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6、從脂膏到植物油

  油是重要的飲食原料。它在烹調中至少具有以下四種作用:一是作為營養品。二是作為調味品。許多菜肴、糕點有了油才好吃,而且不同的動、植物油各有不同的品質和滋味,在烹調中要因饌致宜選用不同的油脂才能做出各式風味的膳饌。三是作潤滑劑。如作麻花、油條等要用油擦案板,烙餅時要用油擦鏊鍋。四是作為導熱的媒介物。這是油在烹飪中最重要的用途。要把生的食物原料烹熟,除了少數燒、烤食品外,都不能直接放到火上去燒,需要有導熱的媒介物把熱傳入食物原料。水、蒸汽、油是最常用的導熱媒介物,但各有特點和用途。如水溫隻能達到攝氏一百度,而油沸時則能達到三百多度。因此,凡需要快烹速熟的菜肴及麵點,都要用油來作導熱媒介物。在這一點上,植物油更為重要。

  我國飲食用油,有一個從脂膏到植物油的發展過程。在漢以前主要用的是動物油,即所謂“脂膏”。“脂膏”是動物油的總稱。因此鄭眾用膏來注釋脂。但細分起來,還有一定的區別。如古時把牛、羊等有角動物的油稱“脂”;把豕、犬等無角動物的油稱“膏”。又一說是:凝固得堅實的動物油叫“脂”;比較稀軟的動物油叫“膏”。陳澔對《禮記·內則》“脂用蔥,膏用韭”的注釋稱:“凝者曰脂,釋者曰膏。”其實這兩種解釋似乎很相近。我們知道牛、羊油冷卻後,凝固得像礦蠟一樣,比較堅硬;豬、犬等動物油冷卻後像雪花膏一樣,比較稀軟。《周禮·天官·庖人》中有一段話:“凡用禽獻:春行羔豚膳,膏香;夏用腒(居)癱膳,膏臊;秋行犢麛(音彌)膳,膏腥;冬行鮮羽膳,膏膻。”鄭眾對這段話的注釋,除指明腒是幹雉,癱是幹魚外,對“膏”的解釋則是:“膏香,牛脂也;膏臊,豕膏也。”杜子春雖然與鄭眾有些分歧,他說“膏臊”指的是“犬膏”而不是“豕膏”,他又補充說:“膏膻,羊脂也。”同樣把有角之羊的油稱“脂”,把無角的豕、犬之油稱“膏”。正因為如此,古人有時幹脆把“脂”作為牛、羊的代稱,把“膏”作為“豕”的代稱。如《周禮·冬官·梓人》:“天下之大獸五:脂者、膏者……”注釋中說這裏的脂就是指牛、羊,膏指豕。

  另外,古人對動物體內不同部位的脂肪也有不同的稱謂和不同的用法。如稱腸間油為“膋”,稱臆間油為“臅(chu音觸)膏”。可見先秦時人們烹製食物用油是在動物油上大作文章的。

  我國植物油的問世,大約在西漢時期。東漢人劉熙的《釋名·釋飲食》中有“奈實油”和“杏實油”的記載。《博物誌》載:“油積萬石則自然生火。武帝太始中,武庫火,積油所致也。”漢武帝時,究竟有什麽油,無從得知。不過到三國時,麻油已有生產。《三國誌·滿寵傳》稱:“寵拜征東將軍,孫權至合肥新城,寵馳往,赴募壯士數十人,折鬆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火燒賊攻具。”不過在魏、晉以前,植物油的生產還很不普遍,在菜肴烹調中還未能廣泛運用。自南北朝以來,植物油的品種日漸增加,生產量也在增長,烹調菜肴和炸製食品都已較多地使用植物油了。隋、唐、五代時,植物油在市場上可以隨便買到,加上鐵製炊具的不斷改進,烹飪技藝的發展,植物油在烹調用油中已居主要地位,大大地促進了飲食品種的多樣化、精美化。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