫敢犯,攻城對敵,矢石落其左右,人皆失色,而上略不動容。應機決策,出人意表。又勤於為治,百司簿籍,過目無所忘。發奸□伏,聰察如神”,可以說是讚譽有加。

  司馬光,字君實,居涑水鄉,世稱涑水先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人。七歲時已經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即了其大旨,於是手不釋書,甚至不知道饑渴寒暑。曆史上有著名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講的就是司馬光小時候與小夥伴們在院子裏玩耍,一個小孩不小心跌進了大缸中,爬不起來,被水淹沒。其他小孩都嚇傻了,四下驚散。唯獨司馬光鎮定自若,用石頭砸破大缸,救了那個小孩一命。此後,司馬光名聲傳遍鄉裏。寶元初,司馬光中進士,曾任翰林院學士、禦史中丞,宋哲宗時拜相。司馬光曾奉欽命設局編纂《資治通鑒》一書。《資治通鑒》的編纂曆時十九年,耗盡了司馬光一生的心血,他曾說:“臣之精力,盡於此書。”意思是說,我的全部精力,都消耗在《資治通鑒》這部書上了。他也因此與撰寫《史記》的司馬遷並稱“兩司馬”。

  柴榮死後,後周王朝立即出現“主少國疑”的局麵,政局不穩,人心浮動,謠言四起,“時人鹹謂天下無主”。一些有眼光的人敏銳地感覺到即將有大事發生。好笑的是,繼張永德被罷免兵權後,另一最具實力的人物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李重進也被調任淮南節度使(治揚州),雖然手中還握有兵權,但已經被驅逐出了京師的核心權力圈。至此,年青的趙匡胤的主要競爭對手都消失了,並無大功於後周的他一躍成為中原最有實力的人物。

  顯德七年新年的這一天,就在趙匡胤與趙普對話的時候,一封來自北方邊境的急報傳入了宮中,送到了後周恭帝和符太後手中。急報上說,遼國契丹與太原的北漢聯兵南下,聲勢浩大,請求派兵援助。後周恭帝和符太後聞訊後頓時嚇得六神無主,不知所措。輔政的宰相範質和王溥等人也慌作一團,竟然忘記了應該先去辨明消息的真偽。眾人匆匆商議的結果,是決定派最親信的將領率領精銳軍隊前去抵抗,德高望重的趙匡胤便成了後周的眾望所歸。於是,趙匡胤被緊急召入宮中,被後周君臣寄予厚望。趙匡胤立即義不容辭地表示要率軍趕赴邊境,與契丹和北漢聯軍決一死戰。

  其實,這一天正是趙匡胤心中計算已久的日子。其實,出入宮中時,他心中正在開懷大笑。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再機密的事情,也會有蛛絲馬跡出現。不是所有人都不了解趙匡胤的真正心思。當天,京城裏流言紛紛,到處有人哄傳說:“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百姓心知肚明,“點檢”就是趙匡胤的官職,所謂的“點檢作天子”,就是說該趙匡胤當皇帝。一時間,滿城風雨,人心惶惶,有不少富室人家甚至收拾細軟,準備外出逃避兵禍。處在深宮中的後周恭帝和符太後還沒有聽到這些流言,即使知道了,他們也無能為力,因為此時此刻軍情緊急,邊境的烽火還要依仗趙匡胤來平息。

  趙匡胤得知滿城都在議論自己出征一事後,有些忐忑不安起來。雖然他已經為這一天的到來處心積慮,做好了各種準備,但輿論如此,會不會並非恰當時機?他將心事告知了家人,問該如何是好。他姐姐(後來的魏國長公主)在廚房裏聽見了,拿著擀麵杖就衝了出來,橫在門口說:“大丈夫臨大事,可否當自決胸懷,乃來家間恐怖婦女何為邪?”(《涑水紀聞》)姐姐的一頓責罵終於促使趙匡胤下定了決心。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