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卷第十三”

  諫說之難“原文”韓非作《說難》,而死於說難,蓋諫說之難,自古以然。至於知其所欲說,迎而拒之,然卒至於言聽而計行者,又為難而可喜者也。秦穆公執晉侯,晉陰飴甥往會盟,其為晉遊說無可疑者。秦伯曰:"晉國和乎?"對曰:"不和。小人曰必報仇,君子曰必報德。"秦伯曰:"國謂君何?"曰:"小人謂之不免,君子以為必歸;以德為怨,秦不其然。"秦遂歸晉侯。秦伐趙,趙求救於齊,齊欲長安君為質。太後不肯,曰:"複言者老婦必唾其麵。"左師觸龍願見,後盛氣而揖之入,知其必用此事來也。左師徐坐,問後體所苦,繼乞以少子補黑衣之缺。後曰:"丈夫亦愛憐少子乎?"曰:"甚於婦人。"然後及其女燕後,乃極論趙王三世之子孫無功而為侯者,禍及其身。後既寤,則言:"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於是後曰:"恣君之所使。"長安遂出質。範雎見疏於秦,蔡澤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澤,天下辯士也。彼一見秦王,必奪君位。"雎曰:"百家之說,吾既知之,眾口之辯,吾皆摧之,是惡能奪我位乎?"使人召澤,謂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對曰:"然。"即引商君、吳起、大夫種之事。雎知澤欲困己以說,謬曰:"殺身成名,何為不可?"澤以身名俱全之說誘之,極之以閎夭、周公之忠聖。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勸其歸相印以讓賢。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辯,敬受命,延入為上客。卒之代為秦相者澤也。秦始皇遷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後事諫者殺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請諫,王召鑊將烹之。焦數以桀、紂狂悖之行,言未絕口,王母子如初。呂甥之言出於義,左師之計伸於愛,蔡澤之說激於理,若茅焦者真所謂劘虎牙者矣。範雎親困穰侯而奪其位,何遽不如澤哉!彼此一時也。

  “譯文”韓非寫了《說難》,卻死於因勸諫所招致的災難。大概勸諫之難,自古以來就如此。至於為國君的知道了臣下所要勸諫的內容。雖然接見了來勸諫的臣子,而又拒絕接受他的意見,但最後還是言聽計從了,這又是變困難而為可喜可賀之事了。秦穆公俘獲了晉惠公,晉國的陰飴甥前往秦國參加會盟,他將替晉國遊說是毫無疑問的。秦穆公問道:"晉國和睦嗎?"陰飴甥回答說:"不和睦。小人說一定要報仇,君子說一定報答恩德。"秦穆公又說:"你們國家認為你們君主(指晉惠公)的命運如何?"陰飴甥回答說:"小人認為他不會被免除刑罰,君子則認為一定會讓晉惠公回晉國去,以德報怨,秦國一定不會這樣做的。"秦國終於讓晉惠公回了國。

  秦國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提出要以趙太後的小兒子長安君作為人質,趙太後不肯,說:"誰敢再說以長安君作人質的事,我老婦一定要向他臉上吐唾沫。"左師觸龍想拜見太後,太後氣呼呼地請他進來,知道他必定是為長安君作人質的事而來的。左師慢慢坐下,先問太後身體如何,接著請求太後恩準讓他的小兒子當個宮廷的黑衣衛士。太後說:"男子漢也愛憐自己的小兒子嗎?"左師回答說:"比女人更甚。"於是就言及太後之女燕後,接著深入探討趙王三代以來沒有功績而封侯的子子孫孫,災禍涉及他們自身的情況。太後醒悟,左師隨即問道:"長安君憑什麽在趙國立身處世?"太後說:"任憑您安排長安君吧。"於是遂將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

  範雎在秦國逐漸受到疏遠,蔡澤到了秦國,派人傳話激怒範雎,說:"燕國來的客卿蔡澤是天下的能言善辯之士,他隻要一見到秦王,必然要奪去範雎的相位。"範雎說:"百家之學說,我都了解,眾人的雄辯,我都挫敗過他們,又怎麽能奪去我的相應呢?"於是派人找來蔡澤,對他說:"您揚言說要取代我為相,有這事嗎?"蔡澤回答說:"是這樣。"隨即引用商鞅、吳起、大夫種的例子。範雎知道蔡澤要以遊說之詞難住自己、就故意說;"殺身成名,為什麽不可以?"蔡澤以身命、名聲都能保全的道理誘導他,以閎夭、周公之忠正聖明為他樹立榜樣。現在秦王不加倍封賞功臣,不像秦孝公、楚越王那樣,而您的功績也比不上閎夭等人,規勸他把相印歸還秦王,把相位讓給更為賢明的人,範雎肅然起敬,沒有了原先的惱怒,失去了自己昔日的雄辯,恭敬地接受了他的意見,並請蔡澤入室待以上賓之禮。最後取代範雎作宰相的就是蔡澤。

  秦始皇曾將生母放逐出秦都,下令說:"有敢來以太後之事為諫的不赦"。已殺了二十七人。茅焦請求入宮勸諫,秦王讓人抬來大鍋準備烹殺他。茅焦借夏桀、殷紂狂悖背理這行為來責備秦王,話還沒說完,秦王母子就和好如初了。

  呂甥(陰飴甥)之言出於義,左師之言出於愛,蔡澤之說激發於理,至於茅焦真是所謂老虎嘴裏拔牙了。範雎曾使擅權三十餘年的秦昭王舅父穰侯遭受免職之厄,從而奪取了他的相位,為什麽突然就不如蔡澤了呢?這就叫此一時彼一時呀!

  韓馥劉璋“原文”韓馥以冀州迎袁紹,其僚耿武、閔純、李曆、趙浮、程渙等諫止之,馥不聽。紹既至,數人皆見殺。劉璋迎劉備,主簿黃權、王累,名將楊懷、高沛止之,璋逐權,不納其言,二將後為備所殺。王浚受石勒之詐,督護孫緯及將佐皆欲拒勒,浚怒欲斬之,果為勒所殺。武、純、懷、沛諸人謂之忠於所事可矣,若雲擇君,則未也。嗚呼!生於亂世,至死不變,可不謂賢矣乎?

  “譯文”韓馥迎接袁紹入冀州,其僚屬耿武、閔純、李曆、趙浮、程渙等規勸阻止他,韓馥不聽。袁紹到冀州之後,上述數人都被袁紹殺掉。劉璋迎接劉備入成都,主簿黃權、王累,名將楊懷、高沛等勸止他。劉璋趕走黃權,不采納他的意見,二將後被劉備所殺。王浚受石勒的欺詐,督護孫緯以及將佐都主張抗拒石勒,王浚大怒,要斬殺他們。這些人終究被石勒所殺。耿武、閔純、楊懷、高沛等人說他們忠心於他們的主子是可以的,但要說到選擇明君,就恐怕未必了。哎呀!生活在戰亂之世,至死忠心不變,能說不是賢人嗎?

  蕭房知人“原文”漢祖至南鄭,韓信亡去,蕭何自追之。上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至如信,國士亡雙,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乃拜信大將,遂成漢業。唐太宗為秦王時,府屬多外遷,王患之。房喬曰:"去者雖多不足吝,杜如晦王佐才也,王必欲經營四方,舍如晦無共功者。"乃表留幕府,遂為名相。二人之去留,係興替治亂如此,蕭、房之知人,所以為莫及也。樊噲從高祖起豐、沛,勸霸上之還,解鴻門之厄,功亦不細矣,而韓信羞與為伍。唐儉讚太宗建大策,發蒲津之謀。定突厥之計,非庸臣也,而李靖以為不足惜。蓋以信、靖而視噲、儉,猶熊羆之與狸狌耳。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必待將如韓信,相如杜公,而後用之,不亦難乎!惟能置蕭、房於帷幄中,拔茅匯進,則珠玉無脛而至矣。

  “譯文”漢高祖行軍到達南鄭(今陝西南鄭),韓信不辭而別,蕭何親自追趕他。劉邦罵道:"諸將逃亡的已有數十人,你沒有去追任何一個,而要去追韓信,這是欺詐。"蕭何說:"諸將容易得到,至於韓信,是天下無雙的奇士,您一定想要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再也沒有可以與之謀天下之計的人了。"於是劉邦封拜韓信為大將,終於成就了漢朝的大業。

  唐太宗為秦王時,幕府屬吏外調任職的人很多,秦王為此很憂慮。房喬(玄齡)說:"去的人雖多,但沒有什麽可惜的。杜如晦是宰相之才,你秦王想要經營天下,舍棄杜如晦就沒有可以共事的人了。"於是秦王上疏請將杜如晦留在秦王府中,後遂成為一代名相。

  韓信、杜如晦的去留與否,關係到興衰治亂,而蕭何、房玄齡的善於發現人才,也是天下無人趕得上的。樊噲跟隨劉邦起兵於非、沛,攻占鹹陽後又勸劉邦屯兵霸上,鴻門宴上又解劉邦困厄使之逃險,功勞也不算小了,但韓信把自己同樊噲在一起共事看成是一種羞辱。唐儉幫助高祖、太宗製定滅隋建唐的大策,在蒲津(今山西永濟境內)揭發獨孤懷恩發動叛亂的陰謀,幫助唐太宗製定誘降突厥的大計,不能說是平庸之臣吧!而李靖認為失去唐儉不值得惋惜。以韓信、李靖的眼光來看樊噲、唐儉,也不過是熊羆與狸狌而已。帝王要建立大業,決非一個謀士的計略可以達到的,一定要等到有了韓信那樣的大將,杜如晦那樣的賢相,然後才加重用,豈不是太難了嗎?隻有將蕭何、房玄齡一類人安排到營帳之中,選賢進能,那麽珍珠寶玉般珍貴的人才就可不請自至了。

  俞似詩“原文”英州之北三十裏有金山寺,予嚐至其處,見法堂後壁題兩絕句。僧雲:"廣州鈐轄俞似之妻趙夫人所書。"詩句灑落不凡,而字畫徑四寸,遒健類薛稷,極可喜。數年後又過之,僧空無人,壁亦隳圮,猶能追憶其語,為紀於此,其一雲:"莫遣懊鷹飽一呼,將軍誰誌滅匈奴?年來萬事灰人意,隻有看山眼不枯。"其二雲:"傳食膠膠擾擾間,林泉高步未容攀。興來尚有平生屐,管領東南到處山。"蓋似所作也。

  “譯文”英州(今廣東英德)北邊三十裏有一金山寺,我曾經到過那兒,看見法堂後牆題有絕句二首。僧人說:"該詩是廣州鈐轄俞似的妻子趙夫人寫的。"詩句灑脫不凡,每字四寸見方,筆力遒健,頗似薛稷書體,十分高興。數年之後又經過那裏,僧去寺空,牆壁也已墮壞。牆上詩句尚能記憶起來,特記於此。其一是:"莫遣懊鷹飽一呼,將軍誰誌滅匈奴?年來萬事灰人意,隻有看山眼不枯。"其二是:"傳食膠膠擾擾間,林泉高步未容攀。興來尚有平生屐,管領東南到處山。"大概是俞似的作品。

  吳激小詞“原文”先公在燕山,赴北人張總侍禦家集。出侍兒佐酒,中有一人,意狀摧抑可憐,叩其故,乃宣和殿小宮姬也。坐客翰林直學士吳激賦長短句紀之,聞者揮涕。其詞曰:"南朝千古傷心地,還唱《後庭花》。舊時王、謝,堂前燕子,飛向誰家?恍然相遇,仙姿勝雪,宮髻堆鴉。江州司馬,青衫濕淚,同是天涯。"激字彥高,米元章婿也。

  “譯文”先父在燕山,到北國人張總侍禦家聚會。侍女出來勸酒,中間有一人,強抑悲傷的樣子,令人可憐。問其原因,原來是流落在外的宣和殿的小宮女。坐中賓客翰林直學士吳激吟誦詞一首以記其事,聽者無不流淚。其詞說:"南朝千古傷心地,還唱《後庭花》。舊時王、謝,堂前燕子,飛向誰家?恍然相遇,仙姿勝雪,宮髻堆鴉。江州司馬,青衫濕淚,同是天涯。"激字彥高,米芾(字元章)的女婿。

  君子為國“原文”傳曰:"不有君子,其能國乎?"古之為國,言辭抑揚,率以有人無人占輕重。晉以詐取士會於秦,繞朝曰:"子無謂秦無人,吾謀適不用也。"楚子反曰:"以區區之宋,猶有不欺人之臣,何以楚而無乎?"宋受鄭賂,鄭師慧曰:"宋必無人。"魯盟臧紇之罪,紇曰:"國有人焉。"賈誼論匈奴之嫚侮,曰:"倒懸如此,莫之能解,猶謂國有人乎?"後之人不能及此,然知敵之不可犯,猶曰彼有人焉,未可圖也。一士重於九鼎,豈不信然?

  “譯文”《左傳》說:"不擁有君子,能治理好國家嗎?"古時候作為一個國家,說話講道理能否有氣勢,全憑有無人才來檢驗。晉國用詐謀從秦國爭取到足智多謀的士會,臨行時繞朝對他說:"您不要以為秦國從此無人了,隻是我的計謀不被采用罷了。"楚國的子反說:"微不足道的宋國,尚且有不欺騙人的臣子,難道可以認為楚國就沒有嗎?"宋國接受了鄭國的賄賂,鄭國的師慧說:"宋國必定沒有賢人。"魯國的季武子采納孟椒的意見臧紇的罪行寫入盟辭,臧紇聽到了,說:"國家有人才啊!"賈誼論及匈奴對漢朝的輕慢侮辱時說:"本末顛倒這種地步,而不能解救,難道說國內有明智之人嗎?"後來的人不能達到這一步,然而知道敵人一方不可侵犯,就會說對方有人才,不可圖謀。一個賢士比一個國家政權還重要,難道不確切嗎?

  兌為羊“原文”《兌》為羊,《易》之稱羊者凡三卦。《夬》之九四曰:"牽羊悔亡",《歸妹》之上六曰"士刲羊,無血",皆《兌》也。《大壯》內外卦為《震》與《乾》,而三爻皆稱羊者,自《複》之一陽推而上之,至二為《臨》,則《兌》體已見,故九三曰"羝羊觸藩,羸其角",言三陽為《泰》而消《兌》也。自是而陽上進,至於《乾》而後已。六五"喪羊於易",謂九三、九四、六五為《兌》也,上六複"觸藩不能退",蓋陽方《夬》決,豈容上《兌》儼然乎?九四中爻亦本兌,而雲"不羸"者,賴《震》陽之壯耳。

  “譯文”《兌》卦表示"羊",《易經》中稱為"羊"的有三卦。《夬》卦的九四爻辭是"牽羊悔亡",《歸妹》卦的上六爻辭是"士刲羊,無血",都是《兌》卦。《大壯》卦的內外卦為《震》卦與《乾》卦,而三爻都稱為"羊",都是從《複》卦的一羊往上推,到二爻為《臨》卦,那麽《兌》卦卦體就出現了,因而九三爻辭是"羝羊觸藩,羸其角",即是說三陽為《泰》卦而消《兌》卦。自這而陽上進,至《乾》卦而止。六五爻辭是"喪羊於易",即謂九三、九四、六五為《兌》卦,上六爻又是"觸藩不能退",因為陽正《夬》卦決,難道能儼然包容上《兌》卦嗎?九四中爻也來源於《兌》卦,反而說"不震",都是依賴《震》卦的陽之壯罷了。

  晏子揚雄“原文”齊莊公之難,晏子不死不亡,而曰:"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暱,誰改任之?"及崔杼、慶封盟國人曰:"所不與崔、慶者。"晏子歎曰:"嬰所不唯忠於君,利社稷者是與,有如上帝!"晏子此意正與豫子所言眾人遇我之意同,特不以身殉莊公耳。至於毅然據正以社稷為辭,非豫子可比也。揚雄仕漢,親蹈王莽之變,退托其身於列大夫中,不與高位者同其死,抱道沒齒,與晏子同科。世儒或以《劇秦美新》貶之;是不然,此雄不得已而作也。夫誦述新莽之德,止能美於暴秦,其深意固可知矣。序所言配五帝冠三王,開辟以來未之聞,直以戲莽爾,使雄善為諛佞,撰符命,稱功德,以邀爵位,當與國師公同列,豈固窮如是哉?

  “譯文”齊莊公遇難被殺,晏子既未死,也未逃亡,而隻是說:"君主為國家而死,就為君主而死,君主為國家而逃亡,就為君主而逃亡。假若君主為自己而死,為自己而逃亡,除非是他個人寵愛的人,誰敢擔當呢?"等到崔杼、慶封與國人在太公之廟結盟說:"有不親附崔氏、慶氏的。。。。。。"晏子歎氣說:"我晏嬰如果不親附忠君利國之人,有天帝為證。"晏子此意正與豫子所說眾人待我如何如何那番話意義相同,隻是不為莊公獻出生命罷了。至於他堅持據守正義,以國家的利益為重,不是豫子可以比得上的。

  揚雄在西漢作官,親自經曆王莽的變亂,退步托身於眾大夫之中,不與官位高的人一同去死,終身堅持正道,與晏子相同。世上的儒士有的拿他的《劇秦美新》來貶斥他,這是不對的,因為這是揚雄迫不得已才寫的。頌揚王莽的恩德,結果隻能美化殘暴的秦王朝,其中所包含的深意不難體會。序中所言新莽與傳說中聖明的五帝三王一樣,有史以來就沒有聽人這麽說過,這不過是戲弄王莽罷了。假使揚雄善於諛佞,杜撰符命,稱頌功德,以此求取高官厚祿,應當與國師公等同了,怎會窮困潦倒到那種地步呢?

  一以貫之“原文”"一以貫之"之語,聖賢心學也。夫子以告曾子、子貢,而學者猶以為不同。尹彥明曰:"子貢之於學,不及曾子也如此。孔子於曾子,不待其問而告之,曾子複深喻之曰'唯'。至於子貢,則不足以知之矣,故先發'多學而識之'之問,果不能知之以為然也,又複疑其不然而請焉,方告之曰'予一以貫之'。雖聞其言,猶不能如曾子之唯也。"範淳父亦曰:"先攻子貢之失,而後語以至要。"予竊以為二子皆孔門高第也,其聞言而唯,與夫聞而不複問,皆已默識於言意之表矣。世儒所以卑子貢者,為其先然"多學而識之"之旨也,是殆不然。方聞聖言如是,遽應曰"否",非弟子所以敬師之道也,故對曰"然",而即繼以"非與"之問,豈為不能知乎?或者至以為孔子擇而告參、賜,蓋非餘人所得聞,是又不然。顏氏之子,冉氏之孫,豈不足以語此乎?曾子於一"唯"之後,適門人有問,故發其"忠恕"之言。使子貢是時亦有從而問者,其必有以詔之矣。

  “譯文”"一以貫之"這句話,乃聖賢的學習心得。孔夫子將此告訴曾子、子貢,而學者們卻認為二人有不同之處。尹彥明說:"子貢對於學問,不及曾子是明顯的。孔子對於曾子,不等他發問就告訴他'一以貫之'的道理,曾子深刻理解後說:'是的'。至於子貢,就不能直接理解這句話,於是就先提出'多學習能否記住'的問題,子貢果然不懂真義而以為孔子說得對,又以為不對而求問於孔子,孔子這才告訴他'一以貫之'的道理。雖然聽到了這句話,還是不能像曾子那樣回答'是的'。"範淳父也說:"先指出子貢的錯誤,然後再把問題的要害告訴他。"我則以為曾子、子貢都是孔子的高足,他們聽到孔子的問題後,回答"是的"也好,或者再提出疑問也好,都已經把孔子的言外之意默記於心了。世儒所以貶低子貢,在於他先是讚同了"多學而能記住"這句話的含義。這看法恐怕不對,剛聽到聖人之言是這樣,就馬上說"不對",這不是弟子對待師父的方式。所以先回答說"是的",隨即提出疑問,難道就是聽不懂孔子的那句話嗎?也有人認為孔子是經過選擇再告訴曾子、子貢,不是其他弟子所能聽得到的,這又不對。顏氏之子顏淵,冉氏之孫冉求,難道不可以告訴這句話嗎?曾子在回答"是的"之後,恰好有別的學生問他,所以就發揮孔子的學說隻是"忠恕"二字的說法。假使當時也有人問子貢,子貢也必然會有什麽告訴求問者的。

  裴潛陸俟“原文”曹操以裴潛為代郡太守,服烏丸三單於之亂。後召潛還,美其治代之功,潛曰:"潛於百姓雖寬,於諸胡為峻。今繼者必以潛為治過嚴,而事加寬惠;彼素驕恣,過寬必弛,既弛又將攝之以法,此怨叛所由生也。以勢料之,代必複叛。"於是操深悔還潛之速。後數十日,單於反問果至。元魏以陸俟為懷荒鎮將,高車諸莫弗訟俟嚴急無恩,複請前鎮將郎孤。魏使孤代俟,俟既至,言曰:"不過期年,郎孤必敗,高車必叛。"世祖切責之,明年,諸莫弗果殺孤而叛。帝召俟問曰:"何以知其然?"俟曰:"高車不知上下之禮,故臣製之以法,使知分限,而諸莫弗訟臣無恩,稱孤之美。孤獲還鎮,悅其稱譽,專用寬恕待之,無禮之人,易生驕慢,孤必將複以法裁之,眾心怨懟,必生禍亂矣!"帝然之。裴潛、陸俟,可謂知為治之道矣。鄭子產戒子大叔曰:"惟有德者能以寬服人,其次莫如猛。"大叔不忍猛而寬,是以致萑苻之盜,故孔子有寬猛相濟之說。烏丸、高車,不知禮法,裴、陸先之以威,使其久而服化,必漸施之以寬政矣,後之人讀紙上語,專以鷹擊毛摯為治,而不思救弊之術,無問華夷,吾見其敗也。

  “譯文”曹操讓裴潛擔任代郡太守,降服了烏丸三單於的叛亂,後將裴潛召還京城,嘉獎他治理代郡的功勞。裴潛說:"我對於百姓雖然比較寬鬆,但對於少數民族卻很嚴峻。現在繼任我的人必然認為我治理過於嚴峻,於是每事加以寬惠。少數民族一貫驕恣不法,如果過於寬鬆,他們必定為所欲為,為所欲為自然與法律相抵觸,這樣又去用嚴法約束他們,於是怨憤叛亂就會發生了。據形勢估計,代郡必定再次發生叛亂。"於是曹操追悔這麽快就把裴潛調來京師,過了幾十天,單於造反的消息果然到了。

  北魏以陸俟為懷荒鎮鎮將,高車諸莫弗上告陸俟嚴急無情,請求原鎮將郎孤再去任職。北魏派郎孤代陸俟為鎮將。陸俟既至京師,說:"不出一年,郎孤必然失敗,高車必然叛變"。世祖太武帝很嚴厲地批評了陸俟。第二年,諸莫弗果然殺郎孤而叛。太武帝召陸俟問道:"你怎會知道是這樣?"陸俟說:"高車人不知君臣上下之禮,所以我用嚴法製服他們,讓他們知道什麽叫本份與限度。而諸莫弗上告臣無恩,稱頌郎孤之美德。郎孤到了鎮上。感悅對他的稱譽,一心一意用寬容政策對待他們。而不懂禮的人,容易滋生驕傲輕慢之心,郎孤必然又以嚴法來處置他們,眾人怨憤,禍亂必然發生!"太武帝同意他的看法。裴潛、陸俟可以說是很清楚治理之道的人。

  鄭子產告誡子大叔說:"隻有具備高尚品德的人,才能以寬鬆服人,否則就不如用嚴猛的辦法。"大叔不忍於威猛,實行寬鬆政策,因此導致萑苻的叛亂,所以孔子有寬猛相濟的說法。烏丸、高車,不知禮法,裴潛、陸俟首先用威嚴對待他們,讓他們長期適應而馴服,然後逐漸實行寬鬆政策。後來的人讀了書上的話,隻用嚴酷凶悍的辦法治理,而不思考解救弊端的辦法,無論是對漢人還是少數民族,我隻見到他們的失敗。

  拔亡為存“原文”燕樂毅伐齊,下七十餘城,所存者唯莒、即墨兩城耳,賴田單之力,齊複為齊,尺寸之土無所失。曹操牧兗州,州叛迎呂布,郡縣八十城皆應之,唯鄄城、範、東阿不動,賴荀彧、程昱之力,卒全三城以待操,州境複安。古人之拔亡為存,轉禍為福,如此多矣。靖康、建炎間,國家不競,秦、魏、齊、韓之地,名都大邑數百,翦而為戎,越五十年矣,以今準古,豈曰無人乎哉?

  “譯文”燕國大將樂毅攻打齊國,攻下了七十餘座城市,餘下的隻有莒、即墨兩座城市了,依賴田單的勢力,齊國得以恢複,一寸國土也沒有喪失。

  曹操為兗州牧,兗州背叛迎附呂布,郡縣中八十城響應,隻有鄄城、範、東阿不為所動。後來依靠荀彧、程昱的力量,終於保全三城以等待曹操,全州得以重新安定。古代人拔滅亡為生存,轉災禍為福運,這種情況很多。靖康、建炎年間(靖康為寧欽宗年號,建炎為宋高宗年號),國家不強盛,黃河流域,幾百座百都大邑,全部為金人所占據,已經五十年了。以今天比古代,難道就沒有古代那樣的人了嗎?

  孫吳四英將“原文”孫吳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於策、權之雄略,然一時英傑,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人者,真所謂社稷心膂,與國為存亡之臣也。自古將帥,未嚐不矜能自賢,疾勝己者,此諸賢則不然。孫權初掌事,肅欲北還,瑜止之,而薦之於權曰:"肅才宜佐時,當廣求其比,以成功業。"後瑜臨終與權箋曰:"魯肅忠烈,臨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肅遂代瑜典兵。呂蒙為尋陽令,肅見之曰:"卿今者才略非複吳下阿蒙。"遂拜蒙母,結友而別。蒙遂亦代肅。蒙在陸口,稱疾還,權問:"誰可代者?"蒙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無複是過也。"遜遂代蒙。四人相繼,居西邊三四十年,為威名將,曹操、劉備、關羽皆為所挫,雖更相汲引,而孫權委心聽之,吳之所以為吳,非偶然也。

  “譯文”孫吳據有江東,與中州抗衡,固然是由於孫策、孫權的雄才大略,然而一時的英傑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人,真是所謂國家的脊梁,與國家共存亡的大臣啊!自古將帥,沒有不自以為賢能,妒忌比自己強的,而這四位英傑不是這樣。孫權開始掌權時,魯肅打算回北方去,周瑜勸止了他,並將他推薦給孫權說:"魯肅的才幹適宜輔佐時政,應廣泛搜求此類人才,以成就大業。"後來周瑜臨終時寫信給孫權說:"魯肅忠烈,辦事認真,假若以他代替我周瑜,我即使死了也如同活著!"魯肅遂代周瑜統兵。呂蒙擔任尋陽令,魯肅見了他說:"您現在的才能謀略已不是當年吳地的那個阿蒙了。"遂拜呂蒙之母,結成朋友而告別。後來呂蒙遂接替了魯肅。呂蒙在陸口,聲稱有病返回吳都,孫權問他:"誰可以代替他?"呂蒙回答說:"陸遜思想深刻,才能勝任挑重擔,觀察他對事情的規劃謀虛,可以大加任用,再沒有超過此人的了。"陸遜遂代蒙為統兵之將帥。四人相繼,駐守西邊三四十年,成為聲威遠揚的名將,曹操、劉備、關羽都被他們挫敗過。雖然他們輪流彼此引薦,而孫權委心聽任,吳地之所以為吳國,決非偶然。

  東坡羅浮詩“原文”東坡遊羅浮山,作詩示叔黨,其末雲:"負書從我盍歸去,群仙正草新宮銘。汝應奴隸蔡少霞,我亦季孟山玄卿。"坡自注曰:"唐有夢書《新宮銘》者,雲紫陽真人山玄卿撰。其略曰:'良常西麓,原澤東泄。新宮宏宏,崇軒澳澳。'又有蔡少霞者,夢人遣書碑銘曰:'公昔乘魚車,今履瑞雲,躅空仰塗,綺輅輪囷。'其末題雲:"五雲書閣吏蔡少霞書。"予按唐小說薛用弱《集異記》,載蔡少霞夢人召去,令書碑,題雲:《蒼龍溪新宮銘》,紫陽真人山玄卿撰。其詞三十八句,不聞有五雲閣吏之說。魚車瑞雲之語,乃《逸史》所載陳幼霞事,雲蒼龍溪主歐陽某撰。蓋坡公誤以幼霞為少霞耳。玄卿之文,嚴整高妙,非神仙中人嵇叔夜、李太白之流不能作,今紀於此,雲:"良常西麓,源澤東泄。新宮宏宏,崇軒澳澳。雕瑉盤礎,鏤檀竦栥。碧瓦鱗差,瑤階肪截。閣凝瑞霧,樓橫祥霓。騶虞巡徼,昌明捧闃。珠樹規連,玉泉矩泄。靈飆遐集,聖日俯晣。太上遊儲,無極便闕。百神守護,諸真班列。仙翁鵠立,道師冰潔。飲玉成漿,饌瓊為屑。桂旗不動,蘭幄互設。妙樂競奏,流鈴間發。天籟虛徐,鳳簫冷澈。鳳歌諧律,鶴舞會節。三變《玄雲》,九成《絳雪》。易遷徒語,童初詎說。如毀乾坤,自有日月。清寧二百三十一年四月十二日建。"予頃作廣州《三清殿碑》,仿其體為銘詩曰:"天池北阯,越領東鹿。銀宮旟旟,瑤殿矗矗。陛納九齒,閶披四目。楯角儲清,簷牙袤縟。雕牖(穀甘)(門內可),鏤楹熠煜。元尊端拱,泰上秉籙。秀黼周張,神光睟穆。寶帳流黃,溫屏結綠。翠鳳於旗,紫霓溜褥。星伯振鷺,仙翁立鵠。昌明侍幾,眉連捧纛。月節下墜,曦輪旁燭。凍雨清塵,矞雲散縠,鈞籟虛徐,流鈴祿續。童初渟瀯,勾漏蓄縮。嶽君有衡,海帝維倏。中邊何護,時節朝宿,颶母淪威,瘧妃謝毒。丹厓罷徼,赤子累福。億齡聖壽,萬世宋籙。"凡四十句,讀者或許之,然終不近也。

  “譯文”蘇東坡遊羅浮山,作詩給叔黨,詩的結尾為:"負書從我盍歸去,群仙正草《新宮銘》。汝應奴隸蔡少霞,我亦季孟山玄卿。"東坡自注道:"唐代有人夢見書寫《新宮銘》,銘文是紫陽真人山玄卿撰寫的,其大略是'良常西麓,原澤東泄。新宮宏宏,崇軒澳澳。'又有一位名叫蔡少霞的,夢見別人讓他書寫碑銘道:'公昔乘魚車,今履瑞雲,躅空仰塗,綺略輪囷'其末題記為五去書閣吏蔡少霞書。"我查唐人小說薛用弱《集異記》,上麵記載蔡少霞夢被人召去,令寫書碑,題為《範龍溪新宮銘》,紫陽真人山玄卿撰。其詞三十八句,不見有五雲閣吏的說法。"魚車"、"瑞雲"這些話,原是《逸史》記載陳幼霞之事,說是蒼龍溪主歐陽某撰。大概是蘇東坡誤將幼霞當作少霞了。至於玄卿的詩文,嚴整高妙,除非神仙一般的嵇叔夜(嵇康)、李太白之類的人是寫不出來的。今抄錄於此:"良常西麓,源澤東泄。新宮宏宏,崇軒澳澳。雕瑉盤礎,鏤檀竦栥。碧瓦鱗差,瑤階肪截。閣凝瑞霧,樓橫祥霓。騶虞巡徼,昌明捧闃。珠樹規連,玉泉矩泄。靈飆遐集,聖日俯晣。太上遊儲,無極便闕。百神守護,諸真班列。仙翁鵠立,道師冰潔。飲玉成漿,饌瓊為屑。桂旗不動,蘭幄互設。妙樂競奏,流鈴間發。天籟虛徐,鳳簫冷澈。鳳歌諧律,鶴舞會節。三變《玄雲》,九成《絳雪》。易遷徒語,童初詎說。如毀乾坤,自有日月。清寧二百三十一年四月十二日建。"我不久作廣州《三清殿碑》,仿照其體寫了銘詩:"天池北阯,越領東鹿。銀宮旟旟,瑤殿矗矗。陛納九齒,閶披四目。楯角儲清,簷牙袤縟。雕牖(穀甘)(門內可),鏤楹熠煜。元尊端拱,泰上秉籙。秀黼周張,神光睟穆。寶帳流黃,溫屏結綠。翠鳳於旗,紫霓溜褥。星伯振鷺,仙翁立鵠。昌明侍幾,眉連捧纛。月節下墜,曦輪旁燭。凍雨清塵,矞雲散縠,鈞籟虛徐,流鈴祿續。童初渟瀯,勾漏蓄縮。嶽君有衡,海帝維倏。中邊何護,時節朝宿,颶母淪威,瘧妃謝毒。丹厓罷徼,赤子累福。億齡聖壽,萬世宋籙。"共四十句,讀者或許會讚賞它,可是終究與《新宮銘》有較大距離。

  魏明帝容諫“原文”魏明帝時,少府楊阜上疏,欲省宮人諸不見幸者,乃召禦府吏問後宮人數。吏守舊令,對曰:"禁密,不得宣露。"阜怒,杖吏一百,數之曰:"國家不與九卿為密,反與小吏為密乎?"帝愈嚴憚之。房玄齡、高士廉問少府少監竇德素北門近有何營造,德素以聞。太宗大怒,謂玄齡等曰:"君但知南牙耳,北門小小營造,何預君事耶?"玄齡等拜謝。夫太宗之與明帝,不待以擬,觀所以責玄齡之語,與夫嚴憚楊阜之事,不迨遠矣。賢君一話一言,為後世法。惜哉!《魏史》以謂"君臣直諫之言,帝雖不能盡用,然皆優容之,雖非誼主,亦可謂有君人之量矣。"

  “譯文”魏明帝時,少府楊阜上疏,希望削減宮女中那些不被寵幸的人,於是召見禦府吏詢問後宮人數。府吏墨守舊規,答道:"皇宮秘密,不能暴露。"楊阜大怒,杖吏一百,斥責道:"連國家都不向九卿保密,反倒讓你一個小吏來保密嗎?"明帝更加畏懼尊重楊阜。

  房玄齡、高士廉問少府少監竇德素,北門近來有什麽營造,竇德素報告了唐太宗。太宗大怒,對房玄齡說:"你們隻管宰相府門內的事就行了,北門的小小營造,與你們有什麽相幹?"房玄齡等叩頭謝罪。

  唐太宗與魏明帝,不能相提並論。但看他責備房玄齡的那些話,與魏明帝敬重、畏懼楊阜的事差得太遠了。賢明君主的一言一行,都應是後人的楷模,可惜啊!《三國誌·魏書》說:"群臣耿直勸諫的言論,明帝雖不能完全采用,可都能和善地接納。盡管他算不上深明大義的君主,也還稱得上是具有作君主的度量吧。"

  漢世謀於眾“原文”兩漢之世,事無小大,必謀於眾人,予前論之矣,然亦有持以藉口掩眾議者。霍光薨後,宣帝出其親屬補吏,張敞言:"朝臣宜有明言霍氏顓製,請罷三侯就第。明詔以恩不聽,君臣以義固爭而後許之。今明詔自親其文,非策之得者也。"哀帝欲封董賢等,王嘉言:"宜延問公卿、大夫、博士、議郎,明正其義,然後乃加爵土;不然,恐大失眾心。暴平其事,必有言當封者,在陛下所從;天下雖不說,咎有所分,不獨在陛下。前成帝初封淳於長,其事亦議。穀永以長當封,眾人歸咎於永,行帝不獨蒙其譏。"哀帝乃止。是知委曲遷就,使恩出君上,過歸於下,漢代多如此也。

  “譯文”兩漢時期,事無大小,必定同眾人商議,這一點我前麵已經論述過了,然而也有以此為借口堵塞眾人意見的情況。霍光死後,宣帝將他的親屬外放任地方官,張敞說:"朝臣之中應該有人公開議論霍氏專製朝政,請求罷免霍光三個被封為列侯的子孫的爵位,讓他們回家。陛下已明確表示為了情義不能采納,群臣用義理固爭然後才答應他們。如今陛下親自起草詔書,是失策的啊!"

  漢哀帝打算封董賢等人的官爵,王嘉說:"應征求公卿、大夫、博士、議郎的意見,公開議論封授的意義,然後再加封爵位土地,不然恐怕會大失眾人之心。突然評論這事,必定有人說應當封授,在於陛下采納,天下人雖然不高興,其責任也不完全在皇帝一人身上。以前成帝剛要加封淳於長時,亦曾評論其事,穀永認為淳於長應當加封,眾人把罪責歸咎於穀水,成帝不致獨自蒙受譏議。"哀帝暫時停止封授。

  由此可知,委曲遷就,使恩澤出自君王,過失歸於臣下,漢代大多如此。

  國朝會要“原文”國朝會要,自元豐三百卷之後,至崇寧、政和間,複置局修纂。宣和初,王黼秉政,罷修書五十八所。時會要已進一百十卷,餘四百卷亦成,但局中欲節次覬賞,故未及上。既有是命,局官以謂若朝廷許立限了畢,不過三兩月可以投進。而黼務悉矯蔡京所為,故一切罷之,官吏既散,文書皆為棄物矣。建炎三年,外舅張淵道為太常博士,時禮寺典籍散佚亡幾,而京師未陷,公為宰相言:"宜遣官往訪故府,取見存圖籍,悉輦而來,以備掌故。"此若緩而甚急者也。宰相不能用,其後逆豫竊據。鞠為煨燼。籲,可惜哉!

  “譯文”《國朝會要》,自神宗元豐年間的三百卷之後,至徽宗崇寧政和之間,重新設置機構編纂。徽宗宣和初,王黼執政,罷去五十八所修書機構。當時《會要》已進呈朝廷一百一十卷,其餘四百卷已基本完稿,但修編官想多次呈送以求多次得賞,因而沒有全部進呈。既然有撤消修書機構的命令,修編官說如果朝廷允許定下期限了結,不過兩三個月就可以呈獻,可是王黼力求全部糾正蔡京所作之事,所以全部撤消。官吏既散,文書就成了丟棄之物。高宗建炎三年,嶽父張淵道為太常博士,當時太常寺的典籍散佚無幾,但京師沒有淪陷,張淵道對宰相說:"應該派遣官吏前往京師舊址尋訪,取出現存圖書典籍,全部裝車運來,以備查詢掌故。"這是一件看起來和緩卻是亟待解決的事,宰相不予采納,後來偽齊劉豫占據京城,所有典籍全部燒成灰燼。哎,多麽可惜啊!

  孫臏減灶“原文”孫臏勝龐涓之事,兵家以為奇謀,予獨有疑焉,雲:"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二萬灶。"方師行逐利,每夕而興此役,不知以幾何人給之,又必人人各一灶乎?龐涓行三日而大喜曰:"齊士卒亡者過半。"則是所過之處必使人枚數之矣,是豈救急赴敵之師乎?又雲:"度其暮當至馬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於此樹之下。'遂伏萬弩,期日暮見火舉而俱發。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鑽火燭之。讀未畢。萬弩俱發。"夫軍行遲速,即非他人所料,安能必其以暮至,不差晷刻乎?古人坐於車中,既雲暮矣,安知樹間之有白書,且必舉火讀之乎?齊弩尚能俱發,而涓讀八字未畢。皆深不可信。殆好事者為之,而不精考耳。

  “譯文”孫臏戰勝龐涓的戰役,軍事家們以為是奇謀,我則對此有疑問。史書記載:"齊軍進入魏國挖十萬個灶,第二天挖五萬個灶,第三天兩萬個灶。"當軍隊行進追逐戰果時,而每天晚上都要幹這種活,不知要安排多少人去幹,難道軍隊中每個士兵都需要一個灶嗎?龐涓行軍三日而大喜說:"齊國士兵逃亡的已過半數了。"就是說所過之處必定使人一個一個地數清爐灶數目,這難道是為急救危難而迅速赴向敵人的軍隊嗎?史書又說:"估計龐涓在天黑時到達馬陵,於是砍削大樹,削掉樹皮,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埋伏一萬弓弩手,約定天黑時看見火光同時發射。龐涓果然於日暮來到樹下,見白皮之書,點火照之,還沒讀完,萬弩一齊發射。"關於行軍速度,不是他人所能預料到的,怎麽能認為必定在日暮而至,而不差分秒呢?古代人坐在車中,既然說已經日暮,又怎能知樹間寫著字呢?而且還非得點火去讀呢?齊軍弓弩可以同時發射,而龐涓八個字則尚未讀完。此皆令人不可相信,恐怕是好事的人編造的,而且人們沒有加以精密考證罷了。

  蟲鳥之智“原文”竹雞之性,遇其儔必鬥。捕之者掃落葉為城,置媒其中,而隱身於後操罔焉。激媒使之鳴,聞者,隨聲必至,閉目飛入城,直前欲鬥,而罔已起,無得脫者,蓋目既閉則不複見人。鷓鴣性好潔,獵人於茂林間淨掃地,稍散穀於上,禽往來行遊,且步且啄,則以黐竿取之。麂行草莽中,畏人見其跡,但循一徑,無問遠近也。村民結繩為環,置其所行處,麂足一劍虻剮諡ι希鬆裰=隙嗤練洌瞬荒蓯鍍溲ǎ猿ぶ醬び諶猓浼叵穩胙ǎ縮嫜暗彌∑渥印3婺裰牽暈街萇硪櫻縟酥蝗屎危?

  “譯文”竹雞的本性,遇到同類必定爭鬥。捕竹雞的人把落葉掃在一起作圍牆,把誘鳥放在裏麵,而將自己隱藏在後麵操縱羅網。刺激誘鳥使之鳴叫,竹雞聽見了鳴叫,隨聲而至,閉著眼睛飛進圍牆之中,一直向前欲與同類爭鬥,而網已收起,沒有能逃脫的。這是因為眼睛既然閉上就不再看見了。

  鷓鴣本性喜歡清潔,獵人在茂密的樹林中打掃幹淨一片地方,稍微撒些穀米在空地上,鷓鴣往來飛行,邊走邊啄食,獵人就以長杆粘住它。

  麂出沒在荒草之中,害怕人看到它的足跡,無論遠近,隻沿著一條小路走。村民們把繩子結成環套,安放在麂經過的地方,麂足一絆,就被倒掛在樹枝上,於是就可以活捉了它。

  江南土蜂很多,人們無法找到它們的巢穴,往往把長紙帶粘在肉上,蜂看見肉必定銜入巢穴中,人們就能追蹤尋找到它,用火熏取其幼蟲。蟲鳥的智慧,自以為遍及全身,對於人類的不仁,則沒有了對付的辦法。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