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58章 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25)

  楊宇霆也是奉係中有一定才能的新派人物,加入奉係集團後,即受到張作霖的重用。盡管在1918年間,楊宇霆因和皖係幹將徐樹錚勾結,背著張作霖發展自己的勢力,被張作霖察覺,一度將其罷免,但幾年後,張作霖又因惜才,不但重新起用他,且重用如初。當然,這也同楊宇霆經過這次挫折,學了乖,總是盡量迎合張作霖,討張作霖的歡心有關。由於張作霖的信任,楊宇霆在奉軍中的地位越來越高,不是做總參謀長,就是擔任總參議,總之權傾一時,炙手可熱。

  由於楊宇霆素有政治野心,一旦得勢就驕橫跋扈,故奉係集團中比較正直的人都對他不滿,郭鬆齡尤其如此。在郭鬆齡看來,楊宇霆是在利用總參議的地位,時時處處包圍張作霖,“挾天子以令諸侯”,為自己謀私利。因此,郭鬆齡不屑與之為伍,也從不與之來往應酬。反過來,對正在崛起的郭鬆齡,一方麵出於嫉妒,另一方麵也因為思想、性格上的格格不入,楊宇霆暗中對郭鬆齡加以排斥。雙方矛盾愈演愈烈,最後終於發展到水火不容的程度,並成為郭鬆齡倒戈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於郭鬆齡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立有大功,他一度滿懷希望張作霖能夠論功行賞,在奉係獲得的地盤中給他一席之地。就郭鬆齡本人的願望而言,他很想得到安徽督辦一職。一則,安徽當時的督辦是由省長吳炳湘兼任的,奉係控製安徽後,定會派人去當督辦,此職自然非他莫屬;二則,皖北鎮守使王普,又是郭鬆齡陸軍大學時的同學,早就表示歡迎他去安徽。而且,戰後郭鬆齡已為去安徽作了一定的準備,如派他的另一個陸大同學、當過騎兵團長的陸振國去安徽,當了督署的參謀長,派他的部下、時任軍需處長的張振鷺,兩次到安徽調查財政和金融情況。總之,種種事實表明,郭鬆齡確有取得一省地盤,以便獨立發展,幹一番事業的打算,並且自以為能得到張作霖的成全。

  郭鬆齡沒有料到,他的希望很快成了泡影。奉係先後取得熱河、直隸、山東、安徽、江蘇的地盤後,張作霖卻分別任命闞朝璽為熱河都統,李景林、張宗昌、薑登選、楊宇霆為直隸、山東、安徽、江蘇的督辦。在這些人中,除了李景林屬“土派”外,其餘或為“老派”或為“洋派”。有材料說,郭鬆齡未能如願得到安徽地盤,曾降格以求,希望能當上熱河都統,但張作霖也未同意,隻是對郭鬆齡說:“你還是在我手下,對練兵貢獻力量吧!”

  郭鬆齡憤憤然,覺得張作霖賞罰不公,隻是敷衍自己。郭鬆齡還認為,張作霖之所以功高不賞,就是因為聽了“老派”“洋派”排擠自己的話。尤其楊宇霆,是反對他當安徽督辦或熱河都統最強烈的一個。郭鬆齡曾對自己的左右鳴不平說:“真是可笑,搖羽毛扇的軍師跑到第一線去擋頭陣,簡直不知這是什麽安排?”他所說的“軍師”,指的就是擔任總參議的楊宇霆。

  無可奈何之下,郭鬆齡以消極作為抵製。他決定從此以後不再為張作霖、楊宇霆等人賣命。恰好,此時日本軍隊在國內舉行秋季軍事演習,邀請奉係派員參觀,張作霖決定派郭鬆齡去。他遂借赴日觀操之機,偕其夫人韓淑秀於1925年9月避居日本。

  郭鬆齡赴日不久,國內形勢發生重大變化。浙奉戰爭的結果,是張傳芳將奉係勢力從蘇、皖、滬地區趕走,楊宇霆、薑登選等人喪師失地。張作霖焦慮萬分。為了穩住奉係陣腳,張作霖讓張學良急電郭鬆齡,急催他趕快回國。張學良的電報說:“孫傳芳組織五省聯軍,由水旱兩路向滬、蘇、皖進犯,邢士廉、丁春喜等部先後由上海等地撤防。麟閣、超六脫險北上。目前戰局緊迫,總座急盼我兄歸來,主持軍事。”麟閣、超六分別是楊宇霆和薑登選的字,總座指的則是張作霖。此電表明,在奉係危難之際,張作霖又想起了郭鬆齡,急需他回來支撐大局。

  郭鬆齡此時的心情頗為複雜。對於楊宇霆、薑登選的丟臉,他有點幸災樂禍,而張氏父子對他的企盼又一次證明,他才是奉係真正的頂梁柱。但是,回國可能麵對的與國民軍的戰爭卻又使他十分反感。他認為,這樣的內戰打下去,除了為少數人爭奪地盤外,於國於民都沒有任何好處。因此,他已下決心不再為少數人打內戰,尤其不願攻打國民軍。在日本期間,郭鬆齡就曾明確地對同往日本觀操的國民軍代表韓複榘說過:“我是國家的軍人,不是某一個私人的走狗。他若真打國民軍,我就打他。”可見,郭鬆齡對張作霖同國民軍開戰的打算,是完全不讚成的。郭鬆齡以治病為借口,婉言拒絕了張氏父子的要求。他在複電中稱:“接奉鈞電,自當效命,惟以到日本以來,舊病複發,需待診治療養。”

  張學良對郭鬆齡的不滿情緒早有所知,他一看電文便知郭鬆齡是在借病推托。為促郭鬆齡早日回國,張學良決定派朱繼先攜自己的親筆信赴日,以說服郭鬆齡。在信中,張學良懇求郭鬆齡說:“望兄以大局為念,即日回奉。一切容待麵談,萬勿遲緩。”除寫信外,張學良還讓朱繼先口頭轉告郭鬆齡,他回國後,所有奉軍進關各軍都將歸他統帥。張氏父子最終打出了底牌,想用委以統兵大權表示他們對郭鬆齡的重用,促使他打消“消極”念頭,趕快回國。

  這一許諾倒確實打動了郭鬆齡,使他一改“消極”態度。但張氏父子萬萬沒有想到,這一許諾也使郭鬆齡產生了利用手握重兵的有利條件發動倒戈的念頭。郭鬆齡讓朱繼先先行返奉複命,隨後,他和妻子韓淑秀也啟程回國。

  回到奉天之後,郭鬆齡首先和張學良見麵,接著便正式接受任命,積極組織奉軍開赴津、京地區。蒙在鼓裏的張氏父子對他的“回心轉意”毫不懷疑。

  郭鬆齡率領入關的部隊,是經過重新整編,由張學良、郭鬆齡的舊部為主組成的第三軍團,張學良仍當軍團長兼第八軍軍長,郭鬆齡為副軍團長兼第十軍軍長。此外,以韓麟春為軍長的第九軍,亦被編入第三軍團序列。張學良平時並不長駐軍隊,故第三軍團的大權實際上掌握在郭鬆齡手中。郭鬆齡對該軍團的人事抓得很緊,連三個軍的衛隊營營長人選,都要親自決定。

  張作霖命令郭鬆齡率部入關的目的,主要是對付馮玉祥的國民軍。郭鬆齡率部剛進抵津、京地區,張作霖就派張學良到天津傳達他關於進攻國民軍的命令。張學良於11月12日抵津後,立即召開有郭鬆齡和直隸督辦李景林等人參加的軍事會議,研究進攻國民軍的對策。會上,郭鬆齡堅持反對內戰、主張和平的立場,並把張作霖進攻國民軍的主張歸咎於楊宇霆。郭鬆齡明確地對張學良說:“東北的事情都叫老楊這幫人弄壞了。這次江蘇失敗,又斷送了東北軍隊三個師。他敗了回來,又包圍老帥,再叫我們去賣命,給他們打地盤。這個炮頭我是不再充當了。”李景林也不讚成進攻國民軍。由於兩位大將都反對,張學良無可奈何,隻好回奉天複命。張作霖不得不暫時放棄同國民軍開戰的計劃,於11月15日同馮玉祥簽訂了一個“和平條約”。

  郭鬆齡深知,張作霖的妥協隻是暫時的,奉係與國民軍之間的矛盾已十分尖銳,早晚必有一戰。要徹底製止這場內戰,隻有盡快推翻張作霖的統治,11月17日,郭鬆齡稱病住進天津意大利租界的意國醫院,一麵以此對張氏父子進行敷衍,一麵召開各種秘密會議,著手為倒戈反奉做準備工作。

  郭鬆齡住院的當天,就在醫院裏召集部下劉偉、劉振東、高紀毅、李堅白、郭大鳴等人開第一次會議。會上,郭鬆齡告以當前的形勢,並談了他率部回奉,推翻張作霖的決心,以征求與會者的意見。因與會者都是郭鬆齡的親信,對他的決心都表示支持,且一致認為,奉軍精銳盡在掌握之中,戰鬥力遠遠超過關外的留守部隊,可以穩操勝券。

  11月19日,郭鬆齡又在意國醫院召開第二次秘密會議,專門研究倒戈勝利後如何建設東北的問題。會上,郭鬆齡提出並得到與會者讚同的基本主張是:在中央建立強有力的統一政府以前,暫在東三省實行自治,還政於民,成立一個由人民選舉的自治政府,專心一誌地致力於東北的建設工作。為達到這一目的,在軍事方麵,須首先廢除督辦製,並對軍隊進行改組,以旅為最高組織,裁汰老弱,嚴加訓練,使之成為保衛人民、抵抗侵略的武力;在財政經濟方麵,則力求做到自給自足,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等。

  11月20日,郭鬆齡又召開第三次會議,商討如何調兵遣將,如何召開班師誓師大會等問題。

  在內部加緊進行倒戈準備的同時,郭鬆齡還派自己的胞弟郭大鳴和親信李堅白,赴包頭秘密會見馮玉祥,建議由郭鬆齡、馮玉祥、李景林三方麵簽訂密約,合作反對奉張。馮玉祥與張作霖已勢成水火,對郭鬆齡的建議自然十分讚成。經過談判,郭、馮、李三方很快就合作的條件達成秘密協議。11月20日,馮玉祥首先在該協議上簽字。這一秘密協議的內容如下:

  甲(指馮玉祥)、乙(指郭鬆齡)係同誌結合,為達到下列革命目的,公訂條約如下:

  (一)排除軍閥專橫,永遠消滅戰禍。

  (二)實行民主政治,改善勞工生活及待遇。

  (三)實行強迫普及教育。

  (四)開發邊境,保存國土:

  (1)直隸、熱河均歸丙(指李景林)治理。甲為貫徹和平主張,對熱河決不攻取。保大京漢線,甲軍隨意駐紮,但直省全部收入(保大在內)均歸丙軍,甲軍決不侵奪。山東聽其自然變化,但黃河以北各縣,由丙軍駐紮,收入亦歸山東。天津海口,甲軍自由出入之。

  (2)乙為開發山東省,經營東北部內蒙古,使國民生活愉快,消除隱患,擁護中央,促進國家統一起見,改造東三省政府。前項改造事業,甲以誠意讚助之,並牽製反對方麵。

  (3)乙誠意讚助甲開發西北,必要時亦以實力援助之。

  (五)以後兩軍犯下列條件之一者,此約無效:

  (1)為攘奪權利,向內地各省戰爭。

  (2)為達前項戰爭目的,訂立賣國條約,向外國借款。

  (3)引用外國兵力,殘殺本國同胞。

  (六)中央政府之組織及施政方針,以不妨礙開發西北及斷送國家權利為限,悉以國民公意,甲乙兩軍竭誠擁護,決不幹涉及掣肘。

  (七)此約簽字後,即發生效力。

  除上述內容外,馮、郭之間還有兩點口頭協議,即:郭鬆齡方麵決定將京榆駐軍悉數開回奉天,驅逐張作霖,此後即專一建設東北三省,不再過問關內之事,馮玉祥方麵應在道義上予以支持;郭鬆齡所部將改稱“東北國民軍”。

  馮玉祥在密約上簽字後,即派熊斌為代表,偕郭大鳴、李堅白返回天津。11月22日,熊斌與郭鬆齡、李景林在天津督署會麵。在征得李景林對上述密約內容表示讚同後,郭鬆齡也在密約上簽了字。至此,郭、馮、李三方正式結成了反對奉張的聯盟。

  第十一節 張作霖:安國乎,禍國乎(五)

  “就這樣扔下走嗎”

  就在郭鬆齡與馮玉祥密商合作反奉的同時,國民軍與奉軍在保定、大名地區發生了衝突。按照11月15日馮、張之間的“和約”,國民軍第二軍進抵保定、大名,從奉軍手中接收保、大防務。但由於國民軍態度不好,奉軍來不及撤退,遂打起來。張作霖得報後,認為馮玉祥不仗義,十分惱火,又起了進攻國民軍的念頭,並因此而遷怒於力主對國民軍和平的郭鬆齡、李景林。11月22日,也就是郭鬆齡在郭、馮密約上簽字的那一天,張作霖致電郭鬆齡與李景林,召他們回奉。張作霖當時尚不了解郭鬆齡已存異心,隻是對郭鬆齡、李景林的主和態度十分不滿,召他們回奉是打算親自施加壓力,迫使他倆對國民軍作戰。但是,郭鬆齡接電後卻認為,張作霖已經察覺他們的倒戈意圖,決心提前行動。此時,張學良也在天津。他得知郭鬆齡不肯應召回奉,便於當天晚上去意國醫院拜訪他,企圖說服他服從命令。不料,郭鬆齡決心已定,不但聽不進張學良的意見,反而倒過來勸說張學良同他一起舉事。他對張學良說:“上將軍腦筋太舊,又在群小包圍之下,恐已無可挽救。”他還向張學良建議,“父讓子繼”,由張學良代替張作霖擔任東北的最高首腦,改造東北政局。郭鬆齡表示,如果張學良同意這樣做,他將竭誠擁護張學良。張學良雖然在很多方麵與郭鬆齡看法相同或相近,但決未料到郭鬆齡想造他父親的反。震驚之餘,張學良為避免打草驚蛇,對郭鬆齡的建議未置可否,敷衍了幾句後便走了。

  離開意國醫院後,張學良立即打電話通知“少帥辦公處”的人員,到天津車站上車。隨後,他自己也趕到車站,登上已經準備好的專車,向關外疾馳而去。

  張學良一走,郭鬆齡自知倒戈計劃已經暴露,不能再拖延了,遂連夜行動。他將自己的司令部由天津撤至灤縣。第二天,即11月23日,郭鬆齡即在灤縣車站一個停業已久的火柴公司樓上,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會場內外十步一崗、五步一哨,戒備森嚴,氣氛緊張。凡已到達灤縣的上校以上軍官均奉命參加了會議,郭鬆齡和夫人韓淑秀也親臨會場。會議開始後,郭鬆齡首先發表講話。他在宣布了回師東北的決定後說,他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自民國十年以來,兵連禍接,民生十分窮困,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如今張作霖又無故興戎,吾輩軍人,實在苦於再戰。郭鬆齡又說:“在老帥麵前專與我們作對的是楊宇霆。此人驕縱專橫,妒賢忌能,排斥異己。權臣在內,大將焉能立功於外,我們打仗打到頭發白了,仍然是個我們;打出地盤,楊宇霆、薑登選當督辦。現在他們被江蘇、安徽的人民趕出來了,又叫我們為他們收複地盤,為他們賣命,我是不幹的。我已拿定主意此後絕不會參加國內戰爭。東北土地遼闊,物產豐富,我們從事開墾,效趙充國的屯田,豈不遠勝於鬩牆的戰爭嗎?”郭鬆齡說罷,他的夫人韓淑秀也即席發表演說,內容與郭鬆齡所談大同小異。演說之後,郭鬆齡拿出兩張紙來,上麵分別寫著兩個方案,一是移兵開墾,不參加國內戰爭,二是戰爭到底,武力統一。他讓與會者在這兩個不同的方案中選擇一個,簽上自己的名字。

  在此種氣氛中,在場將官均表示“讚同”郭鬆齡的主張。包括趙恩臻、齊恩銘、裴春生、高維嶽四位師長在內的所有官佐全都在第一張紙上簽了名。但郭鬆齡仍不大放心,他知道,這四位師長和另外一些並非自己親信的軍官不會衷心擁護他,為了防止他們事後搗亂,郭鬆齡下令將四位師長和其他十幾名旅長、團長扣押起來,派人把他們送到天津,交給李景林代為看管。

  接著,郭鬆齡將所部7萬人改編為五個軍,分別任命他的親信,原為旅長的劉振東、劉偉、範浦江、霽雲、魏益三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軍的軍長,令其加緊部署,即日率部向關外進軍。

  灤縣誓師的第二天,郭鬆齡即將早已擬好的通電正式發表,將倒戈反奉之事公布於眾。這幾份通電的主要內容,一是曆數張作霖的失誤,要求他下野,由張學良繼任鎮武上將軍;二是痛斥楊宇霆的罪惡,說“楊之為人,殘忍成性,陰險成性”,一貫“遍樹私黨”“排斥異己”“苛斂民財、誅求無厭”等等,並以楊為“罪魁禍首”,宣布此次“班師回奉”主旨即在驅除禍首;三是宣布國、奉之間實行和平,永不再戰;四是揭示班師回奉以後的施政方針,特別強調鞏固國防、建設東北、清除腐化勢力、改善民生,等等。從上述通電內容可以看出,郭鬆齡企圖將主要矛頭指向楊宇霆,同時以“用人不當”及“聽信讒言”為名,迫張作霖下野,將權力轉讓給其子張學良。顯然,郭鬆齡采取的也是類似古代“清君側”的策略,並以“反老帥,擁少帥”相號召,從而達到團結內部,爭取奉係多數人的同情,減少沿途奉軍抵抗的目的。後來的事實證明,由於郭軍官兵均是張學良的部下,因而這種策略確實能夠迷惑包括郭軍官兵在內的許多人,使郭軍得以順利進軍。但是,這種策略也有其致命弱點,即一旦真相大白,多數郭軍官兵知道受騙後,便不願繼續作戰,郭軍的戰鬥力也就會隨之迅速瓦解。

  郭鬆齡的通電發表的第二天,即11月25日,馮玉祥和李景林也分別發表通電,聲援郭鬆齡。馮玉祥在通電中一麵宣布在郭、奉之爭中采取“中立”態度,一麵又要求張作霖下野。他指責張作霖有帝王思想,橫行霸道,並說,“現舉國救亡,矢集一身”,張作霖應“引咎自責,以謝國人”,“以三省政權,完全還之國民”。李景林的態度則要緩和得多,他雖然也要求張作霖迅速將大權讓給少帥,“以娛天年”,但用的完全是一種“勸告”的口氣。

  在發通電、造輿論的同時,郭鬆齡也開始部署向關外進軍的軍事行動。然而,就在郭鬆齡準備揮師出關之際,他卻幹了一件大失人心的事,即不分青紅皂白地殺了薑登選。

  郭鬆齡回軍灤縣時,薑登選恰好也來到此地。他是在丟了安徽地盤,先在山東盤桓了數日後,乘專車回奉天途經灤縣的。郭鬆齡得此消息,便派人到車站接薑,以自己身體不好,不能親到車站迎接,請薑登選下車一晤為由,將他騙下車來。待薑登選一下車,郭鬆齡即命部下將他扣押。後又以送他進城為名,在路上將他槍殺。薑登選雖與郭鬆齡也有矛盾,卻與楊宇霆等人有所不同。在奉軍中,他算是為人平和,易與共事的人。郭鬆齡為泄私憤,無緣無故殺掉了薑登選,令多數人為之寒心。郭鬆齡的部下和親信在內,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郭鬆齡心胸過分狹窄,難以長久共事。

  郭鬆齡擬定的進軍計劃是:首先派魏益三帶兩個步兵團,乘奉軍無備,混出關去,然後大軍跟進,一舉衝到奉天。不料,在郭軍任團長的張作相之子張廷樞和齊恩銘之子齊家楨等人潛逃,將郭鬆齡倒戈的消息報告了張作相等人,魏益三所帶部隊隻有一部分混過山海關,其餘即遭張作相部第十五師的攔截。

  偷襲失敗之後,郭鬆齡不得不以主力發起攻擊。因山海關一帶奉軍守軍並不多,且主力已主動撤往連山一線布防,故郭軍的進攻很快得手。11月26日,郭軍首先占領了秦皇島,接著,27日又攻占了山海關,打開了出關的道路。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