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七彩華光——黃陵文化禮讚

高院艾

人們都肯定曆史割不斷,便都認可一個從黃土高原厚土上綻開光華的偉大開山鼻祖——公孫軒轅。他與先民們五千年前以聰明的智慧和創造精神做衣冠、定算術、製音律、造文字,從原始的洪荒中蛻殼,伸展了開拓進取的美麗翅膀。此後的歲月艱難很多,困苦很多,但有著頑強生命力與堅韌延續性的中華文化,生生不息,從遠古一直走來,豪放著一路的悲歡,釀就一個民族的響亮和驕傲。

不容置疑,一個真實的自豪那麽必然而然地產生在黃陵——這個產生偉大和不朽的地方,這個傳說黃帝乘龍升天的地方,高聳民族始祖陵塚的地方,至今懸掛“人文初祖”匾額的大殿旺盛著煙火的地方。但是,閉著一隻眼安享先人們留下美妙音律的同時,一隻睜著的亮晶晶的眼睛沒有停止過搜索生活中能給予人們的豐富。黃陵人要怎樣用心、用力、用雙手去顯示這塊高原厚土上的民眾,以怎樣的努力充當炎黃子孫的角色,以怎樣的勞動蓬勃有滋有味向上的人生,在踩著雙腳的大地上釋放燦爛動人的七彩華光。



“黃陵縣有優勢,有煤,有林,有黃帝陵。”

“黃陵是延安地區最有錢的縣。”

“黃陵縣是鑲嵌在陝北高原南端的一顆明珠。”

對於這些評價和肯定沒有異議,但平衡物質與精神,難啊!絕對的平衡即使在卡爾·馬克思的經典中也尋找不到理論根據,相對的平衡不能放棄,那是決策者必須謀劃的大事。黃陵縣的領導人麵對現實,考慮長遠,下定決心抓文化工作,抓精神文明建設。

黃陵農業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80%以上,農民是大頭。當今的農民盡管不能用農民意識的老眼光看待,但這——大批仍在以土地為根基,責任製承包後又被土地放鬆手腳的自在人,多餘的自在還要想一些辦法。

樣板樹立了。店頭鎮文化站1980年建立,1981年被評為全國農村文化工作先進集體,受到國家文化部表彰獎勵。被評為全國先進文化工作者的店頭鎮文化站站長劉修標,曾當過多年輔導員老師,能寫會畫,辦事熱心又認真,熱愛文化事業,當他從首都領獎歸來,抱回了一台大彩電,也抱回了多少榮耀和羨慕。在文化站一班人的努力下,1982年,店頭文化站的工作又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獎勵,1988年,被命名為地區級文明單位,1990年,再次被評為全國先進文化站。

現在的店頭文化站,占地麵積3412平方米,職工14人,設備室、展覽室、乒乓球場、羽毛球場、象棋場、旱冰場等,他們想在那裏給人們提供盡量多的歡樂,給人溫暖和愛。1980年至1990年,文化站開展歌詠比賽50多場、剪紙、書法展覽36次,舉辦美術、書法、攝影、裁剪、烹飪、小麥、蔬菜、蘋果、企業管理、文化課講座等培訓班50多期,培訓人員2700多人次,創作民間藝術品3000多件,出版小報17期。這裏創造美,也創造價值。他們在又動了一番腦子後,開展了有償服務,工藝服務部、旱冰場、電子遊戲、台球、錄像、幼兒園,順手牽來幾隻“羊”,以文養文,發展文化事業。

九位一體的大文化設施建設,是隆坊等鄉鎮經過探尋找到的一條途徑。文化大院紅火起來,黨校、農民技術學校、遊藝活動室、書報閱覽室、廣播電視放大站,計劃生育服務站、電影放映隊、劇場、體育活動場,都集中在這一院之中。各行政村則抓三位一體或五位一體的大文化基礎設施。他們都有自己的目標,文化活動工作的重心就是要放在基層幹部、黨員教育培訓,放在開展科技培訓、服務經濟建設,活躍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和抓人的思想工作,放在培養一代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思想道德素質上來。農村黨支部書記、黨員培訓班,法律知識學習班、形勢教育培訓班……農民在這裏充滿朝氣,采擷了一束束陽光,又煥發得像一束束陽光。

大家稱文化大院的活動是“一家搭台,大家唱戲”“一站多能、一站多用”。很顯然,開展這些活動利國利民利己,何樂而不為?店頭鎮集賢行政村積極行動,投資11.7萬元,於1985年建起全鎮第一座高標準活動室。店頭鎮曹家峪行政村二話不說,投資30多萬元,建起文化活動室。

錢的數目驚人,人的行動驚人,追求更感人。



“王朝馬漢一聲叫。”

黃陵縣秦腔劇團這一聲叫在1956年,有了曆史,有了聲望。本子、折子傳統戲,有唱了幾十年的。但黃陵縣秦腔劇團這幾十年,本身也是一台戲,坎坎坷坷,忽起忽落,幾經周折。

“文化大革命”期間,劇團一度解散,“皇冠”被“黑幫”提在手裏遊街。1971年恢複工作後辦戲校,收學員,轟轟烈烈又開了台。80年代初,王彭年編寫的《琴簪記》參加地區調演,一舉獲編劇、導演、作曲、舞美及演出集體5個一等獎和十幾個演員獎。1988年,劇團作為一個突破口,推行整頓改革措施,群眾民主評議推選劇團團長,27歲的青年演員趙少紅走馬上任。

一些人懷疑:改革是不是太大膽了,一個爛攤子丟給一個年輕娃,行嗎?

一些人點頭:幹工作還要年輕的,有棱有角,又在行,行!

趙少紅還穿戲裝,還扮演他原來的角色。他知道這樣離師姐師弟更近一些。當官的特殊待遇他不要,沒人幹的工作、沒人演的角色他搶著幹。在寶雞市下鄉,為了讓農民看好戲,他連演十幾場,唱得嗓子都啞了,還堅持不下台子。他的行動就是楷模,大家都在克服困難,默默忍受,要對得起台下風裏、雨裏、日頭裏那麽多觀眾。

唱戲是苦裏的樂。小兩口都下鄉,抱著吃奶的娃。醒時眾姐妹幫著照看,睡了,就躺在幕帳後的桌子上。孩子習慣了,緊鑼慢鼓,大呼小叫,雖在幾步開外,睡得卻也香甜,而這種搖籃曲常人是忍受不了的。

唱戲的人愛為眾多人奉獻快樂和美好的藝術事業,戀著舞台,有人不遷就家裏人的意願,去幹另一份舒舒服服的工作,劇團裏亮開嗓子唱,奔放豪情,給人來了多少精神。於是,參加陝西省青年演員現代小戲調演、省秦腔醜角表演藝術選拔賽、省第二屆“西鳳杯”青年演員唱腔廣播大獎賽、省“農行杯”秦腔中年演員大獎賽、西北五省區“太陽杯”民族戲曲大獎賽、延安地區“軒轅杯”現代小戲調演後,獲5次綜合演出和音樂集體獎,18人次獲26項專項個人獎。

改革的春風使黃陵縣秦腔劇團煥發出勃勃生機。



盛開在黃陵千家萬戶鍋頭上的是麵花。

過新年,兔、虎、豬、獅子,叫上名叫不上名的花花朵朵,椒顆、豆子把眼睛一點,朱紅、桃紅把花瓣一染,活生生、鮮靈靈的,一揭鍋蓋,新年的氣息就濃濃地從鍋裏冒出來,對來年美好生活的祈禱、祝願全都移位在花饃裏了。

清明節祭祖,麵花就是心,就是意,精心的製作成了藝術佳作。一鍋出籠一個大花饃,不同色彩的麵,逼真的花鳥魚蟲組合成不同圖案,就有了很多名字:龍鳳呈祥、二龍戲珠、黃帝升天、蓮生貴子、丹鳳朝陽、鳳凰戲牡丹等等傳說的美麗故事濃縮在一盤饃上,便有了意境,引起人們的追索和想象;拿盤子恭恭敬敬把花饃端到黃帝陵、黃帝廟,供奉在大殿和祭亭前的祭桌上,一群一群的人看了讚不絕口、眼饞嘴饞。

農民郭淑賢,60多歲,麵花捏得出了名。1987年以前的多年間,清明節祭陵的花饃幾乎是她和母親的專利,娘兒倆腿盤圓,炕頭一坐,麵盆器具身邊一放,就是一個手工藝麵花作坊。1987年以後,這個專利似乎又轉讓給王蘭芳、王翠玉姐妹二人。獻給祖先的祭品,那是在姐妹二人幾天的廢寢忘食,不倦的揉、搓、剪、排中產生的,每一道工序都飽含著虔誠和匠心。

80多歲的老人李貞,麵花捏了40多年,也因此有了名氣。《望穿秋水》劇組來黃陵拍攝祭陵場麵,她的特邀麵花被攝入鏡頭。劉亞、劉淑芹等人的麵花作品,也都是在不同的鏡頭裏閃過光彩的。

1990年8月,郭淑賢、王蘭芳、王翠玉3人榮耀地參加了陝西省首屆“西衡杯”麵花、剪紙電視大賽。當她們與各地縣的姐妹們坐在一起,麵對那麽多領導專家,在攝像機、閃光燈前展示自己的風采時,她們激動了。這是多少年不輟追求的結果,又是多少年連做夢都不會想到的事,夢幻一般美妙。老姐妹個個臉紅了、眉展了,心兒怦怦跳。同時,大賽場上麵花能手的絕活讓她們大開眼界,每個人心裏都在暗暗使勁,要讓黃陵麵花開得一年更比一年好。



剪紙是黃陵民間傳統藝術之一。

婚事、歡慶、春節,頂棚上、牆上、窗子上粘滿紅紅綠綠的剪紙,大自然的山水花卉全都進了屋,角角落落都飛翔著蝴蝶、蝙蝠,飛翔著喜悅和趣味。才學剪紙的女子娃,要用鬆明子熏出樣子照著剪,剪出功夫的人胸有成竹,三疊兩折,幾剪子就是一幅作品。

建國以來,挖掘整理民間優秀剪紙,已成為縣文化館的重要工作之一,先後舉辦的12次民間藝術展覽,吸引了數以千計的剪紙愛好者,技術、剪工也在一次次無言的競賽對比中提高。已出版的《延安剪紙》一書,收錄了黃陵民間剪紙100多幅。1980年5月,中國藝術家協會、中國美術館、延安地區文化局在北京聯合舉辦“延安地區民間剪紙展覽”,黃陵縣參加展出的作品87幅。1982年,《美術》雜誌第二期發表了黃陵楊喜仙、張林召、李竹英、許潤絨、鄭玉珍、張列芳、張竹亞、高水芹8人的作品,同時刊登了8位作者的照片和小傳。8個人,老中青,大到69歲,小到20整,有傳有接,藝術的弦便彈得錚錚淙淙。鍾阿誠在《剪紙手記》中評論她們的剪紙時這樣寫道:“黃陵縣的剪紙,其造型的淳厚,幽默與自信,其手法的隨意大膽,令人瞠目。”

1982年2月,1984年7月,西德友人白雲台女士兩次專程考察黃陵民間剪紙藝術,並親自去龍首鄉上翟莊村楊喜仙老人家中做客。當她親眼觀賞到楊喜仙的剪紙表演時,這位洋女士不得不為這些土玩意歎服,不得不為中國婦女的聰穎能幹而佩服叫絕。白雲台女士當場買去數十幅剪紙。1984年2月,法國友人吉萊姆夫婦來黃陵考察民藝時,黃陵剪紙成為他們喜愛的精品被帶回法國。

大約有了剪子有了紙,就有了剪紙,這曆史必定久遠了。為快樂而產生的剪紙至今裝點著黃陵人的喜慶歡樂,裝點普通人理想的風帆。



明代以來,黃陵境內修建的廟宇祠堂、亭台戲樓等建築,必有木雕增色,謂之雕梁畫棟,直到門框、窗戶、碗架、桌案,刻上龍鳳、白虎、雲紋、日月、牡丹和勺藥,富貴、文雅便顯示出來。

多少年了,黃陵已不見了雕刻的人,木雕差點被遺忘。

曆史總難切斷。1979年,文化館工作人員在倉村鄉南柯寨村又發現“真寶”,近70歲的木雕能手焦振卿從此聲名大振。

焦振卿的代表作品是二十四孝圖:孝感動天,親嚐湯藥,齧指痛心,單衣順母,負米養親,賣身葬父,鹿乳奉親,行傭供母,懷橘遺親,乳姑不怠,恣蚊飽血,臥冰求鯉,為母埋兒,追虎救親,棄官尋母,嚐類憂心,戲彩娛親,拾椹供親,扇枕溫衾,滴泉躍鯉,聞雷泣墓,刻木事親,哭竹生筍,滌親溺器。二十四個感人肺腑、充滿親情的故事。

1984年7月,法國民間藝術家吉萊姆夫婦來黃陵時,專程拜會了焦振卿,現場觀看他的雕刻表演,連聲喝彩。互相探討、交流經驗之後,提出邀請,讓焦振卿去法國講學,並買走兩套珍貴的二十四孝木刻作品以及雕刻藝術照數十張。《美術》雜誌刊登了二十四孝中的三幀照片。

延安地區文化局、黃陵縣文化館已多次展出焦振卿的木雕作品。愛好者慕名登門,木雕藝術又在無窮的魅力中擴散著。



黃陵縣書法家協會1985年正式成立,大家感覺不夠早。

上多輩子人都是用毛筆寫字,寫不好就得讓先生用木尺擊打手心,逼著練造就了不少寫毛筆字的人。黃帝陵廟書法展出幾十年了,全是名流的傳世佳作,毛澤東、郭沫若的草書,蔣中正的正楷。在碑亭、祭亭、牌匾上揮灑著自如流暢、剛健雄美。

黃陵人想出自己的書法家,正常的要求,正常地實現著理想。

曆史有時和人開著流淚的玩笑。一位教師講,他的毛筆字是“文化大革命”寫大字報寫出來的。曾住過牛棚的高增安老師,竟也在無休無止的“認罪書”中尋找到練書法的淨土,成全了自己從小對於右任字體的熱戀。他的作品,分別入選在《當代天下名人傳略》《中國現代書法人物電腦數據庫》《中國現代書法家名錄大全》《陝西老年名家書畫選》中,本省、外省先後舉辦個人書法展覽8次,反響強烈,受到名家的一致好評,“黃陵書家、於體真傳”“古質放意、自是一家”“妙墨懸漏,雄才吐珠”,一一肯定。甘肅省副省長李屺陽題詞:“為西北爭光”,則從更廣泛領域的責任感上寄托了人們對高增安書法的喜愛和期望。

光環在他的頭頂。高增安現在是陝西省於右任書法協會副秘書長,延安地區於右任書法協會副會長,陝西省於右任書法協會黃陵分會、陝西省老年書法協會黃陵分會及黃陵縣書法協會會長。

黃陵以書法特長愛好的老年人有白耀祥、師汝亮、馬振邦、張德榮和83歲手不抖、腦子不亂、講求書法形式排列的李文俊老先生;中年人以高發明為首;青年人嶄露頭角,何炳武作品送往日本參加展出並入選《當代書畫家篆刻辭典》。

每年搞書畫展覽、清明節利用祭陵活動進行書法交流,是黃陵文化的優秀傳統,著名書法家惠世恭、葉龍等人都曾在交流中現場表演。注重書法、愛好推崇書法日漸成風。



1986年5月,延安地區在黃陵召開群眾攝影現場會,黃陵文化館被評為先進單位,先進個人是王桂生。他長期從事攝影工作,為縣、鄉文化館、站培養了大批攝影骨幹,為藝術傾注了心血和真情。這些骨幹在短短幾年裏就在地區級以上的報刊發表攝影作品600餘幅。35歲的王叢錄在該縣頗有名氣,攝影作品多次在延安、西安、北京展出。1990年8月,他參加全區攝影協會組織的“轉戰陝北”攝影考察團,拍攝了許多珍貴史料性照片,被一些報刊刊載。同月4幅作品參加“黃土情”進京攝影展出。1991年在全區文化館站攝影展中再獲二等獎,又拿組織獎,文化館也抱回先進單位的獎杯。



民國二十六年,黃陵始設教育圖書館。民國三十年,改稱民眾教育館。民國三十一年,又改名中山教育館。

1978年,黃陵縣圖書館從文化館分出正式成立機構。此時,幾張報紙、幾份期刊、幾副東奔西走的書擔子,已遠遠滿足不了人們對書的涉獵渴求。

一個春季,勃發著新枝新芽的春季,歡樂的爆竹聲中讀書大樓剪彩開業,盼望了多少年的愛讀書的人興奮地往進擁。有人早偵察好了,大樓內設6個閱覽室,分門別類,書、報、雜誌隨你選擇,一次就可接納讀者300多人。館內有藏書4萬餘冊,借書證很快就捏在不少人手中。

軒轅圖書館作為陝西分館,陝西省圖書館定期向這裏運送圖書資料,並為這裏培養業務骨幹。又是福音。



大躍進年代修建的黃陵縣體育場,是全縣體育活動中心。隨著冬夏春秋的變易,人工加天成的簡陋場地吞吐著一次次前來參加各種體育比賽的隊伍,一個個較有成就的運動員,經過汗滴灑落在白灰畫出的長線、弧線與圓形場地之後躍入省、地賽場,踏進高等學府,實踐人生苦累熬就的美夢。他們歎息過這塊場地、懷念著這塊場地。

1986年,排列在體育場一側近30年曆史的5孔石窯洞結束了它們的使命,一幢與工會合建的五層高的大樓聳立於體育場西北角。同年一座從規格上還稱不上館的比賽館在老戲台的廢墟上誕生。1989年,以長度論不達標準、但質量力求一流水平的350米跑道又於荒草瓦礫中涅槃再生。

當灰黑色的爐渣跑道排擠了過去可以放牛牧羊的蒿草,可容納萬餘人的體育場擁有一個燈光球場、南北兩個籃球場、東西兩個門球場的家當。人們雖然遺憾設施太少,沒有綠茵的點綴,但卻大批大批擁向這裏,就像去逛公園,愛運動的人總在這裏尋找8小時以外的格調。

黃陵並沒有幾個蠢到認為十幾個人爭一隻球,何不一人買一個的人,物在動,人要動的簡單道理在這裏變異成對體育運動粗淺端正的認識,多多少少推動了這一事業的發展。搬進體委大樓的人說:這幾年都講振興,咱們的口號是振興黃陵的體育事業。在上級支持下,一年一大步,田徑成績從令人苦惱不堪的倒數第一跨向中遊,跨向第四名。

1990年,亞運會火炬傳遞在黃帝廟大殿前舉行交接儀式。當晚,黃陵體育場的火炬熊熊點燃,照亮了歡騰難忘的夜,國旗在《國際歌》旋律中徐徐上升,一個新的體育裏程在這一刻標出。黃陵人民在認識“東亞病夫”躋身世界強大陣容時,也在認識體育事業與國家、集體的紐帶關係、內在聯係。



一批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人,總用筆唱著對黃陵的讚歌和關切,用生活的美激發更多人對家鄉的認識和厚愛。

任宗耀、張秦北、段靖奇、胡香、崔誌和,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不同性別,卻那樣相似、那樣執拗地苦戀著文字。當他們的詩文一次次發表,並有人在《詩刊》上露麵,那甜甜的滋味使他們忘卻了以往文學的冷淡無情,追求的熱情更高了,癡癡的,長夜難寐。作品從幾平方米的小屋中走出,從洗衣板嘩嘩的水聲裏流出,從灶頭風箱呼啦啦的夾縫抽出,從單身漢高雅的寂寞中溢出,蠶絲一般。1984年至1989年間,任宗耀在省以上報刊雜誌發表詩歌、散文、小小說18篇,在地區級以上報刊雜誌發表詩歌、散文、雜文、評論、短劇59篇。一個集體單位的職工,難得的頑強執著的信念追求。

高乾寧、李文生是獲過獎的業餘作者,未獲獎的人也從不想放棄自己的慘淡經營。《橋山》小報繼《紅燭》之後流傳在橋山沮水之間,一夥人便精心耕耘著這塊田地。

1992年元月中旬,第3期業餘作者創作座談會召開。會上選舉產生了《橋山》報編委,討論評定了為春節文藝演出創作的劇目和部分文學作品。黃陵作協和文化館的領導表示:《橋山》小報還要辦,主管縣長表示業餘作者的詩集要出,與會的20多人都樂嗬嗬地綻出不同笑臉,並想盡快把自己的笑傳染給未到會的其他熱心人。

長篇有了,中篇有了,詩已整理成冊,序和後記都一一齊備。為了黃陵的文化事業,為了不得脫軌的尋求,為了養育自己的山水父母和祖國,膽小靦腆的人自信得怕人,富有精神麵貌的自信如野草般強盛。

結束語

公元1990年夏季,陽光格外明媚燦爛,鮮花綻開所有繽紛和芳香,90年代的黃陵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出現了。當自發的中老年迪斯科沒遮沒攔地搖擺在黃陵縣體育廣場,對交誼舞不屑一顧的老年人也手拉著手去舞廳門前探頭探腦。聯係近幾年春節文藝調演觀眾蜂擁、劇院爆滿的情景,大約應該從黃陵文化的新潮中聽到舊傳統觀念發出哢哢嚓嚓的斷裂聲。追求、表現、自強、自信的現代思潮洶湧著老和少,席卷著再也不需為柴米油鹽揪心的人流,為黃陵文化持彩練而舞的辛勤工作,欣慰文化的弦音和意外收獲的弦外音。

為人的文化、為社會機體的文化,在經濟基礎的厚土上,如雪花均勻撒落,如春雨潤物潛入,更猶如七彩陽光、燈輝以至月華的傾瀉。無論是蘭草的一本《軒轅黃帝傳說故事》、鄭誌清的幾句秦腔清唱,還是馬雙喜的一段快板、董廣勝的一幅水彩畫,都會贏得自己的觀眾,都會通往升華心靈的大道。

你熱愛生活嗎?你需要陽光月色嗎?你就會真誠讚美文化事業的崇高和偉大!

選自《古今黃陵》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簡介:

高院艾,女,1956年2月出生,山西省人。中共黨員。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曾任黃陵縣婦聯副主席,現任黃帝陵管理局黨總支副書記。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