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2.五齊三酒與唐代以前的酒

  周武王滅商建立了周王朝。西周的統治者以商紂王酗酒亡國之事為戒,開始實行酒禁政策,對於殷商遺民聚會飲酒則“盡執拘以歸於周,予其殺”(《周書·酒誥》),采取堅決鎮壓的態度,並把酒的主要用途上升到禮的高度。“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降福孔皆”(《詩·周頌·豐年》),可見酒已具有洽百禮的作用了。於是“一獻之禮,賓主百拜,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故成康(周成王、周康王)以下,天子無甘酒之失,卿士無酣歌之愆”,就連在田間一年到頭為奴隸主們從事農業勞動的農夫們,在年終宴飲時也“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詩·豳風·七月》)。

  周滅商後,還俘虜了商代專門製造酒器的長勺氏、尾勺氏和一大批精於釀酒術的手工業者,使得西周的釀酒業在殷商的基礎上進一步得到了發展。

  西周民間主要釀製和飲用的酒是“春酒”。

  《詩·豳風·七月》中的“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即說的是這種冬季釀製,及春而成的米酒。供西周奴隸主貴族們祭祀和飲用的酒則由專門的釀酒作坊製造。周朝設有“酒人”、“酒正”等官職,掌管釀酒的事宜和發布有關酒的政令。釀酒作坊釀製的酒主要是“五齊三酒”。五齊是泛齊、醴齊、盎齊、醍齊和沉齊的總稱。雖說五齊三酒都是供祭祀用的酒,但是五齊尊而三酒卑。據《周禮·天官·酒正》所言,祭祀天地為大祭;祭祀宗廟為中祭,祭祀五祀為小祭,其所用的酒的規格和數量皆有區別。

  關於五齊三酒的釀製方法及其特色,《禮記外傳》解釋為:泛齊是因酒滓泛泛然而得名;俗稱為白醪;醴齊是因酒汁與滓相同一體而得名,也稱為甜酒;盎齊蔥白色,也稱為白醝酒;醍齊酒色紅赤;沉齊也稱為澄齊,因酒釀成後滓沉而得名;主要用於中祭;事酒也叫醳酒,因廟中祭祀之事用此酒而得名;昔酒,是久釀之酒;清酒,冬釀夏成而味醇厚者。其解釋是含糊不清的。關於五齊三酒我們今天已很難考證清楚了。正如竇革在《酒譜·酒之名》中所說:

  酒人掌酒之政,合辨五齊三酒之名。一曰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四曰醍齊,五曰沉齊;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此蓋當時厚薄之差,而經(指經書)無其說,傳注(後世解釋經書的書)悉度而解之,未必得其真。

  但是僅僅從諸多規格不同的酒名一事上看,西周的釀酒業顯然已較發達了。

  當曆史進入春秋戰國之時,祭祀、會盟用酒和各階層人們飲酒的禮儀規格與限製越來越鬆。《莊子》裏記載了“魯酒薄而邯鄲圍”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楚宣王朝會諸侯,各路諸侯皆攜帶許多美酒前來,獨獨魯恭公姍姍來遲,而且所帶的酒既平常又量少,楚宣王對此大為不滿,當場就發起怒來。魯恭公回答:魯國是周公的後裔,功勳在周王室。按周禮的規定,我送酒來已經是違禮破格了,你還責備酒薄,這不是欺人太甚嗎?遂不辭而別,返回魯國去了。

  楚宣王盛怒了。他馬上調兵遣將,聯合齊國一起討伐魯國。

  梁惠王一直想攻打趙國,但是因為害怕楚國幹涉,不敢輕舉妄動。這次看到楚國發兵攻魯國,覺得機會來了,就趁機興兵打到趙國,包圍了趙國的國都邯鄲。

  通過這場因酒薄而引起的戰爭之事,可見當時周禮名存實亡的狀況了。

  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了酎酒,這是一種多次投米重釀而成的醇酒。《楚辭》中多次提到它,例如《招魂》:“酎飲盡歡,樂先故些。”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河北平山縣發掘戰國時期中山國墓葬時,發現了這類醇酒。在發掘現場,人們還能聞到這兩千多年前的名酒所發出的撲鼻的酒香。

  戰國時用黍釀成的黍醅(即黍酒)也曾風靡一時。《呂氏春秋·權勳》有“臨戰,司馬子反渴而求飲,豎陽穀操黍醅而進之”的記載。

  在我國南方,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了用肉桂浸製而成的桂酒。屈原《九歌·東皇太一》:“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東漢王逸注曰:“桂酒,切桂置酒中也。”需指出的是,這種桂酒與後世用桂花釀製的桂花醑是兩種不同的酒。

  在楚國,已經出現了冰拔冷酒,“挫糟凍飲,酎清涼些”(宋玉《招魂》)。酒漿用冰鎮後一是可以延長酒的保存期限,不致酸敗,二是在炎熱的南方飲用這種冷酒可以解暑納涼。

  據《楚辭》所記,這一時期有被楚國人稱為“瑤漿”和“瓊漿”的美酒。胡文英在《屈騷指掌》中是這樣解釋的:“瑤漿,白酒;瓊漿,紅酒也。楚人皆尚之。”春秋戰國時期,一般平民所飲的酒多是被稱之為“醨”的薄水酒。這與貴族們所飲用的酎、瑤漿、瓊漿、黍醅等美酒是有著極大差別的。

  兩漢施行酒禁政策。漢律規定,三個人以上無故聚在一起飲酒,是要被罰金四兩的。實行酒禁的目的有二,一是怕民眾因喝酒而鬧事,二是為了限製因釀酒而多用糧食。雖說漢代統治者一再下令禁酒,但是遠比不上秦代嚴格。漢代除了災荒年嚴禁外,一般的年景是可以飲酒的。尤其是上層統治者們,美酒佳肴是日日不斷的。例如,身居丞相要職的曹參日夜飲酒,東漢的大儒鄭玄也以豪飲著稱,在達官貴人中,韓延年、盧植等人能“飲酒至石”。

  春秋戰國時出現的酒肆,在漢代已更為普遍了。酒肆的買賣好,因而成了人們樂於經營的行業。司馬相如攜卓文君回到成都老家後,便“買一酒舍酤酒。而文君當壚,相如身著犢鼻褌與保庸雜作,滌器於市中”(《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漢代的釀酒者們為了迎合人們好酒之習,紛紛潛心釀造美酒,這使傳統的釀酒術得到長足的發展,一些不同風味與特色的名酒出現了。

  百末旨酒:漢代一種有獨特香味的名貴酒。《漢書·禮樂誌》:“百末旨酒布蘭生。”注曰:“百末,百草華之末也。旨,美也。以百草華末雜酒,故香且美也。”華即花,可見這種酒是以雜采百花之末而精心釀成的。

  洪梁酒:漢代南方出的一種美酒。據《拾遺記》:漢武帝因懷念寵妾李夫人而不可複得,容色愁悲。侍者“進洪梁之酒。酒出洪梁之縣,此屬右扶風,至哀帝廢此邑。南人受此釀法。”

  宜城醪:漢代宜城(今湖北宜城南)所出的名酒。《周禮·天官·酒正》:“一日泛齊”,漢代鄭玄注曰:“泛齊者,成而滓浮,泛泛然如今宜城醪矣。”泛齊是周朝供祭祀用的高級酒。鄭玄把泛齊與宜城醪相提並論,可見宜城醪的醇美。

  麥酒:用麥子釀造的酒。《後漢書·範冉傳》:

  “(範冉)與漢中李固、河內王奐親善……及奐遷漢陽太守,將行,冉乃與弟協步齎麥酒,於道側設壇以待之。”範冉為出任太守職位的好友送行用麥酒,可見這種酒的品類應很高。

  金漿酒:漢代一種用甘蔗汁釀成的美酒。《西京雜記》所引西漢枚乘《柳賦》有:“於是罇盈縹玉之酒,爵獻金漿之醪。”原注曰:“梁人作薯蔗酒,名金漿。”薯蔗、甘柘都是甘蔗的古稱。由此可知,漢代已經有了被人們稱為“金漿”的甘蔗酒了。

  椒酒:用花椒籽浸製的酒。漢代風俗,元旦(正月初一)子孫向家長獻椒酒。《四民月令》:“正月之朔,是謂正日……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可見這種節令飲用的酒在漢代很普及。

  司湎酒:東漢時的名酒。竇革《酒譜》引《典論》:“漢靈帝末,有司湎酒,鬥值千錢。”可見此酒的名貴。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戰亂紛起的時期,道教的產生,玄學的盛行,佛教的傳入,都對人們的飲酒之習有一定的影響。人們(尤其是上層社會的人們)對酒產生了特殊的興趣。雖說時有酒禁(如後趙石勒的禁釀和北魏太安年間的酒禁),但是總起來看是放縱飲酒的。如《晉書·阮藉傳》所載:“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阮)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鍾會(朝中奸臣)數以時事問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獲免。”可見,許多身居要職的上層人物酣飲醉酒的主要原因是為了躲避政治風險,其次才是個人的嗜好。與阮藉齊名,同為“竹林七賢”的嵇康也以嗜酒而著稱。竹林七賢另一位成員劉伶,一生嗜酒如命,作《酒德頌》,對“禮法”公開表示蔑視。曾為彭澤令的陶淵明,不願為五鬥米折腰,去職歸隱後飲酒、種菊,賦詩,悠然自得。他們的飲酒之舉與其哲學思想有一定的淵源關係。

  值得指出的是,他們的飲酒風尚與其審美境界和精神內涵,對南北朝及其隋唐以後的文人階層產生了較深遠的影響。如南朝詩人顏延之對阮藉的“越禮自驚眾”、嵇康的“立俗迕流議”皆讚揚備至(見顏延之《五君詠》)。至於“酒仙”李白,“草聖”張旭等人受其影響更是不言而喻的。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釀酒術長足發展的時期。此時黃河兩岸,大江南北,不同地區所釀製的名酒紛紛爭彩鬥豔。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較詳細地記載了我國北方民間製曲、釀酒的方法以及如何適當用曲、用水的訣竅。當時北方所釀製的酒,有用黍(大黃米)為主要原料釀製的神曲黍米酒、黍米法酒、河東頤白酒、桑落酒、黍米酎、清酒、柯柂酒等;用稻米(糯米、粳米)為主要原料釀製的笨曲白醪酒、酴酒、糯米酒、九醞春酒、冬米明酒、夏米明酒等;用高粱(包括秫米)為主要原料釀製的粱米酒、秫米法酒、白醪酒、愈瘧酒、酃酒、夏雞鳴酒等;用穄(即糜子)為主要原料釀製而成的穄米耐;用粟(小米)為主要原料釀製的粟米酒、粟米爐酒等;還有加胡椒、幹薑、五加皮等浸泡或釀製而成的胡椒酒、和酒,酒等。眾多名酒的出現與製曲的發展是分不開的。這時已能製造神曲、白醪曲、笨曲、白墮曲等。同時,從南朝梁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裏可知道一些在歲時歲令所飲用的酒。例如元旦飲用的椒酒、柏酒、屠蘇酒;端午節飲用的菖蒲酒;重陽節飲用的菊花酒等等。另外,從這一時期的正史、筆記、野史、詩歌等文獻裏,也可以尋出一些富有特色的酒來。如:

  粱米酒:用高粱加曲以三酘法釀成的濃香型的酒。據《齊民要術》介紹,釀這種酒雖“凡粱米皆得用”,但以“赤粱白粱佳”,即以紅高粱米或者白高粱米為最好。此酒無論“春秋冬夏皆得作”,用三酘之法釀成。就是按一定要求將釀酒用的高粱米分成三份,先把頭一份煮成粥,加曲後在甕中封泥後釀造。待曲發米消後,開甕。再把第二份煮好的高粱米粥投進,後又投入第三次米粥。用泥再封好甕口,醞釀十日後便成酒。酒成後,凡用紅高粱的酒液呈赤紅色,用白高粱者酒液呈乳白色。這種粱米酒釀熟後,“芬芳酷烈”,風味獨特,飲用時但覺“薑辛桂辣,蜜甜膽苦,悉在其中”。五味俱全,堪稱美酒。用高粱釀酒,古已有之。少康初作之酒即為秫酒。秫是高粱的一種,也稱為秫秫。但是用三酘法釀成的粱米酒是自此而始的。

  桑落酒:此酒因在桑葉凋落時釀熟而得名。《水經注·河水》:“民有姓劉名墮者,宿擅工釀。采挹河流,醞成芳酎。懸食同枯枝之年,排於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矣。”《齊民要術》介紹做桑落酒法是:“曲末一鬥,熟米二鬥。其米令精細淘淨,水清為度。用熟水一鬥。限三酘便止。”這種選料、用水、釀造皆精的名酒,自兩晉後曆代不衰。唐代郎士元《寄李袁州桑落酒》詩讚曰:“色比瓊漿猶嫩,香同甘露仍春。十千提攜一鬥,遠送瀟湘故人。”可見此酒的名貴。

  和酒:加胡椒、丁香、幹薑等浸泡而成的酒。《齊民要術》介紹做和酒法:“酒一鬥、胡椒六十枚、幹薑一分,雞舌香(丁香)一分,蓽撥(一種多年生藤蔓植物,其實為卵形漿果)六枚。”把胡椒、薑、丁香和蓽撥盛在用絹製成的袋子裏,然後浸在酒液中過一宿,第二天再用一升蜜調在酒液中便成。這種酒甜、香、辣味俱全,製法簡便,頗受人們的喜愛。

  夏雞鳴酒:北方普遍飲用的一種秫米酒。釀此酒僅用一宿便成,方法簡便古樸,當與遠古時所釀的秫酒法類同。此酒名前冠以“夏”字,可能是表明係采用傳說中的夏朝釀酒法。《齊民要術》介紹夏雞鳴酒法為:“秫米二升、煮作糜。曲二斤?合米和令調,以水五鬥漬之。封頭(用泥封酒甕口)。今日作,明旦雞鳴便熟。”因此稱這種酒為雞鳴酒。

  柏酒:漢代始興起的元旦時飲用的一種用柏樹葉浸泡的酒。《荊楚歲時記》:“(正月初一)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正月初一後輩進椒柏酒之俗在《四民月令》中已有記載。當時人們相信元旦飲椒柏酒,能預祝在新的一年裏,人人身體健康不生病。

  屠蘇酒:漢代以後興起的元旦時飲用的一種用藥物浸泡的酒。《荊楚歲時記》:“(正月初一)進屠蘇酒、膠牙餳。”據《四時纂要》所記,造此酒用“大黃、蜀椒、桔梗、桂心、防風各半兩,白術、虎杖各一兩、烏頭半分。右八味,銼,以絳(深紅色)囊貯。歲除日(年三十)薄晚掛井中,令至泥。正旦(正月初一早上),和囊浸於酒中。從少起至大,逐人各飲少許,則一家無病。”

  九醞春酒:也簡稱為九醞酒,是一種重釀的美酒。這種名酒本是曹操家鄉亳州所產,後來各地多仿照其釀酒法製作,使這種酒的名氣大了起來。《魏武集·上九醞酒奏》雲:“三日一釀,滿九斛米止。臣得法釀之,常善。”據《齊民要術》介紹,釀此酒要用上好的稻米,清清的泉水和笨曲(一種上好的酒曲)。此酒臘月開始釀製,到春季乃成。酒熟後香醇適口,風味獨特。據《唐國史補》:“宜城之九醞”可知,這種九醞春酒自漢末以來曆代皆按方釀製,由於水質與釀酒原料和工藝的差別,到唐代宜城的九醞酒已名冠全國。

  擒奸酒:又名鶴觴、騎驢酒、白墮春醪,魏晉時洛陽所出的一種名酒。《太平廣記》引《洛陽伽藍記》說:“河東人劉白墮善釀酒。六月中時暑赫,劉以甖(一種腹大口小的容器)貯酒,曝於日中。經一旬,酒味不動(不變質),飲之香美,醉而不易醒。京師朝貴出郡者,遠相餉饋。”因這種酒可以隨人遠行千裏而不變質,當時人們給這種白墮春醪送了兩個雅號,一是鶴觴,二是騎驢酒。關於擒奸酒名字還有一段故事呢:晉惠帝永熙年間,青州刺史毛鴻賓帶著這種騎驢酒去上任。一天晚上遇上了一夥強盜,搶劫財物後又痛飲了毛刺史所帶的酒,飲後皆爛醉,束手就擒了。當時的遊俠們對此酒的評價是:“不畏張弓拔刀,唯畏白墮春醪。”從此後,擒奸酒的名字就傳開了。

  菊花酒:九月九日重陽節飲用的時令酒,亦稱為菊酒、黃花酒。此酒釀製法最早見於葛洪的《西京雜記》:“菊華(同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名菊華酒。”《荊楚歲時記》也有重陽節飲菊花酒的記載:“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漢至宋(南朝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節。佩茱萸,食餌(糕餅),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重陽節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一直傳至近代。

  山陰甜酒:即今天的紹興老酒,自南北朝時,紹興老酒就在全國聞名。造這種酒的原料是當地產的精白糯米和麥曲,再用鑒湖十月至來年二月之水釀製。此酒釀成後,酒液澄黃透明,酒味甘甜醇厚。釀成後少則貯存三年,多則一二十年,而且越陳越香,久藏不壞。南北朝時,以銀瓶裝的陳釀山陰酒已享盛名。梁元帝《金樓子》中說他小時候讀書時,“有銀甌一枚,貯山陰甜酒。”邊讀邊飲,是一大趣事。唐宋以後,紹興酒更享盛名,其品種也越來越多,有被稱為“女兒酒”的花雕酒;有用紅曲釀製的狀元紅;有因在釀酒過程中再加糯米飯重釀而成的紹興加飯酒和香雪酒、攤飯酒等等,皆各有特色。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