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講 中東近現代和當代曆史的演變

  一、近代中東:伊斯蘭世界的衰落和對西方挑戰的應戰(1566-1905)

  中東帝國的逐漸衰落,以及迅速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歐洲對中東國家形成強大的挑戰,中東國家起而應戰,此即中東近代史的主要內容,它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崛起中的歐洲向走向衰落的中東發起挑戰的時期(1566-1798)。

  1566年塞利姆二世即位後,奧斯曼帝國逐步走向衰落,這主要表現在社會政治方麵。首先,作為帝國軍隊基礎的近衛軍和封建騎兵西帕希日趨腐敗、解體。素丹對近衛軍的偏愛和炮兵、工兵等新兵種的出現降低了騎兵的重要性,終身而止的采邑製使采邑的數量不斷減少。由此,帝國政府把收回的采邑等國有土地以包稅製的形式出讓,從而形成了新的包稅人地主階層,他們甚至控製了地方政府的部分權力。近衛軍士兵此時獲準娶妻生子,其後代於16世紀末已成為近衛軍主體。由此,各類人均可進入近衛軍,享受其特權,而近衛軍的戰鬥力因此不斷下降,其官兵經常與宮廷貴族相呼應,發動叛亂,幹預素丹的廢立。其次,素丹的統治日趨無能,由於新任素丹多半在後宮長大,缺乏治國經驗,也很少過問政治,導致後宮和宦官專權。再次,地方貴族的勢力不斷發展,經常犯上作亂,一些地方總督建立了事實上的獨立政權(如埃及、伊拉克等)。第四,包稅製度等措施加重了農民負擔,大批民眾破產,鄉間匪盜橫行,城市也經常發生平民暴動,國際貿易線路的轉移和給予歐洲商人的優惠權妨礙了本國商業的發展。此外還存在諸如通貨膨脹、瘟疫、食品短缺、城市人口膨脹、失業等問題。

  盡管奧斯曼帝國已經走向衰落,但在對外關係上的表現有一個過程。在一個時期內,帝國仍然維持著強大的軍力,並且通過暫時的改革加強自身,但衰落的跡象已經出現了。1569年,土軍進攻阿斯特拉罕,為俄羅斯軍隊所敗。在1571年的勒頒多海戰中,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聯合艦隊擊敗了奧斯曼海軍,盡管後者很快就得以恢複實力。在1602-1618年對波斯的戰爭中,奧斯曼被迫放棄了阿塞拜疆和格魯吉亞。1606年,帝國與奧地利簽訂西特瓦托洛克條約,第一次承認雙方的平等,停止了奧地利的年貢。

  第二階段是歐洲向中東大舉擴張和中東進行早期現代化改革的時期(1798-1905)。

  從本階段開始,不論是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西歐國家,還是資本主義發展遲緩、但對外擴張有力的俄羅斯,都對中東展開了積極的擴張滲透。由此形成了以下六個方麵的挑戰:

  (1)奪取或控製中東國家的領土,這方麵尤以與中東毗鄰的沙俄最為積極,後者通過一係列戰爭打擊奧斯曼和波斯,蠶食其領土,吞並其周邊的弱小汗國,以便打開黑海的出海口,控製中亞地區,威脅大英帝國王冠上的珍寶——英屬印度。

  英國、法國和西班牙等國則在北非競相奪取奧斯曼的省份:阿爾及利亞(1870)、突尼斯(1881)、摩洛哥(1904,它不屬於奧斯曼帝國)。英國還積極在鄰近印度的海灣地區控製當地的酋長國(科威特和特魯西爾國家)。

  (2)圍繞全麵肢解奧斯曼帝國還是保存帝國在西亞本土的鬥爭,與奧斯曼接壤的沙俄不但覬覦前者的領土,而且企圖全麵肢解帝國,進而完全控製博斯普魯斯海峽,使黑海的出海口暢通無阻,此即所謂的“東方問題”。但英法對此堅決反對,他們在蠶食帝國領土的同時,努力保存後者在西亞的主要領土,以遏製咄咄逼人的沙俄的南下。1853年,沙俄發起克裏米亞戰爭,在英法援助奧斯曼的情況下遭受失敗。在中亞,英俄圍繞著伊朗和阿富汗展開爭奪,此即所謂的“大博弈”,英國先後發動了兩次侵阿戰爭。

  (3)通過不平等貿易、買辦、國債、築路等方式掠奪中東的資源,控製中東國家的財政、內外貿易和交通。14世紀以來,意大利的城市國家及英法等國先後與奧斯曼簽訂了雙邊商務條約,其商人因此在奧斯曼境內享有特權,這種因政治需要而賦予西歐商人的特權使其在與帝國商人的競爭中長期占有優勢,損害了奧斯曼的利益。同時,協助外商經營的本國買辦(多為猶太人、基督徒)也獲得了某種特權,因而主導了帝國境內的貿易活動,成為資產階級的主體,穆斯林商人的地位微不足道。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奧斯曼對印度洋和地中海東部貿易的控製也告結束。

  (4)向奧斯曼境內的基督教各派提供保護,幹預帝國的內政。1615年,奧地利在一項和約中獲得對奧斯曼境內舉行天主教儀式關心的權力。1774年,俄國與奧斯曼簽訂條約,獲得在伊斯坦布爾建造和保護教堂的權利,後來被解釋為保護所有東正教徒的權力。法國則獲得了對黎巴嫩天主教的馬龍派的保護權。西方對奧斯曼基督徒的保護及後者地位的提高(由於現代化改革等原因),引發了穆斯林的不滿,19世紀發生了多起針對基督徒的騷亂。

  (5)鼓動巴爾幹地區的基督教民族爭取獨立。1804和1815年,塞爾維亞人先後兩次起義;1821-1830年,希臘人成功地通過起義爭得獨立,其間俄國曾對土宣戰相助。

  (6)進行傳教及相應的教育、醫療和出版活動。西方國家尤其是法國和美國的教會積極地在中東從事傳教活動。為此,他們也配合展開了文化和慈善活動。1866年,美國傳教士在貝魯特創辦第一所現代學校,其後法、英、俄、德、意等國也陸續辦學。到1900年,在敘利亞和黎巴嫩6座城市中共有外國開辦的300餘所中小學校,學生達1.5萬人,培養目標為科學家、醫生、作家和神父。歐洲國家和教會也開辦出版社與印刷廠,發行刊物。

  因此,西方向中東的擴張是全方位的,總體上服務於其殖民利益,但在客觀上,它也產生了某種積極的影響,如促進了中東國家基礎設施、商品貿易關係和現代教育文化的發展(例如,拿破侖帶到埃及的學者促進了埃及考古、曆史研究、衛生及科學知識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民族主義和民主自由思想,推動了中東的思想政治變革。

  中東對殖民主義的應戰實際上包括幾個方麵的目標:抗擊殖民主義的擴張,反抗本國統治者的暴政和壓迫,推動國家的現代化改革。

  首先是反抗殖民主義和本國統治者的戰爭和起義,除了前述奧斯曼和波斯與外國的戰爭外,主要有阿富汗的第一次抗英戰爭和第二次抗英戰爭、波斯的巴布教起義和反煙草專賣鬥爭及埃及的阿拉比起義。從時間上看,它們包括了19世紀中期和後期兩次高潮,反映了殖民主義加緊瓜分亞洲,外國工業品流入造成的手工業者、小商販破產,出口農業和大地產發展推動的農民大批進城,統治者的無能和西方資本及文化輸入引發的反抗,其本質是中東國家的危機(民族危機、思想危機、經濟危機和社會政治危機)及轉型問題,反抗運動的基礎是農民、手工業者和城市平民,其領導層則是貴族、宗教人士,後期包括了軍官(阿拉比起義)。

  其次是各國君主的現代化改革。他們在18世紀以後開始於中東各國和半獨立的奧斯曼省份:奧斯曼帝國,埃及(擴大到其占領的敘利亞和黎巴嫩),伊朗,阿富汗,突尼斯,摩洛哥。改革的特點如下:自上而下進行,目標首先在於確保王朝統治;改革是世俗性的;改革早期以軍事、行政為主,後期則涉及文教、社會、經濟等領域;改革在後期常常蛻變為為帝國主義經濟政治滲透服務;改革以失敗告終,但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變動,其中最重要的是傳統部落的逐漸解體,以及現代知識階層、軍官階層和新月地帶大地主階級的形成。

  在上述背景下,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民族主義思想開始在土耳其和阿拉伯世界形成,即現代主義、泛伊斯蘭主義、伊斯蘭改革主義和世俗的民族主義(奧斯曼主義、泛突厥主義和阿拉伯民族主義)。這些早期的民族主義強調通過振興宗教複興國家、同時學習西方先進文化,並積極投身於反殖民地和反專製鬥爭,主張民族自治(阿拉伯人)。其中既有主張維護奧斯曼帝國和伊斯蘭世界統一的泛民族主義思想,也有主張建立獨立民族國家的國家民族主義(如埃及)。

  二、現代中東:帝國主義的統治和民族國家的興起(1905-1945)

  現代中東是西方在中東建立殖民體係、中東各國展開民族民主運動和初步建立民族國家的時期。1905年波斯的革命揭開了20世紀“中東覺醒”的序幕。本階段帝國主義的擴張仍分為以下兩個方麵:

  (1)進一步鼓動奧斯曼的巴爾幹地區獨立。吞並帝國的領土,1902-1903年,馬其頓人發動反抗帝國的起義,歐洲列強要求奧斯曼允許其享有一定的自治。1907年以後,奧匈吞並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也宣布獨立。1910年,阿爾巴尼亞發動起義,同年意大利占領利比亞。1912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土耳其戰敗。

  (2)加強對尚保持獨立的中東國家的控製,將其拉入自己的聯盟集團。1907年,英俄簽訂協約,確定了兩國在波斯的勢力範圍,規定阿富汗事務由英國負責。同時,德國加強了對奧斯曼的滲透,最終將後者拉進了同盟國集團,參加一次大戰。

  1905-1911年的波斯革命和1908-1909年的青年土耳其革命導致了波斯第一次頒布憲法,及奧斯曼帝國恢複1876年憲法。但青年土耳其黨人最終將帝國拖入大戰,大戰導致奧斯曼帝國的全麵崩潰。

  一次大戰開始了中東建立民族獨立國家的進程。奧斯曼帝國的解體和英法殖民統治在西亞的普遍確立,使阿拉伯民族主義者統一新月地帶的夢想宣告破產。此後,各委任統治地普遍發生了反對殖民當局的起義,其結果是伊拉克和埃及獲得形式上的獨立,英國並從巴勒斯坦劃出外約旦;法國將其托管地劃為敘利亞和黎巴嫩兩個委任統治地。同時,沙特家族與伊斯蘭改革主義的瓦哈比派相結合,以武力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北也門也宣布獨立。在北層,凱末爾領導土耳其人民戰勝了希臘侵略軍,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伊朗和阿富汗正式獨立。

  在西亞各阿拉伯委任統治地,民族主義分裂為兩派,即溫和派和激進派。溫和派包括各國王室、貴族、地主及其政黨。他們主張把新月地帶的統一作為長遠目標,而當前目標是爭取當局的讓步以實現漸進的獨立,進行溫和的社會經濟改革,在委任統治地的範圍內鞏固形成中的民族國家。但是,他們都一致支持巴勒斯坦人反對猶太人的鬥爭。激進派包括中下級軍官、知識分子和個別宗教人士等。他們主張對英國采取強硬政策,積極支持巴勒斯坦事業,盡快實現敘、黎、巴三地的統一。雙方發生了武裝衝突。英法殖民當局為籠絡溫和派,在委任統治地建立了議會,但議會往往為保守的軍人和地主及宗教界所控製。加上歐洲法西斯主義的崛起,所有這一切都使西方的民主製度在中東聲譽掃地,從而促進了激進的民族主義力量的興起,後者把德國、意大利視為可以借助的力量。

  巴勒斯坦的情況較為特殊,英國在大戰中發表《貝爾福宣言》,正式承諾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之家”。戰後,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的移民加快,並不斷購買土地,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激烈衝突。巴勒斯坦問題成為阿拉伯民族主義關注的中心問題之一。

  在獨立的北層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三國,展開了以世俗主義為特點的現代化改革。其具體舉措包括促進民族文化、民族經濟和中央集權的發展,推進族群融合和世俗化改革等。其中,土耳其廢除了素丹和哈裏發,在中東第一次創建了共和製。在委任統治地,地主階級的勢力不斷壯大,同時迅速興起了本土穆斯林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勢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東成為交戰國競相爭奪的對象。英國全麵阻止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的移民,竭力爭取阿拉伯人的支持。德國和意大利極力籠絡激進的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和伊朗、土耳其政府,積極顛覆委任統治當局,在伊拉克策動了一次叛亂,同時從北非向埃及發動進攻。英國則在埃及設立了“中東供應中心”,在著名的阿拉曼戰役中粉碎了隆美爾統率的德、意聯軍“非洲軍團”,並在伊朗與蘇聯合作推翻了禮薩汗政權,鞏固了作為盟國大後方的中東。

  三、當代中東:民族國家體係的完成與現代化的進行(1945年至今)

  當代中東是中東各國實現民族獨立、形成民族國家體係和進行現代化的時期。中東當代史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中東民族國家體係初步形成和民族主義高漲的時期(1945-1967)。

  戰後,一係列國家宣告獨立:敘利亞、黎巴嫩於二戰結束前宣告獨立。塞浦路斯、科威特和南也門於20世紀60年代宣告獨立。這樣,尚未獨立的國家主要在海灣地區。1944年,以阿拉伯主權國家為成員的阿拉伯國家聯盟建立。但是,巴勒斯坦因阿、猶對立而實行分治,成立了以色列國,隨後爆發了針對以色列的第一次中東戰爭。因此,中東的泛民族主義不得不讓位於務實的國家民族主義,即從事現有邊界內的民族國家建構。

  戰後的東西方冷戰很快將中東卷入其中。事實上,中東是歐亞大陸唯一有非共產主義的第三世界國家與蘇聯接壤的地區,因而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美國提出的杜魯門主義和艾森豪威爾主義均涉及中東。但是,美國組建中東軍事集團的計劃宣告破產,因為南層的阿拉伯國家視以色列為主要敵人,否認蘇聯構成威脅。然而,毗鄰蘇聯的土耳其和伊朗曆史上與俄國和蘇聯均發生過領土爭端,加上其政權的保守性,這促使他們(和伊拉克)加入到西方倡導的軍事聯盟中,即北約、1955年建立的巴格達條約組織和東南亞條約組織。隻有阿富汗維持中立。相反,阿拉伯國家立即將巴格達條約組織視為對手,包括保守的沙特阿拉伯在內。

  激進的阿拉伯民族主義展開了反對西方和保守的本國政權的鬥爭,一些國家先後通過革命建立了共和國:埃及,1952年;伊拉克,1958年;也門,1962年。1954年,激進的民族主義者也控製了敘利亞的政權。其中,伊拉克革命終結了巴格達條約組織,後者被迫更名為中央條約組織。但阿拉伯民族主義的中心在埃及,納賽爾是其無可爭議的領袖,正是在他的領導下,阿拉伯民族主義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阿拉伯社會主義。1956年7月,納賽爾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這引發了第二次中東戰爭,其結果是英法勢力全麵撤出埃及。1958年,埃、敘合並,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但1961年兩國再度分離)。

  獨立後的中東國家開始了積極發展民族經濟的努力。在伊朗,20世紀50年代初曾爆發摩薩台領導的石油國有化運動。奉行阿拉伯社會主義的埃及、敘利亞開展了對工業、金融和商業中的外資和私人大資本的國有化及土地改革運動,大力發展進口替代型工業,外貿和援助上與蘇聯關係密切。產油國則致力於經濟多樣化,發展石油加工業和基礎設施、農業,發展與西方的經濟聯係。同時,阿拉伯國家以阿盟為中心開展地區經濟文化合作,中央條約組織國家則於1964年成立了地區發展合作組織開展合作。

  第二階段,中東民族主義衰退和經濟發展加速的時期(1967-1979)。

  本階段的民族獨立鬥爭主要在海灣地區。1967年,南也門宣告獨立。1971年,英國撤出海灣,其控製下的特魯西亞諸國獨立,分別成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巴林和卡塔爾,除巴勒斯坦外中東國家的獨立大業全部完成。在國內政治方麵,1963和1968年,阿拉伯複興社會黨分別在敘利亞和伊拉克通過政變上台,開始推行激進的內政外交政策。

  然而,本階段阿拉伯民族主義遭受重大挫折。1967年,“六五”戰爭即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在戰爭中,埃及和敘利亞遭受重大損失,而以色列則奪取了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戈蘭高地和西奈半島。戰爭給阿拉伯國家帶來了心理上的深深創傷,阿拉伯民族主義從此衰落,而伊斯蘭主義開始興起。同步崛起的還有更為激進的巴勒斯坦民族主義,在阿拉法特領導下成立了法塔赫,開展了對以色列的武裝鬥爭;少數激進的巴勒斯坦人則以恐怖行動反對保守的阿拉伯政權和以色列。

  埃及由此緩和了與君主製的沙特的關係,後者依靠石油美元在中東發揮了日益重要的經濟和政治作用。1972年,埃及驅逐了蘇聯軍事顧問。在沙特的主導下,1970年成立了伊斯蘭會議組織,它致力於促進伊斯蘭國家在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等領域的廣泛合作。

  1973年10月6日,十月戰爭爆發。埃及和敘利亞軍隊出其不意地向以色列發起進攻,收複了大片失地。聯合國安理會隨即通過了338號決議,要求衝突各方立即停火、執行1967年224號決議有關以色列軍隊撤離所占領土的內容。十月戰爭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戰勝”的神話和中東不戰不和的局麵,迫使超級大國正視阿拉伯各國的要求。1973年12月,日內瓦國際和平會議召開,會後在美國斡旋下埃以和敘以之間開始外交談判,於1974年簽署了埃以和敘以軍事脫離接觸協議。這標誌著中東和平進程的開始,阿以衝突從軍事解決進入政治解決的軌道。1978年9月,薩達特和貝京簽署了戴維營協議。根據協議,埃以雙方承認242號決議是和平解決中東問題的基礎,中東各國有權在安全和公認的邊界內和平地生活;以軍分階段撤出西奈半島;兩國最終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1979年3月,薩達特和貝京在白宮簽署埃以和約。

  十月戰爭的另一個特點是石油戰爭。戰爭開始後,敘利亞與黎巴嫩關閉了境內的輸油管,其後阿拉伯各產油國統一實行減產、提價、禁運和國有化,引發了西方的第一次能源危機。此後,產油國通過不同形式完成了石油國有化,為發展民族經濟奠定了基礎,產油國迅速走上了經濟現代化的道路,其在國際經濟、政治中的地位也不斷提高,中東產油國和非產油國在勞動力和金融財政等領域的合作不斷加強。在伊朗,巴列維開始了以白色革命為名的大規模社會經濟改革,但改革產生了一係列矛盾。埃及等非產油國開始摸索經濟和政治改革,向市場經濟和多黨製的方向發展,在事實上放棄了阿拉伯社會主義的政策。

  這一時期一些中東國家出現動蕩。塞浦路斯在建國後,土、希兩大民族衝突頻繁,1974年有關國家簽署協議,確認塞島實行分治。1973年,阿富汗發生反君主製的政變,建立共和國;1978年再度發生政變,建立人民民主黨政權。1975年,黎巴嫩發生內戰,國家陷入無政府狀態。從冷戰角度看,本階段美國取得明顯優勢,蘇聯影響下降。因此,從許多方麵看,本階段中東都進入了一個大分化、大改組的時期。

  第三階段,中東政治轉型和經濟調整的時期(1979-1990)。

  本階段中東發生了一係列影響地區和國際形勢的重大事件。

  (1)伊朗伊斯蘭革命於1979年爆發,導致巴列維王朝的垮台。這一革命標誌著伊斯蘭複興運動取得突破性成就,開始了通過伊斯蘭模式改造國家的嚐試。霍梅尼提出“既不要東方,也不要西方,隻要伊斯蘭”的口號,使美國在海灣的“兩根支柱”(伊朗和沙特)宣告崩潰,而輸出伊斯蘭革命的政策更使西方感到不安。伊斯蘭革命的爆發和其後的兩伊戰爭意味著海灣成為與巴勒斯坦並行的阿拉伯世界兩大熱點。

  (2)1980年兩伊戰爭的爆發。戰爭由伊拉克入侵伊朗開始,但雙方勢均力敵,戰爭陷入膠著狀態。伊拉克在戰爭中得到了阿拉伯國家和西方國家的大力支持。1988年8月,兩伊實現停火,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結束。戰爭給伊拉克帶來嚴重影響。

  (3)1979年12月,蘇聯入侵阿富汗,扶持建立卡爾邁勒政權。蘇聯入侵引起了阿富汗全民抵抗,促成了伊斯蘭主義組織的崛起,後者得到了伊斯蘭世界和西方國家的大力支持。1989年,蘇軍全部撤離阿富汗,阿富汗開始了全麵內戰。

  (4)阿以開始尋求政治解決的途徑。戴維營協議遭到阿拉伯世界的抵製,埃及因此被開除出阿盟,阿拉伯世界出現分裂,敘利亞和其他激進阿拉伯國家組成反對埃及的拒絕陣線。1981年10月,埃及總統薩達特被伊斯蘭極端分子刺殺身亡。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迫使巴解總部撤出貝魯特。黎巴嫩戰爭促使世界各國提出解決阿以衝突的各種方案,阿拉伯國家提出了非斯計劃,暗示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

  (5)中東的民主政治進一步發展。在土耳其,1980年的軍人政變後,逐步還政於民,恢複了大選和多黨政治。在伊朗,革命後建立了共和國,頒布了新憲法,總統由民選產生。在埃及,穆巴拉克政府釋放了薩達特時期被捕的反對派人士,恢複了新華夫脫黨等反對黨的合法地位,開放言論自由,允許無黨派人士參加選舉。

  (6)產油國開始經濟調整。其原因是1981年以後石油大幅度跌價,產油國因此采取了調整預算規模、實現經濟多樣化、鼓勵私人投資、積極引進外資、推動經濟開放和國際化經營、改革福利體係和金融體係、積極培養本國職工等措施,取得一定成效。非產油國也加強了經濟改革的步伐。

  (7)中東的地區合作加強。成立了海灣合作委員會(1981年,簡稱海合會)和阿拉伯合作委員會(1989)。其中,海合會包括除兩伊以外的海灣六國,均為產油國,主要以經濟合作為主,政治合作為方向。1990年5月,南北也門實現統一,成立也門共和國。

  顯然,20世紀80年代中東的大分化、大改組仍在繼續。最突出的特點是冷戰的對立減弱,意識形態淡化,阿拉伯世界對阿以衝突的立場更加實際;產油國的經濟調整開始啟動;同時,伊斯蘭複興運動進入高潮,而中東的戰亂加劇,地區熱點增加。

  第四階段,中東進入全球化和深入經濟改革的時期(1990年至今)。

  本階段冷戰宣告結束,世界進入全球化時代,中東也發生了新的變化:

  地區霸權國家成為不安定的根源。1990年8月,為了挽回兩伊戰爭的損失,伊拉克悍然入侵科威特。在美國統率下的多國部隊於1991年1-2月先後進行了對伊空襲戰和地麵進攻,解放了科威特。海灣戰爭結束後,伊拉克蒙受了重大損失,並遭受了聯合國的製裁和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核查。美國因此在海灣地區駐留了地麵部隊和裝備。

  此後,美國於1991年10月召開了馬德裏中東和會。與會的有蘇聯、阿拉伯國家、以色列和聯合國、歐共體等國際組織。會議啟動了阿以的雙邊談判和多邊談判。1993年8月,巴以取得重大突破,雙方經過秘密談判,在奧斯陸草簽了《加沙和傑裏科先行自治協議》,9月正式簽署了《奧斯陸協議》。1994年7月,巴自治領導機構開始在加沙和傑裏科行使權力。1996年1月,巴勒斯坦舉行首次大選,阿拉法特當選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然而,1995年拉賓遇刺和利庫德集團上台後,和平進程基本停滯。2000年,美國主持了有阿拉法特和以色列工黨領袖巴拉克總理參加的戴維營談判,但雙方無法達成協議,巴建國日期無限期推遲。2000年9月,巴勒斯坦發生第二次起義。

  在阿富汗,各抵抗組織之間為爭奪地盤展開內戰,阿富汗遭到空前的破壞。1996年,以極端的伊斯蘭主義為特點的塔利班占領喀布爾,北方聯盟退居北方。由於塔利班收容了從事反美活動的基地組織,美國於1998年用導彈襲擊了基地組織在阿營地。2001年,美國遭受“9·11”恐怖襲擊,隨即發動阿富汗戰爭,一舉推翻了塔利班政權,此後阿富汗建立了卡爾紮伊政權。不過,直到今天,美國及其北約盟國仍然無法完全消滅塔利班的殘餘力量。

  阿富汗戰爭結束後,美國於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順利地推翻了薩達姆政權。出乎意料的是,伊拉克出現了廣泛的反美武裝鬥爭,其中不但有殘餘的複興黨人和基地組織,還有本地的伊拉克居民,美國陷入了越南式的陷阱。同時,戰後伊朗的實力迅速上升,其核工業受到美國的關注,伊朗核問題成為中東的新熱點。

  海灣戰爭後美國在沙特的駐軍引起了許多阿拉伯穆斯林的不滿,他們認為這是對伊斯蘭聖地的褻瀆。因此,以本·拉登領導的基地組織為代表的激進伊斯蘭組織加強了反美活動,美國指責其策劃了1998年美國駐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大使館爆炸事件和2000年10月也門美軍科爾號軍艦爆炸事件。這似乎印證了1993年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提出的“文明衝突論”,即冷戰後不同文明間的衝突將取代意識形態的衝突,而伊斯蘭文明和儒教文明有可能對西方文明構成威脅。然而,極端的伊斯蘭主義對西方的敵視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西方自己造成的。同時,伊斯蘭也在對自身進行調整以適應時代的變化,伊朗在霍梅尼去世後拉夫桑賈尼擔任總統期間所執行的務實的社會經濟政策足以證明這一點。同樣,土耳其奉行伊斯蘭主義的繁榮黨於1996年成為中東第一個通過選舉上台執政的伊斯蘭政黨,其所實施的內外政策也是務實的。

  海灣戰爭也從外部促進了中東國家民主的發展。埃及、黎巴嫩和約旦允許一些政黨和個人參加市政和議會選舉;1992年,沙特頒布基本法,並和巴林均成立協商會議,科威特恢複了解散多年的國民會議。2000年,巴林宣布廢除《國家安全法》,2001年授予婦女以選舉權,並經全民公決通過《巴林國民憲章草案》,規定在2004年建立君主立憲製,恢複1975年被解散的國民議會。卡塔爾於2003年通過憲法,授予婦女以選舉權。科威特則於2005年授予婦女以選舉權。2005年,埃及第一次通過直選選舉總統,並允許多位候選人參選。

  在經濟上,中東國家麵臨著全球化的嚴峻挑戰,他們在提高經濟增長率、發展工業和教育、實現經濟的多樣化、改善貧富差距和就業狀況等領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同時,近年來一些國家通過深入的改革和得力措施,已經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土耳其和埃及。海灣六國則由於油價的上漲而獲得新的動力,中東的地區合作也獲得新的勢頭。海合會的經濟合作不斷深入,六國已實現了簽證互免,自2003年1月1日起成員國實行統一關稅,2001年12月起也門獲準加入海合會衛生、教育、勞工和社會事務部長理事會等機構。1997年12月,阿盟成員國決定開始在相互貿易中減少關稅,10年內免除關稅。1998年1月,阿盟宣布成立大阿拉伯自由貿易區。

  同時,一些中東國家參與了周邊的地區組織。如塞浦路斯於2004年加入歐盟,土耳其加入歐盟的談判於2005年啟動。土耳其還於1992年倡議成立黑海合作組織,參加的有俄羅斯、保加利亞等11個黑海沿岸國家。伊朗則發起了有裏海沿岸國參加的裏海經濟區。1992年,由伊朗、土耳其和巴基斯坦三國組成的經濟合作組織接納烏、塔、吉、土等中亞四國及阿塞拜疆和阿富汗為會員國。此外,1995年歐盟正式提出新地中海戰略並付諸實施,其內容是支持南地中海國家的經濟轉軌,到2010年建立歐洲——地中海經濟區。美國也於1993年提出中東大市場計劃,2003年演變為美國——中東自由貿易區計劃,以便與歐洲競爭。

  中東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它曾經有難以企及的輝煌,但也曾經曆長期的戰亂和痛苦。人們衷心希望,永久的和平和繁榮將最終降臨這片古老的土地。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