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故園大寫意——中國陝西黃陵巡禮

斯林

赫赫始祖 浩浩五千年鴻運開啟

巍巍聖靈 盈盈九萬裏龍脈繼續

——題記



1993年初春,一個氣候溫熱的正午,我爬上那座山頂,久久地凝望那座並不顯赫的土堆和土堆四周密如蛛網一般的柏樹林,我的心因周圍的肅穆和靜謐而布滿了神聖的感覺而不住地砰砰跳動。下午,我手拿一塊褐色的陶片,麵對夕陽和遠處的薄薄暮靄,靜靜地立於山巒一側,我手中的陶片因太陽的光芒而泛出一種讓人心悅不已的色澤,古老的繩紡與劃紋與從遠古年代飄移過來的氣息使我眼前的一切生動無比。

一塊仰韶文化時期的陶片靜臥我的掌心,我的身側是一個剛剛挖掘開來的古文化遺址,而我的身後,黃帝祖先的墳塋旁正香火繚繞。我知道,我不僅浸洇於一個古老的氏族部落的文化氛圍中,我同時還被一個曾經孕育了輝煌、創造了輝煌、延續了輝煌的偉大酋長——一個偉大的祖先所擁抱。我看見,蔥蘢翠鬱的橋山在眼前正蘊蓄著大片大片的新綠,古橋國的嫋嫋炊煙正從手中的陶片上升騰起來,升騰起來……

A先祖

《國語·晉語》雲:“昔少典娶於有嬌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薑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薑。”又據《通鑒外記》雲:黃帝“姓公孫,名軒轅,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改姓姬。”先祖身世,一兩部正史、野史是難以概述清楚的。又據漢武梁祠石刻,先祖形貌並不高大英俊,其神態衣著盡為漢代人風格,雖為部落聯盟首領,但先祖卻敦厚純樸,一介村夫像。顯然,漢代人附會了自己的思想,先祖被異化了。

我們有理由推測,約四至五千年以前,在北到鄂爾多斯草原南部邊緣,南到秦嶺以北,東到中州大地,西到隴東高原的廣大地域,先祖公孫軒轅氏南征北戰並率領龐大的部族創造了古老的華夏文明。衣、食、住、行、農、工、礦、商、貨幣、文字、圖畫、弓箭、音樂、醫藥、婚姻、喪葬、曆數、陰陽五行、傘、鏡等發明創造造就了黃帝時代的輝煌。而逐鹿中原,阪泉之戰又以磅礴的氣勢詭異的戰術使古代軍事史上有了沉重的分量。據《史記》載:“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誅殺無道,不仁慈”“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又載:“炎帝欲侵淩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誌。”一代先祖,終因威風神貌,赫赫功勳,昭然天下。

還有史書為證。《初學記》雲:“黃帝見萬物始穿井。”《新語》雲:“天下人民野居穴處,未有室屋,則與鳥獸同域,於是,黃帝乃伐木構材,築體宮室,上棟下宇,以避風雨。”《太平禦覽》雲:“黃帝有熊氏命雷公,岐伯論經脈。”“岐伯,黃帝臣也,帝使岐伯嚐味百草,典主醫病,經方,《本草》《素問》之書鹹出焉。”又有古書載:“蒸穀為飯,熟穀為粥,黃帝作瓦甑。”

迢迢星漢,悠悠歲月,先祖功勳揭開了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的帷幕,透過曆史的倏乎空間,穿越五千年滾滾煙塵阻隔,“人文初祖”非軒轅先祖莫屬。我們有理由這樣說,下輩因為先祖的聖靈庇護,五千年來,華夏文明雖遭百劫而不衰,愈加燦爛輝煌,也正是因為先祖聖靈的庇護,華夏大地人傑地靈,華夏民族屢受欺侮而不屈,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黃帝是一麵旗幟,高舉這麵旗幟,天涯海角的華夏子孫都將會享受共同的福音,都將無敵於天下。

B文化之源

從黃帝時代開啟的文化之潮水漫過五千年歲月如今成為世界最為優秀的文化品種之一,這種文化與黃帝緊密相連,是一種堅韌不拔的創業精神與團結精神的相連。這種文化思想浸潤五千年來的人流,血脈相通於一體,終將綿延不絕。

重文野之分。華夏文化重視文明而摒棄野蠻。黃帝時代創製衣服舟車,倉頡造字、生產穀物等等都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文明作為一種美德,作為一種最高品質、大受讚譽之辭。“不敬文,謂之野;不敬文,謂之瘠。君子賤野而羞瘠。”(《荀子·禮論》)重視文明而反對野蠻的精神,華夏民族世代相傳,昭告天下,成為華夏文化的顯著特征。

重創造和自強不息精神。四大發明之外的一切創造發明,無不是黃帝時代創造發明的延續。包括四大發明,華夏子孫的聰明才智體現在精神、物質世界的各個領域;創造發明既是向自然挑戰的一種明證,又是創造精神的寫真。“天行健,君子應自強不息”。就是在創造發明之中,堅韌不拔、勇猛進取的品質才成為人的一種品德。

大行中庸之道,重中庸思想。黃帝時期是人類第一次農業文明時期,從那個時期起,安居樂業,“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民”的思想不時被諸多的思想家、教育家演繹。老子說:“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為乎,民鮮久矣。”老子提倡“返樸”,孔子提倡“中庸”,而中庸思想經久不衰,成為中國文化的又一特色。

重社會群體。

重兼收並蓄。

……

沒有文化的曆史是蒼白的,黃帝時期留傳至今的文化是華夏曆史的血脈,憑借這種文化淵源關係,中華文化成為一種財富,傳之後世,永不枯竭。

C黃龍

龍是一個怪物。因為先祖黃帝,人們又寵幸於龍。龍,成為中國民族的象征,成為中國文化的圖騰,是各種文化現象的複合體,是各種精神的統一體。

《莊子·天運》:“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雲氣著乎陰陽。”《管子·水地》:“龍,生於水,被五色而遊,故神。欲小則化如蠶蠋,欲大則藏於天下,欲上則淩於雲氣,欲下則入於深泉。”“龍馬首蛇尾,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唇,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雜而合一”,龍行雲施雨,成為先祖黃帝部落的圖騰,從而也就成神聖祥瑞的象征。

傳說先祖黃帝有龍顏。《河圖稽命徵》說:黃帝“龍顏有聖德”,《史記》說黃帝“生日角龍顏,有景雲之瑞”,《封禪書》說“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又說:“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須,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飛去。”

先祖黃帝盛德,愛屋及烏,敬仰黃帝也就敬仰黃帝的圖騰龍,龍與黃帝互為替換品,互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象征——不僅是形態的象征,更是心靈的象征。雜而合一,謂之龍;雜而合一,謂之民族之氣魄。

D思慕

五千年來,無論有多少種背叛,但從來未敢有對黃帝祖先的背叛,黃帝以其盛德、神威時刻在感召後世子孫,因此,祭祀成為傾注思慕之情的最神聖的禮儀。

最早的公祭活動大致起於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秦文公時代祭祀已相當隆重,秦靈公時代第一次把軒轅黃帝作為始祖祭奠。漢明帝永平二年(59年),全國各地立黃帝廟作為專門祭祀的場所。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年)則正式將今黃陵縣的軒轅廟列為國家祭祀的場所。從此以後,橋山軒轅廟成為一方淨土,一方聖地,接受諸多子孫的拜謁。

曆代對黃帝祖先的祭祀活動都保持有較高規格。春秋時期,祭祀活動多為君王主持。漢宣帝本始元年(73年)朝廷規定隻有皇帝才有資格祭奠。漢武帝時,除皇帝之外,加上朝廷重臣代祭一條。到王莽新朝,則明令郡縣以下都要祭祀黃帝。元代沿襲唐代禮製。明洪武四年,朱元璋在降旨撥款維修黃帝廟同時,親撰祭文,派重臣主祭,由此開始了中國曆代皇帝親撰祭文的曆史。清代沿襲明禮製,但規模更宏大、隆重,從世祖到宣統帝260年間,總祭黃帝陵26次,為曆朝之最。民國元年,孫中山先生派15人組團專程祭祀,並撰文: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1937年,國共兩黨派員祭祀,共產黨人毛澤東親撰祭文:“赫赫始祖,吾華肇造……”

曆代祭陵、祭廟時間更迭不一。早年多在新皇登基,國家慶典。宋孝武帝要求郡縣在“稼穡歲劍”之時祭祀。宋太祖趙匡胤則規定每年祭祀3次。明人朱元璋則規定每3年一次大祭,皇帝親撰祭文。本世紀以後,民間祭祀多以清明節、重陽節為祭日。

祭祀僅僅是一種形式。在形式的背後,有濃濃的敬仰思慕之情溢於黃土。祭祀根本目的在於告訴後來者與正在行進者:人,不能忘祖,落葉終歸根。

E血脈

於右任先生考證:夏為黃帝之後,匈奴為夏之後,蒙古為匈奴之後。黃帝納4妃,四妃生25子,25子又生子,子孫分封各地,共70國。

司馬遷《史記》載:“黃帝25子,其得姓者14。”

黃帝4妃,元妃西陵氏婦,為嫘祖,次妃方雷氏女,為女節,三妃彤魚氏女,四妃嫫母。嫘祖生二子:玄囂,昌意,玄囂先青陽,後來到江水,昌意到若水,即今四川境內。昌意兒子顓頊,曆史上被稱為五帝之一。玄囂的孫子即帝嚳。帝嚳妃子為炎帝後裔薑嫄,其子後稷;名棄,教民稼穡。

黃帝氏族在浩大的遷移中,一支順洛河而下,東渡浩蕩黃河,入山西並繼續東進,又分一支到達北京附近,一支南下河南並繼續進發。另一支即夏族,北進寧夏、蒙古,後南下定居河南西部,後遷到中原,與夷人、羌人結盟,首領為禹。

帝嚳部落的一支到周朝,姬姓勢力最為鼎盛,其中一支在後來南下江漢流域,建立許多國家。祁、任、已、姞四姓中的祁姓又分出一支,即陶唐氏。陶唐氏後來南移,成為戎狄部落的縮影。任姓後裔很多,謝,薛、章、舒、呂、祝、終、夏、畢、過等姓都由其滋生。

一脈相承,血脈相連,黃帝為我華夏56個民族共同始祖。無論海內海外,億萬華人同一祖,根在黃土高原。



從那個氣候溫熱的正午開始,我徜徉於山頂的陵園、陵廟和山麓的城市。我不時地被滾湧的人流挾裹,被城市的喧囂之音和蒸騰著的熱浪吞噬。在我右邊的口袋中,那塊褐色帶有清晰紋飾的陶片已被手心攥成一塊帶有溫熱氣息的物體,似乎也附著了一些靈性,不時在手心滑動。在我左邊的衣袋裏,一塊紅絲綢包裹了一捧曾與陶片共存一處的草灰。草灰綿軟如帛,色澤呈雜色,雖經千年風雨駁蝕,但其黃土本色依舊可辨。千萬年之前的廝殺聲、馬蹄聲、長空雁叫之音仿佛蘊蓄其中,充滿神秘。我遙望汩汩流淌的沮水,春風正柔,水波瀲灩,一橋淩空於水波之上,商賈遊人川流不息,雲集兩岸,一派商業繁榮、五業興旺的景象。我陶醉其中,一任思緒翻飛,古橋國亦如此?!

我跨過沮水,緊抓著陶片與草灰。驕陽之下,我看見一輛又一輛小轎車沿橋魚貫而來,又在軒轅賓館院中停穩,張棠棣、薛光明、楊曉鶴等人同時出現在麵前。他們步履匆匆,行色依舊,相互的笑談中,有朗朗笑聲蕩漾於院中草尖樹梢。天多晴色,人有精神,地氣正開,這一方父母官又準備怎樣工作呢?我忍不住把手中緊攥的陶片在日光下暴露出來。風已止,樹欲靜。10萬守陵兒女創造的業績又一次從陶片中幻化出來,幻化成一條飛龍的形象。

太陽光鮮,依舊輝煌。

A誌書

黃陵縣最初設縣約在西漢,稱翟道縣。當時縣城絕非今日形貌,莽莽荒原,以綠色覆蓋,漫過子午嶺,接今日隴東高原。王莽新政,改翟道縣為渙縣,後戰事連綿,縣製銷匿,等到東晉末年,又重新設置,名中部縣。悠悠一千五百年間,延續至民國三十三年間改為今名。

幾經存亡,黃陵縣沐風霜雨露,舊製不存,完成了它的興衰變遷。

如今,黃陵縣境地域廣闊,自然資源極為豐饒,礦藏有煤、鍺、镓、鈾、水晶石等,森林資源的儲量是它成為陝北地區著名的林區。全縣總麵積2292平方公裏,轄4鎮8鄉,361個自然村,10萬人口,有漢、回、滿、壯、彝、佘、維吾爾7個民族。縣境內沮河、洛河、葫蘆河三水共繞。東部川寬塬平,西部多深溝山澗,年平均氣溫9.4攝氏度,平均日照2548小時。四季分明,雨量適中,足養萬物牲靈。

B農業

“農業”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最為浮淺的理解應是:農業等於吃飯。

是神農氏播下了種子,是後稷手把手教會人類耕耘土地,農業文明的浪潮先於工業文明,6次革命把古老的刀耕火種引向了新途。據講,第6次農業革命即農業生物革命,大米與小麥將由不同的生物工廠生產,前景誘人。

黃陵縣的農業在幾經波折之後,這一年,學著安徽幾個“窮棒子”的經驗,把土地分了——分到萬戶千家搞承包。張棠棣同誌介紹:這一年,天不哄人,地不騙人,糧食產量第一次出現奇跡,全縣小麥總產934萬斤,油菜153萬斤,比1978年猛增57%。當時,領導群眾搞承包的是一個叫薛誌勇的共產黨人。

糧食的連年豐產給土地以生機,給人以信心。1985年,另一個共產黨人張誌清主政黃陵縣。這是一個善於思考又有著精明打算的人,34萬畝良田無數夜晚在他腦海中旋轉,他不得不費盡心思思考和尋找農業不僅僅局限於莊稼種植的突破口。他找到了發展農業的新路子即擴大煙、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比例,糧經作物之間更換過去的8:2的比例關係,確立7:3的關係,又進一步調整為6:4的關係。

政策之後,綠色覆蓋下的田原不再是清一色的稻香油菜花了,萬畝果園、百畝煙田似乎一夜間裝點了地貌。果香四溢。煙葉似蒲扇層層疊疊發出如金屬片相撞擊的樂音。黃陵人再一次改變了舊觀念,睜大雙目讚歎新型農業布局帶來的新奇跡。

到1989年,全縣烤煙麵積2.2萬畝,蘋果6.5萬畝,人均農業純收入由310元增加到400元,增加到590元,增加到……並且,人均糧食擁有量突破一千斤。

之後,曹家峪成為新型農業的典型。

李家章成為旱塬農業之楷模。

還有張灣,還有集賢……

大農業的樂章在黃陵已奏響,現在,新一任共產黨人張棠棣、薛光明又開始主政,曲該怎樣譜?調該怎樣定?1993年元月4日,張棠棣如是說:“要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推進農業科技進步,鞏固和完善聯產承包責任製,建立各種社會化服務體係為農業生產提供優質服務。同時,繼續抓好產業結構調整,在抓好糧食的同時,不斷增加蘋果、蔬菜、烤煙、薯類和肉、蛋、奶、禽比例,走優質、高產、高效的道路。”薛光明又如是說:“今後5年,我縣農業的發展要圍繞農民群眾致富目標,在繼續增加農業產品總量的基礎上,轉入高產優質並重和提產增效的新階段。”

同出一轍。語雖不同,但同心戮力為民拉車高奏農業凱歌的信心已畢現無餘。

C工業

從遠古年代的第一聲叮當的錘音始,工業革命的號角已使自己所處的周圍環境機聲的隆隆鋼花飛濺。黃陵的工業發展,起身於地下蘊藏著的27億噸煤炭。

店頭鎮不管承認不承認,如今,作為黃陵縣的工業重鎮,在所有人的心目中,它具有類似“星”級標準的稱譽——“五星級”鎮。1956年,店頭鎮第一個煤礦——“黃陵縣七裏鎮煤礦”誕生,從此,工業生產的“炊”煙在店頭鎮升起。在以後的日子裏,芋園煤礦、露天煤礦、南川一號煤礦先後開工出煤和籌建,其中南川一號煤礦總投資3500萬元,年設計生產能力30萬噸,井區建設采用美國先進模式,福利、生活和工作區各成一體,並實現集中控製監測辦公現代化。在以後的60年服務過程中,南川一號煤礦將以其雄厚的技術力量、先進的采掘工藝,成為整個黃陵縣境內縣級煤礦的支柱。

把目光收回,再重新審視店頭鎮。1991年,國家投資15億元,修建年產能力420萬噸的大型煤礦一座,計劃1995年投產。同時,又計劃建一個現代化的洗煤廠。屆時,黃陵煤炭生產能力將達到1000萬噸,店頭鎮將再次八麵威風,又上“星”級。

在煤炭工業方興未艾的時候,黃陵縣第二水泥廠又為黃陵的經濟建設注入活力。1987年投資2300萬元興建的高標號水泥生產廠已年產425#水泥56000噸,年利潤250萬元。與水泥廠相距不遠的店頭酒廠也作為縣級企業的“明星”,老廠重放異彩,固定資產達170多萬元,濃香型45度軒轅特曲酒除行銷全國之外還遠銷東南亞。小廠賺大錢,顯然托的是先祖軒轅氏的福。

截至1992年底,黃陵縣工業總產值突破2億元,達到24453萬元。其中煤炭工業總產值21718萬元,水泥生產總量達40426噸,新增濃香型酒生產能力達到100噸……

工業是農業的輪子,工業起來了,農業也將同步向前。黃陵的工業已踩在了時代的節拍上,來日正長,車輪滾滾,向前,向前……

D水電路

30年,也許40年,也許還需更長的時間,黃陵縣的父母官們將因牢記曆史上多次橫遭旱魔肆虐而對開掘水源這一工作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1985年夏天,在許多偏遠的農村,從早晨開始,人們就發現田間、溝渠中常有一些不停地搞測量的人們。起先,猜不透他們要幹什麽,到後來就有消息說全縣農村要大規模改水,農村家家戶戶都要安上自來水管了。

畢竟不是夢。1985年7月,黃陵縣改水辦成立,隨即各項圍繞改水工程而進行的配套工作也緊鑼密鼓地幹了起來。世界銀行的代表在北京同國家有關部門正式簽署中國農村改水貸款協議,協議之後,黃陵縣副縣長雷長生又與省政府在轉貸協議上簽字,瞬間,95萬美元的世界銀行貸款順利而來。與此同時,省地縣133萬元配套資金得到落實,世界糧食計劃署無償援助3605噸小麥也到位。大戰在即,“糧草”已先行。

沸沸揚揚的改水工程開始了。1986年黃陵縣打井隊承包的投資90萬元的店頭水廠建成並交付使用,兩年製水量150萬立方米,接著石山、上官村、陳嶺等水廠也相繼竣工。改水工程幾乎牽動了黃陵縣每一個民眾的心。在大搞“農村改水百日大會戰”的日日夜夜,勞動在工地上的除了精壯勞力之外,平日連家門不出的人也揮鍬上陣了。大人小孩,萬頭攢動,成為長長的隊列,在日光下,一任汗水摔成八瓣地往下流。

院中的水龍頭早已擰開了,人們焦渴地盼望著來水時那如天籟一樣的妙音。當嘩嘩的水聲猛地衝出鐵管的時候,萬戶千家再一次如遇節日一樣狂歡不止。

被黃陵縣人稱做103項工程的改水工作剛剛結束,1990年,黃陵縣再次決定投資500萬元,進行水電路建設。所列的83個項目中,其中21項再次列為改水引水工程,投資200萬元。

從雞鳴三縣的偏遠村鎮到縣委、縣政府的辦公大樓,從黎明至暮野四合,黃陵縣的父母官又一次穿梭往來,披一路星月,沐兩次雨霜。張棠棣出發了,劉新元出發了,王登記出發了……

1990年11月,孟家原村如過節日一般,馬占國書記、張棠棣縣長再次來到孟家原,一聲剪刀響,清水來了。

豔陽高照,天合人意。為期6年的改水工程以黃陵人的勝利而告結束。全縣建成農村飲(改)水工程124項,全縣12個鄉鎮142個自然村用上自來水,14307戶人家受益。祖祖輩輩被水荒困擾的黃陵人終於舒展眉頭,開懷大笑。

水的問題解決了,電的問題、路的問題呢?黃陵縣的父母官再次披掛上陣。

之一:1990年3月17日,星期天。3月25日,星期天。兩個星期天之間,縣長與其他幾套班子的人馬連續奔波於山區,調查了解情況,大家都感到又困又累,就有人給張棠棣建議休息幾日再搞。張棠棣就抬起頭看著來人說:飽漢不知饑漢餓,要想想那些沒有通電、沒有通公路的人家哩。提建議的人不言語了,張棠棣揮揮手說,繼續走。於是,一行人又出發。

半個月時間,縣級6套班子領導跑遍12個鄉,調查了78個村民小組的生活條件與113戶人家的生活狀況,拉電、修路工作終於有計劃地落實。

之二:西部原區有村落,村民多是逃荒、流動到此落戶的。人口少,遠離輸電幹線,如果從輸電幹拉線,就需資金20多萬元,從經濟效益上講,吃大虧占小便宜,搞調查的領導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改變舊有方案,投資3萬元在一個叫圪壋寺的地方安裝一部發電機組,既經濟又實惠,問題終於解決,群眾樂而鼓掌不息。

還有之三、之四。

在兩年多的時間裏,黃陵縣的父母官群策群力,深入千家萬戶,親自督導於工地,使電路問題順利解決,架通輸電線路20餘處,長81.6公裏,修築橋梁21座,改造新開鄉村道路21處,裏程107公裏。全縣村村有公路,戶戶有電燈。行路不再難,點燈不是油,也是托的先祖福。

E文教

曆史上,黃陵縣出過幾個狀元?幾個舉人?不得而知。今天,黃陵縣每年都有一批又一批土生土長的孩子走出黃陵,走進全國各所高等院校,不僅“金榜”題了名,而且漂洋過海,到異國他鄉深造。

1990年,黃陵縣縣長張棠棣接受了陝西省教育委員會頒發的“重視教育,功澤桑梓”的牌匾,以表彰他在任期之內為黃陵縣教育工作所作出的突出貢獻。在接受牌匾的時候,張棠棣聽見四周頓然響起如雷的掌聲,他羞赧地低下頭,他知道,為黃陵教育出力流汗不僅是他張棠棣一人。1985年,太賢鄉村民楊保印捐獻青磚萬塊,助修了本地小學。1985年,石岔砭人、殘廢退伍軍人石文昌捐款1000元助修本村小學。1987年,離休在家的延安地區聾啞學校原校長寇保珍捐款200元助修本村小學。全國優秀老師劉海泉在妻子身患急症急需醫藥費的情況下連續在1986、1990年兩次捐款450元幫助學校基建。張棠棣銘記在心的還有許多凡人凡事,作為一縣之長,他知道真正應該擁有牌匾的正是這些“凡人”,正是他們的“凡事”,黃陵縣的教育才不再平凡。

1985年,店頭鎮集賢村人投資1萬多元把舊有學校修葺一新,但時隔不久,他們又進而投資45萬元,在公路旁的一塊空地上大興土木,蓋起方圓幾十裏都聞名的三層教學大樓。全村學生入學實現“雙免”,同時還製訂了對不讓學生入學的家長進行處罰的新規定。教育不再為了眼前,而是考慮到了以後幾代人的大事,目光之遠大,早具大家風範。

1989年,縣長張棠棣咬緊牙關給縣教育撥款31萬元,各鄉鎮投資45萬元,使這一年的教育投入達到101萬元。1990年,全縣各方麵投資加上教育基金稅和各鄉鎮集資,教育總投入達到545.3萬元,比1989年幾乎翻了4倍。

泱泱華夏大國之所以在本世紀落伍於西方的大世界,其原因顯然在於教育投入不足。黃陵的一方鄉民也許不懂這樣的大道理,但他們的行動顯然是在進行著一次無意識的追趕,這種追趕如在廣大的華夏大地推廣開來,其深遠意義則難以估量。

1985年,黃陵縣教育實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1986年,黃陵縣成為陝西省第一個“基本無文盲縣”。1987年至目前,縣財政部門為教育投資1463萬元,平均年投資遞增率在26%以上,其中僅1989年就增長35%,1990年較上年增長46%。

教育奠基,興縣富民。泰山不再壞,梁柱難再摧,哲人豈能萎?孔子的哀歎早了一些,古橋國的土地上,將再現一代新文明。

與教育互為一體,黃陵的文化事業同時也放出熠熠光彩。

1980年建立起來的店頭鎮文化站,1981年就被評為全國農村文化工作先進集體,受到文化部的表彰獎勵,並在以後幾年裏連續多次被省地縣評為先進。1990年,它們再度成為全國文化係統的一麵旗幟,被眾多的人所學習。

黃陵文化的另一方麵是指脫離了“政府”而以土地為背景的民眾文化。這種民眾文化以生活、居住、娛樂為本源。這種文化即是指黃陵的民間藝術。黃陵的麵花藝術體現了中國食文化的某些特點。黃陵的剪紙藝術除過被海內外收藏和雜誌登載之外其更多的是華夏子孫居住文化的體現。

冬末春初,古橋國的土地上會鑼鼓喧天。那鼓點,那如飛的彩綢,那如海的人潮除過表明人們的一種喜悅心情之外,更多的是催春、舞春、迎春,是一種生命力的張揚,是一種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水的湧動。

大潮滾湧,又起波瀾。黃陵已存千年龍氣,黃陵已踩在千年龍脈之上,大翼垂垂,昂首窺天,奮飛之日,當是騰躍之時。



夜色柔柔,我孤孑一身站於橋山半腰,遠處護林人的言談聲依稀可聞,萬家燈火的黃陵縣城已如銀河倒掛,美麗而令人生出遐想。此刻,老百姓在幹什麽?父母官在幹什麽?一介教書匠在幹什麽?還有政府職員、工廠工人?他們都依如我這樣靜立一方,遙望河漢,聞聽鬆濤,懷想先祖軒轅氏五千年前的聖績嗎?沒有。的的確確沒有。我把那塊陶片和那捧陶片與共的草灰一起擱在眼前,然後,我跪下,一任先祖的氣脈湧遍我的全身、漫過四野。黃陵是塊奇異的土地,隻要走過它的每一處,無不有動聽的故事傳說,無不有創業者已成就了的輝煌,無不有讓你為之振奮的歌舞民謠。10萬兒女廝守先祖墳塋,沐浴先祖恩澤,這是多大的殊榮?海內外優秀炎黃兒女,請與我們一起分享先祖聖德帶給我們的恩賜吧!

A大開放

因為曾經有過一段封閉國門的曆史,因為在先祖之後我們曾不間斷地躊躇滿誌了幾千年,當我們還陶醉在一種虛假的清明盛世裏的時候,猛然打開的國門裏因看到一個奇妙非凡的世界而誠惶誠恐,——我們的確落伍,我們身上先祖的許多優良品質已蕩然無存。

不是一個聲音的呐喊就造成了我們今天的局麵,在覺醒的那一刹那,我們賜教覺悟。國門終大開,太平洋、印度洋的風終於吹來,我們聞到了海水腥甜的味道。也就是從那時開始,黃陵縣不再寂寞。不再是一方小鎮,一處南來北往的小小驛站,黃陵人以他們的愛心,重新安排他們自己在這塊土地上的耕作程序:打開所有的門戶,讓勁風吹進來,吹進來……

成千上萬的華裔華胄先後踏上橋山,每當有一列火車尖嘯著從山麓飛馳而過時,人們側目回望,人們發現,在陝北,在整個陝西,黃陵已以一個嶄新的姿態站在了大開放、大招商、大發展時代的前沿。

因為有先祖的榮耀,才有了這塊土地的榮耀,踏上這塊土地的人們,你們不想以你們的奉獻而使這塊祖先的聖土再度輝煌嗎?

黃陵縣的父母官們懂得再度輝煌的前提與條件。他們修了路、架了橋,拉通了每一條輸電線路。1990年至1991年,他們在全縣實現電話自動化,DMS-10程控電話交換機1000線,SL-1程控電話500線使任何一個想與全世界各地通話的人在短時間內找到朋友,找到親人並傳遞任何信息。他們逐步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商貿網絡,服務網點1500多個,從業人員3400多人,人盡其才,貨暢其流,隻要參與,就能繁榮。1992年9月,張棠棣書記在一本麵向海外發行的雜誌上撰文指出:黃陵已被列入曆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遊聖地,自然景觀的雄渾壯麗和人文景觀的莊重幽深在這裏相映成趣。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區,隨著黃帝陵整修工程的啟動,隨著黃陵經濟綜合開發區的運行,一個曆史性飛躍將在黃陵出現,我們竭誠歡迎國際友人,港、澳、台胞、海外僑胞及國內賢達,前來黃陵投資辦廠,從事開發活動。造福桑梓,告慰始祖並以我們曠世未有的成就昭示一下:我們無愧炎黃子孫、華夏後裔。

是呼喚,總該有應答吧?!

B大膽略

在為期不遠的將來,黃陵縣綜合經濟開發區將形成如下三種規模:店頭煤炭綜合加工區;橋山旅遊商貿區;秦家川石化電力區。為使這三種規模的開發區終能成形並引起海內外投資者的興趣,黃陵縣製訂了一係列優惠的政策,優惠程度讓人咋舌。所有的投資者、合資者將享受最為優惠的土地使用政策、稅收政策,並在外匯提留、人員安排上享有最為靈活的方法。所有的投資者、合資者將會在一個辦事效率極高的部門短時間內辦好一切複雜手續,從而爭取機會,創造條件,大展宏圖。

在未來的時間裏,黃陵縣的父母官們顯然把自己的生命連同對先祖的孝心都豁了出來。他們計劃到“八五”計劃末,全縣社會總產值達到55000萬元,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8500萬元,國民收入達26000萬元,力爭使國民經濟發展的三大綜合指標分別以10.3%、11.30%和10.3%的遞增速度向前發展。同時,工農業總產值達到45000萬元,年遞增達到9.7%,財政收入達到3650萬元,年遞增達到9.9%,農村人均總收入達到1000元,年遞增達到8.2%,提前三年完成翻兩番的任務。

黃色土地、黃色河流、黃色皮膚名曰黃土、黃河、黃種人,三黃歸一,塑成先祖黃帝。金以黃色而貴重,月以黃色而粲然,“黃”是生命的源,“黃”是生命的泉,黃就是信仰,黃就是追求,黃帝在上,永遠輝煌。尚饗。

選自1993年《延安文學》增刊號——《軒轅大紀》

作者簡介:

斯林,原名任曉林,1965年出生,陝西省洛川縣人。現任延安大學公共管理學研究所所長,延安大學文學院秘書學與行政學教研室主任,延安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從1981年起先後在陝西省團校、延安大學、北京大學、武漢江漢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學習和訪學。主要講授《行政管理學》《公共管理學》《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等課程。主要研究內容:行政管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政府特性研究、當代中國政府行為研究。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